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毛的奇情
从三毛的作品看她的爱情

从三毛的作品看她的爱情从中学开始第一次接触到了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从此便喜欢上了她流畅的文笔,欣赏她敢爱敢恨的情怀,羡慕她灵魂的释放。
因为热爱三毛,所以也热爱沙漠,向往着沙漠中的自由生活。
随后又接触到了三毛的早期文集《雨季不再来》和后来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感受着她的情感轨迹和心理变化。
从开始少女的情愫,到绚烂多彩的撒哈拉的幸福,再到丧夫后的悲痛,我也跟随着她经历了这一切。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mào)(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
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①所以,可以说三毛是一位主情主义作家,她的创作与其爱情观、爱情生活存在着某种契合性。
若依据三毛的感情历程,纵观她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1 ——1974),是其爱情的雨季阶段;第二阶段(1974 ——1979),是其撒哈拉的辉煌爱情阶段;第三阶段(1979 ——1991),是其感情的失落及平淡阶段。
一、《雨季不再来》——三毛第一阶段作品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是台湾著名律师。
陈家不算富裕,但亦不能说贫穷。
按说,三毛该有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
但是,童年、少年时代的三毛过的是一种自我封闭式的生活,不喜交往,害怕见人,整日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这样的性格特征必然直接影响三毛早期创作的风格基调。
三毛的早期作品皆收在《雨季不再来》中。
我眼中的三毛与荷西的爱情

我眼中的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一直是个三毛迷,其实最初喜欢上三毛的文章,并不是因为她写得有多好,而是,她的撒哈拉之旅吸引了我。
而后,更加的喜欢三毛,则是因为——三毛和荷西的爱情。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她。
一个深情的男子,一个多情的女子。
最后,结合在了一起。
其实,三毛和荷西之间,算得上是姐弟恋了。
我想,三毛和荷西在一起的时候,也许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一个受伤了的女子,需要一点心灵的安慰。
然后,恰好是荷西赶上了,也恰好是,荷西等了三毛六年的痴情和荷西为了三毛毅然的追逐到了撒哈拉沙漠,并且不介意三毛的各种坏习惯。
而,也是在此时,三毛才爱上了荷西的吧。
也是在这时,三毛嫁给了荷西,而后友好的相处了六年,直到荷西意外死亡。
很多人想知道为何三毛和荷西,在六年的婚姻生活里,为何没有很大的争吵,反而,爱得更深?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容易就陷入一个难以处理的状态里。
而,婚后的两个人整天的相处里,更加容易出现各种矛盾。
然而,在三毛和荷西的面前,却是几乎没有什么矛盾的。
也许,他们相爱,却不互相指责对方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友好相处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看着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即使三毛有着种种的不好性格、不良嗜好,荷西依旧是可以忍受的他们之间,互相理解和支持对方的生活方式,并不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争吵,他们很少因为自己的处事风格而争吵,却是彼此不干预。
三毛是倔强而任性的,荷西是沉稳而耐心的,也许,这也是他们的性格里的因素让他们的爱情给人那么深刻的印象的原因之一吧。
爱上三毛,爱上三毛和荷西的爱情。
荷西,只活了30年,却爱了三毛12年,也许算得上是13年。
在他还没成年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了三毛。
他等了六年三毛,读完大学,服完兵役。
然后,回来,找三毛。
即使三毛说,你不要再来缠我了。
他做到了,他说,除非三毛自己愿意,否则他不会再去缠他。
即使他很爱很爱她,但是,为了让三毛开心,他却是不肯再去打扰她了的。
也许,在荷西的心里,让自己心爱的人开心,自己就是幸福的。
骆驼在哭泣——浅析三毛沙漠文学创作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1 引言三毛,一个多么平凡简单的名字,然而就在这朴实的外表下,显现出来的却是一位极富于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丰富的个性,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以及斑斓新奇的异域生活风情,造就了她的文学成就以及她的人格魅力。
她以自身浪漫而又悲怆的爱情生活和奇异艰辛的流浪生涯为题材,为我们读者留下了许多瑰丽多彩至情至性的作品。
她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
三毛说的对,正是这些她生活的再现,她经历的缩影,才使得我们能更好的去读懂三毛,从而对她的人生选择有了更多的理解。
人类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心灵的完善过程。
三毛就是一个苦苦追求生命意义的人,她的作品充满对个人自由生命的赞美和对他人不自由生命的同情。
她一边歌唱自己自由的生命,一边感喟那些不自由的生命,并对这些不自由的生命深表同情,对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强权社会予以抨击。
她以自己自由的生命体验,投入到对周边不自由的生命的关照。
或许,在我还读高中的时候,三毛的作品让我为之痴迷的是那神秘的撒哈拉沙漠独特的异域风光以及作者那悠然闲散的心态。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事物洞察的能力提高,那么现在三毛的作品让我为之心动的则是那渗透着浓郁撒哈拉文化意识的生命哀歌及作者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深深渴求。
2撒哈拉作品创作中的人文主义情怀2.1“乡愁”的召唤三毛是个表面看似强大,内心其实十分脆弱的女子,每遇到生命中的挫折、痛苦时,她要么是自闭在家,要么是放逐异乡,要么直闯天堂,并不是她自己设想的那样坚强的面对。
初二时三毛就因为数学老师的当众体罚,心灵受辱,从此便不顾一切的“逃”学。
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分开,与死人为伴。
最后休学在家时面对母亲的眼泪和父亲的长叹,三毛又再次的开始逃离,完全的自闭在自己的小屋里。
这些都让年少的三毛身心俱疲,心力憔悴,“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会消失的,消失的无影无踪。
活着的不再是我,我已不复存在了,我会消失……”。
[1]或许从儿时起,三毛就自己对生活以及生命的意义有了独特的见解。
浅谈《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的爱情生命体验 毕业论文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第1章引言 (2)1.1 三毛的人生成长经历 (2)1.2文学中对三毛的研究现状 (3)第2章三毛爱情的生命体验 (4)2.1放逐撒哈拉沙漠,开启异国婚姻的大门 (4)2.2 深处恶劣环境,精心打造爱巢 (6)2.3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在柴米油盐中磨合 (7)2.4荒山之夜遇险,患难夫妻情更浓 (8)第3章三毛的爱情体验的现实意义 (9)3.1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9)3.2对创作的重要性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4)致谢 (13)浅谈《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的爱情生命体验摘要三毛作为八十年代饮誉海峡两岸的台湾重要女作家,有着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曾经一度在华文世界掀起“三毛热”,她的作品充满异国风情,文笔清丽浪漫。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到前世回忆似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6年的荷西于是也跟着她去了。
然后与荷西开始了艰苦而又浪漫的撒哈拉的生活。
本文从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着手,浅谈三毛在这部作品中主要几篇散文蕴含的爱情生命体验。
主要分三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引言叙述三毛的人生经历与三毛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撒哈拉的故事》中《结婚记》、《白手起家》、《沙漠中的饭店》、《荒山之夜》这四篇散文中体现三毛的爱情生命体验。
第三部分简述三毛的爱情体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对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撒哈拉的故事;荷西;爱情体验;浪漫Discussion on "sub story" in Sanmao'slove life experienceAbstractSanmao as the eighty's renowned cross-strait Taiwan an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has an unusual life experience, once in the Chinese world set off "Sanmao heat", her works are full of exotic, romantic style cleaning. She met a Sahara Desert photos, feel the past life memories like nostalgia, so the decision to move to live, love her 6 year Jose and followed her . Then with Jose began the arduous and romantic Sahara life.In this paper, from Sanmao's first works "sub story" to proceed, on Sanmao inthis novel mainly prose contains love life experience. The main poin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life experience and Sanmao Sanmao,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sub story" "get married", in the "start empty-handed", "desert", "Hotel" the four night in the mountains reflected in Sanmao's love life experience. 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Sanmao's love experience influences o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creation of.Keyword:Sub story;Jose;love ;romance第1章引言1.1三毛的人生成长经历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有一位以其作品充满异国风情的,文笔清丽浪漫,卓尔不凡的台湾女作家,她就是三毛。
才女三毛传奇一生的故事

才女三毛传奇一生的故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每当高唱这首《橄榄树》时,撒哈拉漂泊的灵魂,仿佛萦绕在身旁。
雨季永不再回,可那个传奇的女子,却永远留在后世的人心中,提醒着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一腔孤勇,她的名字,叫三毛。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才女三毛传奇一生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才女三毛传奇一生的故事1、与众不同的少年岁月所有传奇人物,似乎都注定会拥有一段不平凡的童年。
年少时候的三毛偏科严重,十分厌恶数学。
她总想不通鸡兔同笼到底是怎么计算的,也无法运用枯燥的公式去做题。
她所有的灵气都表现在文科上,一本《红楼梦》翻了又翻,再三揣摩。
数学老师对三毛充满敌意,大骂她“比猪还笨”。
年少的心,总因为外界的一点责备就变得不安,三毛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她潜心钻研数学课本,竟然连续三次都考了满分。
这本是值得表扬的一件事,没想到却换来老师的质疑,说她的成绩是作弊得来的。
三毛很不服气,出言顶撞,老师有意修理她,故意找来高年级的卷子让她当场做。
可怜三毛看到试题胆战心惊,一题未解。
那位老师为了维护了自己的威严,拿起毛笔饱蘸墨水,在她脸上画了一个巨大的“鸭蛋”,在全班的哄堂大笑中,三毛的眼泪决堤而下。
从那一日,活泼的女孩变成了沉默的影子,她屡次逃课,在墓地中一待就是一下午,黑暗的河流中,看不见光芒。
三毛病了,患上了今天所说的抑郁症。
父亲给她换了一个学校,而三毛刚刚踏进校门就晕倒在走廊。
她变得极端,暴躁。
她和堂弟打架,非常凶狠的把钢梳子扎到堂弟脸上;端着刚烧开的热水去浇花,看着刚开放的花儿枯萎。
父母看着女儿饱受折磨,心急如焚,最终在初二时,选择让她休学,至此,三毛才逐渐打开了心扉。
文学,拯救了她的灵魂。
此后七年时光,三毛一直在家中读书,学习画画,在等待父母下班的时间里,她常常只能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墙壁和家具说话。
三毛的童年,就在孤独与偏执中度过了。
2、短暂苦闷的留学生涯1967年,三毛第一次出国,奔赴西班牙留学。
我爱的三毛范文精选5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我爱的三毛范文精选500字_初三作文范文我爱的三毛三毛是我心目中最有魅力的女性,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她的作品,更因为她的个性和精神。
三毛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她在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总是不屈不挠地面对,从不言败。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勇往直前。
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让她在异国他乡变得如此强大,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一个偶像。
三毛用她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憧憬。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和坦率的言辞,让人读起来既感动又震撼。
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中,描述了自己和阿拉伯丈夫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跨越了文化和语言障碍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三毛用她的文字和情感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和美丽。
三毛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他人的人。
她在非洲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目睹了贫困和疾病带给人们的痛苦,她动了心,决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在医院做了很多志愿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患病的人们。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是无私的,我们应该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毛是一个独立自主、充满自信的人。
她离开了熟悉的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异乡,过上了自己独立的生活。
她在异国他乡没有家人的支持,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努力适应并融入了那个国家的生活。
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信让她在困境中获得了成功。
三毛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她的作品和精神都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鼓舞。
她的坚强意志、独特的爱情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让我们向三毛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
三毛的爱情故事

三毛的爱情故事三毛和荷西之间仿佛是一段童话般的爱情,留给许多人无限伤感的是荷西的意外逝去。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小编带你去探索三毛的爱情故事。
三毛的爱情故事三毛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自我世界的人,这样的女子自有心中的王子。
可惜荷西不是那个王子,至少不完全是那个王子。
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
在那六年里,三毛前三年在国外,后三年在台湾。
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
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要高。
回到台湾的三年,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未婚夫却在结婚前被死神夺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1973年,三毛选择了和“苦恋她六年”的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证结婚。
起因于偶然看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介绍,三毛来到了非洲的撒哈拉。
面对着凄艳寂寥的大沙漠,三毛几乎不能自已,面对着残阳如血,“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三毛去撒哈拉,荷西也追随而至。
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决,就先在沙漠的磷矿公司找了个职位,提前在沙漠等着三毛了。
三毛逐渐爱上了沙漠的狂暴与沉静,爱上了沙漠美丽的星空。
她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用中餐款待荷西;她教邻居的女孩子们认字,用简单的医疗知识解除他们的病苦;她曾一个人跟着运水车,深入沙漠腹地,了解真正的沙漠人的生活。
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再奇的女子,也要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情感的寄托。
三毛选择了荷西,选择了她最能伸手触摸的幸福。
这是三毛作为一个女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她内心的深处,和荷西的爱恋,甚至愿意用童话般的思维去净化和升华。
绯情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痛苦地说:“他等了我6年,爱恋了我12年,诀别时没有跟我说一声再见。
关于我国三毛作家的简单分析和介绍

关于三毛——拥抱爱和死的女人本文来自http//摘要:三毛是台湾知名作家,其作品风行于70,80年代。
她平生著作,译作都非常丰厚,且作品喜闻乐见,深受读者喜欢。
她亦是一个共同的女人,其脚印普及世界各地,她质朴真诚的生活作风,神奇的阅历,漂泊的心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她注重人和生命内在的真善美,善用敏感的心和简单地道的文字记载看似琐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濒临爱和死的边缘,用生命书写的女人。
关键词:三毛共同爱和死生命书写一、对万物充溢爱三毛的整个心灵都受着爱的洗礼,其创作也绽放着人性的光芒,详细表现在对万物生灵的怜惜和酷爱之情。
在《万水千山走遍》中,她在洪都拉斯坚决不去饭店吃牛排,就由于她忍耐不了与乞儿只一窗之隔,却恍若两个世界。
她宁愿不吃牛排也不愿忍耐窗外企盼和无法的眼神。
她不愿乘坐圣荷西通往里蒙港的火车,只因这条铁路的修成曾掩埋了大量的中国劳工。
这种同胞之情使她的心隐隐作痛。
她对公园卖爆米花男人的同情,一句“我见不得男人流泪,男人的泪和女人的泪不同”,[1](P.11)承载了太多感情的重量。
她在异地对单独演戏的男人的怜惜和关心,从买票时选择置信他a并不断坚持在冰冷孤寂中看完一出戏,这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尊重,是直达灵魂的沟通与关心。
有怜悯之心的人不少,但能真正明白其深入含义并亲身理论的人却不多。
三毛曾屡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他人的故事,由于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阅历或感受的东西。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个淡漠的沙漠,三毛用一颗仁慈的心将一个黑暗的社会用轻松的笔调描写出来,让我们晓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部落。
沙漠里的人们都不识字,妇女病了也不去医院,由于医院的医生是男人,沙漠里的婚礼是残忍而朴素的,沙漠里的妇女有着纯真的个性却位置低微。
所以我们会为《娃娃新娘》里那个只要十岁的新娘心痛,会为《爱的寻求》里为了一个骗他钱的女人而甘愿蜕化的沙漠男人悲痛愤恨。
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顺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从《沙巴军曹》到《哭泣的骆驼》,塑造的是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悲剧性人物,裸露的是三毛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三毛的作品中的异域情感与文化碰撞

三毛的作品中的异域情感与文化碰撞三毛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异域情感与文化碰撞。
无论是她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深深打动了读者。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三毛的作品中所传达的异域情感与文化碰撞。
首先,三毛的作品中常常描写了异国的风景与环境,展现了她对异域文化的喜爱和探索。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雨季不再来》,三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个她所亲身经历过的异国之地。
她细腻而真实地描绘了撒哈拉沙漠的辽阔和绚丽,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而在《雨季不再来》中,她描述了自己在非洲草原上的生活,以及她与马赛人、吃不饱饭的孩子们之间的交流。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异域的魅力和三毛内心深处对异域文化的喜爱之情。
其次,三毛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她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情感碰撞。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与异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情感交流。
比如,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与撒哈拉边境的图阿雷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她不仅仅是倾听他们的故事,更是将他们的生活与感受化为自己的文字。
与此同时,在与异国人民的交往中,她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在《许愿树》中,三毛描绘了自己与麦加的生活,通过对异域人民生活的观察,她揭示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思考。
再次,三毛作品中的情感与文化碰撞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体验,更是对整个人类命运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在《看见》这部作品中,三毛通过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展现,描绘了一个多元社会的图景。
她用深情的笔触绘制了亚洲、非洲、欧洲等地的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国界的人类大家庭。
通过展现异域文化的魅力与挑战,她提醒我们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最后,三毛的作品中的异域情感与文化碰撞也是她个人成长与人生追求的一部分。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她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以及对追求内心真实的渴望。
她通过去异国他乡的旅程,与异国人民的交流,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她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异域文化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系列传世之作。
《三毛 千山万水的离歌》:三毛的深情

初读《千山万水的离歌》,读的是作者的用情,也是三毛的深情。
看得出,作者对三毛用心用情很深,所以,在这本书中,我才能看到那个决绝的、冷冽的、可爱的、善良的、敏感的、多情的三毛,她多变却也多彩。
三毛是一个传奇女子,尽管她的离世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这一点从来都没有人否认。
也正因如此,三毛多彩的感情和非凡的人生,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痛失荷西后远走南美洲,三毛难以忍受孤独的折磨在医院中自杀……无论是意气风发的三毛、沉浸在美好爱情中的三毛,还是于无奈中选择结束生命的三毛,总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有了独特新奇阅历的三毛,其文字也带给了世人不一样的视野,而这些都是我们被世俗的枷锁所累而无法去实现的梦想。
可以说,三毛以真实的经历为热爱自由的芸芸众生编织了一个美丽而又真实的童话。
于是,任世事变化、时光老去,三毛的作品却依然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一种个性鲜明的文艺风景。
喜欢三毛的人很多,研究三毛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子衿的这本《千山万水的离歌》就是其中之一。
此书不同于传统的人物传记,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带着鲜明的个人认知去还原三毛的生活场景以及她的人生游历,以期让读者了解三毛从出生到离世所经历的一切美好的与艰难的故事。
三毛对自由的疯狂迷恋、对纯真之爱的执著追求,以及她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打击之后的迷茫,都在作者简练清晰的文字中得以体现。
通过一本书,来了解一个人。
子衿的《千山万水的离歌》,无疑是做到了。
合上积淀着深厚底蕴的书页,犹记得三毛年少时逃学看书的满足,三毛因为受到老师不公平对待后产生的愤怒与悲伤,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与生活格格不入的小女孩就注定会成为万众瞩目的三毛。
所以,当三毛终于难以忍受枯燥的校园生涯而缀学时,了解三毛的人并不觉得讶异。
那么,怎样的人生才是三毛想要的呢?仿佛是一种命中注定,三毛在经历与初恋梁光明的情伤之后,远赴西班牙求学,从此开启了漂泊他乡的流浪之旅。
三毛流浪记人生的起伏与坚韧

三毛流浪记:人生的起伏与坚韧三毛,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她的一生像是一部流浪记,记录着人生的起起伏伏,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童年的流浪三毛的童年并不幸福,家庭的贫困让她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爱与关怀。
在父母的离世后,她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
孤独、饥饿是她最熟悉的伴侣,但在这片孤独的天地里,她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美好和广阔。
流浪的岁月从小打工赚钱的三毛,如同一只流浪的小鸟,飞越大山大海,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
她辗转于各个城市,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然而,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始终坚信某一天会有阳光照耀在她的心田。
起伏的人生三毛曾遭遇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困苦,但她从未低头,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
她用自己的双手谱写着一曲曲坚韧的人生之歌,奋斗不止,永不言败。
她的人生如同一条波涛壮阔的河流,起伏不定,却始终向前奔流。
坚韧的精神三毛的坚韧精神让人动容。
在逆境中她不屈不挠,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
她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就会拥有前行的力量。
三毛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坚持与勇气的重要性,她教会了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韧地走下去。
人生的意义三毛的人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航海家,在生活的大海中遨游。
起伏的人生就像一段浪漫的流浪记,充满了欢笑与泪水,挣扎与奋斗。
只有坚韧的心灵才能穿越起伏,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未来。
人生的起伏不可怕,坚韧的精神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当我们走进三毛的流浪记时,或许会感受到一种静默的力量,一种能够支撑我们走出困境的力量。
在三毛的世界里,坚韧、勇气和希望永远闪耀着光芒。
三毛的流浪记,是一首温暖的歌谣,唱响坚韧与希望的旋律。
愿我们都能拥有如三毛般的勇气,如流浪鸟般自由地飞翔在人生的蔚蓝天空中。
生命如同一本流浪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坎坷与风雨,但只有坚韧与勇气才能将它翻过,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页。
愿我们都能像三毛一样,漂泊和坚韧地走完自己的流浪记。
三毛流浪路上的温情与成长

三毛流浪路上的温情与成长
在茫茫的大地上,有一只名叫三毛的小狗,它是一只流浪狗。
从出生开始,三毛就没有拥有过一个真正的家,也没有人来疼爱它。
但是,这并没有让三毛变得悲观消沉,相反,它在路上的流浪中不断地寻找着温情与成长。
第一次离开家的时候,三毛还很小,它怯生生地躲在角落里,不敢踏出一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毛逐渐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
它学会了寻找食物,学会了躲避危险,也学会了与其他动物相处。
在这一路上,三毛遇到了许多朋友,它们有的是其他流浪狗,有的是善良的人类。
这些朋友教会了三毛很多东西,也让它体会到了生命的温情。
有一次,三毛遇到了一个受伤的小鸟,它被一只凶猛的老鹰追赶着。
三毛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挡住了老鹰的攻击,让小鸟得以逃脱。
从那时起,小鸟就成了三毛的伙伴,它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困难的日子。
即便食物稀缺,马路危险,但三毛始终不离不弃,守护着小鸟。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和挑战后,三毛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它学会了坚持,学会了相信自己,也学会了珍惜每一刻。
在这段流浪的旅程中,三毛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还收获了温暖的友谊和坚强的成长。
尽管三毛的旅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它总是能够在逆境中找到温情与成长。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流浪之旅。
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在温情与成长的路上,我们都能像三毛一样,发现自己的坚忍和勇气,收获真挚的友情和生命的意义。
三毛流浪路上的温情与成长,或许不仅是三毛的故事,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深藏的一份感悟。
三毛,传奇的一生,浪漫的爱情,平凡的夫妻

三毛,传奇的一生,浪漫的爱情,平凡的夫妻文/青衣夫妇之间的事情,酸甜苦辣,混淆不清,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
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各人的喜乐和哀愁,还是各人担当吧!说这段话的人,就是被称为“奇女子”的台湾作家三毛。
图片人物(三毛)她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用传奇的经历书写故事,她的文字影响了几代人。
岁月极美,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所有这些都抵不过三毛的生活。
她在沙漠里活成一朵艳丽的花,沙漠是她的乐园,简陋的家是她的安乐窝,荷西是她的王子,他们相爱相守的爱情故事,令人深深动容。
三毛和荷西的六年之约三毛遇到荷西时,荷西只有十八岁,三毛已经24岁了。
图片人物(三毛与荷西)那是在一个圣诞夜的晚上,三毛在西班牙的朋友家过圣诞节。
西班牙有个习俗,圣诞夜十二点一过,左邻右舍互相串门,一家家祝贺“平安”,像中国的除夕夜拜年一样。
在楼道里,三毛迎面与从楼上跑下来的英俊男生,不期而遇,当他们四目相对的一刻,三毛像触电一样,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作为他妻子,在虚荣心上,也该是一种满足了。
她没想到,有朝一日这个英俊的男生,真的成了她的丈夫,并且成为彼此一生的挚爱。
自从圣诞夜相遇之后,荷西经常逃课去三毛学校的宿舍楼下等着,三毛的舍友看到会说:三毛,你的表弟来啦。
三毛也真的把他当做一个弟弟一样看待,她每次跑到楼下,见面总打他一下,问:你怎么来啦?他们一起去逛街,两个人口袋里都没钱,兜兜转转一整天,只买了一根羽毛,可是他们很快乐。
有一天,荷西终于忍不住向三毛表白,三毛拒绝了,理由是年龄悬殊太大。
荷西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之后,我们就可以结婚了。
三毛断然拒绝了他,只当他是小孩子的话,说说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六年之后,三毛接到一封信,信里掉出一张照片。
品读三毛:一颗不肯媚俗的心

品读三毛:一颗不肯媚俗的心一颗不肯媚俗的心又是一个没有太阳的日子,空气潮湿凉爽,在这样的一个夏日下午,这么好的天气里,我真想让自己好好地享受一下自由,让这些年流浪的身体以及流于尘俗的心得以洗礼——自由?流浪?当我的大脑一触摸到这些词的时候,一位传奇女子的身影,像以前几千次地那样再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个身着吉普赛式的衣裙,梳着麻花辫子的叫作三毛的女子,她又一次来到了我的面前,与我对话。
从一个不懂文字的人,开始接触三毛的文字,很久了,都沉浸在三毛所营造的遥远自由的氛围中,继而深陷了进去。
从此,喜欢她的文字便成了一种嗜好。
20年前,我所崇拜的三毛,在台北的一家医院里,以一双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个让我崇拜的,那么无所顾忌的,只有她才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地上行走来去的女人——一个走进沙漠的女性传奇作家,在万水千山走遍之后,在经历过一系列让男人也叹为观止的举动之后——终于可以不需要在红尘中寂寞,可以不再独自去远方流浪了,甚至终于可以,可以回到她挚爱的荷西身边。
她的离去,就连骆驼也在哭泣整个撒哈拉都在哭泣,因为她的优秀,没有人可以去比她,因为她的不与流俗,使得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如此的遗世孤立如此的格格不入。
这位不是用言教而是用身教去写作的女人,没有人可以胜任她,永远没有。
是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她,也没有人能够完全去模仿她。
她在滚滚红尘之中,披荆斩棘地开辟了一条新路,但这条路却不是为别人提供的,只属于自己——这个集浪漫于一生的女人,最终紧缩成一丛令人望而生畏让人只能绕道而行的冷冽的荆棘。
所以,中国只有一个三毛。
这仅有的一个,都属于中途夭折,以自缢的方式,来终结自己48岁的生命。
她是不完整的,但这却完全来自于她自己的选择:“我并不害怕死亡,死亡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可能是很美丽的。
”因为她觉得这是一种美丽,就成了她的向往,即使是残缺,但残缺也是一种美,或许比完整更美。
其实最触动我的不是三毛最后的自杀,也不是她接受新闻采访透露的宝贵材料,而是她追求理想的坚定与不悔。
三毛流浪路上的智慧与勇气《三毛流浪记》心得分享

三毛流浪路上的智慧与勇气《三毛流浪记》心得分享在阅读三毛所著的《流浪记》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三毛身上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
这本书中记载了三毛在世界各地的流浪经历和所遇到的人和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感悟。
在这篇心得分享中,我想通过一些片段和故事,谈谈我对三毛的智慧和勇气的理解。
流浪的勇气三毛,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子,她毅然选择了流浪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独自背起行囊,走遍世界各地,经历种种险阻,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流浪记》中,三毛不畏艰险,她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有一次,三毛在旅途中遇到了一群不友好的当地人,他们对三毛进行了侮辱和威胁。
面对这种情况,三毛并没有畏缩,她毫不犹豫地表现出自己的勇气和果敢。
她用智慧和坚定的态度,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展示了她的顽强和勇气。
流浪的智慧三毛在《流浪记》中所表现出的智慧也令人赞叹。
在流浪的旅途中,她学会了用智慧去解决各种问题,用智慧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不断的历练中,她逐渐明白了生活的本质,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三毛遇到了一个看似友好的陌生人,但后来却发现他们并非真正待她好。
在与这个陌生人的交往中,三毛用智慧洞察到了对方的真实意图,并及时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保护了自己。
这种智慧和机智在三毛的生活中多次展现,使她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总结通过阅读《流浪记》,我深刻体会到了三毛所散发出的智慧和勇气。
她用勇敢的胸怀和智慧的眼光,走过了属于自己的流浪路,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和感悟。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世界里,我们也可以从三毛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勇敢面对生活,用智慧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三毛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最终,感谢《流浪记》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认识到了三毛这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子,她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前行。
以上是我对《三毛流浪记》中关于智慧和勇气的一些个人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去探索生活的意义,勇敢面对挑战。
三毛的情感历程及其创作轨迹)

三毛的情感历程及其创作轨迹)
三毛,原名张瑞芳,生于1953年,离世于1991年。
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旅行家和摄影师,被誉为“东方的札克伯格”,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三毛的情感历程颇为曲折。
她出生在台湾的一个贫穷家庭,父母离异后她与母亲一起生活,饱尝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1983年,她离开了丈夫,一个名叫荷西的西班牙人,随后开始了一段流浪生活,先后在摩洛哥、撒哈拉沙漠等地旅行。
在旅途中,她遇到了西班牙男子罗德里格斯,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这段婚姻没有持续多久,罗德里格斯很快就因病逝世了。
三毛深受打击,在继续旅行中时患上了抑郁症。
三毛的创作轨迹也十分特殊。
她的第一部作品是《撒哈拉的故事》,是她在流浪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轰动了整个华文文坛。
随后,她又出版了系列作品,如《雪落香杉树》、《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三毛的作品多以描写生命中的爱情与人性,揪住每个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
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毛在创作中也表现出了她的独特风格。
她的语言,简洁、直白、富有韵律感;她的叙事,虚实交融、略带神秘;她的描写,唯美而新颖。
她经常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到小说的情节中,使情节更加真实、感人。
她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文学语言,而是秉承着一种“自由而真实”的写作风格。
总的来说,三毛的情感历程和创作轨迹展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历程。
她的生活和作品不仅吸引了广大读者,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重要部分。
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论三毛的异域情结

论三毛的异域情结第一篇:论三毛的异域情结论三毛的异域情结内容摘要:三毛,一个伟大的女性。
她通过张扬的个性特点,对自由的追寻、对爱情的真诚、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在这世间“流浪”了十几年,结下了深深的异域情结。
在十几年的世界各地的游历中,她充分的展现着自己个性中对于异域风情的向往与追寻,感受着天与地之间的博大情怀,她坚强的走在自己真实的路上。
在与丈夫荷西的感情修成正果之后,她的这份异域情结变得更加深刻和具体。
在与丈夫荷西相互厮守的短暂年月里,三毛依旧感受着异域风情带给自己心灵与精神的震撼。
当荷西在意外中丧生之后,她在伤心欲绝之中回到台湾,坚强的继续着自己的异域情结,投入了延续这份情结的创作之路。
本文将着重探讨三毛异域情结的形成和其中自身个性、爱情对其这份情结生成的影响。
关键词:异域情结流浪爱情乡愁三毛,本名陈平。
一九四三年生于四川重庆。
曾就读于西班牙、德国和美国的高校。
回台湾后曾任文化大学副教授。
三毛于一九七四年与一名叫荷西的外国人在西属撒哈拉沙漠当地法院公证结婚,之后定居在当地。
可是,不幸的是一九七九年河荷西在潜水中意外丧生,让三毛万念俱灰,回到台湾。
一九八四年后辞去教授之职而专事创作。
一九一一年令人意外的自杀身亡。
因丈夫荷西的意外丧生,让三毛的生活和精神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三毛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异乡“流浪”生活。
纵观她的一生,三毛的足迹走遍了世界各地,感受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了那些文化带给她的新来的震撼和陶醉。
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婚后生活,让三毛更进一步的感受到了来自异族文化的陶冶。
受那些异域文化的影响,三毛先后发表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稻草人的手记》等著名作品。
在她的中保留着一种魅力,一种让人感受到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事物。
她的作品充满了写实、写自我的成分。
题材新颖独特;故事离奇曲折;语言幽默,生动感人且自然真挚。
前面已经提到,在三毛一生期间,游历很多地方。
三毛经历:追爱女子一生漂泊

三毛经历:追爱女子一生漂泊[导读] 谁叫她是三毛呢?如果在她那个时代,非要立个贞节牌坊的话,不会有她———因为她有太多绯闻;如果她穿上旗袍,一定比《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更风情万种,缠绵悱恻———因为她有太多的爱恨。
受辱导致性格孤僻三毛六岁入小学读书。
12岁考入台北最好的女子高中——台北省立第一女子高中。
虽然成绩优秀,三毛的性格却很孤独,天生的孤独,内心孤独的人总是最怕被外界聚焦,尤其是自己的自尊心被羞辱的聚焦。
初中的三毛偏科,数学成绩最高才拿过50分。
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三毛钻研考试技巧。
她发现每次考试题目都是来自课本的习题。
于是每次临考,三毛将课后的题目和答案熟记于心。
于是接连多次考试拿下满分。
分数突然地非正常地提高,引起了数学老师的怀疑。
有一天,数学老师把三毛叫到办公室,现场拿出一张试卷让三毛在十分钟内做完。
很显然,三毛完成不了。
接下来,让三毛刻骨铭心的羞辱发生了。
多年后,三毛这样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在全班同学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着饱饱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划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
’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它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注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
”画完后,老师让三毛转过身给同学看,引起一阵哄笑,此老师再命令三毛在教室外走廊走一圈。
走廊挤满了学生,12岁的三毛不敢违抗老师的命令,但12岁的三毛已经有了爱美之心,12岁性格孤僻的三毛自尊心受到了刻骨的羞辱。
受辱事件后,三毛开始逃学,几个月后,三毛休学,一休就是7年。
爱情让三毛一生漂泊三毛一生中多次恋爱。
19岁入台北华冈文化大学选读生。
人生第一次恋情是跟文化大学戏剧系高三毛一届的梁光明,梁光明现在是台湾作家,笔名舒凡。
三毛和梁光明相恋三年。
梁光明毕业前三毛设想着跟梁光明结婚,而梁光明却想先立事业后结婚。
两人在婚姻问题上的纠葛让爱情变成累赘,三毛开始逼婚,梁光明如果不跟她现在结婚,她就马上去西班牙。
三毛流浪路上的温情与力量《三毛流浪记》心得分享

三毛流浪路上的温情与力量《三毛流浪记》心得分享
在阅读《三毛流浪记》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所呈现
的温情与力量深深感染。
故事的主人公三毛,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人,她在流浪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挫折与艰辛,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三毛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流浪的诗篇。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
的家庭,却在年少时就追求着自己内心的渴望。
她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流浪之旅。
在旅途中,她遇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每一段经历都让她更加坚强和成熟。
尽管三毛常常身处险境,但她从不轻言放弃。
在生活中的
每一个困境面前,她都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从中获得力量与启示。
她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人感动,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温情与力量的重要性。
通过三毛的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与无
限可能。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流浪之路,每段旅程都会有温情与力量的陪伴。
只要我们愿意坚定前行,相信自己,那么即使前方是未知的领域,我们也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
一本启示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力作。
通过三毛的经历,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生活与人性的道理,也能够深刻领悟到温情与力量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让我们一起像三毛一样,勇敢地前行,用温情与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流浪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毛的奇情摘要:作为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奇特人生经历和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奇异风光都牢牢地刻在海峡两岸的青年心中,为之痴迷,为之向往。
三毛以特立独行的个性,流浪歌者的形象在文学界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学存在。
三毛创造了了一个奇特的世界,里面有她奇特的人生经历,有她绮丽坎坷的爱情,有她作品中描绘的奇特异域风情,有她流露出的对他人毫不做作的真情,有她鲜明强烈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三毛作品人生经历奇情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张扬在海峡两岸读者心中,其作品因鲜活率真的人物形象和其间博爱的思想感情而风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当时年轻人看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
而三毛,亦以她传奇的人生书写着她的奇情。
“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三毛是写给年轻人看的,难怪三毛变成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
”①白先勇先生如是说。
三毛的文学创作,不是以“经国之大事,丰功之伟业”来进行的,只是用她的生活,她的生命,她的真心来缔造这个传奇。
她跨过万水千山,走过滚滚红尘,以决绝的方式成为读者期待中永恒的文学存在。
三毛有她奇特的话语世界,有她奇特的环境、人物、语言,这不同于琼瑶的清纯系列,也不同于金庸的武侠世界,三毛有的是一种峭拔随意的创作态度,特别是经历了生死相依的爱情和异域文化的猛烈碰撞,加上有过惊险玄奥的奇遇,因此,比起琼瑶的脉脉含情更具语言张力和阅读效果。
纵观三毛的作品和一生,有如下奇特表现。
一、奇特的人生经历三毛,原名陈平,祖籍浙江定海,1943年2月21日出生于四川重庆的一个律师家庭。
1949年随父母迁往香港,后移居台湾。
幼年非常热爱文学,初二时因受到数学老师的人身侮辱而产生自闭倾向以致后来休学,但休学在家她并未自我放逐,而是开始了为期七年的“自我囚禁”式的读书生活,也正是在这七年中,她广泛阅读了当时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在诗词、古文、英语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尝试写了一系列文章,后收录在散文集《雨季不再来》中,这些文章多充满忧郁色彩,感伤、敏感、幻影、孤独,这与当时她自闭的生活有很大关系的。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钧特许,到哲学系当旁听生。
1967年再次休学前往西班牙,在三年间前后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歌德大学。
1970年回国,在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死,她哀痛之余再次前往西班牙与苦恋她六年的荷西重逢,并在撒哈拉沙漠完婚,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幸福生活。
在这六年中,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等,且风格明显不同于之前的忧郁悲伤。
三毛自己也说“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她确实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
”②看过《撒哈拉的故事》再回顾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透露出的纯挚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痕迹。
1979年9月30号,荷西潜水意外丧生,三毛的生活再次陷入黑暗,痛不欲生。
1981年三毛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回台定居,以教书、演讲、写作为生,并以《梦里花落知多少》来抒发对荷西浓浓的思念之情,以《背影》来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感激之情,以《万水千山走遍》来表达对自己沧桑的人生的淡远和超越。
1991年1月4日清晨,以奇特的方式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纵观三毛的一生,是痛苦居多的,在忍受病痛折磨之余还要将自己的丧夫之痛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以满足国人对其的好奇,或是说关心。
在撒哈拉沙漠的六年中,虽然是和荷西共度,但仍然能从她那洒脱豁达的笔调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气候的骤变”不只是三毛母亲缪进兰的担忧,我们在《白手成家》是可以明显看到的。
尤其是当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要瓜分撒哈拉的时候,那种灾难中痛苦恐惧的心情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不过,三毛却将它们看轻看淡,“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③只有这份漫看云卷云舒的豁达情怀才会成就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二、绮丽坎坷的爱情之路不得不说,三毛的爱情之路是坎坷绮丽的,在她找到真命天子荷西之前,她也曾爱过别人,比如初恋舒凡(笔名),再比如那个婚前猝死的德裔男子。
不是说三毛多情,一生中有那么多男人,而是一个女人在找到她的真命天子之前,总会遇到那么几个男子,三毛自己也说“三毛的滋味,绝对值得一试、二尝、三醉”。
与荷西相恋,无疑是她最幸福最心醉的时刻。
他们在《荒山之夜》中患难与共;他们《白手成家》,将沙漠里的小屋变成了美丽的“罗马”;他们一起当《素人渔夫》;一起看《沙漠观浴记》;一起开《沙漠中的饭店》;一起过着《这种家庭生活》;一起为《搭车客》们提供方便;一起进行《逍遥七岛游》;一起帮《哑奴》......这些美好的日子是三毛一生的记忆,只可惜匆匆六年过去,荷西猝然离去,三毛“夜里常常惊醒,不知身在何处,等到想清楚是躲在黑暗里,完全孤独的一个人,而荷西是死了,明明是自己葬下他的,实在是死了,我的心便狂跳起来,跳得好似也将死去一般的慌乱。
”④三毛竭尽心力的生活下去,也只是怕父母承受更多的痛苦,“如果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⑤悲伤彻骨,思念情切,荷西是她情感的出发点,亦是归宿。
对于国人来说,80年代的“跨国恋”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再加上大胡子的粗犷外形与其细腻的的心理形成的反差更加使这段恋情充满奇特韵味。
三、奇特的异国风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国家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对于沙漠更是知之甚少,而三毛则给国人打开了一扇窗,将沙漠的奇特画卷铺展开来。
十岁的娃娃新娘姑卡在新婚之夜被丈夫粗暴的夺取贞操,鼓声沉郁,香料刺鼻,以胖为美,挣打迎亲人......《沙漠观浴记》中澡堂里的女子都赤裸着身体以先蒸松身上污垢再用小石头片刮去身上脏物的方式清洗“外面”,以用皮带管塞进女人体内,将海水经过管子流进场子并从口内灌水再排泄的方式清洗“里面”。
《死果》里面用她自己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最毒最厉的符咒,《收魂计》里见到相机和镜子时惊慌失措的行为,这些原始的文明,在三毛的笔下鲜活起来,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除了这些,还有在加那利群岛中的际遇:丹纳丽芙热闹的嘉年会,拉歌美拉奇特的以口哨为传话方式的习俗的渐渐消失。
凡此种种,三毛都用她那或喜或怒的笔调向读者娓娓道来,奇异的风情让读者大饱眼福,杨照更是赞叹道“三毛的撒哈拉和加那利群岛,是不折不扣的传奇故事......三毛替读者打造了一种‘真实的梦幻幸福’,三毛成了台湾幸福想象的象征。
”四、毫不做作的真情三毛的作品是用真情写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她“只肯写心里诚实的情感,写在心里受到震动的生活和人物。
”⑥她用她的手,写她的心,她的作品不需任何雕饰和技巧,只是做着生活的记录,但正是真实的生活记录,才会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真情。
(一)、对撒哈拉威人的帮助看过三毛的书,一定能感到她的乐善好施,这不是伪善,因为伪善只能装一时,而真善则是一世。
三毛在外的时光中是一直在做善事的。
《悬壶济世》中对那些贫穷落后人一次次施药,一次次出诊;开了《沙漠中的饭店》后一次一次地请荷西的单身同事品尝中国菜;在《搭车客》中不厌其烦的开着心爱的“白马”带上顺路的行人,即使行人的羊群将“白马”弄脏;在家办女子学校免费教妇女一些生活常识,将昂贵的生活用品一次次借给《芳邻》,尽管归还时已不成样子。
三毛用她的爱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以感同身受的入微观察和拔刀相助的侠气对人性进行了有力的鞭笞,使一个传奇式的侠女跃然纸上。
(二)、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三毛作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客观的记录下生活的点滴,以“我”来叙述经历过的喜怒哀乐。
以“我”为主角时,更多地是表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我”为旁观者参与者时就退居次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客观地来叙他人,《爱的寻求》、《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哑奴》、《卖花女》、《巨人》等就是以他人为主角来叙述,毫无雕刻之痕迹,三毛自己也说“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芥草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一个记录而已”⑦(三)、对国家的热爱久居他乡,或许会使一个人的爱国之情变得有血有肉,非常具体,她清晰的感受到“国民外交固然重要,但是在建交之前,绝不可国民跌跤”⑧这是一个游子的忠告。
在《亲不亲,故乡人》中流露出对出国旅游的国人举止的担忧,这不是对国人的挑剔,而是一人在外,代表的是一国形象,诚如三毛所言“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臂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⑨除了这些之外,三毛还是当时台湾第一个在公共场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的人,并借剧本《滚滚红尘》中沈韶华之口说出了“幸亏我没有死,要不然就看不见新中国”的话语,这些是她心怀祖国,渴望统一的写照。
三毛整个人生是传奇而瑰丽的,她是沙漠中盛开的玫瑰,以其浓艳怒放的姿态灼然开放,芳香弥漫,两岸读者为之倾倒,她亦成为文学界的一朵奇葩。
她的真,她的奇,她的情,都已汇集成流,流淌在读者心中。
参考文献:1、力雍. 白先勇路遇三毛. /cn/art/doc_437904.htm2、三毛. 流浪者歌·三毛.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3、三毛. 雨季不再来·秋恋.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4、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归.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5、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6、三毛. 送你一匹马·一生的战役.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7、三毛. 哭泣的骆驼·重新的父亲节(代序)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8、三毛. 稻草人手记·西风不识相.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9、三毛. 背影·亲不亲,故乡人.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