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案例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1. 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发出嘈杂的声音,打断老师的讲课,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为了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详细了解他的原因和想法,并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是不公平的。
然后,老师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每天小明能够保持安静并专心听讲的时间,就能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奖品。
通过这个奖励制度,小明逐渐改掉了嘈杂的习惯,变得更加专注听讲。
2. 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打闹,打扰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采取措施矫正她的不良行为。
首先,老师进行了一次班会,向全班同学宣布了纪律规定,明确了打闹行为的影响和后果。
然后,老师与小红进行了个别谈话,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要求她写一份检讨书。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老师密切关注小红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表扬和批评。
通过这一系列的矫正措施,小红逐渐改掉了打闹的习惯,成为了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
3. 小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并且经常忘记带书包。
这样的行为影响了他的学习效果,同时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
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老师与家长共同商讨,并制定了一份行为计划。
首先,老师与小华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他的困惑和问题。
然后,老师与家长一起制定了一个作业和书包管理的计划,要求小华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并整理好书包。
为了激励他,老师还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每完成一天作业并带好书包,就能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换取奖品。
通过这个行为计划和奖励制度,小华逐渐改变了不按时完成作业和忘记带书包的习惯。
4. 小杰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说脏话,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秩序。
为了矫正他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杰进行了一次个别谈话,让他认识到说脏话的不良影响,并要求他写一份检讨书。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脏话罚金箱”,每次小杰说脏话,就需要往罚金箱里投入一定数量的红花。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案例1:小瑞和小兰是幼儿园里4岁小孩。
老师很喜欢她们。
但每天早晨都又哭又闹,老师千方百计哄她们,安抚她们,都无效。
先使用负强化的方法,消退小瑞和小兰的哭闹行为,当她们的哭闹行为有所减退的时候再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她们不哭闹的行为得到强化。
以此来让小瑞和小兰改正早晨又哭又闹的行为。
负强化的方法的是对于小瑞和小兰的行为不予理睬。
负强化的作用是: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喜欢小瑞和小兰,而又当小瑞和小兰哭闹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哄她们,安抚她们的行为使她们产生成就感,并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在这种方法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每天都用哭闹的行为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而针对这样的心理,采用的方法则是负强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予理睬,让小瑞和小兰意识到这样的哭闹行为不会引起来老师的注意,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出现哭闹的行为。
当哭闹行为减退的时候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采用表扬的方式对小瑞和小兰的行为给予正向的肯定,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其学习。
正强化的作用: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当小瑞和小兰意识到早晨不哭闹的时候,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这样小瑞和小兰就会把早晨哭闹的行为改正。
案例2:于超今年已经7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他容易发脾气,有饮食及睡眠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老师。
尤其是午睡时间,都不肯按时上床睡觉,每次都想尽办法拖延,往往弄得老师筋疲力尽。
一天如同往日一样,又闹别扭不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吵累了,竟然坐在地板上睡着了。
老师见状把他抱起来,刹那间于超睁开眼睛。
老师小心的说:“老师抱你上床睡觉。
”奇怪的是,于超有点默认接受,没像以往那样难缠,当老师把他抱到床铺后,于超安然入睡。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社区矫正是指对于刑事犯罪分子进行的一种特殊矫正方式,通过对犯罪分子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再次犯罪。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社区矫正的典型案例,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区矫正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一,小明,男,25岁,因盗窃罪被判刑,经过一年的监狱生活后,进入社区矫正阶段。
在社区矫正期间,小明接受了心理咨询和职业培训,学会了木工技术,并在社区内的一家家具厂找到了工作。
通过努力工作和社会交往,小明逐渐摆脱了过去的不良习惯,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最终成功融入社会,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案例二,小红,女,30岁,因吸毒罪被判刑,进入社区矫正阶段。
在社区矫正期间,小红接受了戒毒治疗和心理辅导,逐渐戒除了吸毒的习惯。
同时,她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义工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和残障儿童,通过这些活动,小红找到了重新融入社会的动力和价值。
最终,小红成功戒毒,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成为了社区内的一名积极分子。
案例三,张三,男,35岁,因家庭暴力罪被判刑,进入社区矫正阶段。
在社区矫正期间,张三接受了家庭暴力治疗和情绪管理培训,逐渐控制了自己的暴力倾向,并学会了与家人沟通和包容。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张三和家人进行了多次沟通和调解,最终解决了矛盾,重建了家庭和睦。
如今,张三和家人关系融洽,他也成为了社区内的一名志愿者,帮助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家庭解决矛盾。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区矫正对于犯罪分子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种方式的矫正手段,犯罪分子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再次犯罪,重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为社会治安和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矫正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技巧
矫正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技巧案例一:初二(2)班的石文俊由于父母离异,缺少温暖,自卑感重。
晚上无人监督,很少完成作业,常打游戏机到12点后,每天睡眠不足,他来校后就趴台睡觉,从不跟同学和老师沟通,导致他怪异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随他的心愿,他就大打出手,平时同学都不敢跟他来往,恶性循环,他越自卑,他就越孤独,他的暴力倾向就越严重。
案例二:初二(2)班的唐仲勇,他是一个多动症的学生。
平时喜欢走动,几乎没有一刻安静。
他的基础知识非常差,老师上课他听不懂,在课堂上他经常走动,大喊大叫,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师生对他的意见很大,他自己也为此异常痛苦……面对以上的案例,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教育他们才收到更好的效果?一、学生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特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而大伤脑筋。
假如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往往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学生厌学、旷课,校外闲游,结识社会上品德不良的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假如教育方法得当,有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转化,利生利校利国。
学生的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有哪些特征?从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角度上看,学生的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是孪生兄弟。
过错行为是产生品德不良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防微杜渐,预防和矫正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所在。
过错行为学生的心理特征概括为:认识特征,是非观念模糊,错误价值取向;情感特征:(1)重情感、讲义气,(2)爱憎颠倒,好恶颠倒;意志特征:自卑、自负;自我意识特征:争强好胜、易冲动、自制性差等。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道德认识上无知,行为盲目;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
二、学生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一)客观原因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包括:父母的溺爱、迁就;父母的素质低或者父母一方疾病缠身,无暇顾及儿女的教育,错过最佳的教育良机;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等。
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之一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李海燕一、一般情况求助者:男,14岁,在校中学生。
二、求助者自述主诉:自己总是用牙齿肯手指甲,手指甲已经很短,很小,畸形了,总想改变这个习惯,但是总是改不了。
个人陈述:出生于教师家庭。
爸爸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工作很出色。
对我的管教也很严格。
妈妈也是老师,是区里的骨干教师,工作很出色。
因为上小学时,有一道奥数题做了很久,也不会。
那天妈妈很生气,看着妈妈阴沉的脸色,觉得很紧张,自己怎么就那么笨呢?想着想着,就不知不觉地咬起手指甲。
后来,经常啃自己的指甲。
爸爸妈妈发现了,总是教育我如何的不干净,有细菌。
更有甚者,他们多次说服教育不管用,以后只要在家里吃指甲被他们发现,爸爸或者妈妈就会用硬东西打我的手指。
当时很疼,但是一回就忘了,还那样。
现在因为每天都啃指甲,大拇指的指甲变得又短,又小,都变形了。
看着别人漂亮的手指甲,我真的难过死了。
为着,我都不愿意在同学面前伸出手来,怕别人笑话。
现在特别想改掉这个坏毛病,但是就是改不掉。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说话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低着头,偶尔抬头偷偷看看我,看看我对他所说内容的反应。
面部表情不安,怕自己说错话,紧张。
讲到自己想改掉这个毛病,又怎么也改不掉的时候,表情很痛苦。
求助者体貌特征,手指甲真的很短,已经变形了。
大拇指有白色硬茧子。
求助者出身于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家教严格,家境也很好。
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父母对其身体,学习都很重视。
求助者从小就在父母的得影响下,事事想做的最好。
害怕失败和落后于别人给父母丢脸。
长时间的紧张,压力,使他养成了啃手指的毛病。
最近因为父母的唠叨肯手指如何的不卫生,感觉自己吃到肚子里很多脏东西,有恶心、呕吐的感觉,食欲也很快下降。
鉴于对资料的真实性的考证,约见了他的母亲,与了解到的情况一致。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近年来,工读学校内的学生行为问题日益增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针对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通过及时干预、个别矫正等方式,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重返正轨。
下面,本文就介绍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供参考。
此学生名为李明(化名),14岁。
入学时,李明状态较好,但在学校生活中,他表现出了较多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破坏财物等。
尽管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多次对其进行谈话和教育,仍没有太大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学校内部已经尽力,但难以解决。
学校随即联系到了社会帮扶组织,邀请社会心理专家到学校进行看望和矫正。
专家在与李明接触后,首先了解了李明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发现李明患有轻度抑郁症,并对他进行了专业的心理测评,并针对此情况,为他量身制定了个人心理矫治计划。
在矫治过程中,专家采用了各种方法,例如个人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训练。
通过与李明进行深入的个人交流,专家了解到了他不良行为的自身原因,即因为家庭生活不太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会发生争吵和冲突,而他则选择了不良行为来发泄情绪。
因此,为了帮助李明重回正轨,专家在他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步骤:1.以及时、有效的行为矫正为主要手段,督促李明改善不良行为。
2.结合心理矫治计划,针对李明的封闭、压抑等情况进行心理治疗和解除压抑的训练,帮助他积极面对心理问题。
3.针对家庭矛盾,专家也进行了沟通与疏通工作,尽可能让家庭成员之间消除矛盾、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方法,经过数月的努力,李明的行为问题逐渐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更好地融入了校园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矫治过程中,学校辅导员也给予了他充分的关心,让他在慢慢成长,真正融入校园家庭。
最终,李明的不良行为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家庭矛盾解决,他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少年,最终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
行为矫正案例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一案例介绍:主诉:M 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
M 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
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
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
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
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
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
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
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 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 的室友W 进行监督并提醒M 。
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 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
第二阶段查看M 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 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 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第三阶段是将M 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 次以内,甚至没有。
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三问题功能评估1、行为描述:总是在遇到一点点难题或者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叹气,每天次数不定,一般都会有五十多次,甚至更多。
叹气完了以后的确可以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却再也提不起做事的信心。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近期,小明的母亲向我反映,小明在家里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经常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家人进行攻击。
为了帮助小明改善这种行为,我对其进行了观察和矫正。
二、行为表现1.情绪波动大:小明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发脾气。
2.攻击行为:在幼儿园里,小明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自我中心:小明在集体活动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和分享。
4.依赖性强:小明对家人的依赖性很强,不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三、行为矫正策略1.增强情绪管理能力(1)引导小明认识情绪:通过讲故事、绘画等方式,让小明了解不同的情绪表现。
(2)教授情绪调节方法:教给小明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数数等。
(3)设立情绪发泄区:在幼儿园设立一个情绪发泄区,让小明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可以到这个区域进行发泄。
2.改善攻击行为(1)强化正面行为:当小明表现出友好、合作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设置明确规则:制定班级规则,让小明明白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3)引导小明换位思考: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小明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培养分享意识(1)开展分享活动:组织班级分享活动,让小明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2)教授分享技巧:教给小明一些分享的技巧,如轮流玩、互相帮助等。
(3)树立榜样:让小明看到其他同学分享的行为,激发其模仿欲望。
4.提高独立性(1)设置小目标:为小明设定一些小目标,鼓励其独立完成。
(2)提供适当帮助:在小明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引导其独立解决问题。
(3)创造独立空间:给小明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四、矫正效果1.情绪波动得到控制,遇到问题时能够冷静应对。
2.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与同学相处更加融洽。
3.分享意识得到提高,能够主动与同学分享玩具和食物。
4.独立性增强,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通过对小明行为矫正案例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行为矫正的必要性。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李某,11岁,女孩,朝鲜族,中度弱智,父母离异,父亲出国,只能由奶奶照顾,她好动,自控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但对所学的简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自理能力较强。
自从我担任她的班主任,我发现她由很多问题行为:用手挖鼻孔后,再把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种行为随时随地的发生,次数不可估计),经常咬指甲(每节课次数超过30次);课堂上随意下地(8次左右);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一天10次以上)等。
有的行为还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活动,虽然经过不断的提醒而稍有改进,但不多时又依然如故。
针对她的这些问题行为,我与她的奶奶取得联系,进行了家访,她的奶奶年纪大,身体并不好,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且过于溺爱,任由她发展,导致她从小养成了很多不正常的行为问题。
我再分析她的情况后,确定了对她的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把手放在嘴里;(2)擅取他人东西;(3)课堂上随意下地。
希望经过矫正,她把手放再嘴里的次数减少,擅取他人东西的行为次数在2次以下,课堂上随意下地行为消失。
在对这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不给她任何强化,只记录问题发生的次数。
第一种问题行为(手指放在嘴里),观察2天,发生的次数不可数;第二种问题行为(擅取他人东西,观察6天,平均每天100次以上;第三种问题行为(课堂上随意下地),观察5天,每节课平均8次左右。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问题行为矫正应以矫正的态度多用强化原理,逐步养成策略等积极矫正的策略,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惩罚法这样的消极矫正的方法策略。
由于她把手放在嘴里这种问题行为持续了好几年,很难短时间消除,并且在老师的提醒督促下不见成效,所以我采用的主要处理策略是惩罚法。
当她把手放在嘴里时,我立即先用口头警告:“不可以,把手放进嘴里是不允许的!”然后进行3分钟的过渡矫正,即将她带到教室的一个特定角落,让她坐着,把双手伸放在桌面上,双掌对心而推,再用胶布象征性地贴住双掌,称之为“好双手”。
矫正帮扶 案例
矫正帮扶案例矫正帮扶是指对行为不当、有错误思想观念或有不良习惯的个体进行改正和帮助的过程。
以下是10个矫正帮扶案例:1. 青少年犯罪矫正帮扶:某市一青少年因涉嫌抢劫被逮捕,经过法律程序后进入矫正帮扶系统。
工作人员组织心理咨询、法制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帮助他重建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成功融入社会。
2. 矫正帮扶职场霸凌:某公司一员工因对同事进行霸凌行为受到批评,被要求接受矫正帮扶。
公司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心理疏导和培训,帮助该员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通过改变态度和行为来实现矫正。
3. 矫正帮扶校园欺凌: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矫正帮扶措施。
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心理辅导和家长沟通等方式,帮助欺凌者认识到错误,并通过正面引导改变行为,最终实现矫正。
4. 矫正帮扶家庭暴力:某家庭存在长期的家庭暴力问题,社区工作者介入并进行矫正帮扶。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和家庭关系重建等方式,帮助家庭成员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并通过改变家庭环境和行为来实现矫正。
5. 矫正帮扶毒品依赖:某吸毒者被送入戒毒所接受矫正帮扶。
戒毒所提供戒毒治疗、心理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吸毒者戒除毒瘾,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社会融入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
6. 矫正帮扶网络成瘾:某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
学校和家长共同进行矫正帮扶,采取限制上网时间、开展户外活动和提供兴趣培养等措施,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成瘾,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7. 矫正帮扶道德问题:某企业员工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公司通过组织道德伦理培训、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和制定内部监督机制等方式,实施矫正帮扶,促使员工重塑道德观念,改正错误行为。
8. 矫正帮扶少年犯罪团伙:某少年犯罪团伙成员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接受矫正帮扶。
公安机关与社区、学校等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心理疏导、法律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这些少年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改变错误的人生选择。
社区矫正案例
社区矫正案例社区矫正案例:小明小明,男,21岁,是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因多次盗窃被判处社区矫正三年,目前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教育和帮助。
案情回顾:小明家境贫困,由于对生活的不满和对物质的渴望,他开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在一年时间内先后盗窃了多辆自行车、电动车和手机。
最终,他被抓获并被司法部门判处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行动:一、情感教育:小明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爱护,社区矫正人员通过开展家庭访谈和心理辅导,了解小明的内心需求,并帮助他建立积极的情感支持体系。
同时,矫正人员还鼓励他多参与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情感交往能力。
二、教育改造:小明的知识水平较低,导致他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为此,社区矫正人员安排了一些法律、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教育课程,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法律的约束力,以及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三、职业培训:为帮助小明改变生活态度和增加就业机会,社区矫正人员组织了一系列职业培训活动,包括技术培训、就业指导、创业知识等。
通过培训,小明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
四、社会服务:为帮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区矫正人员安排了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如义务劳动、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小明认识到自己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改变了过去只考虑个人利益的心态。
五、后续跟踪:矫正人员每月对小明进行一次面谈,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和矫正过程中的困难,及时解决问题并提供帮助。
帮助小明树立远离犯罪的意识,避免再次犯罪。
成果评估:经过一年的社区矫正,小明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懂得了感恩和珍惜社区的支持,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
通过社会服务和职业培训,小明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赢得了同事和家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逐渐成为社区的一份子,学会了以正面的方式回报社会,摆脱了犯罪的阴影。
总结:小明的社区矫正案例表明,社区矫正是一种对犯罪分子进行心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的有效手段。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工读学校是为了帮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适应常规高中学习环境的学生而设立的特殊学校。
这些学生通常具有学习障碍、行为问题或家庭问题等,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
即使在这样的特殊学校里,也会出现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情况。
本报告将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出发,分析并总结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
个案概况小明(化名),男,17岁,就读于某市某工读学校。
小明的父母离异,他和母亲住在一起。
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亲工作繁忙,小明缺乏家庭关系的支持和教育,从小就显露出叛逆、暴躁的性格。
小明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多次因为在校打架、辱骂老师、逃学等行为而受到学校的处分。
严重不良行为表现最近一次事件中,小明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导致校园内发生一起严重的打架事件。
事后,学校对小明进行了严厉的处分,并决定对其进行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正。
矫正措施1.心理辅导:学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学会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
2.行为训练:学校安排教师和辅导员对小明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教会小明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解决矛盾,并培养他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
3.家庭关系重建:学校联系小明的母亲,加强家庭教育,帮助母亲理解小明的困境和问题,让她能够更好地关心和支持孩子,给予他更多的爱和教育。
矫正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努力,小明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逐渐学会了控制情绪,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有所减少。
小明和母亲的关系也有所好转,母亲更多地关心和支持他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的教师和辅导员也对小明的变化表示赞赏和肯定,他们相信小明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总结与展望小明的案例表明,即使是在工读学校这样的特殊教育环境中,也会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
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不能简单地用惩罚和处分来解决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行为训练和家庭关系重建等措施,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改变不良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问题行为案例
问题行为案例(一):我所见习的班级是小班,班里有个叫铭铭的孩子,今年刚三岁,他在班中个子比较高,而且偏胖。
刚开始觉得他很可爱,因此对他特别关注,后来我发现他特别好动,而且在活动中经常推搡、击打其它小朋友,由于他的力气比较大,每次都能把小朋友推倒,以致时常都有小朋友或家长向老师反映铭铭打人。
老师也批评他很多次了,但都没有效果。
矫正方法:1.转变家长对孩子的教养观念。
家长在孩子面前切不可滥用成人权威,如恐吓、打骂,这样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
与孩子关系紧张会导致孩子故意不听话,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慢慢地家长会发现以打骂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多时候都是徒劳。
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矫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救药”“无法挽救”等悲观想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和家长不要对孩子轻易地作出否定评价。
我觉得铭铭的父母多应该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学会尊重孩子,努力培养平等的亲子关系,还建议他们尝试同自己的父母沟通,希望爷爷奶奶不要过份地溺爱孩子,最好大家的想法和对孩子的要求都保持一致。
2.科学地安排一日活动。
教师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在游戏活动时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另外针对铭铭精力旺盛、好动的特点,专门设计一些游戏角色,注重对他的个别引导。
当然,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也是很有必要的。
建议铭铭的家人不要再带孩子到成人环境中去,另外给他看一些有益的动画片,比如,少儿频道的电视节目。
同时,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等。
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
3.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
孩子不良行为家庭教育案例
孩子不良行为家庭教育案例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良行为的矫正和预防同样需要家长的智慧和耐心。
以下是几个关于孩子不良行为家庭教育的案例,以供家长参考和借鉴。
案例一:撒谎的孩子小明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他经常撒谎来逃避责任或者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父母发现后,并没有简单地责备他,而是通过讲故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小明理解诚实的重要性。
他们还设立了家庭规则,鼓励小明说出真相,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通过持续的引导和正面的激励,小明逐渐学会了诚实。
案例二:暴力倾向的孩子小华在学校里经常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父母意识到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在孩子面前不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教小华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用言语而不是拳头。
此外,他们还鼓励小华参加团队体育活动,以培养团队精神和自我控制能力。
案例三:沉迷电子游戏的孩子小刚对电子游戏非常着迷,经常忽视学习和家庭作业。
父母并没有立即禁止他玩游戏,而是与他一起制定了一个时间表,规定了学习和游戏的时间。
他们还鼓励小刚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以减少对电子游戏的依赖。
通过父母的引导和监督,小刚逐渐找到了平衡学习和娱乐的方法。
案例四:挑食的孩子小丽对食物非常挑剔,经常拒绝尝试新的食物。
父母通过创意烹饪,将小丽不喜欢的食物与她喜欢的食物混合,逐渐增加新食物的比例。
他们还让小丽参与食物的购买和准备过程,让她对食物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
通过这样的方式,小丽的挑食行为得到了改善。
结尾: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家庭教育的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应该耐心倾听,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同时采取积极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方法,家长可以有效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前言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狱刑罚的一种形式,通过对罪犯进行社区监管和矫正,以促使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的目标是通过帮助罪犯进行改造,降低再犯率,保护社会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区矫正的典型案例,展示社区矫正的效果和意义。
案例一:小偷的改变张某在2018年因多起小偷盗案被判刑,并被安排进行社区矫正。
在社区矫正期间,他被分配到一家超市做清洁工。
刚开始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对待工作。
然而,通过社区矫正机构的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张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与他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渐渐地,张某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他开始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尽力弥补自己过去的错误。
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还帮助他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他重新融入社会。
经过一年的社区矫正,张某积极改正错误,并打算继续留在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为其他罪犯提供帮助和指导。
他的改变不仅对他个人意义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这个案例表明,通过社区矫正,罪犯有机会改正错误,并重新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社区矫正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的指导和帮助,以及罪犯的自愿与努力。
案例二:服刑人员的职业培训王某在2019年因犯罪行为被判刑,并被安排进行社区矫正。
他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改变意愿,希望通过社区矫正重建自己的人生。
社区矫正机构为他安排了一份职业培训工作。
经过评估和分析,他被分配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学习汽车维修技能。
在培训期间,社区矫正机构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使他逐渐掌握了维修技术和知识。
通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和实践,王某成功完成培训课程,并获得了相关证书。
社区矫正机构帮助他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成为汽车维修技术员,重新融入社会。
王某的案例表明,通过社区矫正的职业培训,罪犯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未来。
关于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案例与反思
关于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案例与反思
案例:
有一位叫李雷的学生,他在学校里的表现一直不太理想,经常上课玩手机,不听老师讲课,考试成绩也不理想,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有时还会在课堂上大声喧哗。
为了矫正李雷的不良行为习惯,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学校针对李雷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要求他在上课时不能玩手机,不能大声喧哗,要认真听讲,不能迟到早退,考试成绩也要提高。
其次,学校还给李雷安排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帮助他调整心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雷的表现有了明显的改善,上课认真听讲,不再玩手机,考试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迟到早退的情况也有所减少。
反思:
这次案例让我们看到,学校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首先,学校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能玩手机,不能迟到早退,考试成绩也要提高;其次,学校还安排了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措施有助于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学习环境。
从这次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不能只采取一种措施,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孩子不良行为矫正案例5种
孩子不良行为矫正案例5种作者:彭云来源:《早期教育(家庭版)》2007年第08期1难为情的妮妮妮妮今年3岁,聪明漂亮、活泼爱动。
最近,妈妈发现她在睡觉之前时有一些异常行为:俩腿交叉摩擦会阴部,扯着被角在两腿之间来回蹭,一会儿满头大汗,呼吸加快,全身特别是大腿、小腿肌肉及双脚绷紧,之后呼吸变慢,放松下来,脸上浮现舒适和轻松的表情。
妈妈发现了并屡次纠正,可是,妮妮的异常行为仍时有发生,真让人难为情!诊断:幼儿习惯性会阴部摩擦动作,不应视为“手淫”,它和“吮吸手指”等同属于一种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医学上称作“儿童擦腿综合征”。
此症多见于儿童,男童女童皆有,常发生在入睡前、睡醒后或独自玩耍时,发作时伴有快感。
习惯性会阴部摩擦动作在儿童中虽然并不普遍,但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不及时纠正,对孩子今后的生理、心理发育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严重的在成年后会导致性心理障碍,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矫正方法:1.家长对患儿要冷静对待,不能简单地视孩子为“不正经”。
发现孩子正在动作时,家长最好以其他有趣的事情分散其注意力,立即予以终止、纠正,切记不可对孩子责怪、打骂、羞辱、讥讽,以免使其精神更紧张。
2.查明生理心理诱因,给予治疗,便于根除不良习惯。
如:女童外阴黏膜轻微损伤、外阴湿疹引起瘙痒,男童包茎、包皮炎,以及幼儿患蛲虫病引起的瘙痒或由于情绪过度紧张、焦虑等。
3.衣裤、被褥不可太厚、太紧,每晚睡觉前安排体力活动,使之疲劳后易入睡,睡醒后立即穿衣起床,避免发作。
4.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时清洁阴部,保持阴部清洁、干燥。
5.习惯性会阴部摩擦动作一旦养成,往往难以纠正,重要的是预防:合理安排幼儿的生活,使其生活丰富多彩,以免幼儿因寂寞而去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特别是大人对男孩不应抚弄其生殖器逗乐。
2口吃的涛涛6岁的涛涛,有点内向,每当说话时,总是说不连贯,有时候挤眼、歪嘴,好不容易才能挤出一个字来,妈妈越是提醒他,他越“结巴”,他自己也非常着急!诊断: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口吃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一案例介绍:
主诉:M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
M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
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
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
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
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
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
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
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
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
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的室友W进行监督并提醒M。
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
第二阶
段查看M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第三阶段是将M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次以内,甚至没有。
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三问题功能评估
1、行为描述:总是在遇到一点点难题或者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叹气,每天次数不定,一般都会有五十多次,甚至更多。
叹气完了以后的确可以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却再也提不起做事的信心。
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2、引入厌恶刺激:用橡皮圈自弹手腕至疼痛,每当当事人无故唉声叹气时就自己拉动橡皮圈直到自己疼痛。
3、选择奖惩物:M喜欢喝奶茶,因此,如果每周咨询结束达到目标时就奖励一杯奶茶。
M还喜欢上网,因此,在其中若M出现放弃则惩罚其一周不得上网,若没有达到要求则由W监督一晚上不得上网。
四方案设计
1、时间安排:鉴于对象为学生,所以将时间定在周日下午。
平时将由同宿舍的好友进行监督和提醒。
2、使用方法和技术:此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感觉性负强化不断加强导致恶化的,由于唉声叹气是由负强化建立起来的行为一般很难消退,需要结合别的方法。
因此,采用厌恶疗法。
另外含有强化原理,奖励与惩罚原理等。
五详细矫正过程
1、首先,和M讨论叹气会带来的利弊。
叹气可以减少她的压力,但是也让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待问题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更加对自己没有信心。
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敢说话,而越紧张越不断的唉声叹气,很是苦恼。
另外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倾诉,以及多参加运动等等。
2、详细步骤:
第一阶段:和M讨论使用的方法,然后告诉她厌恶疗法的主要原理和程序,并请M的室友W进行监督和提醒。
M必须在自己每次叹气时及时意识到并弹起橡皮圈直到疼痛为止。
第一个星期的目标是使M每天叹气的次数明显降低,并介绍她看一些增加自信的书籍。
M偶尔会出现松懈和放弃的情绪,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当刺激出现时M不愿意拉动橡皮圈弹到疼痛为止,有时及时弹手腕也只是示意般的敷衍了事。
但是M有着强烈的矫正愿望,因此,愿意及时的和W倾诉,当W告诉我时我决定顺其自然,不干预她。
第二阶段:在第二次咨询时我们总结第一阶段的结果和失误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M的叹气行为明显有所降低,因此奖励其一杯奶茶。
另外对M在第一阶段出现的松懈的行为进行惩罚,惩罚其第二阶段一个星期不可以上网,并由W 进行监督。
第二个星期将预设的目的定为将M的叹气次数降低到30次以内。
第二个阶段M松懈的行为大大减少,并即使没有W的监督也依然可以按约定约束自己。
第三阶段:加强对M的要求,规定她每天不能叹气超过十次,并将这一阶段的目标定在十次以内。
每次当她叹气后不仅要弹起橡皮圈至疼痛还要其告诉自己每天最多只能叹气十次,如果超过规定数量则惩罚其当天晚上不得上网。
第一个星期M很少能达到这个要求,而在W的监督下也的确接受惩罚没有上网。
渐渐地在第二个星期开始M已经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每天很少叹气并都在十次以内。
如此在第三阶段结束时奖励其一杯奶茶,并夸奖她。
第四阶段:跟踪观察,告诉M在这一阶段更加重要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和加强的话很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这一阶段还是要继续留心自己每天叹气的次数。
当出现反弹情况时及时告知W和我,同时进行支持性治疗。
而在第四阶段开始初M的确有几天反弹,叹气次数明显增多,我们及时予以支持性治疗,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再进行支持性治疗。
另外整个过程中M一直在看一些名著进行自我熏陶和学习。
六结果
M每天很少叹气,并且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缓解压力。
同时M变得更加自信美丽,每天笑容也多了,做起事情来积极性也更高,并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
七矫正行为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这是一例运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辅导并帮助其提高自信的一个有效的案例。
此案例的指导者——我,是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我受过两年多的专业课的学习以及特别是在这个学期受到了严云堂老师的行为矫正课程的学习,因此对不良行为的矫正的方法有了系统的了解以及掌握。
当然,这个行为矫正案例在矫治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麻烦。
例如,在关键时期,M不愿意拉起橡皮圈弹疼自己。
最终,这些小困难还是被化解,然后达到最终的目的。
求助者M对结果的评价是,M觉得心理学以及行为矫正技术是很实用的学科。
他认为自己现在不再整天唉声叹气,活的都更有精神了,自信也提高了。
室友W的评价,整个过程中看着M的变化觉得很欣慰,认为心理学很了
不起。
现在M不仅每天不唉声叹气了,笑容也多了,感觉整个人精神多了。
W 在此呼吁同学们如果以后遇到什么心理问题一定要主动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帮忙。
我对M行为的评价是,我觉得改变问题行为最重要的是自己愿意接受矫正,而不是家人强迫。
此案例中,M是自愿进行矫正的,因此,M最终达到目标。
此外,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我们在面对一些不良行为时,一定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有效地从根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