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功功法

合集下载

行功心法

行功心法

行功心法
第一节:开启穴位
1.气贯长虹:两脚并行开立,大于肩宽,两眼平视远方,舌尖抵上颚,嘴微开,立身中正,心静体松,两臂徐徐侧平举,两掌外旋上举,抬头望长空,舒展两臂,拉拔脊椎;转腰左右三次,打开劳宫穴、百会穴,涌泉穴,拉开胆经、肾经、膀胱经。

2.凤凰回头:两掌交叉合抱于腹前(男左掌在里面,女右掌在里面),左转腰,重心移右脚,回头后视右脚跟;右转腰,重心移至左脚,回头后视左脚跟;左右转腰三次,打开两肾,任督二脉,保养护理脊椎、颈椎、腰椎。

3.怀抱八卦:两掌在胸前开合(开时看右手,合时看前面),马步分掌,蹲起反复做三次。

打开膻中穴、肺经。

4.狮子摇头:向右转,左右云手三次,打开肩井穴、丹田、肾俞穴,按摩内脏,促进血液循环。

5.翻江倒海:做到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穿,打开全身穴位,左掌腋下反插,右掌肋下反插,眼看右掌,两掌平云做一次;右掌肋下反插,左掌肋下反插,俯身,活络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两掌肋下反插,眼看右掌,俯身仰身,两掌平云做一次。

6.金鸡独立:右金鸡独立:挑掌、托掌、蹲,右手按好,提左腿,挑掌、托掌,主要打开涌泉穴、玉枕穴,促进小腿平衡,神经系统的平衡,肌肉的控制能力,两拳环打,拳眼相对。

第二节:太极桩功
左、右弓步:右后脚尖打开45度,左脚向前偏左落地,脚尖向前,两脚横向距离是肩宽距离。

要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主要训练步法的沉稳,功架的准确。

先做左弓步:1揽雀尾双按、2搂膝拗步、3玉女穿梭(左手在上面)、4揽雀尾挤(左手在外)、5揽雀尾棚(左手在外)、6野马分鬃(左手在上)、7斜飞势(左手在上)、8单鞭、9闪通背、10双峰贯耳、11打虎式(左手在上)、12穿抹掌(右手穿抹)、13弯弓射虎(左手在上)。

张三丰太极行功法

张三丰太极行功法

张三丰太极行功法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张三丰太极行功法。

张三丰太极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

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

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

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太极拳法,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张三丰太极功行功十忌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张三丰太极行功十要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太极行功歌》(六字诀)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口四吹,加嘻成六数。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

治肺宜用口四,口四时手双托。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祛病延年小周天行动功法

祛病延年小周天行动功法

祛病延年小周天行动功法曹洪忠小周天行功法是一种完全在自我意识控制下进行锻炼的气功保健方法,具有易学、副作用少、祛病延年效果显著的特点。

由于本功法综合应用了古代“吐纳”、“导引”、“按跷”方法,既能保健养生,又可祛病疗疾。

笔者曾受尤松鑫老师指教练习此功,现将尤老师所传之功介绍于下:行动歌诀周天行功效卓绝,自然自静是妙诀。

坐卧务令安马适,叩齿搅舌神乃集。

调息绵绵着意处,养得丹田暖暖热。

功中慎用回字诀,任督贯通莫急切。

收功更宜徐缓行,诸般揉擦勾草率。

功法要领一、自然松静我国气功源于道教,其鼻祖老子曾说“道法自然”,故“自然”两字在气功中被贯彻始终,而“松静”则是使功法归于“自然”的首要措施。

行动一开即应着意让全身筋肉松弛,并排除杂念,力求“身心镇定”。

为此,可于坐定或卧稳之后,结合呼吸默念“松”、“静”数遍,即吸时念“静”,呼念“松”。

促使行功之初,在身心两方面都趋近所谓“清静无为”的境地。

达摩《易筋经·内壮功》所称“逸静其身而勿劳,锁其意而勿施,”也指此而言,可见“自然松静”也是各种气功均需遵循的法则之一。

二、存想不离丹田,明代养生专书《尊生要旨·存想篇》把“存想”的含意解释为“默会神解”,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设想让自己处于某种意识状态的方法类似于“自我暗示”。

但气功中的“存想”必须恪守功法要求,循序渐进,而且无不以“丹田”(本功法以脐下气海处为丹田部位)为核心而与之密切联系。

如“呑津”时之“以意,肋同津送至脐下丹田”,调息中出现经气流动时之“从任脉撮过各道,到尾闾以意运送……而至气海”,都符合这种“存想”要求的。

三、撮抵闭吸掌握火候功法练至一定深度,会产生任督两脉经气周流贯通的自我感应。

对这种自我感应,练功者一般应预作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将有利于功法的步步深入。

本功法中有所谓“撮抵闭吸”四字诀(下洋),可以促进上述自我感应的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急于求成。

附:小周天行功法经气循行线路为易于了解掌握,且查考有据,现将功法中可能出现的经气循行线路均改用针灸经穴表示(实际上经穴仅为标记,而经气循行是呈束带状的,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

分行外功诀

分行外功诀
两 手 相 叉 抱 项 后 ,面 仰 视 ,使 手 与 项 争 力 。 去
每 睡 醒 且 勿 开 目 ,用 两 大 指 背 相 合 擦 热 ,揩 目
十 四 次 仍 闭 住 ,暗 轮 转 眼 珠 ,左 右 七 次 ,紧 闭 少
5 6



2 2 o1 2
时 ,忽 大 睁 开 。 能 保 炼 神 光 ,永 无 目疾 。 用 两 大 指 背 曲 骨 重 按 两 眉 旁 小 穴 ,三 九 二 十 七
凡 行 功 毕 起 身 ,宜 缓 缓 舒 放 手 足 ,不 可 急 起 。
耳 宜 按 抑 ,左 右 多 数 。 谓 以 两 手 按 两 耳 叶 , 一 上一 下摩擦 之 。所谓 营治城 郭 ,使人 听彻 。
平 坐 ,伸 一 足 , 屈 一 足 ,横 伸 两 手 , 直 竖 两
凡 坐 , 宜 平 直 其 身 , 竖 起 脊 梁 , 不 可 东 倚 西
( 风 皆从 此 入 )至 热 止 ,后 以脚 趾 略 动 转 数 次 。 湿
跪 坐 , 以 两 手 据 地 , 回头 用 力 视 后 面 五 次 ,谓 之虎视 。除胸臆 风 邪。
七 、 口功
除 湿 气 ,健 步 。 两 手 向 后 据 床 , 跪 坐 一 足 ,将 一 足 用 力 伸 缩 ,

以 两 手 如 数 擦 胁 、 连 肩 摆 摇 七 次 ,咽 气 纳 于 丹 田 ,
握 固 两 手 ,屈 足 侧 卧 。 能 免 梦 遗 。
十 四 、 背 功
舌 功
舌 抵 上 腭 ,津 液 自生 ,再 搅 满 口 ,鼓 漱 三 十 六 次 ,作 三 口吞 之 ,要 有 声 在 喉 。 谓 之 漱 咽 , 灌 溉 五 脏 。 可 常行 之 。

内功基本练法!行、走、坐、卧都可以练的功法

内功基本练法!行、走、坐、卧都可以练的功法

内功基本练法!行、走、坐、卧都可以练的功法(一)站势站势又称站桩。

站桩对强身健体,增强体力,发动真气等各方面素质均有明显效果。

1.马步桩两脚左右分开略宽于肩,双足平直,脚尖稍内扣,屈膝半蹲,一般以膝盖不超过脚尖为宜。

上体保持直立,下额微收,百会上顶,口微闭,挺胸、塌腰、收胯,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上。

两臂弯曲,两掌下按置于腹前与脐平,手掌距肚脐约两掌许,两拇指弯曲,十指相对,掌心向下。

目视前方2.骑龙桩左脚横向开立,略宽于肩,双足平直,脚尖稍内扣,屈膝半蹲(膝盖不超过脚尖为宜)。

以右脚脚尖和左脚脚跟为轴慢慢向左旋转体90度,右脚脚尖点地,脚跟提起,身体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同时,双掌徐徐提起与脐平,左手翻掌成爪,爪心向前,屈肘略高于肩,同时,右手翻掌成单叉手向前徐徐推出,臂微屈,高于肩平,以口呼气。

目视右手3.三圆柱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适当内收,两足成半圆形(第一圆);两膝顺着足尖方向微微弯曲,档间如夹球状(第二圆);两手臂分别向前伸展,微下垂,肩勿耸起,肘关节比肩稍低,两手掌相对,距离与肩同宽,高低与两乳相平或稍低一些,两掌指微微弯屈成抱球状(第三圆)。

头与上体保持端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图3)(二)坐势坐势:又称坐盘,是自古以来练功的一种普遍方法。

此法容易起动真气,而且不外散,是祛病延年的重要手段。

1.单盘在床上、炕上或比较宽敞的地方坐下,要求宽衣解带,面南背北,坐于平坦舒适、安静幽雅之地。

使肇丸悬垂不触外物,将左腿盘曲,足心朝天,足根抵在会阴穴的前面,右腿盘曲压在左腿之上,男子右脚是“昆仑穴”压在左腿的“三阴”上。

女子用左脚的“昆仑穴”压右腿的“三阴”上,两足心尽量向上翻,大腿、小腿、膝都须放平.不能翘起。

两手手心向上在腹前平脐相迭,右掌在上,左掌在下,拇指外展,其余四指相并,如端弥陀印。

上身端正,不可左右歪斜,前后俯仰。

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舌抵上愕,自然闭口,用鼻呼吸。

少林易筋经行功法解析

少林易筋经行功法解析
还 可 以配合木杵 深深捣 之。 日久 功 深 , 膜 自 然 都 能 腾 起 , 向 皮 肤 附 着 , 则 也 看 得 见 , 得 着 , 筋 同样 坚 实 。 使 上 腹 部 没 有 一 处 摸 与
软 陷 的 地 方 , 就 达 到 了全 功 。 这
这 一 步 的 捣 揉 之 功 , 次 也 是 1 时 辰 , 以 两 每 个 可
候 , 算真正 的练法 。 方 如果 这个状态保 持得好 , 着 揉着竞 能熟 睡 , 揉 就
更为得法 , 于 醒守。揉 的时 间1 大约需 1 时辰 , 优 次 个
古 时 没 有 钟 表 而 无 法 定 时 间 ,则 以 大 香 两 炷 接 连 烧 完 为准 。 揉 功 每 天 要 在 早 、 、 各 做 1 , 天 坚 持 。 如 中 晚 次 每
它 驰 , 神 悉 皆 附注 一 掌 之 下 , 为 真 正 火 候 。 若 守 则 是
经 的修炼 了 , 炼 之初 以揉法开 始 。 修 通 常 在 练 习 的 时 候 ,要 选 1 岁 左 右 的儿 童 3 4 0 ~
人 , 其 轮 番 推 揉 。为 什 么 要 以 儿 童 作 揉 功 呢 ? 第 一 让 是 以 其 力 小 , 揉 的 时 候 不 易 伤 及 肌 肉筋 膜 , 能 达 推 而
炷 香 为 标 准 ( 在 有 时 钟 , 必 用 吞 )每 天 仍 按 早 、 现 不 , 中 、 行 功各 1 , 天行功 , 暑 不问 , 期 坚持。 晚 次 天 寒 长 每 次 练 功 之后 ,就 可 以 做 日常 之 事 务 ,两 不 相
误 。
不外 驰 , 守 所 揉 , 心 练 功 ; 也 不 能 死 守 不 放 , 意 专 但 或 者 刻 意 加 重 、 造 、 逐 某 种 意 念 , 此 增 加 不 必 要 营 追 因 的 心 理 负担 , 为所 累 。 做 到 这 样 的要 求 , 气 神 自 反 精

分行外功诀

分行外功诀

分行外功诀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02期一、心功凡行功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

二、身功盘足坐时,宜以一足跟抵住肾囊根下,令精气无漏。

垂足平坐,膝不可低,肾子不可着在所坐处。

凡言平坐、高坐,皆坐于榻与椅上。

凡行功毕起身,宜缓缓舒放手足,不可急起。

凡坐,宜平直其身,竖起脊梁,不可东倚西靠。

三、首功两手掩两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作响声,谓之鸣天鼓。

治风池邪气。

两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随转。

两手相叉抱项后,面仰视,使手与项争力。

去肩痛、目昏。

争力者,手着力要向前,项着力要向后。

四、面功用两手掌相摩使热,随向面上高低处揩之,皆要周到。

再以口中津唾于手掌,擦热,揩面上多次。

凡用两手摩热时,宜闭口鼻气摩之。

能令皱斑不生,容颜光泽。

五、耳功耳宜按抑,左右多数。

谓以两手按两耳叶,一上一下摩擦之。

所谓营治城郭,使人听彻。

平坐,伸一足,屈一足,横伸两手,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顾,各七次。

除耳鸣。

六、目功每睡醒且勿开目,用两大指背相合擦热,揩目十四次;仍闭住,暗轮转眼珠,左右七次,紧闭少时,忽大睁开。

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

用两大指背曲骨重按两眉旁小穴,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摩两目颧上,及旋转耳,行三十遍;又以手逆乘额,从两眉中间始,以入脑后发际中,二十七遍,仍须咽津无数。

治耳目,能清明。

用手按目之近鼻两(即眼角),闭气按之,气通即止。

常行之,能洞观。

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视后面五次,谓之虎视。

除胸臆风邪。

七、口功凡行功时必闭口。

口中焦干,口苦舌涩,咽下无津,或吞唾喉痛,不能进食,乃热也,宜大张口,呵气十数次,鸣天鼓九次,以舌搅口内,咽津,复呵,复咽,候口中清水生,即热退脏凉。

又或口中津液冷淡无味,心中汪汪,乃冷也,宜吹气温之,候口有味,即冷退脏暖。

每早,口中微微呵出浊气,随以鼻吸清气咽之。

凡睡时,宜闭口,使真元不出,邪气不入。

八、舌功舌抵上腭,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口吞之,要有声在喉。

十三式行功心解

十三式行功心解

十三式行功心解【武氏原作】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原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十三势行功——掤式行功

十三势行功——掤式行功

⼗三势⾏功——掤式⾏功太极混元摄卫⼗三势⾏功(⼀)掤式⾏功⼀、功法起式1、⾝体⾃然站⽴,两脚跟靠拢,脚尖外撇。

头顶天,脚踏地,两肩向下沉,⾝放松,顺其⾃然站⽴。

头顶“百会⽳”两阴之间“会阴⽳”和靠拢的脚跟“⽔泉⽳”三点要成⼀垂直线。

下颏向下收,两眼向前平视,⼼平⽓和。

然后调息,先⽤⼝⿐同时向外呼排除脏腑内浊⽓,再⾆尖轻顶上腭闭住⽓门,⽤⿐轻轻吸⼊清⽓。

2、⾝体重⼼微向右移,左脚向左平⾏横开半步,先落脚尖,然后脚跟向外转,形成左脚尖向前,微向⾥扣时脚跟再落地。

3、⾝体重⼼随之向左移,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翘起向⾥转,形成右脚尖向前,微向⾥扣时再落脚尖。

两脚微成内⼋字,脚下踏实⽣根,感觉下盘两腿内侧发紧有⽓感上升⾄“会阴⽳”。

然后,上⾝从头顶向下放松,肩向下沉,肘向下坠,腕向下垂。

含胸,松腰、松胯、两膝放松,全⾝⾃然松,松、松、松,上盘⽓向下降⼊丹⽥,下盘⽓上升回归丹⽥。

⼆、右顺步掤1、接预备式,⾝体重⼼移于右腿站实,左腿屈膝提起,收放于右腿内侧;2、上动不停,重⼼微下沉松⾄右脚,⾝体先微右转后左转450,⾯向左前⽅;左腿随⾝转动向左前⽅顺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肩微右拧,两臂向右⾃然松沉拧裹;3、紧接上动,⾝体重⼼向前移,左膝前⼸,左脚微外搬向前落地踏实;同时,两臂由右下⽅斜向左前上⽅再向后下⽅划弧,左逆右顺缠松落于⾝体左侧;右腿屈膝提起,与两臂同步逆缠⾄左腿内侧,脚尖虚点地⾯;4、紧接上动不停,⾝体重⼼下沉松⾄左脚,右腿屈膝微向上提,向右前⽅逆缠,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臂不动,随⾝体重⼼微向下松沉;5、紧接上动,⾝体先微左转后右转450,⾯向正前⽅(右前⽅);重⼼随⾝体转动由左向右移⾄右腿,脚尖向前落地踏实,成右⼸步;两臂依次由左后下⽅向上向前(右前)⽅左顺右逆缠划弧掤起,随后松⽓松⾝⾃然落于⾝体两侧。

三、左顺步掤1、接上式,⾝体重⼼后移于左腿站实,右腿随之屈膝收回,松落于左腿内侧;2、上动不停,重⼼微下沉松⾄左脚,⾝体先微左转后右转450,⾯向右前⽅;右腿随⾝转动向右前⽅顺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肩微左拧,两臂向左⾃然松沉拧裹;3、紧接上动,⾝体重⼼向前移,右膝前⼸,右脚微外搬向前落地踏实;同时,两臂由左下⽅斜向右前上⽅再向后下⽅划弧,右逆左顺缠松落于⾝体左侧;左腿屈膝提起,与两臂同步逆缠⾄右腿内侧,脚尖虚点地⾯;4、紧接上动不停,⾝体重⼼下沉松⾄右脚,左腿屈膝微向上提,向左前⽅逆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臂不动,随⾝体重⼼微向下松沉;5、紧接上动,⾝体先微右转后左转450,⾯向正前⽅(左前⽅);重⼼随⾝体转动由右向左移⾄左腿,脚尖向前落地踏实,成左⼸步;两臂依次由右后下⽅向上向前(左前)⽅右顺左逆缠划弧掤起,随后松⽓松⾝⾃然落于⾝体两侧。

华山行功十三势

华山行功十三势

华山行功十三势,乃是全真道华山派正门清教中亲传口授的一种秘法真传,一直“秘而不宣,内部延传”。

本功取法自然,于有意无意之中,使精气神三宝得以锻炼,从而养生长寿,容光焕发,达同天再造,返老还童之奇效。

行功十三势于1986年由华山派边治中道长整理并传授,修习者皆收到了神奇的功效。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黎遇航道长亲自为边治中道长题词祝贺,使华山一脉为世人共识。

一、回春势(一)预备势。

全身直立,双腿分开,目平视,排除杂念,思想人静。

(二)起势。

深呼吸,吸气时两脚后跟提起,胸部展开,初学用鼻吸气,习惯后,口鼻可同时吸,使小腹鼓起,多吸新鲜空气;呼气时,小腹微收,两膝顺势屈曲,脚跟落地,使肺胃浊气从口排出,连续呼吸8次。

(三)全身抖动。

深呼吸后,约停1分钟,全身放松,保持正直,双臂仍垂于体侧,两膝稍曲,然后使整个身体上下弹性颤动,手指略弯,伸直可觉胀感,照此抖动1分钟约百余次。

抖动时,双乳和全身肌肉牙关及体内脏腑器官皆须有震动感,方为正确。

(四)左右转肩。

抖动之后,两脚相距同肩宽,平行站立,身体重心放在前脚掌上,双膝微曲,全身放松,嘴自然微张,两臂下垂,然后交替转动双肩肩头。

肩头转动时,先提起左肩由前向上向后向下划一圆周,与此同时,右肩由后往下往前向上划一圆周,左右交替共16次。

注意,初练时会出现打嗝或听到肺部呼吸的呼呼声,为正常现象。

作用:此势有回春之功,其吐故纳新,归顺内脏,畅气血,祛邪毒,增元气,顺天水。

常练此功,又可为其它功法打下基础。

初学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二、上元势(一)预备势同“回春势”。

(二)起势。

左手慢慢提起,手心向上,五指略分,沿胸前线由下而上运动,至胸前时右手跟左手继续向前运展,目随手移,左手到顶点后翻掌下行。

左手上行的同时,左脚尖沿地运经右脚内侧虚划弧,向左侧屈膝,前后足距约60公分,躯干随之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随身左转,脚跟微提,成左弓步,右腿半弓。

然后,躯干自左转向右,右手顺势向右前方运展,左手从下向上跟行,右手运至顶点翻掌下行,即完成了右侧动作,左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交替进行,各8次,共16次。

甘凤池易筋经行功练劲法

甘凤池易筋经行功练劲法

甘凤池易筋经行功练劲法甘凤池易筋经行功练劲法,是易筋经练劲之法,练就力大无穷之功。

一、柔劲功(一)虎掌拿坠1.开步正身直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全身放松,目光内敛,自然呼吸(图1)。

2.左脚横开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桩,两掌握拳收抱于腰际,目视前方(图2)。

3.两拳翻转成虎爪掌,掌心向下,停于两大腿近腰际处(图3)。

4.用鼻均匀细长吸气;同时,两爪用劲翻转,爪心向上,上抬爪臂至胸前时,气刚好吸满,双爪停住(图4)。

5.吐气发声,双爪猛力向下按击至裆前地面;同时,两膝伸直成俯身状(图5)。

6.吸气,两爪收提,两腿下坐成马步,两爪外翻成掌心向上,如托举千斤巨石般上举,至两臂伸直(图6)。

(二)掇石外劈1.闭息,扣指握拳,内合下压至胸前,拳面相对,拳眼向下;同时,收左脚成并步,目视前方(图7)。

2.左脚横开一步,猛发声吐气,两拳崩指成掌,向左右两侧分臂抖掌劈击;同时,屈膝蹲成马步桩(图8)。

(三)打躬金鼎1.抖掌劈击反复三次后,并步直立,十指相叉于胸前(图9)。

2.吸气,两掌伸臂向头顶上方托举,直至两臂伸直,仰面目注双掌(图10)。

3.上体向前俯身,两掌按于两脚前地面,双腿挺膝伸直(图11)。

4.松开十指,转腕向后,用两掌抱住两踝关节,面部贴于前胫(图12)。

松手起立,重复上述动作三遍。

(四)平推摘抓1.马步桩蹲立,两手握拳抱腰,目视前方(图13)。

2.吸气,两拳变掌向前方推出,直至两臂伸直,掌心向前,掌尖向上,目视前方(图14)。

3.转腕扣指握拳成拳心向上(图15)。

4.闭息,两拳向内拉回至胸前时,下按至丹田前,同时配合口像吞咽口水般将气吞下,呼气,松体,两拳收抱于腰际(图16)。

反复练习推、摘、抓拉动作。

二、虎行功1.两脚开步直立,全身放松,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自然呼吸(图17)。

2.两脚前掌略外摆,使两足呈八字状;随之两掌握拳抱于腰间(图18)。

3.两拳五指伸开成掌,上抬至两期门穴时,转掌成掌心向前,掌尖向上,配合鼻吸气;同时,两掌向正前方缓缓推出,直至两臂伸直,目视前方(图19)。

行功式

行功式

辅助行功式--静中动(一)无极式平行步高站式,两臂松垂两侧,掌心向里和拳架相同。

(二)纯阴式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和拳架相同。

(三)纯阳式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和拳架相同。

(四)开合不二(鹿形)平行步中站式,曲膝,两臂侧掌前平举,掌心相对开合呼吸,求得落位,停住。

(五)岁寒(猴形)平行步中站式,曲膝,两手覆掌一前一后(先右前左后)向前齐胸提起,曲臂松腕,前后手虎口一条线,掌指下垂。

(六)迎春平行步中站式,曲膝,两臂侧掌前平举,随即转臂成仰掌。

由平行步高站式变马步站式,坐一腿,实脚掌随转腰向身后斜角转去,虚脚颠地,两手随转腰一手反掌披额,一手仰掌后伸,手臂和虚腿平行,两眼后视虚脚踵。

(八)虎视(虎形)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坐前腿,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如纯阴式,随即两眼先向正前,再转腰向左前平视,胸腹开合各三次。

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坐前腿,两臂反掌前平举,掌背相对,随腰转两手前按后沉,前覆后仰,停住,换手再停。

(十)平开式平行步高站式,两臂覆掌左右侧平举,随沉肩垂肘,坐腕舒指,使掌心左右向,指尖斜向上,着意五心。

(十一)静岳(提手式)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坐后腿,前膝微曲,足尖翘起,两臂覆掌前平举,随转腰转臂使掌心斜斜相对,两手前长后短,沉肩垂肘,坐腕舒掌。

(十二)合太极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肘下合转臂使掌心向胸,指尖相对,沉肩松腕。

(十三)流中留(回身俯视)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前后坐腿,倾身望踵,两臂后扬,侧掌使掌心相对,正身前视,两臂前扬,仍侧掌,再做左右倾身扬臂式,撒手还原。

辅助行功式

辅助行功式

!本文仅限内部使用,请勿传阅辅助行功式--静中动(一)无极式平行步高站式,两臂松垂两侧,掌心向里和拳架相同。

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和拳架相同。

(三)纯阳式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和拳架相同。

(四)开合不二(鹿形)平行步中站式,曲膝,两臂侧掌前平举,掌心相对开合呼吸,求得落位,停住。

(五)迎春平行步中站式,曲膝,两臂侧掌前平举,随即转臂成仰掌。

平行步中站式,曲膝,两手覆掌一前一后(先右前左后)向前齐胸提起,曲臂松(七)虎视(虎形)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坐前腿,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如纯阴式,随即两眼先向正前,再转腰向左前平视,胸腹开合各三次。

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坐前腿,两臂反掌前平举,掌背相对,随腰转两手前按后沉,前覆后仰,停住,换手再停。

(九)万里鹏程由平行步高站式变马步站式,坐一腿,实脚掌随转腰向身后斜角转去,虚脚颠地,两手随转腰一手反掌披额,一手仰掌后伸,手臂和虚腿平行,两眼后视虚脚踵。

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肘下合转臂(十一)平开式平行步高站式,两臂覆掌左右侧平举,随沉肩垂肘,坐腕舒指,使掌心左右向,指尖斜向上,着意五心。

(十二)静岳(提手式)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坐后腿,前膝微曲,足尖翘起,两臂覆掌前平举,随转腰转臂使掌心斜斜相对,两手前长后短,沉肩垂肘,坐腕舒掌。

(十三)流中留(回身俯视)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前后坐腿,倾身望踵,两臂后扬,侧掌使掌心相对,正身前视,两臂前扬,仍侧掌,再做左右倾身扬臂式,撒手还原。

由平行步高站式,收右脚进左脚,变川步中站式,前后坐腿,两臂覆掌前平举,资料来源:万国武术网文字采自《柔克斋太极传心录》辅助行功式之“一、静步(定步)——静中动”一节原文注:二水居士演练原资料为二水居士网上发布本文整理八渡。

罗汉卧功法

罗汉卧功法

罗汉卧功法少林罗汉卧功法,丹田集气快,通小周天迅速,男女老少皆宜。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罗汉卧功法。

罗汉卧功法一、行功1、预备:宽衣松带,背靠被子或软垫,仰卧床上,头与上身呈斜直线,双腿自然盘屈,使小腹处于整个身体的最低位置,然后全身放松,闭目养神,用意念将全身之气归于丹田,自然呼吸(禁止调息),1~3分钟。

2、行功:接上,放松后双目微闭,返观内视丹田,牙齿微合,舌尖轻抵上牙龈,双手重叠放于丹田处,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相反)此时意想小腹丹田处如水中漩涡在转动,1分钟后,左手不动,轻捂丹田,右手抬起距左手一寸左右,顺时针方向作旋转,速度不能快也不能慢,约3~5秒钟一圈为宜。

同时内视丹田,意想腹中有一旋转物在随手而转,心中默数180圈为度,再换右手轻捂丹田,左手抬起逆时针方向转动,意想同上,转动次数为180圈。

手掌划动的圈以小腹中心为基点,直径10厘米以内转掌时,不能太用劲,也不能不用劲,稍带暗力而且要松。

指尖不要朝下,大拇指不要朝上,掌要横放而转。

腹内转动是靠意识去指挥,靠大脑去想,靠手掌的感应引动的。

想的过程中,腹内的现象会在脑海中出现,闪现点就是印堂处,但切记不能去守印堂,那样会造成印堂发胀,前额不适,所以练功中要自然,要放松。

3、收功:接上,每掌转动各180圈后,如有时间可适当增加转动次数。

收功时,双腿依然保持盘屈,上身坐正,尔后双掌心朝上,十指相对,慢慢上端至膻中,再反掌下按至丹田,上抬吸气到膻中,下按呼气归丹田,如此3次。

再双掌变阴掌(掌心朝上)分从体两侧上抬收功,(捧气贯顶)到头顶时十指相对下按与鼻平。

以上一直为吸气,尔后呼气下按,意想全身之气在两手作用下归于丹田。

呼吸要做到慢、匀、细、长。

4、效应:随着功夫的增长,每逢手转动时,丹田处自有感觉随手而转,根据体质而言,有的人习练三两次,丹田处就有气动感。

产生热、凉、胀、麻、咕、响等感觉。

做功时,身心会随手转动而跳动,丹田真气充实,随之真气循经下行到会阴,会阴有跳动、热麻、凉等感觉,有性欲感,此时必须排除一切杂念,做完罗汉卧功以后,必须静坐。

八卦掌之行步功

八卦掌之行步功

八卦掌之行步功吉林陈国伟转掌功是八卦掌重要的核心基本功法之一,代表了八卦掌的拳术特点。

若要练好八卦转掌,就应先练好行步功。

行步功的习练是为了锻炼好初习者的腰腿力量及行步时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为下一步练转掌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八大掌、六十四掌、游身八卦连环掌的学习做铺垫。

行步功与转掌不同,它属于直行的练功方法,看似简单易学,但真要按照要求去做的话,初时还是很吃功夫的。

在八卦转掌功夫里走的蹚泥步,绕圈圆转时做摆扣步法,初习者由于缺乏腰腿功夫,会出现左摇右摆等现象,且转掌中尤忌迈步时有掀蹄亮掌的弊病,因而要达到蹬泥步中平起平落的走步,一般是不容易的。

但若习练行步功后,如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话,练出了腰腿及步法上的功夫后,再进一步练习转掌的蹚泥步时,就相对容易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据称,此功是由山东陈济生先生所传,当年上海的殷继成先生曾撰文做过介绍,对于一般习练程式八卦掌的同仁来说,行步功也是一种极常见且不陌生的功夫。

练法如下:起势:两脚并拢,立正开始,全身放松,自然站立,双掌松垂体侧,掌指向下,两肩两臂放松,头正颈直,微收下颏,舌抵上腭,呼吸自然,用鼻呼吸,上身正直,双目平视前方。

略微调息片刻,待心平气和之后,双臂外旋,变掌心向下,经面向前慢慢下落至腹前,双掌在腹前下按,两手指相对,中指相平呈一线,两大拇指微靠于丹田处,两臂开成环形,两肘尖外撑圆,但不可用力,要放松,同时呼气松腹,气沉于丹田,腹部微外突,肛微上提,两脚不动,随双掌下垂微屈膝下蹲,臀向后坐,内敛,头正身直,有虚领顶劲之势,双目向前平视,此势可站立几分钟。

待精力充沛,丹田处有气息充实,有鼓荡之感时,再行下一势。

承上势,将重心移至右脚上,左脚不抬,足跟轻轻提起,微离地面,但不可过高,收至右脚踝内侧,此时左脚脚底仍有与地面微蹭的相接之感。

然后左腿放松向前缓缓迈步趟出,脚尖不可上翘抬起,至脚面伸直时,脚面绷直,劲力达于脚趾,趾尖微扣,但身高不变,不可迈步前进而有起伏,后脚仍呈微下蹲之势,两掌仍在腹前呈平按掌,头正身直,勿左右歪斜。

易筋经之虎行功·3个月就能功成,达到易筋经增强气力的效果

易筋经之虎行功·3个月就能功成,达到易筋经增强气力的效果

易筋经之虎行功·3个月就能功成,达到易筋经增强气力的效果
虎行功
练功的前30天,每天要保持揉摩5~7遍。

1个月之后,每天也得行揉摩3遍。

3个月就能功成,达到易筋经增强气力的效果。

练法
(1)两脚开步直立,两臂垂于体侧,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图17)
(2)两脚前掌略外摆,使两足呈八字状;随即两掌握拳抱于腰间。

(图18)
(3)两拳十指伸开成掌,上抬至两期门穴时转掌,掌心向前,掌尖向上,同时鼻吸气;随即呼气,两掌向正前方缓缓推出,直至两臂伸直;目视前方。

(图19)
(4)两掌转腕扣指握拳,拳心向上,开始吸气。

(图20)
(5)吸气,意想两拳有如拉动千斤重物,缓缓收拉至胸前。

(图21)
(6)两拳相并内转成拳心向下,按压至丹田前时,即松体呼气,最后收于腰际。

(图22)
上述动作反复练习49遍。

(7)结束后,将两拳反背贴于命门穴部位,于庭院中来回散步,使全身放松。

(图23)
按传统的记数是以100步为限,其实这所谓的100步,只是一个寓意而已,不是硬性规定,所以,我们现代人必须按实际情况自定。

(8)散步至身体放松之后,即行全身揉摩之法,以此和顺气血。

(图24)
练功的前30天,每天要保持揉摩5~7遍。

1个月之后,每天也得行揉摩3遍。

3个月就能功成,达到易筋经增强气力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功功法
行功的各种步法都要从预备式起。

预备式和行功要做到:
一、松静:将要起步时,要注意松肩坠肘,含胸拔背。

松腰塌胯敛臀,头顶云领,嘴唇轻闭,舌抵上腭。

二、调息:用逆式的腹式呼吸,但要做到自然不憋气,目视前方三、五步处,以平直为宜。

三、行走时要提肛缩肾;当迈步时,先吸气,同时提肛、收腹、缩肾,呼气时放松,气沉丹田。

迈步配合呼吸,或一步一呼吸,或两步一呼吸,但都要气沉丹田,行走时则收视反听,达到神不外驰的神定心静之境地。

济阴步
动作:起于预备式。

吸气时,左脚向前迈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同时右手随腰胯转动甩向身前置于左十一肋端的章门穴处,左手甩向身后置于右肾俞穴处,掌心均向上。

要求做到脚手协同一致,脚着地,吸气尽。

呼气时,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徐徐跟进,至两脚平站,与此同时,两臂从体侧弧形抬起,两掌心向下,抬至与肩同高时变为掌心向上并向面前合掌,两手指相对应,徐徐下按至丹田,呼气尽,恢复预备式。

右脚动作与左脚同,两脚交替前进100步以上。

全部动作要求安、重、舒,徐。

取其静而厚重之义,即抬腿落脚要安稳,足跟着地要重实,动作姿势要舒展大方,迈步移动要徐徐而行。

此功法主要牵动足三阴、手三阴之经脉,使阴经之气上升,阴虚之患者宜多练之。

此功适宜于脉象沉迟而细软,面色苍白无光,血色素低,常有低烧之阴虚患者,每天练一小时以上,效果良好。

济阳步
动作:起于预备式。

吸气时,左脚向前迈进,脚面绷直,脚尖先着地,同时两臂自然前后摆动,右臂向前掌心向下,左臂向后掌心斜向上;呼气时,移重心至左脚,右脚轻轻提起跟进,两臂自然回落至身体两侧。

接着随吸气再迈右脚,动作同上。

如此两脚交替前进100步以上。

济阳步要求做到轻、灵、松、静。

取其轻清上浮之义。

此功法是利用四肢动作牵动手足的阳经,促进其经络的通畅,气短阳虚者应用此功补之。

乾坤步
动作:起于预备式。

吸气时,左脚向前迈进,脚尖向外撇,横脚落地,身体重心前七后三,两臂尽量摆动,右手置于左肋下章门穴处,左手置于右肋后京门穴处,掌心均朝上。

呼气时,右脚向前迈进,脚尖向外撇横脚着地,身体重心前七后三。

两臂尽量摆动,左手摆至右章门穴,掌心向下,意向下按;右手摆至右肾俞穴,手心向下,意向下按,如此随呼吸左右摆动,徐徐前进。

乾坤步,通过两手掌的阴阳变换和两脚的横落,使二蹻二维之脉气得以转换,带脉得以左右流动,脊椎得到活动,促使在膀胱经上的脏腑诸俞穴都在活动,全身脉气阴升阳降得以调整,五脏六腑之活动机能都得到加强。

鹤形步
动作:起于预备式。

吸气时,左脚提起,大腿尽力上抬,小腿自然下垂,脚尖朝下,同时两臂由两侧上提,掌心向下,手腕提至与肩同高。

呼气时,左脚向前迈鹤翔步,即高抬大腿脚尖远探似迈大步,但跨距甚小,徐徐下落着地,与此同时,旋臂坠肘两手变为掌心向
上,向内划弧,然后双手由胸前徐徐下落到小腹前,移重心至左脚。

再随吸气右脚提起,其动作要领与左脚同,左右交替前进,不少于100步。

鹤形步呼吸要缓慢,体现轻盈稳重,舒展自然。

以意领气,促进经络畅通,气血运行,培育真气,达到强身治病之目的。

龙形步
龙在神话中飞腾潜伏,变化莫测,身体的大气运行也变化无穷,通过龙行步导引,气在周身都普遍了。

行意拳十二形中以龙为首,主要锻炼督脉之起伏屈伸、二蹻二维之升降转换。

故取之为行功之一,取其动作柔和、舒筋洗髓,大气鼓荡,动而能静,静而能动,为练精化气之功法。

动作:预备式:半面向右转,左脚向正前方,右脚在后为斜横步,两脚相距五十厘米左右即可,右脚微屈成半蹲姿势,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左臂前伸,掌心斜向前,右手按置于日月穴旁,目视左手指,此即三体式。

吸气时,两手由掌变拳,左拳回拉至肋下,右拳由胸部贴近下颏部,拳心向里向上冲拳,高与鼻齐,同时右脚提起脚尖回勾,脚心斜向前,眼视前方。

当呼气时,右脚向前蹬出,右手由上而下划一弧形按在右肋下急脉穴处,同时左手由左肋下向上向前伸出。

由拳变掌前推,身体稍向右斜。

目视前方。

呼吸与动作紧密配合,此为龙形之右落式。

左落式动作与右落式相同,唯方向相反。

如此左右交替连续进行64次(视练动者体质进行增减)。

虎形步
虎形主要模仿虎的凶猛威严和爬山跳涧扑食野兽之形像。

虎伏卧静如山岳,虎扑捉动如雷霆,练虎形久则提得起,放得下,能达到不动心之境界,可安神益智。

动作要求:身体要保持平稳,前进时要迅速凶猛,足落地稳定不动摇。

两手由胸口前钻出,向前向下,手足同时落下,两肘和肋骨摩擦贴紧肋下,行意拳经云: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

动作:起于三体式吸气时,左脚向前垫步,右脚跟进落于左脚内侧踏实,手握拳收至腰间,拳心向上。

呼气时,左脚向左前方迈一步,右脚随势跟进,脚跟提起重心主要在左
腿,同时两拳经腹胸上钻至腮边向前扑,掌心向前,虎口相对,高与胸平,目视前方,此为左虎形步。

右虎形步:吸气时,左脚向前垫步,右脚跟进提起悬靠在左脚内侧,两手下落拉回腰间握拳,拳心向上。

随呼气,右脚向右前方迈一步,左腿随势跟进,脚跟提起,重心主要在右腿,两拳经腹胸上钻到腮边,向前扑,掌心向前,虎口相对,高与胸平,目视前方。

如此左右交替连续进行64次。

动作要协调,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在一垂直线上。

注意背脊要圆,两臂要圆,虎口要圆,眼要睁圆。

熊形步
动作:起于三体式。

吸气时,右脚跟进,脚尖着地成虚步,靠在左脚踝骨处,两手握拳,拳心向上,收提至脐旁:呼气时,右脚向右前方迈一步,身体随即前屈约45度,并向右侧偏扭;同时,左拳向右脚姆趾上方处冲拳,虎口向后,拳心向左。

右拳向后拉至右章门穴处,拳心向下,目视前方,气沉丹田。

此为右熊形步。

左熊形步:吸气时,左脚跟进靠在右脚踝骨处,脚尖着地成虚步,两拳收提至脐旁,拳心向上。

余下动作与右熊形步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如此左右交替连续进行64次。

在行功中要做到头有上顶之劲,肩有下沉之势,松腰塌胯圆档,气沿带脉左右旋转,并沉入丹田。

熊的消化能力很强,此式可调和脾胃,健脾健胃。

鼍(音驮tuo)形步
鼍为水中动物,状如鳄鱼,长丈许,甲坚如铠,浮游水面灵活而稳定。

练此步功时,要求手、眼、身、法、步上下协调,没有僵直死板的现象,周身活泼而富有
弹性,用腰胯的旋转,带动全身,发挥大周天之效用。

左旋右转,连贯不停,如鼍之浮游水面,既有翻江拨水之力,又有轻浮水面之能。

动作:起于右三体式。

吸气时,右脚向前垫步,左脚跟进靠在右脚内踝骨处,脚尖着地成虚步,左掌沿腹胸向上穿至与眉齐,右掌抬至左肘处,手心均向里,目视前方。

呼气
时,左脚向左前方迈步,右脚随势跟进,左掌内旋使掌心向下,向左前方横伸,右掌同时向右横拉至右章门穴处,掌心向下,目视左手。

此为左鼍形步。

右鼍形步:吸气时,左脚向前垫步,右脚跟进靠在左脚踝胫处,脚尖着地成虚步,右掌沿腹胸向上钻抬至与眉齐,左掌抬至右肘处,掌心均向里,目视前方。

呼气时,右脚向右前方迈进,左脚随时跟进,右手内旋,使掌心向下向右前方横伸,左掌同时向左横拉至左章门穴处,掌心向下,目视右手。

如此左右交替进行,连续进行64次。

鼍形步要求拇指、食指伸直,虎口要圆。

式子要求勇、猛、狠,动作要轻灵,气突然发,对治眼病很有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