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学习目标】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2理清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2理清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知识链接】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二、积累运用。

(标段序,读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摘录字词(读读写写及补充字词)鄂(è)豫(ù)绥(suí)靖(ìng)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补充:溃(uì)退逃窜(uàn)负隅(ú)顽抗2结合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3结合后1题完成。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二、自主学习。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并指出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班级小组某某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使用说明: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小组成员互查预习期间字词掌握情况,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二)导学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新人教版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提问:
1.新闻的结构
2.新闻的六要素
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板书设计:
相同 地点不同
背景相同 写法不同
构思不同
语言有别
教后记:
《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课题
本学期总
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
日 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难点)
四、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2、找“不同”:
五、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六、拓展延伸:
七、小结:
一、阅读课文
1、在文中圈出新闻的六要素
2、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3、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个层大意。
二、思考:
1.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而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2.你能不能从新闻本身找出能够概括其报道的主要内容的句子?由此你发现新闻由哪几部分构成?有哪些特点?
三、总结新闻常识
1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后明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后记: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河南省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导学案

河南省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导学案

新闻两则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A.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桥墩雄跨钢筋就地取才B.桥梁冲毁顷听长虹饮涧C.残损恢复推崇惟妙惟肖D.湮没彩虹记裁巧妙绝伦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他曾历经国运之变幻,阅尽人事之沉浮,一生殚精竭虑....,用科技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中国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B.由于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他从闻所未闻....的草根人物,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C.打开电视,广告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在所谓的“黄金时刻”,也往往是广告独占鳌头....。

D.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蕴无穷。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得以首次全面报道,这是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B.《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瓦解了种种歪曲共产党的谣言。

C.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了众多共产党领袖的家庭环境,也追溯了他们的青少年时代。

D.在陕北期间,斯诺拍摄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具有无可置疑....的正义性,是捍卫独立自由的反侵略战争。

B.月球上没有宫殿,没有嫦娥和玉兔,只看见广袤无垠....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1、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学习重点:1、了解何为新闻2、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及特点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高屋建瓴荻..港溃.退锐不可当.某某歼..断古宛.县...灭要塞切二十八宿绥靖..乡潢.川...区阻遏阌皖.西区宋希濂.杜聿.明2、新词理解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业已:绥靖:背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果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2日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3)新闻结构的5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b、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周口市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无答案)

周口市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无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

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识记生词,初步理解两则新闻的内容。

第二步:再读文本,循序渐进: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资料助读,试着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

2、再次默读课文,试着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消息五部分)。

3、试着找出文中的用词精炼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用得好,赏析一下。

【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锐不可当、阻遏”等重点词语,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等相关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筛选要点、概括内容的能力,品味本文准确精炼的语言。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二、背景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要求和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师导学稿 新人教版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师导学稿 新人教版

课题: 1、新闻两则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1、关于新闻体裁的结构:消息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关于新闻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也是新闻的要素3、关于新闻有三个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4、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四、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⑴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标题:导语:主体: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教学设计教师姓名任教班级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扎实记忆溃退、歼灭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以及新闻的文体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能够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3.激情展示,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预习案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新闻两则》主题新闻两则主备人总课时1 第节课型综合解决课授课人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的写作风格3、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导学方法文献法、导读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课后第二大题,了解消息的结构。

2、预习生字词,并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疏通本则新闻结构,品味语言美,体会表达情感。

4、背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

课前教师寄语:犹太哲学家斯皮尔格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创设情境——导入:二、自读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110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明确提高效率检查预习结果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自主预习整体感知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歼〈〉灭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歼灭:溃退:封锁: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要塞:锐不可当:4、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消息的结构可以分为五部分即、、、、。

消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1、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三、合作探究——导学1、读课文,按照新闻结构疏通本文结构。

10自学要求: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解答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圈点批注问题引领小组汇报组间交流达成共识导学引领合作探究《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课前教师寄语: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一、 创设情境——导入:(由消息的知识反馈导入) 二、自读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 三、合作探究——导学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详略安排的原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自主学习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课堂反馈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新闻两则
课题
新闻两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两课时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请学生就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严肃性,在课文中选例进行分析。
3、请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4、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

3、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内容。

二、课前自学1、走进课文《新闻两则》的作者是。

这两则新闻分别是《》《》,从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则新闻是题材的作品。

2、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写出汉字高屋建líng()荻()港kuì()退锐不可当()芜()湖jiān()灭要sài()古宛()县二十八宿()绥()靖()区阻è()阌()乡潢()川wǎn()西区宋希濂()杜聿()明3、新词解释排山倒海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在书中标划重点知识)①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②新闻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其中,这一特点是新闻的生命。

③新闻结构包括、、、和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因为它高度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明确、简练、突出。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或,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环境和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④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和。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读标题导语明大意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在文中划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sp;2、读课文知要素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课新闻两则 导学案

第一课新闻两则 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2.要点详析①新闻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新闻,又称消息。

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文学体裁。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从结构上说,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并具有真实、简明、及时三大特点。

还要掌握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本消息的标题简洁、概括,“百万”点明人数,“横渡长江”则概括了战况,壮阔气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部分,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它既点出了人数之多(“百万大军”),又报道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更写出了胜利之大,战绩之辉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接着,本文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先略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新华社在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军写得稍详,“至发电时止”,“三分之二”,“二十三日可渡完”,“正向南扩展”,这些语言预示了战役前景。

最后谈到东路军,文笔较之前两层更为详细些。

东路军遇敌虽强,但战犯自认为很巩固的防线,却“又被我军突破了”,两者对比鲜明,“不料”二字表明我军的出其不意,“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表明我军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②准确简明的语言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凝练而具有概括性,翔实而又确凿无误,鲜明而又富于感情色彩。

如“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几个词语报道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

又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虽只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

作为新闻,本文特别注重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和战况,准确及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

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识记生词,初步理解两则新闻的内容。

第二步:再读文本,循序渐进: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资料助读,试着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

2、再次默读课文,试着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消息五部分)。

3、试着找出文中的用词精炼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用得好,赏析一下。

【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锐不可当、阻遏”等重点词语,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等相关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筛选要点、概括内容的能力,品味本文准确精炼的语言。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二、背景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要求和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1、新闻体裁的结构:(消息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新闻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也是新闻的要素。

3、新闻有三个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4、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预习自测1、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瓶塞.()锐不可当.()负隅.顽抗()2、解释词语:(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2)业已:已经。

(3)绥靖:安抚,平定。

(4)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3、文学常识填空:(1)新闻的六要素是()()()()()()(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

教师教学设计教师姓名任教班级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你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由学生回答引出新闻的文体)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新闻两则》。

二、解读目标(约3分钟)教师阐述学习目标,精要概述:生词、新闻常识、筛选信息及概括内容,使学习过程有的放矢。

三、预习检测(5分钟)播放课件,师生、生生互动,完成四道检测题,互相补充,必要时教师简单讲解一下。

教师作出评价。

对于出错内容让学生在导学案上红笔标记,并反复记忆,牢固掌握。

四、整体感知(10分钟)师生对本节知识梳理、概述,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巩固自学成果。

主要是阅读课文,在互动中理清新闻的六个要素及导语、主题结构,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学生做好自我梳理与巩固。

五、讨论探究(5分钟)教师明确任务,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探究题1——4题及自己的学习疑难展开探究,注意括号里的提示,按照互动程序展示方案(先一对一结两人小对子,再小组互助,然后优化预演)做好准备。

要求人人积极参与。

教师巡视,做好评价,纠正不规范课堂行为。

六、展示质疑。

(约15分钟)教师随机分配任务,接到展示任务后,小组长组织本组展示(板书——讲解——答疑——对抗——小结等)。

其他小组质疑、纠错或对抗,教师把控互动,对重要、必要、典型的问题做出精讲。

板书环节各组同时进行,可以大黑板、小白板同时使用。

(指导要点:新闻的内容顺序之间的逻辑联系,叙中议论的作用,语言表达的精炼准确)七、检测矫正。

(约5分钟)教师用课件打出检测题,学生口头【整体感知】朗读新闻,说说每则新闻的要素与结构,体会新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自研自探导学】1、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明确: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

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

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2、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明确:作者从敌我双方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后评论敌军,也可以自然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3、课文第二段为什么叙写曹操和刘秀的事?教师巡视并准备提问展示、组明确:这是消息的背景部分。

交代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4.品味本文语言特点。

(1)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明确: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

“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

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2)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明确: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

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

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拓展延伸朗读:《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晴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堂检测 A1、给加点字注音。

歼.灭()溃.退()阻遏.()绥.靖()锐不可当.()荻港()书面相结合,进行检测。

教师用课件打出矫正题目,只针对当堂检测出现的一道典型错题,组织学生用白板作答矫正,并由学科班长讲解。

(矫正题目——是一组与当堂检测完全平行的变式练习)。

八、归纳小结。

(约3分钟)教师(或学科班长)对当堂知识框架和要点、学习方法和结果做出归纳,形成知识树,帮助强化记忆。

同时对各小组及部分学生个人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文体常识简答。

(1)消息的六要素有哪些?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消息结构由哪五个部分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新闻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用事实讲话。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阅读下列新闻片断,为它加个标题或补写一个导语。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光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已渡过江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答: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我军前线渡江情景)导语:21日黄昏,人民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间敌军防线,强渡长江,向江南进军。

B1、给加点字注音。

星宿.()管辖.()绥.靖()要塞.()鄂.豫()2、常识填空:(1)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经过、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