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一、行为矫正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矫正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积极的、适宜的行为模式,以替代那些负面、不适宜的行为,从而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二、行为矫正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系统性脱敏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焦虑症患者,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恐惧场景中,并引导其进行放松反应和积极认知,以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情绪。
2. 反应后果分析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分析其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给予相应奖罚措施,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并培养积极行为模式的目标。
3. 认知重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情感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重新构建其负面认知模式,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以达到改善情感状态的目的。
三、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观察和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相应的干预方法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和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四、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行为记录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客观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其不良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
2. 行为干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给予相应奖罚措施来纠正不良行为,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行为模式。
3. 反馈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轻的患者,通过给予正面反馈来增强其积极行为,并减少其不良行为。
五、行为矫正治疗和行为观察和治疗的异同点1. 相同点:两种方法都是以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模式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2. 不同点:行为矫正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通过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而行为观察和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外在的行为模式,通过客观记录、分析和干预个体不良行为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固定比例 可变比例 固定间隔
可变间隔
行为强化程序 在一定数量的反应后提供强化刺激。产生出高比率的行 为,强化之后有短暂停顿。 在平均X个反应之后提供强化刺激。产生出高比率且稳 定的行为,强化之后没有停顿。 向长度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的第一个反应提供强化刺 激。产生出低比率的行为,并具有降低—升高模式。 在临近间隔结束时反应比率升高。 向长度不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的第一个反应提供强化 刺激。产生出稳定的中等偏低的行为比率,没降低— 升高模式。
二、行为消退法
• • • • • 行为消退的原理是什么? 消退爆发时会发生什么? 行为消退与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有何不同? 对行为消退的普遍误解是什么? 哪些因素会影响行为消退?
• 行为消退的定义 行为消退的行为学定义是:行为消退发生在
– 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 – 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 – 且因为这个原因,行为在将来不再发生。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技术
一、行为强化法
• • • • • 强化的原理是什么? 正性强化与负性强化有何不同? 非条件强化刺激与条件强化刺激有何不同? 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什么是间隙强化程序?它们是如何影响行为的比率的?
• 行为强化的定义
– 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 – 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 – 这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这个人更有可能在将来 再次从事这个行为)。 通过行为强化过程得到增强的行为称作操作性行为。操作 性行为作用于环境,产生出一个结果,它随后被这个直接结果所 控制,或者作为这个直接结果的结果出现。这个增强了操作性行 为的结果就称作强化刺激。比如,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行 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 闹得更频繁了。而这个孩子的哭闹行为就是一个操作性行为。对 她的哭闹的强化刺激就是父母对她的关心。因为她在晚上的哭闹 导致了这个直接的结果(强化刺激),他的哭闹行为被强化了, 之后她更有可能在晚上哭闹。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1. 行为矫正原理行为矫正原理是指治疗某一不良行为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包括适应性、原则性、有效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适应性原则。
治疗方式必须与被治疗者的性格、智力、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家庭背景相适应。
矫正方式要能够引导被治疗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是原则性原则。
行为矫正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不能跟从个人的主观想法或激情,而是以科学的数据和理论为基础来决定行为矫正方案。
接下来是有效性原则。
行为矫正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对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为矫正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是安全性原则。
治疗过程必须确保被治疗者的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后果。
2. 正向强化正向强化是行为矫正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给予奖励,增加被治疗者对应的正向行为,以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
正向强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可以是小礼品、糖果等,非物质奖励可以是称赞、赞扬、鼓励等。
正向强化可使被治疗者将正向行为视为一种加强性刺激,从而增加正向行为的频率,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3. 反向强化反向强化是一种关注行为强化和惩罚的行为矫正方法。
反向强化常用于认知行为疗法中,通过消除消极行为,增加积极行为,让被治疗者逐渐改变行为模式。
反向强化分为负向和正向。
负向强化是增加积极行为以消除消极行为,如教育被治疗者通过放慢心率来控制情绪。
正向强化是增加积极行为以强化积极行为,如定期奖励被治疗者等。
4. 暴力行为矫正暴力行为常常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暴力行为矫正的方法分为两类:心理和生理的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让被治疗者清除暴力行为的认知认同;生理治疗可以改变被治疗者暴力行为发生的生理过程。
心理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情绪管理、干预等。
而生理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如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5.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它通过帮助被治疗者认知不良行为,让其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矫正行为的目的。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研究方法
1 、持续记录法•持续记录法:是将某一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目标行为,从头至尾持续地加以一一观察和记录的一种特殊方法•在持续记录中,观察者能够记录目标行为的不同的尺度,具体说,就是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潜伏期•频率:在特定的单位时间内,行为平均发生多少次•持续时间:指一个行为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的时间的总量•强度:指行为中所包含能量的总量。
(需借助仪器,测量较难)•潜伏期:指从某种刺激事件到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长度。
迟到行为的持续记录表2 、成果记录法•成果记录法:又称持久成果记录,是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结果或持久的成果的方法.3 、时距记录法•这种记录法是先根据需要选定某一特定时段为观察时间,分成几十个相等时距的小时段,然后逐一观察和记录在每一小时段内目标行为是否发生。
小时段(10-30秒),大时段(2-5分钟)。
4 、时间取样记录法•此法需先确定某一特定时段为观察时间,再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时段。
时段的划分既可保持时距相等,也可采用时距不相等的分段法。
观察者不需在特定时段内自始至终观察患者的目标行为,只要在每个小时段的某一固定时机,如开始时刻或终了时刻,观察目标行为是否发生,并做记录即可。
(时段为2-5分钟,需有定时装置)。
观察信度的检验观察信度指观察所得结果的可靠性:(1)粗略信度检验法(2)逐距核对信度检验法(1)粗略信度检验法• 信度检验法的计算公式是:较少次数(时间、强度)一致百分率=—————————*100﹪较多次数(时间、强度)(2) 逐距核对信度检验法• 逐距核对信度检验法的计算公式是:甲、乙观察一致的次数一致百分率=————————————————*100﹪甲、乙观察一致的次数+不一致的次数三、用图表记录行为和测量变化• 图表的组成部分及绘制• 使用行为数据制图• 不同行为尺度的制图(一)图表的组成部分及绘制• 因为图表显示出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水平,所以应将时间和行为作为绘制曲线图的两个变量。
行为矫正概述资料.
四、常见的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 (一)生理因素:多动、自伤 (二)家庭因素:哭闹、攻击 (三)学校及社会因素:师源性问题行为
P14 综合讨论 或有生理基础 起因于家庭,发展于学校,恶化于社会。
16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概念 一、什么是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指的是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 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
二、操作条件反射 个体的行为具有可操作性:
对行为的结果进行加强或者减退,可以对行为进行操纵。
斯金纳的实验
* 斯金纳箱 * 操作条件反射: 小白鼠压杠杆,食物滚下来,再次压杠杆。 行为:压杠杆 无条件刺激物:食物
2020/7/9
24
操作条件反射所遵循的规律 强化规律 消退规律 泛化规律 分化规律
22
• 泛化规律:当原来被认为无关的刺激物成为条件刺激物 之后,与此相似的其他刺激物也会引起相同的反应。
• 分化规律:条件反射形成之后,若一再对条件刺激物进 行强化,而对与条件刺激物相似的刺激物不再强化,那 么个体今后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物发生反应,而对其他 相似的刺激不再反应。
2020/7/9
23
狗 铃声
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形成
2020/7/9
19
条件反射的概念: 无条件刺激物: 肉末 条件刺激物: 铃声
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反复配对结合,当条件刺 激物单独呈现的时候,也会产生无条件刺激物能够产生 的反应,那么条件反射也就形成了。
2020/7/9
20
(二)华生的研究案例:关于Albert 的故事 Albert:11个月大的小男孩。 不害怕白老鼠, 害怕响亮的噪声,如钢条敲击的声音。 实验程序:当Albert 碰触小白鼠的时候,在其旁边使劲 敲击钢条,多次反复结合。 结果:Albert看见小白鼠时就出现恐惧、害怕的反应。
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行为矫正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个体纠正和改变不良的行为,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发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
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来改变其行为。
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和后果,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例如,对于一个偷窃犯,在认知重构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认识到偷窃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以及自己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从而引导他扭转错误的价值观,培养他尊重他人财产的意识。
2. 行为约束:行为约束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限制个体的行为,以避免再次犯错误。
比如在刑事犯罪中,可以采取羁押、监管等方式,限制犯人的行动范围和自由,使其无法再次犯罪。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老师等也可以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比如对青少年进行时间管理,限制他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以减少可能的沉迷和不良行为。
3. 行为替代:行为替代是指引导个体学会以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和满足其需求,代替原有的不良行为。
通常,不良行为往往是由于个体无法有效地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采取的,因此,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个体学会适当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替代不良行为。
例如,一个孩子经常使用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可以教育他学会使用言辞来表达情绪,或者教导他其他的情绪调节技巧,如运动、绘画等。
4. 激励措施:激励措施是指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增加个体改变不良行为的动力。
积极的激励可以包括表扬、奖励、物质回报等,以为个体创造积极的环境和条件。
而消极的激励则包括警告、惩罚等,以制约个体的不良行为。
例如,一些公司通过设置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的诚实守信,而对违法行为则进行相应的惩罚。
5. 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自我反思是指帮助个体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通过自我反思,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并主动寻求改变。
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 、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并可被描述和记录。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
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和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 、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
3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 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 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 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
(3)恐惧性条件作用。
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 4) 高级条件作用律。
Eg:考试焦虑。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
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决定强化。
(2)经典性条件作用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属于主动形成的,是技能学习。
(3) 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是连续不能分的。
(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
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是一种帮助个体改善其不利行为的有效手段。
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心理学、教育和法律等。
行为矫正技术的目标是促使个体逐渐改变其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探讨行为矫正技术的定义、应用、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行为矫正技术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方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下发展和塑造的,因此要改变行为,就必须改变环境。
行为矫正技术通过建立正向的奖惩系统来培养和巩固积极的行为。
它主要利用强化和惩罚的原则来引导个体改变其行为模式。
在教育领域,行为矫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积分系统来奖励学生积极的行为,如按时完成作业、课堂参与和帮助他人等。
这种奖励系统可以激励学生持续表现良好,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此外,行为矫正技术在心理学和临床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行为矫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问题,如强迫症、恐惧症和进食障碍等。
通过逐步暴露、正向激励和适当惩罚等手段,行为矫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克服不良行为,并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
在法律领域,行为矫正技术被用于矫正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司法系统使用累进式惩罚系统,以帮助罪犯改正其不良行为,并最终实现社会重新融入。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矫正技术可以通过奖励良好行为和提供适当的惩罚来影响罪犯的行为选择,进而减少犯罪率。
然而,行为矫正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行为矫正技术过于强调外部奖惩,忽视了个体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发展。
有些人担心,过度依赖行为矫正技术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责任感。
另外,行为矫正技术的有效性和长期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未来,行为矫正技术可能会朝着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例如虚拟现实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行为矫正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和场景中实现。
同时,行为矫正技术也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和教育模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行为矫正技术
3、 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 行为应予发展: 是指行为者当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
会他如何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不会使用筷 子)
例,孩子独立用餐作为目标行为。
❖ 行为应予扩展: 是指良好的行为已能适当的加以操作,但此行为 仅发生在为数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扩展情境或情 境线索的数量,即教会行为者在其他有关情境中 也能表现出良好行为
二、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应用行为分析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比较 ❖ 相同:两者都针对特定的问题行为。从目标、手段
分析,两者是同义语。 ❖ 区别:
行为治疗 应答行为和内隐性行为 临床治疗 治疗室 欧洲国家
行为矫正 操作性行为和外显性行为 日常生活 自然的生活环境 美国
二、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应用行为分 析
观察 × × ×
×
××
者A
×
×
××
×
观察 者B
×××
××××
×××
×
×
▪ 17÷20×100%=85%
第二节 用图表记录行为和测量变化
一、图表样例:
二、图表的组成部分
时间和行为是绘制图表的两个变量
1.X轴和Y轴 (通常X轴是Y轴的1.5—2倍) 2.X轴和Y轴的标志 3.X轴和Y轴上的数字 4.数据点 5.阶段线 :图中表示治疗中的变化的纵线。 6.阶段标志 / 阶段的名称:对不同阶段的标识
行为矫正技术
参考书目
1、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美)米尔腾尔著,石林 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R Judith S. Beck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林正文著. 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1998
校本培训资料--行为矫正技术
1行为矫正技术培训资料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一、概述(一)行为与问题行为(1)行为1。
行为的概念.行为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或者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
2。
行为的特征。
①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②行为是可测量的。
③行为是可以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的。
④行为对外界环境会产生影响.⑤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2)问题行为1.概念.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偏离常态、给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
2。
表现①行为不足。
②行为过度。
③行为不适当。
3.分类①不成熟的行为。
②缺乏安全的行为。
③不良习惯。
④与友伴有关的问题.⑤反社会行为.⑥其他问题。
(3)影响行为发展和形成的因素.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②家庭因素③学校及社会因素(二)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通常指的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如果要对个体开展行为矫正,必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2.确定环境中的先前事件和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3.建立新的行为目标;4.通过控制所确定的先前事件和行为结果,促进新行为的学习或者改变当前的行为。
(三)行为矫正技术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2二、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一是行为评估阶段1。
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①行为筛选②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2.行为评估的方法①访谈②直接观察:ABC记录法(叙事观察法)③行为检查表④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二是制定矫正计划的阶段1.确定行为干预的目标2.确定行为干预的方法与具体步骤3.实施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3第二章用于行为形成和增强的行为矫正技术一、强化1。
概念:强化指的是“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行为矫正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一、行为1.含义: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内隐的心理过程。
2.行为的特征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被观察和测量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行为矫正的定义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分析: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
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
三、对象正常行为: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1.行为不足:说话少2.行为过度:话多、多动3.不适当的行为:发脾气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五、行为矫正的特点1.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5.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7.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最先出现1962 华生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
桑代克: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南非的沃尔普:交互抑制英国的艾森克:对抗条件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美国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二、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空白阶段1949-1978准备阶段1978-1985开展阶段1986-1995发展阶段1995年以后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一、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扩展到普通场合二、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1.教育家庭教育: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亲社会行为改变某些不良行为学校教育: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2.临床心理:强迫症焦虑抑郁症3.医药和保健:吸烟喝酒4.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5.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6.运动心理方面三、应用原则1.防止滥用2.避免误用3.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4.遵循道德准则: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行为矫正者的资格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分化泛化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沃尔普的临床实验: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系统脱敏原理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斯金纳的实验:动物富勒:人(智力障碍)林德司来和阿兹林:儿童合作行为毕吉武和贝尔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背景:行为主义的机械观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基本内容: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自闭症研究-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当孩子时常出现不能被接受的行为,在家里在学校在公众场合,这些让父母亲头痛或尴尬的行为,我们都可以统称为“行为偏差”。
所谓的行为偏差是孩子出现不能被接受的行为,例如打人、咬人、推人、躺在地上大哭、说粗话…等等不被接受的行为,都可以说是行为偏差。
由此可知,行为偏差并不是特殊儿童的专利,任何孩子都可能发生。
而任何的偏差行为都是越早矫正越好,而且越小越容易矫正。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严格讲起来应该要“因人施教”,就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设计一套专属的矫正方法。
的确是很难把A个案成功的模式套在B个案上。
但是长久下来,我发现矫正孩子偏差行为的方法是有大原则可循的。
我把这些心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制定家规:在准备给孩子设计矫正法前,家庭要建立大前题,「什么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这好像是告诉你要制定家规一样。
没错,就是要定家规,不只是要订给孩子遵循,同时也是要让大人有“规”可循。
例如,我给彩虹的家规是:不能打人。
不能踢人。
为什么我这样订?因为这两个行为是我们最不能接受的,也是彩虹急需被矫正过来的偏差行为。
既然我已决定以这两个偏差行为做为矫正目标,那么就是打人或踢人是不被接受的行为;而且是全家人都不能有的行为。
我要彩虹不能打人,那我也不能打彩虹。
为什么?因为我们要让彩虹知道「打人是不能被接受的行为」,那么在彩虹眼里,为什么大人就可以打小孩?为什么小孩就不可以打小孩?二﹒同心协力:全家人的态度都需一致,放弃我们常会发生的所谓“黑脸白脸”。
最常见到的就是在一个家庭里,妈妈气急败坏的要处罚犯了错的孩子,爸爸看了不忍心,跳了出来替孩子求情或是把孩子带走。
对于需要矫正偏差行为的孩子来说,这会给孩子一个矛盾的印象,孩子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妈妈不能接受这个行为而爸爸可以接受?那么孩子就会持续的出现偏差行为,甚至会越来越厉害,不断的挑战。
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时,全家同心协力,一致的让孩子知道“你犯错了”。
孩子都是很灵活的,很快的就会学到“我不能这么做”。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授课题目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授课类型理论课程授课时数2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包括行为评估的过程与方法、行为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接到家长或教师说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是否应当对这个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判断能力以及怎么开展。
能力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何开展行为矫正以及如何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开展研究。
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
2.教学难点:掌握行为矫正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PPT、教案、教材作业布置思考以下问题:1.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2.什么倒反实验设计?其设计原理是什么?3.什么是多重基线设计,有哪几种形式?板书设计第一编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法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在第一章中我们就提到过,开展行为矫正要包括搜歌方面,即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的行为模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回答了应该如何开展行为矫正这一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在临床实践中,行为矫正通常需要通过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干预者需要对矫正的问题行为进行仔细的评估;二是制定行为矫正计划阶段,干预者根据评估阶段所获得的与行为有关的信息来制定适当的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干预者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实施行为矫正。
(一)行为评估阶段1.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行为评估是指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行为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性质进行判断,并对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测量的过程。
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是一种用于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和培养积极行为的方法与技术。
它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教育、心理治疗、职场管理等。
行为矫正技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个体认识到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并引导他们逐步改变行为,最终达到培养积极行为的目标。
行为矫正技术的目的是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在使用行为矫正技术时,重要的一点是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或行为准则,并为个体提供明确的奖励或惩罚机制。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激励,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并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
行为矫正技术的核心在于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
正向激励是指给予个体积极的奖励和回馈,以增加其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
例如,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通过表扬和小礼物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成绩。
在职场管理中,领导者可以给予员工晋升机会、加薪或其他激励,以鼓励员工改善工作表现。
通过正向激励,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积极回报,进而加强积极行为的维持。
除了正向激励,行为矫正技术还包括负向激励,即给予个体不良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或惩罚。
负向激励通过让个体经历到不良行为所带来的不愉快后果,以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例如,父母可以给予孩子责罚,如限制游戏时间或取消娱乐活动,以惩罚他们的不良行为。
在企业中,领导者可以采用降职或扣薪等方式,惩罚员工的违规行为。
通过负向激励,个体能够自我调节行为,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除了正向和负向激励,行为矫正技术还利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改变个体的行为。
其中之一是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指帮助个体改变对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当个体具有消极的看法或认知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相应的不良行为。
通过帮助个体重新构建积极的认知方式,可以促使他们改变行为。
例如,对于一个自卑的人来说,他可能会有一些消极的自我评价,因此容易对外界产生敌意或不合作。
但通过认知重构,我们可以帮助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改变消极的行为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置无干预阶段的交替实验设计
设置最初基线阶段的交替实验设计
设置最初和最后基线阶段的交替实验设计
多重基线设计:
其基本的设计同倒反实验设计相似,也包含基线A和实验处理B两个条件。在多重设计中,自变量(行为干预策略)对行为改变的作用是通过其他未处理行为的变化的出来的。
(1)跨行为的多重基线设计
1.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
行为评估是指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行为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性质进行判断,并对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测量的过程。
(1)行为筛查
筛选并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
(2)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
对所确定的问题行为进行更仔细的测量。
3.什么是多重基线设计,有哪几种形式?
板书设计
第一编 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就提到过,开展行为矫正要包括搜歌方面,即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的行为模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回答了应该如何开展行为矫正这一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思考:行为筛查过程中干预者应当考虑哪些问题或因素?
对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评估
除了进一步获得有关行为发生频率、行为发生时每次所持续的时间以及行为强度方面的资料之外,重点在于对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获得与问题行为发生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确定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与相关因素。
2.行为评估的方法
能力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何开展行为矫正以及如何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开展研究。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
2.教学难点:掌握行为矫正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PPT、教案、教材
作业布置
思考以下问题:1.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
2.什么倒反实验设计?其设计原理是什么?
选择记录的方法和工具:
1)连续记录的含义
在整个观察记录阶段中对行为人进行连续的记录并记录下行为的每一次出现。
2)频率及其记录工具
3)持续时间及其记录工具
观察和记录的注意事项:
1)征得同意
2)防止“反应”倾向
3)保证观察者的信度
4)记录要及时
5)考虑适当性
行为观察通常采用ABC的记录方法,对前奏事件、行为、行为结果即行为整个发生过程进行记录。
目的:获得行为发生过程中的各种详细环境资料。
其中,
A指的是前奏事件(Accident event),有时也记录情境事件
B指的是行为(Behavior)
C则是行为结果(Consequence)
ABC分析
前奏、情境事件(A)行为(Leabharlann )结果(C)教师在讲课
小刘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
老师批评他
小刘回到座位
教师在跟同伴讲话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行为矫正通常需要通过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干预者需要对矫正的问题行为进行仔细的评估;二是制定行为矫正计划阶段,干预者根据评估阶段所获得的与行为有关的信息来制定适当的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干预者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实施行为矫正。
(一)行为评估阶段
在行为评估的过程中,常常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四种:访谈、直接观察、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
(1)访谈法
通常是一种非直接的评估方式。
访谈的对象:熟悉学生的人(教师、家长、同伴)或学生自己(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信息包括:
行为在什么地方出现?是否与场所有关?
行为在什么时间出现?是否有特殊的时间段?
行为发生之前是否有特殊的事件?一般是什么事件?
行为出现之后的结果一般是什么?
与行为有关的学生个人信息,如认知程度、兴奋水平、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家庭条件、父母教养特点
目的:判断与问题行为发生有关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
(2)行为观察
对行为的具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观察记录的内容:
行为发生次数、持续时间、行为的强度
目的:判断行为的严重性及行为是否需要干预。
(2)跨情景的多重基线设计
(3)跨被试的多重基线设计
交替实验设计:
对可能的行为干预措施进行分析,选择最有可能改善个体行为的措施或几种措施组合。
交替实验设计被认为是一种在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干预效果时更有效也更合理的实验设计。
基本原理:按照日常生活的时间交替,一日一种干预措施;在同一天不同的时间段实施;在同一段时间内先后实施每一个粗略。
交替式实验设计的变式:
(3)选择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案
(4)实施行为矫正计划
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法
1.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确定矫正措施的有效性
2.实验设计的方法
时间:矫正前矫正中矫正后
因素:自变量(措施)、因变量(效果)
3.如何确定有效性
前—后&干预—对照
倒返实验设计:基线期(A)干预期(B) 追踪(A)
倒反实验的变式:B-A-B; A-B-C-A-C-B-C;
授课题目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授课类型
理论课程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包括行为评估的过程与方法、行为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接到家长或教师说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是否应当对这个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判断能力以及怎么开展。
小刘尖叫了下
老师批评了他
小刘停止了尖叫
观察重点:
前奏事件:教师或其他人是否布置作业任务,是否发出一些指令,做了一些事情
行为结果:周围人的反应是否改变了其行为
(3)行为检核表
目的:快速筛选学生存在的可能问题行为。
中文版的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CBCL)
康奈氏(Corners)行为问卷
拉特(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4)标准化评估工具
可能有关的因素:个体的性格、当时的情绪状态、活动所需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家庭对个体的期望等等。
(二)行为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确定行为干预的目标
1)不需要的行为(行为应予消除、行为应予减少、行为应予限制)
2)需要的行为(行为应予加强、行为应予发展、行为应予拓展)
(2)确定行为干预的方法与具体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