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精)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本讲复习过程中,应围绕“大气运动”这一核心,把握以下几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4)天气系统变化及其影响;(5)注重对等温线、等压线和天气系统图示及气候资料图的分析和判读。

1.(2015·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答案 D解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2016·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第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2.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答案 C解析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4.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层上界和强逆温层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A项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阶段测试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2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阶段测试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2

阶段测试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全国Ⅱ卷,6~8)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第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答案1.D 2.A 3.B解析第1题,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泛滥区被肥沃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刀耕火种方式出现前,土地若有茂密的乔灌植被则无法直接耕种),故选D项。

第2题,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是东非高原,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故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此外,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也可以推断出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

第3题,注意题目中“周边区域引入”和“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材料可知,尼罗河的泛滥期为每年的6—10月,故作物的生长期应为11月至次年5月,引入植物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并且是从周边地区引入,地中海气候区的植物最有可能,故选B项。

(2018·某某红桥二模)下图为极点俯视图。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第4~5题。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2部分 核心知识突破 模块1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4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2部分 核心知识突破 模块1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4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 次应为( )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 材料
图中 信息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 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 流层,随岩浆一起沿地 到达地表” 壳断裂带上升到地表, 并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岩浆岩),岩浆岩经过 火山通道两侧的岩浆 风化、侵蚀,其产物被 岩、岩浆岩碎屑物、河 河流搬运过程中发生沉 滩泥沙中均含有该矿物 积,该矿物就出现河滩 泥沙中
斜构造, C选项为背斜构造, D选项为向斜构造。 A、 B选项中 的C、D点都只有一个,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1)D
(2)C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4· 浙江文综 )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 38.5°所作
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
深。读图,完成(1)~(2)题。
(1) 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 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专 题 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本专题复习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专题
指要
(1)熟练判读地质剖面图,掌握褶皱、断层构造及
其形成的地貌特点,了解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 实践意义。 (2)结合示意图或景观图,掌握流水地貌、风成地 貌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主干知识再现
(1) 地壳物质循环: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固结成岩、重熔再生。 (2)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褶皱、背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要点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要点

2016 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见解原理是指带有宽泛性的、最基本的、能够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重申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波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散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多数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散布大概上东南向西北递加。

大概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要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天气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加的为北纬,向南递加的为南纬;向东递加的为东经,向西递加的为西经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运动方式自转公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恒星日: 23时56分4秒恒星年: 3656时9分10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址角平均角速度约为1° /在近期点速度均为 15° / 小时天时较快,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小;赤道上最大,平均线速度为30 千远日点时极点为 0米 / 秒较慢关系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为23° 26′2、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 1 时区,相差 1 小时。

※日界线例一.读经纬线表示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相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 1-2 题1.甲地时间为:A.9 时B.12 时C.21 时D.15 时2.若图中的日期是7 日和 8 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A.1月7日 4时B.1月8日 11时C.7月7日 11时D.7月8日 4时A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 .晨昏线的见解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讲地壳及其运动教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4讲地壳及其运动教学案

第4讲 地壳及其运动重要考点1 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融再生作用等。

(2)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据此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题流程我的解答(1)C (2)B技法点拨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考查角度1地形剖面图和地质构造的判读[2015·浙江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 D.安山岩玄武岩答案(1)C (2)A解析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

第(1)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A、B两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常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故C项正确。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1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课件

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1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课件

(4)出现极昼的地方(除极点外):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 根据昼弧夜弧计算。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 /15°,夜长=夜 弧所跨经度数/15°。
(2)利用与赤道的昼长恒为12小时的比较关系计算。
(3)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图示如下。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飞机降落时 B 地的时间。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
解答了。
因此,计算公式为: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
程时间(m小时)(注意:正负选取原则——东加西减)。
2.不同日期范围的判断技巧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新的一天所占时间就是几
小时;反过来,新的一天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 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昼渐短,太原日落时间提前。 答案 C
时。
2.日期变更
(1)图示日期变更
(2)日期范围
①新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②旧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方法技巧
1.时间计算的基本思路
时间计算一般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利用材料表述某事件
发生的时间进行相关计算,二是通过日照图中特殊时间
点进行计算,三是有关行程问题的计算。时间计算题目 的分析思路如下:
解析
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平பைடு நூலகம்昼半球的经线的
交点上,就观测者而言,甲、乙、丙三地太阳均位于东 南方向,丁地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故D项正确。
9.(2015· 浙江文综 ) 右图为某地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 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 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D )
A.47°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共116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共116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 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பைடு நூலகம்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篇 专题满分突破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水体运动规律课时过关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篇 专题满分突破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水体运动规律课时过关

水体运动规律一、选择题(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解析: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

答案:B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

故选C项。

答案:C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航行中于北京时间9:00在船的左侧拍摄到海平面上太阳景观(下右图)。

读图回答6~8题。

6.漂浮物可能的漂移方向及其原因是( )A.东北方向受西风及地转偏向力影响B.东南方向受西风及地转偏向力影响C.西北方向受东南信风影响D.西南方向受台风及洋流影响解析:甲地地处南半球西风漂流北部,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甲地洋流将使漂浮物向东北方向漂移,主要原因是受西风及地转偏向力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满分突破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水体运动规律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满分突破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水体运动规律课件

D
B
[思路分析] 1.题干信息 (1) 文 字 材 料 中 的 核 心 词 语 有 “ 雨 水 花 地”“汇聚、 吸收雨水”“净化”“补给地下水” 水”和“厕所用水”等。 (2)第(1)题题干 中的核 心词语有: “树 皮覆盖 的”等。 (3)第(2)题题干 中的核 心词语有: “雨 水净化 等。 (4) 第 (3) 题 题 干 中 的 核 心 词 语 有 : “ 雨 水 花 能”等。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思路 人类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来影响水循环,人类活动对 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 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 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 调水。
长,鱼类饵料充足,有利于渔场形成。故 C 选项正确。
答案:C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附近岸边最不可能出现雾凇的 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③用地紧张
④热岛效应
加蒸发量。
答案:A
解析: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吸纳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
淡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减少雨季地表径流,
从而考 减向 少三 城市洋 内流 涝分 ,布 植及 被其 增对 加地 可理 以环 缓境 解的 城影 市响 热岛效应。海绵城市
【例 3】 (2015· 江苏卷)2011 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已经
下图为某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 d 环节的名称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解析:由该水循环过程可以判断出a为大气降水,b为地下 径流,c为下渗,d为蒸发。 答案:A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整合高频突破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1.6 自然地理环境的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整合高频突破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1.6 自然地理环境的

第一步:获取信息
1.题干信息 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该流域为闭合流域;该流域年降水 量少,潜在蒸发量大;盐湖盐度已饱和,湖水盐度不会再增加-。9-
突破点一
突破点二
突破点三
2.图像信息
核心知识筑基础 高考真题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10-
突破点一
突破点二
突破点三
核心知识筑基础 高考真题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C球.气全候球变气暖候的变体暖现,故选DC.项全。球第气2温题下,根降据图中的经纬度等信息分析西部
2温.图度示带界区线域所西在部位温置度是带秦界岭线,由变于化地较形小的阻,其挡主和要垂影直响地因带素变是化规( 律,温)度
A.气候
B.地形
C带.界海线陆在位水置平方向D上.人移类动活较动小,故选B项。第3题,由图可知,由于①处气温
-6-
突破点一
突破点二
突破点三
核心知识筑基础 高考真题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2.地理环境整体性应用的分析方法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关系的方法:分析 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常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 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变化 的方法: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影 响的方法: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 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 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非地带性因素的四类表现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某些自然带的 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 不明显,这些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分布因素,它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 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满分突破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1讲地球和地图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满分突破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1讲地球和地图课件

(3)根据经纬度可确定特殊点的位置 ①关于地心对称的点(对跖点):两点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 反;经度和为 180°,东西经相反。 ②关于赤道对称的点:两点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两点 经度相同。 ③关于本初子午线对称的点:两点纬度相同;两点经度值相 等,东西经相反。
第十页,共40页。
2.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在经纬网中,确定两点之间的方位可以执行“三步走”,即 依据经线定南北→依据纬线定东西→综合定方位。 (1)定南北: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 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第二十五页,共40页。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甲、乙两地建有养 殖场。读图完成 1~3 题。
第二十六页,共40页。
1.从图中可知( C ) A.山峰的海拔可能为 1 044 米 B.乙地海拔可能为 1 025 米 C.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 10~20 米 D.区域内最大高差近 60 米 2.在②地可以看到( B ) A.①③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第十一页,共40页。
(2)定东西:在经纬网图的判读中,两点间东西方向的判断 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可抓住以下三点进行突破:
①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 ②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③若分别在东西经,则有以下两种情况:
(3)定方位:根据两点经纬度综合确定两点的方位。
第十二页,共40页。
3.利用经纬网算“距离” (1)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纬度差×111 千米。 (2)同一条纬线上(若纬度为 α),两点间距离=经度差×111 千米×cosα。 (3)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可 利用上述方法,结合勾股定理估算。
第十三页,共40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 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解析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C.褐色沉积砂岩
B.灰色石灰岩 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 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 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解析
1.地壳物质循环
主干精讲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形成“Niijima”火山岛的物质最可能来自左图中的( )
A.M
B.N
C.P
√D.Q
解析
2. 图中与“Niijima”的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
123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123
3.东京以南的海面出现“新岛”,因该海域地处(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解析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大 陆板块以下,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地下岩浆从地壳薄弱地 带喷出,形成火山岛。
解析
返回
核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新课标)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2部分 核心知识突破 模块1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1 地球的运动规律

(新课标)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2部分 核心知识突破 模块1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1 地球的运动规律

第(2)题,由题意可知,该拍摄地点为广袤的草原景观。读图1 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海拔较低的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景观; 丁地位于高山地区,不可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观;乙、丙两 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根据上题可知图2景观是向东南方向 拍摄的,而乙地东南方向为湖泊景观,故只有丙地符合。 答案: (1)D (2)C
(2)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1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拍摄地点纬度较低,昼夜长 短变化较小,因此日出时间应在当地地方时6时左右,该地大约 位于东2区,与北京时间(东8区)大约相差6小时,因而此时北京 时间应在12时左右;假如该地在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表明 该地昼长夜短,应为夏季,则日期不可能为1月1日,假如在南 半球,如果日出东北,则表明该地昼短夜长,应为冬季,则日 期也不可能为1月1日,日出方向不可能是东北,故C选项不符 合题意。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纬度差 其中,H为所求点的正午太阳高度,90°为太阳直射点的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 所在的纬度之间的差值。
3.(2015·重庆文综)马尔代夫 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 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 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 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 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 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 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 下题。
(1)实际测量测得当地:经度为______,纬度为______。 (2)当北京时间分别为12时、14时,该活动小组观察到竖 杆影子的方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 (3)请帮该地理兴趣小组绘制出该地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 曲线。
答案: (1)105°E 40°N (2)西北 东北 (3)春秋分 50°,夏至73°26′,冬至26°34′。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116页PPT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116页PPT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 基本规律和原理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 Nhomakorabea愿不知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1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1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

第1讲地球的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复习本讲时,应围绕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行复习,特别是应注意“两计算一变更”“两大规律”和“一类图示”。

两计算一变更:地方时、区时计算及日期变更。

两大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运用。

一类图示: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1.(2016·浙江文综)5月23日,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北京时间是( ) A.24日2时52分B.24日2时08分C.23日3时08分D.22日2时52分答案 A解析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即103°W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120°E位于该市东侧经度相差223°,通过计算得到时间相差14时52分,该市为5月23日12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需加上14时52分,则北京时间为24日2时52分。

(2014·天津文综)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完成第2题。

2.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A.1/4 B.1/3C.1/2 D.3/4答案 D解析日期范围的确定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即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180°经线的地方时,以180°经线的地方时确定新旧两天的范围(注: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180°经线以西总是全球新的一天(即今天),以东是昨天,因此,180°经线的地方时是N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N个小时。

本题中已知客机出发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2时,此时180°经线的地方时为6月22日16时,客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时,180°经线的地方时为6月23日6时,此时6月22日为旧的一天,可见,新的一天6月23日约占全球范围的1/4,那么旧的一天6月22日占全球的范围约为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B )
A.光照 C.海拔 解析 B.水分 D.热量 该区域为昆仑山北坡,处于背阴坡,光照和热量不足,所以对垂直自然
带的分布影响小,故A、D错误;
在甲地有森林的分布,而乙、丙没有森林的分布;甲地冰原带分布的海拔低,
由此说明影响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B正确; 海拔高度主要通过影响热量条件而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故C错误。
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 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
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 有利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可以从
对土质的影响分析。
答案
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
5.该山地可能是( C ) A.秦岭 C.昆仑山 解析 B.南岭 D.喜马拉雅山 山麓自然带可以反映该山所在的大致纬度和当地的水平
自然带。由图可知该山脉北坡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即可 选出正确选项C; 秦岭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岭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不可能有温带荒漠分布,所以, A、B、D都错。
解析
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纬
度地带性分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
A正确;
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带性分异,因此B错误;
内蒙古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此C错误;
塔里木盆地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因此D错误。
答案 A
(2015· 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 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
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
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答案 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
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 7、8 、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
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 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 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A.气温日较差大
解析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 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地处赤道附近,加之 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 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 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 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
条件是该群岛( B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解析 特性。 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
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 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C )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
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解析
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
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
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 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
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 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
3.(2015· 上海地理)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 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
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
针对性的措施。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栏目索引
真题回放 · 命题报告 专题网络 · 点拨思维
核心突破 · 考向预测 综合考点 · 多维探究
真题回放 · 命题报告
高考题组一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
高考题组二 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命题感悟
高考题组一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 (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 Ⅱ)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 ( 加拉帕戈斯群岛 ) 的 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
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
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 任答
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 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
高考题组二 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4.(2015· 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
(2015· 江苏地理)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
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C )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 路线①部分路段等高线密集,因间小盆地,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不合理; 路线③沿着山谷,有牲畜饮用水源,等高线分布比较均匀,坡度较和缓, 故选C。
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 答案
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 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
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
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