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社区矫正是指对刑满释放人员、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假释人员等进行监管、教育和帮助,使其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社区矫正对象的案例,探讨社区矫正的意义、挑战和改进措施。
一、案例背景案例对象为一名吸毒成瘾的年轻人,已经刑满释放并进入社区矫正阶段。
他在过去的几年中频繁犯罪,包括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
社区矫正机构对他进行监管,并提供工作机会和康复辅导。
二、案例分析2.1 问题分析案例对象在过去的犯罪行为中受到了很多负面影响,如毒瘾问题、社会关系紊乱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得到解决和修复。
2.2 康复计划社区矫正机构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定期进行尿液检测、参加戒毒康复辅导、接受职业培训等。
通过康复计划的实施,案例对象逐渐戒除毒瘾并重建良好的社会关系。
2.3 职业培训为了帮助案例对象融入社会,社区矫正机构提供了一些职业培训课程,包括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通过这些培训课程,案例对象可以学到一门技能,并增加就业机会。
2.4 心理辅导案例对象在矫正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挫折等。
社区矫正机构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案例对象解决心理问题,在心理上得到疏导。
2.5 家庭支持社区矫正过程中,案例对象的家庭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矫正机构与案例对象的家人进行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家庭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提高对案例对象的支持能力。
2.6 就业机会案例对象完成职业培训后,社区矫正机构积极协助他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通过这些就业机会,案例对象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并逐渐摆脱过去不良的生活方式。
三、社区矫正的意义社区矫正的意义在于帮助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摒弃犯罪行为,实现自我救赎和社会重归。
它不仅给予个体第二次机会,也为社会减少了不必要的犯罪和危险因素。
四、社区矫正的挑战4.1 舆论压力由于一些社区矫正对象犯罪过重,公众对社区矫正持有负面看法。
社区矫正机构需要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并努力改变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社区矫正是指对于刑事犯罪分子进行的一种特殊矫正方式,通过对犯罪分子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再次犯罪。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社区矫正的典型案例,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区矫正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一,小明,男,25岁,因盗窃罪被判刑,经过一年的监狱生活后,进入社区矫正阶段。
在社区矫正期间,小明接受了心理咨询和职业培训,学会了木工技术,并在社区内的一家家具厂找到了工作。
通过努力工作和社会交往,小明逐渐摆脱了过去的不良习惯,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最终成功融入社会,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案例二,小红,女,30岁,因吸毒罪被判刑,进入社区矫正阶段。
在社区矫正期间,小红接受了戒毒治疗和心理辅导,逐渐戒除了吸毒的习惯。
同时,她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义工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和残障儿童,通过这些活动,小红找到了重新融入社会的动力和价值。
最终,小红成功戒毒,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成为了社区内的一名积极分子。
案例三,张三,男,35岁,因家庭暴力罪被判刑,进入社区矫正阶段。
在社区矫正期间,张三接受了家庭暴力治疗和情绪管理培训,逐渐控制了自己的暴力倾向,并学会了与家人沟通和包容。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张三和家人进行了多次沟通和调解,最终解决了矛盾,重建了家庭和睦。
如今,张三和家人关系融洽,他也成为了社区内的一名志愿者,帮助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家庭解决矛盾。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区矫正对于犯罪分子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种方式的矫正手段,犯罪分子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再次犯罪,重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为社会治安和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社区矫正工作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社区矫正工作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社区矫正工作是指针对犯罪人员在刑罚执行阶段的一种管理和社会化过程。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监督、帮助和教育,使犯罪人员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在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应对策略。
案例一:李某的矫正故事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李某。
李某曾因盗窃罪入狱,后被判定进行社区矫正。
在狱中,他接受了法律知识和职业培训,并通过心理辅导逐渐认识到他的错误。
在获得自由后,社区矫正人员与他进行了密切的配合,提供经济援助和工作机会。
通过长时间的关注和帮助,李某逐渐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成功地融入了社会。
经验总结: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除了法律教育和职业培训外,心理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帮助犯罪人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机会,可以有效地促使他们改变和发展。
案例二:王某的再次犯罪然而,社区矫正工作并非始终如人意。
有时候,一些犯罪人员会再次犯罪,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例如,王某在社区矫正期满后不久又被抓获,原因是他再次涉及盗窃等犯罪行为。
经验总结:从王某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负荷过大,导致对犯罪人员的监督和帮助不够到位。
另外,社会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也可能成为再次犯罪的因素。
因此,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体系,并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案例三:张某的心理矫正除了犯罪人员的问题,社区矫正工作中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案例。
比如,张某在矫正期内表现良好,但在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
经验总结:张某的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社区矫正人员应加强对犯罪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防止出现严重的后果。
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报告
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介绍社区矫正对象是指那些犯罪行为轻微、能够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分子。
本报告选取了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的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社区矫正的实践和效果。
二、案例概述该社区矫正对象名为李某,年龄28岁,因盗窃罪被判处缓刑并接受社区矫正。
李某犯罪动机复杂,主要源于家庭困扰和周围环境的消极影响。
他在被判决后意识到了自己犯罪行为的错误,主动申请接受社区矫正,希望能够改过自新。
三、社区矫正措施社区矫正机构根据李某的案情和个人情况,为其制定了一系列的矫正措施。
首先,社区矫正人员与家人进行沟通,帮助李某重建家庭关系,加强家庭支持。
其次,制定了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李某的行为举止。
同时,安排他参加心理辅导课程,帮助李某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我认识和控制能力。
四、矫正过程及困难在第一阶段的矫正过程中,李某首先面临的困难是他的家庭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离异,他在家庭中缺乏稳定影响,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社区矫正人员积极组织家庭治疗,帮助李某与家人重建联系,并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五、心理辅导的作用心理辅导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咨询,李某逐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并明确了自己的改变方向。
他通过与心理辅导师的沟通,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六、矫正成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李某的犯罪倾向减弱,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他进一步提高了自我认识和控制能力,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正能量的人群接触,逐渐融入到社会之中。
这一矫正过程对于李某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七、社区矫正的优势社区矫正相比于监狱刑罚具有一定优势。
首先,社区矫正可以更好地与社会资源结合,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其次,社区矫正可以减少犯罪分子的再犯率,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避免了对家庭和社会的二次伤害。
八、社区矫正的挑战社区矫正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员不足的问题,社区矫正师资源紧张,无法满足所有矫正对象的需求。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一、个案背景该学生名为小明(化名),今年16岁,就读于某市工读学校。
小明在进入该学校前是一个问题儿童,经常违反校规和家规,旷课、打架、偷窃等不良行为不绝于耳。
他的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成员三分离,父母离异,母亲多次结婚,造成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优秀榜样。
二、问题分析小明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性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逃课行为。
他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架,严重破坏了校内环境。
小明在校期间多次被发现偷窃同学的财物,违法次数频繁。
他也经常逃课,成绩低下。
三、措施实施与效果评估为了解决小明的不良行为问题,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1.心理疏导:学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与小明进行定期交流,并帮助他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冲动,引导他调整态度。
2.家庭关怀:学校与小明的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设置家校联络日,以了解家庭情况,并为小明提供家庭帮助和支持。
3.社交技能培养:学校组织社交技能培训班,帮助小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案例分析讨论:学校组织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让小明通过观察和分析同龄人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状况,引发他的自我反思。
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1.小明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不再频繁发生冲突和打架的事件。
他学会了控制情绪,以积极的方式沟通和解决问题。
2.小明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没有再出现偷窃同学财物的情况。
他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伤害。
3.小明的逃课行为明显减少,学习态度得到改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他逐渐明白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并体悟到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个案总结通过针对小明的详细矫正计划和措施的实施,小明的严重不良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如今成为学校的楷模生,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这一成功案例也表明,工读学校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矫正改变作用,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根据危机介入理论,社工对阿宇持续自杀的风险及肇事肇祸风险进行评估,对其加强监护,以防止自杀行为再 次发生,同时分析其自杀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社工发现,阿宇从小家庭条件优渥,没有经历过挫折,抗压能力较 弱。他从自主创业的成功青年沦为社区矫正对象,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思想负担重,从而出现自我否定、焦虑 、抑郁、绝望、无助等心理状态,在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了自杀行为。社工需要通过心理辅导对阿宇进 行心理调适,在协助其适应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后,为其输入人生希望,协助其恢复自尊并提升自主能力。
服务过程
(一)介入危机,评估风险
阿宇自杀未遂后,其父母来到街道司法所求助。社工从阿宇父母口中得知,近期阿宇整天在家无所事事,也很 少与家人交流,在自我封闭一段时间后选择吞服安眠药自杀。所幸,家人及时发现后将他送往医院抢救,才挽救了 他的生命。
社工初步了解情况后,立即赶往医院探访阿宇。通过细心抚慰与耐心交谈,社工了解到,阿宇由于面对债务, 思想压力巨大,出现焦虑、失眠、脾气暴躁等情绪和表现。他既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又因家人卖掉房子为 他还债而感到自责与愧疚,重重压力之下,便产生了“一死了之”的想法。
成效与反思
在阿宇自身、阿宇父母、社工、心理咨询师等的共同努力下,阿宇成功脱离了自杀危机,他明确表示以后不会 再轻生,会珍惜生命、珍惜矫正的机会。这表明他已成功走出心理困境,正视自己被判刑的事实,承认了自己社区 矫正对象的身份。同时,通过心理测评量表SCL-90的前、后测分数对比,阿宇抑郁的心理指数与常模的差距明显缩 小,抑郁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根据医生的建议,阿宇已经无须服用抗抑郁药物 。社工每半年会提醒阿宇到医院复查,确保其抑郁症不再反复。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社区矫正工作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社区矫正工作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旨在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帮助、教育和监管,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通过分析案例,总结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案例一:创造良好的矫正环境在某社区矫正机构中,一名犯罪分子因贩卖毒品而被判刑,被送到该机构接受矫正。
该机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他提供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在良好的矫正环境下,该犯罪分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参与各项矫正活动。
最终,他成功完成矫正计划,并在社会上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经验总结:- 利用社区资源,为犯罪分子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创造积极向上的矫正环境,营造社会适应和自律的氛围。
- 提供就业机会,促使犯罪分子通过工作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
2. 案例二:家庭和社区的关联一名未成年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被送往社区矫正中心。
通过与他家人的联系和亲子关怀计划,矫正人员了解到该犯罪分子在家庭环境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矫正机构积极介入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家庭教育、心理疏导和社会关系重建。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该未成年人慢慢改变了不良行为,重新融入了家庭和社区。
经验总结:- 与犯罪分子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其家庭环境和背景,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 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家庭教育、心理疏导和社交技能培训,帮助犯罪分子解决家庭问题,重建社会关系。
- 强调家庭和社区的关联性,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矫正过程,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3. 案例三:积极应对复杂情况社区矫正工作中,有时会遇到多重身份的犯罪分子,如精神疾病患者或吸毒者。
在某社区矫正机构中,一名吸毒成瘾的犯罪分子被判定为社区矫正对象。
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戒毒治疗、心理康复以及社会支持。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鼓励,该犯罪分子成功戒除毒瘾,并恢复了正常生活。
经验总结:- 针对复杂情况的犯罪分子,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并加强跨部门协作,提供全面的医疗、心理和社会支持。
行为矫正案例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一案例介绍:主诉:M 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
M 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
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
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
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
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
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
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
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 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 的室友W 进行监督并提醒M 。
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 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
第二阶段查看M 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 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 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第三阶段是将M 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 次以内,甚至没有。
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三问题功能评估1、行为描述:总是在遇到一点点难题或者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叹气,每天次数不定,一般都会有五十多次,甚至更多。
叹气完了以后的确可以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却再也提不起做事的信心。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行为矫正案例分析:迟到问题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家公司的新员工,他在入职后的几个月里,频繁迟到。
每天早上上班时间是9点,但是小明经常在9点左右才到公司。
因为他的迟到问题频繁,导致其他同事对他产生了不满和不信任的情绪,同时公司的上司也对他的表现感到失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决定对小明进行行为矫正。
分析过程:1.了解问题原因:首先,对于小明的迟到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迟到的原因。
是因为交通拥堵?作息时间不规律?还是其他原因?通过与小明的沟通,我们发现他常常在晚上加班至很晚,导致他的作息时间紊乱,早上无法及时起床。
因此,他的迟到问题主要是因为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
2.设立明确的目标:为了解决小明的迟到问题,我们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并与他进行沟通。
公司可以要求小明每天准时到达公司。
具体来说,他应该在早上8点左右到公司,并开始工作准备。
这个目标需要小明自己意识到迟到的问题以及积极改变的意愿。
3.建立正确的工作时间安排:为了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作息时间和工作时间安排,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工作时间规划建议:公司可以向小明提供合理的工作时间规划建议,帮助他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 鼓励休息:公司可以倡导员工适时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 合理分配任务:公司可以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让小明长时间加班。
4.提供培训和支持:为了帮助小明适应新的工作时间安排和改善迟到问题,公司可以提供培训和支持:- 时间管理培训:公司可以组织时间管理培训,帮助小明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 沟通支持:公司可以安排一位导师或者领导与小明进行定期沟通,了解他的工作进展和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效果评估:对于小明的行为矫正方案,公司可以定期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的指标可以包括:- 准时到达公司的次数:评估小明是否能够按时到达公司。
- 所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小明的工作效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矫正工作案例分析报告
矫正工作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介绍某省一家矫正机构近期接收了一名年轻犯罪嫌疑人,嫌疑人姓李,年龄24岁,因抢劫罪被判刑5年。
李在接受矫正期间表现出一些问题和特征,本报告将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
二、案例分析1. 李在入狱前的背景李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家中长期缺乏父母照顾,成长环境恶劣,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种家庭背景导致了他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合理价值观的缺失。
2. 入狱后的行为表现李入狱后与其他犯罪嫌疑人一起生活,他在监狱中表现出挑衅执法人员、与狱友起冲突等挑战规则的行为。
他的冲动性、缺乏控制力和冲突倾向使得他难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调整。
3. 心理特征分析通过与李的交流和观察,可以发现他在情绪上极度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刺激引发攻击性行为。
他对自己的过错没有适当的自省,容易偏向于将责任推给他人。
4. 个人问题分析李在入狱后缺乏有效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这使得他在出狱后面临就业和社会适应的困难。
他对于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其对社会的伤害认识不足,缺乏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5. 社会适应性分析李在监狱中花费大部分时间与罪犯朋友进行交流,形成了与罪犯圈子依赖性很高的关系。
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弱,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
6. 基础矫正方案基于以上分析,建议给予李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适应社会的机会。
同时,通过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培养积极和理智的思维方式。
7. 就业安置帮助李寻找合适的工作和社会资源,激发他的职业热情,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提供工作机会,让他能够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
8. 自助社区矫正计划引导李参与社区服务和自助活动,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增强他对社会的认同感,提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9. 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提供定期的心理辅导服务和社会支持,帮助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对未来的信心。
鼓励他参与犯罪后纠正改正的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分享给他人,树立榜样效应。
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及矫正方案
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及矫正方案一、咬手指行为案例:小明是一位5岁的男孩,经常咬自己的手指甲。
有时候甚至咬到手指出血,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矫正方案: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咬手指行为可能是由于焦虑、无聊或者模仿他人所致。
为了纠正这一行为,可以尝试以下策略:1.建立奖励机制:例如,如果小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咬手指,父母可以给予一些小的奖励或者称赞,帮助他树立起自我满足感和自信心。
2.提供替代品:咬手指的行为可以用其他行为来替代,例如捏橡皮泥、咬水果等。
3.关注心理需求:父母和老师应该关注小明的情绪状态,了解他是否感到焦虑或者无聊,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二、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红是一个3岁的女孩,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等。
矫正方案:对于攻击性行为,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这种行为可能是由于情绪不稳定、模仿他人或者为了获得注意而导致的。
以下是矫正方案:1.树立榜样:父母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友善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加强沟通:父母和老师应该与幼儿多沟通,了解她内心的需求和情绪状态,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3.建立冲突解决技巧:例如,教幼儿如何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寻找成年人寻求帮助。
三、胆小害羞案例:小丽是一个5岁的孩子,胆小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
矫正方案:胆小害羞可能是由于缺乏自信或者陌生环境所致。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案:1.增加自信:给小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表演、演讲等,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2.接受挑战:鼓励小丽接受一些适当的挑战,如参加夏令营、参加体育活动等,帮助她逐渐克服害羞心理。
3.社交技能培训:教小丽如何与人交往,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与人聊天等。
四、偏食行为案例:小刚是一个7岁的男孩,有严重的偏食行为,只吃少数几种食物。
矫正方案:偏食行为可能是由于缺乏营养知识、不良饮食习惯或者心理因素所致。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案:1.培养兴趣:父母可以尝试将食物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或者讲述关于这些食物的故事,以增加小刚对食物的兴趣。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社区矫正是一种司法手段,用于对犯罪分子进行社会再适应和再教育。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社区监督和帮助,使其能够重新融入社会,摆脱犯罪的行为,实现自我修复和社会和谐。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案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个社区矫正案例进行分析。
某某犯罪分子因为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结束后进入社区矫正阶段。
在矫正过程中,他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和心理辅导活动,表现出了改过自新的态度。
然而,他在一次社区服务活动中又因为冲突纠纷而引发了一起打架事件,给社区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从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和心理辅导活动可以看出,犯罪分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有了改正的决心。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然而,打架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犯罪分子在冲突纠纷中的行为表现出了他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还不够稳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的工作。
其次,我们需要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打架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因为犯罪分子在面对冲突时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或者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控制。
这就需要我们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加强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的力度,帮助犯罪分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对策。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帮助犯罪分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二是加强社区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犯罪分子在社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三是建立健全的社区矫正制度和机制,为犯罪分子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案例分析是社区矫正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工读学校是为了帮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适应常规高中学习环境的学生而设立的特殊学校。
这些学生通常具有学习障碍、行为问题或家庭问题等,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
即使在这样的特殊学校里,也会出现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情况。
本报告将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出发,分析并总结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
个案概况小明(化名),男,17岁,就读于某市某工读学校。
小明的父母离异,他和母亲住在一起。
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亲工作繁忙,小明缺乏家庭关系的支持和教育,从小就显露出叛逆、暴躁的性格。
小明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多次因为在校打架、辱骂老师、逃学等行为而受到学校的处分。
严重不良行为表现最近一次事件中,小明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导致校园内发生一起严重的打架事件。
事后,学校对小明进行了严厉的处分,并决定对其进行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正。
矫正措施1.心理辅导:学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学会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
2.行为训练:学校安排教师和辅导员对小明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教会小明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解决矛盾,并培养他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
3.家庭关系重建:学校联系小明的母亲,加强家庭教育,帮助母亲理解小明的困境和问题,让她能够更好地关心和支持孩子,给予他更多的爱和教育。
矫正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努力,小明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逐渐学会了控制情绪,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有所减少。
小明和母亲的关系也有所好转,母亲更多地关心和支持他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的教师和辅导员也对小明的变化表示赞赏和肯定,他们相信小明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总结与展望小明的案例表明,即使是在工读学校这样的特殊教育环境中,也会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
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不能简单地用惩罚和处分来解决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行为训练和家庭关系重建等措施,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改变不良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篇一: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来访者因孩子的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影响了自己和周围同伴的学习和生活,前来咨询,诊断为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儿童多动症。
采用行为疗法和家庭疗法,消除孩子与母亲及同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经过治疗,较好的实现了治疗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致力于促使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多动症行为疗法家庭疗法一、一般资料小罗,男,11岁,小学四年级,身体发育正常。
他平时不太喜欢讲话,和同学及邻居小友接触较少,在学校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静坐,总习惯性的摆弄东西,如老师批评,可以安静几分钟,之后又摆弄起来。
他还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只要教师外面有动静,他总是立刻就转向声音的方向。
课间常揪女孩辫子,搞“恶作剧”,做作业时边做边玩,学习成绩中下,并经常扰乱别的同学听课学习。
家长反映,他常常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无终.还时常情绪不稳,心神不定,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冲动任性,做事不顾后果,不听劝告,难以管教。
二、个人成长史小罗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在生活方面对他非常溺爱,但在小罗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要求极为严格。
小罗从小性格有些内向,在母亲高压政策下,逐渐出现“反抗”行为,并将这样的行为延伸至学校的同学,出现冲动好斗。
他的父亲一般不参与对他的教育,只在经济方面有些支持。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小罗,在同龄孩子中智力正常,但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
在学校生活中,难以与同学相处,老师对他的行为也较为苦恼。
成为家长和老师心中的“问题孩子”。
个人陈述:在班级里,我是调皮、好动,总爱惹事,但本来我不是故意的。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前言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狱刑罚的一种形式,通过对罪犯进行社区监管和矫正,以促使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的目标是通过帮助罪犯进行改造,降低再犯率,保护社会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区矫正的典型案例,展示社区矫正的效果和意义。
案例一:小偷的改变张某在2018年因多起小偷盗案被判刑,并被安排进行社区矫正。
在社区矫正期间,他被分配到一家超市做清洁工。
刚开始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对待工作。
然而,通过社区矫正机构的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张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与他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渐渐地,张某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他开始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尽力弥补自己过去的错误。
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还帮助他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他重新融入社会。
经过一年的社区矫正,张某积极改正错误,并打算继续留在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为其他罪犯提供帮助和指导。
他的改变不仅对他个人意义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这个案例表明,通过社区矫正,罪犯有机会改正错误,并重新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社区矫正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的指导和帮助,以及罪犯的自愿与努力。
案例二:服刑人员的职业培训王某在2019年因犯罪行为被判刑,并被安排进行社区矫正。
他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改变意愿,希望通过社区矫正重建自己的人生。
社区矫正机构为他安排了一份职业培训工作。
经过评估和分析,他被分配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学习汽车维修技能。
在培训期间,社区矫正机构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使他逐渐掌握了维修技术和知识。
通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和实践,王某成功完成培训课程,并获得了相关证书。
社区矫正机构帮助他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成为汽车维修技术员,重新融入社会。
王某的案例表明,通过社区矫正的职业培训,罪犯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未来。
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案例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一)
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案例社区矫正案例分析精品文档,仅供参考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案例社区矫正案例分析社区服刑人员是指适用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五种刑罚方法或措施的人员。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案例,以供大家参考!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案例案例内容【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陈某(化名),男,1996年2月出生,广州市南沙区人。
20XX年12月因犯强奸罪,被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20XX年9月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由东涌镇司法所负责对其社区矫正期间日常监管。
【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情况(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后,对其开展法治、道德、政策、警示教育情况司法局接收陈某后,由驻区司法警察对其进行首次训诫谈话,根据其所犯罪名,开展针对性教育,从法治、道德层面进行教育;也结合当前陈某情况进行警示教育,使其接受社区服刑人员身份。
(二)依托心理测评及访谈,了解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状态,对其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其树立自信陈某在报到当天,在心理咨询师指导下进行了《入矫初始测评》《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测量及访谈。
后经过综合分析,陈某重新犯罪风险等级为中风险。
在陈某的个案跟进过程中,以广州市司法局心理干预项目派出心理咨询师为指导、社区矫正中心心理咨询师为协助共同为陈某开展心理咨询、使用心理服务技巧,协助他释放压抑及不良情绪,减低自卑感,树立其融入社会的信心。
(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个案管理,协助其定制专属职业生涯规划司法社工与陈某在个案跟进过程中,遵循平等、接纳原则,采用个案管理形式,整合相关资源,协助陈某提高自我竞争力。
陈某目前仅处于高中学历,他十分担心自己以后出来社会是否能立足。
陈某被现实情况压迫出现焦虑情况。
司法社工邀请职业生涯规划师协助陈某梳理自我职业规划及期待,根据陈某实际情况,先从易到难罗列出目标。
在社区服刑期间,陈某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了职业培训,并通过师徒制教学,成功入职企业。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中班幼儿午睡玩闹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中班幼儿午睡玩闹午睡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些幼儿在午睡时间却不愿意安静地睡觉,而是玩闹、说话、打架,影响了自己和其他幼儿的休息。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幼儿园的规则,也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那么,如何对这些午睡玩闹的幼儿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呢?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例,分析午睡玩闹的原因。
案例描述:
小明是中班的一名男孩,平时活泼好动,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耍。
但是在午睡时间,小明总是不肯躺下来睡觉,而是在床上翻来覆去,或者爬到其他幼儿的床上去玩。
有时候,他还会拿着玩具或者书本,在床上大声说话或者唱歌,打扰了其他幼儿的休息。
老师多次劝说、提醒、批评、惩罚都没有效果,小明仍然不改变自己的行为。
分析原因:
根据观察和了解,小明午睡玩闹的行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小明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上起得太晚,中午不困,不想睡觉。
2. 小明对午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认为睡觉是浪费时间,玩耍才是快乐的。
3. 小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他人的需要。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行为矫正是一种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心理和行为改造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为矫正的实际效果和应用方法。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行为矫正的作用和意义。
某某案例,小明,男,25岁,因盗窃罪被判刑入狱,服刑期间表现不佳,多次违规。
在狱中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行为矫正辅导后,逐渐表现出改正错误的积极态度,参加了一些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劳动改造。
在矫正期满后,小明顺利获得了假释,重新融入社会并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目前生活稳定,没有再犯罪行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矫正对小明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通过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小明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接受改造。
其次,通过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小明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他重新融入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再次,体育锻炼和劳动改造使小明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增强了他的自律和自信心。
最终,小明成功获得了假释,并找到了工作,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这说明行为矫正的效果是可持续的。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行为矫正是一种有效的矫正手段,可以帮助犯罪分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行为矫正需要综合运用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体育锻炼和劳动改造等手段,全面提升犯罪分子的素质和能力。
再次,行为矫正的效果是可持续的,可以帮助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再次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行为矫正对于改造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行为矫正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工作质量,使更多的犯罪分子得到有效的改造,重新回归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社区矫正案例点评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社区矫正案例点评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案例分析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案例分析一、个案分析目前青少年在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占的比例不大,考虑到青少年在接受社区矫正的前提条件较为类似,因此采用个案分析的形式对如何做好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探讨。
通过实例的详细分析,从特殊性中发现一般性,有助于为今后开展青少年矫正工作提供参考。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1989年4月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
xx年10月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陈某并抢走一部诺基亚6820型手机及在校生黄某的人民币10元。
xx年10月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思明区人民法院审判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
同时,共同退赔被害人黄某人民币十元,退赔被害人陈某人民币二千三百七十七元。
二、特点分析从蔡某的案例,可以从中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1. 突发性。
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
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
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
2. 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
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
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
3. 低龄化。
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引言工读学校是为了帮助那些在传统学校中无法适应的学生而设立的,这些学生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无法适应传统的教育模式,他们可能有学习障碍、家庭问题或者行为问题。
然而在工读学校中,仍然会遇到一些行为问题严重的学生,他们可能行为不端、不愿意学习或者有各种不良习惯。
本文将以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为例进行分析和报告。
个案介绍小明(化名)是一位17岁的工读学校学生,他从小就因为家庭问题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导致他在学业上一直表现不佳,在传统学校中更是经常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最终被转送到了工读学校。
在工读学校中,小明的不良行为更为严重,经常在校园内吸烟、欺负同学甚至教师,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小明进行了干预和矫正,下面将具体介绍学校对小明进行矫正的过程和效果。
干预和矫正的过程学校首先对小明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发现他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因为学习上的挫折、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扰。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对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通过与他交流、倾听和理解,帮助他找到了宣泄情感的途径,并了解了某些行为的后果。
学校还对小明的学习进行了重点关注,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辅导和支持。
学校教师还利用小组活动等形式,让他了解到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提高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还对小明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管理和纪律要求,对于他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了批评和制止。
效果分析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小明的状况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在心理辅导的帮助下,他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更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减少了与他人的冲突。
在学习上,他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小明的不良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他不再在校园内吸烟和欺负同学,对老师的言行也更为尊重。
学校的严格管理和纪律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小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
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
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
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
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
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
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
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
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
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
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
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制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逃课和朋友少属于社会功能和社会行为缺失方面的问题。
咨询师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了分析:
1. 小瑞未能很好地完成“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
根据调查和访谈,小瑞上幼儿园时断时续,这种经历可能致使其发生角色中断。
2. 人格特质。
小瑞小时候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老人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导致小瑞性格内向、与人交往敏感、易激惹、自我保护意识强。
3. 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利影响。
(a) 父母长期感情不和、争吵使小瑞的心理与环境发生冲突,导致小瑞没有建立起安全的家庭依恋,家庭安全感缺乏。
(b)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过度保护型和溺爱型。
家长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就问题行为和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表现为沟通不够。
具体说来,父母长时间不正视小瑞的逃学问题,在出现第一次逃学行为后,对小瑞的行为放任自流,不良行为没有及时遏制。
4.学校学习环境不利。
小瑞长时间不到学校上课,学习时断时续;成绩不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
在班内感到孤独,被忽视或漠视,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地蔓延和内向性行为问题的发生。
5.社交恐惧情绪。
小瑞反复多次不到校上课,导致学业受阻;害怕学习,害怕老师批评,一种被漠视与自卑的感觉逐渐增强,在与老师、同学互动交往中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体验。
四.矫正目标
咨询师针对小瑞的情况给出如下矫正目标:
1.排解不良情绪。
2.端正学习态度,达到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
3.人际交往步入正轨,能和朋友同学正常交往。
4.培养自己动手干活的习惯和能力。
五.矫正方案的设计
1.咨询师与小瑞达到正常沟通交流的目的,排解抵触情绪。
鼓励其合理正当的
发泄,鼓励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针对其对于上课存在的偏见,可考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分阶段看实际情况进行。
摄入性会谈了解基本情况,咨
询性会谈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注意咨询方法如共情、尊重特别是面质技术等的应用。
目的是让小瑞看到自己的的不足和优点,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运用塑造和强化等方法,指导和监督小瑞矫正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其行为改
变的状况做出评估,达标奖励,巩固正向行为。
4.与小瑞的老师交流沟通,通过让他参加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帮助他建立学
校生活安全感,培养他的学习乐趣,为他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活空间。
5.家庭治疗(行为契约)。
观察小瑞的行为,对不良行为做记录,向他的家长反
映。
经常与家长和老师联系,了解状况,加强联系,共同做好该生的工作。
6.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设计指导家庭互动模式。
使小瑞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
中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六.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1.强化技术。
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
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
2.代币治疗。
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其中的条件强化物称为代币,用它来增加参加治疗或教育程序的个体的希望性行为。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代币管制可以成功地用于各种治疗环境中的儿童和成年人。
3.行为契约:是写出来的约定,用于想要提高或降低希望的或非希望的目标行为水平的个体。
4.心理咨询。
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七.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1.咨询时间和方法,咨询师和小瑞共同商定为每周一次,在小瑞双休日没课的
时候进行,时间为每次一个小时左右。
在保密原则情况下,考虑例外,有一些情况和其父母进行了交流。
2.咨询师发现小瑞喜欢打乒乓球,抓住这一点,鼓励小瑞积极开展这项运动。
小瑞是每周三下午有一节体育课,鼓励其走出教室。
课余时间,指导其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和小伙伴多互动,多谈心。
3.建议父母双方平时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有什么分歧私下解决,不在
孩子面前吵架,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
4.奖励正常行为(代币法的运用)。
和父母就此法交流,考虑到孩子年纪比较大,
采用金钱奖励的办法。
具体是:如果这一周你一节课都没有逃得话,妈妈就给你记录下来,每一个月算一次,给你多少钱。
或者是给你买什么样的礼物等。
5.父母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多陪陪孩子,不要只是一味的忙工作,带孩子出来散
散步也是好的。
6.要求小瑞写日记记录生活,把自己的真实感觉写下来。
父母平时多问问孩子
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7.行为契约。
两个方面:一,针对逃课的行为,父母多注意监督,逃课记X,
完成记O。
每两周总结一次。
二,针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晚上睡觉前父母检查,完成的较好记O,完成的不好或者没完成记X,一周进行一次总结。
此过程中,注意鼓励正向行为。
八.矫正结果
1.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小瑞能很好的认识自己。
2.小瑞发展了一项兴趣爱好(打乒乓球),人际交往活跃,朋友多了起来。
3.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
4.能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九.注意事项
1.咨询中要注意来访者的情绪表现,多观察,多分析。
2.设计的活动,提出的建议要科学可行,要识具体的情况而定。
3.行为契约是一个过程,指导者要耐心细致,不能急于求成。
4.遇到阻抗要冷静分析,不能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