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蒙古包头市_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3.商朝的王位继承,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说法。

这一继承制度(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
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5.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下列有利于周统治“最长久”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C .禅让制 D.宗法制
6.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

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A.等级 B.血缘 C.嫡长子继承 D.世袭
7.下列制度与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相关联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8.在观看古装戏时你会经常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语。

从理论上讲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武帝
D 周武王
9.秦朝时期,”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标志是
A.嬴政攻灭东方六国B秦军平定岭南地区
C蒙恬率军击败匈奴D秦朝开辟“五尺道”
10.《全球通史》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分封制的实行 C.宗法制的实行 D.王位世袭制开始
11.“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丞相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皇帝制度
1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郡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13.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A.立法权 B.财政权 C.军事权 D.监察权
14.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绝对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当时任“给事中”的李番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处
16.嫦娥奔月的故事广为流传其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讳改名为嫦娥。

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收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17.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18.“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等。

”材料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A.唐朝
B.宋朝 C .元朝 D.明朝
19.”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则民谣评说的政治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0.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②元朝设置行省制③明朝设置内阁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①②③④
2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D割占大片领土
22.《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实权名存实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军机处出现
23.自元代以来,中国历届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其中清朝设立的主管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土司制度
24.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并认为“以通夷之银,量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

该大臣经历的对外战争最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5.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A.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C.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步他国后尘攫取本国势力范围
26.“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马尾战役
B.平壤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黄海战役
27.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95年
C.1860年
D.1921年
28.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黄海海战
29.签订《马关条约》那一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可能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宗棠的部队
B.徐骧或刘永福的部队
C.邓世昌的舰队
D.关天培的部队
30.时人记载:”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罪命.”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A.盲目排外
B.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C.发对生活西化
D.主张实施平均主义
二、非选择题(31题22分,32题18分)
31.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

《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4分)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6分)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6分) 32.
材料一 不平等条约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
材料三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深远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概括列强决定如何“处理”中国?并分析列强未能把
近代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

(4分)
(3)看完材料一,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你认为改变这一
现状的出路是什么?(10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Ⅰ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答案2017-10-19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31题
(1)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位高权重。

(4分)
(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6分)
(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明太祖朱元璋。

(6分)
(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6分)
32题
(1)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分)
(2)不直接瓜分统治中国。

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4分)
(3)感受:屈辱。

理由: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落后挨打,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出路:进行社会变革,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英勇反击列强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发展社会经济,实现民族振兴。

(10分)
阅卷安排:
31题(1)(2)一人判
31题(3)(4)32题(1)一人判
32题(2)(3)一人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