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糖水”溶液抽象提炼+不等式+命题探秘第二版一题一课
溶解度说课ppt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增加溶剂、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Company Logo
教学用品
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主要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归纳
1.引入主题 Company Logo 实验探究:蔗糖和食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
H2O
蔗糖
食盐
(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 限制的溶解。 (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 (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 能)比较。
Co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nts
1
2 3 4 5 6 7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教材分析
Company Logo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课题2时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 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 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 下两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步入重点 Company Logo 演示实验:饱和、不饱和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 系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 物质的溶液吗?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 稀溶液吗?
高锰酸钾晶体 食盐 熟石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
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2 溶解度

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点
实验9-5 在常温下,向盛有20mL
击
水的烧杯中加入5g食盐,搅拌,等食盐
图 片
溶解后,再加5g食盐,搅拌,观察现象。
播
放
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视
频
探究新知
9.2 溶解度/
实验现象
操作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现象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溶液底解度/
1.根据图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氯化钠溶液不能溶解其他溶质 B.20mL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
量是定值 C.加热后硝酸钾溶液浓度变大 D.加热后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课堂检测
9.2 溶解度/
能力提升题
2. 30℃时,往10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晶体, 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稍加热后,晶体
说一说 1.“20℃时,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为36.0g”,其
含义是什么?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0g氯化钠固体,溶液达到饱和。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0g氯化钠固体。
2.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
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高效课堂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探究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完成课本P33的实验9-5,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 g氯化钠, 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 溶液
再加5 g氯 化钠,搅拌
氯化钠固 体有剩余
再加15 mL水, 搅拌
烧杯中形成 无色溶液
20 mL水能够完全溶解5 g氯化钠,却不能完全溶 解10 g氯化钠,加水,可将未溶解的氯化钠溶解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温度升高,硝酸钾 溶解得多
温度升高,硝酸钾 溶解得多
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 得少
【交流讨论】 1.如果不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两个条件,能否 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 限制地溶解。
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 固体,能否溶解?
饱和硝酸钾溶液
沧源佤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_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20_℃时,31.6_g硝酸钾溶解在100_g水中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或20_℃时,100_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_g硝酸钾)。
3.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为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为易溶物质。
【合作探究】仔细分析比较教材第36页表9-1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同,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_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上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九年级化学《溶液》课件二

小结(xiǎojié)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 能再溶解某种溶质(róngzhì)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róngzhì)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 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dá 饱和状 dào)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第六页,共二十九页。
温度(wēndù)对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shēnɡ ɡāo),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温 度降低,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物质的量减少。
结论(jiélù n):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溶剂的量和温度有关。
第七页,共二十九页。
一.饱和溶液(bǎo hé rónɡ yè)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 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饱和溶液。
活动 与探究 (huódòng)
在常温下,取大约20mL水到入玻璃杯 中,加入5g食盐,搅拌,等食盐溶解 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xiànxiàng)。 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 (xiànxiàng)
第三页,共二十九页。
操作 现象
加入5g 再加入 再加入
食盐 5g食盐 5mL水
搅拌
搅拌
搅拌
食盐(shíyá n) 完全溶 解
食盐(shíyá n) 有少量 剩余
剩余的 食盐(shíyá n) 减少
第四页,共二十九页。
溶剂(ró ngjì)对溶解度的影响
物质(wùzhì)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水的量增多,溶解的物质(wùzhì)也增多。
第五页,共二十九页。
取20mL水到入金属杯中,每次加入 15g蔗糖,充分搅拌,加了几次后蔗 糖有剩余?加热,观察剩余蔗糖有什 么(shén me)变化。再加入15g蔗糖,搅拌, 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 现象? (shén me)
卢氏县第七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2 溶解度第课时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重点】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教师准备】烧杯2个(各装20 mL水)、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学生准备】氯化钠、硝酸钾;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导入一:【展示】海水晒盐和东坡盐槽的图片.【讲述】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早期部落的形成、古代科技发明、环境变迁、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密切相关.宋代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期间,听说海水晒盐之事,来此嬉水,不仅留下了“东坡盐槽”,还将品尝到的盐焗鸡、盐焗虾、盐焗蛋、盐焗鱼等特色盐焗系列美食推广和保存下来,至于赏盐赋诗,更是不在话下.【设疑】 为什么海水中的食盐会经过日晒而出呢?导入二:【师生互动】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过渡语] (针对导入一)食盐或蔗糖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它们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制地溶解食盐的问题.思路一【活动一】 探究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9—5和实验9—6.【演示】 实验9—5: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操作 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 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现象 溶解 有固体剩余溶解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演示】 实验9—6: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实验 现象结论 加入5 g 硝酸钾,搅拌 溶解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再加5 g 硝酸钾,搅拌 有固体出现加热 溶解再加5 g 硝酸钾,搅拌 溶解冷却 有固体出现【互相交流】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与交流】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发言】对饱和溶液进行描述.【展示和板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存疑】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活动二】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讨论、总结】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展示和板书】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该溶质能否继续溶解.【展示】(课堂练习)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饱和食盐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答案】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2.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3.不正确.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思考】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针对导入一)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探究】实验9—5: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步骤:1.小组讨论,提出假设.2.阅读教材第33页,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3.投影方案,交流共享.4.上台展示,投影结论: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完全溶解在20 mL 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即NaCl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课件演示】动画要素:“5 g NaCl”飞入水中.【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拓展】增补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小结】NaCl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展示】实验9—6: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提问】KNO3为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将熟悉的物质转向陌生的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激发性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未溶解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动手做】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度下再加5 g KNO3,能否继续溶解?【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水中.【结论】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改变温度,静观其变.跳出束缚,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结合探究,理解记忆.在实验结论上做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方法做了很好的过渡.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结论补充,领悟含义】1.室温,5 g NaCl加入到20 mL水中得到NaCl的不饱和溶液.2.(再加入5 g NaCl)室温,10 g NaCl加入到20 mL水中得到NaCl的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3.(再加入15 mL水)室温,10 g NaCl加入到3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4.室温,5 g KNO3加入到20 mL水中充分理解,举一反三. 提炼升华,构建体系. 得到KNO3的不饱和溶液.5.(再加入 5 g KNO3)室温,10 g KNO3加入到20 mL水中得到KNO3的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6.升高温度,10 g KNO3完全溶解在20mL水中得到KNO3的不饱和溶液.【分析归纳,板书】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渡语] (针对导入一)“东坡盐槽”的典故源于晒盐时将卤水挑到盐槽里去,盐槽是由火山石制成的,有细细密密的小孔,经过几番日晒,卤水已经蒸发结晶变成盐.食盐结晶前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了吗?日晒后食盐溶液为什么达到饱和状态了?思路一【引导】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实验9—5、实验9—6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展示】活动与探究:取少量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混合物的变化.【学生活动】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注意】“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板书】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结晶【思考】某硝酸钾溶液在20 ℃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 ℃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交流】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展示】观察下面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图.【思考】海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可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交流】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海水晒盐就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食盐晶体的.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适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思路二[过渡语] 在实验9—6中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时,硝酸钾不再溶解了,加热后,硝酸钾又溶解了.同学们可以猜想: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冷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KNO3溶液的变化,如图.【提问】室温下,10 g KNO3加入到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交流】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冷却到室温,KNO3在水中溶解的量变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注意】“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设计意图]深化探究,激活思维.【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阅读】教材中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图.【交流】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海水晒盐就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食盐晶体的.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适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板书】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结晶[设计意图]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知识拓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1.对于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2.对于Ca(OH)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剂.饱和1.(上海中考节选)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用硫酸铜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解析: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A中的硫酸铜会形成硫酸铜晶体,因此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B>C>A.故答案为:A;B>C>A2.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4 g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体未溶,再加10 g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解析:加水前有未溶解的固体,肯定是饱和溶液;加水后固体全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答案为A.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解析: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增加.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发生改变.故答案为A.4.在一定的温度下,检验某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解析:根据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因此,可向溶液中加少量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溶液为饱和溶液.故答案为:保持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少量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溶液为饱和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向该溶液中加入该溶质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0页练习与应用的1、6题.【选做题】教材第40页练习与应用的7、8 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海水晒盐是( )A.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B.利用日晒,使氯化钠发生分解反应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2.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B.在溶液里进行的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C.同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D.在说到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时,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前提条件才有意义3.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浓稀程度也不变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增加4.能证明20 ℃时某一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方法是( )A.向20 ℃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变稀B.向20 ℃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不再溶解C.取少量溶液降温,有固体析出D.取少量溶液升高温度,无固体析出【能力提升】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B.降低温度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未溶解,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当溶质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在该温度下是饱和的6.在温度不变时,某物质的溶液m1经过如下变化:m1溶液m2溶液m3,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m2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B.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m2和m3溶液浓度可能相等D.将m3溶液再蒸发5 g水,析出晶体一定是2 g【拓展探究】7.在一定的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呢?请你完成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取一杯饱和食盐水,【答案与解析】1.C(解析:海水经日晒、风吹等,使溶剂不断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直至形成饱和溶液,继而析出晶体.)2.AC(解析: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但溶质不相同时,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在溶液里进行的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在同样条件下可以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由此可知只有指明温度和溶剂的量时,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3.C(解析:A项没有指明是相同温度.饱和溶液里可以溶解除原溶质以外的物质,B错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时溶质不再溶解,溶液的质量不变.)4.B(解析:向溶液中加水,溶液一定会变稀,不能判断是否饱和;向溶液中加入溶质,如果加入的物质减少了,说明原溶液不饱和,如果加入的物质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将溶液升温,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迅速增大,会从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时,虽然有少量固体析出,但是有可能温度下降得过多,不能证明原溶液是否饱和.)5.D(解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原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有的物质温度下降时,溶解度反而升高;C项,不知道是否已经达到溶解平衡;当溶质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在该温度下是饱和的,说明已经达到溶解平衡了,而且固体与溶液共存,说明溶液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固体了.)6.D(解析:因m1溶液蒸发5 g水没有晶体析出得到m2溶液,则m2溶液有可能是恰好达到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因m2溶液蒸发5 g水有2 g晶体析出得到m3溶液,则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m2溶液是m1溶液蒸发5 g水后得到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而m3溶液是m2溶液析出溶质后的溶液,则m3一定是饱和溶液,当m2为饱和溶液时与m3的质量分数相等;若m2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时,则m3溶液再蒸发5 g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 g.)7. 如下表.提出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溶质加入少量KMnO4晶体溶液变红色假设成立(解析:向一杯饱和食盐水中,再加入其他物质看是否能继续溶解,关键是要考虑加入的物质溶解时现象要明显,否则对加入的物质是否溶解不能进行判断;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变为红色,所以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高锰酸钾,看颜色的变化就能判断其是否溶解.)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含义”为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拓展了“含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1.过饱和溶液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已超过该温度、压强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当在此溶液中加入一块小的溶质晶体作为“晶种”,即能使过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把高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就有机会形成过饱和溶液.常见的过饱和溶液有碳酸水.(部分饱和溶液升温,也会形成过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过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溶质不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因为每一种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做无规则运动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有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看起来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过饱和溶液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若受到晃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条件下的饱和溶液.溶质溶于溶剂的溶解过程中,首先是溶质在溶剂中的扩散作用,溶质表面的分子或离子开始溶解,进而扩散到溶剂中.被溶解了的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不断地运动,当它们和固体表面碰撞时,就有停留在表面上的可能,这种沉积作用是溶解的逆过程.当固体溶质不断溶解,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到某个数值时,沉积和溶解两种作用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即在单位时间内溶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数和沉积到溶质表面上的分子或离子数相等时,溶解和沉积虽仍在不断地进行,但只要温度不改变,溶液就已经达到稳定状态,这样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其中所含溶质的量,即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由此可见,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率与它从溶液中沉积的速率相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即已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如果在同一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即尚未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果溶质是气体,还要指明气体的压强.3.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固体质量、离子浓度不变的状态称为溶解平衡.固体化合物A m B n难溶于水,但仍有部分A n+和B m-离开固体表面进入溶液,同时进入溶液的A n+和B m-又会在固体表面沉淀下来,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离子A n+和B m-的沉淀与固体A m B n的溶解在水中达到平衡状态,固体的量就不再减小,得到A m B n的饱和溶液,这种平衡状态叫做沉淀溶解平衡.溶解平衡的特点是动态平衡,即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且不等于零.因此达到平衡时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但形状可以改变,并且一定是饱和溶液.任何物质的溶解都伴随着相应的结晶过程.物质最终是溶解还是结晶则是由v(溶解)与v(结晶)决定的:当v(溶解)>v(结晶):溶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当v(溶解)=v(结晶):溶质不变,形成饱和溶液,达到溶解平衡;当v(溶解)<v(结晶):溶质析出,形成饱和溶液.溶解平衡时:①溶解和结晶还在不断进行,但两者速率相同,宏观上表现为不再溶解,达到饱和状态.②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③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使v(溶解)≠v(结晶),溶解平衡状态被破坏,宏观上溶液不再是饱和状态,会继续溶解溶质或析出溶质,直到重新建立新的溶解平衡.第课时。
邢台市桥东区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溶液 9.2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课题课题2 溶解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教法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得出结论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增补结论,领悟涵义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NaCl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5 mL水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KNO3分析归纳,课件演示深化探究,激活思维探究发现,联想顿悟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第九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A
B
C
D
讨论: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 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小结:在同一条件下, (相同温度,一定量的水) ,它们在水中溶解的最多量接近相同,但是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溶解 的硝酸钾的质量比氯化钠的质量要大得多。
热溶液 结晶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它是受到温度、物质本身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等条件的影响。 自我测评 1.1000 C 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 300 C,滤去晶体后,所得溶液是________溶液(饱和、不饱和) 。 2.把 600 C 时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冷却到 100 C,有氯化铵晶体析出,剩余溶液是: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课题二
班级: 姓名:
《溶解度》 第一课时学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二 次 备 课
主备教师:温璠璠
学习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方法。 3、 了解结晶现象。 重(难)点预见:1、 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2、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 自主探究 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探究活动 思考:如果将大量的糖放入一杯水中,会产生什么现象?
o
4.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一瓶常温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要使它变成不饱和溶液而又保持其溶剂的质 5.室温时,在各盛有 10ml 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搅拌,到烧杯里有剩余
6、A、B、C、 D 四个烧杯里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加入某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7.H果'I'用/ 4“、舟 k"0gI-I白(1(糖 4' (1制4 '-出'-4 h"k0ut/(糖-L 溶I 液I~,”切则-其~浓'度-为' b誉- -.'---若’在一 -'上--~述~溶“- .液....中...再 ..S添.-.加- -m- kg 白糖,
此时溶液的浓度增加到
~~~"-'"-'
十.~,?~z、)~,tI&结_-1 A合I1户图=Jt n形~-t :易~幼~知一~kr~ADz、'>~k,n乃刀丑‘~,.所声~.以z、a州 泊十十”“2乞,'2.> 产、 吞“共'
类比上述方法,构造图 3,可以给出“糖水不等式”的变形⑦式的“无字证明”.
(c旦奋三, b+d
B(c,d) 一z A(a,b)
m
~
若 a, ,b, 任 R「(i = 1,2,",n),且会<瓮< <安,则
a1<a1 车 ab2 丰丰ba,,<a,
若 a, ,b 任 R+ (z = 1,2,",n),且箭<瓮< <瓮,则
UI<a1丰 a2< <a1丰 ab2 丰丰 a,<a2 丰 丰: :< <a,1车 ba,..<ab.,. 我们给出“糖水不等式”的变形②式的两种几何证明. 证法 1 如图 1,设 A(a,b) ,B(m,m) ,因为。>b,所以点 B 在直线 OA 的上方.
e1
/ <
e2;
当“<占时由③式且夸> ab+m 所「((\a-b\)>>(b+aHm -m)\'「 , Lei>e2
…
所以,当“ >b 时,e1 <二 e2 ;当 a<b 时,e1 > e2.故选 D.
)
飞~编 题揭秘 ‘
由“糖水”不等式提炼的几个结论及应用
由“糖水不等式”可得,
生哎兰
2
3
立生
4'5
”“
2n
’』、
、、 /不——
, 产夕 丫乙刀 -1 上,
乃b了
乙”一土
此即题 1.
题 1 (1985 年高考上海卷理科第 8 题)证明:
(1十. 上.)、I\ 八工「.一1 0 ::~z\!、 lt土十:下01 一/!\…
Il ,工十 n 1, )>
、 ‘刀一 上产
/2n +1
(2)构造数列标,} ,使工”一
<J1 .x,
・
.工12~ ,
_i
<
vI 1
+ x,
注 设直线 1, :3/ = 气 (I十 1) ,联立 .12 - 2nx 十 y2 = 0 得,
孕探市溯源 ‘
根据题设和离心率的定义可知,
己1 一 '1
气/石厄不了 V"“!I,
一丫刀/人1一‘十{、了上“石一夕、l2,',2'-z
一
了V (、‘~ 。十~,?“乞仁 )十 2 十’m(、1口十’,…,2)’2
一人勺//1,一十.了协 l~h十 十;… 2m ?乞 、 !l2
贝行1 与:外 JL 且“
“糖水不等式”还可作如下变形和推广:
夭卜 了
产~,、+ 口 、、 r 门,r 占十 7?诬、 占
~
若“,h,m E R+ ’且 a>占’则二车
in> a ・
y
-H-a,占 ,m
任
R+ ,且
a
<占,则占 +m
“十刀乞
<:立 a
z
若 a,占 'in 任 R+ ,且“ <b,a>m,则ba 二 m
{
m<ab
a
十十,”?2乞.”将’~ 这'个'事~实~ 抽~ 象为'~数~学一 问题一,一并给~出~证一明一.一 显一 然,一口’,占,7,,都
是正数,并且“<占,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已有的糖溶液中加糖,糖的质量分数增大,糖水
变甜了.
这个事实抽象为如下不等式问题:
一,一 . 已知。,b ,
m
匆.,目一 SML ai. 曰 一 r (1(11" 都是正数’并且“<占’则b
十刀t 、、 “ 牛 m> b
石入 x
上面的不等式①,俗称“糖水不等式”.“糖水不等式”其实就是真分数的一个性质,在
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背景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 必修 4)()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第 1版)第 79 页例 1: 」.曰‘劝 、~,、 r, ~,.:,去守。 b .一 b 十 2 占声,J一 J、 JAI1禾“ J夕 0 曰 “牙加口,1:14 书(a一=a 刁 --一i下-一b万 IPJ,A'J、.
互丈
6
6
一7
2n 一 1 2 2n 2n <、2n+1'
~… 1 3 5
月吓!认,几乙 干 ‘ 任 ;- 6
2n 一 1
2n
生互 ’了45 ’6下7 ’…’2n2n+1'
~…/ 1
尸厅 L了:久 l、兀‘子’
立
4
立
一 丫 6 2n . "’ .
1
2儿 /
生
《戈
,1 3 5 l、=‘丁 ’ 几任一 ’:0;一””
注意到立 4
卜
兰 3
立 6
势
庄 ‘ 口J
n乙 趁 一 1 2
2刀一 2
刀 夕 2n 一 1'
生
所以寻 ・ 音 ・・・・・ 2饭 1>普 ・ 5
2九一 2 2n 一 1'
当”)2 时, 互
13 6 24
生
加一
n
1 、、
户》
12
几万 “ 下了
’4 :5
""
乙刀 乙 j 0
2n 一 2
'~
月,
乙n 一土
所以(合 ・ 寻 ・ 音 ・・ 2饭 1)2
第 9 课 “糖水”溶液 抽象提炼
口 课堂笔记
飞典型考题‘
(2015 年高考湖北卷理科第 8 题,文科第 9 题)将离心率为 e1 的双曲线 Cl 的实半轴长“和 虚半轴长 b(a 笋 b)同时增加 m(m>0)个单位长度,得到离心率为 e2 的双曲线 C2 ,则
() A.对任意的 a,b,e1 > e2 B.当 a>b 时,e1>e2 ;当。< b 时,e1 <二 e2 C.对任意的 a,b,e1 <e2 D.当“ >b 时,亡1<e2 ;当“ <b 时,e1 >灼
-H- ,占,刀2,刀任 R+ ,且 a <占,刀< m,则ba丰1n2<ab 丰 m
|
n
m
若“,占,m,刀任 R+ ,且“ >b,刀< m,则ba幸 n>ab 丰 m
}
士士石书书一a- ,IU-,C,a7,七,=一I】、,+H口 —" b— <了-、'-d,9'a W 口.『— 占十 十—dC<一C - d-.
>2.4.66.....(.2.(n2志n1)) ・ 34.56 .....(2n+21)
>3.5 ..6..
= (3 ・ 音 \. (5 ・ 6 \ (2n+1・ 2n+2
2 3) 4 5) , 2n 2n+1
一”十 1,
所以要.票.兽.・・・ .2n + 1>丫n+1(n'N肠)
乙任 0
‘儿
另 方/
"e12 .1的4大.".小.'J比- k较tL问d'.题r.1,~'便LJ转1.化_1为%~比~较~~aC,~与砂口“十口 ,“,宝的~大~‘小一问’题一’.
背景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 选修 4 一 5.A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1月第 2 版)第 21 页例 2:
课堂笔记
图3
图4
图 4 是如下不等式(⑧式的特例)的“无字证明”:
设叭““,’占以,~c~ ,d/>0、2,'b上0 <一\d舟c~ ,则J玄..有J'J一:占"一~ <z“占~十十;~‘d,<、 z二d分' .'
限于篇幅,其他不等式的证明略去.请读者自证.
曰考题解答 ‘
农 依题意 e1 一 a+ b2 一丫拜要了, e 一了("+ma)2++m(b+m)2 一 \j/1+ aH-mm)2
(a)
., 产题一课高考数学命题探松( :版)
、 课堂笔记
(a)式还可作如下等价变换:
1 万乙不 。L下I ’=:一 ”” ’ 八
.'乙九「一土少 <、
( 2n 十 1)=%/ 不王不丁,
丫2n 十 1
于是色 ’ 是 ’ 二” (2n 大 12 <丫孤不丁, 乙 ’ 任 ’ 0 "" ’ 、乙刀少
题 2 (2009 年高考广东卷理科第 21 题)已知曲线 C, :x2 - 2nx 十 y2 = 0(n = 1,2, …).从点 P(一 1,0)向曲线 C”引斜率为 k,(k, >0)的切线 1, ,切点为 P,(x, ,y,).
(工)求数列仕。}与{夕”}的通项公式;
(且)证明 :.1 ・ .13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