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捉迷藏》民族特色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曲《捉迷藏》民族特色赏析
·文艺之窗·
186
钢琴曲《捉迷藏》民族特色赏析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李春晓
【摘要】钢琴名曲《捉迷藏》选自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四首。

本文从和声织体特色分析及旋律写作方面诠释了创作技法,在演奏方面探讨了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为演奏与教学时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与风格特征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快乐的节日》组曲《捉迷藏》丁善德第一部
《捉迷藏》选自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四首,通过表现儿童喜爱的游戏捉迷藏,刻画出孩子们活泼机智的形象。

乐曲要求有伸缩性的节拍。

《捉迷藏》是一首谐谑曲,4/4 拍,其结构为三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1 《捉迷藏》创作技法 1.1 旋律分析
《捉迷藏》没有引子,开门见山的进入了的主题。

A 段的旋律用“以连带跳”的音型及跳跃的同音反复构成;通过在不同音区上的陈述,形成了音高上的对比,避免了由于几次主题的重复造成的音调与音响的单调。

B 段的旋律线条较长,较之 A 段具有了较强的歌唱性。

B 段转入上方大二度调性,即 B 大调,然后再转入大调的下属调 E 大调。

调性的不断转换,生动地刻画了儿童们捉迷藏时扑朔迷离的情景。

B 段不仅在调性上进行了对置与转换,在旋律、织体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对比。

1.2 和声与织体特色分析
可将A 段的和声织体分为三个环节;(1)从音乐开始到第十一小节,为两声部的密集排列的和声织体,与旋律形成三声部的和声性音乐织体,音响较为浓厚。

(2)从第十二小节到十六小节,旋律主要在小字三组的高音区进行,伴奏织体则在大字组与小字组进行,中间相隔两个音组的“空隙”,而且只是主、属音交替的单音伴奏形式,与其前后的伴奏织体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

(3)从第二十一小节到第二十八小节,织体变成开放式
排列的主和弦,音响非常明亮而宽广。

A 段是主调式织体。

伴奏部分全部由四分音符构成,非常单纯。

尤其是旋律从弱拍起,而伴奏从强拍起,这样的起始关系更增强了音乐的动性。

B 段随着调性的转换及旋律的新材料出现,其伴奏织体也与第一部分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B 段的和声织体为和弦分解形式,和声的功能性较强。

它以和弦分解的织体形式,为极富歌唱性的旋律做伴奏,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2 演奏风格及演奏分析:
1、训练课题:呈示段的节拍训练(左右手不同节拍周期的交织)、中部如歌性的连奏训练及不同素材的戏剧对比
2、音乐情绪:嬉戏、诙谐的A 段的主题节奏较自由,运用以连带跑以及同音反复的跳音等手法,表现孩子们相互引逗、捉迷藏的情景。

这个主题的第 2、3 小节都是第一小节的模进。

第 5、6 小节则是第四小节音型的模进。

这一连串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连续下行的音型,如微风拂面那么轻盈,把孩子们轻巧灵活的身影和“差一点被捉住”的紧张心理状态生动地刻画出来。

由于是伸缩的节拍,速度时而快时而慢,在加快节奏时,应有预感,还原至原来速度时,要准确。

例如5小节、6小节是加快,这2小节的八拍越来越快,至 7 小节头一拍准确回到原速。

同时在力度上还要细腻地处理好强弱的对比。

(乐曲1~7 小节)15~16 小节,20-21 小节 accel — atempo 都要如上述处理。

从 11 小节的前一拍开始,只 1 小节也如此处理。

要把渐快奏得很适度,即不突快,也不要很温,顺着节奏自然增长。

这一段结束时要放慢。

接着这一主题运用“引申”的手法来发展乐思,在反复中将结构逐次扩大(第一次为6小节(1~6 小节),第二次扩充为10 小节(7~16小节),第三次再扩充为 12 小节(17~28 小节))。

在伴奏音型上又引入 3/4 拍的节奏,与4/4 拍的主题形成交错。

形象地表现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捉迷藏游戏中相互逗趣,越玩越有劲的种种神态。

A 段的技术难点是节拍问题,尤其是主题的第三次出现时左右手不同节拍周期的交织。

(乐曲17~24 小节))练习时可分手进行慢练,掌握好各自的节拍律动,上面谱例右手部分主要由弱拍起的 4/4 与 2/4 感觉构成,而左手部分则由跳跃的3/4 拍与 2/4 拍感觉构成(见上谱例划线部分),这样就造成与右手形象
的二重感觉。

弹奏时要掌握好不同重音的交织。

A 段的难点也就在于如何通过对左右手不同节拍周期的细致分析,恰当地处理好旋律紧张与松弛的变化过程。

这一段结束时要放慢。

B 段在音乐情绪方面与A 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孩子们表面上假装平静,但仍在寻找目标,一有线索,就突然扑过去。

B 段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素材,素材一(见乐曲29~36 小节)
素材一,整个速度要求稍慢一些,是由抒情性的歌唱乐句开始的,B 段加强了旋律长气息的歌唱性,弹奏时情绪稍放松,使旋律优美而流畅,下健要深要慢,手指应灵活运动,尽量伸展贴键,用手指中肉垫厚的部位触键,使音色柔和。

左手是带远距离低音的伴奏织体,5指和1 指跨度较大,要靠手腕的移动带动弹奏,同时注意手腕的放松。

素材二(见乐曲 37~38 小节)如果说素材一是描绘佯装寻找的形象,素材二就是追逐的形象。

B 段不同素材的戏剧性对比弹奏时可从情绪体验方面来把握。

第二个素材在速度上可以由慢渐快的处理,在力度上则比前一个素材有所增强。

右手是连奏,左手是鲜明的跳音,音乐形象上更加活泼、生动了。

弹奏时注意伴奏要稍轻一些,而且要柔和,
38 小节结尾休止符上的延长记号以及39小节前两拍的休止符是酝酿情绪的一个过程。

它为后面的音乐恢复原速和情绪调整做了充足的准备。

48 小节加快,越来越快也越响,51 小节渐慢和弱声结束。

52 小节进入 A1 段,回到 A 段的速度,基本上重复 A 段,加一个全曲的结束部,它虽然是重复A 段,但在处理上与A 段稍不同,它加快的部分是在前一小节最后一拍开始,因此复原时也在小节线前一拍开始。

81 小节是结束部,要注意结尾部分由弱到特强力量增长所形成的全曲的高潮。

要逐渐地、一点一点地加快,从弱音到渐强至 84 小节强音 f 到 87 小节 sf 结束。

触键力度逐渐加强形成全曲的高潮,注意以重拍为支点来搭好整个发展的框架。

【参考文献】
[1]丁善德,钱亦平,饶余燕.丁善德的音乐创作—回忆与分析[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
[2]吴元,常桦著.钢琴考级曲目演奏指南[M].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