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90年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党90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这个过程,既艰难曲折又辉煌壮丽,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理论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只有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自觉地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适时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
启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
进入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
命”造成的危难境遇及社会主义建设面
临的重重困难,冲破“左”的思想严重束
缚,亲自倡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
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为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
础。
邓小平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社会实践和理论
思维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
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天地,最终形成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
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社会
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
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准
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
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进行理论创
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党的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立足新的历史
起点,自觉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
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新境界。
归结起来说,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
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
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
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
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的行动指南。
二、理论创新必须扎根实践、扎根群
众
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
大实践,而不是某个人头脑想象的产物,
这是众所周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观点。
是否承认这个观点,是唯物主义
认识论和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
■张玉晶
新长征60
2011年第12期
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通过实践检验而发现的客观规律的阐释和表述。
因此,离开了客观实践,离开了对实践经验的相当程度的积累,离开了人民群众,任何理论创新都是不会发生的,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对于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树立正确的学风,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是有着这种清醒认识的第一人。
延安整风中,他首次提出了学风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的命题。
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矢”和“的”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马克思主义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这个“的”。
离开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空谈理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极其有害。
理论创新和发展,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创新实践和思想智慧,注重了解基层工作实情和人民群众的诉求,注重收集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的新办法、好经验。
对此,邓小平曾讲过一段十分朴素的话:“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胡锦涛也强调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
总之,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理论就一事无成。
三、理论创新必须立足国情、放眼世界
坚持立足国情与放眼世界的辩证统一,这是理论创新的战略要求。
任何理论创新,都是全方位吸收和借鉴人类文
明优秀成果的结晶。
90年来,我们党始
终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紧密联系国
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特征,吸
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毫无疑义,我们党
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对国际环境和
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为了实现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学会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
究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
新问题,从世界发展的全局上把握其基
本特点和总体趋势,进而作出新的回答
和新的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批
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
上,以世界历史的宏大视野去进行全方
位思考,进而作出理论创新的。
毛泽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
是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具有世
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马克思主义。
到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准确把握时
代主题的转换,在分析国内外历史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制定了一系列紧跟时代步伐的重
大方针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历史的又
一次伟大转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不仅立足
国内而且放眼世界,正确借鉴各国发展
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
发展的最新成果。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
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
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
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
识。
”
四、理论创新必须发扬民主、百家争
鸣
邓小平曾非常深刻地指出:“民主是
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民主也是理论创
新的重要条件。
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
理论创新停滞的时期,都是党内民主生
活不正常的时期。
只有形成既有民主又
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
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
局面,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才能形成一种求真务实、勇于创
新的良好氛围,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发挥出
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论创新。
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全面贯
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有50多年的时
间了。
实践证明,“百家争鸣”的方针是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方针。
在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
一标准的科学基础上,自觉地、坚定不移
地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维护和加强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由之
路。
在今天,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就
是根据宪法规定的原则,遵循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精神,实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包括
提出自己见解的自由、讨论的自由、批评
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就是允许不同
的派别存在和发展,一切学术是非问题
都通过学术界的自由研究和讨论,通过
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来解决,而不是用政
治和行政的手段来解决。
在党内,在研
究时代的新发展和改革的新实践的过程
中,应当允许而且需要有不同理论观点
的争论。
党内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是极
其重要的,但这种统一指的是政治基本
方向、党的基本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则的统一,是行动上遵守党的决议
和纪律的统一,不是也不可能是理论观
点上的完全统一。
在贯彻“百家争鸣”的
方针中,要把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适当
区分开来,研究无禁区,宣传则有纪律。
责任编辑/田家山
61
2011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