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表
高、中、低读后两句。

品诗问:
(1)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为什么?
(2)还有学过哪些关于笛声的诗歌?
(3)小结:诗人通过一些有情有味的
形象来表情达意——笛声,杨柳。


就是诗歌的意象。

回答:
1、(声音,笛声。


怨、凄清、悲凉)
2、《凉州词》。

羌笛,杨柳。

杨柳:
“留”,留恋,挽留;丝
丝缕缕、飘忽不定的形
状,《折杨柳》曲。

品读,升华!
引出意象的概
念,初步探索诗歌
的典型意象,学习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
法。

运用通过寻意象,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通过,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

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分
析诗歌,理解诗人感
情。

选取小学学过
的诗歌,检查学习
成效,落实学习方
法的运用。

诵读,升华!配乐演示小学初中部分具有典型意象
的诗歌。

明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
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的《凉州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
西》
笛声:
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
春。

——【唐】白居易《江上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唐】杜甫《吹笛》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全体有感情诵读。

背景音乐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
受经典的魅力,积
累典型意象。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
黄鹤楼上吹笛》
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单位:佛山市第十四中学作者:钟志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探索诗歌的典型意象,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3. 实现诗歌教学从小学的诵读、想象,到初中阶段的赏析、品味的目标的平稳过渡与上移。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以“折柳”和“笛声”两个意象为线索,初步探索诗歌的典型意象,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
猜猜这是谁,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一)
师: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大家猜猜他是谁?
你廉洁入寒霜。

(让学生学李白做人要清清白白,要像寒霜一样,有傲骨。


你透明如朗月。

(引学生对李白写月诗的联想,感受李白形象与诗歌形象的一致性)
你才华横溢、万世瞩目!
你生性洒脱、狂放不羁!
欣赏李白书法(山、河)苍劲有力,放纵不羁。

字如其人!(感受中国书法之美)
你足迹踏遍山山河河
你嗜酒如命
你举杯成诗
你对月当歌
你满腹经纶!
同学们,你们大概都猜出来这是谁了吧?——“谪仙人”李白!
我们要多读诗歌,多学经典,做满腹经纶的小李白。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二、读(学生活动二)
一读:齐读。

(正字音)
二读:小组读。

(明诗意)
谁家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

此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问:
(1)听到什么?在哪里听到的?是什么时候听到的?
(2)小组读:女生,感情细腻地读;男生,有情有义地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春风吹拂的晚上)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市?(繁华的东都洛阳)听到的是怎样的笛声?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轻缓,深长、幽怨、凄清。

)你怎么想象出来
的?(“暗”、“散”、夜晚、《折杨柳》是一首哀怨的送别曲。

暗,突如其来,无踪无迹。

散,纷纷扬扬,随风飘散)
(4)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自然而然想到了什么?(故乡、妻儿、父母、朋友等)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形。

(活动三)
师:是呀,诗人自从25岁离开家乡四川在外漂泊,一晃就十年过去了。

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

在这么一个寂寞的晚上,在这么一个繁华而陌生的洛阳城,一曲哀怨轻悠的《折杨柳》,猛然敲在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李白心头上,顿时一股游子意、故园情油然而生!听!
三读:多层次组合诵读。

(懂诗情)老师范读(配乐)——学生齐读(配乐)——教师再现诗歌情景,引读:先全诗,再高、中、低读后两句——个别背诵。

(配乐,老师再现诗歌情景:夜,漫长的夜,空旷、辽远。

仰望苍穹,星星点点;又是一年的春天,又感春风拂面。

多少个这样的春天过去了!自从辞亲远行,仗剑出蜀,一晃十年就过去了。

我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却无法得到施展。

愁呀,洛城之大装不下我青莲居士的满怀惆怅。

是谁在吹笛?声声入耳,点点入心!这恼人的《折杨柳》呀,叫我这个独在异乡的游子怎能不伤怀呀?而今我要回去了。

漫游的生活改变了我的容颜,但没有改变我的抱负。

满腹的才华,只有用我手中的巨笔书写。

政坛没了李白,诗坛有了丰碑。

千年后人,会理解我今夜的情怀!这样的春天,这样的夜晚,这样的笛声,能不令我失眠?失眠的不只是我,还有我牵挂的大唐!)
三、品
师:大家感受到了吗?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声音,笛声。

有情有味的形象呀!笛声总是以一种哀怨、凄清、悲凉的情绪出现在古诗词中。

老师示图:笛子——哀怨、凄清、悲凉的感情)
笛声总是惹人生情的,惹人愁,惹人怨。

我们还学过哪些写笛声的诗歌呢?(学生呈现收集到有关笛子的诗词)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师:又是笛声,是《折杨柳》!还有描写到杨柳的诗歌吗?(学生呈现收集到的有关杨柳的诗歌)
为什么离别、思念、哀怨的时候总出现杨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谐音“留”;柳树丝丝缕缕如万千思绪,飘忽不定如游子。

老师显示图:形象,杨柳——留恋,挽留,离别,思念之情)
小结:人们不但见了丝丝缕缕飘忽不定的杨柳会引离情,就是听到哀怨的《折杨柳》,也会触动别绪。

诗人通过一些有情有味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笛声,杨柳。

这就是诗歌的意象。

四、用
运用通过寻意象的方法,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通过,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五、拓
在你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通过一些有情有味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呢?(学生呈现。

)配乐演示小学初中部分具有典型意象的诗
歌。

明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的《凉州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笛声:
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

——【唐】白居易《江上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唐】杜甫《吹笛》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六、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探讨诗歌的意象来品味诗歌。

以后,多诵读,多品味诗歌,“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经典,有了文化,我们不就是当代的小李白了吗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