2020届高考二轮高频考点精练:古代中国——先秦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法观念
1.(山东卷)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山西模拟)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
答案:CC
政权和族权结合
2.(湖南师附)《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周王是天下共主 B.大宗小宗不隶属
C.政权与族权结合D.社会分工很明确
(哈四月考)《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
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
答案:CA
宗法稳定统治
3.(湖南师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
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答案:B
宗法等级秩序
4.(衡阳县联考)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策,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
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
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雅礼中学)《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
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
君亲制祭,夫人荐盎。
君亲割牲,夫人荐酒。
”材料中“君”的行为意在
A.表达对周王的虔诚和崇敬 B.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C.凸显自己的特殊政治地位 D.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
(合肥质检)《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据此可知
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
B. 祭祀制度开始形成
C.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
D. 大宗拥有祭祀特权
(临川月考)《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A.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D.天子为“天下共主”
(衡水二调)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材料表明
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天水一中)考古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铸有“王族”“三族”“五族”“大父”“伯父”的族徽;甲骨文中记载有“大宗”“大示”“小宗”“小示”的文字和古代文献中所提的“帝—嫡”“介—庶”的词汇。
这些字词反映了商朝
A. 出身决定了政治地位
B.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
C. 僭越礼制的现象频发
D. 已确立了基于血缘的嫡庶制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
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答案:BCDAC DC
宗法和族权
5.(银川一中)安徽项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
其事殊,其理一也。
”上述祠规主要说明
A.祠堂文化大为盛行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影响深远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答案: B
宗法衰落
1(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课件(安徽师附)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
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
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答案:BA
分封衰落
例一(全国新课标)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例二(雅礼中学)《左传·隐公三年》记载:“……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
A.诸侯国的政治交往方式特殊
B. 国与国交往的外交诚意
C. 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缺乏互信
(双流中学)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
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
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
这反映了战国时
A.宗法观念彻底崩溃 B.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
C.分封制在不断衰落 D.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
(贵阳一中)《礼记·王制》记载:“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但是“春秋之世……鲁
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这反映了
A.鲁国朝聘次数多反映其政治地位低下
B.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齐晋两国通过争霸战争成为春秋霸主
D.诸侯国通过朝聘实行远交近攻策略
(武汉调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湖南师附)右图为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词的文书。
其誓词为:一
定要“忠心事主”,决不“与贼为徒”,否则夷灭氏族,绝子绝孙。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宗法制度的严酷苛刻B.分封制遭到了破坏
C.卿大夫对诸侯的忠诚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衡阳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
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
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
答案:CCBABA
例三(洛阳统测)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
这一现象
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重庆八中)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的时候,据说是“奉粟六万”。
这反映出春秋末期在一些诸侯国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制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
A.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俸禄制已经取代贵族制D.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
(深圳一模)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这一转变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BAA
郡县兴起
例一(武汉质检)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洛阳许昌二模)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出国君任免。
这表明战国时期
A.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C.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D.遗族阶层备受冷落
(长郡月考)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那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
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B.春秋战国时期地方上设置郡县
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衡水调研)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
”《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县的面积比郡大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答案:DABD
中央集权兴起
例一(长郡中学)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园地1卷模拟)“当周代贵族从周王那里接受头衔或封号时,他们把这些头衔、封号刻在礼器上,向祖宗汇报。
与此相反,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
”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扩大B.农民已摆脱贵族政治压迫
C.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D.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
(绵阳一模)《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答案:DCB
例二(成都三模)战国晚期,托名周公的著作《周礼》,提出了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和托名周公的著作《职方》,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的地理学说。
这些著作的成书表明当时
A.西周制度备受推崇B.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
C.儒家为君主制辩护D.百家争鸣的局面归于沉寂
(百校联盟)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为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了周天子的一统政治。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统一了各国的治理模式B.体现了国家整体观念
C.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强化了地方自主意识
答案:BB
大一统趋势
例(衡水六调改)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
”《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这反映了
A.两者都诞生在动荡的春秋时期
B.两者都质疑了诸侯国国君的权力
C.两者都认为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
1(潍坊一模)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2(雅礼月考)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
”“王”即周天子。
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强调史书只能用编年的方式编写
答案:C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