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的故事

合集下载

陕西户县民间故事

陕西户县民间故事

陕西户县民间故事陕西户县是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画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财神刘海故里”和“财神之乡”。

那你知道陕西户县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陕西户县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陕西户县民间故事:运漆河的传说户县境内有一古河道,自终南山出,北流至郿邬岭下转向东北。

相传此河道为昔日之运漆河。

这条河很奇怪,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它顺着眉坞岭流淌,但后来就慢慢消失了。

但现在每60年要涨一次水,1957年“运漆河”涨水,沿着郿邬岭流了20多天,流完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唐贞观年间,太宗刺尉迟敬德监修长安城。

当时发动了民间所有的能工巧匠,动用了不计其数的黎民苦工,夜以继日,赶修赶筑。

待工程快要竣工之际,敬德上奏太宗说,要用生漆遍漆京城,以彰大唐江山永固不衰。

太宗甚喜,便召敬德进宫商议。

太宗问敬德,诺大的京都古城,哪来那么多生漆。

敬德说,他要把终南山的生漆割光割尽,尔后修一条运河至长安城,让生漆顺着运河源源而来,以供漆城之用。

太宗听后大喜,下旨遵行。

敬德得了圣旨,一面命令百姓开修运河,一面命漆工上山采漆。

成千上万的漆工开进了终南山,只见山上的漆树个个被开了裂口,树树挂上了勺罐接漆,漆工们风餐露宿,昼夜不眠,把勺汇成碗,把碗倒入桶,再把桶里的漆倒进新开之运漆河内。

谁知这件事惊动了终南山的山神,山神虑其尽采之举,会把终南山的漆种根绝,便化作以苍头老翁,拄着手杖下了山。

他唠叨运漆河边,正遇着敬德在督促采运,便上前施礼道:“这般采运生漆,不知有何用处?”敬德说:“奉了圣上旨意,要用他漆遍长安城。

”老翁不禁仰天大笑。

敬德摸不着头脑,便问道:“你笑什么?”老翁说:“这些许生漆,连漆我的手杖都不够,还能漆得了长安城。

”敬德见老翁口出狂言,便让他漆出个样子看看。

这时只见他用手杖在河中轻轻一拉,满河的生漆,尽沾手杖之上,而且才漆了一半。

敬德见状,惊骇不已,深悟此事有伤天地神灵,立即停止河工、漆匠割运生漆,而且再也不提漆城之事了。

中国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通用5篇)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篇1夏启当上国王以后,有一个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

启和有扈氏的部落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灭了,把俘虏来的人罚做牧奴。

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样子,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

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

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

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

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

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

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

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发百中的。

有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天空里本来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热得像烤焦似的,给庄稼带来严重的灾害。

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几下,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

这样,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

又说,古时候大河里有许多怪兽,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灾,把禾苗淹没,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这些怪兽都射死了,人们的生活才恢复了正常。

这些神话说明后羿的箭术很高明,是大家公认的。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

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音niǎn)走,夺了夏朝的王位。

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

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

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

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

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得人心者得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这个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夏朝时,夏启夺得帝位天下共愤,其中有一个部族首领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不应当抢夺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启把王位立即还给伯益。

夏启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个叫甘泽的地方与夏启打了起来。

这一仗,夏启的部队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几乎全军覆没。

夏启身边有一臣建议,赶快重整军队补充人员,准备第二次作战。

可是夏启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不少人还不赞成父死子继的规矩,所以才不肯拥护他。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来参加他的军队,打败对手简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胜利,首先必须把人心拉向自己这一边来,让人们知道夏启是一个贤能的人,由他来继承王位是符合条件的。

于是夏启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

他吃饭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张很薄且又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作为娱乐。

他爱护小孩子,尊敬老人。

谁有本领,就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就请来叫他带兵打仗夏启这样坚持了很久,真的产生了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

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儿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严格,对待别人又多么热情,多么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

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人们互相传着夏启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夏启是夏禹的惟一继承人,对于父死子继的天下制度,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夏启终于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

这一次,有了群众的帮助,夏启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草原地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夏启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自己暂时不得人心;二是从长计议,为得天下人心,他没有自吹自擂,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实际做起。

夏启的夺位之战

夏启的夺位之战

夏启的夺位之战夏启,大禹的儿子,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夏启也是将部落世代传袭的禅让制转变为父死子继的第一人。

那你知道夏启的夺位之战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夏启的夺位之战,欢迎大家阅读。

夏启的夺位之战大禹时代,领袖的人选是通过大家的推举选出最有能力最具贤德的人,这也是所谓的禅让制。

在大禹晚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大家最先推举的人是皋陶。

可是皋陶比大禹死的早,所以再一次选择继承人,这一次有两个候选人:启和伯益。

启虽然是大禹的儿子,但是他的名望和功劳远远无法和伯益相提并论,毫无疑问伯益成了法定国君继承人。

大禹死后,伯益继位,可是启却并不愿意放弃帝位。

启依靠夏氏族的强大实力,发动了对伯益的军事叛变,伯益的氏族完全不是夏氏族的对手,伯益也在箕山被杀死,夏启就这样通过武力夺取了王位,自此开启了家天下的传承制。

这场武力夺位在相关书籍中亦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

”还有一种说法:“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却是说的启的武力夺位是大禹早有授意的。

总而言之,不管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夏启不是正统的法定继承人,他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发动战争才能成为新的国君。

夏启身为大禹的儿子,而且夏氏族当时的实力远远的超出其他氏族,在王位旁落他人的时候,夏启肯定是不会心甘情愿的。

不管他是忠是奸,动用武力发动叛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实力才是权位的有力保障啊。

夏启的为人夏启,本名叫做姒启,史书上也称呼他为夏王启、夏后启。

史书记载大禹娶涂山氏族女子生子启,所以夏启的母族是涂山氏族。

《竹书纪年》记载,夏启登基时间约为公元前1978年,驾崩的时候是公元前1963年,共称王15年。

传说大禹在世时本来是要依照禅让的传统将王位传给皋陶,可惜皋陶死的早,没有等到大禹逝世。

于是大禹又决定将王位禅让给皋陶最有贤名的儿子伯益。

但是,大禹培养伯益的时间太短了,等大禹逝世的时候,伯益还没能有足够的时间树立他的威望。

中华故事 - 启的故事

中华故事 - 启的故事

夏代国王名,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 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大宴钧台大宴各地首领。

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

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

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

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

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启,母涂山氏。

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

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

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

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 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

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

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 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

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

传说 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

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

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

武观只好认罪服输。

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夏朝时,夏启夺得帝位天下共愤,其中有一个部族首领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不应当抢夺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启把王位立即还给伯益。

夏启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个叫甘泽的地方与夏启打了起来。

这一仗,夏启的部队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几乎全军覆没。

夏启身边有一臣建议,赶快重整军队补充人员,准备第二次作战。

可是夏启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不少人还不赞成父死子继的规矩,所以才不肯拥护他。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来参加他的军队,打败对手简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胜利,首先必须把人心拉向自己这一边来,让人们知道夏启是一个贤能的人,由他来继承王位是符合条件的。

于是夏启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

他吃饭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张很薄且又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作为娱乐。

他爱护小孩子,尊敬老人。

谁有本领,就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就请来叫他带兵打仗夏启这样坚持了很久,真的产生了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

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儿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严格,对待别人又多么热情,多么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

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人们互相传着夏启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夏启是夏禹的惟一继承人,对于父死子继的天下制度,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夏启终于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

这一次,有了群众的帮助,夏启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草原地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夏启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自己暂时不得人心;二是从长计议,为得天下人心,他没有自吹自擂,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实际做起。

得人心者得天下议论孟子在这里要讲明的意思,就是要懂得理解民众的需求。

要注意在平时就积累别人的好感,注意获得别人的支持。

别人支持你并不是你如何如何强大,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别人。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夏朝覆亡的故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夏朝覆亡的故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夏朝覆亡的故事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个世袭制朝代。

夏时期的⽂物中有⼀定数量的青铜和⽟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下⾯⼩编给⼤家讲⼀讲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夏朝覆亡的故事。

夏朝覆亡真相引⾔ 若要说中国历史,夏朝是不能不说也是⽆论如何不可逾越的峦峰。

但是,夏朝却是⼀个没有多少考古实物出⼟的王朝,它仅仅存留于⼈们的记忆中和传说中。

因此,历代关于夏王朝的真实存在性成为公案,众说纷纭,莫衷⼀是。

可以说,在甲⾻⽂出⼟之前,商代和夏代⼀样,是不被正统学术界所认同的。

⽽在甲⾻⽂出⼟以后,再也没有⼈怀疑过商朝的真实存在性了。

商代世系已被甲⾻⼘辞所确凿⽆疑的证实了,⽽在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位居⼆⼗四史之⾸的《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夏代世系的记载与该书《殷本纪》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样明确。

实物既已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夏与商⼀样,世系那么明晰,传承那么有序,绝⾮空⽳来风,⽆源之⽔,必有所据。

况司马迁去古不远,见过⼤量的典藏⽂献,加之司马迁撰写史书的认真性和准确性,遍游九州,考稽耆⽼,不放过任何⼀点阙疑之处,历为后世史家所推崇。

因此,《史记》⼜被誉为信史。

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古代史观,⼜⽆不重视传说和神话等等,譬如欧洲⽂化的源头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实际上就是希腊的远古史,⽂明史。

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夏朝的真实存在性。

夏朝建⽴ 在夏朝享国400多年的历史⾥,除了⼤禹治⽔、少康失国、夏桀亡国等等不多的⼏个故事以外,夏朝并没有多少典籍记载或实物佐证的存在。

缺少了故事的历史,就如同⼀幅没有多少⾎⾁的⾻架,总是索然⽆味的。

在后世诸多的⽥野发掘中,和远古唯⼀联系紧密的⽂物记录,似乎与夏朝也缺少对应。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丰富这幅远古的⾻架,以使它颜⾯⽣动起来,栩栩如⽣地站在我们⾯前。

对于夏朝的开国国君,史学界⼀直有两种说法,⼀说是⼤禹,⼀说是⼤禹的⼉⼦启。

【传说】夏启的历史故事

【传说】夏启的历史故事

【关键字】传说夏启的历史故事夏启的历史故事篇一据说大禹治水,一直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

有一次,他治水来到涂山(现在的会稽山),偶然间碰到一条九尾的白狐狸,这狐狸来到他的面前,摇摆着一把像扫帚一样的毛蓬蓬的尾巴。

这狐狸是和龙、凤、麒麟等动物一样同属于吉祥的生物。

禹见到这九尾白狐,不禁想起涂山当地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歌谣的大意是说:谁见了九条尾巴的白狐狸,谁就可以做国王;谁娶了涂山的女儿,谁就可以家道兴旺。

想到这里,大禹心里明白了八九分。

涂山氏有一个女儿,取名为女娇,态度很娴雅,仪容也十分秀美。

最后禹娶了女娇作妻子。

可是结婚没几天,禹又离开新婚的妻子,忙忙碌碌到别的地方治理洪水去了。

女娇被送到禹的都城安邑。

但是女娇在那里生活极不习惯,加上她很思恋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大禹和家乡,就经常到城南门外的去张望,每天都要去,后来南门外的这个地方就有了“望乡台”,就是女娇登台远望的所在。

最后,女娇觉得大禹在外治水生活很清苦,就坚决要求跟随大禹一起到去治水。

大禹没有办法,只得答应。

一天,大禹在外面一整天没有回家,女娇柔怕丈夫肚子饿,就给大禹送中饭去。

谁知当女娇柔来到大禹治水的地方,竟总是找不到大禹,就爬到韹辕山上去。

等她爬到山上一看,只见一只大黑熊正在用力凿石推土,开挖河道。

女娇柔感到非常害怕,转身就往回跑,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

其实这头黑熊是大禹变化的,大禹见有人摔倒了,忙转身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给送饭来了,摔倒在路边。

大禹猛然想起,自己一直变成一头巨熊在开山,但是从没有告诉过妻子,就想跑过去跟她解释。

禹跑了过去,可是却忘记变回人形了。

他的妻子见大熊朝自己跑来了,赶忙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向山下。

眼看女娇就要被大禹变化的黑熊追上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女娇吓得晕死过去,而且立刻化为了一块石头,立在家门口的山坡上。

大禹看到自己的妻子化为了石头,非常伤心后悔,怪自己一直瞒着妻子。

想到这里,禹情不自禁地抱着石头哭了起来。

哭过了之后,禹转念一想,妻子已经怀了身孕。

夏氏子孙---你不可不知的华夏先祖故事

夏氏子孙---你不可不知的华夏先祖故事

夏氏子孙---你不可不知的华夏先祖故事你不可不知的华夏先祖故事中华夏氏网2014年5月11日武汉夏伟禹挟平水伟功,整合中原诸部落,得肇中华公器之端。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告别原始部落制,以中原黄土层地带为中心,实行了贡纳家族制——家天下的国家奴隶制制度,尽管当时的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而且,夏启家天下,也曾导致了庶兄有扈氏的不满,双方“大战于甘”,其结果,夏启赢。

《淮南子.齐俗篇》对此的评价是有扈氏“知义不知宜”意思是尽管是同宗,但人的发展要符合历史朝流,不能盲目保守原有的规则。

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产品和劳动力的出现,以封建私有制代表的世袭制来取代原始的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与必然。

夏启所建立的王朝,称之为夏朝,实行的管理形式叫“夏政”。

“夏政”最为后世圣贤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讲“礼”。

“礼”成为了当时调节人际关系和国际(封国)关系的准绳。

“礼”的基础是夏朝统治阶级所实施的“仁政”。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当时的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关系是相对和谐而宽松的。

禹王及其子孙尽管贵为国君,但依然经常从事农业生产。

在当时落后地生产力水平制约之下,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条件。

可想而知,在国家管理上,不利于维护劳动力、有损劳动者的事情,贵族们是不愿去做的。

这也正是夏朝统治的近500年间,没有产生商、周社会那样残酷地用大量奴隶来陪葬的现象的真正原因(同样是作为奴隶制国家的商、周二朝其实社会生产力在夏朝的基础上并无普遍提高,但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人殉”现象呢?此处不谈,夏伟另行撰文分析)。

当时夏后氏统治下的国家的人们:“近人而忠焉。

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摘自《礼记.表记》),俨然是一派天地一家春的乐融融景象!这种夏族内部的大同盛世,难怪令后世的孔、孟圣贤们“克已复礼”,奋斗追求了一代又一代。

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五,夏人们聚集在“夏社”举行盛大祭祀活动。

其声势之巨大、对后世影响之远,均超过后来效顰的“荡社”和“周社”。

历史趣谈:夏启建国 开创了世袭制的家天下制度

历史趣谈:夏启建国 开创了世袭制的家天下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夏启建国开创了世袭制的家天下制度导语: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绍兴)召集各部落首领,想借商议大事之名再显示一下威风,巩固他对各部落的控制。

说来也巧,这次大会刚开始,就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绍兴)召集各部落首领,想借商议大事之名再显示一下威风,巩固他对各部落的控制。

说来也巧,这次大会刚开始,就给了禹王一个树立权威的机会。

原来是离茅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部落,叫防风氏。

这防风氏对禹王的权力并不尊重,因此开会时,故意很晚才来。

禹王见此情况大怒,下令处死了防风氏。

各部落的首领见禹王是这样威严,个个俯首贴耳,唯禹王之命是从。

禹王去世前几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

最初,人们推举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没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

后来经过商议,又一致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

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

他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

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随着王位的巩固,夏禹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而不能让别的什么人来继承。

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首领会议上推举他做自己的继承人。

禹王感到众怒难犯,只好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为了这件事,禹王越发烦燥,寝食难安。

后来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顺利的继承舜位,一是当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二是舜选定自己做继承人之后,就让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权。

如果我也效法当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权让儿子去执行,而只给伯益一个继承人的名义呢?"于是禹王让启参与治理国事。

过了几年,他的儿子启由于把国事处理得很好,在人们心目中生活常识分享。

《尚书-夏书-甘誓》原文翻译及赏析

《尚书-夏书-甘誓》原文翻译及赏析

《尚书-夏书-甘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尚书-夏书-甘誓》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甘誓》是中国古代军事法的一种。

甘之战 为巩固王位夏启讨伐有扈氏

甘之战 为巩固王位夏启讨伐有扈氏

甘之战为巩固王位夏启讨伐有扈氏>约公元前21世纪,天下“共主”夏禹死后,夏禹之子启杀掉原定继承人益而夺得王位,从而取消了传统的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

部族有扈氏(在今户县)认为夏启不该继承大位,拒不服从其命令。

夏启从国都阳城(在今洛阳以南,洛河、伊河流域登丰县一带)起兵讨伐有扈氏。

夏军进抵甘河地区,与有扈氏军队展开激战。

由于夏军人多势壮,终于杀掉有扈氏首领,罚其部落民众为牧奴。

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发生在西安地区最早的一次战争。

甘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战争,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民主禅让制的复辟与奴隶制反复辟的长期斗争的结果,表明新兴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最终将取代原始社会的残余势力。

经过这场战争,代表新兴的奴隶制社会的夏王朝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为其后定都斟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进入新的文明阶段作出了积极贡献。

夏王朝的胜利,使中原地区部族纷争的局面得到了统一,巩固了夏王朝的专制政权。

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这样记载:[原文]大战于甘,乃召六卿②。

王曰:“嗟!六事之人(3),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4),怠弃三正⑤。

天用剿绝其命(6),今予惟恭行天之罚(7)。

“左不攻于左(8),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9),汝不恭命。

用命,赏于祖(10);弗用命,戮于社。

予则孥戮汝(11)”[译文]即将在甘进行一场大战,于是夏启召集了六军的将领。

王说:“啊!六军的将士们,我要向你们宣告:有扈氏违背天意,轻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怠慢甚至抛弃了我们颁布的历法。

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

“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箭射杀敌人,你们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矛刺杀敌人,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间驾车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驾车的技术,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

服从命令的人,我就在先祖的神位前行赏;不服从命令的人,我就在社神的神位前惩罚。

夏朝第一任王启和他的三次战争

夏朝第一任王启和他的三次战争

夏朝第一任王启和他的三次战争禹死后,其子启攻杀了他指定的继承人伯益,取而代之,开启了“家天下”制度四千多年的历程;其后,启征服有扈氏,扫清国内的不同势力;在他晚年,他的儿子武观叛乱,启遣将讨平之。

禹要传位给谁?在禹的晚年,随着禹逐渐年老,继承人的位置也提上了日程。

群臣们推荐的是皋陶(gāo yáo),皋陶在当时执掌律法、负责邢狱。

但可惜啊,皋陶先禹而死,为表示仁义,禹将皋陶的后人外封。

好了,皋陶的身后事解决了,但继承人还是要推举的,这次众臣推举了伯益。

伯益此人,传说曾帮助禹治水、发展农业,同时提出对待三苗部族,不能只武力打击,还要道德归化;还有传说,《山海经》最早的版本就是伯益作的,这一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伯益在当时是最适合做接班人的。

《史记》中也提到了这种说法,那么禹最后要传位的人是伯益?恐非如此,因为在不久之后,就爆发了启攻杀伯益之战。

皋陶伯益史书记载:《史记》:“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而后举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启攻伯益之战禹死后,伯益为合法继承人理当继位。

但最终结尾的还是启。

按照《史记》的说法,这也是一起禅让事件。

伯益认为启贤德,而天下诸侯都去朝拜启而不是朝拜伯益,于是伯益禅位于启。

当然,这是老规矩了,舜、禹都这么干过。

而根据其他史料的记载,事实恐非如此。

一种说法是,伯益即位以后,囚禁了启,启于是率众反抗,杀死了伯益。

另一种说法,禹自知儿子能力不及伯益,所以死前传位于伯益。

而启和他的支持者不干了,直接夺了伯益的地位而后杀了他。

有人说,禹在天下人面前把帝位传给伯益,实际上却留下遗命,让启自取帝位。

所以事实真相是:在禹多年的经营和培植下,夏后氏实力强大、根基深厚,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启对益发动战争,杀益,夺得帝位。

夏启史料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第二任君王夏启的故事

第二任君王夏启的故事

第二任君王夏启的故事大禹过世后,启不用再顾忌造反会给自己老爹的政治生涯抹黑,直接兴兵讨伐伯益,生生将领袖之位抢了过来,建立了夏朝。

对于自己周围不服的势力直接打到他服,建国后倒也是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可惜晚节不保,到老了骄奢淫逸了,五个儿子更是不争气,争王位争的国家乌烟瘴气的险些国破。

夏启建制夏启建制——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简单通俗的讲就是它打破了老祖宗的惯式,改变了社会形态;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人民被分为三六九等;它将国家由天下人的变为一家人的。

影视剧中伯益形象话说夏启他老爹大禹那时候是传位给大臣伯益的,不管大禹心里愿意不愿意吧,明面上就是伯益是继承人。

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打破老传统的思想在前卫者的脑袋里挥之不去,人类的私心也越来越重,可巧夏启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伯益当权夏启是相当不满意的,天是他老爹的凭什么给别人呢,再者自己的能力也不差,建功立业就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想到就要做到,夏启开始筹谋等待时机,伯益其实也不傻,对于夏启的小动作还是知道的,可惜不好明着下手,私下里也没能除掉他。

夏启在群众工作的方面做的很到位,从朝臣到百姓都打点得很好,为大家做了不少好事,一路颂歌。

而伯益相对来说后期政绩就不行了,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逐渐被夏启取代。

大禹的死是个契机,双方终于不用保持和平状态了,到了人生胜败的关键时刻,夏启的夏后氏与伯益的东夷部落进行了生死斗争,最终夏启获胜,夺得部落领袖地位,并最终建立夏朝。

夏启在当政之后,举行盟会以争取其他部落的支持(史称有钧台之享),又讨伐对其不满的部落(以有扈氏为首),终于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至此,夏王朝以一个全新的形态出现在中国历史,后人称之为夏启建制。

夏启的儿子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夏朝姒启有五个儿子,下面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五个人:夏启画像姒太康是启的长子,也是启之后的君主。

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

《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

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

”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

”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注释:(饬:一本作“饰”。

(组:编织。

前人注:“夫组织之匠,成文于手,犹良御执辔于手而调马口,以致万里也。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钟鼓不修(2)期年而有扈氏服(3)期年而有扈氏服(4)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18.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性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谓其为之于此B.非谓其躁也其皆出于此乎C.战于甘泽而不胜而成文于彼也D.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2)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20.文中讲的“自胜”就是指“”。

(2分)21.从文中看,夏后相是、的人。

(2分)参考答案17.①整治、设立(修理、修饰)②满一年(一周年)③臣服(顺服)④明白(知道、理解、懂得、仔细思考、仔细审查)(4分)18.C(3分)19.①子女衣饰朴素(不修饰、不装饰),亲近亲属,敬重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

(3分)(得分点:饬,亲、长,四个形容词作名词)②圣人修养自身,而能成就大业造福天下。

(3分)(得分点:组修,成文于天下,句意整体通顺)20.德厚教善(2分)(词语顺序可颠倒)21.有自知之明、善于反思、善于自省、反省(1分)善于实施教化、善于付诸行动(1分)(2分)(想法类、行动类两面)参考译文夏君启同有扈氏在甘泽交战,没有取胜。

洛阳历史事件甘之战简介

洛阳历史事件甘之战简介

洛阳历史事件甘之战简介关于甘之战,古人有“有扈氏为义而亡”、“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的评论。

甘之战的来龙去脉你了解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洛阳历史事件甘之战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洛阳甘之战概述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夏军在甘(今陕西户县境,一说河南今郑州西,或说今洛阳西南)与有扈氏军的一次交战。

启击杀益(参见《夏启攻益之战》条)后,积极组建军队、加强统治机构,获取中原各部族首领的承认,使子承父位及君主专制合法化;并在钓台(今河南禹州境)召开首领大会,将首领转化为诸侯、贵族,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原先就对禹的领导不满的西方大族有扈氏,此时对夏启的夺权及改变制度更为不服,起而反抗。

启遂调集配属战车的王室卫队及诸侯族军数千人,西渡黄河,进攻有扈氏,双方对阵于甘。

启在交战前,对军、政六卿及部队下达动员令进行誓师。

借口“威侮五行,总弃三正”,作为有扈氏的罪行,宣布“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规定作战纪律:“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御非其正”,即为“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有命,戮于社”(《尚书·甘誓》)。

然后下令进攻。

夏军初战小胜,后又经多次作战,方彻底击败有扈氏,进一步巩固了夏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地位。

甘之战的地点有扈氏的故地旧说在今陕西户县,但近人利用多学科研究成果,考订其故地在今河南郑州以北的原阳、原武一带,应更符合历史实际,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

而这个地区正和夏后氏活动地区相邻,文献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又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就是今中岳嵩山,“禹都阳城”,其地当在今河南登封一带。

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发祥地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颍汝地区,尤其是在“有夏之居”的伊洛地区,流传很多关于禹的传说,如春秋时人们曾“见河洛而思禹功”,赞叹“微禹,吾其鱼乎”。

在一些文献中更明确地记载了启之子太康都斟鄩〔今河南偃师境)。

伊洛之间的巩县稍柴、偃师二里头都有大范围的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更发现了宫殿遗址,很可能从启开始,已将政治中心逐渐移向伊洛平原。

四千年前的战前动员《甘誓》,透露出两个中国古代的文明秘密

四千年前的战前动员《甘誓》,透露出两个中国古代的文明秘密

四千年前的战前动员《甘誓》,透露出两个中国古代的文明秘密展开全文夏朝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夏朝是历史书上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陌生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我们现在关于夏朝的考古证据不多。

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夏朝的记录却不少。

所以质疑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的声音,并不能阻碍我们了解夏朝的历史。

大禹治水功绩斐然,被舜推荐为接班人。

大禹到东部的会稽巡行视察是逝世,把天下传给了益。

三年后,益因为不得人心,不得不把王位辞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启。

这就是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之王启帝。

就在这个启帝在位期间,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因为看不惯夏启破坏禅让制度,起了反叛之心。

夏启决定对有扈氏进行讨伐。

在出发前,夏启召集了六军将领作战前动员,发表了一番演讲并且被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这就是《甘誓》。

在《尚书》和《史记》里都有记载,不过稍有文字差别。

下面是《史记》版: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勦绝其命。

今予维共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

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

”夏启是这样说的:“六军的将领们啊!我发布誓言告诫你们:有扈氏轻慢五行的运行秩序,废弃三正的正道,上天因此要断绝它的国运。

现今我只是恭敬地遵照上天意旨去讨伐有扈氏。

如果车左的士兵不用弓箭射击敌,车右的士兵不用戈矛刺杀敌人,就是不服从命令!驾车的士兵不能正确指挥马的左右进退,也是不服从命令!服从命令的,就会在祖先牌位前受到赏赐!不服从命令的,就要在社神神主前被处死,或者降为奴隶!”这是一篇简短的檄文,情绪激昂,言简意赅,同时晓以利害。

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质朴和简单,目的也非常明确。

从这篇不到七十字的演讲稿中,我们发现了两个文化秘密!这也是深深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文化密码:【三正】和【五行】!两个名称的具体含义素来争议不断,但是这两个概念却流传至今。

有扈氏的故事的启示

有扈氏的故事的启示

有扈氏的故事的启示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

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

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

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2、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高尚的品格,才能让其他人信服。

而一个人拥有高尚的品格的前提,就是要见贤思齐,感恩思源。

3.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陕西民间故事概括

陕西民间故事概括

陕西民间故事概括蓝田县城东南的秦岭山上,有个七盘坡,坡顶有一座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座关就是远远有名的“鸡头关”。

关北到处有蝎子,关南一个也没有,有好事者从关北逮蝎子带过关去,结果全都死了,这就是当地人说的“蝎子不过鸡头关”。

蝎子为什么不过关呢?有金鸡把守关隘,它敢过去?要知此事前因后果,请听下边故事:汉光武刘秀在洛阳登基以后,亲领大兵剿灭王莽,沿着蓝关古道把王莽赶上了七盘坡。

蝎子精念起蛇、蝎同为毒类,便领着蝎群来给王莽助战。

群蝎把关,螫得刘秀人马寸步难行。

光武帝仰天长叹:“天哪!哎呀苍天!我刘透追赶莽贼到此七盘坡顶,却遇蝎虫把关,赦得我人马不能前行,这却如何是好!”说完,抽出宝剑,向路旁一块顽石问卜:“若汉室当兴,我刘秀有九五之位,当叫剑劈石开。

”手起剑落,火迸石裂,声震九宵,光射云汉,惊动了南天门司晨的金鸡。

它用穿云破雾,详察晨昏的金晴向下界一看,原来大汉天子被蝎子精挡在七盘坡顶了,便急忙领着一群天鸡前来为刘秀助战。

这群天鸡来到关前,金翅打、玉爪抓,钢铁尖嘴“邦,邦,邦”啄个不停。

眨眼功夫,把遍地蝎子吃了个净净光,连那个蝎子精也被天鸡撕成碎片,分而食之了。

由于金鸡私自下凡,被玉帝贬滴,罚它永守此关,不许返回天宫。

天长日久,天鸡变成了石鸡。

这座关就叫鸡头关了。

那只石鸡现在还在关上,所以关北的蝎子一个也不敢过去了。

唐玄宗李隆基是女皇武则天的嫡孙,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他28岁继位,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使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了空前发展。

史称“开元盛世”。

可是,公元737年玄宗宠幸的武惠妃去世后,便整日闷闷不乐,后宫美女数千却无一人中意。

洞知玄宗心思的高力士便暗搜宫外,终于在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官邸发现了通音律、善歌舞的寿王妃杨玉环,逐于开元28年740年十月的一个夜晚诏见杨玉环。

《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壁画便反映了玄宗在温泉宫内第一次诏见杨玉环的夜宴盛况。

壁画长9.15米,高3.6米。

作者张义潜采用大理石质地,化学药剂腐蚀成立体阳线的手法制作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的故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夏朝的建立者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由于当时传统的“禅让”观念并没有完全消除,当时启的统治地位十分不稳,许多部族纷纷起兵反抗夏启的统治。

夏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确保“家天下”的局面,多方动用军事力量,镇压叛乱各方。

据历史记载夏启与当时西部的叛乱诸侯有扈氏大战于甘,甘就在我们今天的洛阳。

面对有扈氏的反叛,夏朝的最高统治者启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军事镇压,刚刚建立的夏王朝就有被颠覆的危险,自己的政治统治也就很难维持。

于是夏启决定亲率大军讨伐有扈氏,双方大军在洛阳甘这一地方摆开了决战态势。

为了保证对有扈氏决战胜利,夏启在决战前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政治动员,列举了有扈氏威慑侮慢上天、反对代表上天进行统治的夏王朝等罪行,表示要代表上天意志,武力讨伐有扈氏,要求参战将士要勇敢杀敌,英勇作战,确保战役的胜利。

如果畏敌不前,贪生怕死作战不力,将予以严惩,不但要杀死贪生怕死者本人,而且还要杀其妻子、儿女全家。

由于战前夏启政治上高度重视,军事上采取了周密的布置与准备,并亲自主持召开了战前誓师动员大会,严明了军纪,赏罚分明,参战将士奋力苦战,在洛阳的甘之战经过一年多时间大败有扈氏,迫使有扈氏臣服于夏朝,接受了夏启的政治统治。

发生在洛阳的夏启与有扈氏的甘之战是当时原始部落联盟企图复辟民主禅让制与夏启维护其奴隶主政权统治的尖锐斗争,夏启在甘之战的胜利,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奴隶主政权,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复辟势力,为夏朝定都斟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战争反映了古代洛阳战略地位的重要,它是立足中原,实现对全国统治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