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ddee155022aaea988f0f33.png)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078d8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4.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922a1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0.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的聚集与分散•人口迁移的类型和规律2. 市区和郊区的演变与功能第二章农业与农村1. 中国农业资源及其利用•农业资源的特点•农业资源的利用•中国农业区位特点2.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农田整治•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农田整治的意义和方法3. 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的措施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1. 工业的类型与分布•工业类型划分•工业分布的规律2. 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工业环境调控的措施3.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措施第四章商业与商业区1. 商业区的类型与分布•商业区的类型划分•商业区的分布规律2. 商业的现代形态与商业区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商业区的发展与规划第五章交通与交通区1. 交通的类型和分布•交通类型划分•交通分布的规律2.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规划与发展策略3. 城市交通拥堵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第六章旅游与旅游区1. 旅游区的分类和特征•旅游区的分类•旅游区的特征2.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工业区、商业与商业区、交通与交通区、旅游与旅游区等地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知识。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问题、认识世界等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二地理考点必修二
![人教版高二地理考点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418a6e4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8.png)
人教版高二地理考点必修二1.人教版高二地理考点必修二篇一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②产生地方时差异;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③四季的交替;④五带的分布。
2.人教版高二地理考点必修二篇二天气与气候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在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云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云层厚的一般是阴雨区。
3、制作天气预报主要是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量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5、一天中,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晴天大、阴天小,内陆大、沿海小。
一年内的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内陆大、沿海小,中纬度大,高低纬度小。
6、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这是因为不同的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7、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的总称,包括液态的雨,固态的雪、冰雹,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8、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一般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少。
9、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表现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61dbb1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f.png)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根底;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打算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需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2、农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打算性的,A 培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 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展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展调整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建梯田;浇灌——改造水分(2)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A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四周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进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给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饰世界很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给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阿根廷的潘帕美、澳、西兰、密集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放牧业斯草原阿根廷、南非商品农业优良的自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宽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心大平原美、加、阿根廷、商品农业澳、俄、乌克兰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水沃源、充分气、候温顺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兴旺的工业:为农业生产供给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欧洲、北美、南商品农业累-达令盆地非、澳、西兰密集农业〔背风坡;浇灌成为农牧业进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敏捷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宽阔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1)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2)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3)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典型工业部门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相关特点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制鞋力地区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周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进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区位因素进展变化如下:(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2)一些兴旺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养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渐渐增加例:本地劳动力素养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类型:(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进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月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1) 工业联系:A 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根底设施如:天津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 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2) 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本钱;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 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 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准时反响信息形成兴工业区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进展特点(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进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简单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进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代表工业区主要区位因素主要部门传统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原料、廉价劳力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兴工业区 美硅谷;中关村人才、环境、交通电子、航天、生物进展特点:自然地理因素:械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进展集 聚而成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高 进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 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 指向型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别〕(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消灭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根底其次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别〕——促进了城市消灭(3) 世界上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兴旺;但古代城市进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2、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缘由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1) 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抱负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 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 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宜宾——长江与岷江集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集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集合处上海、广州——河口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1)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 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集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集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水道城市:扬州、济宁(3) 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 100 万人口大城市中 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进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5) 宗教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消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 城市化标志(1) 城市人口增加(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兴旺国家 进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 经济进展的必定结城市化和经济进展 展之间的关系 果水平不相适应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消灭逆城市 初期、中期化现象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峻〕: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解决途径1、建立卫星城,开发区 如上海浦东区,北京周边 14 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 治理污染 (2) 加强绿化建设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大纲要求: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e89825f61fb7360a4c6505.png)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趋缓发达国家增长缓慢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③青壮年负担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人口增长特点影响原因措施变化趋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主要特点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模式迅速增长传统型缓慢增长呈负增长, 人口缩减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029aeb6529647d2728526f.png)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人口数量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高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1%)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
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
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要点(word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要点(word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e54b9a4a7302768e9939af.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要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受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2)世界人口变化的总趋势:在不断增长。
(3)差异:时间上——①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②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开始趋缓(原因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大部分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目前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和宗教等。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00191c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3.png)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大地与地球运动、大气圈与气候、水圈与水
资源、岩石圈与地球内部、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等内容。
1. 大地与地球运动:介绍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
自转和公转、地理经度和纬度等概念,以及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圈与气候: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包括大
气圈的层次划分、温室效应、气象要素和气候要素等基本概念,以及气候带、气流、
气候变暖等气候特征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3. 水圈与水资源:介绍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包括地球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
还包括淡水资源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地下水和
水库的特点和应用。
4. 岩石圈与地球内部: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内部结构。
包括岩石圈的组成和类型,以及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还包括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原因、特点和防治。
5.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介绍生物圈的构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包括生态系统的
组成和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其他
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0346d6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6.png)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人口与城市
- 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市人口的特点有聚集性、多样性、流动性和分层性。
- 城市规模可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2. 城镇化与工业化
-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工业化的重要表现。
-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
- 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
- 城市环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需要进
行治理和保护。
- 城市生活包括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需要提高城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
- 城市管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治安管理
等方面。
- 城市发展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f63f6d60b1c59eef9c7b406.png)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999.10.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1.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②空间差异: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9c3305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8.png)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注记。
- 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如方向判断、比例尺计算、地图量算等。
3. 地图的解读与分析- 地形图的阅读,包括等高线、地形类型、坡度等。
-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解读,理解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资源分布图的分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划分,如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类型、流域特征和河流的水文特性。
- 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分布。
- 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气候、土壤、市场等。
- 工业的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 国际贸易的模式、贸易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4e6eb5e376baf1ffc4fad95.png)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四、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三、P14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0edc090242a8956aece411.png)
【區域農業發展】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1)氣候條件:大部分位於濕潤、半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和水分基本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條件是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①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②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繫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脈(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3、農業佈局特點:耕作農業區:主要分佈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4、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5、農業發展方向: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品質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6、東北建設商品糧基地的有利條件是:自然條件: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廣闊、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人均耕地面積大,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對外聯繫方便,市場需求大。
7、東北商品糧基地發展潛力較大的原因:地廣人稀,機械化水準高,糧食商品率高;目前單位面積產量不高,隨著科技和農業投入的增加,糧食的單產和總量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農荒地可供開墾;(為什麼長江三角洲地區商品糧基地潛力下降:由於人口稠密,每年淨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設等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面積將會有所下降;目前單產已較高,增產潛力已較小。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郊区城市化);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增长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的影响:
①社会秩序混乱;②住房困难;③交通拥挤;④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口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8、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③特点: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②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③历史与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2.启示:①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②城市六边形理论: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竞争、排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6
市场: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劳动力交通运输饮食习惯政策科技冷藏保鲜技术——防腐烂变质(园艺、乳畜)培育良种自然因素平原:耕作业山区:林果业、畜牧业、梯田、基塘农业地形:立体农业土壤水源如: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2、农业的特点: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受自然环境影响,历史最悠久。3、分类:按定义可分为:广义上“农林牧副渔”,狭义上为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粗放型(扩大面积以夸大产量),密集型(面积不变,提高单产面积);按产品用途:自给、商品农业。
4、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相对位置)。
5、措施:发展“高产(规模)、高效(机械化)、稳产(水利)、优质(品种)”。
具体:①适度规模经营;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商品农业、密集型)
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升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城市等级体系形成。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群。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大城市周围交通便利的地方(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利用:改良品种,如油菜、双季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造:温室农业(气候--热量);梯田(地形)、喷/滴灌(水源)、大棚农业
生产反季节蔬菜
市场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交通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政策劳动力
四、功能区合理布置
4
1、便利的交通
2、合理布置工业用地
3、在工业区跟住宅区之间建卫生防护带(位于工厂与居民区之间,污染小,噪音小)拓展:“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其中,绿线代表夏季,黄线代表的是冬季。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实线表示常年风,虚线表示夏季风。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B、现代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个人动机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④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
6.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①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②城市形态的类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动力(来到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4.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⑴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⑵城市服务范围
①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②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③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②为最小风频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①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超级大城市(上海)。
③行政区划
省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级:地级市、自治州、盟县级:县、县级市、区、自治县乡级:乡、镇、街道2.城市服务范围
8、各种农业生产部门对区位因素的要求:
花卉、蔬菜:市场、交通、水源(最靠近城市)
乳畜、禽蛋:交通、市场粮食、棉花: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大、低价低(最远离城市)
林果、山区,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
3、特点:(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规模小,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区位条件: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壤肥沃(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主要食粮。
2.形成:(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扇形模式(沈阳,主要受交通影响)。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②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