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历史部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练习: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清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清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本资料由夯实基础——知识提纲(重点知识)、基础巩固——备学考(3年内学考真题)、能力提升备高考(3年内高考真题)组成夯实基础——知识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1)法西斯的兴起①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②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③1921年,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④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

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亚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③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2)过程: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3、欧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2)过程: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合法选举),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最终将其吞并。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4、绥靖政策(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等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对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知识盲点。
在认知方面,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有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然而,由于历史知识的繁杂性和战争事件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梳理。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提高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战争图片、视频等史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感悟力。
4.设计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影响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难点:对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联合国、冷战等重要概念及其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难点:分析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理解美苏争霸对世界历史进程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经过、重要事件及影响。
2.介绍战争中的关键人物,如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等,分析他们的作用和贡献。
3.讲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包括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的建立、冷战等内容。
4.分析战后国际秩序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等。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
德国由美、苏、英、 法分区占领;
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 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 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逐出境;
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 领土; 承认朝鲜独立;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 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 朝鲜自由与独立。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8.9“慕尼黑阴谋”
得意洋洋的张伯伦
1935.8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通往地狱的路是用善意铺成的”
——哈耶克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战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战的具体原因: 1、经济根源: 192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
1939年)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 八事变,揭开了二战的 序幕。
1937年,七七事变, 二战在亚洲全面爆发。
1935年,意大利入侵和 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 结成轴心国。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幕尼黑协定》。
埃抵
九 一 八 事 变

塞抗

俄意


比大

亚利
军军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联合国家宣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转折点: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
(原 同 特 ① ②1全19因 作 点由由9球435战9年: 战 :局帝—争)世。部国—界战主反争义太 北平非法到战洋战西 全 争战场(斯 球 到场:1((9同 战 反:阿114992盟 法争中拉年4422的 西;途曼7年年月建 斯岛战61—月0海役月立 战—4战日 —,争19— 1同。4137月盟年 日)2)国月家)协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整理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急于打破原来体系的束缚。

(2)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

(3)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4)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5)苏联的政策: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或(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①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②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

(3)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4)加速因素: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5)国际因素:世界各国人民虽然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

(2)直接原因: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对外侵略扩张。

(3)具体原因: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没有配合;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动;德日意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中的最后一课。

从时序来看,在本单元的四节课中,贯穿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横跨31年。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剧烈的震荡,残酷的战争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留下创伤;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撕破了资本主义世界虚浮的繁华表象;与此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开始了诸多实践;同时期,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也开始此起彼伏,不断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的。

对于法西斯轴心国而言,内部环境因大萧条的影响而不断走向撕裂,复仇主义、种族狂热的种子,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秩序中,似乎找到了优渥的土壤,开始繁育、成熟并酿成战火。

(单元分析)本课教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以及对二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它上承一战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本课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原因,揭示法西斯主义反和平、反人类的本质,思考应当如何维护和平。

战后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一方面体现了以维护和平为出发点,提倡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

第一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二战爆发的原因分析。

通过教材正文和引言以及史料阅读、学习聚焦等相关资源,能够多角度探究二战的爆发,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史料解读的基础上揭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

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战争的进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及影响,掌握战争中的重要事件、战役和主要国家的作用,如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以及我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2.掌握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了解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冷战格局等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首先,讲述战争起因,包括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兴起、民族主义膨胀等因素。接着,分析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如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强调这些战役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包括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冷战格局等。在此过程中,注重讲解各国在战争和战后秩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指出难点,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进行拓展思考。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发展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给予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和平、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态度,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基本经过有所了解。但在深入理解战争起因、具体战役、国际格局演变以及战后秩序形成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此外,学生对战争与和平、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梳理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1)建立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标志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订立密约,标志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2)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2.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①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广泛支持。

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慕尼黑协定》(1)背景①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②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2)内容: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英法为何长期实行绥靖政策?1、英法自身实力的衰落。

(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位于欧洲第一位)2、受一战的影响,一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张伯伦为典型的和平主义者)3、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扶德抑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本性。

(2)重要原因: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3)历史原因: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仇视(4)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促使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后习题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后习题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为幌子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它们同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于是打出了“反共”的幌子,故A项正确。

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 )A.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英法的绥靖政策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埋下了祸根,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根源,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是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以打破不平衡局势,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3.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曾说道:“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的、适当的地位,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

”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A.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B.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C.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D.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理的、适当的地位,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4.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

7.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练习题-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7.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练习题-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于1946年撰写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的出现作了初步剖析,“后来的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

纳粹主义产生的原因是( )A.长期分裂饱受大国欺凌B.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厉制裁C.希特勒的煽动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D.政治统一和经济的崛起2.“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如今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

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

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

至于第三股势力,就是法西斯路线了。

”“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是( ) A.苏、日、德 B.中、美、日C.中、美、德D.苏、美、德3.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

”这一小国是( )A.埃塞俄比亚B.中国C.捷克斯洛伐克D.奥地利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发动的哪一局部侵略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B.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5.20世纪20年代,日本某军官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径( )A.九一八事变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C.七七事变D.闪击波兰6.下面是一幅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画。

墙上的帽子分别代表波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漫画表明(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局面B.欧洲国家沦陷的过程C.英国已经屈服于德国D.英国坚持抵抗德国7.罗斯福说:“德国和日本……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和每个轴心国家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建议。这样的总结反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人物,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进程与主要战役,以及战后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及其影响。其中,战争的爆发背景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是本节课的两个核心重点。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通过播放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2.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国家和群体的立场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战争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4.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历史,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通过这些策略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应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对20世纪世界历史的宏观把握等。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对战争复杂性的理解、对战后国际秩序建立背景和过程的把握,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能力。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缺乏深入认识,这也是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选择题1.右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漫画,内容为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他们身后高举的带有镣铐的巨手是苏联的象征。

该漫画表明( )A.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B.英美开始商讨建立联合国C.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走向联合D.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2.所谓“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

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钥匙B.战后确定的国际和平秩序正受到挑战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D.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31944年苏联提出,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苏、英、美、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只要五国中一个国家反对,决议就不能通过;英美代表则主张少数服从多数。

苏联提出一票否决权的出发点是( )A.真正体现世界大国的强权政治B.使大国之间实现政治利益平衡C.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劣势D.推动联合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4.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斯大林的态度有所不同,罗斯福对苏联提出的分化德国不再反对,还同意了苏联要求归还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南库页岛等要求。

这主要是因为( )A.美英在战后重建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B.战争造成英国丧失了世界大国地位C.美国希望苏联参战,尽早结束太平洋战争D.美国意识到战后美苏是世界的主宰5.读下表,表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表明( )A.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B.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C.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D.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2021山东聊城模拟)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心中已经准备好回国时面对国人的嘘声,没想到迎接他的巴黎民众不但没有嘘声,反而一片兴奋,欢迎“伟大”的总理归来。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战后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战后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7.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战后秩序的形成一.选择题1.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过三个中立法案。

而1939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这一《中立法》之“新”的含义是()A.确立了“现款自运”原则B.美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C.实施了“先欧后亚”战略D.废除了武器禁运条款2.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为此,英国所做的努力是()A.签订《开罗宣言》B.签订《大西洋宪章》C.发动阿拉曼战役D.发动无限制潜艇战3.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应该指出:美国、英国及法国自己促成了这个新的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巩固,当然这不是出于它们的本意。

它们对于苏联、中国和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体系的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经济封锁,想以此窒杀它们。

事实上并没有窒杀得了,反而巩固了这个新的市场。

”此观点的意图是()A.要与美国争夺世界经济霸权B.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联系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4.美国一位海军将领曾这样评价一场战役:“这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

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

这场战役指的是()A.瓜岛战役B.中途岛战役C.冲绳岛战役D.硫磺岛战役5.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指出:“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波兰问题对于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这是基于()A.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B.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对立C.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D.维护苏联国家利益的需要6.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在几大战场分别取得了具有转折点意义的胜利后,首先进入战略反攻的战役是()A.“火炬”登陆B.诺曼底登陆C.库尔斯克战役D.瓜岛战役7.某记录二战经典战役的著作有如下目录(部分):晴天霹雳﹣﹣波兰闪击战;短兵相接﹣﹣斯大林格勒战役;火海拉锯﹣﹣瓜岛争夺站;铁甲搏杀﹣﹣□□□□;摧枯拉朽﹣﹣柏林会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作业)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2022福建福州期中)20世纪30年代,世界多国出现“政府普遍扩权”的现象,如德、意、日强化法西斯统治,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等。

这反映出()A.经济大危机的不同影响B.不同社会制度的相互融合C.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D.现代化道路模式的多元性2.(2022天津期末)漫画可以形象地表达历史,揭露出历史的本质。

下图揭露的是()A.《九国公约》B.《慕尼黑协定》C.《凡尔赛条约》D.《联合国家宣言》3.(2021江苏扬州月考)20世纪20年代,德国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宣称,日本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这表明()A.两者具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B.德日民族复仇情绪十分强烈C.苏联是他们共同反对的对象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形成4.(2021河北保定期末)有学者称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由此可知,绥靖政策()A.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B.反映了英法等国的民意C.有效维护了凡尔赛体系D.推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5.(2022山东聊城月考)下图为1939年4月英国人伯纳德·帕特瑞吉创作的漫画《老调重弹》。

画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隔着栅栏在议论一条正在狂吠的身披“米”字旗的狗。

希特勒嘲讽其“吠犬不咬人”,墨索里尼则流露出自己的担忧:“但狗知道这句谚语吗?”该漫画()A.肯定了英国对德意政策的转变B.强调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可能性C.表达了对英国外交政策的不满D.揭示了轴心国集团最终瓦解的必然性题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6.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发表国会讲话:“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发动这场卑鄙的进攻之时起,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进入战争状态。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作业 (1)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作业 (1)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它以为基本特征,反对和共产主义。

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21年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和世界。

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⑵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1920 年,组建“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大利入侵;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

1.极端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军部;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军事法西斯;墨索里尼;希特勒;民族复仇主义;埃塞俄比亚;轴心国2.按时间顺序排列①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②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③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2.③(1922)①(1933)④(1935)②(1936)3.1938年,德国吞并,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实行政策,与德意签订《》,把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3.奥地利;绥靖;慕尼黑协定;苏台德4.二战的主要经过及其重大历史事件4.九一八事变;序幕;七七事变;亚洲爆发;1939.9;波兰;全面爆发;主战场;1941.12;太平洋;全球阶段;1942.1;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德国;日本;局部;全球5.关于“雅尔塔体系”⑴主要内容①日本由单独占领;日本退出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并成立联合国。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美、苏、英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德国进攻波兰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英国强调的是(D)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的灭亡更有利于英国均势政策的实现
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的国力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解析:题干中提供的时间是“德国进攻波兰前”,这一时期英国正在推行绥靖政策。

英国推行这一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是为了祸水东引。

根据这一分析衡量四个选项,显然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D)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发生了一些动摇,但根本上仍推行绥靖政策,D项正确,A项叙述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3.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难道我们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
的。

”这说明“我们”(A)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
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
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
解析:根据“英国政治家艾登”“1935年”“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可知,二战前英法等国对意大利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故A项正确。

4.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D)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C.德国进攻苏联需要日本密切配合
D.美英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
解析: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为标志,这是双方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

5.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D)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解析:绥靖政策于1939年破产,故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A;B、C与史实不符,排除;不论苏德战争还是太平洋战争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故正确答案为D。

6.英美在二战中与苏联结盟的主要原因在于(C)
A.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B.英美遭到法西斯国家的进攻
C.苏联是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已经无效
解析: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要取决于其国家利益,就英美来讲,二战期间他们最大的国家利益就是打败法西斯国家,而苏联在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正好符合英美的需要,故C项正确。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C) A.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
B.彻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D.直接导致了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解析: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合作,但并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因此A项是不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开始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因此B项也可排除;直接导致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的事件是意大利的投降,因此D项也是不正确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故C项正确。

8.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是在(C)
A.不列颠战役之后B.苏德战争爆发后
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D.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
解析:四次战役中,只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接着中国等20多个国家向日本宣战,德、意也向美、英宣战,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故C项正确。

9.“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使世界从动荡战争时期转向和平与发展时期……它把和平还给了世界。

”上述观点说明(D)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威胁已经消除
B.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从此走向安定繁荣
C.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战争的残酷深化了世界的和平意识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众多的参战国带来深重灾难,使人们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为此战后出现要求和平的浪潮,故D项正确。

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C项说法错误。

10.雅尔塔会议的基本精神是(C)
A.彻底击败德国
B.彻底击败法西斯轴心国
C.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D.成立联合国
解析:在雅尔塔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最重要的是对战后德国的处理。

故雅尔塔会议的基本精神是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故C项正确。

11.斯大林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

”这句话的含义是(B)
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

材料体现了战争会给交战双方带来灾难,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故B项正确。

12.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D)
①铲除德、日法西斯势力②成立联合国③成立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两大阵营④明确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D.①②④
解析: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议,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不包括“成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这一内容,故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伯特兰·罗素认为,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教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

欧洲不像中国这样,拥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样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而且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开,更重要的是,主要河流黄河、淮
河、长江更是流向一致,极有利于跨区域文化整合和政治统一。

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遏,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

(1)根据材料,概括伯特兰·罗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伯特兰·罗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

答案:(1)原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与文明品质;西方历史上崇尚武力传统;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因素。

(2)观点:伯特兰·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

评述:二战的爆发与西方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但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从西方的民族性格、文明品质、历史传统、地缘政治等方面分析。

第(2)问,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故伯特兰·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告》材料二(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主要是苏美两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的秘密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请回答:
(1)据材料一,《雅尔塔会议公告》重点强调的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二,你对雅尔塔会议有何认识?
答案:(1)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加强世界各国的合作,以维护世界的和平。

(2)美、苏等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他国特别是中国的利益,其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雅尔塔会议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