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夫卡《城堡》意义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
卡夫卡的《城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存在的孤独和无助。
这部小说以一个围绕
在一个小镇上的城堡展开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省吾与城堡不断交互的经历,探讨了官僚主义和权力对个人的压迫,以及人们在追求认同和被理解的过程中所
面临的困境。
小说中的城堡象征着权力,它高高在上,作为一个官僚机构,掌握着整个小镇的生活。
而卡夫卡本人则是一个外来者,无法理解城堡的规则和秩序,也无法得到城堡的认可。
这种无法被理解和接纳的孤独感在整个小说中贯穿始终,让我感到十分压抑和沮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相当丰满而复杂。
主人公卡夫卡省吾是一个笨拙而无助的人,他
一直试图与城堡建立联系并获得认同,却在过程中遭受挫折。
他的努力和困惑使我对
他产生了一种同情和共鸣。
而其他的角色,如城堡官员、村民们等,也都具有各自的
个性和特点。
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让我对人性和社会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小说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卡夫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给读者留下了很
多解读的空间。
而小说的结尾,却给我留下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感觉,对于卡夫卡省吾
是否能够被城堡接受和认同还留下了悬念。
这让我对于权力和认同的问题产生了更深
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充满哲思和深度的作品。
它通过讲述一个外来者
与官僚主义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在社会、权力和认同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读
完这部小说,我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同时也对文学的力量有
了更多的敬畏。
城堡卡夫卡解读

城堡卡夫卡解读
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多重解读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城堡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城堡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和办事效率低下的象征。
这种解读认为,城堡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土地测量员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反映了普通人在面对官僚体制时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解读可以联系到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官僚体制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困境。
城堡也可以被看作是上帝或宗教信仰的象征。
在这种解读下,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象征着一个信徒为了接近上帝而付出的努力。
城堡作为一个超验的存在,它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远远超越了人的理解范畴,人无法用理性获得对它的认识。
这反映了卡夫卡对宗教信仰的探讨和对人与神之间关系的思考。
还有观点认为城堡是荣格理论中“暗影”(Shadow)的原型意象。
在这种解读下,城堡代表了个体内心深处隐藏的、被压抑的欲望和恐惧。
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就是个体在面对内心阴影、追求自我完整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冲突。
综合来看,卡夫卡的《城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这些解读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了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
题。
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官僚体制的批判、对宗教信仰的探讨,还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剖析,城堡这个意象都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

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第一篇: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无论怎样来看,卡夫卡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的大师,他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精神特征的人,也是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
所以,要想绕过卡夫卡是不可能的。
一:卡夫卡的形象:地窖中的穴鸟再20世纪小说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经历是最平淡无奇的。
1883年生于布拉格,此后一生中没离开过故乡,在公司当职员,文学创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1924年去世。
死后,由于朋友布罗德违背了它的遗属,所有作品得以出版。
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写作,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直接面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写出人的本真的苦难。
卡夫卡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只小动物,处在地洞中,对周围充满了恐惧。
可以说,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人的处境,卡夫卡当然也不例外。
卡夫卡还有一篇重要的独白: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绝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
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扇门后。
……… 然后我将回到我的桌旁,紧接着马上写作。
这段话出自卡夫卡给他的未婚妻的一封信,可以看出他的心理表白。
二《城堡》迷宫下面进入对《城堡》的分析。
由于城堡没有结尾,具有未完成性和开放性,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更准确的解释,因此只能从诗学角度分析城堡。
《城堡》的主人公叫K,一个字母,有符号化特征。
半夜来到村庄里面,准备进城堡。
K自称是一个土地测量员,但城堡并不承认聘请过土地测量员。
因此K无权在村庄居住,更不能进入城堡。
于是K首先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是个错误,于是为了补偿过失,K被安排去给一个小学当看校门的,而学校也不缺看门人。
最终K发现他是一个对城堡毫无用处的人,当然也进不了城堡。
用故事描述《城堡》是一间很费力的事,因为《城堡》几乎是无法用讲故事来描述的,必须把城堡看成一个总体象征结构,小说才能获得解释。
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理解<<城堡>>的关键在于“城堡”意象。
32《城堡》读后感

《城堡》读后感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名。
通过阅读《城堡》,我对于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K是一个追求意义和归属感的人。
他来到城堡,希望得到认可和归属感,但最终却发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追求归属感的渴望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然而,卡夫卡通过K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追求是徒劳的,因为真正的归属感只能来自于自我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小说中对于权力和权威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
城堡代表着权威和权力,而K则是那个追求权力的人。
然而,卡夫卡通过K的失败告诉我们,权力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不仅会让人失去自我,还会让人陷入孤独和绝望。
这种对于权力的探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对于人的腐蚀作用。
此外,小说中的叙述风格也让我印象深刻。
卡夫卡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充满荒诞和异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与我们现实中的世界截然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和情感
却是相通的。
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语言的魅力和局限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
总的来说,《城堡》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对于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继续影响着我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简析卡夫卡城堡的内容

简析卡夫卡城堡的内容
《卡夫卡城堡》(The Castle)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皇
家城堡的事情,由若干个片段构成,主题突出。
小说通过对城堡中几个不同的角色追求自
由以及人性诸多欲望的叙述,从而揭示了一个阶级社会中人们无法逃脱的桎梏,即无论如
何也必须向权利精英恭敬服从,他们的命运也被社会的结构所束缚。
小说的主人公是桑塔里利尔·拉斯培,他作为租户,住在一个名叫福斯特堡的城堡里。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农民,深受律师、小贩和卫兵们的尊敬。
在福斯特堡,拉斯培权力几
近无边,担任士兵,守卫城墙。
他在城堡里体验到无比的自由,几乎可以与他人等量齐观
地交流,毫无压力。
随着故事的发展,小说出现了一系列不同的悬念。
拉斯培遇到了一群掠夺者,他们包
括多位贵族、一位医生和一位法制官,都颇有作为。
他们要求拉斯培向他们投降,但拉斯
培却不同意,坚决反抗。
此后,他们又来了一次攻击,但他们比之前更加凶残。
这是恐怖,他们威胁拉斯培将把城里所有人都杀掉,不过这时他利用新发现的机会,帮助守卫城墙的
士兵击退攻击者,最后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的守护了城堡。
小说的最终结局虽然有着一定的讽刺意味,但却也充满了希望。
尽管人们被无穷无尽
的社会结构桎梏所束缚,但是善良的拉斯培依然有能力把城堡守护得住,在暴力及尊严之
间保持平衡,最终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城堡》读后感

《城堡》后感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揭示了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让我对人生、社会和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被小说中主人公K的经历所吸引。
K应聘来到城堡当土地测量员,然而却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困境。
尽管城堡近在咫尺,他却费尽周折也无法进入。
在这个过程中,K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
这些人物的形象和遭遇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冷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被小说中深刻的主题所震撼。
城堡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代表了世界的荒诞和异己。
而人只是这个世界中的沧海一粟,面对巨大的系统时显得无力而渺小。
这种无力感和荒诞感让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无意义的世界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此外,我还被小说中独特的文学风格所吸引。
卡夫卡的文笔冷峻而富有诗意,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荒诞和冷漠的世界。
这种文学风格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城堡》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慨。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人生、社会和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卡夫卡的文学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回味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启示和力量。
浅析卡夫卡《城堡》意义

浅析卡夫卡《城堡》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城堡》的象征意义学生姓名:郭靖楠学号:310712030204指导老师:徐欢颜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中文07-2班学校:河南理工大学浅析《城堡》的象征意义中文摘要:《城堡》是20世纪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怪诞而生动世界。
小说主人公K的土地测量员身份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城堡当局的承认,因此被允许进入村子。
然而K用尽毕生心血试图进入城堡终未能如愿,只是在最后弥留之际得到了城堡下达的决定:“虽然K无权要求在村中居住,但是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准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
” ①《城堡》中的叙述处处洋溢着奇特而荒谬的气氛,在这个令人诧异的梦靥般的空间内城堡作为作者大笔墨筑刻的意象无疑倍显意味深长。
本文为将从:权利与个人、天堂与距离、边缘与痛苦等方面挖掘卡夫卡笔下城堡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天堂,边缘,象征意义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德语是其母语,自幼酷爱文学。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
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国立的公共机构—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17年患肺病,1922年6月辞职回家疗养,养病期间除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外,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等国游玩。
1924年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6月3日逝世在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享年41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却始终处在冷漠的家庭环境与残酷的社会现实相交织的夹缝中。
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凭借自己的勤俭和智慧,经营一份生意兴隆的产业。
事业的成功愈发助长了赫尔曼?卡夫卡专横暴戾和刚愎自用的性格的发展。
卡夫卡是其唯一的儿子,然而性格使然,他对卡夫卡的态度向来简单粗暴、蛮横专制。
他干涉甚至主导卡夫卡每一次的人生选择,无论在学业、工作以至于爱情方面,然而他要求得到而且必须得到的是卡夫卡的绝对恭敬和服从。
卡夫卡《城堡》解读

城堡:难以抵达的意义内容提要:对卡夫卡《城堡》的解读,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声音。
本文从城堡的存在模式着手,通过对城堡的特征的勾勒,着重探讨了城堡和村庄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对城堡的心理机制,从表至里,由浅入深,揭开了纷乱而怪诞的现代主义关系,传达了对文本实质不同于人看法:如果说村庄代表了一种日常生活状态,则城堡就代表了超出纷纭繁杂的生活的崇高存在,代表了生存的意义所在。
K对道路的寻找,反映的是人类对人生目的的不懈追寻和求索。
城堡的不可抵达,即是人生意义的不可穷尽。
作者的分析虽不够深入,但提供了一个他自己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意志日常生活卑微在厚厚的积雪和沉沉的夜色中,K步入了村子,没有任何光为他照亮,在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他“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
”[1]随后他的身子被紊乱、悖谬的村庄现实所淹没,但他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却永远停留在了高处。
接下来的行走是日常生活对K的一种无止境的考验,这种考验非但没有将K击退,反而将他给激发了起来,他没有放弃同城堡接近的每一丝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迈出了他执着的步伐。
事实上,K的内心总被一种空朦而虚幻的光充满——正是那种似是而非的拒绝引导着K深入通往城堡的道路,虽然这种拒绝和干扰并非来自城堡本身,但显然没有一次不是因为城堡的存在而形成。
城堡那么虚无,那么抽象,却又实实在在地主宰着村子里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每一人身上体现出它那纯粹的、不可逆转的意志。
现在,城堡在我们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了,那高高在上的城堡,难道不就是指引我们、鞭策我们、确立我们存在价值的意义吗?而K难道不也正是苦苦为信念而奋斗,不断追问生存意义的人类缩影吗?毫无疑问,卡夫卡笔下城堡和村子之间变幻莫测、千线万缕的的关系,即是意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所以城堡总是存在于若隐若现之间,一旦离开村庄的具体现实,它就彻底地消失,人生意义是不能只靠思想来得出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2]任何直接抵达意义的企图都是狂妄、不可实现的。
城堡读后感

城堡读后感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耐人寻味,充满了哲理和现实主义的特点,深刻探讨了权力、官僚主义、个体与集体等重要话题。
读完《城堡》,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情感。
小说中对现实世界的细腻描写和政治谜团的布置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主人公卡尔·克中国风酷非法不论安在城堡前,却找不到进去的门路,整个故事始终在展示着他与城堡之间的不解之谜。
城堡所代表的权力和官僚体制的不可思议,反映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发了对人类存在和社会体制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物在故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又传达出深刻的人性挣扎和绝望。
卡尔·克中国酷非法不论安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在城堡中的种种遭遇和探寻,展示了一个个体在官僚体制下的渺小和抗争,也表达了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其他人物如住宿处的老妇人、城堡的官员等,也都展现出各自的人性弱点和挣扎。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都充满着诗意和哲学意味,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深深的共鸣。
作者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探讨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碰到的困难和矛盾,引发读者对生活、人性和命运的深思。
小说中蕴含的对人类存在的疑问和对权力的批判,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启发了对个体与集体、自由与束缚等议题的探讨。
通过阅读《城堡》,我领悟到了卡夫卡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思考。
他对现实生活中权力与个体、官僚主义和自由的对立等问题的深刻探讨,让人不仅反思自身生活状态,也思考社会结构和人性考量。
意义诞生于荒谬——读卡夫卡《城堡》

意义诞生于荒谬——读卡夫卡《城堡》生,无法选择;死,没有选择。
而在生死之间,便是人生。
尼采将人生比喻为一根高空绳索,他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会被超越。
人生的确是一根高空绳索,一端牢牢系在生之此岸,一端牢牢系在死之彼岸。
这是必然。
在生死之间,绳索迎风飘荡,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不可预测。
这是偶然。
至于为什么会有一根绳索横贯两岸,答案也许只有上帝明白。
不过,卡夫卡的答案很可能会是:这一切仅仅是一种偶然。
而且他也许还会带着几分嘲讽的口吻说,这个问题与为什么我的脚下有一块石头这样的问题一样可笑。
他似乎在警告我们,对于存在的任何追问都必须有一个尽头。
一旦我们逾越了这个尽头,试图继续前行,窥视着我们的将是意义的黑洞,是混沌,是荒谬。
意义诞生于荒谬,这似乎就是卡夫卡的秘密。
正如他所欣赏的中国道家常说的,无中生有。
他把这个可怕的秘密深深藏在城堡之中。
K 的出现很难说是城堡官员们的错误,因为即使最有效最精确的官僚机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
毕竟这是一个人的世界。
除非人变成一种完美的生物,否则人的世界注定是一座不完美的世界。
然而,对于K自己而言,生命却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偶然差错发生了彻底改变。
于是,他在城堡这座世界中的存在意义一下消失了。
就在此刻,他坠入了荒诞之中。
然后荒诞的对话,荒诞的人物和荒诞的感情相继出现。
K徒劳地挣扎着,仿佛撞上蛛网的小虫,最终却越陷越深。
K最初努力扮演一个土地测量员的角色,但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自我定位却遭到了人们的漠视。
为了获得社会认同,他必须获得城堡的肯定和任命。
此时,巍然耸立的城堡便以一种巨大而无形的权力之手牢牢抓住了K。
其实城堡也许根本子虚乌有,然而这已经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城堡象上帝一样以一种神秘的权力赋予世界以意义。
但是在上帝的崇高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的敬畏和赞美,却被在城堡的神秘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人们的恐惧和谄媚所代替。
人格化的上帝被非人格化的城堡所代替。
上帝死了,然而人类并未如某些人所歌颂的那样获得普罗米修斯式的解放。
卡夫卡的《城堡》的内在意蕴解读-最新资料

卡夫卡的《城堡》的内在意蕴解读-最新资料卡夫卡的《城堡》的内在意蕴解读一、卡夫卡和《城堡》卡夫卡的创作过程不是在外部的社会思潮推动下完成的,而是被内心的创作欲望所驱使。
在他的心目中,创作是至高无上的,作品《城堡》与其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极其复杂的,大致归为三种因素:一是家庭因素:卡夫卡从小养成的忧郁、内向的个性,与他的家庭关系密切。
他一直与父亲之间有隔阂,这对他的创作影响甚大,他的畏父意识在他后来的生活中逐渐蔓延、扩展。
最终笼罩了他人格的各个方面,于是在他的作品中的各种奇特的图像都成了他内心恐怖的折射。
二是学业因素:卡夫卡从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在学校由于犹太人使用的不是希伯来语而是德语,受到非犹德语学校学生的挤兑和孤立,语言上陷入了“孤岛”,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漂泊感、失落感、孤独感。
而这种矛盾的性格,反映在他在的现实生活中的彷徨。
三是情感因素:卡夫卡是以为把文学创作放于至高地位的人,由于害怕创作受到婚姻的干扰,所以有两次失败的婚约。
可以看出,卡夫卡的爱情与他内心的伟大理想有关。
四是犹太宗教文化因素:对卡夫卡来说,犹太文化因素对其情感和心理的结构性作用,在其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是命中注定的,卡夫卡身上的犹太文化烙印,来自其家庭生活中犹太文化因素的熏染与渗透。
二、《城堡》主题的多义性对于《城堡》的内涵模糊抽象,意蕴复杂,因此其主题具有多重性。
下面是有关《城堡》主题的几种较为普遍的阐释,归结如下:第一:从哲学角度出发看,是以加谬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处境尴尬的真实写照。
主人公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自由,但以失败而告终,他徒劳的努力代表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
由上述观点可知,现实世界中现代人竞争意识激烈,但在压力之下的精神状态却是无比空虚,人类的生存状态常以痛苦、不幸、恐惧等形式表现出来,传达着某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感悟和体验,追求现实世界的最真实面。
《城堡》故事简介及人物分析

卡夫卡在创作过程中深受个人经 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作品中反 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 境和焦虑。
故事主题与意义
主题
故事主题是关于权力、压迫和人性探 索的。通过主人公K的努力和遭遇, 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异化。
意义
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 刻反思,以及对人性、权力、自由等 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人文价值。
《城堡》故事简介及人物分 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故事背景与主题 • 主要人物介绍 • 人物关系与冲突 • 人物性格特点与命运分析 • 故事中的象征元素与隐喻意义 • 故事主题的延伸与思考
01
故事背景与主题
《城堡》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卡夫卡的《城堡》创作于20世纪 初,当时欧洲社会正处于动荡和 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日益尖锐。
封闭和隔离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自然环境也成为了土地测量员探索
和发现的重要线索。
06
故事主题的延伸与思考
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启示
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无 奈
城堡中的种种荒诞现象,如官员的腐败、民 众的盲从等,反映了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 问题。
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城堡所呈现的荒诞世界,促使读者反思现实 世界中的种种问题,思考如何改善现实世界
。
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探讨
揭示人性的弱点
城堡中的人物形象,如官员的虚伪、民 众的盲从等,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如自 私、贪婪、盲从等。
VS
探讨社会现象的根源
城堡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如官场腐败、民 众盲从等,探讨了其产生的根源,如制度 缺陷、文化传统等。
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城堡》读后感

《城堡》:荒诞世界中的无尽追求《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以及人类在其中所展现出的无尽追求和挣扎。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主人公K所吸引。
他是一个充满好奇和追求的土地测量员,为了进入城堡工作,不惜长途跋涉,穿越重重困境。
然而,当他终于抵达城堡管辖下的村落时,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进入那座近在咫尺的城堡。
这种荒诞的设定让我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无奈。
在小说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K在城堡管辖下的村落中的经历。
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以及一些闲杂人员。
这些人物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遭遇,但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着求生存。
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让我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冷漠,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此外,小说中的城堡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存在。
它代表着权力和欲望,是K追求的目标。
然而,城堡的荒诞和不可触及性也让我对权力和欲望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失去自我,陷入无尽的挣扎和困境。
这种反思让我对生活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城堡》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和人性探索,也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类似的困境和挑战,如何在荒诞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呢?我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批判和思考,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完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荒诞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总的来说,《城堡》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人性探索的作品。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也让我对荒诞世界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影响我对生活和社会的看法。
《城堡》的隐喻

城堡》的隐喻初读卡夫卡的《城堡》,大家都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因为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卡夫卡奇异的叙事方式,平静温和的文风和充满疑团与不正常事件的故事无疑都加深了人们对这部小说的疑惑。
随着阅读的深入,有些疑团会解开,有些则越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在《城堡》中,卡夫卡很明显地表达了些什么,然而这一切都是隐晦的,就像一开始K 进入村子时浓浓的雾霭。
《城堡》中发生的每一件事看上去都不很合理,然而又不是完全不可能,而整个故事就像是一个包含某种普遍隐喻意味的寓言,就像是一个醒不过来的梦。
卡夫卡的中文译者张荣昌先生在译本序中说:有的评论家把《城堡》说成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一部寓言小说”、“一篇宗教预言”,姑且不论这些“定位” 是否准确,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故事中并没有只言片语透露寓言的意义,没有提供任何哲学暗示,有的只是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事件[1] 。
故事的核心是城堡――一个架构庞大拥有巨大的威权然而又可望不可即而且效率奇低的组织,一切故事都是围绕这个组织,确切地说是人们对这个组织的态度推演出去的。
这个组织让人们不能不联想到这是对巨大的行政机构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考量卡夫卡写作的时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所谓现代社会以人们始料未及的速度建立起来,电气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影响了欧洲大陆的角角落落。
K 到达村子下榻在小酒馆时,施瓦尔策为了验证K 的土地丈量员身份时用电话询问城堡:“噢,在这家乡村小酒店里居然还有电话?设备不错呀!这些事一件一件听起来使K感到惊奇,不过总合起来又在他的意料之中。
” [2] 就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然而关于技术,整部小说并没有提很多,电话倒是一个多次出现的意象,显然技术的革新并没有让城堡的工作效率提高,倒是增加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打过去也只能听见蜂鸣声而已。
卡夫卡的作品的象征意义更多是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技术问题实在是微不足道,而电话的出现,可谓画龙点睛。
《城堡》:官僚主义与存在的迷失,对人性与社会的讽刺

城堡:官僚主义与存在的迷失,对人性与社会的讽刺概述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被城堡系统束缚的主人公卡维尔,揭示了官僚主义对个体自由存在的限制,并对人性以及社会现象进行讽刺。
主题1:官僚主义对个体自由存在的限制
卡维尔无法进入城堡
在小说中,卡维尔被派到一个小村庄担任地方官员,但他却发现自己无法进入城堡。
这种局面表明了官僚机构对于个体自由存在的限制。
卡维尔为了进入城堡而奋斗,但他始终被困在外围。
官僚体系中的奇怪规则和程序
小说中描绘了一系列荒谬、复杂、甚至荒唐可笑的规则和程序。
这些规则和程序使得任何行动都变得莫名其妙,并且没有明确的目标或结果。
这种官僚体系表明了它对于个体自由行动的约束力。
主题2:对人性以及社会现象的讽刺
人性的迷失
卡维尔被城堡系统束缚,他不断努力与体制抗争,但最终却无法实现自由。
这揭示了人性在官僚主义面前的迷失。
个体为了适应官僚机构而牺牲了自己独立思考、行动的能力。
社会中的无效沟通和权力斗争
小说中描绘了频繁出现的无效沟通和混乱。
各种角色之间存在着分歧、冲突和权力斗争,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这是对社会中权力运作方式以及人们对于权力的追逐进行的讽刺。
结论
《城堡》通过官僚主义对个体自由存在的限制与对人性以及社会现象的讽刺,展示了一个荒谬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部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政治和个体自由等议题的思考。
同时也警示我们保持批判思维,防止在官僚主义体系中迷失自我,并倡导建立更加公正、透明且符合人性需求的社会结构。
2024年《城堡》名著读书心得

2024年《城堡》名著读书心得《城堡》是法国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小说作品,出版于1926年。
作为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城堡》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吸引了无数读者。
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有了一些对于作品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觉得《城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压抑和沉重。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阴郁而封闭的城堡中,人物之间缺乏真实的沟通和交流,充满了许多的虚伪和官僚主义。
阿姆·卡,作为主人公,一直试图与城堡建立联系,但却始终被隔离在外。
这种喧宾夺主的局面,让我感到无形的压力和束缚。
我想这种压抑和沉重正是卡夫卡试图表达的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力感。
其次,《城堡》中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卡夫卡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阿姆·卡一直试图进入城堡并融入城堡生活,但他却被种种困难所阻挠,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挫败和孤立。
这种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束缚,让我有时不禁为他感到心疼。
而平日里心思缜密又善于与人交流的巴恩伯格,和对城堡发出怀疑的卡莱特等人物,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城堡中维持着各自的利益和权力。
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如同一幕幕戏剧,令人揪心又令人愤怒。
再次,《城堡》给我带来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城堡中的官僚体制和官僚主义现象,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实中的某些场景。
一些官员只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而漠视民众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对于个人私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存在不公和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而城堡中生活的人们,也都被这种制度所束缚,失去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这让我深思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对于个体权益的保障。
最后,《城堡》给我带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阿姆·卡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勇气。
尽管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我们是否能够像卡一样勇往直前,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呢?在城堡的外面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只有敢于前行才能够发现其中的美好。
对抗与消解──卡夫卡《城堡》解读

对抗与消解──卡夫卡《城堡》解读对抗与消解──卡夫卡《城堡》解读引言:卡夫卡是20世纪德语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体风格而广为人知。
作为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城堡》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笔触和复杂的情节,更深入地探索了人与权力、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城堡》的解读分析,探讨作品中表现的对抗与消解的主题。
一、权力与控制:个体对社会的抗争《城堡》中的主人公卡夫卡(K.)是一位年轻的银行职员,他被任命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上的城堡工作。
尽管他一直试图与城堡建立联系,但他却陷入了无休止的官僚作用和权力机构的控制之中。
城堡象征着权力和社会统治,而卡夫卡形象地代表了个体在这种体系下的抗争。
作品中,卡夫卡一开始对城堡充满了敬畏和期待,希望能够在这个庞大的机构中找到归属感。
然而,他却发现自己被城堡的官僚体系所束缚,在各种规则和程序面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种权力机构的控制使得卡夫卡的个体意识受到压抑,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对抗权力的过程中,卡夫卡在作品中展现了坚持和反抗的一面。
他试图通过与城堡的家庭和官员建立联系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逃离城堡所带来的束缚。
这种无休止的对抗使得卡夫卡的个体力量逐渐削弱,最终被城堡的权力机构所消解。
二、个体与社会:沟通的困境与孤独在《城堡》中,卡夫卡与城堡的官员和村民之间的沟通困境也是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作为一个外来者,卡夫卡不断尝试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希望能够逐渐融入这个社会。
然而,他却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城堡的官员和村民对卡夫卡的存在并不友好,他们对他抱有敌意和怀疑,给他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在卡夫卡多次试图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交流时,他却发现自己总是被忽视或者被误解。
这种沟通的困境使得卡夫卡的个体感受到了巨大的孤独和无助。
三、意识的束缚与自我消解除了与城堡和他人之间的对抗与消解,作品中还展现了卡夫卡自我意识的束缚和自我消解。
解读卡夫卡《城堡》主题的多重性-最新年精选文档

解读卡夫卡《城堡》主题的多重性-最新年精选文档解读卡夫卡《城堡》主题的多重性一、宗教角度的解读卡夫卡生前的好友马克斯?布洛德试图通过宗教的角度阐释“城堡”的意义。
他在小说第一版的后记中说:“‘城堡’正是神学家称之为‘仁慈’的东西,是神对人(即村子)的命运的摆布,是各种偶然事件、神秘莫测的决定、天赋和损害的效力,是无法得到和无法争取到的东西,它凌驾于所有人的生命之上。
”其实恰好相反,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上帝的冷漠和残酷,因为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城堡”、“法庭”、“父亲”分别执行了上帝的职能。
上帝拒绝了K接近他的要求,因为上帝是独一无二而且神秘莫测的。
如果允许别人接近甚至进入上帝的内心,上帝的权威将不复存在。
但人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上帝活着,谁也没有见到他的模样,假如上帝死了,那不是人人都可以冒充上帝了吗?这种哲学意义上的终极追问最终证明了通过宗教来解读艺术的荒唐。
马克斯?布洛德通过自己的宗教观念来解读卡夫卡,这种解读方式符合西方人的神学思维,并且影响深远,但是这一说法将卡夫卡大大地简单化了,布洛德把卡夫卡理解为一个保守的思想家,他号召人们回归陈旧的宗教真理,以便和现实世界作坚决的反抗。
同时表明人世间的一切行为都难以抵挡宗教的安排,人类虽然表面上拥有合理的权利,但是却常常由于不合理的原因遭到不合理的安排。
这无疑忽视了小说中主人公K积极的进取心和与命运斗争的积极性。
可以说,布洛德用自己的方式遮盖了卡夫卡。
二、政治意义的解读还有一种解释把《城堡》视为官僚体制的象征,认为“城堡”就是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奥匈帝国的代表。
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解读,这种说法曾经在中国非常流行。
把“城堡”理解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缩影”。
诚然,在小说中曾多次描写了城堡管理机构的复杂,K一心想接触城堡的主人――伯爵,而在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之后,迎接他的总是邮差、秘书、助手之类的闲杂人等,“橱柜里塞满了文件”,“各种文件铺满了半个房间”,村长手里仿佛有着永远也办不完的案子。
孤独者的黑色希望——《城堡》的意义解读

抗的矛盾点 看 出城堡 于人们是一种 “ 黑色希望 ” . 无法实现 的
希望 这份没有可能实现的希望揭示了人们 对于 自我认识 的
不足 . 在 自我 的矛 盾 中 迷 失 . 成 为 灵 魂 的孤 独 者
在六天之 内完成 . 人 物 心 理 状 态 的 改 变 非 常 之 快 。本 文 对 情
4 . K 在应付施 瓦采时声称 自己的助手 还没有来 .但 是 当
两位 助手到来 时 . K对于他们 的情况依然是一 无所知 。 但是在 接下来章 节 中 . K 的反应 与前两章所 反映 出的误
节 进行 了梳理 . 归 纳如下 :
.
无 法把 握 的生命状 态三部分展 开论述 , 得 出城堡在K生命 中充 当的“ 黑 色希 望” 的本质 , 其根 源在 于 以K为代表 的人 类 自我抗 争 的未完成。
关键词 : 卡 夫 卡 《 城堡》 意 义 解 读
《 城 堡》 是卡 夫 卡 的一篇 未 完成 的作 品 , 凭借 其 丰富 多 重 的内涵 、 荒 唐怪诞 的情节及 强烈 深刻 的表现 手法 等 . 在 文
、
2与村 长谈话 。 3与 女店 主的第二次谈话
6 K收到了第二封克拉姆的情。
7搬 出客栈 , 住进学校
1与汉斯 的谈话
入进退 两难的境地 城堡赋予K 身份 时 , K 就无法再 掌握 自己 的命 运 . K自以为 与城堡是一 场博弈 . 但其 实K 所遇 到的艰难
困苦 . 恰是 城堡不 可反抗 的权 威带来 的 。K 不再 拥有 自己 的 命运 K 在 城堡权威 之下已经屈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卡夫卡《城堡》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城堡》的象征意义学生姓名:郭靖楠学号:310712030204指导老师:徐欢颜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中文07-2班学校:河南理工大学浅析《城堡》的象征意义中文摘要:《城堡》是20世纪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怪诞而生动世界。
小说主人公K的土地测量员身份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城堡当局的承认,因此被允许进入村子。
然而K用尽毕生心血试图进入城堡终未能如愿,只是在最后弥留之际得到了城堡下达的决定:“虽然K无权要求在村中居住,但是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准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
” ①《城堡》中的叙述处处洋溢着奇特而荒谬的气氛,在这个令人诧异的梦靥般的空间内城堡作为作者大笔墨筑刻的意象无疑倍显意味深长。
本文为将从:权利与个人、天堂与距离、边缘与痛苦等方面挖掘卡夫卡笔下城堡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天堂,边缘,象征意义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德语是其母语,自幼酷爱文学。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
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国立的公共机构—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17年患肺病,1922年6月辞职回家疗养,养病期间除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外,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等国游玩。
1924年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6月3日逝世在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享年41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却始终处在冷漠的家庭环境与残酷的社会现实相交织的夹缝中。
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凭借自己的勤俭和智慧,经营一份生意兴隆的产业。
事业的成功愈发助长了赫尔曼?卡夫卡专横暴戾和刚愎自用的性格的发展。
卡夫卡是其唯一的儿子,然而性格使然,他对卡夫卡的态度向来简单粗暴、蛮横专制。
他干涉甚至主导卡夫卡每一次的人生选择,无论在学业、工作以至于爱情方面,然而他要求得到而且必须得到的是卡夫卡的绝对恭敬和服从。
父亲这一类似暴君式的统治正是卡夫卡无法接纳和深恶痛绝的。
因此,生活中父与子的关系笼罩着紧张恐怖的氛围,这使卡夫卡的内心痛苦不堪。
他在一封长达42页的未寄出的《致父亲的信》中酣畅淋漓的表达了对父亲的教育和统摄不乏厌倦的畏惧之感,细致入微的剖析出畏惧的由来,以及此种畏惧对自己人生产生的影响,通篇真诚炽烈的话语某种程度上亦是对威严冷漠的父爱的一种有力控诉。
卡夫卡的母亲是位犹太妇女,性格忧郁而好冥想,她给予卡夫卡温和的母爱然而更多时候却忽视了儿子,一味沉浸在他人无法介入的个人世界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与卡夫卡年岁一起成长的是他内心巨大的、不可逃脱的孤独、恐惧、压抑、以及陌生感。
卡夫卡曾说“在这个世界上,他颇有被囚禁之感,他感到压抑,被笼罩在囚犯的悲伤、虚弱、疾病和妄想之中,任何安慰都不能使他感到心安,因为那只是安慰而已,只是面对作为囚犯这样的残酷现实的一点脆弱而令人反感的安慰。
问他到底想要什么,他无以对答,因为他——这正是他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对自由这个概念一无所知。
”②而就卡夫卡生活的时代而言,虽恰值奥匈帝国日薄西山之际,但其依然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对内压制民主自由的政策,此外,表现在捷克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烈。
卡夫卡的现实处境正如德国学者安德尔的评价:“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也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也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
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而就作家来说,他也经常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
但在自己家里,他比陌生人还陌生。
”③这段话深深道出了卡夫卡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作用于个人而对整其造成的不幸和悲哀。
他是夹缝中的人,一个寂寞却倔强的独行者。
他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存空间被家庭环境与时代背景无限挤压,仅留给他呼吸和思索的权利,因为他无力或者无法改变任何现实,不论是在父亲或是在世界面前他同样被忽略成一个发不出自己声音、听不到自己声音的抽象的生命符号。
他在夹缝中通过那双深邃、忧郁、仿佛由于惧怕这个世界而极容易受伤的眼睛去洞悉外界的一切,他所看到的那个奇秒的、诡秘的、颠覆的、从未真切出现过的世界被灵动深刻的诉诸笔端,读者或惊讶于那个世界的不可言喻,或惊讶于卡夫卡想象的空前诡异,或惊讶于文本自身传达的多义和庞杂性。
卡夫卡是灵魂的笔者。
他对待写作的态度智慧、谦谨、执拗、挑剔。
他为确切还原出时光、记忆、人物、梦靥或者故事等在某一瞬间单独或者交叉撞击在内心的感觉而写作,为确切复制出他所遇见和预见某种生命个体的生存状况而写作,为了从自己满意的创作中获得那纯粹的珍异闪耀的快感而写作。
卡夫卡生前名不经传的原因也与此有关——他仅为心灵而写作,仅为生命而写作。
在卡夫卡的日记、至女友密莱娜以及挚交马克斯的书信中无数次提及自己对写作的理解和写作对于他来说的意义。
他在1912年1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我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对写作的专注。
当在我的这一有机体中清楚地显露出,写作是我气质中最能出成果的方向时,一切都朝它蜂拥而去,从而能博取在性生活、吃、喝、哲学思考、特别是音乐方面的乐趣的一切才能都荒废了。
在所有这些方面我都已经干枯萎蔫了。
这是必然的,因为我的理了理就其整体来说实在太少了,只有几种起来方能勉勉强强地位写作这一目的服务。
这一目的当然不是我自动地、有意识地找到的,而是它自己产生的,现在只有办公室还在阻挠它,但这却是根本上的阻挠。
”④他的作品在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并且他在遗嘱中郑重要求马克斯把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全部彻底销毁并且对于已发表过的作品永不再版。
只是马克斯并未遵照卡夫卡的遗嘱而是精心整理卡夫卡的所有作品将其发表。
这些著作包括卡夫卡三部均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以及七十余篇中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地洞》、《乡村医生》等众多名篇,还包括不少书信、日记、寓言、箴言、随笔、剧本等等,它们都是了解卡夫卡的性格、经历,走进卡夫卡式的世界的珍贵资料。
这位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为后世打开一扇通往神奇荒诞但不失永恒魅力领域的文学之门。
自五十年代起,在欧美地区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卡夫卡热”,随后波及世界各国的文学界,卡夫卡的写作手法瞬间被越来越的作家模仿和借鉴。
而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们对卡夫卡作品探讨的不断深入,毋容置疑,这位文学巨擘所折射的光辉将愈加璀璨夺目!㈠、《城堡》的象征意义之——权利与个人《城堡》写于卡夫卡生命的晚期1922年,它是堪称最完美的卡夫卡式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创作智慧与精髓。
《城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无论是作品表层次的人物塑造、语言刻画、心理描写等方面,还是深层次的作品寓意及思想内涵等方面,都不同程度颠覆了于卡夫卡之前任何时代任何作家的小说创作手法。
其颠覆性与多义乃至无解性是《城堡》影响力和文学价值超凡的根本因素。
《城堡》描绘了一个怪诞的、难以想象的人类生存空间,其人物和故事令读者瞠目结舌但又无从质疑其真实性。
作者一字一墨如同静物素描那般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每个人物每瞬间微妙的表情,每个场景中不同个体的每次情绪起伏,读者仿佛在欣赏一场被放慢速度播放的单调乏味但却引人入胜电影,书外的人完全被带入那个与现实世界迥异的空间,读者都狐疑的张望着村子里各种各样行为怪异的人,极想发问寻找到令自己迷惑不解然而影像模糊不确定的问题的答案,但无法开口,似乎怕打破村里人喧嚣的肃静。
读者介于《城堡》和现实之间,而《城堡》的颠覆性和非逻辑性让我们难以完全忘记自己而扮演村子的一员,但卡夫卡的描述使我们好奇,我们如同K一样渴望进入那奇异的地方。
但是对两个世界都深信不疑的我们只能在村子中扮演失声的没有身份的观望者,因为字里行间亲眼看到K心血的白白流失,我们不想悲剧复演,重要的是我们无从发问,因为读者和村民像天平的两个彼端,不可能相靠近。
《城堡》的第一段便直接地、不动声色地把小说中恒对立的双方引现出来。
“K抵达的时候,夜已深了。
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
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巨大城堡的存在。
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
”⑤黑暗中的城堡仍旧显得庞大、神秘不可见。
黑暗中的K在城堡山的映衬下或许只剩下比夜色更为黑暗的点,单薄、渺小、行动毕露。
一出场城堡与K间就横亘着无可逾越的鸿沟。
前者是矛盾的主导方而后者始终处于被主导的地位,无论后者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这个既定的事实,无法反转其地位,无法跳出可怕的怪圈,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表明K走进或靠近城堡当局的可能性根本为零。
城堡是这个村子最高的权利机构,它森严的集权统治似一张无形但硕大无朋的网牢牢严密的罩住村子里每个村民的心灵的任一寸地方,完全而统一的把城堡与村民间特定的唯一的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种植在每位凡是有思维有意识的村民脑海中。
村子里的居民已习惯并且安于当局至高无上的绝对领导权,他们像基督教徒狂热地维护、爱戴、崇拜上帝一般,对任何与城堡有关(哪怕其间的关联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正面的人都有与此相同的感情。
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情人的身份给弗丽达带来无上的殊荣,村里人对她都有几分敬畏,仿似对待城堡的官员般。
弗丽达举手投足之间更是不时流露出一种赤裸裸的优越感,和极其得意的自负感。
正是这种自然流溢出的特别自负使K同弗丽达第一次见面便认定这个女人一定能解决关系到他的事情。
顺理成章了有了下文中K与弗丽达的故事。
与弗丽达有相似经历的是桥头客店的老板娘,她在年轻的时候曾三次被克拉姆叫去到他的房间,她从克拉姆那里得到了三样物件:一张信使的照片,一床毯子和一个睡帽。
然而克拉姆为何事叫她,这三样物件是否属于克拉姆本人、她通过何种途径得到等均不详。
然而这三件物品就真正囊括了她生命中的全部骄傲和幸福,她像呵护珍宝一样守着这三样东西,看似幸福实则悲哀、寂寞的度过了二十几载。
因此老板娘对弗丽达如同对待自己亲生女儿般、如同对待那三件珍宝中的任意一件般,总也爱怜不够,因为她们都和克拉姆有过联系。
而与村民这种维护城堡声誉和地位的强烈感情相伴产生的另一个意识便是极端的排外情绪。
他们排斥没有获得当局承认的一切外来事物,他们认为一切触犯当局权威的行为都合适不过。
她用尽浑身解数、机关算尽想要与克拉姆接近却仍从未成功过,她仍是酒店里最下层、最不起眼、卑微可怜的小女佣。
但她有坚不可摧的骇人意志,绝望中她和K都抓住了被自己视为救命稻草的对方。
他们内心欢呼雀跃,似乎彼此宏伟远大的目标就要实现,使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