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图解中国制造2025的读后感
图解中国制造2025的读后感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图解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制造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低成本制造低端产品,在全球制造业发展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同时,“中国制造”也因为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问题遭受市场失信的批评,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升级的消费需求。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根本目的。
二、“中国制造2025”实施内容(一)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的一项实施内容。
智能制造可以精确掌控全球制造演化的趋势,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为高端装备制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它将大大提高企业掌握市场先机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 绿色制造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绿色制造不仅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消耗,还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因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求企业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和环保措施,并提出了绿色制造标准。
同时,也希望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环保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力,必须要靠创新才能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的识别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地位。
三、“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与启示作为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启示,它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学习小结
中国制造2025学习小结第一篇:中国制造2025 学习小结解读《中国制造2025》学习小结通过观看视频,认真学习《中国制造2025》,视频中,姚珺处长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谈起,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迈进的方针及战略对策,并就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意义、目标及实现路径,提出了科学的政策建议。
这些学习资料,让我准确理解和把握制造强国的精神实质及战略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理解工业4.0”概念由德国人提出,指的是在制造领域把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德国人称其为“工业4.0”,也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制造有三大法宝值得嘉兴企业学习,一是产品创新、开发和应用能力,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二是对产品制造流程的把控,也就是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标准;三是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篇:学习《中国制造2025》思想汇报学习《中国制造2025》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国务院又印发了新的改革动向,《中国制造2025》成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纲领。
看到这一改革新动向,我内心是无比激动的,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一剂良药,我迫不及待的要向您汇报,我此时此刻的想法了。
新一轮的科技改革和产业革命已经发生,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目前已是制造业大国,但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急需相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与之匹敌。
除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划布局,积极着手全球企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中国制造2025感想
篇一:《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
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近日,看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造2025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2025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一、思想认识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在没有完成工业2.0(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3.0(工业自动化),就需要面对工业4.0(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阶段。
这就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从2.0到3.0再到4.0的按阶发展,而应该走出一条2.0、3.0、4.0同步协调跨越发展的路子。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会很多,遇到的困难也会较之西方国家更多。
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思想认识。
第一,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的恐慌。
因为不懂,或者因为不相信,以我们现有的基础,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第二,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的盲从。
看到其他企业搞网络营销,自己就见一个网站;看到其他企业搞个性化定制生产,自己就盲目开展按需定制,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反而搭进去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第三,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的盲目自信。
多数企业单纯地认为,只要“触网”了,就能很快实现转型升级,甚至有一些企业不遗余力地去寻求与阿里巴巴等网商的合作,但最终也仅仅是在某个网站有了某个网页的链接,但其内部却往往连最基本的网络管理部门也没有,更谈不上内部组织方式的改革、创新。
亦或是理解为,单纯地实施机器人换人就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智能化,所以,就寄希望于多上几台机器人就完事了。
因此,要从思想认识上了解产业互联网,了解工业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的组织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
这其中,包含着系统集成、模式再造、体系构架等多种理念。
从这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2025》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418”模型(4大转变、1条主线、8项战略对策),明确了“三步走”战略、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为恐慌者、盲从者、盲目自信者指明了方向。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的读后感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的读后感《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是一本关于中国制造业战略规划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旨在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读完这本蓝皮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并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首先,我被《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面分析所震撼。
蓝皮书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详细阐述了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比较,蓝皮书指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短板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战略,如推进智能制造、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供应链水平等,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这些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规划让我深感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认识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其次,我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蓝皮书指出,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端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
在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要实现逆袭和蜕变,就必须通过加大科技研发、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手段,逐步走出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困局,向高端价值链迈进。
我相信,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吸收和创新先进技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业一定能够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8)》所提出的“装备制造强国”战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蓝皮书提出,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蓝皮书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而且也是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必须加快步伐,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建设一个强大的装备制造强国。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 》有感近日,看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造2025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2025 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一、思想认识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在没有完成工业2.0(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3.0(工业自动化),就需要面对工业4.0(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阶段。
这就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从2.0 到3.0 再到4.0 的按阶发展,而应该走出一条2.0、3.0、4.0 同步协调跨越发展的路子。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会很多,遇到的困难也会较之西方国家更多。
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思想认识。
第一,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 的恐慌。
因为不懂,或者因为不相信,以我们现有的基础,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第二,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 的盲从。
看到其他企业搞网络营销,自己就见一个网站;看到其他企业搞个性化定制生产,自己就盲目开展按需定制,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反而搭进去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第三,是对智能制造、工业4.0 的盲目自信。
多数企业单纯地认为,只要“触网”了,就能很快实现转型升级,甚至有一些企业不遗余力地去寻求与阿里巴巴等网商的合作,但最终也仅仅是在某个网站有了某个网页的链接,但其内部却往往连最基本的网络管理部门也没有,更谈不上内部组织方式的改革、创新。
亦或是理解为,单纯地实施机器人换人就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智能化,所以,就寄希望于多上几台机器人就完事了。
因此,要从思想认识上了解产业互联网,了解工业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的组织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
这其中,包含着系统集成、模式再造、体系构架等多种理念。
从这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2025》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 418模”型(4大转变、1条主线、8项战略对策),明确了“三步走”战略、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为恐慌者、盲从者、盲目自信者指明了方向。
中国制造2025心得
中国制造2025心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中国
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一战略的提出是为了应对
全球制造业的挑战,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通过
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水平、加强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
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旨在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2025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此外,中
国制造2025还强调了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品质。
在产业升级方面,中国制造2025鼓励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
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生产方式的
应用,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另外,中国制造2025还强调了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倡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以推动中国制造业朝着环保、可持
续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全面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有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读懂中国制造2025》读书心得
《读懂中国制造2025》读书心得本书首先以《财经》记者专访工信部部长苗圩为序章,为读者深层次的解读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必要性,并且如何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的中央政府的理念和思路更加突出创新、改革以及人才为本三个特点。
尤其是在创新层面,提出了企业发展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方针,破除了资金对企业创新的制约。
采访的最后苗圩部长表示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落到实处虽然有许多不乐观因素的存在,但是通过制定实施计划、建立考核机制。
将战略变成规划,把规划变成计划,最终把计划变成行动。
让《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落地。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国内的绝大多数制造商赖以生存的商业优势确实成本优势,但是他们却没有发现现在的大部分消费者已经开始认真的关注商品的质量与性能,他们不再一味追求“价廉”而不去注重“物美”,中国游客到日本排着长队买电饭煲、电吹风机,不是因为他们便宜,而是因为它们更贴心、更智能。
再看另一制造业强国德国,此轮欧债危机中,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但德国风景独好,究其根本,强大的制造业是其抵御危机的铜墙铁壁。
德国制造的产品具备了五个基本的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然而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德国制造”还是价廉低质的代表,英国人通过《商标法》条款,将劣质的德国货与英国货区分出售,从那时起,德国人开始警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不能靠产品的廉价,而是品质。
中国制造能否像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战略转型的德国制造一样,催生出西门子、克虏伯、大众等一批全球知名的企业,推动中国越居世界工业强国之列。
中国虽然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排名十三位,但是我国人均GDP却排名一百名左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产品利润较低,中国总体上还只是一座“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2025 解读材料》的读后感
《中国制造2025 解读材料》的读后感《中国制造2025 解读材料》是一本充满了洞察力和思考的书籍,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读后感,我不仅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本书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资源依赖性、环境污染、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创新等问题是我印象深刻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我意识到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突破。
其次,本书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指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端人才等方面的努力。
除此之外,本书还提出了发展“中国智造”的思路,即通过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效能。
这些观点深刻地认识到了新技术与制造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同时,本书还点明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完整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市场,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条件。
而且,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进步。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业的典范,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所在。
通过阅读本书,我也体会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资源依赖性和环境污染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方面的努力。
其次,缺乏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短板。
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另外,我也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本白皮书心得体会
四本白皮书心得体会一、《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心得体会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读完《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之后,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
这份白皮书不仅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做出新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这份白皮书所提出的战略和措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份白皮书的中心思想是将中国制造从“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变。
我们需要以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我们需要提高制造业的整体质量,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中国制造业成为更高层次的领袖。
这份白皮书突出了重点,提出了18个重点领域和9个重点任务,这些重点领域涵盖了制造业的几乎所有方面。
这些重点任务包括:提高了整体产业水平、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等。
当然,在阅读这份白皮书时,我们也要注意思辨。
我们应该审视其中每一个措施,辨别其优缺点,以及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我们要逐步完善法律和政策,为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持。
在遣词造句方面,这份白皮书非常准确简练,简单明了地传达了信息。
它以重点、难点为中心,以具体措施为重点,条理清晰,非常易于理解。
总之,《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我们实现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的目标奠定了基础,给予我们充分的信心和动力。
二、《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报告》白皮书心得体会《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是一份洞悉中国数字经济的白皮书。
阅读此份白皮书,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潜力。
报告的中心思想是以“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去描述中国互联网生态环境。
数字经济由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变而来,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而成的,它是以数据为核心驱动的经济形态。
报告突出了重点,详细介绍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基本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数字经济的支撑条件,剖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趋势等,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报告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发展需注意思辨,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并伴随着各种争议和问题,要在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中寻求平衡点,不能疏忽治理工作。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背景和意义(弘利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解读中国制造2025 心得体会
解读中国制造2025 心得体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
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国家提出制造业强国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制造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如何准确把握制造业强国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是摆在全行业最紧迫的任务。
机遇“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纲领和指南,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制造业也被列入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包括传统内燃机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汽车发展。
国家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汽车低碳化、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二是与汽车相关支持性产业也被列入重点突破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
某一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产业本身,而且取决于相关产业的支撑。
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也与我国的电子工业、机床工业和新材料工业创新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
“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这类重点突破产业将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被确定为战略任务和重点,将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建设。
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简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四基”要重点突破,解决制造业发展瓶颈。
四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完善将为汽车产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基础研究于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协同机制。
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
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中国制造2025》是一本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著作,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制造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其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者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除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之外,作者还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和规划。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发展举措,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认为,中国制造业应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加快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发展举措,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阅读《中国制造2025》,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制造业应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加快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才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制造2025》,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制造业一定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也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制造业一定能够在未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头羊。
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和体会
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和体会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和服务化转型。
以下是我对这个计划的理解和体会:
1. 制造业升级与转型:
* 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加强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 智能化和自动化:促进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产业结构优化:
*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品质、创新和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3. 服务经济转型:
* 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提高服务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比重,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
4.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
* 环保与节能减排:提倡绿色制造,减少资源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5. 技术国产化与自主创新:
* 技术自主创新:提升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6. 国际合作与开放共赢:
* 推动全球合作:通过开放与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和共享,
实现互利共赢,提升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
同时,它也需要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和完善,以实现其战略目标。
学习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沁源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任拉庆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干部在线学习的安排,最近详细学习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大变强,其中的许多观点很新颖,让人茅塞顿开,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希望。
本人从事中小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前对中国制造基本不是很了解,通过学习对当今制造业的现状有了些粗浅的了解和认识,下面谈下个人对中国制造来来出路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如果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有几个工作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
很多企业为了开发一些新的产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产品研发出来后还要用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推广,如果不对这些创新的活动进行保护,新技术和专利被其他公司盗用之后生产出相同或者类似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对创新活动将会是很大的打击,特别是中小公司对自己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有限,更不愿意去投入资金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了,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所以保护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但这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侵犯别人专利,盗用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严厉地打击,只有重罚才能有效地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二、加强对新能源、生物医药、工厂的自动化改造等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
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及自动化设备制造等行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未来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发展清洁的能源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扶持新能源的发展不只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而且要协调各方的利益纠葛,比如太阳能发电,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方面,而是并网时产生的利益问题;对行业的扶持还要精准,防止别人用心的企业骗补贴,比如新能源汽车骗补的问题。
三、需要出台相应行业规范。
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给出相应的标准;对违反行业规范,制造和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给予重罚,鼓励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这些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要综合国际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中国目前的能力,防止定的过高或者过低,过高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无法实现,形同虚设,如果过低,则消费者会产生不信任感,消费者出国购物就是对中国目前行业标准缺失的不信任。
三本白皮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三本白皮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三本白皮书个人心得体会在接触到三本白皮书的内容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理念,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这三本白皮书分别是《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这三本白皮书的中心思想和重点进行一些解读和分析。
第一本白皮书:《中国制造2025》这本白皮书中,重点在于关注中国经济的创新转型和升级。
它强调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地位,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目标:卓越的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和高端制造。
这些目标的达成,目的在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转型升级。
在我的认知里,中国制造业一直都是以低劳动力成本和大规模制造为主要优势的,而这样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了。
在白皮书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目光放到新的产业方向,推动以技术和创新为核心的制造模式。
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与全球化贸易的竞争中更加稳健、更加有力地发挥中国的优势。
不仅如此,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也是我们加速替代进口,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的重要途径。
第二本白皮书:《健康中国2030》在这本白皮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整个健康产业发展的规划,涉及到了医疗改革、药品审批制度、公共卫生服务等多个领域。
这是针对“健康中国2030”总体的战略规划,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增长,需要从医疗机构、药品健康、疾病控制与预防、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等问题着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推动公共卫生水平的提升。
在白皮书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把个人健康责任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积极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作为一个受益人,在实践这些理念的同时,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分享出来,传递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态度,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健康中国2030的建设中。
第三本白皮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对于下一步中国的发展十分重要,而这本白皮书诠释了创新在中国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
《图解中国制造2025》的读后感
《图解中国制造2025》的读后感《图解中国制造2025》是一本揭示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规划进行深入分析,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作为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图解中国制造2025》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首先,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作者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进行回顾,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低劳动力成本到大规模生产,中国制造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低成本获取了竞争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这些历史发展事实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和实力,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其次,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制造业2025年的战略规划。
作者对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几年内迈向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中国制造业2025这一规划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一规划深入解读了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使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再次,本书强调了技术创新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通过培养人才和加大研发投入,中国制造业能够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转型。
本书提供了一些实施技术创新的案例,如中国高铁、航天航空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这些案例使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本书还着重介绍了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战略。
作者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需要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通过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书列举了一些绿色制造的实践案例,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示范。
心得体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背景和意义(弘利教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
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
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
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面对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从根
本上解决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有如下推进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一,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二,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三,以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依托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开展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培训;四,加强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建设信息化平台;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六,选拔优秀人才赴国外培训,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
三、质量和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发展品牌文化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文化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过去给别人的中国制造是低档品的印象,不仅需要在政策、技术、标准层面改进,而且要从工业文化方面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
在工业文化中,品牌文化是一个重要部分。
目前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与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较明显滞后。
知名品牌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制造大国的地位、制造强国的需要极不相称。
多数企业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能力弱,缺乏面对国际竞争的经验。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
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
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品牌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品牌中的凝结,是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是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的高度融合。
另外,品牌管理本身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为保障,通过激励机制、团队精神等有效
手段去实现,因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品牌文化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注册,它所代表的功能和利益与消费者认同的价值产生共鸣,就会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品牌文化在带来企业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总结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落实工作十分关键,落实成果也要经得起检验。
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批企业,在国际分工当中能够处于一个关键的环节,成为既能够出口产品,又能够输出技术、输出资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与世界上同类的企业同台竞争,进而达到第一个十年的目标,缩小差距,重点突破,买入制造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