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道德内化寓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道德内化寓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
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人们对人的素质给予广义的界定:“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
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基本品质。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素质”内涵中“稳固的”、“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要求。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品行呈现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那么所反映的品德就不能说已
成为该生的素质,也就是说其品德尚未素质化。
只有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
变化的影响,抵抗得了不良干扰和诱惑,始终能保持其良好的品行,才能说明他具有良好的
品德素质,也就是说达到“品德素质化”的程度。
一、优化教育教学条件,促使道德内化形成
情动条件:动之以情,是教育的先导。
情是开启学生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
以情激情,
是激发道德情感的好办法。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导
(或演讲)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
熏陶。
理喻条件:晓之以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道德准则及其执行意义。
教师要讲究说理的艺术,
以理服人,“心服”就是“理”的内化,采用强制性的压服是不好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谈
不上内化。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文以载道”,寓理于学科教学之中,于无形中潜移默化。
榜样条件:榜样在促使道德内化方面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分子身上都闪耀着
美德的光辉,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撼。
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都能
构成学习的榜样。
环境氛围条件:除了硬环境外,要善于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
例如升旗仪式,对场地、设施、队列、服装、鼓号乐、歌声、演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庄严且富有爱国情感的氛围,
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制约条件:我们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疏导方针,但丝毫也不能忽视制约机制的重要性。
法制教育、规章制度的管理从另一侧面强化对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对道德内化起了辅助作用。
评价条件:对学生行为予以评价,既可加深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同时又是一种导向和
激励,其作用不可低估。
评价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接触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集
体舆论的教育作用,应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予表扬、鼓励。
二、通过自我教育,强化道德内化
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
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
上升到“认同”的层次。
为此,采取“外铄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
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
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
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
动机、情感、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
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自制是外部控制信息(各种道德准则)经内化而成为自身内部系统的控
制信息(即坚定的道德信念),发挥导向、调控、维持的作用。
而自省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
的信息反馈和重新调控,为以后的行为输入(或强化)新的信息。
所以自省和自控是主体系
统自我控制在不同阶段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循环交替进行。
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道德
信念,就能不断地强化控制信息,不断地增强自制力。
强化控制信息还可以采取外界提示法,比如设座右铭、挂“制怒”牌、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例如禁止吸烟)、在校园里《守则》《规范》上墙等。
从自制的内容看,对“需要”的控制是最为根本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
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
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因此有人主张“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需要。
三、交往和实践的磨炼是思想道德素质化的必经途径
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
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学
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
首先,应当教
育学生注意择友,尽量避免到不良的环境去活动。
学校应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开设活动课,
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
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
其次,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动向,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关心学生活动情况,发现不良的
苗头就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防患于未然。
第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交往和
实践活动。
正如陶西平同志所分析的,“想通过隔绝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进行封闭式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只能是一种幻想”。
所以,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在纷繁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接受考验,在成功与挫折中去经受磨炼,才能使他们真正增强抵抗力和
免疫力,才能使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