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图解中国制造2025的读后感
图解中国制造2025的读后感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图解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制造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低成本制造低端产品,在全球制造业发展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同时,“中国制造”也因为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问题遭受市场失信的批评,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升级的消费需求。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根本目的。
二、“中国制造2025”实施内容(一)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的一项实施内容。
智能制造可以精确掌控全球制造演化的趋势,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为高端装备制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它将大大提高企业掌握市场先机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 绿色制造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绿色制造不仅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消耗,还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因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求企业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和环保措施,并提出了绿色制造标准。
同时,也希望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环保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力,必须要靠创新才能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的识别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地位。
三、“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与启示作为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启示,它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解读报告会》有感——制造业现状、政策和机遇
《中国制造2025》解读报告会有感——制造业现状、政策和机遇XXX年X月X日上午,我和XXX副总经理及其他企事业相关人员共聚XXX市政府会议室,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XXX主持的《中国制造2025》解读报告会。
在会上,XXX副司长着重解读了其中的三个阶段、五项重大工程、九大任务和十大重点领域策等内容。
一、制造业现状虽然政府报告年年都说创新谈转型,但从未像这次这样得到大众的共鸣,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到了必须向中高端转型的关键时刻,而更是因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不断地完善和蜕变,单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制造已经拉开第二名一大截了,但是从质量上看却还是差了人家一大截,有限的几个单项冠军还奠定不了中国制造强国的基石。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模式技术含量偏低,很多都是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它们不仅环境污染高、而且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
以我国的钢铁产业为例,虽然我国早已经是钢铁第一大国,但远非钢铁强国。
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钢铁产业在技术引进与吸收再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上产业技术水平仍处于中低端,绝大多数企业高附加值品种钢的占比都在一半以下,其中真正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更是低得可怜。
高强中厚宽钢带、特厚板、汽车用热镀锌板等高技术、高质量的钢材品种,与日本、德国等钢铁强国的差距十分明显。
国外特殊钢产量占钢总产量的比重约10%以上,中国特钢占比仅5%;而且以Q345C钢板、合金钢为代表的中低端特钢产品比重高达80%,工模具钢、高速钢等毛利率高的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钢铁业装备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很多钢企拥有了国际一流装备;但高端产品仍难以实现进口替代,充分暴露了我国钢铁业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低、先进生产技术与新工艺仍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新产品自主研发的能力欠缺的软肋。
虽然在技术上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存在有显著差异,但我国钢铁企业的研发投入并不高,研发强度长期都在1.4以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致了我国钢铁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不利于我国钢铁产业尽快突破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锁定陷阱。
中国制造2025感想
篇一:《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
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学习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沁源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任拉庆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干部在线学习的安排,最近详细学习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大变强,其中的许多观点很新颖,让人茅塞顿开,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希望。
本人从事中小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前对中国制造基本不是很了解,通过学习对当今制造业的现状有了些粗浅的了解和认识,下面谈下个人对中国制造来来出路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如果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有几个工作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
很多企业为了开发一些新的产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产品研发出来后还要用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推广,如果不对这些创新的活动进行保护,新技术和专利被其他公司盗用之后生产出相同或者类似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对创新活动将会是很大的打击,特别是中小公司对自己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有限,更不愿意去投入资金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了,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所以保护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但这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侵犯别人专利,盗用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严厉地打击,只有重罚才能有效地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二、加强对新能源、生物医药、工厂的自动化改造等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
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及自动化设备制造等行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未来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发展清洁的能源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扶持新能源的发展不只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而且要协调各方的利益纠葛,比如太阳能发电,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方面,而是并网时产生的利益问题;对行业的扶持还要精准,防止别人用心的企业骗补贴,比如新能源汽车骗补的问题。
三、需要出台相应行业规范。
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给出相应的标准;对违反行业规范,制造和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给予重罚,鼓励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这些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要综合国际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中国目前的能力,防止定的过高或者过低,过高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无法实现,形同虚设,如果过低,则消费者会产生不信任感,消费者出国购物就是对中国目前行业标准缺失的不信任。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 》有感近日,看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造2025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2025 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一、思想认识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在没有完成工业2.0(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3.0(工业自动化),就需要面对工业4.0(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阶段。
这就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从2.0 到3.0 再到4.0 的按阶发展,而应该走出一条2.0、3.0、4.0 同步协调跨越发展的路子。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会很多,遇到的困难也会较之西方国家更多。
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思想认识。
第一,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 的恐慌。
因为不懂,或者因为不相信,以我们现有的基础,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第二,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 的盲从。
看到其他企业搞网络营销,自己就见一个网站;看到其他企业搞个性化定制生产,自己就盲目开展按需定制,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反而搭进去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第三,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 的盲目自信。
多数企业单纯地认为,只要“触网”了,就能很快实现转型升级,甚至有一些企业不遗余力地去寻求与阿里巴巴等网商的合作,但最终也仅仅是在某个网站有了某个网页的链接,但其内部却往往连最基本的网络管理部门也没有,更谈不上内部组织方式的改革、创新。
亦或是理解为,单纯地实施机器人换人就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智能化,所以,就寄希望于多上几台机器人就完事了。
因此,要从思想认识上了解产业互联网,了解工业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的组织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
这其中,包含着系统集成、模式再造、体系构架等多种理念。
从这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2025》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 418模”型(4大转变、1条主线、8项战略对策),明确了“三步走”战略、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为恐慌者、盲从者、盲目自信者指明了方向。
中国制造2025心得
中国制造2025心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中国
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一战略的提出是为了应对
全球制造业的挑战,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通过
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水平、加强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
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旨在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2025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此外,中
国制造2025还强调了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品质。
在产业升级方面,中国制造2025鼓励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
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生产方式的
应用,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另外,中国制造2025还强调了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倡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以推动中国制造业朝着环保、可持
续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全面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有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制造2025 解读材料》的读后感
《中国制造2025 解读材料》的读后感《中国制造2025 解读材料》是一本充满了洞察力和思考的书籍,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读后感,我不仅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本书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资源依赖性、环境污染、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创新等问题是我印象深刻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我意识到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突破。
其次,本书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指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端人才等方面的努力。
除此之外,本书还提出了发展“中国智造”的思路,即通过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效能。
这些观点深刻地认识到了新技术与制造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同时,本书还点明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完整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市场,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条件。
而且,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进步。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业的典范,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所在。
通过阅读本书,我也体会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资源依赖性和环境污染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方面的努力。
其次,缺乏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短板。
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另外,我也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背景和意义(弘利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
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中国制造2025》是一本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著作,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制造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其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者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除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之外,作者还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和规划。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发展举措,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认为,中国制造业应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加快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发展举措,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阅读《中国制造2025》,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制造业应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加快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才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制造2025》,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制造业一定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也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制造业一定能够在未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头羊。
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和体会
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和体会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和服务化转型。
以下是我对这个计划的理解和体会:
1. 制造业升级与转型:
* 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加强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 智能化和自动化:促进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产业结构优化:
*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品质、创新和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3. 服务经济转型:
* 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提高服务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比重,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
4.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
* 环保与节能减排:提倡绿色制造,减少资源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5. 技术国产化与自主创新:
* 技术自主创新:提升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6. 国际合作与开放共赢:
* 推动全球合作:通过开放与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和共享,
实现互利共赢,提升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
同时,它也需要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和完善,以实现其战略目标。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背景和意义(弘利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中国制造2025观后感1300
中国制造2025观后感1300不是因为工作的关系,须了解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方向……还真看不完,说句大白话,这是理由之一。
热热闹闹的中美贸易战,硝烟还没散尽只是暂时平息,背后剑指《中国制造2025》,这也是我还有兴趣继续读完的理由之二。
从模式和制度上来说,中国和欧美的创新模式和制度相去甚远。
美国真正的担忧不仅仅来自两国的贸易逆差,还有来自对“中国制造2025”的担忧。
实体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很多国家都是有很强的共识。
欧美制造强国都是是自下而上,基于对科研和大学的投入来推动国家的创新,是市场经济和法制在起主导作用。
而中国是国家意志在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向。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动用财政资金,自上而下地刺激创新并干预市场经济。
《中国制造2 025》更是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
这种制度差异,就是导致中美两国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分歧,也是美国害怕中国快速崛起的国家计划安排。
为什么同为竞争国,美国就不围攻德国提出的“工业4.0”,因为德国同美国的体制一样,是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下运作的,主体是企业界,即使有政府的介入,也有明确的披露。
和中国是由国家和国企为主体来驱动实体经济形成鲜明的反差。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和研究。
天朝政府将斥资3000亿对《中国制造2015》所涵盖的高科技产业实施补贴和资源配套,这本身不是市场经济的模式,而是政府主导的国家行为。
这种制度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力量不均衡发展,西方国家当然惧怕要强力对抗了。
中国企业现在已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规模,但是中资企业的披露制度还很原始。
市场经济和法制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披露。
西方国家不知道这些企业和政府的界限关系,对中资企业不透明的背景有深刻的顾虑。
在中兴事件上,中兴对美国政府对隐瞒,更加强美国对中资企业的不信任感。
整本书都是专业术语、大数据和概念性描述,就不再赘述。
对如何解决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厘清政企责任和义务等的具体操作思路还不够深入。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我对中国制造2025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蓝皮书中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也提出了如何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制造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上,要顺应时代潮流,抢占制高点,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要从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智能制造、强化服务质量和名牌效应等方面入手,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提供了一份全面经济和政策分析,展现了广泛的视野,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相信,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勇当时代先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是一本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和未来方向的重要著作。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程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政府和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供应链优化等措施来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旧的模式难以维持、新的模式难以建立的问题。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方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接着,本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其中包括国内经济结构矛盾和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化等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后,本书重点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该战略主要包括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智能制造、强化服务质量和名牌效应等方面。
本书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比如建立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等。
《图解中国制造2025》的读后感
《图解中国制造2025》的读后感《图解中国制造2025》是一本揭示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规划进行深入分析,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作为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图解中国制造2025》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首先,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作者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进行回顾,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低劳动力成本到大规模生产,中国制造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低成本获取了竞争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这些历史发展事实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和实力,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其次,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制造业2025年的战略规划。
作者对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几年内迈向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中国制造业2025这一规划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一规划深入解读了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使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再次,本书强调了技术创新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通过培养人才和加大研发投入,中国制造业能够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转型。
本书提供了一些实施技术创新的案例,如中国高铁、航天航空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这些案例使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本书还着重介绍了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战略。
作者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需要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通过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书列举了一些绿色制造的实践案例,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示范。
中国制造2025学习小结
中国制造2025学习小结第一篇:中国制造2025 学习小结解读《中国制造2025》学习小结通过观看视频,认真学习《中国制造2025》,视频中,姚珺处长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谈起,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迈进的方针及战略对策,并就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意义、目标及实现路径,提出了科学的政策建议。
这些学习资料,让我准确理解和把握制造强国的精神实质及战略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理解工业4.0”概念由德国人提出,指的是在制造领域把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德国人称其为“工业4.0”,也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制造有三大法宝值得嘉兴企业学习,一是产品创新、开发和应用能力,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二是对产品制造流程的把控,也就是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标准;三是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篇:学习《中国制造2025》思想汇报学习《中国制造2025》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国务院又印发了新的改革动向,《中国制造2025》成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纲领。
看到这一改革新动向,我内心是无比激动的,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一剂良药,我迫不及待的要向您汇报,我此时此刻的想法了。
新一轮的科技改革和产业革命已经发生,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目前已是制造业大国,但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急需相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与之匹敌。
除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划布局,积极着手全球企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学习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沁源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任拉庆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干部在线学习的安排,最近详细学习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大变强,其中的许多观点很新颖,让人茅塞顿开,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希望。
本人从事中小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前对中国制造基本不是很了解,通过学习对当今制造业的现状有了些粗浅的了解和认识,下面谈下个人对中国制造来来出路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如果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有几个工作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
很多企业为了开发一些新的产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产品研发出来后还要用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推广,如果不对这些创新的活动进行保护,新技术和专利被其他公司盗用之后生产出相同或者类似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对创新活动将会是很大的打击,特别是中小公司对自己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有限,更不愿意去投入资金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了,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所以保护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但这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侵犯别人专利,盗用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严厉地打击,只有重罚才能有效地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二、加强对新能源、生物医药、工厂的自动化改造等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
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及自动化设备制造等行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未来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发展清洁的能源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扶持新能源的发展不只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而且要协调各方的利益纠葛,比如太阳能发电,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方面,而是并网时产生的利益问题;对行业的扶持还要精准,防止别人用心的企业骗补贴,比如新能源汽车骗补的问题。
三、需要出台相应行业规范。
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给出相应的标准;对违反行业规范,制造和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给予重罚,鼓励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这些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要综合国际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中国目前的能力,防止定的过高或者过低,过高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无法实现,形同虚设,如果过低,则消费者会产生不信任感,消费者出国购物就是对中国目前行业标准缺失的不信任。
读2025一书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状态,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的挑战,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着力点,重点难点都在制造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因此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都诞生于美国,美国由此开启百年巅峰之路。
2013年德国率先向世界推出“工业4.0”国家战略,与美国争夺全球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权。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企业的脚步一日千里。
如今的制造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生产、机械式复制,工业4.0的到来,让科技的力量更加凸显。
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复杂无比的巨大工程,是互联网和物联网对工业的颠覆和再造,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打造智能工厂,是加速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蜕变之旅。
“中国制造2025”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工业4.0战略。
它与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时间上看,规划的时间段相近,德国实现工业4.0还需要8至10年的时间,和“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
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 4.0和我国此前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类似,强调将智能化的设备、产品通过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我国提出的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近日,看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造2025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2025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一、思想认识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在没有完成工业(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工业自动化),就需要面对工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阶段。
这就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到再到的按阶发展,而应该走出一条、、同步协调跨越发展的路子。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会很多,遇到的困难也会较之西方国家更多。
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思想认识。
第一,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恐慌。
因为不懂,或者因为不相信,以我们现有的基础,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第二,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盲从。
看到其他企业搞网络营销,自己就见一个网站;看到其他企业搞个性化定制生产,自己就盲目开展按需定制,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反而搭进去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第三,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盲目自信。
多数企业单纯地认为,只要“触网”了,就能很快实现转型升级,甚至有一些企业不遗余力地去寻求与阿里巴巴等网商的合作,
但最终也仅仅是在某个网站有了某个网页的链接,但其内部却往往连最基本的网络管理部门也没有,更谈不上内部组织方式的改革、创新。
亦或是理解为,单纯地实施机器人换人就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智能化,所以,就寄希望于多上几台机器人就完事了。
因此,要从思想认识上了解产业互联网,了解工业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的组织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
这其中,包含着系统集成、模式再造、体系构架等多种理念。
从这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2025》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418”模型(4大转变、1条主线、8项战略对策),明确了“三步走”战略、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为恐慌者、盲从者、盲目自信者指明了方向。
二、管理方式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要顺应革命的风暴,就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先对企业自身进行内部变革。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新的管理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个性化定制、按需生产,对生产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适应这种要求,就需要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能够迅速捕捉市场需求、能够迅速将市场需求传达到制造环节、能够迅速从制造环节延伸到
后续服务环节,从而实现“无库存”生产和服务化转型。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新的管理方式的应用,更好地促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横向集成。
因此,中国制造2025将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进化,督促企业形成没有强制性的中心化、彼此高度连接的扁平化网状管理模式,能够响应市场需求,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当然,任何时代任何生产方式,都离不了质量管理。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从、并步走向的今天,质量仍是根本,“工匠精神”仍是支撑。
三、基础建设
农业时代的基础设施是“土地”,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是“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互联网+”的本质是对传统行业进行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的革新,动力却在于进行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因此,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应从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出发,充分借助我市列为宽带中国示范市的有利平台,推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工业系统与智能传感技术、高级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连接和融合。
同时,要高度关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装备制造业又是制造之母,是制造业这个强国之基的基础。
中国制造2025
聚焦的十大重点领域,个均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要顺应新要求,结合新的发展方向,加大对装备产业的支持力度,并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从而带动全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四、体系再造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是未来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标准之争,各个国家都在构建自己的智能制造体系,而其背后是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
具体来讲,制造业的革命是工业实现的基础条件,其最根本的驱动力来自于商业模式与智能服务体系的创新技术变革,这两者才是未来工业界竞争的关键。
而要实现这些,就要紧紧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互联、数据、集成、创新、转型这五大特点来推动体系再造。
在技术体系层面,要加快推进社会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1+X”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大学生、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优势,完善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建设协同办公和科技信息化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同时,要更加注重科技投入,特别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引导企业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把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改造
转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标准体系方面,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工作,帮助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
通过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
并积极通过贯标工作,促进企业组织方式再造,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在产业体系方面,要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示范,逐步形成从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到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高度互联的发展体系。
当前,要重点推进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探索发展智能工厂、智能装备和智能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我市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创客小镇。
更为关键的,作为政府来讲,要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建立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的政策、人才、科技、金融等开放、共享的平台架构,构建可嵌入、可拓展、可延伸的平台体系模式,有力地支撑现代产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