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基本原理
第6章 林火扑救
二、灭火方式
1. 直接灭火方式: 直接灭火方式就是扑火队员用灭火工具直接 扑灭森林火灾。这一方式,适用于中、弱度的 地表火。 2. 间接灭火方式 当发生树冠火和高强度地表火时,人无法直 接灭火。这时,必须创造和利用一定的条件, 达到灭火的目的。即采取间接灭火方式。
在下述条件下采用间接灭火方式:
(2) 水灭火方式
① 喷洒水灭火
地面喷洒:用背负式水枪、轻型水泵和各种载 水消防车灭火; 空中喷洒:用飞机下方悬挂水容器和飞机直接 机载装置喷洒水灭火。 喷洒水灭火要解决水源、运载机具、喷洒机具、 道路等问题。
② 人工降雨灭火
实际也是一种以水灭火的方法。 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云层内引入制冷剂, 促进局部云体冷却,而产生冰晶;二是在云层 内引入人工冰核,由人工冰核产生冰晶。 人工降雨作业方式有两种:一是飞机在云层中 喷洒;一是用高射炮打上去,爆炸后散布。 首要的条件是必须有符合条件的云体。没有这 样云体就是“无米之炊”。因此,一定要和气 象部门紧密配合。另外,还要把制冷剂送到云 层里去。所以还必须有航空和军队的大力支持。
(4) 机降灭火
机降灭火:利用直升机能够野外起飞与降落的特 点,将灭火人、机具和装备及时送往火场对火场 实施合围,组织指挥灭火并在灭火过程中,不间 断地进行兵力调整和调动兵力组织灭火的方法。 特点:到达火场快、利于抓住战机;空中观察, 利于部署兵力;机动性强,利于兵力调整;减少 体力消耗,利于保持战斗力。 不足:受气温、风速、云层等影响较大
(2) 以火灭火的适用范围
高强度地表火或树冠火; 林密、可燃物载量大,无法直接灭火的地段; 有可利用的自然依托,如铁路、河流等; 在可燃物载量少的地段采取直接点火,扑灭外 线火。
林火基本原理
林火基本原理1.什么是森林火灾答:指发生在除城市市区以外,林地内失去人为控制,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森林火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公共突发事件之一。
2.森林火灾有什么危害答:森林火灾不仅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产生极大的危害,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具体危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烧毁林木;烧毁林下植物资源;危害野生动物;引起水土流失;使下游河流水质下降;引起空气污染;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什么是森林燃烧三要素答:森林燃烧需要森林可燃物、火源和氧气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这三者就是森林燃烧三要素,简称“燃烧三角”。
森林可燃物指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
火源分天然火源(如雷击火)和人为火源(如上坟烧纸、烧荒和吸烟等),管好火源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关键。
4.根据燃烧空间位置,森林火灾的基本种类有哪些答:一般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三类。
地表火是指火沿地表蔓延,烧毁地被物,危害幼林、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和下部枝叶以及露出地面的树根。
根据其蔓延速度快慢不同可分为急进地表火和稳进地表火。
树冠火是指能引起林冠层燃烧的火。
根据其蔓延情况又可分为急进树冠火或稳进树冠火。
地下火是指在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燃烧的火。
在地表面一般看不见火焰,只有烟,一直燃烧到矿物层和地下水的上部。
5.引起林火发生的火源有哪几大类答:引起林火发生的火源,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天然火源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热源,主要包括雷击火、火山爆发、陨石降落、滚石火花和泥炭自燃等。
人为火源是指人为野外用火不慎而引起火源,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荒、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和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等)。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森林防火基本知识第一章林火基础理论第一节森林燃烧1、森林燃烧森林燃烧也就是林火,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
森林中的可燃物,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快速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发光发热的化学物理反应,称为森林燃烧。
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2、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即:热源或称火源)。
三者构成燃烧三角。
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项燃烧就会停止。
3、林火可以造成资源的破坏,可以造成动植区系的破坏,可以引起水土流失,污染大气等。
(1)森林火灾: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生态、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燃烧称为森林火灾。
(2)计划烧除。
计划烧除就是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时间、地点,为达到预期的森林经营目的有计划的用火。
第二节林火发生的三个条件林火发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森林可然物,火险天气和火源。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火险天气也就是有利于发生森林火灾的气候条件,如气温高、降水少、相对湿度小、风大、长期干旱等。
火源是发生林火的关键因素,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大类。
在通常情况下,发生林火的最低能量来自森林的外界。
可燃物温度升高达到燃点而引起自然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
(1)自然火源。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和可燃物自燃等。
(2)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是林火发生的主要火源。
有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
人为火源引发的林火在世界各国都占有很大比例。
第三节林火行为森林防火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国家关于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法律;各地有关森林防火的法规。
四是森林防火的先进典型和火灾典型案例。
(3)宣传教育的形式: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要做到经常、广泛、深入,群众喜闻乐见,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
政府发布森林防火命令、指示,领导发表讲话、文章具有权威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具有及时性;在交通要道和重点林区建立森林宣传牌、匾、碑等,具有持久性;印制森林防火宣传单、宣传手册,举行森林防火知识竞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一条街、宣传周活动,具有群众性;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期,悬挂森林火险等级旗和防火警示牌,对一切进山人员宣传,具有针对性。
第一章林火基础知识第一节林火发生原因
3、一定温度 可燃物达到燃点才能燃烧。干枯杂草的燃点较
低,一般在150--200℃,木材燃点为250--350℃, 因此森林燃烧一般都需要有外界火源,但是,如 果可燃物温度达到燃点以上,依靠自身释放的热 量也可以燃烧----自燃。但在森林中,自燃现象十 分罕见。通常自燃所要求的最低温度要比其燃点 高出100--200℃。
(2)非生产性火源
主要是生活性用火,如生火做饭、野炊、上坟 烧纸、点蜡、放鞭炮、吸烟、小孩玩火、故意纵 火以及境外来火等。
(二)我国森林火源的分布 见P17
(一)火源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1、自燃火源
包括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 滚木自燃或泥炭自燃等。其中主要是雷击火,一 般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 澳大利亚等国发生较多。我国主要发生在大兴安 岭、呼伦贝尔、新疆阿勒泰等地区。
雷击导致林火的原因是雷电能产生高达2.5万℃ 的高温。雷击火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主要发生在 有雷电但没下雨的天气。
雷击火发生频繁地区往往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很难及时发现和扑救,因此要加强监测和预报。
2、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火源,占90% 以上(我国占99%)。按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
(1)生产性火源
包括火烧防火线(防火线是指在一定线路上, 人工清除一定宽度的树木或杂草,形成阻止林火 蔓延的地带),火烧采伐剩余物,火烧沟塘草甸, 机具漏火,烧垦、烧荒、烧田埂、烧秸秆、烧改 良草场等。
(三)森林燃烧环
森林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森林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氧气、一定 温度三个基本要素,但仅具备这三个要 素,也不一定能燃烧,如热带雨林地区、 雨季的森林一般不会发生森林火灾,不 是缺少燃烧三要素,而是由于植物处于 旺盛生长时期,多雨潮湿,水分含量高, 不易燃烧。因此,森林燃烧除三要素之 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林火基础知识林火发生原因概述
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
1、与可燃物类型有关
森林燃烧不是单一的植物或枯落物在燃烧,而是各 种植物构成的可燃物复合体的燃烧,可燃物复合体就 称为可燃物类型。
2、受气候、天气、地形、土壤、森林小气候的综合 影响。如热带雨林或雨季,多雨潮湿、植物水分含量 大就不易发生火灾。
通常,将包括氧气在内的气候(季节)、天气和气 象因素、地形、土壤、小气候等环境条件称为林火环 境。林火环境是林火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林火的特点: 1、林火是在自然界开放系统中进行的,受各种因
素影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复杂多变性,难以 控制。 2、林火是移动式燃烧。 3、林火其燃烧物属于固体燃烧物,其燃烧过程具 有吸热和放热两个阶段。 4、林火的燃烧物中贮存有大量的化学能。 5、林火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即有害性和有利性。
(2)非生产性火源
主要是生活性用火,如生火做饭、野炊、上坟 烧纸、点蜡、放鞭炮、吸烟、小孩玩火、故意纵 火以及境外来火等。
(二)我国森林火源的分布 见P17
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三个因 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三、森林燃烧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 1、预热阶段---吸热阶段 预热阶段是指可燃物在火源作用下,因受热而
干燥、收缩,并开始分解生成挥发性可燃气体 (段如。CO、H2、CH4),但尚不能燃烧的点燃前阶
特点:此阶段是吸热阶段,产生烟雾,但没有火 焰。
(一)火源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1、自燃火源
包括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 滚木自燃或泥炭自燃等。其中主要是雷击火,一 般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 澳大利亚等国发生较多。我国主要发生在大兴安 岭、呼伦贝尔、新疆阿勒泰等地区。
林火常识
一、天然火源 天然火源是一种自然现象, 如雷击火、火山爆发、陨石 坠落和泥炭自燃等。 我国雷击火出现在少数地 区,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和 新疆阿尔泰山地区,数量极 少却危害严重。
二、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是引起森林火灾 的主要火源。 前苏联 93% 我国 99% 美国91.3%
第二节 森林燃烧三要素 助燃物 氧气) (氧气) 火源
第二节 森林燃烧的过程
从点燃到熄灭的整个过程, 从点燃到熄灭的整个过程,称 为燃烧过程。 为燃烧过程。根据燃烧过程的性 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质,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预执阶段 气体燃烧阶段 固体燃烧阶段
一、预热阶段 在这一阶段内,可燃物 由于受到外界热源作用开始 增温,可燃物温度逐渐上升, 但速度非常缓慢,这时水蒸 汽开始蒸发,随着水蒸汽的 大量蒸发,会机物质均属于 可燃物,它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 础。如树叶、树干、树枝、树根、 枯枝落叶和林下草本植物、苔藓、 地衣、腐殖质、和泥炭等均可燃 烧。其中大量细小可燃物、如枯 草、枯枝落叶等属于易燃物,其 危险性最大,又称引火物。
二、助燃物(氧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的反应, 燃烧不能没有氧气。 按体积计算,一般空气中含有 21%的氧气。若空气中氧气含量 降低到14%—18%, 燃烧就会停 止。
三、一定温度
燃烧除了需要可燃物和氧以外, 还需要有一定的温度。 燃点就是可燃物维持燃烧所需 外界火源对可燃物进行加温时, 要的最低温度。不同的 可燃物燃 开始温度缓慢上升,大量水汽蒸 点差异较大。一般干枯杂草的燃 发,当可燃性气体开始挥发而冒 O 点为150-200 C,木材的燃点为 烟时,称为引火点。可燃物升温 O 250-300 C 。 加快挥发出大量可燃性气体,达 到开始着火温度时,称为燃点。
林火常识
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常识第一部分林火原理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树木、草被、动物、菌类在内的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界的地质、地貌、土壤、气象、水文等因素构成一体的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具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
生态功能:一、保持水土,减少流失。
二、防风固沙,捍卫家园。
三、固碳减排,调节气候。
四、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五、保存物种,维持平衡。
世界四大原材料:木材、钢铁、水泥、塑料经济功能:一、提供木材二、开发生物能源三、发展林业产业森林是生长周期较长的再生资源,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会遭到火灾、雷灾、冻害、干旱、风沙、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乱砍滥伐、肆意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森林资源大幅度消减,其中以森林火灾、病虫鼠害和乱砍滥伐危害最大,被称为林业“三害”。
森林火灾指失去人为控制的,在森林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
森林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
森林中可燃物的分布状况为:一是水平分布,二是垂直分布。
均可分为连续性和不连续性。
从而决定了林火的种类。
分为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
其中地表火和树冠火又可分为急进和稳进两种类型。
林火行为是指森林从着火开始至熄灭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性。
主要特征:林火的蔓延速度,林火强度、飞火、火旋风、火爆等。
其中林火蔓延、林火强度是衡量林火行为的两个主要指标。
林火蔓延速度的快慢和林火强度的大小也是决定我们灭火作战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森林火灾的发生与火险天气、气候、温度、湿度、降水、地形、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年降水量大于1500毫米且人布均匀,一般不会发生火灾;温度指距离地面1.5米高处的空气温度。
森林火灾等级区分:森林火警指小于1公顷的过火面积的火灾,一般森林火灾指大于1公顷小于100公顷的过火面积的火灾;重大森林火灾指大于100公顷小于1000公顷的过火面积的火灾;特大森林火灾指大于1000公顷的过火面积。
第2章 林火基础理论
三、森林燃烧环的五要素
1.气侯区 2. 森林可燃物类型 3. 火源条件 4. 火环境 5. 火行为
1.气侯区
火 环 境 火 源 条 件
火行为
可燃物类型
1. 气候区
(1)气侯定义 气候是指某地区多年综合的天气状况。 一个地区的气侯状况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如 30年或更长的时间尺度),表现出来的冷、暖、 干、湿等气候要素的趋势和特点,既包括一般或 平均情况,又包括极端情况。
气候与天气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 气候是天气的综合,天气是气候的基础。
(2) 气候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① 决定特定地区的火灾季节长度和周期。
② 气候决定特定地区的可燃物状况(森林、草原等) ③ 气候决定特定地区的森林火灾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根据太阳辐射量和海拔高度将世界 气侯分为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 候三个大气候区。
天然火源
天然火源是自然界中能引起森林火灾的自然现 象,如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 泥炭自燃等。
天然火源中最常见的是雷击火源。雷击引起的森 林火灾称为雷击火。
美国平均每年有1万~1.5万次雷击火,占总火 灾次数的9%。其中落基山脉地区高达64%, 西部山区约占68%。 加拿大的雷击火占全国总森林火灾次数的30%。 俄罗斯的雷击火占全国总森林火灾次数的10%
各区又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分为若干个气候型。 不同的气候区和气候型各有不同的发生森林火 灾的条件和特点。
赤道多雨气候型,一年中降水分布均匀,基本 无森林火灾。 我国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冬春常发生森林 火灾。 我国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型,春季常发生火灾。 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侯型
③ 可燃物的分布(水平和垂直分布) ④ 可燃物密实度
消防安全手抄报扑灭森林火灾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哪些文字稿
消防安全手抄报扑灭森林火灾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哪些?
在扑灭森林火灾时,只要控制住发生火灾的任何一因素,都能使火熄灭。
原理:1、低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燃点以下。
2、阻隔可
燃物,破坏连续燃烧的条件。
3、使可燃物与空(氧)气隔绝。
基本方法:
1.冷确法
在燃烧的可燃物上洒水、化学药剂或湿土用来降低热量,让可燃物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使火熄灭。
2.隔离法
采取阻隔的手段,使火与可燃物分离、使已燃的物质与
未燃的物质分隔。
一般采取在可燃物上面喷洒化学药剂,或用人
工扑打、机翻生土带、采用高速风力、提前火烧、适度爆破等办
法开设防火线(带)等,使火与可燃物、已燃烧的可燃物与未燃烧
的可燃物分隔。
同时通过向已燃烧的可燃物洒水或药剂,也能增
加可燃物的耐火性和难燃性。
3.窒息法
通过隔绝空气使空气中的含氧率降低到14—18%以下,而使火窒息。
一般采用机具扑打,用土覆盖,洒化学药剂,使用爆
破等手段使火窒息。
这幅消防安全手抄报制作精美,排版布局灵活,主题突出,非常值得借鉴。
森林火灾扑救的原理原则及影响因素
森林火灾扑救的原理原则及影响因素近年来,森林火灾频发,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灾害,森林火灾扑救的原理、原则及影响因素不容忽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以期为相关扑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森林火灾扑救的原理1. 热传导原理森林火灾的燃烧过程是一种混合燃烧,其中热传导是最基本的传热方式,也是火灾扑救的重点原理。
热传导是指物体间通过接触而传递热量的过程,常常发生在空气与物体表面接触的地方。
在扑火过程中,通过增加扑火介质的热量,加快热传导过程,将燃料表面温度控制在不发生燃烧的温度下,实现火灾扑灭。
2. 燃烧化学原理森林火灾的热传导传递到燃料后,将引发燃烧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气体和火焰。
燃烧化学原理是指森林火灾的燃烧过程由氧化还原反应所引起的,其中,燃料是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介质。
在扑火过程中,可以采取隔离、降温、削减氧气等措施,从而有效控制燃烧过程,防止火势扩大。
二、森林火灾扑救的原则1. 速战速决原则森林火灾的扑灭要尽可能快地把大火扑灭,并迅速将火灾扑灭在小规模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这就要求各级扑火队伍之间必须互相协作,全力配合完成扑灭任务。
2. 分区扑灭原则火势一旦扩展,就会发生雪球效应,难以控制。
因此,对火情现场进行及时疏散、封锁、隔离、消防、扑灭等措施是分区扑灭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项。
3. 统一指挥原则扑火过程中,指挥部应当制定合理的战术和策略,明确各支队伍的任务和分工,并严格要求每个队员必须配合行动,保证整个事故得到有效的协调、指挥和管理。
三、森林火灾扑救的影响因素1. 天气因素森林火灾扑救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天气。
在炎夏高温、干旱的条件下,风暴、干旱和高温易引发火灾,而降雨等恶劣天气会阻碍扑火工作的开展。
因此,扑灭森林火灾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变的天气条件,选择最佳的扑火时间,以提高扑火效果。
2. 设备技术因素森林火灾扑救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是设备技术。
现代化设备与技术应用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扑火工作体系更加完备、灵活、高效和科学,提高扑火工作的成效。
林火的原理
林火的原理林火的原理是指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了解林火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森林火灾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氧气、燃料和着火源。
氧气是火灾发生和燃烧的必要条件,森林空气中含有丰富的氧气。
燃料是指可燃物质,比如干燥的枯枝、枯叶、树皮等都是森林中常见的燃料,它们富含易燃物质如纤维素、木质素等。
着火源是指能够引发火灾的点火源,它可以是自然的,如雷击、太阳光、地震等;也可以是人为的,比如烟蒂、火种等。
其次,气象条件是引发和蔓延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的升高使燃料变得更易燃,扩大了火灾的危险性。
阳光直射和干热的气候会加速植物的水分蒸发,使植物变得干燥易燃。
此外,风的存在会改变森林火灾的蔓延速度和方向,当强风吹向火源时,会使火势扩大并快速蔓延。
然后,人为因素是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为因素包括放火、聚众野炊、焚烧垃圾等不当行为,以及电力线路故障、烟蒂乱扔等意外情况。
人为因素的火灾往往更容易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发生,由于其他因素限制了火势的扩大和蔓延。
最后,森林本身的特征也会对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产生影响。
林地通常包括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密度,不同的植物对火灾的抵抗能力不同。
例如,针叶树种如松树更易于火灾传播,因为它们的叶子含有树脂和松香等易燃物质,而阔叶树种如橡树则相对较难燃烧。
此外,森林中的地形和植被的分布也会影响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山地地形的陡峭坡面容易导致火势扩散,而沼泽地和湖泊等湿地则能减缓火势。
在实际的火灾防控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火灾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火灾的发生和扩展情况,提高预警和预测的准确性。
此外,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管理政策和法规,加强火源管理和巡逻执法工作,惩治火灾相关的违法行为。
同时,加强林地的防火系统建设,包括道路、消防通道、水源和防火带等,提高火灾扑灭的效率和能力。
森林灭火的化学原理有哪些
森林灭火的化学原理有哪些森林灭火的化学原理主要涉及火的燃烧和灭火剂的作用机制。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火的燃烧机制1. 可燃物可燃物是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中的可燃物主要包括树木、枯落物、草地和灌木等。
这些物质由有机化合物构成,如纤维素、淀粉、脂肪、蛋白质等。
燃料在与氧气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
2. 氧气氧气是火燃烧的必需品。
森林中的氧气源主要来自空气中的氧气,这些氧气会与燃料中的碳氢化合物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3. 热量燃料在与氧气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这种热量进一步加热燃料,使得燃料继续氧化反应,产生更多的热量,形成火焰。
火焰在维持氧化反应所需的温度时,能够不断释放热量。
综上所述,火的燃烧机制主要包括燃料的氧化反应和在所需温度下的连锁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二、灭火剂的作用机制灭火剂是一种能够抑制火焰的化学物质,可以分为物理灭火剂和化学灭火剂。
1. 物理灭火剂物理灭火剂通常通过吸热、绝缘、稀释和冷却等方式来灭火。
吸热灭火:物理灭火剂吸收火焰释放的热量,使火焰温度降低,破坏火焰的燃烧链,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例如,水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因此水可以用作灭火剂。
绝缘灭火:物理灭火剂通过隔离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来灭火。
例如,泡沫灭火剂在火焰表面形成一层泡沫膜,隔离空气与燃料的接触,阻止燃料的燃烧。
稀释灭火:物理灭火剂通过将空气中的氧气稀释到一定程度,使火焰无法维持所需的燃烧链。
例如,二氧化碳的灭火机制就是通过将空气中的氧气稀释到火焰无法持续燃烧所需的浓度。
冷却灭火:物理灭火剂通过引入低温物质来降低火焰的温度,使火焰无法维持所需的燃烧条件。
例如,干粉灭火器通过释放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来降低火焰的温度。
2. 化学灭火剂化学灭火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火焰的燃烧链,使燃料无法氧化反应。
抑制反应:化学灭火剂中的化学物质可以与火焰中的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抑制火焰的蔓延。
例如,干粉灭火剂中的氨化合物可以与火焰中的自由基发生反应,阻断火焰链反应。
林火基础原理(司改1)
• 灭火经过:2010年12月5日15时10分左右,在清理火场过程
中,火场突起一阵大风吹燃余火,将部分扑火人员围困在山
沟中,短短几分钟内,22人遇难,另有4人受伤(后又有1名伤
员不治身亡)。
• 案例分析: • 一、伤亡发生的主要原因 • 一是灭火人员在火情不明的危险时段深入
火场危险地形——呷乌沟V字形深切狭窄山 沟;二是错误的从山坡自上而下扑打上山火 火头,未沿火线扑打清理;三是未开设安全 避险区和疏散逃生路线。
展开灭火行动时,火场风向突然变为西北风,风力达到8~9级, 火焰高度迅速增至10m以上,火强度也骤然增大,并伴随着火旋 风,官兵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避险经过:左翼分队31名官 兵已来不及向两侧撤离,指挥员组织8名干部骨干准备点烧迎 面火实施紧急避险,但由于距离火线过近、火强度过高,点烧 迎面火已难以抵御袭来的火势。此时,如果顺风撤离或向左右 两侧撤离都将遭受重大伤亡。指挥员果断决定迎风冲越火线 实施避险,命令官兵迅速浇湿衣服和毛巾,蒙住头部和口鼻,迎 风冲越火线。但因火强度过大,31名官兵被火不同程度烧伤。 右翼分队36名官兵当时距离右侧林地100多米,现场指挥员当 机立断,命令官兵和2名向导迅速向右侧林地撤离。到达林地 后大火也跟随而至,但由于树木的阻挡作用,火势、火强度、 蔓延速度大为降低。右翼分队乘机选择安全路线组织向东北 方向(滨南林场)跑步撤离6km脱离了危险区域。
能烧毁所有地被物, 对森林危害严重, 火烧迹地呈椭圆形
燃烧不均匀,
火烧迹地与风速有关系,
常 常 烧 成 “ 花 脸 ”呈长椭圆形,
或顺风伸展成三角形
急进树冠火和稳进树冠火
特征
蔓延速度
燃烧特征
火场特征
火焰全面扩展, 可烧毁树冠的大枝条, 火烧迹地呈椭圆形 稳进树冠火 火前进速度较慢, 危害最严重的火灾
森林防火 第一章 林火原理
• 不同可燃物的燃点也不相同,干枯杂草燃点为 150℃—200℃, 木材燃点为250℃一3000℃。
• 因此,要达到这样高温,需要有外界火源。达到 燃点以后,可燃物无需外部火源,依靠自身释放 热量就能够继续燃烧。
我国森林火灾等级划分表
火灾等级 森林火警 一般森林火灾 重大森林火灾 特大森林火灾
受害面积ha <1 1--100 101--1000 1000>
第二节 森林燃烧
• 一、燃烧过程 • (一)燃烧三要素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
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三者缺一,燃烧就会停 止。 • 森林有机物质均属于可燃物,如树叶、树枝、树 根、枯枝落叶、林下草本植物、苔藓、地衣、腐 殖质和泥炭等均可以燃烧,但是,大量细小可燃 物如枯草、枯枝落叶属于易燃物,是最危险的, 又称为引火物。 • 在燃烧过程中,氧必须有足够数量,如果空气中 氧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
• 2、林火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 林火烧毁建筑物、村庄、生活生产材料。 • 1987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
1987年5月6日发生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特 大森林火灾,烧毁森林101万公顷,213人 身亡,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1988年大兴安 岭中级法院,以失火罪宣判。
第一节 林火的危害、影响和后果
度和树木的年龄。针叶树幼年树危害严重, 中龄树在1-5年内生长下降。
第一节 林火的危害、影响和后果
• 2、火灾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过火林木生长衰退,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
条件。如小蠹虫以火烧迹地为发源地,以 受害林木为寄主,大量林木受害死亡。枯 立木的大量存在,又引发火灾,造成恶性 循环。
森林火灾的扑救原理和原则
森林火灾的扑救原理和原则扑灭森林火灾的基本原理,就是破坏它的燃烧条件,不让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热源(火源)结合在一起。
只要消除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会停止。
根据上述原理,扑灭森林火灾的根本途径有三个:一是散热降温,使燃着的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而熄灭;二是隔离火源,使着火的可燃物与未着火的可燃物隔离,破坏预热作用,达到灭火的目的;三是断绝或减少森林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使其窒息熄灭。
此外,还有用终断燃烧反应链;改变热解反应途径,稀释可燃气体浓度,使其浓度降低到燃点以下等原理达到灭火的目的。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在扑救森林火灾实践中,经常使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但是在同火灾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根据必要性和实际情况,很多扑火方法和手段可以同时使用,特别是在扑救大面积森林火灾时,需要采取一整套综合的方法和手段,连续不断的作业工序,控制火势蔓延,熄灭明火,消灭余火,看守火场,以确保彻底扑灭森林火灾。
首先是控制火势蔓延。
这道工序最复杂,最费力气,是扑救森林火灾整个过程的关键性阶段,扑火队伍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火灾现场,从已烧过的林地(包括荒地)进入火场,从林火的两翼开始,沿火场边缘扑灭明火,并在火场周围,特别是通往重要林分方向修筑防火隔离带及用水或土对火缘进行补充处理,以便消灭火场周围地带的燃烧粒子。
只有被防火隔离带可靠隔开,并且在火缘向里20-30米的火场内部设有森林可燃物在危险燃烧的林火,才可能被认为是已经被封锁住的林火。
但是,在干旱多风的天气条件下,往往阵风会把燃烧的粒子从火场刮过控制线,落到未燃烧的林区内,形成新的火源。
被控制住的火势应立即用所有的全部力量和手段予以完全熄掉,彻底加以扑灭,这就是第二个主要工序,扑灭火场上所有明火,首先要扑灭火场周围的火,然后扑灭整个其余火烧迹地上的火。
实践中有许多看来似乎被彻底扑灭的明火在刮大风的情况下又得以复燃,因被扑灭的火烧迹地上,有时由于一些隐蔽的燃烧在灭火时未被发现或漏过去,几个小时甚至几昼夜之后又出现新的火源。
林火基础知识
林火基础知识林火是指在森林、林地或草地上发生的火灾。
林火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过程。
它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林火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林火具有重要意义。
1. 林火的起因:林火的起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自然因素包括雷击、自燃、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包括放火、烟蒂乱扔、焚烧农田等。
在人为因素中,放火是最主要的起因之一。
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林火,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防火意识,避免火灾的发生。
2. 林火的传播:林火的传播是指火势在森林中蔓延的过程。
林火的传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象条件、植被状况、地形地貌等。
气象条件是林火传播的重要因素,包括气温、湿度、风速和风向等。
在干燥、炎热、多风的天气条件下,林火往往更容易蔓延。
植被状况也会影响林火的传播,密集的植被更容易燃烧。
地形地貌也对林火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山地和峡谷等地形会加速火势蔓延。
3. 林火的危害:林火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林火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烧毁了植被,破坏了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其次,林火还会释放大量的烟雾和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同时,林火还会造成经济损失,烧毁农田、森林资源和建筑物,给农民和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4. 林火的防控:为了预防和控制林火,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倡导文明放火,杜绝随意焚烧。
其次,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火灾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火灾。
再次,加强火灾扑救能力,提高森林消防队伍的装备和训练水平,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扑灭火灾。
此外,加强森林管理,及时清理林地积极防火带,减少火灾蔓延的可能性。
5. 林火的生态作用:尽管林火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短期的破坏,但在长期演化中,林火也具有一定的生态作用。
林火可以清除枯枝落叶和病虫害,促进植物新陈代谢和更新。
林火防控守护森林生态安全
林火防控守护森林生态安全林火是指森林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火灾。
由于森林生态的特殊性和脆弱性,林火一旦发生常常会给森林生物群落、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等方面带来严重的破坏。
因此,林火防控是保护森林生态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林火的原因、影响以及林火防控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大对林火防控的重视和意识,从而守护森林生态安全。
一、林火的原因1. 自然原因林火在自然界中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主要原因包括雷击、干旱、闪电等。
雷击和闪电会引发植被中的干燥物质燃烧,从而引起林火的蔓延;而干旱的天气条件会导致森林中的植被水分严重不足,使得植物易燃,一旦有火源,林火就会迅速蔓延。
2. 人为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林火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的疏忽、烟头乱扔、烧秸秆和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常常成为森林火灾的燃料源。
此外,非法野外用火、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也会给森林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增加林火发生的风险。
二、林火的影响1. 损失生物多样性森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圈,拥有大量的动植物物种。
林火的发生破坏了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生命力,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许多珍稀濒危的动植物因为林火而失去了生存的栖息地,甚至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
2. 危害空气和水质林火燃烧释放的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会污染大气环境,加剧气候变化,增加臭氧层的破坏。
另外,林火所破坏的植被和土壤会导致水土流失,使得森林区域的水质受到严重影响,给水资源保护带来压力。
3. 威胁人类安全林火不仅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损害,还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威胁。
林火可能导致人员伤亡、住房烧毁、农作物损失等,给当地居民和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由于林火产生的烟雾和灰尘会降低能见度,给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带来隐患。
三、林火防控方法1. 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有效的林火监测和预警是林火防控的基础。
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林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潜在的火源,提前预警,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火基本原理1.什么是森林火灾?答:指发生在除城市市区以外,林地内失去人为控制,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森林火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公共突发事件之一。
2.森林火灾有什么危害?答:森林火灾不仅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产生极大的危害,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具体危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烧毁林木;烧毁林下植物资源;危害野生动物;引起水土流失;使下游河流水质下降;引起空气污染;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什么是森林燃烧三要素?答:森林燃烧需要森林可燃物、火源和氧气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这三者就是森林燃烧三要素,简称“燃烧三角”。
森林可燃物指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
火源分天然火源(如雷击火)和人为火源(如上坟烧纸、烧荒和吸烟等),管好火源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关键。
4.根据燃烧空间位置,森林火灾的基本种类有哪些?答:一般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三类。
地表火是指火沿地表蔓延,烧毁地被物,危害幼林、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和下部枝叶以及露出地面的树根。
根据其蔓延速度快慢不同可分为急进地表火和稳进地表火。
树冠火是指能引起林冠层燃烧的火。
根据其蔓延情况又可分为急进树冠火或稳进树冠火。
地下火是指在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燃烧的火。
在地表面一般看不见火焰,只有烟,一直燃烧到矿物层和地下水的上部。
5.引起林火发生的火源有哪几大类?答:引起林火发生的火源,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天然火源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热源,主要包括雷击火、火山爆发、陨石降落、滚石火花和泥炭自燃等。
人为火源是指人为野外用火不慎而引起火源,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荒、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和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等)。
6.什么是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答:在森林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供给的程度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燃烧:(1)完全燃烧:在燃烧中氧气供应较充足,能将可燃物烧尽,放出较多热量,但燃烧后的产物不能再次燃烧,燃烧剩余物为白灰;(2)不完全燃烧:由于在燃烧中氧气供给不足,可燃物不能烧尽,只烧了部分,放出的热量较少,燃烧后的产物可以再次燃烧,燃烧剩余物存在黑炭。
7.影响森林火灾的主要气象因子有哪些?答:影响森林火灾的主要气象因子有降水、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这些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主要考虑这些气象因子。
8.什么叫林火强度?答:森林可燃物燃烧时整个火场的热量释放速度称为林火强度,简称火强度。
火强度是林火行为重要标志之一。
实践中,常根据火焰高度判断火强度大小。
火焰高度低于1.5米,为低强度火;火焰高度在1.5米以上,3米以下,为中强度火;火焰高度大于3米,为高强度火。
9.什么叫林火行为?答:林火行为是森林可燃物点燃后,林火在发展和蔓延直至熄灭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特性。
林火行为包括林火蔓延速度、火烈度、火场形状、火焰高度、火强度、对流烟柱、火爆、飞火、火旋风、高温热气流等。
其中林火蔓延速度、火焰高度和火强度是衡量林火行为的三大指标。
10.风对林火的影响有哪些?答:风是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能带走林内的水汽,降低林内空气湿度,加速可燃物干燥,增大林火发生的可能性;风还能补充火场的氧气,加速燃烧进程,使火烧得更旺;同时,风还能改变热对流,增加热量水平流动,明显增加火头前方的热量,加速火的蔓延。
在风力较大时,还能把火花和余火吹到火头前那些未燃烧的可燃物上,引起飞火。
火灾中风向的改变还是造成扑火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风速越大,火灾次数增加越多,火烧面积越大。
特别是在连旱、高温的天气条件下,风是决定发生森林火灾多少和大小的重要因子。
11.山风、谷风对山地森林火灾蔓延有何影响?答:我国的森林大部分生长在高山丘陵地带,由于地形起伏,形成山地昼夜风向的不同,湿度、温度也不同,使林火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大。
由于热力原因,白天为谷风,空气从谷底沿山坡上升,加速火向上蔓延;夜间为山风,空气从山坡向山谷吹去,使火向山下蔓延快。
12.地形对林火影响有哪些?答:对林火影响较大的地形因子有坡度、坡向、坡位、海拔高度等。
(1)坡度对林火的影响。
坡度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含水率变化。
坡度陡,降水易流失,可燃物易干燥;含水率增大。
坡度大小对热传播也有很大影响。
上坡火,可燃物接受到的对流热和辐射热强度增加,因此增加火灾蔓延速度,下坡火则相反。
(2)坡向对林火的影响。
坡向不同,接受阳光的照射不同,温湿度、土壤和植被都有差异。
一般南坡接受的阳光时间长,温度较高,湿度较低,土壤和植被较干燥,容易发生火灾,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较快,依次为西坡、东坡和北坡。
(3)坡位对林火的影响。
坡位不同影响水、热再分配。
通常在山上部和山脊,林地较干燥,可燃物易燃,火蔓延速度较快;在山坡顶部,火随时间变化较少,火强度低,较易控制。
坡谷地带,一般可燃物数量多,一旦着火,火强度大,顺坡蔓延加速,不易控制。
(4)海拔高度对林火的影响。
海拔高度越高,林内温度越低,相对湿度增大,地被物含水率增高,也就不易燃烧。
当海拔更高,进入亚高山地带或分水岭附近,降水量明显增加,一般不易发生森林火灾。
但海拔高通常风速较大,一旦发生火灾,会加速火的蔓延。
13.昼夜变化对森林火灾蔓延速度有什么影响?答:昼夜气象条件差别明显,必然影响森林火灾的蔓延。
一般地讲,白天尤其是下午气温高、风力大、湿度小,林火蔓延速度快;夜间气温低、风力小、湿度大,火势小,林火蔓延速度减慢,有利于扑救。
14.什么是飞火?答:飞火是由上升气流将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如正在燃烧的鸟巢、蚁窝、腐朽木和松球果等)带到空中后位移并飘洒到其他地区的一种火源。
飞火的传播距离一般为几十米到数百米,有时甚至可达数千米或更远。
15.什么是火旋风?答:通俗而言,火旋风即带火的旋风。
这是高能量火的一个突出特征之一,也是产生飞火的直接原因。
火旋风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50厘米左右,大的直径达100多米或更大。
产生火旋风的原因很多,如强烈的对流、地面受热不均、地形差异或突变、风向突变、两个火头相遇等,无论山地或平原,无论大气稳定或不稳定,都能产生火旋风。
一般在山地比在平原上发生火旋风多。
在扑火过程中,扑火队员要十分注意火旋风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二、森林防火管理16.什么是森林防火?答:森林防火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活动的总称。
17.我国森林防火的方针是什么?答:我国森林防火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预防是森林防火的前提和关键,森林防火必须立足于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是指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把握战机,采取各种措施,有效扑救森林火灾,做到“打早、打小、打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8.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工作实行怎样的管理体制?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
19.什么是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答:“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这是一种适合于中国行政管理的政府工作责任制。
我国森林防火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即是指省长、市长、县长、乡长“四长”负责制,一级抓一级。
各级政府对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
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涵盖了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的全过程,预防要落实,扑救要措施到位。
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长期以来在与森林火灾的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20.衡量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否落实到位有哪五条标准?答:(1)乡(镇)级以上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是否健全稳定,高效精干;(2)森林防火指挥部是否明确其成员单位的森林防火责任区,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强对火灾预防工作的领导,并经常深入责任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3)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纳入同级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总体规划;(4)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是否纳入本级财政预算;(5)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有关领导是否及时深入现场组织指挥扑救。
2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职责是什么?答:(1)贯彻执行国家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督《森林防火条例》和有关法规的实施;(2)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制定森林防火措施;(3)组织森林防火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4)组织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森林防火专业人员;(5)检查本地区森林防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组织有关单位维护、管理防火设施及设备;(6)掌握火情动态,制定扑火方案,统一组织和指挥扑救森林火灾;(7)配合有关机关调查处理森林火灾案件;(8)进行森林火灾统计,建立火灾档案。
22.我国将森林火灾划分为几个等级?答: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l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2)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3)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4)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以上表述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23.怎样理解森林火灾“分级响应”原则?答:森林火灾发生后,基层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初判发生一般森林火灾和较大森林火灾,由县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初判发生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分别由市级、省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必要时,可对指挥层级进行调整。
24.森林火灾发生后,各有关地方和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应组织采取哪些响应措施?答:主要应采取以下响应措施:(1)扑救火灾;(2)转移安置人员;(3)救治伤员;(4)善后处置;(5)保护重要目标;(6)维护社会治安;(7)发布信息;(8)火场清理;(9)终止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