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学设计5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一:新闻报道分析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新闻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能力。
3. 增加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 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3. 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闻报道特点和结构(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3. 阅读新闻报道(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其阅读并标出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4. 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5. 讨论并评价新闻报道(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享给全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拓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新闻报道,扩大对时事信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继续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报道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在拓展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增加了对时事信息的了解,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新闻报道;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报道的结构;3.新闻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来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
接下来,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的特点,比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
3.新闻报道的结构(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常用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4.新闻写作的要点(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分组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的要点。
教师讲解新闻标题的撰写规范,包括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简短而准确的新闻报道。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各类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提高其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或新闻社团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素材;3.新闻报道的样本。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能够写出清晰、客观、完整的新闻稿件。
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对传递信息,引导公众关注事物的重要作用。
2.提问:什么是新闻报道?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新闻报道的特点:准确性、及时性、客观性、简洁性、多样性等。
2.新闻撰写的步骤:确定标题、写入引言、陈述事件、补充详细信息、得出结论。
三、实践操作(40分钟)1.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报纸、网站等资源中选取一则新闻报道,分析其标题、引言、事件描述、详细信息以及结论等部分。
2.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面前汇报所选新闻报道的分析结果,并分享思考。
3.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分析结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建议。
四、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总结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以及学生的讨论与分析结果。
2.学生反思:学生思考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及如何运用在实际写作中。
五、作业布置(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则新闻事件,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写作。
教学设计二:新闻报道的分析与评判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对新闻报道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判,以提高信息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可信度问题,让学生了解新闻记者的责任和社会影响。
2.提问:你如何判断一则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学生回答。
二、理论讲解(20分钟)三、实践操作(40分钟)1.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则新闻报道,并按照所学分析与评判的步骤对其进行评价。
2.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面前分享对所阅读新闻报道的分析与评判结果,讨论不同意见。
3.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分析与评判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总结新闻分析与评判的步骤,以及学生的分析与评判结果。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了解新闻稿件的组成部分和写作要求;掌握阅读新闻稿件的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闻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新闻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新闻稿件的组成部分和写作要求。
3.阅读新闻稿件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几个新闻标题,引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和话题。
例如:“你对新冠疫苗有什么看法?”、“最近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你听说过吗?”等。
2.知识讲解(15分钟)a.介绍新闻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闻是反映社会热点、客观真实的事实报道,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公正性和社会价值性等特点。
b.分类介绍新闻,如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科技新闻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类的新闻关注的内容和角度有所不同。
3.组织活动(30分钟)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新闻稿件进行阅读和分析,按照新闻的五个W(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一个H (How)进行整理。
b.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稿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并激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教学反思(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检查学生对新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讨论,观察学生对新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可以采用问答、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进行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
六、拓展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撰写自己的新闻稿件。
2.可以参观媒体机构,了解新闻生产的流程和技术。
3.可以邀请新闻从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或座谈会,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见解。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结构:⑤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层次⑥小结及作业:⑦讲解链接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
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导语: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三、东路军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课题:录音新闻学习目标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3.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习重、难点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停泊()áo()翔锚()自力gēng()生shuò()大参数()瞬间()欢呼què( )跃潜艇()瞄()顷刻()2.选词填空。
(1)它是全船所有测量设备的控制中心,带动着各种电子、光学测量设备,严密________(寻找、搜寻、搜索)着目标。
(2)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________(情况、情景、场景)的实况。
(3)这一个个兴奋的报告,打破了机房内的________(沉寂、沉默、寂静)。
3.通过收音机听1—2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4.收集有关录音新闻的知识。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1.导入。
2.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①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②组织交流、评价,学生发表见解。
3.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①认真读课文。
朗读或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录音新闻的特点。
②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③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
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④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⑤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 合作学习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5.交流反馈①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②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新闻两则》1[教学设计] 体验阅读创意说明:《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
能够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能够实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实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二.进入演播厅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标题:新闻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如何阅读并理解新闻报道。
2. 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3. 培养学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能力。
4. 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新闻与报纸的基本概念,并讨论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引导学生回想并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读到过或听到过的新闻事件。
二、阅读新闻报道(15分钟)1. 选择两篇新闻报道,并展示给学生阅读。
2. 为学生提供一份文字版的新闻报道,并鼓励他们自主阅读。
3. 学生阅读完毕后,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例如:新闻事件概述、关键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
三、理解新闻报道(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新闻报道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 帮助学生分析新闻报道的框架结构,如“五大要素”(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以及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3. 讨论学生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看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多样化的观点。
四、写作新闻报道(20分钟)1. 为学生提供一份有关新闻事件的素材,并指导他们撰写自己的新闻报道。
2. 强调新闻报道应具备客观、准确、简洁、清晰的特点。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编辑,然后选择一两篇精选的报道进行演讲或展示。
五、反思与总结(5分钟)1. 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在这堂课上所学到的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编写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报道对社会、个人和他们自身的影响。
3. 总结课堂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关注实时新闻,每天带来一则新闻进行简短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摘要比赛,让他们挑选并准备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进行摘要讲解。
3.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报社或新闻机构,让他们亲身体验新闻报道的过程。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学班级、学生年级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一:新闻阅读教学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则适合学生的新闻报道。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新闻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2. 阅读新闻(10分钟):教师分发两则新闻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新闻的背景、事件的起因和影响等。
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4. 合作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给出意见。
5. 总结讨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新闻的主要内容、相关观点和不同人的立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闻是否公正、有无偏见等。
6. 新闻写作(15分钟):学生选择其中一则新闻,按照新闻的要求和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
7. 分享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新闻报道,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8.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新闻阅读和写作技巧。
教案二:新闻报道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新闻收集、编辑和报道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新闻报道的主题或事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并组成小组。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流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2. 主题选择(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新闻报道的主题或事件。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题的思路和建议。
3. 新闻收集(15分钟):小组成员合作,收集相关的新闻和背景资料。
可以通过阅读新闻、采访相关人士、查找线上资源等方式。
《新闻两则》教案5篇

《新闻两则》教案5篇《新闻两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一。
模拟播音,导入新课: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1、注音:参()数经纬()停泊()运载()气氛()2、填字:Shùn 间沉jì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欢呼鹊跃自立更生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
时间为序。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
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新闻两则》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掌握其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能力目标: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品味、学习语言的真实准确。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一:中国成功发射首颗5G通信卫星
背景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首颗5G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在5G领域的技术实力再次得到提升。
教案
一、词汇解析
1.5G通信卫星:指使用5G技术进行通信的卫星。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的一个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3.技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在某一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阅读理解
1.中国成功发射的是什么样的卫星?
2.这个卫星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卫星的发射对中国的5G技术有什么意义?
三、讨论话题
1.5G技术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场景?
2.中国在5G领域的技术实力如何?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3.5G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哪些影响?
新闻二:美国加州山火肆虐,已造成多人死亡
背景
2019年10月,美国加州发生了多起山火,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金门大桥附近的山火,已经造成多人死亡和数百人失踪。
教案
一、词汇解析
1.山火:指山林或草原等地区发生的大面积火灾。
2.金门大桥: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一座著名大桥,连接旧金山市和马林县。
3.失踪:指人员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失去联系,下落不明。
二、阅读理解
1.加州发生的山火有哪些特点?
2.金门大桥附近的山火造成了什么后果?
3.目前救援工作进展如何?
三、讨论话题
1.山火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预防措施?
2.如何应对山火灾害?有哪些救援措施?
3.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山火的发生?。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1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分析思考能力;(2)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评判能力和判断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闻信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分析思考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闻信息,避免盲目追求热点新闻;(2)培养学生辨别新闻真实性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提问导入新闻报道的概念,例如:“你们了解什么是新闻?你们常看新闻吗?你们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概括出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2.讲解(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新闻标题、导语、正文、附图、附录等。
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和展示。
(2)教师通过图表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图表形式,包括表格、统计图表、照片等,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些图表的基本信息。
3.分析(30分钟)(1)教师将两则新闻(可选用当天的热点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阅读并理解新闻的内容。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对话的方式,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进行汇报。
4.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思考方式,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误区。
5.动手实践(2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关注几条新闻,选择一条新闻进行分析和评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力求客观真实,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手段与学情分析1.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点评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新闻两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同学阅读新闻的爱好。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启发、组织同学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一、[投影]新闻(动画)二、[老师引导]你平常在哪里能够发现新闻?[同学沟通]:报纸、电视、广播、网上三、[老师引导]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学问?[同学沟通]待定四、[投影]老师建议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解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划出你要把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老师指导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同学沟通]六、[投影]强调要点特点:真实性(真)简明性(简)时效性(新)结构:标语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语言:简明、精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七、[力量训练]投影网上新闻美发觉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寻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觉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
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美国有关部门随即绽开大规模的搜寻行动,盼望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缘由。
(完)要求同学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盼望同学多读新闻增长最新学问,作出理智推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沟通。
《新闻两则》教案篇2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同学对此比较生疏。
由于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同学常见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纳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新闻两则》教案5

《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锐不可当”“百万”“横渡”“占领”“切断”“歼灭”“泄气”“阻遏”“绥靖”“鄂豫”“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等词语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通过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概括事情主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和播报新闻消息的能力。
5布置学生课外采编新闻消息。
【学习重难点】1了解新闻消息这一新的文体,初步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提取事件主要信息法。
2把握新闻消息的特点,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关系与作用。
【教学设想】1教法选择:知识传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2教学策略选择:以听读为主,以知识为先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阅读及采写、播报新闻的能力。
3教具准备:报纸。
4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口语训练:倾听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2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消息的内容、结构、特点,学会播报新闻。
4练习听新闻、看新闻。
【教学设想】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篇新闻消息,在课堂上播报,其他同学倾听,导入新课。
(说话训练、综合性学习)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第一次“先教后学,当堂训练”。
导学:每一小组第一个同学选择一篇长短适宜(200~300字左右)的新闻消息说给小组第二个同学听,然后第二个同学口头转述给下一个同学听,以此类推。
请每一组最后听到新闻的同学复述给全班听,看跟原来的新闻有没有出入。
(体验在倾听的过程中,往往会使得信息发生误差、缺漏)先学:课本第八页知识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时间为2分钟。
1.在听新闻通知等内容时,怎么样才能不会遗漏主要信息(注意力集中,抓住与时间、地点、事情、人物有关的信息)2.播报和传达新闻、通知要注意哪些问题(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全面完整)后教:请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
当堂训练:请同学上台来播报新闻,再请其他同学来复述,检测听的效果。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_5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
【教法】传授、点拨、讲练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
【教具】传统、powerpoint投影。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朗诵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教师提问:作者是谁?什么身份?由此可以说明什么?背景介绍: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谈判,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新闻。
同学们知道新闻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新闻特点:真实、及时、简明)二、整体感知齐读课文,填表(投影):引出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来报道?明确:一是按照渡江的时间顺序;二是先写西路军是因为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放在一起写方便分析,语言更精炼。
2、划分出报道三路大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层次。
(答案详见课本。
)三、新闻结构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本篇新闻的结构组成。
(答案详见课本。
) 补充说明:背景不是每篇新闻都有的结构。
导语通常是开头几句话或者第一段。
标题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字号最大的是主题,主题下面的是副题,上面的是引题。
导语前面的文字叫做电头,属于结构的附加成分。
小结: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5

《新闻两那么》教学设计51新闻两那么毛泽东一、教学目标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3、认识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二、学习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构造,了解导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主体局部各层次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局部层次。
五、教学思路本课两那么新闻教学重点各有侧重。
第一那么可从新闻的角度组织教学,第二那么可从战争的角度组织教学。
新闻的内容可以依照“标题—导语—主体”的顺序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一、学生朗读,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
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二、背景介绍。
三、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新闻的构造一般分为五局部: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局部。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提醒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可有可无,视详细情况而定。
新闻的根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四、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重点难点】1.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3.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4.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1.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2.(配乐朗诵毛泽东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3.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①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百万”是实数。
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②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③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④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是什么,起什么作用?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角色体验,合作探究㈠来当制片人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
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㈡进入演播厅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设计示例:导播语:大家知道。
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㈢坐上观众席: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①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②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③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1.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2.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
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
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