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贵州省安顺市初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贵州省安顺市初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句子默写
1.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8)______________________,赚得行人错喜欢。
【答案】惟吾德馨濯清涟而不妖独怆然而涕下青草池塘处处蛙谈笑有鸿儒荡胸生曾云浩荡离愁白日斜莫言下岭便无难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默写能力。
题目均为直接性默写,没有难度。
只要熟背课本内的诗文,并牢记作者及题目,根据上下句或诗题作者等提示,即可作答。
默写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此题需要注意“馨”“濯”“怆”“鸿儒”的书写。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以为然深恶痛绝浩浩荡荡酣然入梦
B.天涯海角不期而至海市蜃楼姗姗来迟
C.语无伦次忧心忡忡祸不单行苛捐杂税
D.悲天悯人大厅广众颠沛流离如释重负
【答案】D
【解析】
【详解】
D.大厅广众-大庭广众。
故选D。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
(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了的春天的温柔、甜美。
)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
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
D.标题为文章之冠。
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
(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
【答案】C
【解析】
【详解】
C.将设问改为反问。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夏天南方洪涝灾害很严重,当时爸爸正在那里出差暂时回不来,我和妈妈在家里忧心忡
...忡.,却毫无办法。
B.这道题他想了一个小时还是没有头绪,于是不耻下问
....,向老师请教。
C.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在民间是家喻户晓
....,深受人们喜爱。
D.这片人迹罕至
....的滩泽除有几只大鸟在空中飞过,再无任何声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B项使用不正确,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因伤无缘美洲杯又惹场外丑闻,巴西球星内马尔祸不单行
....,面临事业危机。
B.《红海行动》武术指导突然离世,这让人们很是惋惜:即使生活方式健康,也难以抗拒灾难不期而至
....。
C.我校篮球队抓好防守绝处逢生大胜对手,这下可以耀武扬威
....了。
D.人人都有烦恼,没有难题困扰的人生只能是一个幻想,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
【答案】C
【解析】
【详解】
A.B.D使用无误;C.“耀武扬威”意思是: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是一个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当。
故选C。
6.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C.《伟大的悲剧》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等。
D.《紫藤萝瀑布》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
主要作品有《秦腔》《废都》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
D.有误,《秦腔》《废都》作者是贾平凹,故选D。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
..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选自都德《最后一课》)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4.画线句子采用哪些描写方法?若换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为什么?5.选文中韩麦尔先生在说了“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之后就哽住了,他想说什么?试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写出来。
【答案】1.韩麦尔先生宣布最后一课结束的情景。
2.因为我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并为之感动,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非常高大。
3.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痛楚和悲愤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4.神态、动作
不好。
用动作来结尾,表达的感情更加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这动作包含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包含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祖国语言的眷恋。
5.扣住当时韩麦尔先生恨敌人、爱祖国的感情,用第一人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要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阅读文段可知,文段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事件是:为“我们”上最后一节法语课。
结果是:普鲁士兵的号声传来时,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
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通过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已经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成熟懂事了,他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所以他觉得先生高大。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去判断。
因为钟声与号声代表着最后一节课的结束,暗示了德语即将替代法语,亡国的命运正式开始。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痛楚和悲愤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常用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画线句子中“呆”是神态描写,“靠”和“做”是动作描写。
文段用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来结尾,表现了老师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如果只写他的动作“举起拳头”和大声的呼喊,无法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并且也显得不真实。
据此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的是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围绕“韩麦尔先生恨敌人、爱祖国的感情”来写,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用第一人称来表述。
8.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为爱挺直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
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
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
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
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
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
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
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
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
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
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面而来的寒风。
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
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
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
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地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降酸楚。
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而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请联系全文,赏析选文标题《为爱挺直》的好处。
2.母亲的驼背,对他的心理影响甚大。
请认真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和自己的理解,梳理他心理变化的过程,然后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因为母亲驼背他感到________:→冬天里,母亲用力踏车,挺直脊背,他______,继而又失望:→母亲想过来看看孙女,他推脱:→他骑车送女儿上学,突然明白,心中______。
3.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
4.“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5.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地上演”。
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答案】1.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造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揭示文章中心“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④表达对母爱无私和伟大的赞美。
2.自卑;惊喜(欢呼,沾沾自喜);酸楚(意思对即可)
3.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意思对即可)
4.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
(意思对即可)
5.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对于文章标题的分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标题是否是以物件,事件为文章的标题,如果是,那么这个物件或这件事就是文章始终贯穿全文的线索,它的作用就是交代了写作的对象,是文章的线索;第二,如果是以短语形式出现,并且该短语有深刻的含义,那它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的作用了。
该文章的标题就是第二种情况,标题的意思是“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也为文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2.本题考查作者的感情的梳理。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因为母亲驼背他被同学们叫“小罗锅”可以体会到他的自卑心理。
冬天里,母亲用力踏车,挺直了脊背,他“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的心情是“惊喜”。
他骑车送女儿上学,突然明白,“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心情是“酸楚”。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总结回答即可。
通过原文第三段可以找到“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文章第至四段的描述,可以看出他一直因为母亲是个驼子而被同学嘲笑,他也希望母亲能治好“驼”而改变同学对他的态度。
所以工作后他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是为了
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知道母亲是驼子,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
5.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
代词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从上文可以找到: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9.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全球变暖让树木更大更弱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世界各地的树木正在经历着更长的生长季节——有时1年会多出额外3周的生长时间。
所有这些时间都会帮助树木生长得更快。
然而,一项对中欧地区的森林进行的研究表明,较高的温度再加上来自汽车尾气和农场的污染物正在使树木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折断,而木材也变得不那么结实耐用。
“我担心树木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强壮了。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Richard Houghton说,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法尔茅斯市伍兹霍尔研究中心的生态学家。
Houghton说,这些发现意味着森林可能面临着风暴带来的更大破坏,而且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可能比科学家之前认为的效率更低。
在过去的100年里,从美国马里兰州到芬兰,再到欧洲中部的温带地区,树木一直经历着生长速度的“井喷”。
例如,自1870年以来,山毛榉和云杉的生长速度加快了近77%。
假设所有木材的密度都和今天的木材密度一样,那么这些收益将意味着有更多的木材用于建筑、燃烧和储存从大气中捕获的碳。
但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森林科学家Hans Pretzsch和他的同事想知道木材的质量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
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从德国南部的41个试验园区入手,其中一些园区在1870年以后就一直受到持续的监控。
Pretzch和他的团队从这些树木(包括挪威云杉、无梗花标、欧洲山毛榉和苏格兰松树)中采集了核心样本,并使用高频探针分析了这些树木的年轮。
研究人员发现,在所有4个物种中,木材密度已经下降了8%到12%。
他们在《森林生态和管理》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我们预计这种木材密度的趋势应该是这样的,但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强烈和显著的下降。
”Pretzsch 说。
温度的升高以及由此导致的更快生长可能会引发木材密度下降。
但Pretzsch认为另一个因素是有更多来自农业肥料和汽车尾气的氮进入到土壤之中。
之前的研究表明,肥料使用的增加降低了木材的密度。
随着树木样本密度的下降,它们的碳含量也下降了大约50%。
Houghton认为,这意味着树木每年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减少了。
但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环境科学家Pekka Kauppi说,另一个因素比弥补气候带来的影响更加重要,
那就是生长更快的森林。
他说:“木材密度的负变化远没有全球森林从缩小到扩大带来的积极变化那么重要。
”
1.请根据全文,分析“树木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强壮了”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文章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请简述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答案】1.原因:较高的温度、汽车尾气、农场的污染物、农业肥料正在使树木降低了密度,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折断,而木材也变得不那么结实耐用。
危害:森林可能面临着风暴带来的更大破坏,而且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效率降低。
2.示例:举例子,列数字;“例如,自1870年以来,山毛榉和云杉的生长速度加快了近77%。
”这里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一百年以来树木一直经历着生长速度的“井喷”,有说服力。
3.逻辑顺序、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开篇概括出一项研究表明“较高的温度再加上来自汽车尾气和农场的污染物正在使树木变得更加脆弱”这一结果,然后从生态学家Houghton的发现,到作者的假设推理,森林科学家Hans Pretzsc团队的一步步研究,从不同层面具体揭示了全球变暖让树木更大更弱。
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使文章脉络清晰。
4.敏锐的预见能力,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万事求真求细的追求精神,大胆假设推理,持续观察、试验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持之以恒的执着态度。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根据第一段“较高的温度再加上来自汽车尾气和农场的污染物正在使树木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折断,而木材也变得不那么结实耐用。
”作答即可。
第二问,根据第二段“这些发现意味着森林可能面临着风暴带来的更大破坏,而且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可能比科学家之前认为的效率更低。
”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如“随着树木样本密度的下降,它们的碳含量也下降了大约50%。
”运用的是列数字,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数字,来具体准确地说明树木每年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减少了。
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
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此文说明的是内容是“全球变暖让树木更大更弱”,文章第①段,“一项对中欧地区的森林进行的研究表明,较高的温度再加上来自汽车尾气和农场的污染物正在使树木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折断,而木材也变得不那么结实耐用。
”先指出结果,然后第②段“我担心树木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强壮了。
”提出担心,再到作者的假设推
理,然后研究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证实,可见使用的是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4.考查学生的积累与收获。
大胆假设,谨慎求证。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文中生态学家Houghton 的发现,作者的假设推理,森林科学家Hans Pretzsc团队的一步步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
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
由表及里,求真务实。
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揭示科学秘密。
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
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
让实验说话,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及鲁肃过.寻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B.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劳苦
D.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答案】1.C
2.(1)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那个阿蒙啊!。
3.B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
都是“推辞”之意。
A前者“路过、经过”,后者“过错”。
B前者“了解”,后者“看清”。
D前者“益处”,后者“更加”。
点睛:一词多义。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
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但”“涉猎”“见”“往事”“耳”“才
略”“复”等字词的翻译。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主要是从描写角度来考查的。
应该是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故选B。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五、诗歌鉴赏
11.古诗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姿。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案】1.参天矗立(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遮天蔽日”)。
2.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关键字的赏析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进行赏析。
颔联的意思是: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据此即可完成填空。
2.此题考查赏析诗句。
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