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16郄穴
特效穴位之郄穴(附有穴位图)
特效穴位十二正经“郄穴”什么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的分类●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一)络脉包括:15络脉、孙脉和浮脉●(二)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经络的作用?●《灵枢•经脉》指出:●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气血的基本作用;●所以能处理百病,是因其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所以能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
十二正经郄穴十六郄穴——郄穴是指体内气血聚会于某些空隙处的重要穴位。
其中除十二正经外,奇经中的阴跷、阳跷脉和阴维、阳维脉都有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十二正经“郄穴”●肝--中都、胆--外丘、●心--阴郄、小肠--养老、●脾--地机、胃--梁丘、●肾--水泉、膀胱--金门、●肺--孔最、大肠--温溜、●心包--郄门、三焦--会宗、肺经之郄穴----孔最穴取穴方法:孔最穴位于:手内侧腕横纹上7寸幻灯片9大肠经之郄穴----温溜穴取穴方法:温溜穴位于:手外侧腕横纹上五寸处胃经之郄穴----梁丘穴取穴方法:(梁丘穴)膝髌骨外上缘上2寸脾经之郄穴----地机穴(地机穴)阴陵泉下3寸心经之郄穴----阴郄穴取穴方法:阴郄穴 (在手腕处)【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小肠经之郄穴----养老穴取穴方法:养老穴位于:尺骨头之桡(rao)侧(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膀胱经之郄穴----金门穴取穴方法: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tou)骨下缘处。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说明:1、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特定穴系列之郄穴、络穴
特定穴系列之郄穴、络穴之前已经讲过很多特定穴了,今天咱们来复习下郄穴和络穴。
郄穴和络穴在临床中经常用,有时候却没意识到这个穴位是郄穴、络穴,只考虑到这个穴位常规的治疗功效,并没有考虑到这个穴位作为特定穴的功效。
郄穴的“郄”字,原音念qie(四声,音同“切”),所以在外面看到一些老专家说“qie穴”的时候要知道其实说的是“郄穴”。
学习郄穴的内容,首先要明白其定义,郄穴是经气深聚的地方,位置一般在肘膝关节以下,针刺深度会较深,才会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郄穴主要治疗急性疾病。
什么是急性疾病?比如胃痛,有隐隐作痛、刺痛、胀痛、绞痛,以上各种疼痛性质哪一种算是急症?“隐隐作痛”和“胀痛”算不上急症,但是胃痉挛的绞痛、急腹症的胀痛肯定是急症。
治疗胃痉挛的时候,除了选用合穴、募穴、背俞穴,根据辨证的虚实,采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用本经或者异经的子母补泻法之外,必用胃经的郄穴梁丘。
如果不是急症,即便使用了郄穴,也体现不出它的效果。
中医急症治疗以郄穴为主。
如肾绞痛的病人,可以用水泉,之前有过案例,患者肾结石,打杜冷丁无效,来到我这里针灸治疗,就用了两个穴位,当时针入痛止,其中有一个穴位就是水泉,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案例。
胆绞痛亦如此,有时候我们在遇到胆绞痛的患者,选用胆囊穴、阳陵泉,止痛的效果有时候不是那么理想,这时选用外丘穴的话,患者疼痛很快就止住了。
虽然说临床可能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急症,但是心里要有这个概念,以后真的遇到这样的患者,心里就会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再如痛经的病人,在疼痛剧烈的情况下,一般选取三阴交穴,但很多时候,单用三阴交临床效果不是很好,这时候可以加用地机穴,大家知道地机穴是治疗痛经的常用穴,却忽略了地机穴是脾经的郄穴。
选用地机穴后,若效果仍不好,而且患者以两侧少腹疼痛为主,此时可取肝经的郄穴。
除十二正经郄穴外,尚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个郄穴,共有十六个郄穴。
所有郄穴都是指经气深聚的地方,一般在肘膝关节附近,总的来讲阳经郄穴治痛,阴经郄穴治血,但是具体到每条经络,情况又各不相同。
老中医:急救时,郗穴的妙用
自己出现急病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暂时采取这个方法,这是起死回生的善举。
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治病慢,但我绝不同意这个观点。
比如,某人心脏病忽然发作,昏过去了,怎么办?这时无论是去找哪个医生,都得要耗费一些时间,很多时候,还没等送到医院,人就不行了。
再比如急性哮喘,发作的时候,人的感觉简直是生不如死,痛苦万分,有时一口气没接上来,也就撒手人寰了。
再快的车,把病人送到医院,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病魔是不等人的。
郄门穴急救概述真正的急救,是当场救治,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时,把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点。
这时候靠谁?靠我们自己,或者靠我们身边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
西医教给老百姓的急救方法只是为等待医生前来治疗争取一些时间。
实际上,遇到了心脏病发作或急性哮喘这样的急症,通过中医的取穴进行急救,是很快速、很有效的。
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就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这个大药;急性哮喘,就取肺经上的孔最穴大药,只要对它们进行强烈刺激,比如扎针,或者进行强有力的按压,往往都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起死回生。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急性疼痛,一般取阳经郗穴,比如,肚子疼可以在温溜、养老、会宗穴上找高升点;胃痛可取梁丘穴来按压;胆囊疼痛可按揉外丘穴;这些高升点穴位都是急救的大药,您使用时要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5—6分钟,长则20分钟不等,视病情的缓解情况而定。
阴经的郗穴治疗出血阴经的郗穴可以用来治疗人体的各种出血之症,尤其是内脏出血。
比如,咳血可以按压肺经的郗穴孔最,尿血可按压肾经的郗穴水泉,女子崩漏可按压肝经的郗穴中都等。
选穴时视具体情况而定。
这些大药是我们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得上的。
当急病发作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死回生的善举。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1)阴经郄穴多治血证.(2)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郄是孔隙义,气血深藏聚,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蹻跗阳走,阴蹻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该穴具有手太阴肺经清热凉血之功,善治血证,主治咯血、呕血等出血疾患。
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故有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热,咯血,咽喉肿痛等,两者配伍使用治疗阴虚火旺咯血。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之郄穴--温溜穴,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手阳明大肠经上5寸处。
该穴可治疗急性疼痛,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祛瘀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肿痛,面肿等。
《甲乙经》: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
两者还共同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通经络,止痹痛之功,用以治疗上肢不遂,肘臂痛等。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之郄穴--粱丘穴,取该穴时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
足阳明胃经该穴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故有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主治胃痛,胃肠痉挛等症。
足三里是足阳明之下合穴,是治疗脾胃病的首选穴,能补能泻,能升能降,具有健脾,消积滞,和胃降逆,通腑利湿之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取之三里也。
本穴为机体强壮要穴,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益彰。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郄穴表
经脉(脏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阴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阴跷脉
奇经八 脉
阳跷脉 阴维脉
阳维脉
特定穴之郄穴
郄 穴(16穴) 孔最郄: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地机: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中都: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水泉:太溪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 温溜:腕背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会宗: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间 养老: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缘 梁丘:髌骨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腱间 外丘: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金门:外踝前缘直下第5踷骨粗隆后方 交信(肾经):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处复溜前0.5寸 跗阳(膀胱经):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间 筑宾(肾经):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间 阳交(胆经):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十二经脉之井、荥、经、合、原、络、郄穴表
十二经脉之井、荥、经、合、原、络、郄穴表着实很纳闷的一件事情,原来转载了别人的一篇文章,今天遭到了新浪的删帖:[通知] 亲爱的新浪博友:2012-09-14 10:55您的文章《[转载]【十二经脉之井、荥、经、...》已被管理员删除。
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学术文章,居然遭到了如同反党檄文的同等待遇,太敏感了点。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是靠制止言论实现的,而是靠着法制民主实现的,就你瓷国的两位数以内的国际免签权,还有大量的丢失领土,不计后果的推行转基因食品,用不了几年就没人骂你了,都没人了还骂你做什么,骂你是因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别以为爱国就是天天赞扬领导们的胡作非为。
X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经络穴位歌诀:十二原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十六郄穴、十五络穴歌
经络穴位歌诀:十二原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
十六郄穴、十五络穴歌
经络穴位歌诀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为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居阴任之络号尾翳.。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穴位背诵口诀,小孩都能背,太简单了!
中医执业针灸特定穴运用记忆总结!特别实用!一、五输穴1.经气流注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排列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至前臂、胫部;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3.五行属性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4.五输穴记忆口诀:注:1,【】代表十二经脉。
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
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
(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
(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4)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山林。
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山陵。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7)【防】止痛,速捆胃。
【膀】至通,束昆委。
(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8)【水】涌泉,浪太稀,留阴谷。
【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
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天井。
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天井。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
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12)拿大盾,行山间,【敢】冲锋,去泉边。
会郄治疗法——精选推荐
会郄治疗法
会郄治疗法
⼋会⽳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筋阳陵,⾎会膈俞⾻⼤杼,脉会太渊⽓膻中。
⼗六郄⽳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集。
肺向孔最取,⼤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则取阴郄,⼩肠养⽼列;
膀胱⾦门守,肾向⽔泉施;⼼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阴维筑宾知。
阳密乃固说:
在传统的针灸术⾥,有⼀个很有名的治疗法则叫会郄治疗法,即取病经之郄⽳,同时取相应的会⽳之⼀,两个⽳道同时下针,我们就称之为会郄治疗。
我们知道,⼋会⽳管的是脏腑髓⾻筋脉⽓⾎,是内科的治症,⽽郄⽳与⼗六条经络有关,因此,当它们⼀并使⽤的时候,就变成经络病与内科脏腑病都可以治疗,但偏向于内科病症。
同时,由于郄⽳特殊的⽳性,它对炎症与急症效果很好,因此我们⼜常常⽤在这些病症上。
脏、腑、⽓、⾎、筋、脉、⾻、髓的精⽓分别所会聚之处的⼋个腧⽳。
⼋会⽳⾸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种脏器组织的⽣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中的某些特定⽳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中脘为腑之会⽳,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膻中为⽓之会⽳,因其为宗⽓之所聚,为⼼包之募⽳等。
在临床⽅⾯凡与此⼋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会⽳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病证取⾎会膈俞。
另外,⼋会⽳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X。
善治血症和痛症的郄穴
善治血症和痛症的郄穴郄穴的名称和在人体的分布首载于《针灸甲乙经》。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用,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这十六个郄穴是: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十六郄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
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
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
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
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2、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该穴具有清热凉血之功,善治血证,主治咯血、呕血等出血疾患。
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故有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热,咯血,咽喉肿痛等,两者配伍使用治疗阴虚火旺咯血。
3、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穴,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轻松学十六郄穴(二)
轻松学十六郄穴(二)轻松学十六郄穴(二)2021-07-19 18:44·医学普及课堂•郄门【类属】手厥阴心包经郄穴【位置】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腕横纹上5寸左右。
【取穴方法】从大陵沿着手厥阴经的缝隙往上循摸,在肌腱和肌肉移行处能感到一个细窄的缝隙,即是郄门。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得气的深度,脉节在0.2~0.3寸,肉节0.5~0.8寸,筋节0.8~1.0寸。
可灸。
【功效】止痛安神,清营止血。
【主治】咳血,呕血,缪血。
五心烦热。
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痔疾。
胸痛,心肌炎,胸膜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乳腺炎。
【考证】《甲乙经》曰:心痛,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会宗【类属】手少阳三焦经郄穴。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上三个凹陷。
外关上一个凹陷处,在支沟尺侧旁开一筋。
【取穴方法】从腕横纹沿着手少阳经的缝隙循摸至外关,从外关再往上摸一个凹陷,此凹陷是支沟。
从支沟往尺侧循摸,滑过一条筋至一个缝隙中,在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就是会宗。
【功效】清泻三焦,开窍,理气止痛。
【主治】耳病,耳鸣,耳痛,耳聋。
眼病。
气滞,喘满。
运动后肌肉痛。
【考证】《外台秘要》曰:会宗主肌肉痛,耳聋,羊痫。
•外丘【类属】足少阳胆经郄穴【位置】在外踝上7寸左右,在腓骨前缘,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取穴方法】从外踝尖,沿着腓骨“脊”顺着腓骨向上循摸,在骨和肉交会之处是绝骨。
从绝骨外再往上循摸4个凹陷,外丘位于第四个凹陷中。
循摸时必须在腓骨前缘,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主治】胸胁痛。
少阳经胸胁部皮肤病,如带状疱疹。
【考证】《百症赋》曰:外丘收乎大肠。
《甲乙经》曰:胸胁支满,头痛,项内寒热,外丘主之。
•中都【类属】足厥阴肝经郄穴【位置】在内踝尖上7个凹陷,在胫骨后侧,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取穴方法】先定蠡沟(其位于内踝上第五个凹陷处,于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沿着足厥阴经的缝隙,从蠡沟再往上循摸两个凹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16郄穴【图表口诀】人体十六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
十六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