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第五章旅游园林文化
《旅游文化》教案(可打印修改)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1日1-6课题第一章旅游文化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教学目的涵。
掌握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文化、旅游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提纲一、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文化的定义2、如何理解文化(二)文化的构成要素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二、旅游文化(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二)旅游文化的概念(三)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教学后记广大学生基本可以正确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在今后教学中,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应尽量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3日1-4,,14日5-6课题第一章旅游文化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教学重点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教学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提纲一、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旅游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二、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三、按照旅游的客体划分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民主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一、旅游文化的特征(一)旅游文化的共性地域性、继承性、交融性(二)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积淀深厚教学后记由于第一节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旅游的特征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专业教师授课教案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8日1-6课题第二章中国自然山水第一节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山水的概念,了解中国的山文化:五岳、五岳的祭祀与封禅、佛教名山。
了解中国的水文化:江河崇拜与祭祀,以及水神的神化传说。
旅游文化学第五章旅游客体文化
2、园林旅游客体文化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2013填空),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历史
文化的见证,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芽期、魏晋
南北朝的转折期、唐宋的成熟期,到达明清时期则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农耕经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育成长起来的,由于我
国地域辽阔,北方与南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风格的区别以及历史背景的
成为人们游览、观赏、学习、的旅游客体,所展现的人类历史的旅游客体文
化形态。
第三节 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
2、园林旅游客体文化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 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 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 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通 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
民俗是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文化上的共 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也就是风俗习惯。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 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 点。民俗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如蒙古族的祭敖包、那 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纳西族的三朵节等。 民俗的基本特征有丰富多样性、历史继承性、变异性、社会性等(2013简 答)
游资源环境造成破坏。
第二节 自然旅游客体文化
(四)提升自然旅游客体文化品位
3、保护旅游客体生态环境
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只有保护生态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应该倡导生态旅游。
第三节 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
(一)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
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在世界园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颐和园、圆明园、圆明园,这些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外游客争相游览的景点。
皇家园林汲取自大自然的灵感,以人工构造的方式营造出了优美的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沉醉其中。
一、颐和园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风景最优美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曾是清朝皇帝乾隆时期的行宫,占地达290公顷,其中湖泊占了四分之三。
颐和园融合了南北园林的特点,以“山水秀丽、名胜古迹、怡情养性”为主题,营造出了诸如万寿山、昆明湖、乐寿堂等景观,做到了“如画、似诗”的美学效果。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以重山、铺绿、结水、设亭、竖额、倒影、错落有致为特色,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园林美学的典范。
二、圆明园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与颐和园毗邻,是清朝的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明园建于1709年,历经乾隆、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
圆明园以“中西合璧、奇趣盎然”为特点,巧妙地将中国园林和西式园林有机融合。
园中多处仿照欧洲宫殿建筑和雕塑,如罗马水柱、凯旋门等。
圆明园的三大特色是:一是造境独特,有如童话仙境;二是建筑雕塑精美,充满神秘幽默的艺术气息;三是丰富多彩的景观和花木,让游人目不暇接。
三、颐和园中国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它们无论在造园手法、园林点缀、庭院风貌、规划布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
最著名的苏州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山塘街等等。
留园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寓意“一生中要留下一块园林”,建成于明朝时期,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设计最为优美的园林之一。
留园采取的是“不露全貌,强调曲线”的建筑设计风格,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有独特的水槽、凉亭、假山和花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五章--中国古代园林知识--习题及答案(DOC)
第五章中国古代园林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________时期起,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
A、商周B、春秋战国C、秦汉D、唐宋2、中国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________时代。
A、秦汉B、唐宋C、元朝D、明清3、下列园林属于私家园林的是________A、拙政园B、北海公园C、南京中山陵D、颐和园4、象征人品清逸,气节高尚的是________A、莲花B、兰花C、竹子D、紫薇5、________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我国最大木雕佛像。
A、普宁寺B、普远寺C、普乐寺D、天津阁6、留园东部以景色________为主。
A、建筑院落B、山水C、枫林D、田园7、我国皇家园林中最完整,最典型的是________A、北海B、避暑山庄C、郭庄D、颐和园8、我省的________规模大,保存好,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
A、汪庄B、莲花庄C、沈园D、绮园9、江南奇石“冠云峰”在________A、苏州拙政园B、苏州留园C、杭州竹素园D、上海豫园10 、下列景点,依次属于颐和园、沧浪亭、清晖园的是________A、佛香阁、大戏楼、六角亭B、十七孔桥、香山楼、澄漪亭C、佛香阁、六角亭、香山楼D、十七孔桥、大戏楼、澄漪亭11、中国古代营造园林,早在________时期就开创人为造山的先例A、商周B、秦汉C、魏晋D、唐宋12、杭州西湖主要运用了的________理水方法A、掩B、挡C、隔D、破13、水榭要________面临水A、1B、2C、3D、414、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扬以假山,该假山的构景作用是________A、透景B、抑景C、借景D、障景15、无锡寄畅园因园外惠山的景色而显得更加秀丽。
产生这一效果的构景方法是________A、夹景B、抑景C、借景D、障景16、坐在苏州网师园的集虚斋内,透过月洞门可见园内的假山、花木等美景。
该月洞门的构景作用是________A、夹景B、透景C、借景D、障景17、在上海大观园内,登大观园可观赏怡红院、潇湘馆,同样,登怡红院,潇湘馆也可观赏大观楼,这种结构景手段称为________A、对景B、夹景C、借景D、障景18、在扬州瘦西湖划船,远方的主景是白塔,通向白塔的两岸是长堤春柳,从湖中看,两岸长堤春柳与远方的塔形成的造景手段是________A、夹景B、抑景C、借景D、障景19、透过葡萄、老梅、修竹等图案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旅游文化的定义
第一章:旅游文化的定义: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P4)旅游文化的定义(徐日辉版):旅游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或文化种类)。
既是人类活动的表现,也是人文化的结果;作为存在方式,旅游文化通过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相互作用,不仅反映了人类旅游实践的结果,还包括创造成果的活动本身。
(P6)第二章: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历史承传特征: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承传特征,也就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承传性指世世代代相传延续,承传延续具有社会特点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地域文化特征:地域特征即:同一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相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文化。
民族特征:中国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正是中国56个民族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同时也是展示我国多民族和睦团结气氛和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所在。
综合发展特征:旅游是动态的,文化是发展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这是因为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可以肯定地说西方旅游文化的传入并不能也不可能取代中国原有的旅游文化,特别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其结果只能是对中国旅游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
(P22)游子:游子,是对出游在外的统称。
“游子”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衣锦还乡以显其贵。
桑梓之情安土重迁;另一种则是事业有成,无缘故里。
(P18)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书上未找到,来自百度百科)第三章: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P29)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历史的产物,被称作社会社会史的活化石;民俗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并且在不断继承、扬弃、融合、渐进。
中职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精选全文
授课时间
地点
学时
2学时
班级
学习目标:
通过本任务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几种构景手段,重点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在实际中要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熟炼讲解各种园林的特点及风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教学难点: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段
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
教学难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
学习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活动设计: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想像的园林导入新课,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发言、讨论自己去过的园林有哪些特色。
教学仪器设备:
(7)轩:形似车厢的建筑物
(8)园墙:隔景、漏窗、龙墙
6、匾额、楹联和石刻
匾额:悬在门楣上的题字牌
楹联: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
石刻:山石上的题诗刻字
作用:陶冶情操,抒发胸臆;点景作用,增添诗意,拓宽意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段
1、抑景
特点:采用“先抑后扬”、“先藏后露”的方法,好的景点都在后面。
方法:树抑、山抑、曲抑
(1)规则式
特点:以建筑严谨均衡的几何图形式的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题。
代表: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大连斯大林公园、南京中山陵。
(2)自然式
特点:我国自有园林以来,无论是大型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型的私家园林,都以自然式园林为主。
代表:现存著名园林有北京颐和园、北海,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
(3)混合式
松柏——高洁、坚强和长寿
评韦燕生的《中国旅游文化学》书评
评韦燕生<<中国旅游文化>书评《中国旅游文化》一书主要围绕中华旅游文化展开,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中华文化之内涵,包括历史,文学,社会,哲学,经济,宗教,艺术等入手。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此书旨在挖掘我国旅游资源中传统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更好地保存和发挥当代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并设计旅游产品。
对此书的评论主要分为内容概括和介绍,观点分析,希望通过阅读后的思考和评论,加深对旅游文学课程的理解,和更深入地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文化入手,提高我国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本书由八章构成。
第一章概论:主要提出理论观点,介绍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强调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并且揭示东西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文化观念趋于一致。
第二章以中国文人特有的对自然景观的美学体验为中心,把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
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旅游审美价值。
第三至八章,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分别揭示了我国的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饮食等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此书最大的特点即是普及性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一气呵成将其读完的,作者仿佛用了朱自清式的朴素且精炼的语言,在内容和阅读上力求贴进读者,故可读性非常强。
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可谓各家各有见地。
本书作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
我认为这个定义有失偏颇,只是从经济的角度去阐释,没有准确完整地表达出其正真的定义。
相反,我更钟爱于谢贵安,华国梁两人的定义。
他们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化育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定义地十分到位!即人类在旅游活动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文化现象,都是旅游文化。
因为从小就很喜欢历史,对于历史的问题会特别留意。
在第五章宗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叙述中,作者将我国的宗教分为四大类,称其为四大宗教,既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行文化》课程教课纲领(一)、课程简介《旅行文化》是一门面向旅行管理专业开设的、以中国旅行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育学生的文化审盛情识和技术为导向的专业限选课。
它商讨的是旅行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包含主体文化现象和客体文化现象,以客体文化现象为要点,中心问题是各样文化现象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规律。
旅行不是一种简单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其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等属性特别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行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多次高声疾呼:一定抓紧旅行文化的公民教育,这是我国旅行事业可否健康发展、兴盛发达的要点所在。
因为忽略了旅行文化的建设,很多旅行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对景区内丰富的人文资源不认识,不重视,不介绍,很多旅客们总结旅行经历是“上车睡觉,下车照相,旅行回来全无所闻”,使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旅客扫兴而归。
严重影响了旅行业的可连续发展。
所以,研究旅行文化,学习旅行文化,建设旅行文化拥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程教课在专业人材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教课在旅行管理专业人材培育中的地位是成立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的提高性课程,起着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作用。
文化是旅行的灵魂。
开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旅行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涵养。
为造就高素质、可连续发展的职场新人发挥支撑和促使作用。
(三)、本课程教课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经过在本课程的教课过程中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提高旅行文化与文化旅行知识,提高自己的旅行能力,培育自己的旅行素质,在讲堂上听到“精道”,在此后的旅行过程中看懂“门道”,品出“滋味”。
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基于学生多罕有一点旅行经历,具备部分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地理知识、宗教知识等,所以,在教课活动中,要注意从学生既有知识和实践出发,既讲理论,又讲事例,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变为能力,把实践上涨到理论。
旅游文化与审美
布局:(中国山水画章法—虚实相生 置阵布势
有主有次 疏密有致) 山为实 水为虚;景为实 空为虚; 近为实 远为虚;显为实 隐为虚; 物为实 景为虚;曲直开合相宜(见图)
拙政园素图
苏 州 留 园 ︻ 冠 云 峰 ︼ 石
颐和园【谐趣园】
园林石景小品
叠山石审美: 瘦—苗条 棱角凸显—骨感美—刚直不阿精神 透—玲珑多孔 通灵美 — 空灵意境 漏—内孔相通 皱—表面多凸凹褶皱—苍老感—真山之气 清—质纯 清新—阴柔美—清雅气质 丑—奇突怪异—特质美——脱俗境界 顽—阳刚叛逆—阳刚美— 拙—轮廓硬朗—拙朴美—真本性 险—上大下小—奇险美—冒险潜质(独立景)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大陆文化 宗法思想 农耕文化 礼制制度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内省式文化 君子比德;澄怀味象;崇尚自然
审美文化的地域特征
南方—秀雅阴柔(越剧 评弹) 北方—雄壮阳刚(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苏州评弹
作业: 1试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审美特征。 2试解释“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含义。
第三章 风景与审美观赏
近 春 园 颐 和 园 十 七 孔 桥
花木配置
园之毛发(山石为骨 水流为血) 美学功能与配置: 丰富的色彩美 苍松—浓绿 竹笋—翠绿 柳芽—嫰绿 (主色)红枫 白玉兰 紫薇 粉色芍药 梅兰竹菊 绚丽多彩 芳香宜人 树木清新 兰花清香 桂花幽香 茉莉浓香 (陶醉) 组合美 水边植柳 间种桃花;篱畔缀菊; 斋前立松 墙根插竹;窗吊紫罗; 象征寓意 腊梅傲雪 兰花幽居 竹志高洁 牡丹富贵 莲花自好 石榴多子 松坚不屈 (君子比德、求吉思想)
多元艺术融合: 桃花坞年画
雕刻
织锦
刺绣
昆
曲
越
剧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套资料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套资料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5、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2、中国古代绘画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中国古代书法3、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第二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1、楹联常识2、跟着诗词去旅行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3、中国的古塔2、中国的古桥1、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第四章中国古典园林1、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3、皇家园林——颐和园2、江南园林——拙政园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2、中国的名茶1、中国的四大菜系第六章中国工艺美术中国的文房四宝第七章中国民族民俗4、蒙古族3、藏族2、满族1、汉族第八章中国旅游景观2、花岗岩名山1、钙华景观4、京杭大运河3、丹霞地貌名山第九章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客源国概况2、澳门4、英国6、德国5、法国1、香港3、台湾参考资料1、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书目:《史记》、四大名著、《丝绸之路》文章:龙应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记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南宋》、《本草中国》、《河西走廊》、《神秘的西夏》、《大汉帝国》2、第二章、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书目:《唐诗中的旅游》、《宋词中的旅游》3、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故宫100》、《世界遗产在中国》、《法门寺地宫》4、第四章、中国古典园林书目:陈从周《说园》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5、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寻味顺德》、《老广的味道》、《味道云南》6、第六章、中国工艺美术书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纪录片:《台北故宫》、《了不起的匠人》、《中国文房四宝》7、第七章、中国民族民俗纪录片:《穿在身上的中国》8、第八章、中国旅游景观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隐秘中国》、《大黄山》、《长江》、《塔里木河》、《这里是西藏》、《第三极》9、第九章、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客源国概况书目:《菊与刀》纪录片:《走遍世界》、《鸟瞰世界》10、第十章、中国共产党发展简史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辉煌成就书目:《邓小平时代》、《苦难辉煌》纪录片:《大国崛起》、《辉煌中国》、《忘不了邓小平》。
旅游美学——第五章 人文景观与审美鉴赏——建筑
旅游美学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构架结构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穿斗式
旅游美学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构架结构
抬梁式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内部抬梁
旅游美学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构架结构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井干式民居
俄式木楞房——井干式的一种(东北地区)
旅游美学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4.2.1中国建筑审美的基础知识
5.斗拱 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逐渐变为装饰,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4.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
4.2.1中国建筑审美的基础知识
三、单体建筑的形态与审美
3. 屋身 屋身由框架结构、围护结构和装饰成分三部分组成。 (1)框架结构 屋身的立面主要由柱列、檐枋、斗拱和雀替构成。 柱列、檐枋构成屋身立面的基本框架,它取决于殿屋的开间、进深和出廊的形式 。开间的多少是调节屋身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一 般三到五间,大的可做到九间。古代以面阔九间为最高等级。(遗留古建筑中最高级别是太和殿,开间11间) 斗拱:承受上部伸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或间接传到柱子上。
旅游美学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4.2.1中国建筑审美的基础知识
三、单体建筑的形态与审美
3. 屋身 (1)框架结构 (2)围护结构 主要有墙体及外檐装修因子。 墙体:山墙、檐墙、槛墙、廊心墙 外檐装修因子:板门和隔扇门,槛窗、支摘窗及直棂窗 (3)装饰成分 构成因子:敷色、彩绘、雕塑、立匾等。 敷色:包括砖体的抹灰、刷浆和木构件的油饰。 彩绘:是屋身装饰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檐枋、斗拱和椽木。 雕塑:石雕、砖雕、木雕,是对已有构件的美化。 立匾:通过匾额、对联、点题、颂咏将文字和诗组织到建筑艺术中,深化建筑的语义内涵和意境韵味。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1001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英语授课单位:外语与旅游系学时:30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0-9-6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2011-3-10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课程,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
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及景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文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适应导游业务及本专业的其他业务需要和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1)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2)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在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在现有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1001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英语授课单位:外语与旅游系学时:30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2010-9-6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2011-3-10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课程,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
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及景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文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适应导游业务及本专业的其他业务需要和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1)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2)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在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在现有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第一章:1、什么是山水文化?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
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2、艺术价值——人文建筑(亭,廊,桥,塔,台,榭),文学艺术(摩崖石刻,雕塑,绘画,诗文,楹联)3、科学价值:景观——人文景观(考古价值,冶炼价值,建筑价值,水利价值),自然景观(岩熔景观,地貌景观,底层结构,生物景观)4、神与物游的山水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致用,比德,畅神,情景交融致用:人类用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美。
比德:将自然物视为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时间:春秋战国畅神:人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情景交融:是一种立足于主体心理活动的物我交流过程,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合而为一。
5、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1)色彩用色彩来表现人的情绪,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情感。
如婚诞喜庆,以大红色代表,使人兴奋,情绪激昂;黑白色象征肃穆和庄重,使人感到静谧和压抑。
所以,在灯具、家具、房间墙壁、饰物等色彩搭配上,最好要了解一些色彩的基本知识。
2)声音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3)动态与静态一般来说,山水的动态主要是指流水、飞瀑和流云飘烟,也包括各种动植物的生命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景象。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6、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从山水的发生学角度看,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区别在于:自然山水是一种先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文景观则是人依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随着社会变迁,时代的演进及人的观念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
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1)丰富的历史文化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旅游文化 项目五 园林建筑 寒假练习卷
旅游文化项目五园林建筑寒假练习卷您的姓名:(不用填班级号)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苏州()的假山,是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园林专家称之:“造园者未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
” [单选题] *A.拙政园B.个园C.环秀山庄(正确答案)D.狮子林2.“物尽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指的是()的造园特色。
[单选题] *A.避暑山庄(正确答案)B.留园C.狮子林D.沧浪亭3.()的假山是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单选题] *A.环秀山庄(正确答案)B.沧浪亭C.狮子林D.拙政园4.()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单选题] *A.天坛(正确答案)B.地坛C.岱庙D.太庙5.()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单选题] *A.汉茂陵B.唐乾陵C.北宋陵D.明十三陵(正确答案)6.()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
[单选题] *A.厅堂(正确答案)B.楼阁C.馆斋D.轩7.滕王阁始建于()。
[单选题] *A.唐朝(正确答案)B.宋朝C.元朝D.明朝8.“造园者未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此山”指的是()的假山。
[单选题] *A.拙政园B.环秀山庄(正确答案)C.沧浪亭D.留园9.承德避暑山庄,总面积569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
[单选题] *A.2倍(正确答案)B.3倍C.4倍D.5倍10.()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单选题] *A.洛阳白马寺B.西安大雁塔(正确答案)C.西安小雁塔D.大理千寻塔11.下列园林中,最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单选题] *A.颐和园B.承德避暑山庄(正确答案)C.拙政园D.留园12.()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游廊,也是世界第一长廊。
[单选题] *A.沧浪亭复廊B.拙政园水廊C.留园曲廊D.颐和园长廊(正确答案)13.通常所说的“雷峰如老衲,保俶如少女”,就是一组绝妙的()。
中国旅游地理园林知识点总结
中国旅游地理园林知识点总结嘿!今天咱们来好好总结一下中国旅游地理园林的知识点呢!首先呀,咱们得明白中国园林那可是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哎呀呀,那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
皇家园林那可是气势恢宏,规模宏大,比如北京的颐和园。
哇,那亭台楼阁、山水相依的景象,真叫人叹为观止!它充分展现了皇家的威严和气度。
私家园林呢,则更注重精巧与雅致。
像苏州的拙政园,哎呀呀,那曲折的回廊、小巧的池塘、精美的漏窗,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主人的高雅情趣和独特品味。
寺观园林往往与宗教文化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比如杭州的灵隐寺,周边的园林景观与寺庙的建筑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也很有讲究。
讲究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和地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有的园林以水为中心,有的则以山为主体。
而且呀,还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通过巧妙的借景、对景等手法,让园林显得更加幽深和广阔。
在园林的建筑方面,也是别具一格呢!有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艺术的杰作。
亭子造型多样,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庄重典雅;楼阁高耸入云,可俯瞰全园美景;长廊曲折迂回,宛如一条游动的巨龙。
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极为重要。
通过巧妙地搭配不同的花卉、树木和灌木,营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观。
春天有桃花、杏花争奇斗艳;夏天有荷花亭亭玉立;秋天有菊花金黄灿烂;冬天有梅花傲雪凌霜。
还有那园林中的假山和石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有的假山雄伟壮观,有的则玲珑剔透。
石头的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仙女,给园林增添了许多趣味。
总之呀,中国旅游地理园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哇!咱们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其中的知识和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园林的魅力呢!怎么样,通过这次总结,是不是对中国旅游地理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