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缺乏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证明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并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学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和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给出一个实例,运用所学的判定方法进行判断。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3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这些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平行线的判定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教具。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同时,结合实物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行线的判定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种判定方法,利用教具和实物模型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难度逐渐增加,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2.2平行线的判定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平行线定义的讲解,我是否让学生们充分理解了“同一平面内”和“永不相交”这两个关键条件?在讲解过程中,我是否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们自己举例,加深对平行线定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定义:准确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属性。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判定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实际应用:能够将判定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给定图形中的直线是否平行。
举例解释:
-在讲解平行线的定义时,教师需强调“同一平面内”和“永不相交”两个关键条件,确保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准确无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2.2平行线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2.2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以上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教师应通过具体例题详细讲解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操作步骤,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于解题过程中。
2.教学难点
-理解和区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对这些角度概念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图形和实例进行讲解。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判断平行线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个难点。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关于平行线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并能够准确判定两条线是否平行。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平行线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定两条线是否平行。
2. 学习: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并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如如何判定三条线是否平行等。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平行线的重要性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示范
2. 学生合作学习
3. 练习题训练
4. 提问引导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2. 练习题成绩
3. 课堂小测验
六、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本节课通过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产生混淆,教师需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例题。
3.准备练习题,以便在课堂巩固环节进行训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教室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呈现(10分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通过展示PPT和教具,讲解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线的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在此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判断题,让学生上台板书答案,以加深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平行线的判定》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利用角度来判定平行线,学生可能初次接触,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举例、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几何画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如教室里的黑板、书桌、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平行线。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行线的判定。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几何画图工具,展示两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几何画图工具,画出给定角度的两条直线,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图形的直观判断较为容易,但对于严谨的数学推理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难点: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操作材料,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板书设计:设计合理的板书,突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2.2 第2课时《平行线的判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2.2 第2课时《平行线的判定》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定理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定义以及判定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几何图形的直观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图形展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运用,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图形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实物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教学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的两扇窗户、操场上的跑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是否存在平行线?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呈现(10分钟)呈现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教学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任务分析】1、学习结果:本课属于智慧技能的规则学习。
2、学习条件:( 1)必要性条件:规则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概念,此处要学习的四个概念是“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 ,四个都属于定义性概念。
概念的先决条件是辨别。
(因而决定教学的顺序为辨别—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 2)支持性条件:两直线平行可用推平行线法来检测,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都可以用量角器测得。
学生学习用具:两把尺子或三角板。
本节分两个课时讲,第一课时介绍前两个判定方法,课时二再介绍判定方法三。
3、学生的起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概念。
学生会具有辨别能力,会使用几何工具辅助学习,具备一般的推理能力。
起点能力使能目标一使能目标二终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作图在平行线和结合图形学生自知道两角关系运用判定“平行线”的概念非平行线上找到己归纳出平行线方法来证明,并使用正学生会使用几何这几对角判定方法确的证明格式工具辅助学习,具发现这些角的关备一般的推理能系力。
4、教学重点:对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5、教学难点:方法的归纳与综合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教师活动过程1、?本堂课分五块讲解习得1、回顾三线八角阶段2、平行线概念3、平行线判定方法4、本课重难点5、总结与练习(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1、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三线八角”a314a12358a267问那些角是“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让学生在自己纸上也画一下,或者用手势比一下。
学生活动看 PPT个别举手回答大部分学生跟着老师用手势表示各种角学生回答平行线的概念,一部分学生会把在同一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doc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44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1 了解推理、证明的基本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2学习简单的推理论证说理的方法3通过简单的推理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习惯和方法,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观察一分析一推理一论证”的能力教学重点:平行线判定方法1的推理过程及几何解题的基本格式教学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叙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3,借助图形用数学语言表达2. 我们知道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成立的, 反过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否还成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新学习.阅读P90教材的观察,学生动手量一量,再回答提岀的问题2.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成立的,反过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否还成立呢?对同位角相等,即ZEND=ZEB,那么AB 与D 平行吗?过N 作直线平行于 AB,则ZENG=ZEB,由于Z END=ZEB,因此,Z ENG=ZEND,从而直线与 D 重合,因此 D|| AB EF 所截,有一如下图1,两条直线AB 、D 被第三条直线判定方法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用划平行线的方法说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例题示范:P91的例1,例2三、实效训练::我们知道平行线有传递性,也可以通过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说明它的道理如图,已知三直线a,b,,如果a || b,b ||,那么a || 请你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理由:Ta || b,b || ,.\Z1 = Z2, Z2=Z 3・\Z1 = Z3.•.a II2如图,已知A|| N, Z1 = Z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理由:•/A|| N.•.ZEA 二ZEN又TZ 1 = Z2 ().*. ZEA+Z 1 = Z EN+Z 2 ()即Z EAB 二ZED.・.AB || D)3. 如图,已知Z 1 = Z2,说明为什么Z 4=Z四、小结与反思:今天讲的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而上节学习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它们的条和结论正好相反,也可以说是互逆的命题注意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不要用反了这两条定理五、后作业本P94习题44、2、4 题。
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垂线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操作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需要加强,需要通过观察实例和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实例、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平行线的实例和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4《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4《平行线的判定》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定义、分类,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学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实际例题。
2.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张 road map,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平行线。
2.呈现(10分钟)讲解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判定方法。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内直线的相交情况;2.通过学习线性对应角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判断平行线的方法;3.能够熟练地使用平行线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线性对应角的定义与性质;3.平行线判定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步骤1.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1.引入: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直线的问题,如何区分直线的相交情况呢?2.讲解:相交的直线和平行的直线的定义及区别。
–相交的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称为相交的直线。
–平行的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任何一个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的直线。
3.总结: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阅读教材,并总结相交和平行线的特点与性质。
2. 线性对应角的性质教学目标:掌握线性对应角的定义和性质。
1.引入:观察图形,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角度判断是否两条线平行。
2.讲解:线性对应角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直线l和直线m分别和直线n相交,L∠l1=∠m2,L∠l2=∠m1的一组角L∠l1、L∠l2和M∠m1、M∠m2称为线性对应角。
–性质:线性对应角的四个角度之和为180度,即L∠l1+L∠l2+M∠m1+M∠m2=180°。
3.总结:带领学生通过练习将线性对应角的性质牢记在脑海中。
3. 平行线判定定理教学目标:学习平行线判定定理。
1.引入:问题导入,让学生感受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实际用途。
2.讲解:平行线判定定理的三种情况。
–直线与平面平行线判定定理;–两条平面内的直线平行线判定定理;–线段和直线平行线判定定理。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
4.总结: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用途。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对平行线的相关经典定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角度的理解和应用。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过程一、目标展示二、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三、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学习目标一: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题组一:1、叫做平行线。
如图:a与b互相平行,记作,a。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b只有与两种。
3、下列生活实例中:(1)交通道路上的斑马线;(2)天上的彩虹;(3)阅兵队的纵队;(4)百米跑道线,属于平行线的有。
学习目标二:掌握两个平行公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题组二:4、通过画图和观察,可得两个平行公理:①、经过点,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②、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符号表达式:若b∥a,c∥a,则。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①、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②、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③、 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6、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A、有且只有一条;B、有两条;C、不存在;D、不存在或只有一条教学设计1、落实教学常规,践行学校《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要求》。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用符号语言简单的说理;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经历探究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用数学,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其乐于学。
教学重点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难点: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上看,初一学生年龄小、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不够广泛。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只局限于一问一答是的简单推理,不善于进行连续推理。
从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顶角邻补角角分线的性质互余互补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但只是用于小题或计算而非符号推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启发、画图、探究教学过程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学情景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公理,那么判断两条直线平行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引出判定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自主探究探究提纲:1.画一画: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2.想一想: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活动,你能说说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吗?试试看!3.如图,当∠1=∠2时,直线与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4.如图,当∠3+∠5=180时,直线与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教师借助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内错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课堂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课堂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3个判定方法.方法1作为扩大了的公理通过探究获得,再由方法1经过简单推理得出方法2和方法3.本节课对推理证明的要求到了“简单推理”的层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素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引入一、复习引入先来回顾一下本章的一些知识,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关于平行,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公理以及它的推论.回顾以往学习知识及经验.新课二、新知探究1.问题:图中的直线a与b互相平行吗?2.还有什么方法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如图:已知直线AB和直线CD,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3.类比垂直的判定提出:可否由数量关系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平行线定义的探究过程:通过视觉误差的图形提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一系列探究的设置重在让学生理解面对新问ab观察直线a 与直线c 的夹角α,它的度数随着直线a 的转动而发生改变.由此得到,猜想:可以由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条直线平行.4.回顾平行线的画法,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推理过程: 因为∠1=∠2 所以a ∥b三、再探新知1.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我们知道两条直线被三条直线所截, 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能否利用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猜想:如图,如果∠2=∠3,则a ∥b .分析:先提出问题,然后得到猜想,最后推理得出猜想的结论是正确的,从而利用判定方法1得到了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如图,∠2和∠4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能得到a ∥b ?写出推理过程.分析:先提出问题,同旁内角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能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然后提出猜想,最后利用判定方法1和判定方21c ba1b a2341ba 23法2得到了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数学转化思想.例题问题1 如图,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解答: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根据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问题2 如图,为了加固房屋,要在屋架上加一根横梁DE,使DE∥BC.如果∠ABC=31°,∠ADE应为多少度?答:∠ADE=31°.巩固本节课所得出的三个判定方法.简单应用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梳理解决问题的经验.A作业1如图,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作业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可以如何解决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用符号语言简单的说理;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用数学,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其乐于学。
教学
重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学情
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上看,初一学生年龄小、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不够广泛。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只局限于一问一答是的简单推理,不善于进行连续推理。
从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顶角邻补角角分线的性质互余互补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但只是用于小题或计算而非符号推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
景
引
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公理,那么判断两条直线平行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吗?
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自
主
探
究
探究提纲:
1.画一画: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
2.想一想: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活动,你能说说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吗?试试看!
3.如图,当1= 2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4.如图,当3+ 5=180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教师借助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内错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
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展示成果,师生共同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二;
展示归纳
1、教师抽有问题的学生逐个回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做画龙点睛的强调。
按照探究提纲提问
按照老师的引导,回答、倾听、评论、补充。
得到判定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式
练
习
1.如图(1),如果1=40 ,当2=时,直线a//b,理由是.
2.如图,由CBE= C可以判定//, 理由是.
由CBE= A可以判定//,理由是.
3.如图,直线a//b,1=54,2,3,4各是多少度?
4.如图,若1+ 2=180 ,则直线a、b平行吗?为什么?
5.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10,B =120,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利用判定方法2:完成简单的变式练习,并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收获与感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