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根本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贴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根本途径
朱霞梅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
【内容摘要】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问题。

因此,本文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力图从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视角,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三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根本途径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9106 (2007) 09 - 0145 – 02“三贴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实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具体要求。

因此,坚持“三贴近”,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战线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途径。

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深入改革开放和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从实际生活中吸取营养,以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转换工作视角,树立“学生本位”观念,学会从需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引导教育对象对相应思想理论的了解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无可厚非的。

但过去,我们一直把“知”过多地作为目标而努力,在如何让教育对象“知”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为自上而下的统一意志的体现,一味地从领导的角度、工作的角度向学生宣讲、传达和灌输。

如果说在信息来源单一的计划经济和一元文化时代,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曾很奏效的话,那
么在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过分强调教育者主体作用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仅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已足以说明这一点,而且“受众本位”理念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受到普遍的遵循和重视也印证了这点。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所必备的客规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

”不同的需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思想上对一种观念的认可。

但人的需要和思想又是密切联系的,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都和他的需要的满足状况有关系,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又必须靠思想工作。

所以不能离开人的需要去研究人的思想、行为,也不能离开思想去谈需要的形成、发展与满足。

大学生在思想上对思政工作的排斥并不是因为他在心智上完全成熟,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相反,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不仅有受教育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是一致的。

因此,只要把教育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收到预期的效果。

但在实际工作中,正如恩格斯曾说:“人们已经习惯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意识到的) 。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就必须认识到:真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应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

所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学生本位”的观念,教育的视角要从教育者的角度转到学生的角度,从工作性转到贴近性。

即不仅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的社会性,而且强调教育是为了满足每个人不断增长的个体或个性发展的需要。

从过去那种带有封闭性、强制性、排他性的教育模式中走出,以更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从学生主体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新内容、新方法;以时代的眼光去观察学生、认识学生,充分体现
学生意愿,把握学生脉搏,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说学生想听的话,讲学生能懂的话。

只有经常了解学情、研究学意,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育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知”的前提下接受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内容创新———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力求教育内容的现实化和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是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基础上的一个不断地寻找新内容、新思想、新规律、新经验的过程。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既相对稳定又是不断发展的,在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三观”教育以及人格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科学思想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与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具体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多元化时代,必然会经历一些诸如如何解决矛盾、化解压力;如何参与竞争、规划职业、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等等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

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教育成为一种能够引导他们走向生活的工具,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果我们不顾具体情况,一味地照搬那些陈旧过时的说教,必然是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

况且大道理虽然正确,学生也会因距离他们太遥远而认为无用,甚至感到这种教育是额外的负担,在潜意识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切入点要实实在在地放在学生的关注点、聚焦点上。

没有学生关心的新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活力。

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主张指导性与接受性的统一,但指导性与接受性并不是天然统一的。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效果差,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原因就在于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关联度差所致,不能为学生接受的教
育内容,即使指导性再强,就像商场摆在货价上的商品一样,如果不受顾客青睐,哪怕你放在再醒目的地方,也少有人问津。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三贴近”,在内容的开拓上,必须和时代同步,和学生成长同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遵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规律,要在学生的关注度上做文章,研究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相关性、追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善于从工作中挖掘新内容、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深入心灵,落地生根。

三、形式创新———运用鲜活、生动的形式,寓教于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没有好的形式,内容也会乏味。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所接受、喜欢,教育形式就要不断创新,一味沿袭传统固有的模式,只能扼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观念、心理、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的创新当然也应该与时俱进,除了理论灌输、网上指导外,还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创造学生最能接受的形式表现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无穷的魅力。

1. 典型宣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宣传在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在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确实功莫大焉。

事实上,每年都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在媒体亮相,但在大学生中反响却不大。

因此,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和模范人物在大学生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用学生自己的事例说服、教育自己。

多宣传学生中的一些像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袁小平、贫困生中的“精神贵族”石小东、西部志愿者的典型代表徐本禹等当代大学生自己的典型事迹。

因他们产生于学生群体之中,让学生具体可感,这样的典型才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他们才会把典型视为自己人生选择和生活指引的参照坐标。

2. 讲故事。

着名新闻传播学者李希光教授说过:“故事是读者接受信息的天然的桥”。

无独有偶,在西方企业管理界,素有“故事大王”美名的斯蒂芬—丹宁,他不仅善讲故事,而且极力推崇领导者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提高领导力。

在他所着的《松鼠公司》中,便是以寓言的形式审视了领导艺术和讲故事的魔力。

他们强调的共同点即在于:通过有趣的故事吸引读者或听众,然后让他们自己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领悟到其中的思想。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同新闻宣传和管理一样,兴趣是学生接受的第一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为学生所接纳,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没有用。

而故事不仅因为它有情节、有角色、有人情味,能以细节来打动人,是知识的传承、生活经验的延伸,富含深刻的哲理,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理解工具”,有助于我们理解环境以及轻松处理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事件的最佳工具。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若能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蕴涵教育意义的有趣故事,把我们所要宣传的内容隐含其中,学会用故事把学生带入我们的教育中,让学生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切身去感悟和理解,那一定能让教育的内容闪闪发光,对受教育者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 互动论坛。

教育界专家指出,传统的单向的传授方式不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统一,因为个人的价值目标只有同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但要引导好学生,首先需要去寻求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对话渠道,构建一个传授双方平等对话的和谐教育生态环境,而运用网络、班级、社团、社区等载体搭建的互动论坛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不仅正视和尊重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而且通过对话和交流,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惑,实现在思政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才能使思政教育触及学生思想和心理深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远不止这些。

总之,“三贴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要保证,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根本途径。

因此,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深入地研究、回答和解决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抓住工作中心、突出时代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就能真正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贴近学生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拥有学生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 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N ]. 中国教育报, 2004年10月19日第3版.[ 2 ]张景莹. 大学心理学[M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3 ]陆庆壬.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M ].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 ]张国良. 现代大众传播学[M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