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合集下载

纳博科夫的文学语言观分析

纳博科夫的文学语言观分析

纳博科夫的文学语言观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文学大师,其创作生涯接近于50 年,成就斐然. 其在在童年就已掌握三种语言:俄罗斯语、英语、法语,这三种语言的交相穿插也是其日后文学创作中的一大景观。

在其万花筒般的文学语言魔法中,多语言的穿插仅是众多明显表象之一,而深藏其后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是“文学即语言”。

这种文学语言观不是形式主义式的辞藻堆砌,也不是现实主义化的情景逼真,而是一种脱离一般世俗经验的华丽与玄异相接的复杂性和迷惑性。

这也造就纳博科夫之于文学的独特位置和特殊影响。

本文选取了其代表作《洛丽塔》的开头两段进行描述分析,尝试展现纳博科夫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深层语言表达观。

(第一段)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Lo- lee- 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feet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always Lolita.(第二段) Did she have a precursor ?She did , indeed she did. In pointof fact, 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one summer, a certain initial girl- child. In a princedom by thesea. Oh when? 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age was that summer. You can always count on a murderer for a fancy prose style.在这段著名的段落中(《洛丽塔》的开头),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完全迥异于一般文学想象的氛围。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对语言的精湛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方式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纳博科夫对文学的看法包括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的独特见解,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一、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的独特见解纳博科夫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其结构应该是精密而有机的,叙述技巧应该是巧妙而富有创意的。

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完全掌控的作品,而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神秘灵感的产物。

他在其作品中不断尝试新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力求在小说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他倡导使用多重叙述者和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以丰富小说的层次和深度,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阅读体验。

二、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纳博科夫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是他文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言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和灵魂,只有精湛的语言技巧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他对词语和句子的使用非常讲究,追求写作的精准和精致。

他注重意象的运用,善于通过意象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及通过意象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他通过对语言和意象的精心雕琢和运用,创造出了一系列深具个性和魅力的文学作品,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三、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纳博科夫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创作方法。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严谨的艺术实践,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修养,以及对文学形式和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他主张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对细节的精心把握,来表现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倡导创作者要用心去体验和观察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创造出具有深度和意义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凭借其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富有内涵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短篇小说集是他创造性天赋的典范,其中包含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通过阅读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集,我被他那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妙的写作技巧所吸引。

在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方面是他的叙事风格。

他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故事,通过多层次的叙述结构和生动的描写,吸引读者的兴趣。

他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常常将故事划分为多个时间层次,通过插叙和回溯的手法,展示出一个更加复杂和令人深思熟虑的故事。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我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充满好奇,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挑战。

另一个令我钦佩的是纳博科夫的细致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

无论是人物的描写还是环境的描绘,他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细节,并以精确的语言将其展现给读者。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逃亡者》中,纳博科夫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布满神秘和危险气氛的舞台,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他的描写方式非常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情绪。

此外,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也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入洞察和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他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们的欲望、动机和道德选择,并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得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进一步理解人类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和心理。

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集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描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例如,在他的作品《列宁号的绑匪》中,他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反思社会现象对个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总的来说,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集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他的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妙的描写技巧使我对他的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他的短篇小说,我不仅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还在思想和情感上得到了启发。

论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
不 是企 图 回到 “ 术摹仿 现 实 ” 艺 的传统 中 , 而是要 解 决 艺术 的本 源 问题 。在他 看 来 , 艺术 摹 仿 现 实 ” “ 不 仅 遮蔽 了现 实世 界 的 真 义 , 且 经 常使 小 说 遭 到 政 而
发展建立 了充分的理论保障。


小说 与现 实
2 纪, O世 当许 多理 论 家为 小 说 的发 展 忧 心 忡 忡
作者简介 : 冯焰 , , 女 河南济 源人 , 从事英美 文学 翻译 理论研究 。
1 31
现 出我们所 看到 的样 子 , 因为在 它 们 映入 我 们 眼 是 帘 的时候 就 已经带 上 了我们 的 主观 色彩 ; 于在 我 至
蜃楼 一样有 机 。 [(5 纳 博科 夫 极 其 喜欢 蝴 蝶 , ”2P3 ]1) 蝴
中 图分 类号 :1 6 4 I0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02 3 ( 0 9 0 - 1 l 3 10 -7 1 2 0 ) 60 3 - 0
2 世纪以来 , 0 随着传统理性与价值 的失 落, 社 会 的分 崩离 析 以及 自我人 格 的消 失 , 一场 表 征 的危 机 在西 方社 会应 运而 生 。从 再 现外 在生 活 的现实 主
覆传统小说 的概念与模式 , 以及小说经典美学原则 , 这 一切 无 疑把 小说 推 向毁 灭 的边 缘 , 他 为什 么 又 但 对 小说 的存 在 充满乐 观 主义 态度 呢 ?这源 于他独 特
的现 实 观 。纳 博 科 夫 不 止 一 次 强 调 这 样 的观 点 :
“ 现实 是非 常 主观 的东 西 。人 们 离 现 事物 主观 色 彩 的时 候 它们 是 什 么状 态 , 我们永 远也无 法知 道 。“ 世界 是 我 的表 象 ” 我 们 眼 , 前世界 中 的万 事万物 , 不是 一个个 板结成 块 的 、 冷冰 冰 的对象 , 而是 我们 主观心灵 的投 影 , 只是 在 自 我们 己的心灵 世界 中飘荡 , 自己的心灵 所包容 。 被 既然 没有一 个现成 的现 实可供 小说去 摹仿 和映 射 , 么每 一部艺 术作 品创造 的都是一 个新 世界 , 那 而 且, 每一部 作品从 开始 的阶段就 包含着 作家 的创造 ,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尼古拉·纳博科夫,俄罗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次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20世纪文学的经典。

他的文学,是以审美和艺
术最终目的为出发点的。

纳博科夫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哲学思想,把异化的现实有机
地结合,表现了哥特式的宗教思想,对自然、对宗教的宗教观念有他
独特的态度。

他把宇宙观与宗教思想联系起来,从而把两者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构建出一种完美的文学理论。

他的文章是理解宇宙的信息,宗教的教义,一切的生命的基础,也是更高的文化的基础。

另外,纳博科夫也注重人的心态,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的哀怨,
对社会的不公,对生活的苦闷都做了深刻的勾勒,甚至有时淋漓挖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痛苦。

此外,纳博科夫也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实验文学家,他独特
的文笔表达了一种类似神秘的审美,深刻揭示了文学本质的哲学意味,丰富了俄国文学。

纳博科夫在他的作品中,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一股清
都的力量,把艺术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把文学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纳博科夫文学的特有风貌。

因此,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在融合审美,艺术和哲学的思想的同时,兼具了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体现了批判社会腐朽,志向完美的人性精神。

他带给我们,是一种理解宇宙之美,凝聚其间精神,以及感悟生活更加完美和美好的精神。

纳博科夫眼中的真实世界——从纳博科夫的文学观解读《洛丽塔》

纳博科夫眼中的真实世界——从纳博科夫的文学观解读《洛丽塔》
,
,
它 自身 具 有 独

的 事情
,
那 这 就是 对 艺 术 的侮 辱
,
在其
立 存 在 的 价值
并 不 仅仅 是 简单 地 用 来 解 决 现 《文 学 讲稿 一 书 》 中 纳 博 科 夫 曾说
尼 安 德 特峡 谷 里 跑 出来 大 叫
`

一 个 孩子从
正 如 同他 对传 统 文 学 观 点 的 猛 烈 批 判
,
从古 至 今
学 术界 都 在 争 论 艺 术 的 真实 问 题

一 般认
一 种 真 实情 感 的再现 和 反 映 同
,
是 对 人性 中 最 真 实 一 面 的认


,
艺 术 是 对 客观 世界 的真 实反 映和 客观 再现
但 是 毫无疑
,
并 不 是 为 了 进 行 单 纯 的 道 德 说 教 或 是 对 某种 观 念 进 行


,
只 有作 者 一 个 人 关 注 它
而 他 周 围 的人则 因 某种共 同


,
对 《洛 丽塔 》 有 更深 层 次的解读


的刺 激 下 趋 向别 的共 同 的 目标
他 所 谓 的这 些

非 理性

纳 博科 夫 的 虚构 艺术文学 观
,
神 圣 的标 准


其 实 就 意 味 着 好 的文 学 作 品 是 对 人 的共 有 的
文 字风 格 和 结 构是

狼来 了
;

,
而 背 后 果 然 紧跟 一
`
一 本 小 说 的精 华

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狂喜”美学思想

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狂喜”美学思想

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狂喜”美学思想作者:张梦雅齐欣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1期[摘要]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著名饿裔美国作家、翻译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

纳博科夫小说创作及其文学观中存在一种“审美狂喜”的美学思想,他认为,“小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带给我(勉为其难地称之为)审美的狂喜,一种不知怎么,不知何地,与存在的另一种状态联系起来的感觉,艺术(好奇心、柔情、善意和迷狂)是那种状态的准则。

”[关键词]纳博科夫小说审美狂喜创造美觉净化一、审美狂喜纳博科夫的“审美狂喜”的美学思想内涵既包含了作家创作文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也包含了读者接受文本时所产生的审美愉悦。

它暗合了姚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审美经验的研究。

姚斯在审美经验中重新引进了快乐(当然,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快乐,而是审美愉快),他指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多数人与艺术发生联系都是由娱乐引起的。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艺术中的愉快归之于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的文化态度,把它看成是毫无理想的感观享乐,看成是对古典作品的裹读,由此甚至将整个现代艺术拒之门外。

任何人若谈论艺术的“享受”,他就得冒着被称为庸人的风险。

所以,姚斯指出,审美愉快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重新引进愉快或享受,以便使审美经验回到文学理论的中心地位上来。

姚斯主张在“娱物中自娱”,即认为审美经验在主体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之中产生审美快乐。

同样,纳博科夫认为,作为接受者一方的读者。

“我们期望于讲故事的人是娱乐性,是那种最简单不过的精神上的兴奋,是感情上介入的兴致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的神游”而且,“面对文学作品,去研究它的社会学效应,或政治上产生的影响,……这些人因性情或所受的教育的关系,对货真价实的文学之美麻木不仁,感受不到任何震动,从未尝到过肩脚骨之间宣泄心曲的酥麻滋味。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不用背脊读书,读书还有何用。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是一位俄裔美国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文学见解而闻名。

他的小说作品多次探讨了存在主题,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深刻情感和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纳博科夫小说中存在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常常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脆弱性。

他善于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比如在《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迷恋和渴望,表现了人性的扭曲和欲望的无法控制。

在《黑白之游》中,主人公的心灵困扰和对现实的不满,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的疑惑。

这些作品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脆弱性,引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类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

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

比如在《卡尔帕特拉》中,主人公关于自己身份的困惑和追问,表现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

在《巴提尼亚》中,主人公对自己所在的社会和环境的感悟和理解,展现了人类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

这些作品让读者深入思考自身的存在和身份,引发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的思考。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多次涉及人类对爱和情感的追求和执着。

他善于刻画人类情感的复杂和纠结,展现了人类对爱和情感的追求和执着。

比如在《巴黎的故事》中,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的追求和执着,表现了人类对爱的执着和追求。

在《弗兰蒂克亚》中,主人公对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深情追求,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些作品让读者深入思考爱情和情感的本质,引发了对爱情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存在主题贯穿始终,他通过对人类生活中的深刻情感和复杂关系的描绘,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的思考,对爱情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谁说_虚构_不是_真_浅析纳博科夫的_虚构真实观_

谁说_虚构_不是_真_浅析纳博科夫的_虚构真实观_

论,优秀的作品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为了让人信服,为了让读 实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越来越感到精神没有寄托。心灵的
者被骗,作家笔下的世界必须假借或戴上一个“真实”的“面 饥渴、无法实现的理想、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切都在呼唤一个
具”,这样才能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叙事虚构陷阱;同时,作家 能为现代人“遮风挡雨”的心灵庙宇。纳博科夫“虚构真实观”
7 2 0 0 8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73
文艺理论
实。其实,大作家无不具有高超的骗术。”
纳博科夫“虚构真实观”对“'真实是什么”作出了自己独
总之,在纳博科夫看来,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所谓“现实”的 到的理解,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与价值。
人,而只是由语言(即符号)通过其结构的力量创造出来的结
(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特殊张力
店,2005:7,4,5.
74
7 2 0 0 8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这个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虚构真实观”。
一般意义上的‘客观真实’——笔者注)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
一、符号真实
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在纳博科夫看来,所有的客
符号真实,也称拟真、超真实或虚构真实,是一种没有真 观存在都是通过人们的主观意识所感知的,而每个人的主观
实起源、不需要外在对象作为模拟参照,模拟物(符号)自身成 生活不同,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因而,他反对评论
以上三点是笔者梳理出的纳博科夫的“虚构真实观”的基 仅有艺术革命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的解放的可
本内容。其实,“强行”将纳博科夫的“虚构真实观”分开行文 能前景。
只是论述展开的需要。实际上,这三点是紧密联系、一体三
总之,纳博科夫的“虚构真实观”为我们给出了“'真实'是什

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狂喜”美学思想

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狂喜”美学思想
《冀i 雾i_ 予. 搿'
璧曼 墼曼鍪 烹 塞 鉴 茎曼 鍪量曼 寨熏 圣 曼
忆 来探 寻 己逝 去 的塞 ・ 特 的一 生 的真 实生 奈 活 , 者会 随 着主 人公 “ ” 读 我 去收 获 审美 的愉 悦 和 对 人 生 的 启迪 。 如 ,阿达 , 热 情一 又 《 或 部家族 史 》 也是 主人 公阿 达和 梵( 一对 亲兄


审美狂喜
纳博科夫的“ 美狂喜” 审 的美 学 思 想 内
进 了快 乐 f 当然 , 这并 非 一般 意 义 上 的快 乐 , 博 科 夫在 其《 秀读 者 与优 秀作 家 文 中 , 读 者 与 文本 之 间 的交流 互 动 关 系的重 视 。 优 在 而是 审美愉 快 ) 指 出 了这样 一个 简单 的事 表 达 了这 样 的认 识 ,我 们 应 当时 刻记 住 , , 他 “ 没 《 丽塔 》 , 者 借 主人 公 亨伯特 之 口声声 洛 中 作 实 : 多 数人 与 艺 术发 生 联 系都 是 由娱 乐 引 大 有 一 件艺 术 品不 是独 创 一 个新 天地 的 , 以 所 呼 唤读 者 的参 与 , 至 喊 出 “ 甚 想想 我 : 如果 不 起 的。 是 , 期 以来 , 们把 艺 术 中 的愉快 我 们 读 书 的 时 候 第 一件 事 就 是 要 研 究 这 个 想我 , 但 长 人 我就 不 会存 在 …… ” ]在 临近 小说 尾 【, 8 归之 于 中产 阶级 的 享 乐主 义 的文 化 态度 , 把 新 天 地 , 究 得 越 周 密 越 好 。 们 要 把 它 当 研 我 声 时 , 者 几乎 和 亨伯 特 同步 知道 那个 诱 拐 读 它 看成 是 毫无 理想 的感观 享 乐 , 成是 对 古 作 一 件 我 们 所 了 解 的 世 界 没 有任 何 明显 联 洛丽 塔 的 人就 是 “ 尔蒂 ” , 几乎 可 以说 看 奎 时 这 典作 品的裹 读 , 由此甚 至 将 整个 现代 艺 术拒 系的 崭新 的东 西来 对待 。 [】 此 , 博科 夫 是 作者 与读 者 共 同创 造 小 说 中 人 物 角色 的 ”6在 纳 之 门 外 。 何 人 若谈 论 艺 术 的 “ 受 ” 他就 揭 示 了一 个 文本 是 作家 的 创造 , 任 享 , 同样 读者 在 明证 。 得 冒着被 称 为庸 人 的 风险 。 以 , 斯指 出 , 所 姚 接 受 这个 文本 时也 发挥 了 自 己的创 造 能 力 。 因此 , 博 科 夫 认 为 , 谓 “ 美 狂喜 ” 纳 所 审 审 美愉 快是 审 美经 验 的核 心 内容 , 因此 必 须 继 而 , 博科 夫 又艺 术 性地 再 现 了作 家 和读 是一 种 “ 纳 既是 感 官的 , 又是 理智 的快 感”既是 : “ 重新 引进 愉 快 或享 受 , 以便 使 审 美 经验 回到 者 共 同 去 创 造 一件 艺术 作 品 的情 景 , 一 个 作者 创 造 文本 世界 时所 产 生 的 审美快 感 , 又 文 学 理论 的 中心 地 位 上 来 。 斯 主 张 在 “ 姚 娱 真 正 的作 家会 发 射 星球 上 天 , 仿 制 一个 睡 是 读者 阅读 接 受 文 本 世 界 时所 产 生 的 审美 会 物 中 自娱 ” 即认 为 审美 经 验 在 主体 与 对 象 觉 的 人 , , 并急 不 可待 地 用手 去挠 他 的 肋 骨逗 快 感 , 两 种 快 感 有 的 时候 是 重 叠 的 , 这 因为 的相 互 作 用 之 中产 生 审 美快 乐 。2 同样 , [] 纳 他 笑 。 样 的作 家手 中是没 有 现成 的 观念 可 作者 创 作文 本 时会 联 想到 读者 的审美 感 受 , 这 博 科 夫认 为 , 为 接受 者一 方 的读 者 ,我们 用 的 , 们必 须 自 己创 造 。 作 “ 他 而读 者 阅读 接 受 文 本 时 也 会体 会 到作 者 的 期望 于 讲故 事 的人 是 娱 乐性 , 那种 最 简单 是 姚 斯 所说 的 审美 经验 的 第二 个 范畴 “ 美 审美 感 受 。 我们 与 其说 纳 博科 夫 的这 种 审美 不过 的精 神 上 的兴 奋 , 感情 上 介入 的 兴致 觉 ” 即 审美 感觉 , 是 , 它强 调 审美 活动 的 接 受方 思 想 是 对姚 斯 、 瑟 尔 的接 受美 学理 论 的最 伊 以及 不 受 时空 限制 的 神 游 ”f 】 3 而且 , 面对 面 。 觉 包括 了愉 悦 、 觉 等含 义 , 通过 审 好 注 脚 , 不 如说 姚 斯 、 瑟 尔 的接 受 美 学 “ 美 感 指 倒 伊 文 学作 品 , 去研 究 它 的社 会 学 效 应 , 政 治 美 , 生愉 快 。 斯 肯 定 了 以波 德 莱 尔 与 普 理 论 是 对纳 博 科 夫 的 小 说 美 学 思想 的最 好 或 产 姚 上产 生 的 影响 , ……这 些 人 因性 情 或所 受 的 鲁 斯 特 为代 表 的作 品 , 它们 具 有 一种 人类 共 概 括 和总 结。 教育 的关 系 , 对货 真价 实 的 文学 之 美麻 木 不 有 的“ 宙论 ” 能 , 过 回忆 调 节 , 美 觉 宇 功 通 使 二 、感 官 的 “ 喜 ” 狂 仁 , 受 不 到任 何 震动 , 未 尝 到 过 肩 脚 骨 得 以产生 。 好 纳博 科 夫 的作 品也 属 于这 一 感 从 恰 2 1 欢化 的场 景 狂 之 间宣 泄心 曲 的酥 麻滋 味 。我 一 而 再 、 而 类 , ( 再 它们 的故 事 建构 无 ~例 外 地利 用 了 回忆 在 纳 博 科 夫 的作 品 里 , 场 人 物 并 不 出 三地说 , 用背 脊读 书 , 书还 有何 用 。”4 不 读 )[1 作 为调 节 , 来展 示 那 种 被 纳博 科 夫称 作 “ 审 多 , 没 有 什 么 庞 大 的场 面 , 是 即便 有 两 也 但 姚 斯分 析 了审 美愉 悦 的三 个 基本 范 畴 : 美 狂 喜 ” 的东 西一 一 种 “ 某地 、 在 以某 种 方式 个 人相 对 , 会 形 成 一个 狂欢 化 的 场 景 。 也 譬 创造 、 觉 与 净化 。 一 个 范 畴 “ 造 ” 对 同为 艺术 ( 奇 、 柔 、 慈 、 醉神 迷 ) 宰 如 , 洛丽 塔 》 , 欢 化 的 场 景 是一 幕 接 美 第 创 是 好 温 仁 心 主 在《 中 狂 审美 经验 的生 产方 面 而一 言 , 是 对作 品世 它 界 的创造 . 人 们从 自身创 造 能 力 的发 挥 中 指 的生 存状 态相 连 的感 觉 ” 比如 , 洛 丽 塔 》 着 一幕 , 如 , 伯 特 在 巴黎 街 头 与一 个 个 。 在《 譬 亨 中 , 了 “ 子 ” 小 约翰 ・ 除 引 是 雷博 士 之作 外 , 整 小 仙 女纵 情 态 意地 狂欢 , 亨伯 特被 他 的前 妻 得到 愉悦 。 纳博 科 夫 的“ 审美 狂喜 ” 的美 学思 本 书 就是 主人 公 亨伯 特 的 狱 中 回忆 录 , 伯 瓦 莱 里 亚及 其 情人 戏 耍 的场 景 , 亨 亨伯 特从 夏 想 为这 种 �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读后感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读后感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读后感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深度的作品集,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文学画面。

在这本书中,纳博科夫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短篇小说不仅在情节上扣人心弦,在人物刻画上也极为生动。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让人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是《洞穴》,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男人在洞穴中度过的经历,探讨了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困境的无力感。

作者通过对男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脆弱和坚强,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和同情。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午后的风》,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女人在午后的一次邂逅,揭示了人类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作者通过对女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在爱情面前的脆弱和无助,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复杂和无法捉摸之处。

总的来说,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集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活的思考,让人深深沉醉其中。

他的文字优美动人,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无法预料,读者在阅读中不断被吸引,不断被震撼。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和生活的哲学著作,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的读者细细品味。

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

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

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纳博科夫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坛上备受瞩目的文学家与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学批评观点也倍受推崇。

在其文学批评观中,他总可以借助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和严谨科学的理论分析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比较视野。

在纳博科夫看来,艺术创作是具有本质上的自由性和独立性的,它是与其他文化因素相对立的领域,因此,艺术创作本身就难免要在某些方面隐含着自己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并且往往是在不断与既有习惯和约定俗成之处相抵触的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关注历史背景在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观中,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关注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及读者对其的反应。

他的目的是为了探寻文学创作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进而展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文化特质。

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文学作品的历史底蕴,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在对历史的关注中,纳博科夫不仅从当时社会现象,文化的演变以及文学主题的变化等方面考虑,还会从文学作品自身的语言和结构角度出发,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分析和解构,揭示出每一种语言和文学风格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特征和时代契合程度,同时也揭示出其中具有典型性和历史性的艺术价值。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纳博科夫在撰写《呐喊》一书时为其所选的小说全进行了翻译和注释,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在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所表达的独特意义及其作者的审美倾向。

关注文学技巧在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观中,文学技巧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将其描述成为“居于艺术之顶点,作为艺术及其底层技巧之间的广阔中介地带”,并且认为文学技巧是艺术创作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在他的批评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对于文学作品中各种语言手法、格律、节奏与情节设计的评价。

另外,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观也关注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原始性。

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具备独创性和创新性的作品才能真正演绎出艺术精神的内涵。

因此,他常常试图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定风格和流派角度来分析和解构文本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探究其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和时代意义,以表现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摘要】纳博科夫是一位具有超现实意志的作家,他通过独特的方式解读现实,并将艺术与现实进行巧妙碰撞。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实元素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融合,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纳博科夫的作品不仅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现实与艺术共生关系的美妙之处。

他的创作价值在于超越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纳博科夫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现实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其独特的创作手法。

超现实意志的表达,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与超现实主义相互融合的魅力,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关键词:纳博科夫、超现实意志、现实、艺术、碰撞、现实元素、超现实主义手法、融合、创作价值、艺术成就、共生关系1. 引言1.1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超现实意志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解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挑战传统文学和现实的边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体现在他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上。

他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觉揭示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荒诞和荒谬之处,同时透过现实的表象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欲望。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洞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哲学性,引领读者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秘密。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也体现在他对艺术与现实的碰撞中。

他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和夸张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巧妙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和限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文学风格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和艺术的探索,他以超现实的意志和激情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文学道路,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2. 正文2.1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体现在他对生活中细微的、常被忽略的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上。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纳博科夫以其精湛的语言技巧、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才华,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审美意识,通过巧妙的叙述结构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展现了一系列关于生命与存在的主题。

在其众多小说中,存在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内核,既是其文学创作的关键元素,也是其个人哲学和人生观的体现。

一、时间与存在时间是纳博科夫小说中重要的存在主题之一。

他不断探索时间的本质和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从而推进其对人类生命与存在的思考。

在小说《洛丽塔》中,时间的流逝成为了情感的裂变,表现了人类对时间无力挽留的悲伤和无奈。

在《巴黎讲谈录》中,时间则被描述成一条无形的河流,将所有的人和事物带向命运的终点。

而在《柑橘须》中,时间被解读成充满变幻无常和不确定性的量,体现出人类无法把握时间本质的困境。

二、反叛与自由纳博科夫小说中,反叛和自由是另一个重要的存在主题。

他常常将他的人物置于一些约束和限制之下,并通过反叛来体现人类希望超越社会和历史的自由意志。

在小说《卡尔斯托伊的故事》中,主人公的反叛精神是为了对抗现实世界的约束,寻求精神的自由。

在《洛丽塔》中,主人公反叛了社会的道德和法规,实现了自身的欲望。

而在《柑橘须》中,主人公通过反叛向命运挑战,摆脱了贫穷和枯燥的生活。

三、死亡与虚无死亡和虚无是另一个常见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在小说中不断探索死亡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无可奈何。

在小说《疯癫笔记》中,主人公直面死亡,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卡尔斯托伊的故事》中,主人公对死亡和虚无的恐惧折磨着他的灵魂。

在《补充手册》中,则通过虚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艺术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四、对人性的探讨人性是纳博科夫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他通过人物的表现和思想,探讨人性在各种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各种形态和面貌。

在小说《亚达摩戈斯》中,主人公通过对欲望、爱情、艺术和生命的追求,展现了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精妙的构思,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而为人称道。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便是存在主题,他在小说中探讨了存在的本质、意义、困境和追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存在主题。

一、存在的本质纳博科夫认为存在就是感知、经验和自我意识。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感官世界的细致描绘和对意识流的深入剖析。

比如他的长篇小说《巴黎讣告》通过叙述主人公海因斯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世界来表达存在的本质。

小说中海因斯以一名作家的身份活在巴黎,他对身处异国的感官刺激、物质享受和人际关系的冷漠都有着深入的感知。

同时,他对人类需要寻找真相、面对死亡和与世界相处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二、存在的意义纳博科夫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和追求卓越。

他的小说中经常描述一些出色、卓越的人物,这些人物追求卓越的动力源于生命的意义和使命。

比如《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就是一个为了自我的欲望而背离了生命的意义的人物,而小说中的洛丽塔则是一个被人压迫却甘愿接受惨遭命运的女孩,她对生命的爱和美丽使她的存在具有无限的意义。

三、存在的困境纳博科夫认为存在的困境在于无法逃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他的小说中经常通过死亡、疾病和旅行等情节来表达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的束缚。

比如《巴黎讣告》中的海因斯最终被时间和疾病的束缚所压垮,而小说中的女主角奎克为了时空的自由而选择了自杀。

这些困境使人类面对现实的存在感到无助和无奈。

总之,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存在主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他通过对感知、意识、追求、意义和困境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对存在的探索和思考,是一种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独特贡献。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文学接受观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文学接受观

On Nabokov's Vierw of Literature Reading 作者: 张巧凤[1] 韩模永[2]
作者机构: [1]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2]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5-74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文学接受 读者 审美快感
摘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艺术家,在他卓尔不群的文学观念中也蕴含着卓异的文学接受观: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文学活动都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自由的精神活动;丰富的想象、关注细节和反复阅读是成为优秀读者的潜质;只有优秀的读者才能用脊髓骨去体验阅读的快乐,并通过文本与艺术家在审美狂喜中相遇。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位俄籍美国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语言的精确和审美追求而著称。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深刻的存在主题,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主题的简要概述:1. 记忆和时间:纳博科夫的小说中经常涉及到记忆和时间的主题。

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间的流逝的感受,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有限性的思考。

在《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回忆起与她的禁忌爱情,展现了时间的深意。

2. 虚构和真实:纳博科夫善于将虚构和真实相互交织,揭示了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模糊界线。

他的小说经常以叙述者的视角为基础,以便模糊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区别,挑战读者对真实和虚构的辨别。

3. 爱与孤独:爱与孤独是纳博科夫小说中普遍存在的主题。

他描绘了许多场景,使人类的基本情感与孤独和失落相关联。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被他们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所困扰,体现了一个个孤独的灵魂。

4. 文学和创作:纳博科夫的小说常常以作家和创作过程为主题。

他通过刻画作家的角色和内心挣扎,探讨了创作的困境和挑战。

他将自己对文字和语言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到他的小说中,呈现了一种对文学和创作的深入思考。

5. 身份和变形:纳博科夫的作品强调个体的变形和身份的复杂性。

他经常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双重身份、假扮和自我伪装来探索身份的概念。

在《乌丸之安娜》中,主人公身份的转变和混乱体现了现代人在多重身份和社会期望中的迷失。

6. 艺术和美学:纳博科夫的小说着重探讨了艺术和美学的问题。

他对语言的使用和文学形式的探索,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批判性思考。

他的小说融入了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元素,呈现了一种对美学体验的独特追求。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既有个人情感和内心挣扎的探索,也有关于人类共同存在和现实世界的反思。

他通过复杂的叙事和明晰的语言,呈现了一系列深刻的主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活跃于20世纪国际文坛的俄裔美国文学家。

他曾以一部《洛丽塔》而风靡世界,也曾以一部《微暗的火》对读者的阅读极限提出了挑战。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其丰富的人生体验与他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一起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文学品格。

纳博科夫的文学活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丰富的文学创作。

他一生创作了17部长篇小说和52部短篇小说以及数量可观的诗歌,另外他还写有传记《尼古拉·果戈理》,并将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翻译成英文并作了详细评注。

二是他作为文学教授,在美国许多大学主讲过俄罗斯文学和欧洲其他国家文学等课程。

他用独到的眼光对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解读。

在根据他的讲稿编辑而成的《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中,处处闪耀着他的真知灼见。

纳博科夫是一个颇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而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工作,国际学界也是从很早就开始,并已形成一定规模。

在我国,纳博科夫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落后,许多人对纳博科夫几乎是一无所知。

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是他独特文学品格形成的基础。

首先,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构成了他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纳博科夫声称自己是一个“一元论”者,他认为现实是很主观的东西,不承认有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客观世界存在。

世间万物的存在离不开我们主观的、动态的构建过程。

没有了现成化的客观世界,文学也就不再是模仿、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了。

因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遭到了纳博科夫的强烈反对。

在纳博科夫那里,文学是想象力的创造,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欺骗把戏。

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是创作,追求的都是“审美狂喜”,这种审美狂喜将我们带入对自由的体验之中。

在这种现实观的影响下,纳博科夫认为文学不背负任何沉重的社会使命,而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纳博科夫对想象力的重视以及“一元论”的现实观显示出他向神话时代的“诗性思维”回归的倾向。

纳博科夫与众不同的现实观是他小说文本独特性形成的直接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刘佳林2012-9-28 14:20:05 来源:《国外文学》(京)2006年1期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内容提要: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

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确认了可倚赖的文学传统,使“文学即童话”的理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学土壤。

他对幻想性的推崇既是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个人生活遭遇所致。

因为并不拒绝深邃的道德内涵,他的文学观念与“为艺术而艺术”又有着根本区别。

关键词:童话想象文学传统为艺术而艺术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纳博科夫曾经撰写了大量的文学讲稿,其中包括《尼古拉•果戈理》(1944)以及经由后人编辑整理的《文学讲稿》(1980)、《俄罗斯文学讲稿》(1981)、《<堂吉诃德>讲稿》(1983)等。

这些讲稿与他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1964)时所写的评注及访谈录《坚决的意见》(1973)等一起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式,它们既为读者理解他所分析的对象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也为我们阅读作家本人的作品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锁钥。

因此,系统梳理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念成为我们把握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准备。

一纳博科夫把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称为童话,他说:“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犯那种致命的错误,即在小说中寻找所谓的‘真实生活’,我们不要试图调和事实的虚构与虚构的事实。

《堂吉诃德》是一个童话,《荒凉山庄》是一个童话,《死魂灵》也是如此。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最伟大的童话。

”①把文学等同于童话,纳博科夫考虑的是二者在幻想这一维度上的相似。

几乎所有论述童话的著作都把幻想视为童话的本质属性,而文学在纳博科夫看来则首先是它的幻想品性。

纳博科夫坚决反对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种说法,这种反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他反对所谓客观世界、“日常现实”的说法,不相信存在一个可以作为最后的根据的真实世界。

有评论家指责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静止的,它们可能因无法摆脱的情感而变得紧张,但却不像日常现实中的生活那样四分五裂”,纳博科夫反击说:“谁的‘真实’?哪里的‘日常’?让我来说,‘日常现实’这一概念才是完全静态的,因为它预先假设了一个永远可供观察,基本客观并且众所周知的环境。

”②他又说:“真实是很主观的东西。

我只能将它界定为知识的不断积累,是特化活动。

”③第二,他反对艺术行为是镜子式的观照的说法,反对将艺术作品与生活进行对应和比附。

这又包括两层意思。

首先,他认为一切艺术行为从最初的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创造。

纳博科夫认为,印象造就不了优秀作家,“好作家在印象尚未成形时就亲自动手编排它们”,④“写作的艺术首先应将这个世界视为潜在的小说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

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

”⑤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总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他所发现的就必然是一个他个人视角中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一切物质性内容都因为投射了艺术家个人的目光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大小比例也被个性化了,因此无法简单地与他人的世界重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件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一次独特观察和艺术创造的结果,对另一个读者来说,它就是童话。

其次,小说的世界是一个由语词材料组合而成的世界,是作家多种技巧游戏的产物,它折射的与其说是现实生活,不如说是作家的文学智慧和想象力,是其他文本的影像。

“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的,……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同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没有任何明显联系的崭新的东西来对待。

”⑥因此,在纳博科夫看来,无论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还是《钦差大臣》,无论是《包法利夫人》还是《尤利西斯》,都不是作家所处时代与社会语境的忠实记录,而是天才作家的艺术才能和想象力的展示。

纳博科夫非常推崇想象,他说:“在生物自然进化中,如果猿家族没有异想天开,那么猿可能永远也不会变成人。

”⑦想象是在常识逻辑之外展开的,因此很容易被等同于疯狂,纳博科夫说:“疯狂只是常识的有害部分,而天才则是最伟大而明达的灵魂……癫狂者之为癫狂正是因为他们彻底地、不顾一切地肢解一个熟悉的世界,却没有能力——或丧失了能力——去创造一个像过去的那么和谐的新世界。

而艺术家却能从他的欲念中解脱,这么做时,他很清楚他内心中某种东西,非常明白结果是什么。

”⑧艺术家的想象不是癫狂者的简单破坏,而是始于灵魂震颤的发现与再创造,是灵感赋予他将无联系的现象建构成普遍联系的艺术能力,也就是一种审美狂喜,在这个阶段,杂乱无章的生活世界经由艺术想象升华为一个和谐完美的词语世界。

在将文学与童话相比拟时,纳博科夫还强调文学必须具备童话的另一大特征,即它那吸引读者的神奇的魔力。

纳博科夫说:“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紧跟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

”⑨艺术的魔力是在对狼的幻觉上,而真正出现的狼只能破坏这种魔力。

因此,文学魔力主要表现为它的欺骗性,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所有的艺术都是骗术。

如果谁说某一部小说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这既侮辱了艺术也侮辱了真实。

我们通常把《包法利夫人》看作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充分体现了福楼拜客观的、无动于衷的艺术主张,但纳博科夫认为,福楼拜的世界像其他所有大作家创造的世界一样,是想象中的世界,这世界有它自己的逻辑、规律和例外。

世人把《包法利夫人》当作真实的巴黎外省的生活来阅读,这恰恰说明了福楼拜高超的欺骗手段。

文学魔力渗透在整个故事的骨骼里,渗透在叙述的风格、技巧、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各种细节里。

纳博科夫说:“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或许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

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快——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

”⑩纳博科夫认为细节是比整体更为生动的部分,在文学课上,他要求学生阅读《变形记》时必须准确地知道格里高尔变成的是大甲虫,阅读《尤利西斯》要有一张都柏林地图,要理解《安娜•卡列尼娜》就得知道一百多年前俄国火车车厢的格局,要理解堂吉诃德就必须熟悉17世纪西班牙的风车模样,一句话,他要求学生对文本细节给予足够的关注。

同样,他的小说也基本上是细节的艺术,小说里的人物关系、情节结构都始终与各种细节相关,只有理解了细节,读者才能够真正理解他小说的基本内容。

文学是童话,那么作家就是魔法师。

纳博科夫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家首先应该是高明的魔法师。

他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

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11) 在评论狄更斯的《荒凉山庄》时,他再次重复这样的观点:“一个作家可能是个很好的说书人或说教家,但他同时应是个法术家,艺术家,否则他就不是个伟大的作家。

”(12) 所以,在他看来,“第一流的小说作品,其真正的冲突并不是在人物之间,而是在作者和世界之间。

”(13) 作者精心地设计着自己的艺术世界,并千方百计地藏匿开启的钥匙,读者则努力捕捉文本中的各种蛛丝马迹,试图猜透魔法师的戏法,艺术活动因此成为作者与读者在知识、智慧等方面的一次较量。

二检讨俄国文学传统,对俄国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进行评价,是纳博科夫文学立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从他的批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是采取重新阐释普希金、果戈理的策略来完成他个人的文学传统建构工作的。

自19世纪中期开始,俄国文学批评中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就是,是普希金还是果戈理代表着俄国文学的方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从政治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将果戈理推崇为自然派的杰出代表、俄国文学的先进方向,而德鲁日宁、安年科夫等人则以唯美的眼光把普希金高高奉起。

这种争论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俄国流亡者那里仍然继续着,当时聚集在巴黎俄侨杂志《数量》周围的一批俄国编辑和作家如G. 阿达莫维奇等,在生活观继而文学观方面表现了明显的悲观色彩,他们站在“反文化”的立场欢呼“文学的终极”,对普希金大肆攻击,宣称“他的诗歌样式已不足以表达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不足以捕捉日益内省化的人类灵魂”,(14) 他们号召年轻的诗人去拥抱莱蒙托夫和帕斯捷尔纳克。

在这些流亡作家贬抑普希金而推崇莱蒙托夫的姿态之下,文学有用的功利主义思想始终支配着他们的审美判断。

在这场争论中,纳博科夫坚定不移地站在普希金一边,同时又对果戈理作出了与民主主义者截然不同的理解。

在纳博科夫眼里,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文学就如同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文学,他怀着对普希金的深深景仰和热爱说:“俄国人都知道,‘祖国’与‘普希金’这两个概念是不可分割的,做一个俄国人就意味着热爱普希金。

”(15) 他在创作中经常引用普希金的诗句,并处处维护诗人的形象。

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纪念集会上(乔伊斯碰巧也参加了这次活动),纳博科夫做了题为《普希金,真实的和看似可信的》的演讲,他悲叹大多数人对普希金知之甚少,警醒人们不要企图撰写有关诗人的传记、把伟大诗人的一生变成“艺术的七拼八凑”,把诗人变成“瘮人的玩偶”。

(16)纳博科夫穷15年之功(1948—1963)译注的四卷本《叶甫盖尼•奥涅金》更是他捍卫普希金的证明。

在这个译本中,纳博科夫不仅创造了极其个性化的翻译方法,而且撰写了1200多页的注释和评论,对诗中所涉及的俄国习语、各种概念、风俗、人名、历史和文化事件、普希金对西欧文学尤其是法国文学以及通过法文译本了解到的英国文学的吸收等作了详尽的阐述。

纳博科夫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的包罗万象的注释,突出了普希金作品中大量的细节性内容,也向西方读者描画出个性鲜明的俄国诗人形象,这是一个拒绝社会历史分析和简单归纳的俄国伟大诗人的形象。

他反对把普希金和他的作品看成是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博伊德说:“比之于其他任何一个注释者,纳博科夫更注重食物、风尚、植被的细节,仿佛普希金的人物居住在一个真实世界里。

另一方面,他又否认他们有任何能够反映俄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内涵。

”(17) 连斯基、达吉雅娜看上去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典型,但实际上不过是卢梭、歌德、理查逊等人塑造的文学形象通过普希金的艺术再创造所生成的产物。

别林斯基、赫尔岑等民主主义者曾把奥涅金的忧郁分析为“时代的忧郁症”,说奥涅金代表的“多余的人”是一种社会典型,是沙皇专制制度下的产物,纳博科夫则认为,奥涅金其实是普希金阅读西欧文学之后的一次虚构,他的忧郁混合了英国式的坏脾气和法国式的厌倦,这是“一个将生活与图书馆看成是同一件东西的伟大诗人从书本中借来然后进行卓越重组的形象,这位诗人把他置于出色地重构了的环境中,他在一系列的创作花样中(抒情性的化身、天才的愚蠢之举、文学的戏拟等)和这个形象开着玩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