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方剂配伍中的药性原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病证 为依据确定 的 , 在《 黄帝 内经 》 、 《 神农本 草 经》 等书中 已见端倪 , 但对药物归经理论贡献最著 者为张元素 , 其《 医学启源》 、 《 珍珠囊 》 等书 中所载 药 物大 多都 注 明“ 入某 经 ” 、 “ 某 经药 ” 。
明代 医家对 药性 原则 的发 挥
以通 闭解结 , 反之于平。 ” ” 呵 知, 药性分寒 温 , 当不 晚于西汉。寇宗夷主张将 “ 四气” 改为“ 四性” , 以避 免 与香 臭 之气 相 混淆 , 就 此 问题 李 时珍 认 为 : “ 寇 氏 言寒 、 热、 温、 凉是性 , 香、 臭、 腥、 燥是气 , 其说与《 礼
影 响人体 阴阳盛衰 、 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 向 , 是
说 明 药 物 作 用 性 质 的重 要 概 念 之 一 。 《 汉书・ 艺 文 志》 载: “ 经方 者 , 本 草 石 之寒 温 , 量 疾 病 之 浅深 , 假 药 昧之 滋 , 因气 感 之 宜 , 辨 五苦 六 辛 , 致水 火 之 齐 ,
四气 五 味 的概念 在 医 书 中最早 见 于 《 神 农 本 草
学发展 至明代 , 方剂配伍原则逐 步深化 , 以药性原 则释方 、 制 方 的 医家与著 作甚 多 。
药 性 的含 义 药性 有 广 义与 狭 义之 分 , 狭 义 的药 性 主要 指 药
经》 , 其《 序例》 中说 : “ 药有酸 、 咸、 甘、 苦、 辛五味 , 又
“ 五味” 就是 辛 、 甘、 酸、 苦、 咸 五 种 味 。 其 本 义 是指药物和饮食物的真实滋味 , 实 际上 不 止 五 种 ,
协调 , 纠正机体 阴阳偏盛偏衰的病 理现象 , 使之在
最 大程 度 上 恢 复 到正 常状 态 。药 物 之 所 以能 够 针
对病情 , 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 , 无非是 由于药物
各 自具 有 若 干 特 性 和 作 用 , 即“ 药性” 。 “ 药性 ” 是 中 药 理 论 的核 心 , 延 伸 到 方 剂 学 领域 而成 为 “ 药 性 原 则” , 是 方 剂 重要 的组 方 配伍 原 则 之 一 。 中 医方 剂
但五 味是最基本 的。 “ 五 味” 的提法在 《 尚书》 、 《 周 礼》 、 《 左传》 、 《 礼记 》 等书 中均有记载 , 如《 周礼 ・ 天 官冢宰第一 ・ 疡医》 : “ 凡药 , 以酸养骨 , 以辛养筋 , 以 咸养脉 , 以苦养气, 以甘养 肉, 以滑养窍。 ” [ 3 1
一3 2 一 Fra bibliotek中医文献 杂 志
种 定位 概 念 。归 经 是 以脏 腑 经络 理论 为基 础 , 以所
太 阳之表 热 而行 营气 , 酸 以收 之也 ; 以甘 草 为佐 , 大 枣为使 , 以辅 肠 胃之 弱 而 缓 中也 。 ” 再 如 牡蛎 泽 泻 散 。许 氏释 为 : “ 以牡蛎 为 君 , 泽泻 、 海 藻为 臣 , 三 味
关 键 词 :药性 原 则 方 剂 配伍 明代
药 物 是 方剂 的基 本组 成 单位 , 药 物 治 病 的基 本 作 用 不 外 乎 祛 除病 邪 , 扶 正 固本 , 恢 复脏 腑 功 能 的
记》 文合 。但 自《 素 问》 以来 , 只以气 味言 , 卒难 改 易, 故 从 旧尔 。 ” 1 2 ]
有寒 、 热、 温、 凉 四气 。 ” 后世 对 四气 五 味 的概 念 做 了进 一 步 的补 充和 发挥 。如 在 四气 中加 人 大热 、 大 寒、 微温 、 微寒 、 微热 、 微凉等 , 然 只是 对 四气 程 度 不
物 的 四气 和五 味 , 广 义 的药 性则 包 括 四气 、 五味 、 归 经、 升 降 浮沉等 。 “ 四气 ” 即寒 、 热、 温、 凉 四种 药性 , 反 映药 物 在
药性 升降浮沉与 四时气候的关 系 , 如张元素《 医学 启 源》 “ 药类 法象” 中将药物分 为“ 风 升生” 、 “ 热浮 长” 、 “ 湿化成” 、 “ 燥降收” 、 “ 寒沉藏” 五类 。
“ 归” 指作用的归属 , “ 经” 是 脏 腑 经 络 的概 称 , 归 经 即指药 物 对 于机体 某 部 位 的选 择性 作 用 , 是 一
同的进一 步区分 , 终不脱寒热温 凉范畴 ; 将涩味附 于酸味, 淡味附于甘味之 中, 却仍为五之数。
升 降 浮沉 是 两组 相 对 的概 念 , 升是上升 , 降是 下降 , 浮 表示 发 散 , 沉 表示 收敛 固藏 和泄 利 二便 , 以 反映 药 物作 用 的趋 向性 , 是说 明药物 作 用 性质 的概 念 之 一 。药 性 升 降浮 沉理 论 形成 于 金元 时 期 , 强 调
2 0 1 4 年第 1 期
代方刻配亿中的 住原
北 京 中 医药大 学( 北京 , 1 0 0 0 2 9 ) 赵 艳
摘要: 药物的性 能是 对药物作 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的 高度概括 , 又称 “ 药性 ” , 是 中药理论 的核 心 。方剂的药性
原则 , 即根 据病情需求及药物的基本性质 与特 征立法组方的原则 , 由《 黄 帝 内经》 中有 关论 述发展 而来。明代以 药性 原则释方 、 制 方者 不乏其人 , 如缪希雍 、 吴毙、 李时珍、 张介 宾等 , 以药性原则组方的 实例 亦甚 多。
之咸 , 能人肾而泄水气 ; 以葶苈 、 商 陆为佐 , 以苦坚 之; 以栝 蒌根 之 苦寒 , 蜀漆 之 酸寒 为使 , 酸苦 以泄其
下 而 降湿肿 也 。 ”
吴 岜在 《 医 方考 》 中亦 主要 以此 原 则 释方 , 如 木 香 槟 榔 丸 由木香 、 槟榔 、 青皮 、 陈皮 、 枳壳 、 黄柏 、 丑 末、 莪术 、 三棱 、 当归 、 香附 、 黄芩 、 大黄 、 黄 连组 成 , 主治痢疾初作 , 里急后重 , 肠 胃 中有 积滞 者 。吴 氏 谓: “ 湿淫所胜 , 平 以苦 热 , 故 用木 香 ; 热者寒之 , 故 用黄连 、 黄芩 、 黄柏 ; 抑者散之 , 故用青 、 陈、 香 附。 强 者 泻之 , 故 用 大黄 、 丑末 ; 逸 者行 之 , 故 用槟 榔 、 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