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考第二次押题(二) 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考第二次押题(二)语文试题
1.按要求填空。

(1)彼童子之师,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2)不知天上宫阙,_____?(苏轼《_____•明月几时有》)
(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写王朝盛衰兴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1).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 (2)今夕是何年(3). (3)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填空式默写和理解性默写的综合考查,考生在作答填空式默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书写,本题中重点的字词有“句读”“今夕”。

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提示语,本题中的提示语“王朝盛衰兴亡”。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2.按要求选择。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其实每种学问都有长久的历史,____,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前
人的收获,免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
B.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
C.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
D.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
【答案】(1)B。

(2)C。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干给出的语境是“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要求选出“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然后在仔细阅读选项,理解选项意思,准确选出符合题意给出语境的答案。

A项,“人生若只如初见”强调初见的美好,“何事秋风悲画扇”用汉代班婕妤被弃的典故,说的是本应当相爱,却成了相离相弃。

不符合。

B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说的是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比骨肉还亲。

符合。

C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是说分开的人无法得到对方的消息,强调别离之苦。

不符合。

D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说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

不符合。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题干要求选出“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空白处上文的陈述对象是“学问”,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主语应是“其中每一个问题”,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曾经许多人都”强调的是过去有“许多人”思考过,而“都曾经许多人”强调的是“问题”曾经经过许多人的思考,再联系下文的“解答”,
可确定答案应为“强调‘问题’”。

故选C。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
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
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
因。

2.抓思路。

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空间顺序
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
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
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
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

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
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

源自于道德义务
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

“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
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

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
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

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
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
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
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
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

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
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
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

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即能形成基本共识。

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做”;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做”,等等。

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

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赋有道德义务。

⑤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

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

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

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

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

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⑥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

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

⑦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

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

在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

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
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

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

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

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

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

3. 第①段加点字“负”在文中是指_________
4. 第③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

B. 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C. 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 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5. 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

B. 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 法律上的
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

D. 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

6.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 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B. 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C. 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D. 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7. ⑥⑦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 )(填入两个字)、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 )(填入两个字)。

8. 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

【答案】3. 负担和不利 4. D 5. B 6. B
7. (1). 原因(2). 作用
8. (1)首段提出论点;
(2)2、3两段论述了“义务”的最初源头——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感受或体验);
(3)4—7段论述了道德规则、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依次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在社会良心的基础上形成道德规则、在道德规则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义务、在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形成法律义务)。

(4)说明义务使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5)最后一段指出国家武力基础上的伪义务(不是源于义务本体)不能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是对议论的补充。

(6)由根源到发展,论证逐层深入;全面而辩证。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

根据文中句子“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

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可以知道,“负”为“负担和不利”。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查引用事例在作者观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举例是为了论证观点,因此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文章的第三段进行分析。

根据第三段中的相关句子,“‘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根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由此可以知道,A、B、C是正确
的。

D项内容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

原文第二段为“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应该是“个体行为”或“某主体行为”的应当性,而非“群体”。

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重点关注关联词语的连贯和内容的连贯。

因为前文有“因为”一词,那后句应该用“所以”,排除A、D;内容上注意后句“即能形成基本共识”,也就是说“认识基本一致”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明确选项对应的区间,然后把握观点句,从而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第一空的填写注意第六段中的句子“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可以知道,第六段是讲“法律规则形成的原因”;第七段“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主要是讲法律规则形成后的作用或意义。

据此提取两个关键词“原因”、“作用”。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概括文章的论证层次,也就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将具有相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合并。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提出论点: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第二、三段都是谈“应当”,也就是“义务”的最初源头--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感受或体验);第四段到第七段分别讲的是,在社会良心的基础上形成道德规则、在道德规则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义务、在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形成法律义务、义务使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第八段指出国家武力基础上的伪义
务(不是源于义务本体)不能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解答内容概括题,一定要切实提高审题能力,必须首先最大程度明确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同时,应该习惯于在读文章时即把全文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序号,然后以题目所要问的问题为准,逐个段落排除。

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笼住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1)刮了一夜大风。

我在半夜被风喊醒。

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

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

她撕扯,哭喊。

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2)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

是风把麦捆刮走了。

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

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

风朝着村子那边刮。

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

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3)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

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

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

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

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

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沦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

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4)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

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

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

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

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

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

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
落在另一个地方。

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

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

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5)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

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

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

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

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

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

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

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

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

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6)风是空气在跑。

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昨晚被一个人独享的女人的体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

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7)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

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

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8)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

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

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

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

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9)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

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決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

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10)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11)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

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

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12)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

(13)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

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

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

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14)什么留住了我。

(15)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16)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
荡荡的村庄。

(17)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18)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镢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

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19)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

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

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

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20)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

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21)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22)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23)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9. 第(1)段画线句新颖生动,就此进行赏析。

10. 探究第(5)段写“我”抓住并观察被风刮回来的“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的用意。

11. 第(17)(18)(19)段为什么要写“铃铛刺”?
12. 有人认为作者是“自然之子”,有人认为其“温情的背后有着矛盾、迷惘的灵魂”,结文章,对此进行评析。

【答案】9. 运用比拟,新颖生动,赋予“荒野中的草棚麦垛”以生命力,“绊”“扯”“缠”等动作真切传神,与前文“有腿、有头发的、穿着衣裳”的女人相照应,表现风的狂躁难以阻挡。

10. 作者借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刮回来的荒诞性来写游走于现代文明和原始村庄文明的人的选择。

与上文中人被风刮走,改变了命运,渴望被风吹回的沉重形成对照,“从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看出外面世界既有村庄里没有的风雨,也有村庄里没有的阳光。

表现了作者对外面世界的矛盾态度:既好奇又畏惧。

“极少回来的叶子”暗示了现代文明对于原始文明“村庄”的巨大冲击。

11. 铃铛刺因挂烂衣服而被我们嫌弃并要除掉,但在关键时候却为我们挡住了赖以生存的麦捆,挽留了我们,引出文末我们周围的都已成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即是自然,自然万物就是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感悟。

12. 说其是“自然之子”是由于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开头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云”模样怪怪的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从而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与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截然相反。

但另一方面,他的笔下还是淡淡表现出了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11、12、13段。

对于“村庄”的命运他也是迷茫的,“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两种说法,前者是对他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评价,而后者是针对在时代洪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