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九年级化学名师测控教案 经典考点精讲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中和反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加深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思维与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入:

(1)常见的酸有:盐酸、稀硫酸,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2)酸和碱分别与指示剂反应:

酸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碱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中和反应

1.阅读教科书P60~61,观察实验10-8:在烧杯中加入5 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加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玻璃片上有白色固体。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不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所以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氯化钠;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

2.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Ca(OH)2===CaCl2+2H2O;H2SO4+Ca(OH)2===CaSO4+2H2O。

3.思考:以上三个反应中的生成物除了水以外,另一种生成物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请列举以前学过的盐(写化学式),看谁列举的多。

【归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4.思考: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中和反应是不是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为什么?

点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中和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中和反应是后面要学的复分解反应的一部分,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

知识模块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阅读教科书P61,思考: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归纳: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下列几个方面: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中含有H2SO3,应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Ca(OH)2;H2SO3+Ca(OH)2===CaSO3+2H2O。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Ca(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Al(OH)3或NaHCO3等物质,请写出胃酸(HCl)与这两种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HCl+Al(OH)3===AlCl3+3H2O;NaHCO3+HCl===NaCl+H2O+CO2↑。

知识模块三知识拓展

讨论:举出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

(1)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2)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原理是什么?

(4)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酸性还是碱

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中和反应

知识模块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知识模块三:知识拓展

四、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二、课后提升三、家庭作业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演

练”部分完成学生用书的“综合运

用”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考点速

记》中的本课知识

第1课时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教学内容量上的安排比较合理,教学设计环节紧凑,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另外,学生的活动也比较丰富,能够做到动静结合,教师做到讲练结合,所以基本上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之,粒子模型的使用,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为学生以后学习微观知识的内容搭建了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