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1)
育人为本,坚持育才为中心
育人为本,坚持育才为中心育人为本,坚持育才为中心,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今天,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教育越来越重要,而教育的核心便是育人。
育人在于引导人们有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自信、有自立精神的人;育才在于培养人们的才干,让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育人为本和坚持育才为中心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摸索并积极探寻。
首先,育人为本,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追求金钱和名利的人似乎越来越多,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却又越来越大。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种价值观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的问题。
钱和名利虽然可以给我们短暂的满足感,但真正的幸福却是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工作的认真。
教育不能只培养学生的智力,而应该注重其道德素质和情操方面的培养。
培养学生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思考,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在生活上正直谦虚,做一个有共情力的人;在品德上克己奉公,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塑造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们的下一代,为我们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坚持育才为中心,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我们应该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乐趣,以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应该抓住人才培养的重心,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实战能力的人才,这是我们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再次,育人为本,坚持育才为中心,需要强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节,这里是孩子接受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场所。
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从小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社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发力,才能使得教育更加全面。
学校如何做到育人为本(1)
1 切实改变思想观念,即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全社会要改变思想观念,改变那种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受封建科举制度所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世俗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受到我国七、八、九十年代高考体制只按书本分数录取,分配工作制度的影响,认为只要考分高,就可以有工作,从此不愁吃不愁穿,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这种观念造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无不片面追求成绩,并且美其名曰“提高高办学质量”。
还有就是歧视职业教育,没有家长愿意送子女去读职业学校。
这些观念至今还深深存在于社会之中,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思想观念,素质教育的推进就面临很大的阻力。
所以,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三个方面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人类文明缘于劳动,劳动开发智力,文学、艺术的创造更是来源于实践,这是一个很富有哲理的科学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劳动实践。
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应该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3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尤其是要改变现在以单一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状况。
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4.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德育为先_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四个方面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二、课堂教学,学科渗透;三、实践活动,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增强实效。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它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仅需要“聪察强毅”的才,但更需要“正直中和”的德,道德是人才的核心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怎样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怎样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崭新课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中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校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竞赛、评比,认真领会规范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育人为本 知行合一
育人为本知行合一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而知行合一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知识与行为的统一,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行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就已有相关论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将学生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知行合一的培养方法1. 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核心,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所学。
2. 引导思考与行动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知行合一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行合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行合一的实际应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学校通过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学生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同时,一些企业、组织也通过实践项目和实践基地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五、结语在当今社会,知行合一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理念。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
育人为本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品德上,而不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我对育人为本的心得体会:
1.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他们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要注重他们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只有全面发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和有作为的人才。
2. 以德育为先:在育人为本的理念中,德育是首要的,也是其他育人要素的基础。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3.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育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
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自主发展,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适应并脱颖而出。
4. 培养社会责任感:育人为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关注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育人为本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品德和自主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教育理念。
只有以育人为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价值和有作为的人才。
简述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容
简述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容
育人为本儿童观,一直以来村官决定着中国孩子们成长的轨迹。
育人为本指的
就是以人为本,把培养孩子的智力,良好品德以及早日健康成长作为育儿的第一要务。
把孩子思想素养,道德修养放在相应的重要位置;把他们的良好品德道德来放在学习、生活上,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特质;给予他们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更有竞争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教育景象,而不是视其教育仅仅为机械的学习;注重孩子的体魄振养,培养孩子运动热情,锻炼孩子的敏捷思维,使他们更有活力。
育人为本儿童观有效地指导着孩子们准确认知世界、把握自身素质,学会审视
自我、衡量自我,调整自我,运用自己的素养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也极大强调孩子们努力结识朋友,调节朋友关系,适应社会环境,并与环境一起逐渐成长。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希望通过努力的训练,建立他们的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和原则,让他们学会担当民族未来的使命,走出一条安全、健康、正确的发展道路。
育人为本儿童观,强调把人的思维健康、优良品德等重力放在学习和生活中,
注重每一名孩子的体质和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
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人格观念和价值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拥有作者瘦高的见地,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活力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简述育人为本的儿童观的内容
简述育人为本的儿童观的内容一、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内容在儿童观问题上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坚持儿童优先原则。
儿童利益高于一切,儿童事业优先发展。
把儿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落实到政策法规和公共政务之中,倾听儿童心声,反映儿童意愿,维护儿童权益,使广大儿童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权益。
( 2)建立儿童利益表达机制。
及时研究分析涉及儿童切身利益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儿童呼声和意见的表达渠道,积极回应儿童诉求。
设立国家儿童事务委员会,统筹协调儿童工作。
( 3)完善儿童福利制度。
将儿童福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服务网络。
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辅助的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完善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保障孤儿、残疾儿童、流浪儿童、辍学儿童等特殊困难儿童基本生活。
二、科学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科学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实现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依法严厉打击针对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儿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保障儿童安全。
(1)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检察工作。
通过批捕起诉、审查起诉、抗诉等环节依法严厉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专门机构和办案组织,配备办案力量,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一线办案队伍,增强司法办案能力,提高司法办案水平。
(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刑事执行检察工作。
严厉打击利用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劫、寻衅滋事、敲诈勒索、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四类未成年罪犯的监督考察,确保未成年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矫治。
1、合理使用儿童的自然资源。
2、依法保障儿童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权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儿童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权利,既要鼓励他们积极就业创业,也要引导他们合理消费。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素质的提升,以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为出发点和关注重点。
以下是这一理念的几个关键要点: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优势和需求。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发现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并通过个性化教学和关怀,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2.培养情感素质: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自我认知、自我理解和人际交往等情感素质。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连接和稳定的情绪状态。
3.倡导关爱、尊重和包容: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相互尊重。
教师以身作则,用关爱和理解去引导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尊重他人差异,包容多样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强调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发展能力。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
育人为本,育心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外在发展,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个体的发展。
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情
感素质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成为有自信、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发展的人才。
班主任工作新理念(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需求层次
成认低层次需求 激发高层次需求 帮助争取谋生需求 推动追求自我实现
最低目标:谋生
郑板桥 恽南田
我清高,我自立
信奉“行行出状元 〞的罗福欢
• 记者:
• 现在很多大学生
觉得找工作很难,
你有什么忠告?
• 罗福欢:
• 首先是你最好是
先能养活自己OK,
你别再让父母为你,
大学生 选择街边擦鞋, 走过8年 再这样操心,那样
个人需求
人生体验
尊重学生个性选择
孔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
“根雕〞: 神形各异 积极张扬
“木雕〞 : 千人一面 呆板畏缩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 最初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 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 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 能力却成了杨振宁的死穴。 在芝加哥大学,“哪里有 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1948年初,获知的杨笑振话,一直流传至今。 宁在实验室不顺经历的 特勒给出了建议:转攻理 论物理学。
的创业之路 ,从昔日的小鞋摊儿到 再给你拿生活费什
今天拥有80多家加盟店
么的,那样才是对 的。
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需求群众化:
+ 社会需求
个人需求
教育需求群众化: 社会需求
教育需求群众化:
道德养成
社会需求
社会责任 学术开展
文明传承
教育需求群众化:
个人需求
教育需求群众化:
职业技能
竞争资本 幸福源泉
班主任工作新理念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开展
•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 大学建校10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
• 要坚持把促 进学生健康成长作 为学校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于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简要介绍和解释。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育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把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全面发展则强调个体在身心、智力、道德、美育、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其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教育往往注重传授知识和信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然而,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育人为本的意义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两个基本理念。
首先,将探讨育人为本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以及为学生的未来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性。
其次,将阐述全面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均衡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对这两个基本理念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参考和启示。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将对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们在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
通过全面的育人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有全球眼光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和决策者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以推动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方式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明确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和信息层次,有助于他们更有目的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育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通用3篇)_1
育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通用3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强调教师的敬业奉献,就是要教师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教师敬业奉献,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那究竟要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奉献,教书育人呢?一、心目中有追求。
一个有理想的人,他会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地去追求,并会付出终身的努力。
如果你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经营,你就会和事业同欢乐,共成长,你就会爱思考,勤琢磨,给自己设定目标,在工作过程中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随之再设定下一个目标,随着目标的实现,自己也就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名师的称号,学生喜爱的老师等荣誉也会接踵而来,这就是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二、工作中有目标。
目标是什么?是人生道路的指明灯,是人成长的方向。
有了指明灯,有了方向,我们才会有动力,才会去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去努力不懈地追求。
没有谁一当教师,就会当教师,就成了一个优秀教师的。
但有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努力后,成为一个好教师,名师,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师的。
这都来源于他们的执着、敬业、奉献;来源于他们在工作中目标明,方向清,在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着。
三、行动中有体现。
除了心目中有追求,工作中有目标外,“敬业奉献,教书育人”还要体现在工作中,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必须的:1、时间的付出是根本。
要做好工作,要提高技艺,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传道授业,育人为本
传道授业,育人为本引言“传道授业,育人为本”是一句广泛流传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
在现代教育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的本质、传道授业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道德等多个角度探讨“传道授业,育人为本”的含义和实践。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培养未来世代的根本途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传授知识的重要性传授知识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各个学科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为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提供支持。
传道的内涵传道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基础,能够系统而有条理地传递知识给学生。
传道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业的内涵授业强调的是教师应当善于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育人的重要性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正直诚信等道德价值观念,从而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结论“传道授业,育人为本”是一句至关重要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
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正确地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水平、提高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实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水平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以促动人的不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为本。
《联合国首届可不断发展教育会议宣言》指出,教育在可不断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动作用。
教育作为促动社会可不断发展和促动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既要能满足人当时发展的需要,也要能保证人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而不受伤害,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水平。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
1、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2、育人为本重点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幼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育人为本就是要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4、育人为本就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
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
2023年,我们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时代。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勇气、有自信的年轻人。
因此,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现阶段教育的共识。
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各种能力,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和培养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塑造他们心灵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起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从而使他们拥有健康的情感状态。
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体验式学习、社会服务等,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
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是当今教育的核心理念。
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将各种教育资源全部用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引导教师们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我们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关注教育改革的进程,积极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不断改革创新的今天,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教育的每一个方面,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
育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育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1. 要尊重学生啊!就像对待自己的宝贝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力。
比如咱班的小李,虽然调皮但思维特别活跃,咱就得尊重他的这种特点,不能打压呀!
2. 得理解学生呀!想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吗。
像小王有时候会闹情绪,咱得理解他为啥会这样,而不是一味批评。
3. 信任学生很重要哦!别总觉得他们做不好,要放手让他们去尝试。
咱班的小张,给他个任务,充分信任他,结果完成得特别出色,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4. 要关爱学生哟!就像爱护花朵一样精心呵护着。
就说小赵那次生病,多关心关心他,让他感受到温暖,这多重要啊!
5. 鼓励学生不能少哇!他们遇到困难多给他们鼓鼓劲。
就像那次运动会,大家都有点没信心,多鼓励鼓励,结果取得了好成绩呢!
6. 引导学生要耐心呀!不能急吼吼的。
比如说他们对某个知识不理解,得慢慢引导,就像牵着蜗牛散步,急不得啊!
7. 帮助学生得真心啊!切实为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有的同学学习方法不对,那咱就真心去帮他找到适合的方法。
总之,育人为本真的太重要了,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啊!。
如何理解“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答: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一项爱心奉献事业,教书先要育人。
育人不仅仅是要培育出高科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为社会所用,成为人才,才是教育的成功。
不是有许多人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了很高的专业技能,却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走上犯罪的道路嘛?这样的人就不拥有很高的品质,那么即使它拥有再高的职业技能,也只是会生存而不会奉献,无异于动物。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用爱心呵护幼儿健康的同时,首要任务要培养幼儿文明,礼貌,守规则,正视困难,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用榜样的力量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延续着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推动社会。
建三江中心幼儿园教师王子玲
2013.3.1。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育人为本"是一种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尊重、理解和支持。
以下是对育人为本儿童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1. 个体差异的尊重:育人为本的理念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具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才能。
在教育中,应该尊重并充分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其个性特质。
2. 全面发展的关注:育人为本的观念倡导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体育等各个方面。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个体,使其在不同领域都能够有所表现。
3. 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育人为本意味着教育不应该是教师主导的,而是以儿童为主体。
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需求、兴趣和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适应性强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
4.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育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还能够培养创新和创造力。
5. 家校合作:育人为本的理念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
是家庭的责任。
鼓励家长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和支持儿童的成长。
总体而言,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爱。
这一理念的实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教育机构、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
通过关注每个儿童的需求和潜能,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体系朝着更为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010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发布。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纲要的重点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整体,即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
进入21世纪,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前进速度越来越快,当今时代,全球化造就了“地球村”,知识经济带来了知识工人,终身教育营造了学习化社会,网络时代铺设了信息化高速公路,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
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新理念的凸现,这些都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生机,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追求“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基层九年制学校的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践行这一理念。
一、“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培育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是学校的本质特征。
这一特征决定了学校必须以育人为目的,规定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物,而是为了人,为了教师、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像学校这样凸现“人”的概念,“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师德师风工作总结:育人为本,服务至上
师德师风工作总结:育人为本,服务至上2023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师德师风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经过一年的工作总结,我认为“育人为本,服务至上”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
下面我将就这一原则,从多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尊重学生的多元性育人为本,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多元性。
在我的班级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成长环境等都不尽相同。
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学习。
并且,在平日的日常教育中,我尝试着与学生建立坦诚、理性的交流方式,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业,也要关心他们个人的发展。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努力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除了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外,我也会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穿插一些好玩的文化知识或有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服务至上,就是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作为老师,我不仅要热心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还要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关心他们的成长。
在班级内,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比如文化课竞赛、体育比赛、野外拓展等,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要尽可能地与每一位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
每周末,我会用手机短信或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及其家长发送每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回顾,及时与家长交流,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自身形象的塑造对于一名老师而言,形象的塑造也是非常关键。
我一直认为,一个老师不仅仅是直接传授知识的人,更是一个示范良好行为的榜样,要自觉维护自身形象,在素质、品德、仪表等方面都要表现出比较高的标准。
在工作中,我时刻保持着微笑、耐心、温和、亲切的态度,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感受到正能量。
同时,我也会时刻关注自己的穿着、举止、言行等,始终保持师范形象,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面貌。
四、注重课堂展现力和能力除了上述的点外,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课堂展现力和教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济多元化,指导思想不能多元化
• 允许存在不等于鼓励提倡
• 社会允许存在的,学校不一定允许存在
社会人做不到的,校园人应该率先做到
•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 化。
蔡元培:“欲知明日之社会,请看今日之校园。 ”
陶行知:“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 正的教育。”
•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从存在论说:人的存在是 根本性存在,是主体存在。
从价值论说:人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最终根据和目的。
从思维方式讲: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理 念;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 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 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期间,每个年轻人都处在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 积极的状态,这正是塑造他们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8年在其发展的教改报告中就提出:“ 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二十一世纪的 日本的青年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 道德教育。”
• 韩国强调民族的德育第一,表现为自主性、公益性、协同性、勤 勉性、奉献性、效率性,以强化民族自立精神,重塑民族之魂, 弘扬民族传统,重视振奋民族精神,因而被一些学者概括为“有 国籍的教育。”
越强调道德教育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培养越突出 的国家,道德教育就越有成效,这种寻根意识已经成 为当今世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2.要认识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 现实和长运功能
• 导向功能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三观”教育要解决的是方向 问题,动力问题,标准问题和践行问题。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面对和处理 个人和祖国的关系 祖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应该教育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爱国这不 是理想问题,而是责任问题。
• 英国著名教育家劳顿认为,没能系统地教授道德体系,也许是学 校课程中最严重的缺陷。
• 在美国。调查资料表明,约有2/3的人认为,学校应在青少年学生 的道德发展方面承担责任。
• 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拉姆勒指出:“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公民 ,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 看待事物。”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989年7月2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 上讲话明确指出:“现在年轻一代思想上有两 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个是为什么中国非走 社会主义道路不可,为什么非要坚持共产党的 领导不可,另一个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 看待‘民主、自由、人权’问题。”
青少年道德危机是当今世界的最大危机之 一,西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一个特征是物质生 活获得极大的满足,某些道德观念和教育观念 却相对淡漠了。
•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坚持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人为本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人人,
另一层含义是指人民。在此,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心人, 爱护人,理解人,尊重人。
• 现代学生工作的理念是“教育——服务——发展” 即教育学生与为学生服务相结合。 学生工作不能出于功利目的,而是真正出于对学生的关心、理解、 爱护、尊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结合,把握载体和渠道, 使这种理念得以实现
二.在学生思想教育中 要始终体现“德育为先” 的原则
1、要认识和理解对青年学生加强
• 健康长寿功能
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健康素质)
• 德可延年、仁可长寿
• 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修订健康定义:躯 干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 德健康
• 善良是心理维生素
• 愁眉苦脸先衰老,为非作歹命不长
心理素质是心理人格的内核,是坚持正确 思想准则的非智力基础,体现为心理对 客观存在的感受度和调适力的统一。 取得成就时,不忘乎所以,遭挫折时,不 失意绝望,遇见正直人受委屈时,不怀疑 现实准则,看到非正当行为获利时,不随 波逐流。 学生工作要把为育人和正己结合起来,先 正己而后正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 须先做到,己身不正就不能正人,这既是 古训,也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道理。
• 动力功能 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一种 强大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是没有民族、国家。 因此,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 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 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 教育应该如何从重视智力到重视非智力。 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 非智力因素即情商、意志、态度、价值观等等。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已得到世界教育家的认同。
• 德国历来注重培养青少年具有德意志民族精神,爱祖 国,具有民族自尊心;爱劳动,具有勤业思想,讲认 真,对工作一丝不苟;有信念,不管在困难时期还是 顺利时期都具有乐观精神,为信念而执着追求。
• 新加坡政府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塑造既有知 识,心智发达又具有健康人格的新加坡公民。
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 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人人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育人为本(1)
2020/9/9
一.在学生工பைடு நூலகம்中要始终 体现“育人为本”的理 念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和核心,是战略指导原则
•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始见于《管子·霸业》“夫霸王之所 以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天下治乱兴衰 源于政,而“治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