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题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文章内容专题
概括文章的内容是我们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阅读有明确规定,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理清思路,是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这两个考点都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回答,都是理解和把握记叙文作品的前提和关键,因而在历年的记叙文阅读中,绝大部分省市都涉及了这些考点。

题型既有简答题,又有填空补充故事情节题。

主要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答题 2、文中写了关于……的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3、本文以……为线索,叙述了哪几件事?
补充故事情节:4、按照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一、基础知识
文章六要素:
二、方法
方法一:六要素提炼法:
1、一件事:六要素归纳法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为据进行概括。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谁为了/因为/想……,做了……,结果……
例题精讲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稻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

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

他自言自语地说:“稻苗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

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

“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

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稻苗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

可是已经晚了,稻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1.仔细阅读,完成填空。

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练习】
一间改变命运的房间
①很多年前,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定房。

②“很抱歉,”柜台里的人回答说,“我们饭店已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

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


③他停了一会,接着说:“在这样的晚上,我实在不敢想象你们离开这里却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在我的房间住一晚,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套房,却十分干净。

我今晚就在这里完成手边的定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员是不会来了。


④这对老夫妇因为造成柜台服务员的不便,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们谦和有礼地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

第二天的早上,当老先生下楼付住宿费的时候,这位服务员依然在当班,但他婉拒道:“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我全天在这里,已经赚取了很多额外的钟点费,那个房间的费用本来就包含在内了。


⑤老先生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个老板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


⑥年轻的服务员听了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妇的好心,但他只当它是一个笑话。

⑦又过了好几年,那个柜台服务员依然在同样的地方上班。

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信中清晰地叙述了他对那个暴风雨夜的记忆。

老先生邀请柜台服务员到纽约去拜访他,并附上了一张来回的机票。

⑧几天之后,他来到了曼哈顿,于坐落在第五大道和34街之间的豪华建筑物前见到了老先生。

老先生指着眼前的大楼解释道:“这就是我专门为你盖的饭店,我以前曾经提过,记得吗?”
⑨“您在开玩笑吧?”服务员不敢相信地说,“你把我搞糊涂了!为什么是我?您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年轻的服务员显得很慌乱,说话略带口吃。

⑩老先生很温和地微笑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

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11 这家饭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乔治·伯特,他是这家饭店的第一任经理。

12 尽可能真诚地帮助更多的人赢得成功,成功就会来陪伴你。

生活常常就是这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多件事
考题形式:文中写了关于……的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答题格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注意:若是三件以上,一般只答出“谁做什么”即可
解题步骤:
1、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想一想一共写了几件事?
2、分别概括每件事的内容
3、先找主人公
善良是开在尘世间的莲花
赵功强
去年年关,我去了一趟外省。

火车上,为了打发时间,我买了几份报纸消遣。

对面坐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戴着眼镜,挺斯文的样子。

待我看完报纸,他满脸堆笑地向我讨报纸。

我一股脑都给了他。

他一边道谢,一边接过去,一边问我还要不要。

几张报纸看完了还能做什么呢?于是我很干脆地说不要了。

他谢了又谢。

没多久他又向邻座要了一些。

可是,直到他下车,他都没有看那些报纸,也没用报纸做什么。

并且,他从座位起身时还顺手拿了几个空座上丢下的报纸。

我很奇怪,忍不住问他要这么多报纸做什么。

他嘿嘿一笑:“您有所不知,眼下春运,外出讨生活的经常会滞留在车站,又没钱住宿,只好在车站将就了。

有些报纸垫在身下,既不会弄脏衣服,也好防潮。

我是想把这些报纸放到候车室,等那些需要的人拿走。

哦,我父亲这些年外出打工,一直就是靠废报纸熬过等车的时间。

”瞬间,我的心激起一阵温暖的波澜。

记得还在乡村教书的时候,有一年,县里要到我所在的学校检查工作。

学校严肃强调环境卫生千万不能出纰漏。

我任教班级外面走廊的天花板上恰好有一个新垒的燕子窝。

那天,我安排学生捣燕子窝。

正在这时,学校的清洁工王师傅看到了,他连声叫住手。

他告诉我,燕窝里还住着燕雏,捣了燕窝就是害命。

他说他有办法既保住燕窝,又不影响美观。

第二天,我发现,燕窝被石灰水涂成了白色。

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

结果,并未影响到检查结果。

还记得小时候,村东头打豆腐的胖婶家门口有一棵桂花树。

每到桂子飘香时节,我们一群小孩都会偷偷去摘桂花。

一次午休,胖婶听到动静,就出来大声叫嚷着阻止。

我们都一溜烟跑掉了。

晚上放学,我们被胖婶拦住。

我们以为她要臭骂我们,不料她说的却是:“你们以后要摘桂花,千万不要用手硬折,要用剪子利索地剪断。

用手撕扯,桂枝皮开肉裂,它会疼的。

受伤太重,明年就不会再开花了。

”受她的教训,再去采花,都会带一柄妈妈剪裁用的剪刀。

读过许多禅语故事或者宗教笔记,似乎纯而酽的善与慈只是盛产在那个虚幻的世界。

殊不知,在红尘之中,尘世之内,有那么多看起来渺小卑微的人,凭借一颗温厚善良的心,演
绎着的美好故事,丝毫不逊于那个彼岸世界。

他们的善念善举,让我想到传说中观世音净瓶中的那枝莲花。

1.文章写道:“在红尘之中,尘世之内,有那么多看起来渺小卑微的人,凭借一颗温厚善良的心,演绎着的美好故事,丝毫不逊于那个彼岸世界。

”请你概括写出,文中的美好故事指:
2.作者说:“善良是开在尘世间的莲花”,你认为作者心中的“莲花”是什么?
(三):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或一个自然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一般用词语标出,有时也用字数相同的短语标出。

加小标题往往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进行。

答题方法:
第一步,认真阅读全文,概括出段意;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人物+经过或者人物+结果),对段意再进行高度概括;
第三步,调整格式。

答题格式:(谁)做了什么或者谁怎样了
例题精讲
摆渡的老哑巴
那河,蜿蜓在山林间,它是小镇的命脉,是小镇人与外界惟一的沟通渠道。

那船,沧桑中透着古朴,它是小镇惟一的交通工具。

正因为有了那河,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

蓬乱的头发,细小无神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很不成比例地镶在一张皱巴巴的脸上—他的确很丑,再加上天生不会说话,人们都叫他“老哑巴”。

不知什么时候,老哑巴成了小镇上惟一的摆渡人。

他默默接过许多人都不愿意拿的撑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趟一趟地迎接着小镇的乡亲,从不间断。

那个古老的开满无名野花的渡口,印满了他蹒跚的脚印。

老哑巴的工作,没有丝毫报酬,他也从无要求,人们都说他“傻”。

那天,我和村民一起来到渡口,老哑巴孤独地坐在野花丛中呆呆地望着天。

“老哑巴!开船了!”村民一声吆喝,他嘴里“呀呀”应着,很利索地解下绳子撑开了船。

船慢慢行着,两岸的芦苇和马尾草摇在微风中。

我为了免睹老哑巴的尊容,特意做到船尾,静静地戏着水。

不料,一不小心,新买的拖鞋掉到了河里,我急得大叫,因为那是妈妈早晨买的,丢了肯定会挨骂的。

正在这时,老哑巴纵身跳进了河里,一会儿拖鞋便被丢到了我手上,我当时激动的快哭了,竟然顺口说了句“谢谢老哑巴”。

村民哈哈地笑着,弄得我颇有几分尴尬。

今年春天,我又来到那个小山村,可不见了老人的影子。

几天后,我从乡民口中听到了关于老人不平凡的故事。

那位聋哑摆渡人,搭救一个落水儿童时,终因体力不支,静静地安息在伴随他渡过千万次船的河里。

当我再一次走过这个渡口的时候,对老人的感受是那么的深刻,是这条河让我看到了他美好动人的一面。

静静地站在渡船上,我在心里轻轻地说:“老伯伯,谢谢您!”
1、文章共写了几件事?请为每件事取个小标题。

(3分)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18分)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州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自由自在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

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

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在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3分)。

2、请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分)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分)
辽阔——()欢跃——()
4、第二自然段突出了草原的特点,第四自然段突出了草原的特点。

(2
分)
5、请在短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抄写在下面的直线上,并仿照此句写一句话。

(2分)
6、第三自然段在文中起了的作用。

(2分)
7、认真读短文,体会到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8、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

(2分)
方法二:摘句法
直接摘录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作为解题答案。

适用范围:用原文语句回答题目
过渡句
摘句法
中心句
方法三:段意合并法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概括每段段落的内容
3、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他注意事项:
1、注意提取文章的基本要素和要点
2、注意文章各段各层的中心句、主旨句
3、注意文中表总结的词语和表思路的、过渡性的提示语句
4、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句
题型二:按照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又到腊肉飘香时
旸瑫
①又听冬风吟,又见雪花飘。

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出来。

②是腊肉!我惊叹这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寻香而去,我发现阳台上竟然高高地挂着四大块腊肉,想必是母亲从老家带来的吧。

③小时候,住在山村里,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宰猪,腌肉,整个小山村里到处飘荡着腊肉的香味。

在我的印记里,腊肉同雪、冰、年一样,是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时候,我甚至固执地以为,如果没有腊肉,就没有冬天,更没有年。

④做腊肉时,大人们用大板刀砍下几块新鲜猪肉,抹上点儿盐、花椒、葱末,然后用铁钩挂在屋檐下,风吹日晒半个月左右,取下来便成了最为普通的腊肉。

倘若遇到霜降或遭遇大雪,幸得大自然的恩泽,这腊肉便更多了几分天然的味道。

⑤《易经》记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

”就是说,在太阳底下晒,再用柴火烟熏火烤,才能得到真正的腊肉。

两千多年来,这个小山村世代按照《易经》里的法子在传承着这乡间的美味。

乡亲们用房前屋后的松柏枝熏烤过的腊肉味道更浓。

大人们点燃松柏枝“噼里啪啦”地熏肉,小孩儿们则在一旁佯装干活,往火堆里加枝,其实个个都想闻闻肉香解解馋。

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到几次肉。

⑥随着火势的加大,肉里的油不断溢出,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再顺着光滑的肉皮,缓缓地往下滴,滴到柴火堆里,便发出“吱吱”的声响,火苗也就更大、更旺。

为避免焦糊,熏肉要不停地翻转,直到熏得发黄。

熏过之后再挂到墙上或重新挂回屋檐继续风吹日晒,就成了真正的腊肉。

⑦尽管每家都有腊肉,但数量不多,总的来说,还算是稀货和贵重食品。

所以谁家办个喜事儿,来了贵客的,没了腊肉,便向邻居家借,但一定要还,否则“借了不还,再借就难”了。

当然,也免不了归还时的客气推搡。

有时候不小心把肉掉在地上,倘若正好有人经过,便可以白捡了去,他们也无话可说,这也算是一种有趣的风俗吧。

⑧腊肉的香味实在太诱人,失窃的事也时有发生但并非真正的毛贼作祟,而都是自家的孩子为解馋而为。

偶尔我们几个小伙伴会轮流从自家屋檐下“偷”上一块腊肉,然后一起躲进林子里,找块空地,拾些干柴,支个架子,就开始烤肉吃,味道香极了。

但也正是这个香味经常“出
卖”我们,时常招来几里开外的家人。

倘若谁家父母要把孩子带回去,人可以走,但肉要留下。

如此这般,父母便不舍得,情愿让自己的孩子也饱食一顿。

这其实是我们冥思苦想出来,颇为得意的一良策。

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没有回家,父母便从偏远的山区,通过邮局给我寄来了两大块腊肉。

我和几个同学用电炉子煮着吃,满楼道里弥漫着腊肉的香味,竟然好几次把宿舍看门的大爷给引来了,还带了酒非要同我们干两盅。

吃着腊肉,喝着小酒,才算解了我的思乡之苦啊。

⑩又到腊肉飘香时,家乡的小山村,恐怕早已到处是松柏枝“噼里啪啦”熏肉的景象了吧。

(1)文章⑤-⑨段回忆了与“腊肉”有关的生活,仿照示例,在括号内依序填入相应的内容。

晒腊肉→ ()→()→ 偷腊肉→()
(2)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来。

(结合画线词赏析)
②随着火势的加大,肉里的油不断溢出,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再顺着光滑的肉皮,缓缓地往下滴,滴到柴火堆里,便发出“吱吱”的声响,火苗也就更大、更旺。

(从描写角度赏析)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情感说说你对第⑧段“偷肉”这一情节的理解。

答案
1.(1)熏腊肉;借腊肉(“还腊肉”);吃腊肉
2.(2)①“势不可挡”“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容力量之大,形象地写出了腊肉的香味非常浓郁和诱人。

(点出画线词,从词义或修辞角度赏析均可。


②这是细节描写,“溢、冒、滴、发出”等动词生动地再现了熏肉的过程。

(或“吱吱”这一拟声词把孩子们在熏肉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3.(3)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肉香,引出下文。

内容上:写出“我”的惊喜,以腊肉的香味,定下思乡的感情基调。

4.(4)“偷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而是孩子们偷偷地拿出自家的腊肉与小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一情节生动地描写出“偷”的过程,充满童真童趣,表现出孩子们的淳朴、无私和憨厚,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记忆中的故乡的一种依恋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