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15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对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领会,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激发与发扬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之精华。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常怀感恩之心,通过努力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平衡的心态,更好的陶冶自身的情操,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学培养语文是我们学习母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修养人文素质以及情感的重要学科。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一直以来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1、人文精神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我国深刻而丰富的中国古典诗词,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更谈不上对诗中有画的审美意境感受。

而文言文的教学也沦为讲、译、记、背的模式化讲解,老师更多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注重实词归纳,而忽视了文言文是先人们以生命体验谱写的情感诗篇,忽视了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之中承载的传统文化精华以及民族思想的智慧结晶。

散文、小说是高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学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意境逐渐被边缘化,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也逐渐丧失。

2、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尽管新的教材强调了语文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还没有认识到新教材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意义,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们依然沿用着以往的教学手段,从时代背景入手,到对作者介绍,从课文内容的分析,到文章的写作特色,教师是逐字逐句的加以语法分析,在课堂上进行着庖丁解牛式逻辑推演,却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审美情感,缺少引导学生去深入体味作品的情趣、意境,忽视了对文章中的人文精神的挖掘与体验,因而不能有效传递文章给予人的审美情感以及人性感悟。

专题09 现代文阅读II(七)鉴赏散文种类和表达技巧【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专题09 现代文阅读II(七)鉴赏散文种类和表达技巧【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 【增分技巧】
● 1.精讲精练,重点突破。散文类别丰富,所写内容林林总总,或个人心志,或家国情 怀,或花草虫鱼,或朝阳晚霞。作者多,篇目多,用浩如烟海形容毫不为过。提高阅读 能力,不是要读完所有作品,这科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穷其一生只读写景抒情之类的散 文都读不完,因为这类文章的写作无拘无束,形式活泼,随时有新作产生的可能!唯一 的破解方法,根据考点训练自己的答题技巧,丰富自己的答题模板;多做真题。
预测与备考建议1.从选文来看,侧重于对小说的考查,2022年新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小说。2.从考 查能力来看,散文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命题仍将注重对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 与推理能力的考查,对理解概念的考查成为命题的重点,这有利于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新知,不断 增长知识与见识。3.新高考全国卷对散文阅读的考查进行了创意性变革,题型设置有了重大突破, 从命题立意到分值设置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后仍将有所创新。4.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 信息性阅读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为准确锁定正确选项 做准备。还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比如比对法、归纳概括法等。
●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 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 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 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 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试题考查要求: 1.考查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 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 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 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学类探究题分析(自用)(2)

文学类探究题分析(自用)(2)
13
• 2、要依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内容进行探究
• 例如:2005年江苏卷第18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 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你对此如何理解? •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 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胥 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 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 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 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 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 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把我们自己娱乐 死》)听起来像是诅咒。
10
• (五)“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 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应对: • 1、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 2、要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 3、要按照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 4、要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 究 • 5、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
11
• 1、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6
• (三)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 及考纲解读 •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 的丰富意蕴; • 考纲解读:要求考生的答题多角 度、全方位进行思考,角度不能单 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 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 富的意蕴。
7
•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考纲解读:“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一般 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 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 •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考纲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 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 己的观点”。 • 友情提醒: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 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 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指导一、概念阐述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探究能力的考查许多省份都集中在选考部分,江苏则放在必考部分,也就是文学文本的阅读。

它本指一种思维方法,也指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考试大纲》提出来之后,似乎才又成为一种题型。

但因为“探究”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解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是离不开这种能力的,而且对这种能力的考查实际上贯穿于整个解题思维的过程中。

二、探究能力的具体内容(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不同的角度”指从广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从多侧面思考,明白其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层面”指从深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意思说清楚,说透彻。

这里的角度是针对具体文本而言的,有的要求从内容角度,有的从手法角度,也有从二者结合角度进行探究的。

1、从语句内涵角度探究:如2007年江苏卷第17题“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这里的“你的理解”不是指个性化的回答,而是要求从不同的层面“挖掘”词语的丰富意蕴。

这里的“鲜亮”在文中包含三层意思,“滋味”在文中包含两层意思。

正确答案为:鲜亮,指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

滋味,指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这是单纯从内容上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的。

2、从文章表现手法角度探究:如2008年辽宁卷第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不管怎样,表现手法、表现方法的使用都必须为表达文章主旨服务。

此题答案为: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

阅读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陈述: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考点题型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

2.阅读策略(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主要考察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常见提问方式: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②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答题模式:文章通过(描写方法)的描写方法,如(举例说明),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形象)(2)把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

考查情节的主要方式: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解题思路: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高中文学类阅读:”快夜里十点钟了。终于印完了最后一页。这期《挺进报》,消息很重要,收复延安的战报

高中文学类阅读:”快夜里十点钟了。终于印完了最后一页。这期《挺进报》,消息很重要,收复延安的战报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自白书”快夜里十点钟了。

终于印完了最后一页。

这期《挺进报》,消息很重要,收复延安的战报,有五页,一共是两千五百份,他还得赶快工作,才清理得完。

他相信,收复延安的胜利,一定会给群众带来最大的鼓舞,给还在妄想扩大军火生产的敌人以最沉重的打击。

隔壁,从寝室里传来了杂沓的脚步声。

接着,就听到妈妈慌张的声音:“成岗不在家,钥匙他带走了!”妈妈的声音很大。

她从来没有这样大声讲过话。

大概是希望让儿子听到。

成岗一惊,突然站起来。

他明白这是出现了敌人!在这时候,要想保全印刷机关和印刷品,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逃命,也许可能,但他不能这样,也根本不想这样。

此刻他需要做的,是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来找自己的同志和党的组织受到任何损失!他立刻拉开夜里用来遮灯光的窗帘,然后轻轻推开了窗户,把一把经常放在储藏室里备用的扫帚,小心地挂到窗口外面的那颗钉子上去--有了这个暗号,来找他的同志,远远地就可以发现危险的警号,不会再进厂里来。

挂好扫帚以后,他放心了一些,危险再不能威胁党和同志们了。

他回头看看,决定在敌人破门以前离开。

可是,不能把党的文件留给敌人,他转回身来,又把《挺进报》全部捆成一捆,挟着报纸,纵身跳上窗台,想从楼口跳下去。

只要跳下去了,两分钟以后,就可以躲进工人宿舍,敌人再也找不到他了。

“站住!”“不许动!”喝叫声从四面传来。

晚了。

工厂已经被包围,楼底下布满了特务。

成岗只好退下窗台。

这时,小门已被猛力击破。

成岗转过身来,几支手枪对准他的胸膛。

“哈哈,你是成岗,许云峰的交通员‘同志’?”成岗咬着牙,没有讲话。

一个特务冲过来,死力夺下成岗挟着的《挺进报》。

“这是什么?啊,《挺进报》!”特务根据叛徒甫志高讲的材料,只知道成岗是许云峰过去的交通员,却没有想到,在这里竟侥幸地找到了《挺进报》。

“啊,《挺进报》找到了!”几个疯狂的匪徒,不约而同地叫嚣起来。

“许云峰,成岗,只要有一个开口就好。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

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

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15分析标题意蕴(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15分析标题意蕴(解析版)

【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天津卷【母题原题】【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

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

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

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

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

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

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

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

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

贾大山《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大山《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花市贾大山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

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

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

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

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一样。

姑娘说:“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它贵。

”“有价儿没有?”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

老头瘦瘦的,大约60多岁,白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

姑娘问:“老大爷,你是哪村的?”“严村的。

”“哪村?”“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身上不缺‘胡萝卜素’……”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

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

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15。

”姑娘止住笑说。

“多少?”人们睁大眼睛。

“15。

”姑娘重复道。

“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姑娘赶了一句。

“10块,多一分钱也不买。

”老头坚定地说。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老头白了姑娘一眼。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

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

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

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

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中华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

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富于凝聚力、富于同化力、爱好自然,追求光明;主静,爱好和平;中庸、稳重;一统性、知足、爱国主义、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文学类探究题(1)

文学类探究题(1)

[策略归纳]
• 五、深入‚慎‛出,抒展学识 • 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 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我 们要注意: • 1、‚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 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 2、自己的见解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 有人文精神。
• 3、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结合 自己的学识进行简单的论证。
[策略归纳]
• 探究不是闭门造车,很大程度上需要 比较。作者常常将不同的事物在一定 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 起让我们阅读,其实,这就是要我们 进行比较来理解。所以,比较是探究 题解答的一个良方。 • 通过比较,我们便容易 面对可供选答的题目,学 会选择也是我们应对的一 个重要方法。但我们应如 何选择?
[策略归纳]
• 四、学会选择,创意解读 • 面对选题,应注意以下问题: • 首先,是选择自己爱好的、拿手的、较 保险的项目作答; • 其次,解答时要注意条理性和答题的 ‚创意‛。
•需要注意的是,“创意”要建 立在对作者思想、手法理解准确 的基础上,而不是天马行空。
?
疑问5:
• 面对那些‚谈谈你的看法‛ 之类的宽松型 ‚融入法‛ 探究题试题,应注意哪些问 题?
[策略归纳]
• 一、由点切入,放大内涵 • 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蕴涵在一些关 键的词语中。 • 由点切入,放大内涵即从关键词的 ‚点‛入手,联系全文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一内涵,分层级解答其好处, 揭示其丰富的意蕴。
?
疑问2:
•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 特性。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 握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呢?
[策略归纳]
• 二、顺藤摸瓜,探究心理 •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 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 进行描述。 • 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 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 作者‚心思‛钥匙的‚藤‛。我们要 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 蕴涵的心理的‚瓜‛。

4文学类文本(探究类)

4文学类文本(探究类)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第四节探究类考题破解一、考点探究: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07·广东)《泥泞》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010·全国卷Ⅱ)《大河家》17题:(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0·北京)《海棠花》第19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二、真题共赏(2007·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

泥泞迟子建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

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

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2020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

2020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

2020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备考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语文考纲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试题比较分析(一)2018-2020年全国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比较(二)命题总结1.考查方面考点稳中求变。

考点涉及作品结构、主题、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特点及作用,体会作品意蕴、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解读等。

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为必考点;探究作品的结构(含标题)也经常考查;对语言和内容、手法的考查集中在选择题中。

2.选文方面所选文本材料在1500左右。

内容上,着眼时代背景,立足社会热点、契合“一点四面”国家导向,传递真善美的同时,不回避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命题意图高考全国卷三连续多年考查小说。

客观选择题为“四选一”的形式,多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作品内涵,概括文章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作品内涵,概括文章主题)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 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 析。(8分)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 有创意的解读。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程度较 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 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 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 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 注意结合第(1)小题的选择考虑。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⑴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 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 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 在都市里退化;⑵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 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本文记述了城里人与“知识农夫”一起翻晒稻 谷的故事。围绕着“阳光的香气”,依“绘—嗅— 忆—议—盼”的顺序行文,表达了人类对远离自然 的忧虑和回归自然的渴盼。本题考查点是:分析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而概括出中心思想。操作 上要抓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即农夫和我翻晒稻谷的 议论、发现阳光的香味、阳光香味与别的香味比较; 作者对农夫这种生活的肯定等。
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 —— 这样晒谷子 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吸了 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 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作品主题的概括,总是以文章的思想 把握为归宿。读文而明义,明义的过程就 是把握文章中心的过程。文章中心意思的 概括主要有三个操作走向:一是对具体的 叙述能够提要;二是对抽象的议论能够归 纳;三是对含蓄的抒情能够打结。要指出 的是,概括作品的主题,也即概括文章的 中心思想,应在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进行。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摘要本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于第一个考点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把握好三个概念: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如我国古代小说《水浒》,由于反映了多方面的内容,对其意蕴就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它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反映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歌颂了农民起义;有人说它表现了忠奸斗争的主题,反映了全忠仗义、反奸抗暴的内容;有人说它表现了市民生活的主题,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反抗思想和行为等等,不一而足。

鲁迅早就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这些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周国平教授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1、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3、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秘籍02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秘籍(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秘籍02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秘籍(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秘籍02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抢分秘籍基础考法:(一).辨析内容和艺术特色(客观选择题)1.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2.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二)赏析故事情节1.概括故事情节和分析线索2.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三)赏析环境描写1.环境特点的概括(自然和社会环境)、手法及作用(四)赏析语言艺术1.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和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热点考法:(一)赏析叙事艺术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2.叙述顺序、叙述事件和叙事腔调3.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二)赏析小说形象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方法2.分析形象(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和我)的作用(三)探究意蕴标题1.标题类探究(含义、作用、意蕴)2.意蕴类探究(主旨情感、语句意蕴)“3步骤”准确解答选择题步骤1 浏览选项敏感点。

步骤2 回归原文找对应。

步骤3 对比分析定答案。

“5步骤”准确解答主观题步骤1 切分层次,厘清情节步骤2 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步骤3 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步骤4 提炼整合,概括主题步骤5 整体关注,赏析技巧鉴赏要点1.熟悉小说的文体要点读小说就要具有小说的文体思维——理解虚构文学的特征。

2.掌握小说要素的鉴赏要点学会梳理情节,分析情节构思的技巧;感受形象,发掘形象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感受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3.发掘小说的审美、文化价值感受不同风格的小说语言;赏析丰富多彩、鲜明活泼的人物形象;发掘主题表达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23·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

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

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

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

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和答题规范、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和答题规范、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及答题规范、技巧【考纲要求】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分析】一、散文阅读指导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

重点是把握“神”。

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 现。

常见的“民族心理”有:.富有凝聚力;.富有同化力;.爱好自然,追求光明;.主静,爱好和平;.中 庸,稳重;.具有一统性;.知足。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 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 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可以从“一积累,两善于”入手。

“一积累”指积累有关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

“两善于”指:.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 的角度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根据文本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的视 点。

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 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的目的。

.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获得个性化的理解;联系 文本产生的时代,分析文本的历史意义;联系社会现实,分析其现实意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鞋子李汉荣父亲从山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 M 和一袋面条。

“没 野来,纯真质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让孙女 朴,却给我们儿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我掂量了一下,大 M 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 留下了一个万1/9十多斤。

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

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 紫 千 红 的 春岁的人了。

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天。

而我们这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 些生活在城市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也没帮衬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

只要你们安然、安分, 里的人们,充我就心宽了。

”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 斥心灵的多是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

”冷漠与残酷,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 这样的我们,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乱七八糟的 能给世界留下东西把鞋子都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沾了一些草籽,也没弄干净,就这 什么?这是一么急慌慌来了。

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拍拍衣服。

”个值得我们每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

父亲就坐在我拿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 一个人深思的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

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 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为他梳头。

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往年院子里没有见过的东西,有车前、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等,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了一株野百合。

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

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

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它们的来历。

它们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从不的就是他的清贫。

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没有留下什么,父 同 的 角 度 和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层面发掘作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

这么说来,我的所谓 品的意蕴、民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 族 心 理 和 人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

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文 精 神 ”, 所我的父亲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了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 谓 “ 角 度 ”,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

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 实 际 上 就 是天。

从不同视角2/9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 对 文 本 做 多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侧面的分析。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具体说来,有(原文有删改) 以 下 角 度 可文章倒数第自然段中写到“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作者角【答案】()这句话的含意是指当代人自以为可以任意践踏一切,除了自私、冷酷,什么也 度。

所谓“言为没有留下;()以“我们”的冷漠、功利反衬父亲的高尚与纯朴;()联系社会实际,批判 心声”,作者的当代人冷漠、功利的生活态度,增强现实针对性;()升华了文章主旨,将怀念父亲的个体 思想观点、生平情感升华为一个具有广泛反思意义的社会问题。

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作 品 角 度。

对作品的 人物形象、情 节发展、环境 氛围、细节描 写、语言表达 等的探讨,有 助于考生更 好地把握作.读 者 角 度 。

“ 一 千 个 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莱3/9特 ”, 所 以 , 考生要从自 己所处的社 会、政治、教 育的具体情 况出发,对文 本进行个性 化的解读。

此类试卷.要开门 见山,直接亮 出自己的观 点,且观点要 站得高,体现 出探究意味。

.紧扣文 本,引述论据, 围绕已定观点 做分析阐述, 切忌脱离文 本。

4/9一、(届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丑琴操 邓跃东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

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 了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

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 龙头……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 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

透过浓浓烟雾, 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 锯掉的。

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

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 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

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

祖 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

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

”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

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

他 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

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 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

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 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

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 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 岖。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

他又 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 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

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 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

”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 什么?”二叔不吭声了。

听琴知音,得失寸心。

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 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5/9清明通透,方有流音。

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 音,仍可自然地发声。

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 片柔美。

二叔仔细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

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 感染无数心田。

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

二 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

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 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

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 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

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

凝望着受难的 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昔日,不动声色。

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 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选自《读者》,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 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 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 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 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显得真实可信。

.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