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辅行诀》大补泻汤数术思想

合集下载

试探《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制方用药特色

试探《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制方用药特色

万方数据
2Q!Q堡箜三塑
弘景针对脏气互乘.虚实参差的病变特点,采取补 泻相参,母子兼顾的治疗理念,值得后世师法。 此外,《辅行诀》五脏补泻方在排列次序上以泻
诀》的成书,与《汤液经法》有直接渊源。两书皆深 契《汤液经法》旨趣,传承《汤液经法》之经方,而以
《辅行诀》更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汤液经法》经方 之原貌。正如陶弘景所云:“张玑撰《伤寒论》,避道 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所据王雪苔研究,《辅 行诀》现存古方51首,其中有20首方与《伤寒杂病 论》方十分接近,主治病证亦大多相符。兹列举如 下:小补心汤,即仲景之瓜萎薤白半夏汤;大补心 汤,即仲景之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半夏;小泻心汤,即 仲景之泻心汤;小泻脾汤,即仲景之通脉四逆汤;小 补脾汤,即仲景之理中汤;泻心汤,即仲景之干姜黄 芩黄连人参汤加甘草;泻肾汤,即仲景之茯苓甘草 汤加五味子或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加生姜;建中补 脾汤,即仲景之小建中汤;小阳旦汤,即仲景之桂枝
泻×汤=小泻×汤君臣药+五行子脏小补汤。举“泻
肝汤”为例,其组方为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 竹叶5味药,乃“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 擗,呕不止,惊烦不宁者方。”u肿素有心脾气虚,误用 吐法,更伤心脾,以致变生痰浊内聚、呕吐不止,惊 烦不宁的标实证,治用泻肝汤,泻肝补心,镇叶除 烦,体现了陶弘景泻母补子、标本兼顾的救误策略。 在急症救治方面,陶弘景认为,“中恶卒死者, 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n157。《辅行诀》载 有五首救急方,通过点眼以通肝气、吹鼻以通肺气、 着舌以通心气、启喉以通脾气和熨耳以通肾气,达 到开窍启闭,急则治标之目的。难能可贵的是,陶 弘景将硝石、雄黄共为极细末,置于舌下,救治心气 闭绝的急心痛,这与现代医学救治急性心绞痛,以
硝酸甘油舌下给药的方法颇为吻合,反映了古代医

李应存运用《辅行诀》大补肾汤验案举隅

李应存运用《辅行诀》大补肾汤验案举隅

妇儿 等 常见病 ,并 取得 显 著疗效 。
枣 、甘草 健 脾 益 气 ;焦 六 神 曲 、炒 鸡 内金 、焦 槟 榔 健
大补 肾汤… 源 白敦煌 卷 子 《辅 行诀 脏腑 用 药 法 月 消食 ,以助 后天 气 血 化 源 。诸 药合 用 ,标 本 兼 顾 ,
要》,方 由地 黄、竹叶 、甘草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 诸症悉除。
淡 ,苔白腻 ,脉 弱。证属 下元 不足、中焦郁 阻。 治 宜补 肾填 复如常人。嘱其适寒温慎饮食 ,随访至今病 无复发 。
精 ,益阴泻热,温通经脉,健脾消食。方选大补肾汤合小泻
按 :头 为诸 阳 之 会 ,髓 海 之 所 在 。本 案 头 痛 因
肾汤…加味。处方:熟地黄12g,盐泽泻6g,淡竹叶10g,桂枝 脾 肾不足 ,肝郁气滞致使水液代谢失调 ,髓海失养 ,
子 组 成 ,功 能 补 肾填 精 、益 阴泻 热 、温 通 经 脉 ,主治 2 头 痛
曼 、冲 以通 妻, 有形妾
精 不 能速生 ,无 形 之气 所 当急 通 。大 补 肾汤 以地 黄 补 肾水 ,五 味 子 补 肾 阳 ,桂 枝 、干 姜 温 通 气 血 ,淡 竹 叶去 烦 热 、利 小 便 、清 心 ,泽 泻 除 湿 ,甘 草 补 中 调 和 诸药 。全方 合用 ,阴精 阳气 同补 ,五 脏 之 气 同调 ,补
第一作者 :李爱 国,男 ,2012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 方向 :敦煌 医学 文献 与临味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李应存,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敦煌医学文献与临床应用研死,E—mail:1418831670@qq.COI1]
· 84 ·
第 31卷第 2期
j唱南中 莲缘 忐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急方析义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急方析义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妙用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充分论证人体局部和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是中医药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既月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伸、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

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螫泪大出则愈。

对此段经文的理解:一、首先认识眼与肝的关系,即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二、肝主筋,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所以点眼以通肝气,缘于肝开窍于目之理,又肝主筋,所以点眼通畅肝气,即可治疗跌仆,既月腰挫闪,不可欠伸、转动,其机理为气血滞涩,经络不畅,不通则痛。

矾石味酸涩,性寒,归肺、肝、脾、大肠经,《本草纲目》曰:“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而这里点眼在于通调疏泄肝气,活血化瘀,通畅经络,疏达筋膜关节。

其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病生在左边可以通过调理右边来取效,病属于阳,可以着重治阴而获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体现了整体观念的治疗原则。

所以经文点目大眦,肝与胆相表里,胆者,足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而终至目锐眦,故点此以通肝气也。

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

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

鼻的嗅觉功能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等。

一本忽悠了中医界40年的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一本忽悠了中医界40年的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一本忽悠了中医界40年的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是一九七三年由河北省威县南镇村赤脚医生张大昌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本所谓的“中医古籍”,张大昌自云《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其祖父从敦煌一道士手中购得,为敦煌藏经洞所藏写本,珍藏家中,原卷子于文革中被毁,于是张大昌将他学生的“转抄本”与经他本人回忆所写成的“追忆本”寄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经部分专家鉴定后,1988年由马继兴收载于《敦煌古医籍考释》中公诸于世。

《辅行诀》公布后,即引起了中医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行诀》是敦煌遗书,是陶弘景亲撰或为其弟子集陶说而成,张仲景《伤寒论》是依《汤液经法》而成。

代表人物有:马继兴、钱超尘、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

钱超尘在“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一文中更认为:“《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时间,《辅行诀》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点,各种不同的《辅行诀》版本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突然冒出,近来钱超尘等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收集了21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版本汇集成册出版,并将《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改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

由于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在中医界几成定论,以致许多研究中医史、伤寒论、方剂、陶弘景以及研究敦煌的论文及书籍都将《辅行诀》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加以引用。

更有许多人以“研究”《辅行诀》而获取硕、博士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多年来,公开出版的有关《辅行诀》研究以及将《辅行诀》作为文献引用的书籍和研究论文约有300多部或篇。

王雪苔先生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中曾说:“《辅行诀》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带有很大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确实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表明在北宋初期之前已有此书传世,意义不可低估;如果不曾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肯定是近代作伪,毫无价值可言。

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五脏病症治疗方药解析

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五脏病症治疗方药解析

2002年第3期敦煌研究NO 1312002 (总第73期)DUN HUAN G RESEARCHTO TAL 73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病症治疗方药解析丛春雨(甘肃 兰州 730030) 收稿日期:2002-01-17作者简介:丛春雨(1941~)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兰州菁华苑名老中医诊疗中心中医首席专家、教授。

内容摘要: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载五脏病症治疗的方药,即心(心包络)、肝、脾、肺、肾24首经方。

其中心(心包络)病症治有小泻心汤、大泻心汤、小补心汤、大补心汤,肝病症治有小泻肝汤、大泻肝汤、小补肝汤、大补肝汤,脾病症治有小泻脾汤、大泻脾汤、小补脾汤、大补脾汤,肺病症治有小泻肺汤、大泻肺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肾病症治有小泻肾汤、大泻肾汤、小补肾汤、大补肾汤。

关键词: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病症方药;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G 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3)03-0092-08 大小泻脾汤均治疗脾实之症。

小泻脾汤以附、姜、草温阳散寒为主。

大泻脾汤是在小泻脾汤基础上组成的,重在治疗脾实之症引发寒热错杂,阴阳格逆之候,寒热并用,调和阴阳。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若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

方: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两;寒者,加干姜一两。

”此小补脾汤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组成及加减法基本相同,二者较为一致,可互相补充。

后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159条中曾说过“理中者,理中焦”,中焦系脾胃所司,脾主升,胃主降,中气失守,升降无权,清浊混乱,故吐利并作。

方中以人参补中益气,干姜温散中寒,白术健运中土,甘草坐镇中州,中气既立,则清气自升,浊气自降,吐泻诸症自平。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本帖最后由独孤园丁于 2016/12/27 15:53 编辑《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独孤园丁六朝梁时,陶弘景在晚年,集道、儒、释三教合一,作《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这是一部总结《汤液经法》辨五藏病症组方用药规律之书。

它承袭《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学术内容,发挥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五行五味学说中,引入体用之哲学概念,以体代表阴,用代表阳,同时又增入“化”之概念,达到了与阴阳学说有机之融合,使藏象、经络、诊断与处方完全统一,成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完成了经方组织制度的规范,确立了方、药使用的五行互含体制。

此著作是他一生绝高之文字,为万世不移的处方轨范。

绘制了《汤液经法图》,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破解了圣贤制方之奥秘。

学习《辅行诀》,首先要使用五藏辨证法;其次要明白体、用、化的概念;第三要知道补、泻的真正含义;第四要明药性,即五行五味互含原理;第五,了解经方的制方原理;第六,参悟汤液经法图;第七,了解金石之药;第八,六合辨证法。

另外,书中除了经方,还有一些道家、神仙家等的方子,虽不符合经方的一般原理,然其效如神,自有个中之道。

如四神方,六神方,十二神方等等。

对于此类方药,既言“神方”,就不是我们一般人(修行得道之人除外)可以理解的!如果能正确使用就可以了,万不可妄测神意,按经方原理去理解方意和药性,更不能按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原理去解读,曲解神(圣)意,误已误人!《汉书·艺文志》当中讲,医学有四大家:医经家、经方家、神仙家、房中术家。

《伤寒杂病论》是医经家和经方家的东西完美的结合,《辅行诀》中涉猎更为广泛。

一、五藏辨证法依五行理论,五行对应人之五藏,以五藏统治人之身体(身体各部位、经络分属五藏),故五藏辨证法,可辨所有病症。

仲景之前的古中医,没有六经辨证,多用五藏辨证法。

中医传承之发展,先后有了八纲辨证,五藏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是针对不同性质的疾病,而使用相应的辨证法门。

《辅行诀》小补泻汤数术思想研究

《辅行诀》小补泻汤数术思想研究

《辅行诀》小补泻汤数术思想研究《辅行诀》小五脏补泻方的组方蕴含着深刻的数术思想,秘藏着统一的运算模式。

只要我们熟记“诸药之精五行互藏”之位,就可以根据这一数术模式进行推理,而不用死记硬背了。

数术,也写作术数,是中国古代学科分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现存的最早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班固把当时皇室所藏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兵书、诗赋、数术、方技六者。

数术,是指用易理,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数理来推断宇宙空间一切物象生长衰亡变化和发展趋向的方法。

如果不读数术有关书籍,便无从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了。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世人发现,藏经洞中所收藏的各种敦煌卷子得以重见天日,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中古历史研究的面貌。

敦煌卷子虽然以佛经为主,但是数术材料也十分丰富,有许多珍贵的数术文献,如《周公解梦书》、《白泽精怪图》、《神龟推走失法》等等。

据统计,与数术有关的敦煌卷子达数百卷之多,它们是研究中国中古时期数术文化的一个重要宝库。

本文拟对敦煌遗书中《辅行诀》小补泻汤的数术思想进行研究。

《辅行诀》诸药之精五行互藏《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的独特之处是以五行互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如“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五味变化之用”,提出了中药的五味分类也含有五脏互藏理论。

如“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生姜为火,附子为土,细辛为金,干姜为水。

味咸皆属火,丹皮为之主。

大黄为土,葶苈子为金,泽泻为水,旋覆花为木。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金,茯苓为水,薯蓣为木,炙甘草为火。

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

枳实为水,芍药为木,萸肉为火,五味子为土。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的数术思想小五脏补泻病症方的组方模式主要运用《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学医不懂《辅行诀》,背遍汤剂也枉然

学医不懂《辅行诀》,背遍汤剂也枉然

学医不懂《辅行诀》,背遍汤剂也枉然以下为活动实录(其中祁为祁营洲大夫、苏为苏兴华大夫、范为范英志老师、侯为侯权峰大夫)我们对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的「术数」两个字都有宽泛的了解。

作为一个医生来说,我们需要给自己定一个数,这个数决定了我们是处于太过或不及的至关重要的篇章。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认为站在「五」的高度,我们可以非常平衡地来观察整个事物,这就是「一数」。

那么「二路」中的「路」是指什么呢?范:第一条「路」是思路,第二条「路」是套路。

祁:什么是思路?什么是套路呢?套路是药物组合,是战术思路是如何运用的法则,是战略范:比如我们学习针灸的时候,歌诀里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就是套路。

而怎么辨证地区分虚实寒热的概念,然后去使用这个歌诀,就是一种思路。

套路和思路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套路是药物组合,比如大泻肝汤、小补肝汤,这就是套路,是战术。

而思路是如何运用的法则,比如「肝虚则恐,肝实则怒」,这就是一种思路,是战略。

套路方便记忆,而思路决定了我们能否把套路应用得正确。

在《难经》里明确提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苏老师所用的桂枝、干姜、五味子是来自于《辅行诀》中的小补肝汤。

辛味,在五行为木,辛味的升散作用相当于春生之气,桂枝是木中木。

而干姜是木中水,味辛皆属木,干姜在辛味药中处于水的位置。

肝属木,水生木,这个组合就是《难经》中「虚则补其母」的思路。

苏:《辅行诀》中的五味系统与我们平时所认知的药物性味有所不同。

范:小泻肝汤是三味药,芍药、枳壳和生姜。

芍药金中木;生姜木中火;枳实、枳壳一物也,金中水。

「嫩小之果即枳实,较老成之大果,即枳壳,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性环祥而缓,取其疏通决泄愤,地方但取其败风壅之气。

」这三味药的组合,就是「实则泻其子」的思路。

这些药物组方都是套路,而这些套路以什么思路来使用,是最为关键的要点。

除了最简单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外,实际上《辅行诀》里的思路特别多,如果与术数结合起来,有补有助,有泻有制,有很完整的一整套思路。

[原创]解读辅行诀:体用化详解及大小泻汤组方规律

[原创]解读辅行诀:体用化详解及大小泻汤组方规律

[原创]解读辅行诀:体用化详解及大小泻汤组方规律[原创] 解读辅行诀:体用化详解及大小泻汤组方规律本篇对辅行诀中大小泻方的分析是建立在前述文章基础上的,特别是君臣佐使,五行生克,五味化生,若前述概念不清,无法理解此文。

对于方剂对应的症状和剂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另有文章论述。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辅行诀中组方规律是古方派,或称经方派方剂的最基础组方原理,可以解释为何经方一起手就是这个组方结构,其背后的组方原理是什么。

虽仍未彻底解释各种药物归性的原理(亡轶),但已经解释了组方原理,并能根据原理勘误。

侧面解释方证对应和时方派乱枪打鸟一大包药的药方,为何经常无效。

由此引申,用西医的理化指标来分析中医药,是绝对方向错误,根本不是一路。

但由此可以成为科技辅助中医的起点,如AI和大数据。

体用化三味明确规律如下:用之味即此味所属之五行。

体克用(其味所属五行),即结构限制功能。

化生体(其味所属五行),被用所克(其味所属五行),即状态表现的是执行功能的结构。

体为阴,用为阳,阳作用于阴就化生出状态。

例如长期坐姿不正的状态会影响骨骼肌肉结构,骨骼肌肉使用功能不畅,再导致坐姿状态更差。

简单说就是结构,功能,状态三者的相互关系。

其治症原理总结如下:功能失调,皆为虚,补其不足,为用之味。

结构异常,皆为实,泻其变异,为体之味。

状态不佳,皆为苦,化其疲态,为化之味。

虚为衰弱、空,不足。

补为填充、裨益、补救。

实为充足、填满。

泻为消除、散去。

苦为怕、患、难以忍受、受累、为难。

化为消解、消融、转变。

体用化三味的推导过程如下: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木,味辛皆属木,木的用之味为辛,金克木,味酸皆属金,故木的体之味为酸,木克土,土生金,味甘皆属土,故木的化之味为甘。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火,味咸皆属火,火的用之味为咸,水克火,味苦皆属水,故火的体之味为苦,火克金,金生水,味酸皆属金,故火的化之味为酸。

《辅行诀》五脏大小补泻方

《辅行诀》五脏大小补泻方

《辅行诀》五脏大小补泻方五脏大小补泻方1.辨肝脏病证治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

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①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②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③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

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④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

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①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③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3.辨脾脏病证方①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

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

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③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

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

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4.辨肺脏病证方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

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②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

《辅行诀》肺脏补泻分析

《辅行诀》肺脏补泻分析

《辅行诀》肺脏补泻分析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皮也者,所以包晗肌肉,防卫筋骨者也……心实之痛,深至肉间,宜导赤散加减;火灼之痛,如欲炙手,宜加减凉膈散;风热之痛,痒痛相间,宜上清散;肺经火郁之痛,不可抚按,宜泻肺汤。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搁置争议,分而论之。

肺苦气上逆,《辅行诀》与《藏气法时论》有“咸泻”与“辛泻”之差异,“急食辛”与“急食苦”之不同,咸泻者,以咸补心之用,则心火克制燥金而泻肺,从五行相侮而论,辛泻者,辛味散发克制酸性收敛,从五行相克而论。

前者辛散治疗肺气郁闭而喘满,如麻黄汤之用麻黄、桂枝;后者苦下治疗肺气上逆之咳喘,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用厚朴杏子、厚朴麻黄汤之用厚朴、小麦等。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辅行诀》“救五脏诸劳损病方”补正

《辅行诀》“救五脏诸劳损病方”补正

《辅行诀》“救五脏诸劳损病方”补正先贤追随者以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最数“救五脏诸劳损病方”与“五行体用补泻图”的逻辑不一致,下面笔者根据五行补泻的逻辑进行了补正,希望高明指正。

括号内红字为先贤追随者所推之方。

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桂枝(三两)葶苈子(六两)牡丹皮(三两)李韭(一把)】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取得三升,去滓。

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

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栗子(打去壳,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栀子(十四枚,打)人参(三两,切)【牡丹皮(三两)茯苓(六两)人参(三两)杏薤(三两)】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去核[掰])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桂枝(二两)芍药(六两)【人参(三两)枳实(六两)麦冬(三两)生姜(二两)葵】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一升)白酨浆(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一两)竹叶(三把)【麦冬(三两)黄连(六两)地黄(三两)桃仁(三枚)葱白(三茎切)】上六味,但以白酨浆共煮,取得三升,温分三服,日尽之。

⑥白酨浆:“酨”,又称为“酢”,即“醋”,是汉代以前的名称。

《周礼?天官?酒正》“浆”字下汉郑玄注:“今之酨浆也。

”唐贾公彦疏:“汉时名为酨浆”。

南北朗时已通名为醋。

白酨浆即白醋。

固元补肾汤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地黄(切)王瓜根(切,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两)干姜(二两,切)【地黄(三两)附子(二枚)桂枝(三两)栗仁(十枚)藿(三两)】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以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条文

以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条文

文献研究以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条文张永文 沈思钰 蔡 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军区中西医结合中心南京21000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考《法要》参阅的书目有1《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及《内经》等,而其中《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已佚,无从考证,《法要》在论述24首五脏大小补泻汤时引用了大量《内经》条文,究其根源,关于五脏病理及苦欲补泻治则的论述主要见于《内经》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灵枢本神第八》及《灵枢五邪第二十》等,其中部分内容与现存《内经》[2]条文有所不同,由于《内经》流传至今,期间经过传抄、校正,难免有错简、传抄及衍文之误,而《法要》藏于敦煌藏经洞中,未经过流传,未经过校正,因此较完整地保存了其原貌,兹在前期研究[3]基础上参阅《法要》,试对《内经》部分条文进行校正。

1 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五脏病理条文111 肝脏病理《法要》条文: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 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内经》条文: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本神第八》)。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五邪第二十》)。

校文: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辅行诀_组方思想对五输穴配穴的启示_六腑五输穴配伍法则新发现

辅行诀_组方思想对五输穴配穴的启示_六腑五输穴配伍法则新发现

金中金( 腧穴) 土中金( 腧穴) 木中火( 腧穴) 金中木( 腧穴) 麦冬( 商阳) 五味子( 厉兑) 旋覆花( 阳辅) 细辛( 三间)
3. 1. 5 小泻肾汤
3. 3. 5 小补肾汤
水中土( 腧穴) 茯苓( 委中)
金中土( 腧穴) 甘草( 曲池)
木中水( 腧穴) 黄芩( 侠溪)
水中水( 腧穴) 金中水( 腧穴) 火中土( 腧穴) 水中火( 腧穴) 地黄( 通谷) 竹叶( 二间) 炙甘草( 小海) 泽泻( 昆仑)
关键词 辅行诀 五行互藏 五输穴
19 世纪末,沉睡在敦煌千年之久的《辅行诀五脏 用药法要》( 下简称《辅行诀》) 由藏经洞破封而出以 来,历尽沧桑,屡遭劫难,数次整订[1]。敦煌遗书《辅 行诀》不仅保留了数十首隋唐以前的方剂,而且完整 记录了这些方剂的配伍法则以及药物选择的依据,对 于认识与分析经方的组方法则提供了重要参考。尤 其是以药物之味的五行属性进行方剂配伍的方法更 是已经失传千年,无论金元以后的组方理论还是如今 的临床用药,均未见再有类似的组方之学,从临床应 用与文献 考 证 角 度 都 值 得 进 一 步 挖 掘 其 中 的 奥 秘。 本文拟将《辅行诀》五行互藏理论引入针灸五输穴之 中,在汤液经法图组方思想研究五脏五输穴配穴的基 础上,形成六腑五输穴的大小补泻方。
木中金( 腧穴) 芍药( 窍阴)
水中金( 腧穴) 枳实( 至阴)
火中木( 腧穴) 生姜( 后溪)
木中木( 腧穴) 水中木( 腧穴) 土中金( 腧穴) 木中土( 腧穴) 桂枝( 临泣) 干姜( 束骨) 五味子( 厉兑) 薯蓣( 阳陵泉)
3. 1. 2 小泻心汤
3. 3. 2 小补心汤
火中水( 腧穴) 黄连( 前谷)
3. 5. 2 救误小泻心汤

辅行诀补泻法则

辅行诀补泻法则

辅行诀补泻法则五脏补泻法则是《辅行诀》组方的理论基础,不明补泻法则或舍法则而论其它,则学习《辅行诀》寸步难行。

《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肝德在散,故以辛补之, 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德在耎。

故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故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故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辅行诀》五脏补泻,皆以本味补不足,以克我之味泻有余。

辛味能散为肝之本味,故以辛散之,以补发散不及,酸性收敛属金,金能克木,故以酸味收敛,以泻辛散太过;咸味能软,故以咸味软之,以补柔软不足,苦性能坚属水,水能克火,故以苦味坚之,以泻咸软太过,其余脾、肺、肾之补泻皆是如此。

然而《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与《藏气法时论》所述五脏补泻之间有所差异,让人心生困惑。

《藏气法时论》五脏补泻法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值得注意的是,结合《藏气法时论》前文“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可知《藏气法时论》亦是严格按照五行生克而言,而在五脏补泻方面则与五行生克有所差异。

有人认为年岁久远,版本流传,《藏气法时论》所载可能存在偏差,而《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可能更符合文章原貌。

争议暂且搁置,看一下二者关于五脏补泻的差异。

肺苦气上逆,《辅行诀》言“急食辛以散之”,而《藏气法时论》云“急食苦以泻之”,前者有麻黄汤、小青龙汤治疗气喘上逆,后者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厚朴麻黄汤治疗咳逆,理论与临床证据都很充沛,怎分对错?其实二者所适应证型不同,前者治疗肺气郁闭不宣,后者治疗气机上逆,故而治法有异。

《辅行诀》肝脏补泻分析

《辅行诀》肝脏补泻分析

《辅行诀》肝脏补泻分析肝虚则恐,实则怒《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

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小泻肝汤: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方枳实、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为方便大家学习,将小泻汤表列于下。

药物组成观小泻肝汤组成,两味药性酸为泻,佐生姜一味性辛。

凡小泻方皆是两泻味,一补味。

大泻肝汤含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因肝气辛散太过之故,佐制药生姜减量为一两,犹恐泻肝之力不足,又佐以甘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另加小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之黄芩、大黄,泻心则金气盛,金能克木也(所谓实则泻其子是也)。

凡大泻汤皆为六味药,其组成亦是小泻汤+急食性味+小泻子汤,药物剂量方面,急食性味皆为三两,小泻子汤中两位皆为一两。

症状分析《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上应岁星。

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辅行诀大泻肺汤讲疏

辅行诀大泻肺汤讲疏

辅行诀大泻肺汤讲疏
大泻肺汤原文
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饮,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

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注:
本条为大泻肺汤之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本大泻肺汤与小泻肺汤证比较,症状深重而广泛,小泻肺汤证虽胸中迫满,而未重至不可卧,是以气机痞塞为主,虽血行滞涩而不至结聚之甚。

此条中已明言胸中有“痰涎”,有形之物壅塞其间,小汤证之“喘咳”也重至“不得卧”。

除肺胸局部症状加重外,又扩延至下焦及全身。

下焦证之大小便不通,及很想使腹内积气及粪便一齐排出的症状,说明此条之“迫满”,已从上焦传入下焦阴水之地,其证由肺气不宣发展而来。

另一方面,由于小泻肺证之气机雍塞而发展为气不化水,出现身面水肿之全身症状。

诸多症状表明,大泻肺汤证与小泻肺汤证之关系由气及水,由上及下,由表及里,由肺及肾。

故其治疗,应在小泻肺汤中加入小泻肾汤之药。

方中黄芩味苦仍肾之用味,肾水之用在于制火,芩乃水中之木,故虽可制肺火而有生火不伤肺气之意;生甘草为土中火,为肾之体味,原可补脾之用以制水,正应见脾之病当先实肾之法。

因生者利小便而泻火,才与此条病机相符,故不宜用炙者;肺之化味为辛,故加入姜之辛散以助肺气之宣畅,肺气宣畅则如启在上之塞,水始下流,而小便通下;脏畅者腑亦通,则大便亦可得下,然干姜大热而不走,不如生姜之散热而宣畅者切证;甘草与葶苈、大黄同用则可缓葶苈大黄之急而峻,生姜与黄芩、大黄同用则可监二药过寒生弊。

辅行诀大小泻肝汤心悟(一)

辅行诀大小泻肝汤心悟(一)

辅行诀大小泻肝汤心悟(一)肝虚则恐,实则怒。

《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

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

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

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

本经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

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利用敦煌方药辨治内科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录入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方剂,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

结果整理出敦煌遗书《辅行诀》中医方剂61首,涉及药物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

所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干姜、生姜、黄芩、旋覆花、人参、大枣、竹叶、五味子、桂枝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66%;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3.9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归经以胃、肺、脾、心、肾、肝经为主,累计频率达86.15%。

敦煌医术类方剂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滋阴药麦门冬为主,次以清热药竹叶、黄芩为辅,再以解表药生姜、桂枝,温里药干姜,化痰止咳平喘药旋覆花,收涩药五味子等为特色用药。

高频次药物构成敦煌医术类方剂中治疗天行病的小阴旦汤。

结论本研究总结出了敦煌《辅行诀》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可为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unhuang 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by analyzing medication rul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Fu Xing Jue based on data mining method. Methods TCM prescriptions for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in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Fu Xing Jue were input computer. Excel 2003 software was used to establish relevant database. Data mining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edication rules. Results There were 61 TCM prescriptions in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Fu Xing Jue,including 66 kind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336 times of total frequency of usage. The used core single herbs were as follows: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Paeoniae Radix Alba,Zingiberis Rhizoma,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Scuteliariae Radix,Inulae Flos,Ginseng Radix et Rhizoma,Jujubae Fructus,Lophatheri Herba,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and Cinnamomi Ramulus;medicine types were tonifying-deficiency medicine,heat-clearing medicine,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medicine,interior-warming medicine and antitussive and antiasthmatic medicine,with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80.66%;medicine flavors were bitterness,sweetness and pungentness,with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83.91%;medicine properties were coldness,warmness and peace,with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87.95%;channel tropisms were stomach,lung,spleen,heart,kidney and liver,with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86.15%. Clinical 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 for treating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in Dunhuang medical prescriptions were mainly qi-tonifying medicines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and Jujubae Fructus),blood-replenishing medicine (Paeoniae Radix Alba),and nourishing medicines (Ophiopogonis Radix),supplemented by heat-clearing medicine (Lophatheri Herba and Scuteliariae Radix),with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medicines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 and Cinnamomi Ramulus),interior-warming medicine (ZingiberisRhizoma),antitussive and antiasthmatic medicine (Inulae Flos),inducing astringency medicine基金项目: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DHYX2015-01);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506RJZA043)(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as characteristic medication. High-frequency medicines constitute Dunhuang medical prescription of Xiaoyindan Decoction,which can be used to treat epidemic.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concluded the compatibility rul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Fu Xing Jue,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ine.Key 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Fu Xing Jue;data mining;medication rules敦煌遗书医学卷《辅行诀》是藏于敦煌千佛洞中的以临床为主的敦煌医术类内科学专著,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给药途径独特多样,组方配伍别具特色,实用效捷,价值宝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通讯作者:梁永林,兰州市城关区定西东路35号甘肃中医学院基础课部中基教研室,邮编:730000,电话:0931-*******E -mail:zjlyl@敦煌遗书《辅行诀》大补泻汤数术思想研究梁永林1,李金田2,刘稼1,李应存1(1甘肃中医学院基础课部,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兰州 730000)摘要:通过对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大补泻汤的组方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五脏大补泻方蕴含着深刻的数术思想,秘藏着统一的运算模式。

只要熟记“诸药之精五行互藏”之位,就可以根据这一数术模式进行推理,而不需强记了;同时为用数术思想研究《伤寒论》组方思想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辅行诀;五行互藏;数术基金资助:甘肃省中医药科研立项课题(No.GZK-2010-59),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Shushu thought research of Dabuxietang in Fu Xing Jue of Dunhuang post famous bookLIANG Yong-lin 1, LI Jin-tian 2, LIU Jia 1, LI Ying-cun 1( 1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2Department of TCM,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Abstract: By Studying systematically with the Dabuxietang in Dunhuang Fu Xing Jue to Drug Law Internal Organ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u Xing Jue ), we found that Dabuxietang contained deep Shushu thoughts and uni fi ed computing model. As long as we memorize ‘zhu yao zhi jing wu xing hu cang ’of the bit, according to this technique we can reason based on this model, instead of memorizing all of it. Meanwhil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 with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by Shushu thoughts.Key words: FU Xing Jue ; WU Xing Hu Cang; Shushu thoughtFund assista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ject of Gansu Province (No.GZK-2010-59), KeyResearch Bases of Colleg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Gansu Province: Dunhuang Medical literature Review and Applied Research Center数术,是中国古代学科分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现存的最早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1]中,数术,是指用易理,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数理来推断宇宙空间一切物象生长衰亡变化和发展趋向的方法。

如果不读数术有关书籍,便无从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了。

《四库全书总目》在评述术数要旨时说:“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指出研究数术的原则在于阴阳平衡、五行制化,即“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2]。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世人发现,藏经洞中与数术有关的敦煌卷子达数百卷之多,它们是研究中国中古时期数术文化的一个重要宝库。

本文拟对敦煌遗书中《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大补泻汤的数术思想进行研究,望知之不吝指教。

《辅行诀》诸药之精五行互藏《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的独特之处是以五行互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如“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五味变化之用”,提出了中药的五味分类也含有五脏互藏理论。

如“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生姜为火,附子为土,细辛为金,干姜为水。

味咸皆属火,丹皮为之主。

大黄为土,葶苈子为金,泽泻为水,旋覆花为木。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金,茯苓为水,薯蓣为木,炙甘草为火。

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

枳实为水,芍药为木,萸肉为火,五味子为土。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3]。

见图1-图2。

图3 汤液经法图《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的数术思想大五脏补泻病症方的组方模式同小五脏补泻病症方亦主要运用《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宋朝徐大升《五行相生相克宜忌》:“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及五行相克的数术思想。

五脏的体、用,用味药,见图3。

黄芩、甘草,芍药、枳实、生姜。

《辅行诀》:“肝德在散……酸泻之”,即肝属木,酸属金,金克木,本脏体味酸对应体味药芍药能泻肝,故用之;又“虚则补其母”,为了加强肝体的力量,在加强肝体的同时,还可以补其母。

水能生木,所以同时补其母同味肾酸,枳实为肾之酸金,故用之。

又“实则泻其子”,在泻肝的同时,还可以泻其子。

木能生火,所以同时泻其子用味心辛,生姜为火之辛木,故用之。

又木能生火,因“实则泻其子”,即木实在泻其自身的同时,泻其子行心火也。

又因“子能令母实”,肝木实极必累及生我之肾水,亦先为之筹,以防未萌。

见表1-表2及图4-图5。

它位通同此。

同时,在大泻五脏方的组方中除了本脏体味药不同外,其它药味都是相同的,即黄芩、生姜、大黄、甘草、枳实,只是药量不同。

这种皆取五脏之体味药,其余用药相同的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图1 五行五味互藏示意图大泻五脏方大泻肝汤[图4]大泻心汤[图5]大泻脾汤大泻肺汤大泻肾汤本脏体味药芍药(酸)黄连(苦)附子(辛)葶苈子(咸)茯苓(甘)母脏同味药枳实(酸)黄芩(苦)生姜(辛)大黄(咸)甘草(甘)子脏之母脏用味药生姜(辛)大黄(咸)甘草(甘)枳实(酸)黄芩(苦)所胜脏克体味药大黄(咸)甘草(甘)枳实(酸)黄芩(苦)生姜(辛)本脏生用味药黄芩(苦)生姜(辛)大黄(咸)甘草(甘)枳实(酸)所不胜脏生体味药甘草(甘)枳实(酸)黄芩(苦)生姜(辛)大黄(咸)表1 大泻五脏方用药五行互含位次表1. 大泻五脏方如《辅行诀》的大泻五脏方之大泻肝汤是小泻肝汤之变局,加入小泻心的黄芩、大黄及小泻肾汤的大泻 五脏方大泻肝汤[图4]大泻心汤[图5]大泻脾汤大泻肺汤大泻肾汤本脏体味药芍药(酸)黄连(苦)附子(辛)葶苈子(咸)茯苓(甘)共同药物黄芩(苦)、生姜(辛)、大黄(咸)、甘草(甘)、枳实(酸)表2 大泻五脏方用药归类表大补五脏方大补肝汤大补心汤大补脾汤大补肺汤大补肾汤本脏用味药桂枝(辛)牡丹皮(咸)人参(甘)麦冬(酸)地黄(苦)母脏同味药干姜(辛)旋覆花(咸)炙草(甘)五味子(酸)竹叶(苦)本脏克味药薯蓣(甘)山萸肉(酸)白术(苦)细辛(辛)泽泻(咸)所胜脏克本脏用味之药五味子(酸)竹叶(苦)干姜(辛)旋覆花(咸)炙草(甘)子脏用味药牡丹皮(咸)人参(甘)麦冬(酸)地黄(苦)桂枝(辛)本脏生味药旋覆花(咸)炙草(甘)五味子(酸)竹叶(苦)干姜(辛)所不胜脏克子脏用味之药竹叶(苦)干姜(辛)旋覆花(咸)炙草(甘)五味子(酸)表3 大补五脏方用药五行互含位次表式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大五脏补泻方的组方亦蕴含着深刻的数术思想,秘藏着统一的运算模式。

只要熟记“诸药之精五行互藏”之位,就可以根据这一数术模式进行推理,而不用死记硬背;此数术思想正如《辅行诀》:“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今对其“尽要之妙”进行研究,此图所蕴含的规律可谓豁然开朗。

今通过对《辅行诀》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比较,发现《伤寒论》、《金匮要略》与其内容有相近、编写体例和结构有相似之处[4],加之文献考证[5]认为组方思想源于《汤液经法》,因此对《辅行诀》大补泻汤数术思想的研究,将对深化《伤寒论》运用数术思想开展组方思想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1] 刘国忠.中国古代数术研究综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3):133LIU Guo -zhong.The summary of research of Shushu in ancient China.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26(3):133[2] 赵知易.知易术数学——开启术数之门.北京:华龄出版社,2009:73ZHAO Zhi -yi.Zhiyi Shushu :Open the Door of Shushu.Beijing:Hua Ling Press,2009:73[3] 衣之镖,衣玉品,赵怀舟.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62-64YI Zhi -biao,YI Yu -pin,ZHAO Huai -zhou.Research of Five -Zang Drug Law in Fu Xing Jue.Beijing:Academy Press,2009:62-64[4] 侯中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文献比较研究.河南中医,2009,29(12):1241-1243HOU Zhong -wei.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 Henan TCM,2009,29(12):1241-1243[5] 钱超尘.应如此解读医圣书——喜读《中国汤液经方》.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47-49QIAN Chao -chen.Medical holy books should be read so -reading Chinese classic prescription.China Journal of TCM and Pharmacy, 2006,21(1):47-49(收稿日期:2011年3月29日)2. 大补五脏方 见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