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
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和诗,完成1-5题(15分)
走进诗的世界
尝试给诗下定义的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为所有诗人和读者所公认的定义还没有出现。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诗无论从主题、样式还是语言、技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也不打算给诗下一个固定的定义,而只想在介绍有关诗的若干基本特征的同时,指出某些关于诗的认识,廓清一下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就像在大理石上雕像,去掉了多余的部分,所要雕的东西就自然呈现
首先,所有的现代诗在外形上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分行。

当然这是针对现代诗而言,我国古代的诗是不分行的;还有一种不分行的诗体叫散文诗,但它与一般意义的诗不大一样。

现代诗有时行数多了还要分节,这主要是根据内容需要而安排的。

他依据人们呼吸的休止,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间间隔,使小的停顿与大的间歇更为明晰;它又适应人们的感情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

可是,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

特别是对于新诗来说,分行虽说有重大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构成诗的决定因素。

有些非诗的东西,即便分了行也丝毫不会令其增色,比如分行写的标语口号能算诗吗?郭沫若曾经讲:“广义的来说吧,我所写的好些剧本或小说或论述,倒有些确实是诗,而我写的一些‘诗’却毫无疑问地包含有分行写出的散文或韵文”(《序我的诗》)。

这话固然包含着郭沫若的自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他以及许多现代诗人创作的实际情况,因而有着普遍意义。

其次,一些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

押韵不仅使诗具有了音乐性,便于记忆,而且相同的韵脚本身构成了一种复沓,这就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是很注重押韵的。

不过,有的人把押韵强调得过分甚至绝对化了,就难免适得其反。

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他们为了押韵甚至娇揉造作,削足适履。

其实,韵并非构成一首诗的决定因素,押韵的不一定是诗。

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惠特曼的《草叶集》不押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押韵,但没有谁说它们不是诗。

再次,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或抒发美好的情感,或表达发人深
省的哲理,或描绘动人的场景。

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诗人朱湘认为:“本来在诗力用形容词就是一种最笨最乏的方法;有想象力的人决不肯滥用它们的。

遇到不得已的时候,他们只是轻描淡写的用一二个字带过去,决不让读者的注意耗费在这种小的枝节上。

”(《闻君一多的诗》)有些人写诗,却不从内在的本质下功夫,而是致力于堆砌词藻,结果只会引人反感。

诗的语言是一种形象的语言、独创的语言。

诗人善于将自己的崭新发现或超拔领悟,用一种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诗贵在发现,即诗人要有自己的语言。

诗人不写诗则已,要写就要力求出新,要让作品有独特的情思,独特的神韵,独特的风采。

最后,诗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生活。

有人认为,既然诗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中有什么我就照样写什么,于是大量罗列生活现象的“诗”就制作出来,并充斥在我们的书刊上了。

其实,生活现象的罗列不一定是诗,诗不是生活的“照相”。

诗与现实的关系,不像平面镜似的直接反映,而是要经过诗人头脑的折射。

因此,诗与现实生活相比,有省略,有集中,有变形,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诗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

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的主观性最强,一般不宜太实。

当然这不是说诗排斥写实,实的细节、情景、场面,放在一个特定的诗的构思中去,也会有妙趣。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语言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所有的现代诗在外形上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特点就是分行。

B. 现代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的精美隽永。

C. 现代诗歌的语言不能单纯地追求华丽浮艳。

D. 现代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形象的语言、独创的语言。

2.下列对现代诗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现代诗歌采用分行的外在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分行的都是诗歌。

B. 诗贵在发现,即诗人要有自己的语言,表现独特的情思、神韵、风采。

C. 不押韵的诗歌同样可以成为具有音乐美的好诗。

D. 诗人的思想感情决定了诗歌中所写的生活有省略,有集中,有变形,一般不会太实。

3.根据原文意思,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郭沫若写的好些剧本是不分行的诗,而他的有些诗写的却是分行的散文或韵文。

B. 现代诗歌不必讲究韵律,应该注重诗歌的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C. 现代诗歌的语言应该强调创新和独特,所有诗歌语言风格都要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

D. 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必须源于生活,诗歌也不例外。

4.对曾卓的诗《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 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 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 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5.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参考答案:
1. A (与题干不符)
2. C (音乐美错)
3. D
4. D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5. B 分析: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

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
一事物或某种意义。

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

《迷途》按"追寻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

"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

"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作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6——8题:
一个人在山上
周皓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

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锷墓、云麓宫、鸟语林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

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

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从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

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

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

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

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

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

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一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

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

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是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

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或者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

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山也应该是——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6.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

“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见画横线处)。

(4分)
(1)“熟悉”是因
为:
(2)“陌生”是因
为:
7.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

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见画横线处)。

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4分)
答:
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借助衬托手法,以喧闹的晨练和讨厌的旅游突出对孤独的山的领悟。

B.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对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敬。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人只要摆脱了奢望,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大。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藏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答案:
6.①熟悉是因为:家住岳麓山下,也曾几次登过岳麓山。

(2分)
②陌生是因为:孤独时的岳麓山有我以前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2分)
7.它们的孤独中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它们不惧怕生命的凋零,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4分)
8.C、E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

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

"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

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摇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
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

于是买通
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

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

"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

"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

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
怒敢言,好打抱不平,这不,连起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
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

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

锣鼓
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
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昽,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
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

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
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

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
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

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

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

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

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

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

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

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 小说写金科罢演新版“荆轲刺秦王”“自尽”时眼中噙满泪水,表现了金科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悲愤痛苦之情。

C.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qín)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D.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金科罢演新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5.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4. C
5. ①耿直刚烈。

如看完赵团长改过的剧本后,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②坚持原则。

如他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

③忠诚于艺术,淡泊名利。

如他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6. ①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伏笔和照应。

前文写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勉强默认为“荆轲已死”埋下伏笔,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前文形成照应。

②这样安排符合常理。

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与后文中金科按老剧本演戏相照应,更能凸显其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

③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推动高潮的发展,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错误。

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

故选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性格特点分析的能力。

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可见其性格的耿直刚烈;“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由此可知他坚持原则;“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

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

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可见他对名利的淡泊。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

其作用无非是下面几点: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
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

一般考虑前后有没有照应或伏笔,这样安排是否符合常情及有没有使情节更富有波澜等。

之所以答应演出,是因为赵团长的软磨硬泡,之后金科还是按照老剧本演戏,这样前后形成照应;金科是一个性格刚烈、坚持原则的人,赵团长软磨硬泡,他只能勉强答应,这也符合人之常情,之后金科又按老剧本演戏,这样的安排符合常理;金科按老剧本演出,才使小说更有曲折性,制造了波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文完成8—14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8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