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秩序》优秀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治秩序》优秀读后感
《礼治秩序》优秀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礼治秩序》优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年来,中国一直把“法治社会”当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

关于什么是法治社会、中国现在是什么社会的讨论络绎不绝。

在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尤其是对《礼治秩序》的讨论后,我感受颇深。

我认为当代中国是集法治和礼治为一体的人治社会。

所谓法治,“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在法治社会,法律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绳,一切纠纷矛盾都要按照法律的标准进行裁决。

相比之下,礼治指人与人的关系是以礼为依据,社会的运行靠礼来引导和推动。

而人则是法治或礼治中都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法治和礼治都是由人来执行的。

因此可以进一步说,法治是“人依法而治”,礼治是“人依礼而治”。

首先,人治并不是“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人的好恶是不可确定,也不稳定的。

如果依照一己好恶来统治,社会必定会大乱,便不可能会有“治”了。

我们平时对“人治”这个词的理解是有偏颇的,我们所重视的其实是在法治或者礼治中人的因素,比如法治社会中,法官对法律条文的解读,礼治社会中统治者对礼的解读。

其次,人们对“礼治”的理解也是不全面的,一提到礼,人们往往只想到“文质彬彬”、“善良”、“文明”或“慈善”。

然而,“礼也可以杀人”,比如军礼——杀人来祭旗,比如夫死妻妾陪葬的礼等。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且维持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或者说是文化,就像中国乡土社会中安土重迁的文化使得迁徙成为一种常态一样。

法治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维持它的力量
不是文化而是国家权力。

中国现代社会是从乡土社会发展而来的,所以现代社会有更多的礼治,而缺少法治。

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变,是一种文化的转变,是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

在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当权者需要转变,广大社会人民也需要转变。

当权者应该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地摈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礼节。

广大社会人民也应该走出传统文化中礼的藩篱,敢于冲破礼治观念的束缚,使个人行为方式法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