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教育——开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依托机器人创新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机器人创新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者:王军李明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2期结合中国矿业大学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实际运行情况,在创新实验室活动内容、实验室日常管理方法和学生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基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培养目标的运行新模式。
机器人实验室利用率创新创业型人才机器人一种集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在内的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机电综合体。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一般可以开设电工、电路、数电、模电、单片机、PLC、动力学仿真、自动控制等实验课程,基本上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机器人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体,是最典型的一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器人方案设计、零部件设计与制作、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及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并为学生提供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机会。
一、现有实验室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
然而,当我们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为依据,审视和反思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时,就会发现传统实验教学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
1.重视不足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加强高校实验室资源建设,提供水平高的并且配套率高的实验设备,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由于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造成实验设备、实验经费、场地配置不足、实验人员编制有限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就很难向大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难以在科学领域占一席之地。
因此,实验室在实验装备上应提高投入,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不是把实验教学当成本科生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能力结构重塑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能力结构重塑人工智能以一种技术手段或思维方式融入学习场域,使人机关系从辅助转向协同,虽不能彻底改变教与学的本质,但会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方式,促使教学方式从单向施教向双向互动转变,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支持转变,从“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应用,正带来学习方式、学习空间的重构与融合,学习者在智能技术创设的虚实结合的环境中,与现实环境、虚拟环境中的对象产生各种联系,以形成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的交互反馈路径。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突飞猛进,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带进了课堂教学,开启了智能机器人教师(以下简称“智能教师”)与人类教师协同教学的课堂实践。
在二者联袂教学的过程中,程序化知识与熟练性技能在智能教师的协同下被便捷、快速地提取与应用,记忆性知识在人类教师教学体系中逐渐被削弱。
这就迫使人类教师传统的教书育人职能发生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部分逐步减少,而其核心的育人功能显得愈发重要。
根据德育的属性,需要教师“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1]。
但是,教师在面对Z世代学生出现的网络暴力、网络成瘾等网络伦理问题时,原先在二元空间形成的育人能力显得捉襟见肘。
这一现状亟待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环境,更新育人理念和方法,重构育人能力,以更有效地应对学生面临的网络挑战。
二、育人是教师的核心能力目前,国内外关于人类教师与智能教师协同教学路径的研究与实践正在开展并持续深化。
在人机协同的教育教学现场,人类教师与智能教师的职能分工到底如何分配,教师的育人能力结构到底如何建构?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双师”课堂教学中人类教师与智能教师的功能定位上予以解答。
(一)育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的首要职能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也是传道的人师,传道即育人,授业即传授知识,解惑亦是解美丑、善恶和真假之惑。
李泽湘——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目 录
CONTENTS
01
新工科教育与创新体系建设
02
03 04
工 程 教 育 的 几 次 重 要 改 革
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点案例介绍
新工科教育实践定位、措施、评估
05
总
结
01
新工科教育与创新 体 系 建 设
新工科教育与创新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国家 GDP 从 1978 年的 3000 亿人民币、人均 60 美元增加到 2017 年的 82 万亿人民币、人均 8650 美元。从 2010 年 起,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大制 造大国, 2017 年中国制造业占 GDP 比例达到 30% (美国 15%,英国 5%)。中国生产了世界 75% 的智 能手机, 80% 的电脑, 30% 的汽车, 50% 的钢铁和 40%的船舶产品。中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运营哩数以及 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傲视全球、枝独秀。 中国用 40 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发展 历程[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只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创新机制建设的核心,新工科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打造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到创业
孵化平台建设再到新经济培育这么一个相辅相成的全生态系统。
02
工程教育的几次 重 要 改 革
工程教育的几次重要改革
?
众所周知,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 高校设置一个学科需要考虑三个核心问题:
毕业设计课程(英文叫 Capstone Project )让学生把之前所有学到的知识 整合起来。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不少于 8 门。这个课程体系的最大挑战是 学生要有耐心按班就序的学好学完前面的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
通过机器人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机器人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作者:李欣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新载体——智能机器人正在走进中小学课堂、走进基础教育。
在中小学推进智能机器人教育对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89-01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新载体——智能机器人正在走进中小学课堂、走进基础教育。
在中小学推进智能机器人教育对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校2010年开始开展机器人教学与竞赛活动,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深刻感受到这项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意义深远。
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机器人的过程中信息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信息时代下,无论是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还是拔尖创新人才,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智能机器人引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从小对机器人产生积极兴趣并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从而积极实践。
1 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外界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对智能机器人这种通过程序控制,能够自动完成各种功能的机械装置更是充满了求知的渴望,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通过现场操作演示、播放录像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破除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乐高机器人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搭建一个机器人,输入一些简单命令,让它完成走特定路线、遇障碍转弯、抓起物体送到目的地等动作,也可以播放一些网上上传的比较有创意的乐高机器人作品录像,拓宽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智化时代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6专题研究文/张立军数智化时代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面临的数智化趋势●对数智化的定位本文提到的数智化,具体指的是企业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为企业发展所创造的新价值。
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称,企业数智化就是企业运用新一代数字与智能技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更高经营绩效,更强竞争优势,更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杨国安教授曾提出,数智化分为三个阶段: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
第一阶段,万物皆数字。
将企业办公、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都数字化,才能实现数据的储存、传输,从而进入在线化。
每一个工作环节在线化后,自然而然可以进行在线管理和运营,再通过AI 技术打通数据,帮助决策,即可实现决策智能化。
四川理工大学肖兴政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数字化的最终形态。
综上,笔者认为,数智化是数字化发展到人工智能阶段的更高阶段,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与应用。
数字化主要是以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为基本特征,而智能化则是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为核心要素,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科技结合,将彻底颠覆原有的模式。
●数智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1.从全球层面看,数字经济的红利时代正在到来。
全球经济向数字经济迁移已经势在必行,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2019年百度沸点年度科技热词中,排在首位的是AI,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社科院2017年曾发布了《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2017)》报告,指出“数字经济正在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向数字经济迁移已经势不可挡,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018年,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发布的《2017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中同样指出,“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具体表现在:其一,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张。
2016年,世界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0.8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4万亿美元,日本为2.3万亿美元,英国为1.43万亿美元;其二,各国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快速提升。
探索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探索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培养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并以机器人教学为例分析了创新性教学中的实施方案和教学难点,并以实际大学生机器人创新为例,阐述了如何将机器人技术和创新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创新人才机器人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制作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245-02理工科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工科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许多理工科高校针对如何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措施,出要表现为通过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创新人才成长氛围,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和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这就需要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近年来,机器人作为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典型载体,被广泛作为创新平台的选题之一。
为了推进理工科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进程,激发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我们提出了以机器人为教育平台,研究培养理工科大学创新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
1 机器人教育创新平台介绍机器人教育不仅是知识创新的平台,而且也是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优秀平台。
欧美国家对其相当重视,都已经制定出了全国范围的发展规划。
例如,美国十分重视机器人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开设和开展机器人课程、有关机器人的课外活动、机器人主题夏令营和利用机器人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等四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美国高校的机器人教育主要表现为:(1)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在工程类一年级新生中开设机器人公开课以及相关的机器人课程;(2)机器人作为课程学习的平台,已逐渐应用到高校其他课程中。
日本是世界上机器人教育水平和机器人文化普及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不仅每所大学都有高水平的机器人研究会、而且定期举办机器人创新设计和制作大赛。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
对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研究,既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重要举措。
通过探讨和研究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工业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通过深入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措施。
通过研究,旨在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提供更高水平、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
也旨在为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对行业需求贴近的优秀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和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壮大。
1.3 研究意义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
当前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加适应行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工业机器人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其更加适应当前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需要。
通过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推动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考摘要:目前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大学发展迅速,既有985和211高校,也有普通本科高校和民办高校。
行业发展的需求对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机器人工程专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然而短时间内,众多高校竞相开设的机器人工程专业面临着课程体系建设不充分、基本教材不足、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论证不完全等问题,这些关乎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以新理念、新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机器人专业基础知识、卓越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机器人专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新工科;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引言机器人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
但机器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中职学校应当构建合理的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接机器人的工作岗位。
1国内外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就世界范围而言,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的机器人技术发展较为领先。
下面对这几个发达国家地区的机器人教育现状做深入分析和探讨。
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于1979年率先成立机器人研究所,并于1988年设立了机器人学博士项目。
发展到今天,卡内基梅隆大学可覆盖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全方位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专业学位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模块:(1)数学基础;(2)力学知识包括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及控制;(3)机器人感知理论(譬如机器视觉、各类传感器及应用等);(4)机器人的认知与推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
另外,机器人专业还提供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课和选修课。
依据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仿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等选修课。
美国的Worcester理工学院于2006年,加州大学SantaCruz分校于2011年、Lawrence理工大学于2011年相继成立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依托不同学科,发挥学科交叉的特点和优势,凸显机器人这一交叉学科的主体地位。
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各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势在必行,以满足人才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首先,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输入,缺乏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而新模式下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发展自己独特的观点。
学校可以开设各类社团和实验室,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学生可以参与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应该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各学科划分为孤立的知识点,学生只学习各自学科的知识,缺乏跨学科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新模式下,学校应该推行跨学科的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可以参与跨学科的课题探究和团队项目,锻炼多方位思考和合作能力。
此外,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应该注重实践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然而,新模式下,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学生带入实际场景,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参加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与专业人士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
最后,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应该注重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将学生看作普通的群体,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和需求。
然而,新模式下,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文件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甘青科发〔2018〕27号关于表彰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甘肃省评定获奖人员的通知各市(州)科协、教育局、青少年科学教育协会(辅协):根据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发《关于开展“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的通知》(辅协发文字〔2018〕30号)要求,本届论文我省共收到推荐论文439篇。
经协会组建的评委会评审,《谈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有浅效性》等19篇论文荣获一等奖;《浅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细节现象》等64篇论文荣获二等奖;《城乡结合部小学科学课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初探》等100篇论文荣获三等奖。
张晓娅等11名同志获优秀组织个人奖。
(获奖名单见附件)本届论文评审过程中通过对所有推荐论文进行的统一检索查询,评委会对涉及抄袭及过度引用和不切合征文主题及非科技教育类论文进行了淘汰。
今后,协会组织的论文征集活动仍将坚持论文检索查询制度,使论文评审逐步走向规范化。
附件:1.“第二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全国获奖名单2.“第二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甘肃省评审获奖名单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2018年11月15日附件1“第二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全国获奖名单获奖等次:二等奖编号论文标题姓名单位1 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教育研学旅行活动的探索张琪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镇中心小学2 浅谈农村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困难与对策谢正春何静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中学3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王凤娇民乐县杨坊寄宿制小学4 基于STEAM科学教育模式下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以甘肃省嘉峪关市为例哈建民张晓琴甘肃省嘉峪关市明珠学校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小学5 探析生活化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闫馨史龙飞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小学6 挖掘教材实验素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马小明甘肃省临夏中学获奖等次:三等奖编号论文标题姓名单位1 引入STEAM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王小兵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北街小学2 浅谈幼儿园如何通过美工区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庄爱军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幼儿园3 高中化学STEM教育中STS教育方法的渗透刘洁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4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植物保护技术》课程创新与实践颜霞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5 创新之花绽放实践沃土,花更艳张娟山丹县东街小学6 走班制教学背景下科学教育新探究卢海军祁润根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孟坝中学7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杨银红临洮县洮阳镇文峰小学8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朵永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9 利用微信,开启农村高中生参与创新科技活动积极性的新探索郭兴华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10 挖掘身边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有感于“充电宝锂电池的再利用”实践探索勾瑞年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11 观察记录单使奇妙的科学活动更有序范善霞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二幼儿园12 “互联网+”环境下农村科学教育的新探索许建荣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黄渠中学13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张爱苓甘肃省嘉峪关市建设路小学14 英语课堂中构建运用“趣味化技术资源”的策略杨君花甘肃省金塔县第三中学15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杨春辉临夏回民中学附件2“第二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甘肃省评审获奖名单获奖等次:一等奖编号论文标题姓名单位1 谈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有浅效性秦叶瑞甘肃省秦安县第一幼儿园2 天水一中“机器人”社团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崔永佳甘肃省天水市一中3 有效组织高中生物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肖丽娟甘肃省天水市一中4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尚雅五环”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邢宗昱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中心学校5 如何使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陈怀亮会宁县北关小学6 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张建华甘肃省永昌县第三小学7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徐健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八冶一小8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要多样化潘秀花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东四沟幼儿园9 让课堂观察照亮孩子们的眼睛—--谈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观察技能“四步曲”牛秀花山丹县东街小学10 浅谈信息技术和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勤陈新龙甘肃省陇西县城关第二小学11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朱亚东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文峰小学12 张掖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及对策吴婷民乐县南丰镇寄宿制小学13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吴进红甘肃省民乐县三堡镇任官小学14 浅谈利用英语课堂思维导图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张丽娜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15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李雅瑾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16 如何让学生在科技创新上展翅飞翔张德智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二小学17 如何对幼儿园混龄班课程进行设置常吉梅瓜州县第三幼儿园18 解决城区公交专线的公交车与辅路车辆会车问题装置孙江苏平凉市第十中学19 浅谈农村幼儿园科学素养的培育马彩宏甘肃省和政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获奖等次:二等奖编号论文标题姓名单位1 浅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细节现象连岐国民乐县永固镇寄宿制小学2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张定超民乐县民联镇太和小学3 走出教室,释放学生大脑学科学关谨力民乐县南丰镇渠湾小学4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建学民乐县六坝镇海潮坝小学 7345025 浅谈农村幼儿园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夏晓晶民乐县六坝镇六坝小学6 提高牧区学校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杨丽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明德学校7 浅析跨学科科学教育对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运用和响温自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8 浅议新课标下牧区小学科学课学生创新科学素养的培养张慧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明德学校9 培育科技成长土壤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刘其科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第二中学10成人礼仪式中的德育教育---记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首届“成人礼”仪式杨统青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1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科学课更有趣李艳清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向阳小学12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李章华甘肃省嘉峪关市明珠学校13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祁艳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中心小学14 让幼儿园语言教学“活起来”的点滴做法李海燕甘肃省瓜州县第三幼儿园15 探究如何利用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张蕊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第二中学16 实验教学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张艳琴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安康小学17 浅谈机器人活动如何走进课堂保长啸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18 德育在实践基地陶艺教学中的渗透尚涛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19 基于核心素养的万能机床活动课程研究苏辉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20 初中生物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贾丽莉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小河学校21 多媒体让历史课堂教学精彩起来朱琴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中心学校22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冯牛牛甘肃省清水县轩辕小学23 突破农村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升途径的思考周荣成清水县东关小学24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车琳高爱国清水县第六中学25 改进“气体压强产生”实验装应用——设计报告康峰甘肃省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站26 浅谈如何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来培养创新人才赵玉英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二幼儿园27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张俊芝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28 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毛著莲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29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张吉林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30 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王永成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中心小学31 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培养学思践悟的时代新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科学教育范作宝韩玉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天生炕小学32 走出校园,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探索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新思路贠德红贾玉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东四沟小学33 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方案杨培毅镇原县孟坝中学34 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樊景国兰州市城关区兰园小学35科技特色,培育雁小创新型人才——以雁宁路小学开设科学校本课为主高志元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小学36 数学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方法探究沈碧俊甘肃省临洮中学37 试论如何让农村小学生爱上科学课牟学林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明德初中教师38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慕永玲袁鑫镇原县屯字中学39未来科学教育活动思索——开拓视野,全面创新虎志忠镇原县三岔中学40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马世琴甘肃省临洮县北街小学41 巧用网络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程生鹏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中心小学42 浅谈生物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王建英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43 在科学课中,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刘清军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44 机器人教育开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张吉龙临泽县第二中学45 追寻寓教于乐引领玩出学问李红燕山丹县东街小学46 小科技成就大梦想——浅谈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何艳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47 “班级优化大师”优化课堂教学管理周玉琴山丹县东街小学48 手脑并用让科技绽出创新之花——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肖秀玲甘肃省山丹县东街小学49 观察记录单使奇妙的科学活动更有序范善霞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二幼儿园50 探索与实践:本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柴永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51 以快乐大课间为平台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王吉鹏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52 如何让学生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王海军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53 如何让学生在科技创新上展翅飞翔张德智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54 筑“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李兆禄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四中学55 核心素养背景下翻转课堂中英语课堂微视频设计及应用杨文大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四中学56 创意陶泥活动中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张莲花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二幼儿园57 “微课+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探索柳永强雒文瑜甘肃省临夏州广河中学58 “互联网+兴趣小组”模式下的化学教学马平平临夏回民中学59 制作任务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的驱动作用探究田灵录庄浪一中60中学科技教育创新路径选择——基于广河中学科技教育创新之路马维华甘肃省临夏州广河中学61 临夏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白海峰甘肃省临夏县新集高级中学62巧用多媒体,打造新课堂——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刍议李丽甘肃省临夏中学63让学生展开隐形的翅膀——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史有志拦生发甘肃省临夏中学64 创客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吴金芬甘肃省临夏县新集镇古城小学获奖等次:三等奖1 城乡结合部小学科学课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初探李作华民乐县洪水学区乐民小学2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赵玉亭民乐县新天镇山寨小学3 激发农村孩子科学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陈多军民乐县南丰镇马营礅小学4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研究樊绪元民乐县南丰镇寄宿制小学5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思考李丰瑞民乐县南丰镇寄宿制小学6 网络时代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姚煜民乐县南古寄宿制小学7 浅谈小学生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柴玉芹民乐县六坝寄宿制小学8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柴颖花民乐县六坝镇五庄小学9 探索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多元化路径张凤民乐县六坝镇六坝小学10 关于小学开展天文社团的尝试与思考党金玉民乐县洪水小学11 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王学文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明德学校12 植根家乡资源,培养牧区孩子的科学实践能力乔红香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13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冯彦平甘肃省嘉峪关市明珠学校14 教具创新制作与运用彭桂花张峰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渊泉第三小学15 生活化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之我见康亦农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中心小学16 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探索李婷婷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中心小学17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刘玉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西湖小学18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史嘉伟甘肃省嘉峪关市峪泉镇中心小学19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刘志强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七里镇学区20 科技创新,让科学DV动起来尚梅杨金武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中心小学21 为青少年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马晓红甘肃省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22 应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吴军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西湖小学23 科学课程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王建生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渊泉第三小学24 科学的方法才是学习的助燃剂张建忠甘肃省瓜州县西湖乡向阳小学25 浅谈偏远农村多媒体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徐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中心学校26 多措并举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王立云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北街小学27 综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陈建军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2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张天兵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中心学校29 对幼儿园开展剪纸教学有效方法的探究刘江梅清水县第一幼儿园30 浅谈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李亚丽甘肃省清水县轩辕小学31 例谈新课改下生物学调查类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刘德旺史鹤云清水县第六中学32 浅谈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南志刚甘肃省清水县轩辕小学33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多元化人才实践—清水一中综合教育模式任正军清水县第一中学34 幼儿科学兴趣培养之我见庄雪雯高台县光彩幼儿园35 玉米种子替代凤仙花种子发芽出苗时探究外界条件的实验记录程金怀清水县东关小学36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张秀芳甘肃省清水县轩辕小学37 在科学探究中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素养曾秀锋王国辅武威市古浪县土门初级中学38 科技辅导员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地位及作用的探讨周兴泉刘红梅武威市古浪县土门胡边中心小学39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李学海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40 传承陶瓷文化,奏响丝路华章--白银市平川区第二中学科技教育实践活动顾润霞白银市平川区第二中学41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安治龙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42 浅谈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赵琦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三中学43 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王鹏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三中学44 一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冉雄国永昌县第一小学45 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王振余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红山窑中心小学46 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冯永福甘肃省永昌县六坝乡六坝小学-47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陈吉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六坝中心小学48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微型化实践刘亮甘肃省金昌市第四中学49 以乡土资源为基础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初探李永红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东四沟小学50 农村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初探王学聪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51 实验是最好的求证方式石彩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华强中心小学52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赵武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镇中心小学53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之我见张维东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54 如何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张涛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镇中心小学55 初中化学中创新实验教学浅议吴秀峰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56 利用陀螺仪原理构造的陀螺仪车的设计胡永辉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临泽县第一中学57 激趣质疑想象创新吴金桂山丹县东街小学58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王晓红山丹县东街小学59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科学高效课堂杜文燕山丹县东街小学60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学情景的营造陈小霞山丹县东街小学61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科学徐海燕山丹县东街小学62 依托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李生斌张振新甘肃省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63 科学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王永梅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64 科学教育—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新探索》史龙飞柳晓炜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小学65 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预防孔佑权永靖县刘家峡中学66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石胜兰和政县龙泉小学67 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研究李娜临夏州永靖县刘化学校68 浅滩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罗仁平临夏州永靖县刘化学校69 农村小学如何进行科学教育薛蓓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小学70 浅谈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余颖红临夏州康乐县第一中学71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因素——以化学教育为例张学玉临夏回民中学72 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的思考林顺利临夏县前石初级中学73 永靖县中考体育加试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赵彩霞永靖县刘家峡中学74 关注生活中的化学虎胜甘肃省和政县新庄初级中学75 自主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马秀芳和政县龙泉小学76 浅谈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温玉珍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和政中学77 浅谈中职英语词汇教学杜玉蓉合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78 环保小探究——自制水果酵素清洗剂曹彦雄陈娟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79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赵晓斌正宁县永正镇初级中学80 开放课堂放飞梦想汪学宏定西市岷县梅川初级中学81 浅谈初中生作文教学与兴趣的培养张学莉合水县三里店小学82 浅谈农村少年儿童的科技创新教育南斌霞董霞霞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通安小学83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宋玉芳临洮县洮阳镇文峰小学84 如何发掘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杨世敏甘肃省庆阳第三中学85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育模式探究汪莹艳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86 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田亮临洮县北街小学87 艺术修养对培养杰出科技人才的价值探析漆增宏甘肃省临洮中学88 “科学”因“白板”而绽放魅力宋芸临洮县第三实验小学89 立足本地实际开展科技创新陈永燕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90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摇篮——初中物理课外兴趣小组余有泽甘肃省永昌县第六中学91 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策略杨丽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92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李雅瑾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93 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问题意识之我见蔡文天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94 让科技辅导课成为培养科技小人才的萌芽地狄彪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中学95 怎样培养学生在物理课中的创新能力马占峰甘肃省永昌县红山窑中学96 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给学生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翅膀周琳财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97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叶发育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98 浅谈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秦存贤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99如何引导儿童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张秀赟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二幼儿园100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蒋浩军奚雪花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编号姓名单位1 张晓娅平凉市科学技术协会2 杨玉兰定西市科学技术协会3 乔嘉琦张掖市科学技术协会4 张帆酒泉市科学技术协会5 周兴泉武威市古浪县土门教育工作站6 田江涛庆阳市科学技术协会7 马琳临夏州科学技术协会。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论点ARGUMENT 人才培育128基金课题: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277)。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文/李明娟本文将项目教学法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探索构建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旨在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所构建的培养模式在笔者所在的常州大学初步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均认为这种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一)“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依据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增设一些创新类实践课程,构建起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培养模式。
当前,这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得较为普遍,但其也存在兼顾面小、形式化的局限,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二)产教协同模式产教协同模式是一种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行业与产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模式。
具体来说,产教协同模式是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并对各因素之间进行整合,促成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进而达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为企业输送优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29秀人才的目的。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师生共同实践完成相应的科创项目。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促进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以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的内涵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及交叉学科视野,整合多门传统课程的知识,建立包含多个跨学科项目的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鉴项目化教学法,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机器人技术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教学探讨

点, 并 以实际大学生机器人创新为例 , 阐述 了如何将机 器人技术和创新教 学有机 结合在一起 。
关键词 : 机 器人 技 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 新设 计 ; 创 新 制 作
1 3 本 是 世 界 上 机器 人教 育 水 平 和机 器 人 文 化 普
及最高 的国家之一。在 1 3 本, 不仅每所大学都有高水 平 的 机 器人 研究 会 、而且 定 期 举 办机 器 人 创 新设 计 和制作大赛 。通过大赛 , 不仅加速了 日 本机器人技术 的普 及 ,而且 培养 了一批 创 新 型人 才 和 机 器人 研 究 应 用人 才 。 近 年来 ,韩 国充 分认 识 到 了机 器 人 教 育 的重 要 性, 也 加 大投入 开展 机器 人 教育 方 面 的研 究 工作 。同 时, 新加坡 、 台 湾 和香 港 地 区 , 也 在 机 器 人 教 育 方 面 取得 了长 足 的进步 。目前 , 国内 已有 部分 高 校研 制开 发 出 了较 为成 型 的机 器人 教 学 研 究设 备 ,例 如 上海 交通 大 学 、 哈 尔滨 工 业 大学 、 清华 大 学 等 。上 海 交通 大学 以 国际 和 国内 的机 器人 竞 技 比赛为 基 础 ,构 建 了开 放 式 学生 创 新平 台 ,并 规 划 和设 计 了基 于 发 现 式教 学 方 法 的实 验 ,为 学 生 发挥 自己的创 造 力 和 想 1 教 学背景 象力 提供 了一 个 开放 的实 验平 台 。另外 , 还 有 许 多高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中重要的分支 一一机器人教 校也 正 投 入 到相 关 产 品 的研 发 工作 中 ,相信 不 久 会 育, 它不仅是知识创新的平 台, 而且也是锻炼动手能 有更多相应的产品问世 。根据国家科技部对 国家重 力、 培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优秀平台。欧美国家 点 实验 室 建设 的指 导思 想 及 建设 目标 ,结合 世 界 机 对其相当重视 ,都已经制定出了全国范 围的发展规 器人技术 的发展趋势 ,面 向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安 划。例如 , 美 国十分重视机器人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 全的重 大需求 ,紧紧围绕机器人技术与系统这一主 国内各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作用 , 通过 开 设 和 开展 机 器人 课 程 、 有 关机 器 人 的课 题 ,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 、北京 邮电大学等都成立了机器 外 活动 、机器人主题 夏令营和利用机器人技术 作为 有些 已经建成为 国家重点实验室。 辅助手段等四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 人研究所 , 综 上所述 , 建设机器人创新机制 , 以先进机器人 美国高校 的机器人教育主要表现为 : 提升该领域创新能力 、 促进 ( 1 ) 越来越多的美 国高校在工程类一年级新生 技术 自主创新研究平 台、 学科建设与发展为 目的, 已成为国内外创新人才教育 中开设机器人公开课 以及相关的机器人课程 ; 因此 , 本文提出探索机器人教育平 ( 2 ) 机器人作为课程学 习的平 台, 已逐渐应用到 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高职扩招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多元主体、分类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GUANG DONG JIAO YU高职扩招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多元主体、分类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文/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代慧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朱洪雷林雁飞2019年1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方案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2019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稳定和扩大就业,明确提出“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打2020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连续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新时代高职扩招突显职业教育已经从一个教育领域的民生大事上升为国策,成为国家致力于经济领域调控的教育举措。
高职扩招百万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一是实现“六稳”之首的“稳就业”,二是全面提升劳动力水平。
[4][5]先进制造是广东省重点支柱产业之一,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扩招可为培养区域优势产业急需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人才,才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持。
可见,高职大规模扩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高职扩招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样也带来了挑战。
高职扩招必将扩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生源渠道,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均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6],生源的多样化也必然导致职业岗位能力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多样化。
另外,多样化的生源主体其原有知识水平必定存在巨大差异,个体对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追求目标也不尽相同,也即其个人发展规划并不完全相同。
其次,扩招生源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其无法全日制在校攻读,原有封闭式、半封闭式的校园教育模式显然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求。
浙江大学智能机器人交叉平台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面向未来FACE THE FUTURE 浙江大学智能机器人交叉平台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目录/Contents一浙江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通识教育,形成精深宽广、层次嵌套的知识养成并熟练运用;通专跨的思维方式形成互联互通、网络链接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全方位出众,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突出追求卓越,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主;专注创新,具有深层次学习、知识建构的能力;会思考、批判、选择、坚守卓越的能力突出自我激励与交互培养,在自我管理和榜样示范中养成高素质;始终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全面的素质志存高远,自觉培育完美的道德品质、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己任,自觉服务人类、国家、社会健全的人格4发展历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1984(工科)混合班2000理科班、教改实验班2000文科班2002金融学实验班2004竺-计共建班2005巴德年医学班(本博一贯制)2008李志文商学班2009丘成桐数学班2012启真班1994工程教育高级班1999创业管理强化班2004公共管理强化班2006“英语+X”双学位班2008文化中国班设计创新班2009神农班竺桢学院成立竺可桢学院成立2010求是科学班2016交叉创新平台2017新神农班2018智慧能源班公共管理英才班混合班(1984.8)竺可桢学院(2000.5)5荣誉教育品牌竺可桢学院品牌✧国家栋梁✧浙大荣耀品牌核心✧顶尖师资✧接轨国际✧交叉复合✧创新引领✧德才兼备✧贡献卓著1. 荣誉学籍2. 荣誉课程3. 荣誉项目4. 荣誉证书树立品牌意识,深化品牌内涵:★立德树人,强调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面向未来,强调交叉复合培养理念;★国际视野,强调全过程浸润式的国际化培养。
入学时培养中毕业时•走过荣誉之门•诵读荣誉誓言•聆听校长第一课•荣誉项目培养•荣誉学籍确认•荣誉课程学习•荣誉证书授予•荣誉院戒佩戴6培养概况•在办班级学生培养专业基本覆盖39个A类学科农学●培养类别(主修8大类+辅修3类)主修:混合班、人文社科实验班、交叉班、巴德年医学班、求是科学班、新神农班、智慧能源班、公共管理英才班辅修:工程教育高级班、创新创业强化班、公共管理强化班●学生规模(在读总人数:2000+)主修:500-550人/届(约占全校每届人数的8%)辅修:120人/届7交叉创新平台2016年,成立交叉创新平台,“机器人+人工智能”纳入首批三个平台 2017年,交叉创新平台“机器人+人工智能”调整为“智能机器人”班2017年,以“智能机器人班”为基础,获教育部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年,启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程”两个新专业建设方案年份2016年2017年2018年交叉创新平台计算机+大数据管理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金融+数学金融+数学金融+数学人数100139118主动回应时代需求的招生改革目录/Contents二浙江大学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实践@“智能机器人”交叉平台9未来已来: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实践提纲●目的背景●前期基础●特色内容●预期成效101.目的背景:机器人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型技术与产业中国制造2025From a manufacturer of quantity to one of quality …10个重点领域新信息技术数字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疗及医疗器械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企校协同“四跨”式机器人学院双创人才培养——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7oe.27 No.3Jun. 2020第 27 卷第 3 期2020年 6 月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DONGGUAN UN V7ERS VTY OF TECHNOLOGY企校协同%四跨&式机器人学院双创人才培养——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丁文霞胡耀华任斌胡亚伟(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广东东莞523808)摘要:针对机器人行业高度式学科交叉融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以东莞理工粤港机器人学院为控,详细阐述了其创建式企校结合,跨境跨校跨学院跨专业(“四跨”)式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式具体实施措施,并在总结此模式特点和成效基础上,将切实体验中遇到式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梳理,以以为各高校机器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启参考。
关键词:校企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项目驱动式实践体系;创新创业能力;新工科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 -0312 (2020) 03 -0126 -051背景与意义粤港机器人学院是在“工业4.0时代”与 “机器换人”大背景下,由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 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东 莞理工学院四家单位于2015年9月联合创办的。
学院采取跨境跨校跨学院跨专业(“四跨”)人才 培养模式,通过多专业融合碰撞、校企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教育 保障等手段,旨在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国际科技前 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 要,具有较强国际沟通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惯 例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富创新、敢创 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粤港机器人学院 2019年6月迎来了首批80名毕业生。
学生在完 整完成本科四年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经过多项跨 学期、跨专业项目训练,市场调研和企业锻炼, 国际交流等拓展学习,大部分学生在第八学期交 出了一份高水平的产品原型级毕业设计作品,同 时有26名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创业率达到 32.5%,另有32名学生获得松山湖基地及其他企 业的就业机会,学生入岗之后即成为各研发团队 的技术骨干(具体统计详见表1)。
幼儿园AI智能机器人合作游戏方案:创新科技教育的新尝试

幼儿园AI智能机器人合作游戏方案:创新科技教育的新尝试幼儿园本人智能机器人合作游戏方案:创新科技教育的新尝试在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科技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在幼儿教育领域,如何融入科技元素,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幼儿园本人智能机器人合作游戏方案的出现,给科技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尝试。
一、幼儿园本人智能机器人的概念1.1 什么是幼儿园本人智能机器人?幼儿园本人智能机器人是一种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教育工具,它能够与幼儿进行交互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语言启蒙、数学概念、逻辑思维等方面的游戏和教学。
1.2 幼儿园本人智能机器人的功能和特点这些智能机器人通常具有语音识别、情感交流、动作感知等功能,能够模仿人类的交流方式,并通过语音、表情和动作进行互动。
它们还可以陪伴孩子进行游戏、学习和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二、幼儿园本人智能机器人合作游戏的设计2.1 游戏场景的设计在幼儿园中,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游戏场景,例如角色扮演、拼图游戏、趣味问答等。
这些游戏场景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2.2 游戏规则的制定制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游戏规则,例如根据智能机器人的提示进行相应动作、解答问题等。
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2.3 游戏内容的设置游戏内容应该紧密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包括启蒙认知、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需要根据孩子们的芳龄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
三、幼儿园本人智能机器人合作游戏方案的价值和意义3.1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与智能机器人的合作游戏,孩子们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资源、倾听他人意见等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3.2 激发创新思维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会受到挑战和启发,他们需要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基于“1+X”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1+X ”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冯海杰张卓郑洪波向燕(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基于德国“双元制”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实践(GDJG2019118);基于“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计划”1+X 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及学分兑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GGZKZ2020047);基于德国IHK (HWK )考证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及学习领域标准开发与实践(GDJG2019125);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J61101002018)摘要:随着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已逐渐应用到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技能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大。
基于“1+X ”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系统分析目前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构建一种校企深度融合、紧密结合“1+X ”证书、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实训条件、渗透思政教育,融合德国双元制职业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新时代工业机器人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1+X 证书;思政教育;双元制;教学模式2019年1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为“职教二十条”)中指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
“1+X ”证书制度是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育人新模式,是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
现阶段的工业机器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工业机器人课程中落实“1+X ”证书制度至关重要。
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研究与探索一、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的发展趋势新工科理念强调“全球透视、社会责任、创新实践、协同创新”。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机器人工程专业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跨学科整合:机器人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领域,新工科背景下将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交叉。
未来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将更注重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培养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2. 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工科理念强调产学研结合,注重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机器人工程专业将更加注重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技术人才。
3. 创新实践导向: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实验实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社会责任教育:机器人工程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
强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5. 多元化教育模式:机器人工程专业将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教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交流空间。
二、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在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将更加注重对未来关键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是机器人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包括传感器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自主导航技术等。
在新工科背景下,应加强对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工业制造、医疗康复、智能家居等领域。
2. 人机协作技术:随着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人机协作技术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机器人工程专业应加强对人机协作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提高机器人与人类的协同工作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
3. 柔性机械设计:柔性机械设计是机器人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及校企联合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及校企联合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引言随着财务机器人在大型集团公司试水成功,为各种企业解决财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财会数据多线程分析,将会计核算等工作压缩至较短时间,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也使会计工作内容、方式和流程发生了变化,对会计人员培养提出了高信息素养、熟练开展智能化工作等要求。
加强校企联合,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协同育人,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创新,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财务机器人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自财务机器人出现以来,各大集团公司陆续开始引进财务机器人开展日常财会工作。
在企业财会管理方面,财务机器人可以应用的领域较多,如费用报销、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
(一)应用现状在费用报销过程中,使用RPA 财务机器人能自动接收报销单据,按照发票运作模式统一采集单据和发票,经过OCR 扫描后识别和分类,完成汇总和分发。
在此基础上,财务机器人可进行智能化审核,将收支数据库和财务系统数据比较,在大数据支撑下生成记账凭证,按照嵌入的审核规则自动验证发票真伪,确认符合要求后生成付款单,提交至资金结算处生成支付指令[1]。
其次,在企业资金管理上,财务机器人能够自动完成银企对账,通过运行柜面管理系统选择对账单,同时通过核算系统获取账务数据,经过核对后生成余额调节表,完成账户核对。
在系统中嵌入现金上划线,机器人可按照现金计划进行收支监控,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得到最优资金组合,生成资金支付指令,加强收付款管理。
再者,将财务机器人用于财务核算,每月的月底可以自动勾稽,完成关联交易核对。
开展财务付款业务,机器人能完成单据关联,如付款申请单审批后将自动关联付款单,生成批量凭证并完成自动审核,按照RPA 程序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提交给上层管理人员。
最后,在企业税务管理上,应用财务机器人可根据预设脚本自动提取固定资产账目、试算平衡表等信息,批量导出增值税认证数据等,核对企业涉税信息,完成进项税等需调整税务科目数字校验和审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