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三毛的一生一直都在路上,为了工作,为了爱情,为了自己。活的不羁又放肆,她的作品不止一次出现流浪这个字眼,可是她并不是纯粹的为了追寻诗和远方,更多的就如她自己所说,她是为了去寻到她的故乡,她一直认为她自己前世是印第安人,是撒哈拉人,上辈子或许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于是她去沙漠,去中南美洲,去海岛,去找寻失落的文明,去给自己的内心找一个安定之所。所以她带着她的牛仔裤和纸笔流浪,一个记录人生,一个美化心情。本篇文章,旨在以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将三毛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三毛的青年求学时期,三毛与荷西相识及结婚期间,以及荷西去世三毛丧偶时期。三个阶段三毛作品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性格上的变化,通过分析其作品与三毛本身的经历研究其流浪意识在作品中的表达。
关键词:三毛 荷西 流浪 印第安人
一、关于流浪。
“流浪”是文人墨客作品中一个亘古不变的母题。从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而至后来的江湖作家大冰。他的江湖三部曲更是使现代青年将吉他与流浪追捧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民谣与棉布长裙是他们的生活标配,一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成为文艺青年打招呼的通用语言。“流浪”也似乎成为了一种让人上瘾的生活方式。现代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乌烟瘴气,来自工作上的各种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构建的理想王国得不到实现,于是她们渴望逃离,渴望自由。希望在另一个世界找到自己丢失的灵魂,于是他们在音乐里放肆,在一个城市辗转于另一个城市之中时丢掉束缚解放自我。总有人说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抛下眼前的苟且去找寻诗和远方。
(一)余秋雨谈流浪。
对流浪者而言,生活中有太多的伪坐标,那些看似重要的事物控制着我們、很难摆脱。余秋雨曾在演讲中说道:『唯有离开,让我们摆脱那些假座标。但我们不可能完全离开原有的生活,旅行就是一种拯救。旅行带著我们离开过于狭隘的专业座标和过于狭隘的人生座标。』 “在旅途陌生的探索中,总能出现询问机会”,他解释:“让人重新体悟伟大和渺小,侏儒也变成巨人、巨人也成为侏儒,生命如此无常,但人生的脚步却又能沉重而豪迈的踩在大地上,唯有陌生的叩问才会达到人生的把握”。余秋雨说,只要走过,就已与生命相关,就有血脉上的关系,因此旅行能让人寻找更多关爱点,因而提升人生品味。他鼓励读者不断出去走,
学习中国古代被贬的官员,在被动旅行中寻找主动,也可以选择在集体旅行中寻找孤独、在
(二)文人谈流浪
罗马假日里曾有过一段话;“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 ”翻译成中文便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要么阅读,要么旅行。于是很多流浪家成了作家。
木心老先生在《云雀叫了一整天》中说过:‘凡心之所向,素履可往。’给自己一场旅行并非是什么昂贵的消遣,想要去的地方,一双布鞋即可。然而旅行的意义就如皮寇·爱耶尔在《我们为什么旅行》中表达出的那般;旅行,不过是为了迷失自己,然后发现自己。去旅行不是为了抛下身边的一切去换一场人生。旅行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是《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对旅行的看法。林语堂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过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三)三毛的流浪意识
作家三毛的作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流浪”,她性格的放荡不羁成为了她热爱行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毛出生于重庆,生长在台湾,原名陈懋平,后因不会写“懋”字,便自己改名为陈平,由于三毛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时期,她的名字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和平的意义。 然而三毛却并不是一个平和的女子,她叛逆,她反抗,她敏感。早期的三毛将流浪看作她反抗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逃离身边的喧嚣。可是三毛却在这种流浪于世界各地旅途中学习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见识到了不同的人文风情,在这种被动的流浪中找到了主动。因而,是流浪成就了今天的三毛。三毛说她不会编故事,她只写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她的作品让人读来就像是一篇篇日记,她的所见所闻所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三毛,她以第一人称的笔触,将她的爱情,她的生活,她的旅行一点点慢慢的告诉读者。
三毛的足迹遍布了全球50多个国家,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我们看到了一望无垠的黄沙,惊险刺激的沙漠生活。在《稻草人手记》中我们如同置身于碧海蓝天中的世外桃源—加纳利群岛。在《万水千山走遍》中感受到了中南美洲各个国家的原始魅力,马丘比丘的特殊与神秘。厄瓜多尔的银湖之滨,哥伦比亚的疯狂,阿根廷草原人民的热情。三毛的这些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一颗诚挚的心。作品中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她把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以及人的精神风貌都穿插在她的
故事中,使她的故事带有一种使人难以忘怀的异域情调。这些异域风情的描写,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增长了人们的见识,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于是,我们不仅跟着这位精神导游体味着他国的风情,领略着异域风光,而且透过她感悟着自然人性的崇高之美,追求人性圆满的悲怆之慨,无不为她那种随心所欲地把生命高原举在尘世之上无所不喜的壮阔所震撼。
我一直认为三毛是一个天生的浪漫流浪家,可是却在翻阅过这些书本之后,在三毛举着的导游旗下,感受到的却是三毛想要回归平静的心。三毛一生漂泊,热爱那些神秘又美丽的异域风情。但在《中南美洲的花园》这篇文章里我又似乎看到一路流浪的三毛更像是在寻找,寻找她前世的故乡,寻找她遗忘的自己,寻找一个足以让她安定下来的理由。
三毛说:‘谁喜欢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如果手里有一天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见青禾在晴空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对我,便是余生最好的答案了。’三毛并非想要一生都在路上, 做一个普通的农人,拥有自己的土地,是三毛人生最后的追求。这与她年少的志愿并不一样,在历尽了人生的沧桑之后,三毛的写作特色与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她的年少,以及与荷西相遇时期,同样的三毛却有不一样的真性情。
二、不同时期的三毛。
(一)年少时期的三毛。
三毛出生于动荡不安的战火年代,从小便历尽了举家迁徙的磨练。从出生地重庆迁至金陵南京而至后来的台湾。国民政府与共产党之间的战争使得三毛父亲只能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由于三毛成长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父亲是律师,虽是书香门第,但由于辗转流年,小时候的三毛并不受重视。三毛叛逆的性格也是在这个时候显现出端倪,三毛在小学四年级时因为厌烦每天重复而忙累的生活时,竟想到了希望自己死去。而后在看到年轻的女老师的装扮时又对长大充满了渴望,就如她自己所说;“长大,在那种对于是囚禁苦役的童年里代表了以后不必再受打而且永远告别书本和学校的一种安全,长大是自由的象征,长大是一种光芒,一种极大的幸福和解脱,长大是一切的答案,长大是所有的诠释……”。
小时候的三毛敏感而脆弱,在初中二年级时,三毛因不堪受到数学老师的当众体罚竟逃学到坟地里去看书,在<<蓦然回首>>中三毛曾说过:“我的天地,只有那幢旧式的房子。父亲,母亲,放学归来的姐弟,而这些人,我是决不主动接触的。向街的大门,是没有意义的。对我,街上没有可走的路……”。待在家里的三毛并没有因为
躲避世人的眼光而心灵得到安定,学校课堂的受辱,对社会的失望,让年少的三毛身心疲惫。三毛在文字中表达出自己的绝望:“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会消失的,消失得无影无踪,活着的不再是我,我已不复存在了,我会消失……”。十三岁的三毛因忍受不了内心的苦闷而割腕自杀,虽然被及时发现,然而手腕上缝了28针疤痕的,却永远成了自闭少年时代的一个印记。
求学时期的三毛忧郁而感伤是其作品最大的特色,这个时期的作品被收录在《雨季不再来》中,正如三毛自己所说:“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与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三毛。”总得来说,三毛在这一时期就已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对生命、爱情与真理的执着探索。这是三毛寻找自我的开端,也是她创作生涯的一个起步。这些作品虽然略带青涩,故事情节也不够完整,但总是充满了一种青春期感伤的情绪,沉缓而细腻。作为一个生来便特立独行的女孩,三毛从小就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叛逆性,在雨季谈了一场轰轰烈烈又纯洁美好的恋爱,就如现在的少年一般,不问利益权势,不看结局是否欢喜。《雨季不再来》中就书写了三毛跟男朋友赌气分手后心头淡淡的哀愁与无限的眷恋;而在散文《惑》中又道出了三毛由于倍受疾病的折磨,迷失在“珍妮画像”中的幻觉与内心的苦闷。言语平淡并没有太多的修饰语却将一个正经历烦恼,敏感的青春期的少女内心刻画的极其动人。
也正是为了逃离这段恋情带来的痛苦,也为了使自己更加独立与强大,更为了走出自己内心的困惑,去追求人生的真谛,三毛选择了一个人远行,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可以看出三毛最初的流浪是为了逃避,逃避对现实生活的种种虚假,逃避对自己的不确定。为了改变自己的这种现状也为了回答内心一直叫嚣的那个声音,“我到底是谁,我从哪里来。”三毛离开家,离开父母渴望去找到一个答案,找到心中理想的、能摆脱这世俗的生活方式。流浪成了她唯一的选择,虽然一开始的流浪三毛仅仅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可是却在这种经历中使身心得到了锻炼与成长。正确的流浪确实可以让我们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安定的婚姻生活。
在外求学时的三毛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荷西,也正因如此,在她后来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大量的作品都离不了荷西,荷西与三毛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看哭了太多的观众,我们沉浸在荷西与三毛日常生活的喜悦里,又在看到荷西
的去世,三毛几度说出要追随荷西而去时无声流泪。《撒哈拉的故事》收录的大量散文都是荷西与三毛结婚时期发生的琐事。三毛在看到《国家地理》上撒哈拉的照片时便认定了那就是自己追寻的故乡,于是她义无反顾的来到了撒哈拉。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曾提到:
“我的半生,漂流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地受到了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
所以当那“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的撒哈拉展现在三毛面前时,还有为了追随自己放弃了自己梦想的荷西,三毛将自己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方陌生的天地。浩瀚而神秘惊险的沙漠生活赋予了三毛以全新的生活体验。三毛变得幽默而风趣,在她的作品里常常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在《沙漠中的饭店》一篇中,三毛将中国的粉丝称之为“雨”,又将猪肉干称为治咳嗽的“喉片”。《沙漠观浴记中》东方女人三毛四处去偷看沙漠女人洗澡,在浴室,在海边,沙漠女人几个月才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一次大清洁。这种不一样的地域文化不仅吸引着东方而来的三毛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在《芳邻》一篇中她有趣又自信的邻居们总是在不断的向她借东西,除了荷西与牙刷未曾出借过以外,屋子里的一切都被邻居们视为己有物。每当因为无理的要求而被三毛遭到拒绝时,她们都会嘟囔一句“你伤害了我的骄傲。”诸如此类的有趣的例子在三毛与荷西的婚后发生了很多,《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很详细的记载了三毛与荷西的婚后生活,但其中除了令人捧腹大笑的日常生活还出现了许多的地域文化的记载。在《死果》一文中我们惊险于“毛里塔尼亚”的巫术,这种科学专家也无法解释的现象竟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收魂记》中惊诧于物质文明的落后,他们竟从未见过镜子。《悬壶济世》中三毛向我们展示了土著人落后的文化条件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乐趣。女孩子生病但因为医生是男的而不肯去医院,将三毛的红药水当做胭脂涂抹在脸上舞蹈。《娃娃新娘》幼小的新娘在传统封建的礼教下可怜却无奈。
撒哈拉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人们的朴实善良,致使三毛虽远离都市与城市文明,却乐在其中。这不仅是因为挚爱荷西不离不弃的陪伴,更为重要的是她已把自己投身到完完全全的清纯古朴的自然之中。这里远离城市的诱惑和现代文明的牵引,正与她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相一致。她在这片古老而原始的粗犷环境中寻找到了她的撒哈拉之心。可以说,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