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教育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二、《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三、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

(2)、主观性太强(曲笔)四、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史料的收集与取舍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史学思想:(1)司马迁根据历史变化提出了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司马迁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3)提出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

(4)遵从自然规律,提出“物极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21、简述李大钊、杨贤江、徐特立的教育思想。

李大钊的主要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本质及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他认为包括教育在内的上层建筑,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

教育是一种工具,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社会彻底改造不能只靠教育,强调精神改造与物质改造结合起来,肯定了教育在社会改造过程中的作用。

(2)、提倡真正的劳苦大众的教育,认为教育必须为提高工农大众的阶级觉悟和战斗能力服务。

(3)、论青年教育:要求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导青年要有坚强的意志,教育青年到工农中去,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杨贤江的主要教育思想:(1)、批判超政治的教育观,科学阐述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阶段为基础的”。

(2)、教育与经济、政治关系:教育以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随经济发展而变化。

同时,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育一方面为政治所决定,另一方面教育又积极影响政治。

徐特立的主要教育思想:(1)、论教育作用和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新人的目标。

(2)、论教育的科学化、民族化和大众化: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与新教育。

科学化、民族化和大众化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3)、论自然科学教育: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及其对发展生产的作用,认为“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就是科学的内容”。

(4)、论教师:教师工作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材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代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

22、黄炎培教育思想的特色。

(1)、关于职业与教育:主张采取发展人类生活智能与服务精神的途径,使教育者能为己治生,为群服务,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认为职业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分工的产物,教育是保持和发展各行各业的条件。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可见孔子是以鲁《春秋》为蓝本,博采各国史记,修成流传至今的《春秋》的。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孔子修《春秋》,是利用旧文献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

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

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关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关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关书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

下面就介绍一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关的书籍。

《中国共产党简史》这本书是由李嘉诚编写的,它以简单清晰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是一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由国内知名历史学家撰写。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历程、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重要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史》这本书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写,全面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等方面内容。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及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实践以及对外关系。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个国家的外交互动和合作,包括对外贸易、外交战略、国际合作等方面。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阅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识,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考和讨论。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相关书籍,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现实。

【本文2000字,内容全面,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关的书籍推荐及简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中国史学史资料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2,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3,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4,简述班马异同5,简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6,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贡献7,简要列举唐修八史8,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三,论述。

1,论述司马光及其《史记》的历史贡献2,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3,论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绪论一、“史学”的产生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表现为:第一,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从上古直至晚近,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史书;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形成同一时段内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范围的史籍;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史学直接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从皇帝、官员到平民,从文人、学者到武将,撰史者在在多有;第五,史学活动主体的非单一性,即官方和私家皆热衷修史;第六,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史”的含义及其演进1、史官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中说:“史,记事者也,像手持简形。

”认为“中”为即(册)字的省形,“持中”即“持册”。

可见,“史”就是记事、记载的意思。

因而“史”也逐渐演变为掌管文献记录的一种官职。

2、史书秦汉时,“史记”可能是最早对史书的泛称。

《吕氏春秋2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史记2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三国以后,以“史”单称史书。

3、史事唐人赋予“史”以史事(客观历史)的含义。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学校的产生】一、氏族公社末期的学校萌芽,经过了“成均之学”“虞庠之学”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雏形。

“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中的统治工具。

“序”武士的教育意义。

“校”十分严格的考核,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

三、商代正式学校“庠序”发展,“学”“瞽宗”的创新,标志着我国学校正式形成。

【夏商周学校的特征】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垄断,奴隶根本无法享受文化教育权利。

具体特征如下:一、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操纵控制。

二、只朝奴隶主贵族子弟开放。

三、只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需要的武功。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权利平等2、生活教育紧密联系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4、教育是口耳教授。

【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一、1社会原因: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二、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知道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意义:1、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2、不仅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国家高度垄断教育的格局,而且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力的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3、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学者、教育家等。

4、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这种私人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学校教育之中。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私学空前发展的标志。

(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2015.12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2015.12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2015.121、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2、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4、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内容为: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掌握,学校教育也被奴隶主阶级独占,具有极强的阶级性。

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

5、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概括的教育目的。

其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孟子认为处理好这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的道德观念。

6、京师同文馆: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刚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以英文教学为主。

后逐渐增设近代学科。

7、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会试落榜后回广州,在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

8、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

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中国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复习资料1.对比隋代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答:隋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唐下设工、刑、兵、礼、户、吏六部。

隋设立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皆有实权;唐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2.列举隋唐二十四司(二十四格)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3.列举尚书刑部。

答:尚书省、列曹、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太府、少府、监门、宿卫、计帐。

4.名词解释:两税法答: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武周过后均田制受到破坏,唐代开国初期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

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

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深远影响:是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

5.柜坊和飞钱答:「柜坊」和「飞钱」是唐代商业高度发展的标誌。

它们最初流行於长安的东、西市。

柜坊:古代的保管箱「柜坊」是专供商客存放金钱、货物的店铺,柜坊的业主会按存放金钱、货物的数量,收取柜租。

国史复习资料答案

国史复习资料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一月革命”:1967年1月,姚文元指令造反派夺《文汇报》、《解放日报》的权,以王洪文为首领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召开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

一月革命是完全错误的,其中包含有张春桥、姚文元一伙乘乱篡权的严重反革命活动。

从总体上看,是在左倾错误方针指导下,贯彻毛泽东战略部署的一次完全错误的实际行动。

夺权之风刮遍全国,文革进入了夺权的新阶段。

2、人民公社: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是乡政权和社管委会合并为一。

是全公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公社党委对全公社的生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决策,并贯彻国家指令性计划。

3、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发,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

4、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1073万党员。

应邀列席大会的有50多个国家的兄弟党代表团,及我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

毛泽东致开幕词。

大会听取了刘少奇作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历史本《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2)

历史本《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2)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
一、填空
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
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
B.训
C.书
D.命
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
B.《公羊传》
C.《谷梁传》
D.《吕氏春秋》
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
B.综合体
C.编年体
D.典制体
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
B. 魏晋南北朝
C.隋唐五代
D.宋元
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
三.名词解释
1.《左传》
2. “前四史”
3. 《史记》
四、简答
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
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中国古代教育史复习资料(2)

中国古代教育史复习资料(2)

㈢、儒学独尊和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

由于汉初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采取宽松的政策,各家学派逐渐从秦朝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均得到了良好而自由的发展。

然而,董仲舒认为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君主权力的集中。

因此,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大一统的观点出发,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即独尊儒术。

他的这一思想正好同汉武帝决心改变汉初“无为”政治的想法相契合,因而被汉武帝采纳,并确立为汉朝重要的文教政策加以实施。

“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项统一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学为本,并以儒学为统一的指导思想来培养和选拔人才。

朝廷专门设置“五经博士”来研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种儒家经典,从而肯定了儒家经学唯一官方正统地位。

非儒的其他学说虽未被明令禁止,但只能在民间传播,并不纳入国家正规教育系统,非儒的学者也不能进身仕途。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封建社会的终结,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为了经学的教育。

其次,它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最后,它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使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用以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顺臣良民的工具。

2、兴办太学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兴办太学”的建议最初也是由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

汉武帝从统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出发,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将其作为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根据丞相公孙弘拟定的实施博士弟子制度的具体办法,开始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课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 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 政、民主监督的作用,促进了政党关系的和谐与国家政治的稳定。
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式,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介绍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历程,包括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 政策等方面的变革。
基础研究的突破
阐述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如量子通信、干细胞研究、 暗物质探测等。
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 等产业的迅速崛起。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与成就
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样, 包括旅游、娱乐、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包括 社交媒体、网络通讯等新兴交往方式的出现与发展。
05
科技发展与国防建设
科技事业的进步与成就
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深入开展
拥军优属工作的推进
介绍中国拥军优属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军人待遇、退役军人安 置、军属优待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拥政爱民工作的实践
阐述中国拥政爱民工作的实践情况,包括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参与 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活动和成果。
军民团结的加强
分析中国军民团结的加强情况,包括军民共建、军民融合等方面的 实践和成果,以及未来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的展望。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教育资料》
宁东第二小学张红玉
人民日报: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
修改不是对8年抗战的否定,重点强调贯通历史整体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教育部称,此举动是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

多位受访学者强调,14年抗战不是对8年抗战的否定。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来说,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说,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

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考虑到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尊重。

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事实上,近年来,史学界、教育界一直在积极致力于通过教材,引导年轻一代更真实、全面地了解抗战历史。

2016年9月28日,教育部官网披露了教育部对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349号提案——《关于尽快将中国十四
年抗战史纳入到中、小学教科书的提案》的答复函。

答复函称:“2011年,国家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其中明确提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等。

这些课程学习要求与您所提意见精神是一致的。

目前,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正在抓紧组织编写修订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相关学习内容和要求都将相应体现在新编修的历史教材中。


增加东北抗战的时间段,这一修改有学术上的依据
此次中小学教材修改的历史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东北抗战的时间段。

这一修改的学术依据是什么呢?
汤重南说,14年抗战这个概念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李宗远说,事实上,学界大约在2005年就结束了争论,一致认定中国抗战历史应为14年标准。

这个标准在纪念抗战60周年期间得到了贯彻和体现。

汤重南说,14年抗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李宗远说,从1931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推进,中国对日本的反抗和防范也在逐步推进。

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

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多年呼吁14年抗战的提法,在多次学术研讨会上、论文当中,一直坚持这样的立场。

他表示,教材的修改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令人欣慰。

他认为,14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

因此,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很多专家表示,抗日战争的时间超过8年不仅仅是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日本史学家江口圭一在《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也提到:“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

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争论点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

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

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新的历史界定有助于消除认识混乱
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汤重南说,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此外,汤重南还表示,在国际上存在一种长期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

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

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

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

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张玉来还认为,应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洽降[1]。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2]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