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中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成人高中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案

成人高中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案

成人高中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案劳动中的法律问题第一单元劳动合同签定(5课时)用5课时完成对合同订立、劳动者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法律责任等内容的教学。

学习目标:1、理解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特别规定以及法律责任2、学会运用劳动合同法来分析法律案例,保护合法的劳动权益3、树立劳动合同意识情景聚焦:案例——没签合同的“工伤”启示——劳动者一定要及时和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这样万一和老板有了纠纷就不怕说话没根据,处理起来就简单、迅速。

一、知识导航:【劳动合同的订立】什么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同劳动者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标志。

1、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1)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具有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可不与四类人签合同:已经退休的单位返聘人员;外单位退休、下岗人员;事业单位停薪留职人员;在校实习生等劳动者。

2、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1)订立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2)订立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3、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两个程序)(1)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章或就业规则,寻找并确定劳动者(2)用人单位提出劳动合同的草案,与劳动者协商订立劳动合同4、订立劳动合同的种类按照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劳动合同分为以下三类: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原劳动法规定的长期合同。

二、已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5、订立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宪法与公民权利教学设计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宪法与公民权利教学设计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宪法与公民权利教学设计一、引言在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宪法与公民权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宪法赋予了公民一系列权利和义务。

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的意义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提供一份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宪法与公民权利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自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I. 宪法的概念与特点(20分钟)A. 简要介绍宪法的定义,并强调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B. 详细解释宪法具备的特点,包括统摄性、合宪性、稳定性等等。

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宪法,并促使他们认识到它对于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性。

II.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0分钟)A. 列举并解释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安全等。

B. 强调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如遵守法律、保护国家安全等。

C. 带领学生讨论为何公民需要履行义务,并引导他们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III. 宪法与公民权利的实践案例分析(50分钟)A. 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与宪法和公民权利相关的案例,并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估每个案例中是否有公民权利被侵犯,并提出合理建议或解决方案。

C.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分享并比较各自对案例的看法,以促进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 案例分析:将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加深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规范与法律意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规范与法律意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规范与法律意识一、培养高中生的道德规范意识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的成长关键时期,对于他们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育实践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1.了解道德规范与法治关系首先,高中生应该明确道德规范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道德规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强调个人内心自觉遵守;而法治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行为准则。

学生需要明白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互相补充。

只有遵守道德规范,与人为善、尊重他人权益,并且积极遵守法律,在社会交往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规范意识的第一所学校。

通过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从小懂得如何尊重老师、友好待人等基本素质。

父母要起到良好榜样作用,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导孩子做事须有始有终,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关心孩子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在遇到不公平和困难时勇敢站出来,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3.学校课堂教育高中阶段的道德规范意识培养离不开学校课堂上的教育。

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安排,加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对各种价值观念的理解。

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或道德与法治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案例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道德规范在具体问题中的运用和实践。

同时,要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讲解和引导,提升学生对当前时事问题的认知水平,并培养他们正确看待事件、判断是非替我次。

4.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自己身处社会中并享有权益同时需要承担义务的事实。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独自完成某些外勤任务或者亲身体验一些公民义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法律意识的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做好事被人赞扬的快乐和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在行为决策上形成积极向上的意识。

二、提升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法治国家强调以宪法为核心的全面而严格的法律制度,以及公民遵守法律和珍视法治。

高中公开课教案法律法规与公民素养

高中公开课教案法律法规与公民素养

高中公开课教案法律法规与公民素养高中公开课教案法律法规与公民素养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与公民素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还需要培养公民素养,使其成为尊重法律、尊重他人权益的公民。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通过公开课教学的方式,帮助高中学生深入了解法律法规,并提升他们的公民素养。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掌握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理解公民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2.2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法律法规的概念和分类3.1.2 常见法律法规知识:交通法规、劳动法规、网络法规等3.1.3 公民素养的意义和要求3.2 教学方法3.2.1 授课法:通过讲解法律法规的概念和分类,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

3.2.2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到对应的法律法规。

3.2.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个与法律法规相关的问题。

4. 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关于交通安全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法律法规和公民素养的兴趣。

4.2 知识讲解4.2.1 法律法规的概念和分类通过讲解法律法规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到法律法规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2.2 常见法律法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普及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知识,如交通法规、劳动法规和网络法规等。

通过示范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法律法规。

4.2.3 公民素养的意义和要求通过讲解公民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帮助学生理解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

4.3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个涉及法律法规的案例,并要求他们小组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意见交流和讨论。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法律与个人权益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法律与个人权益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法律与个人权益一、教学目标1.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了解个人权益的概念和重要性。

3.掌握法律和个人权益的关系。

4.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维护个人权益的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个人权益的概念和重要性。

3.法律和个人权益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个人权益的概念和内涵。

2.如何正确应对法律和个人权益之间的矛盾。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和个人权益的思考,让学生回答:在这些案例中,你觉得个人权益是否受到了保护?为什么?2.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法律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教师再解释个人权益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理解个人权益是指个人在社会中享有的合法权益。

3.探讨关系(2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法律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法律如何保护个人权益?个人权益如何受到侵害?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否存在对个人权益的侵害,以及法律是否有保护个人权益的作用。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撰写议论文。

5.提出观点(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就以上案例讨论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法律和个人权益之间的矛盾。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保护个人权益的必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论述自己对法律与个人权益的理解和看法,包括法律的作用和个人权益的保护等方面。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文稿质量。

2.学生的辩论表现和观点的合理性。

3.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了解个人权益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明白法律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法律和个人权益的理解,并进一步培养尊重法律、维护个人权益的正确价值观。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宪法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宪法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宪法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法治与道德被视为维持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

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应该了解宪法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便他们成为明智、负责任的公民。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教案,帮助高中学生深入理解宪法,并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宪法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和公民意识,培养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的态度。

三、课堂活动一:宪法的定义和重要性1. 知识传授:a) 解释什么是宪法:宪法是规定了国家组织和权力运行的最高法律文件。

b) 引导学生思考宪法的重要性:宪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确保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

2. 小组讨论: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宪法的作用和意义。

b) 引导学生讨论宪法对于个人自由、民主制度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3. 学生展示和总结:a) 每个小组从中选出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b)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宪法是将权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重要工具。

四、课堂活动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1. 知识传授:a) 解释何为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宪法授予公民的特定权力和自由。

b) 解释何为公民义务:公民义务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2. 角色扮演: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公民权利或义务。

b)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

3. 学生讨论和辩论:a) 学生们就各自角色的重要性、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和辩论。

b) 引导学生思考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他们提供引导性问题。

4. 图表绘制:a) 要求学生使用图表或表格的形式总结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b)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形状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权利和义务。

五、课堂活动三:培养法治素养和公民意识1. 核心价值观教育:a) 教师介绍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并引导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与宪法的关系。

高中公民道德教育教案

高中公民道德教育教案

高中公民道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公民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让学生掌握公民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素养。

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和公民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公民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公民道德概述1. 公民道德的定义和内涵2. 公民道德的核心价值观3. 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第二课时: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和现状1.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历程2.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3.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第三课时:公民道德规范与实践1. 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2. 公民道德实践的方法和途径3. 公民道德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第四课时:公民道德教育与个人成长1. 公民道德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 公民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3. 公民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三、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公民道德的内涵和实践。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公民道德实践的过程和意义。

4.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5.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等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表达能力。

4. 自我反思:收集学生的自我反思报告,评估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公民道德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2.掌握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公民道德的概念和意义•课堂讲解:介绍公民道德的概念和重要性。

•讨论与分享:学生就身边发生的公民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引导他们理解公民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课: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案例分析:引入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情境。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处理公民道德问题的情景,加深对基本原则的理解。

第三课:公民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公民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并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展开思考。

•视频欣赏: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先进个人在公民道德方面的典范行为,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第四课: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互动游戏:设计互动游戏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课外实践: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公民道德议题,进行调查和实践,并撰写报告。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对公民道德的理解和意识。

•讨论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提升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

•实践教学:融入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和课外实践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公民道德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学生表现评价:作业、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后问卷调查、学生作品展示、实践报告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公民道德教育的认知变化和实践成果,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资源•教材:《公民道德教育指南》•多媒体课件:包括案例分析、视频资源等•实践调研资料:用于支持学生课外实践和报告撰写的指导资料教学安排•第一课:公民道德的概念和意义(1课时)•第二课: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1.5课时)•第三课:公民道德的核心价值观(1.5课时)•第四课: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1课时)其他注意事项•需要多媒体设备和课堂互动环节的支持。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教案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案主题:道德与法治教案目标:1.理解公民道德的含义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掌握如何履行个人社会责任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教学PPT。

2.视频素材:相关的案例分析或访谈。

3.板书准备: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定义和例子。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一个社会中,应该有哪些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个人和社会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2.教师向学生解释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含义。

-公民道德是个体与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个人在公共领域行为准则与伦理规范。

-社会责任是个人对整个社会和公共利益负有的责任。

Step 2: 学习(20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讲解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它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则需要个人去维护和实现。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案分析。

-从自身或身边的事例中找出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例子。

Step 3: 案例分析(20分钟)1.教师播放相关的案例分析或访谈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其中体现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例子。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为什么这个行为被认为是体现了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个人的这种行为对社会有何作用和意义?Step 4: 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与途径(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和途径。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关注并解决社会问题。

-积极宣传和践行正能量价值观,弘扬社会公德。

2.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履行社会责任。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计划。

Step 5: 总结与小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教案三: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探究公民的义务和权利

教案三: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探究公民的义务和权利

教案三: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探究公民的义务和权利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探究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引言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公民都有一系列的义务和权利。

理解和掌握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以及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围绕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认识公民的义务公民的义务是指公民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应尽的道德责任和法定义务。

了解公民的义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本节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公民的义务。

1. 探究案例:参与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区服务项目进行调研。

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该项目的目的、参与者以及对社区的贡献。

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调研结果,并讨论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讨论课:公民义务的群体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公民义务的群体性质,即个人义务与集体义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在讨论中,指导学生理解个人义务和集体义务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履行个人义务和参与集体义务。

3. 观看视频:军人的义务播放关于军人义务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军人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的作用。

对于那些有志于从军的学生,可以提供相关就业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军人的义务。

三、探究公民的权利公民的权利是指享有的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的权益。

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本节将围绕公民的权利展开活动,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并学会正确行使。

1. 辩论赛:平等与自由邀请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讨论平等和自由在公民权利中的重要性。

每个小组可以准备相关的资料和案例,并从不同角度展示自己的观点。

辩论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并梳理出他们认为平等和自由对公民权利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权利的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公民的权利。

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教案

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教案

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教案【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教案】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班会是关于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的教案。

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意识和素质,而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通过此次班会,我们将一同探讨这个重要的议题。

请大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引言】公民教育和法律意识是社会秩序稳定与进步的重要基石。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应该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班会旨在引导大家了解公民教育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自觉遵守法律、热爱祖国的情感。

【主体部分】一、了解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1. 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意识和素质,包括法治观念、公共责任感、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2. 法律意识的定义与意义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它是一种遵循法律的自觉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公民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与权威性,学会依法行事,增强法律意识。

2. 增强公共责任感公民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公共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与参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方式1. 开展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开设法律知识课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明确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意义。

2. 组织法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模拟法庭等,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的权威与公正。

四、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活动1. 辩论赛:“你我共建法治社会”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分成两组,就公民教育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展开辩论,激发学生对此议题的思考和讨论。

2. 视频展示:“法律在我们身边”学生们参与拍摄短视频,展示身边人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案例和行为,以此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结语】通过本次班会,我们了解了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

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引言:高中道德与法治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本教案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题,将重点讨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种类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法治机制保护公民权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学会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一、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种类1.1 公民的权利的概念在社会中,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它是公民在法治国家中的合法权益。

公民的权利包括个人权利、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等多方面内容。

个人权利是公民作为独立个体所享有的权利,如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政治权利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言论自由等;社会经济权益是公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享有的权益,如劳动权益、教育权益等。

1.2 公民的义务的概念与公民的权利相对应,公民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公民的义务是指公民根据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公民的义务包括个人义务和公共义务。

个人义务是公民个人应承担的义务,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等;公共义务是公民应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履行的义务,如参与公共事务、爱护公共财产等。

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2.1 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公民的权利是在法律框架下保障的,而公民的义务则是建立在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之上的。

实践中,公民的行使权利必须与履行义务相协调,否则可能导致权利滥用或义务缺失,从而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2.2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权衡在实际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必要的。

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指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对于公民来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体现,只有做到合理行使权利、主动履行义务,才能够良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并维护社会秩序。

三、法治保护公民权益3.1 法治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性法治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保证。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宪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宪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宪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学习宪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一级标题:引言高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公民意识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为法治社会中的公民,理解和尊重宪法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学习宪法来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公民意识。

二级标题:宪法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书,宪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推动国家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了解宪法并遵从其规定,是个人责任和义务。

在高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习宪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法治观念,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三级标题:学习宪法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宪法。

首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宪法中所包含的精神和价值观。

其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宪法的实际运用和意义。

此外,组织宪法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形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级标题:宪法教育的内容学习宪法不仅包括对宪法内容的了解,还需要学习宪法原则和价值观。

首先,学生应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政治制度、人权保障等方面内容。

其次,在理解宪法条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意识。

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益及履行公民责任等良好品质。

三级标题: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问题,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相关知识。

例如,可选择一些关于言论自由、平等权利和参政权利等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探讨背后涉及的法律和道德原则。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个人参与的意识,增强他们理解宪法并将其融入日常行为的能力。

三级标题:模拟法庭与辩论赛在模拟法庭和辩论赛中,学生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演绎具体案例来感受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宪法规定对于公民权益保护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性,并培养出公正、合作等良好行为习惯。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宪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宪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宪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学习宪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引言: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公民意识的重要一环,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学习宪法。

学习宪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宪法的意义、学习宪法的必要性以及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方面,探讨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中学习宪法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宪法的意义1. 法律根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的运行机制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框架。

2. 价值引领:宪法是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道德意义。

宪法强调公正、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公民行为准则。

3. 政治稳定:宪法是稳定政治秩序的重要保障。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权力运行机制,为国家政治稳定提供了法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学习宪法的必要性1. 基础知识:宪法是公民应当了解的基本知识之一。

学习宪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提升自身的公民素质。

2. 法治意识:学习宪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宪法,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家的法治基础和原则,认识到法律是约束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3. 全面发展:学习宪法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

知道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学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提供合理的方向。

三、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1. 弘扬公民责任:宪法中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应当明确自己的公民责任。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民责任,并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激发学生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

2. 培养法治观念:学生应当树立法治观念,将法律作为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律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的重要性,提升法治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法律原则。

道德与法治高中一年级公民道德教案

道德与法治高中一年级公民道德教案

道德与法治高中一年级公民道德教案一、引言公民道德的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

在高中一年级,公民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以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成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高中一年级学生培养道德和法治意识。

二、培养道德意识2.1 道德知识的讲解与学习道德知识是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和从事道德行为的基础。

通过讲解和学习道德知识,如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2 道德实例分析与讨论通过举一些具体的道德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其中的道德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讨论如何对待他人的隐私、如何处理纠纷等。

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2.3 道德感知的体验活动组织一些道德感知的体验活动,如参观社区志愿者工作、参与公益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责任,并从中培养出对他人关怀和尊重的道德意识。

三、培养法治意识3.1 法治知识的讲解与学习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公民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讲解和学习法治知识,如宪法、法律、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2 法治规则的引导与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法治规则的引导与实践活动,例如制定班级法规、观看相关法治宣传片等。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了解法治规则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体验。

3.3 法治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真实的法治案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例如,讨论一些公正司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法治解决方式。

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

四、培养道德行为4.1 道德行为的模范引导教师作为行为模范,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和言行规范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索公民法治意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索公民法治意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索公民法治意识一级标题: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探索公民法治意识二级标题1:引言在当今的社会中,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作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应重点将其纳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范畴。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和引导学生理解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级标题2:了解公民法治意识的含义与重要性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在社会中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依法行事的一种自觉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向学生阐述公民法治意识所蕴含的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公民法治意识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思考具体的例子,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权利等。

二级标题3:探索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1. 基于实际案例的讨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真实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规定背后的社会价值和原则,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2. 参观法庭和警察局: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法庭和警察局,通过亲身体验法律机构的运作,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从而增强对公民法治意识的认同和尊重。

3. 参与模拟法庭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成为法官、原告或被告,了解法庭的程序和规则,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公民意识。

二级标题4: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实施方法1. 引导学生掌握法律法规: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宪法、刑法、民法等,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法律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适用和约束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法治责任感: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公益事务,感受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级标题5:评估学生的公民法治意识评估学生的公民法治意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和展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主题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对公民法治意识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公民权利与义务

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公民权利与义务

高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案:公民权利与义务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概念与意义公民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在社会法律规范下所具有的权益和履行的责任。

作为公民,享有一系列的权利,同时也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

这些权利和义务是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公民权利与义务是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体现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公民权利的实现是人的自由、平等、公正的前提,而公民义务的履行则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和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益的必要条件。

二、公民权利的主要内容1. 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身份权、肖像权等。

这些权利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尊严,是公民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2. 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信仰自由、信仰自由等。

这些自由权利保障了公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自由,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3. 民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参政权等。

这些权利保障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决策的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基础。

4. 财产权利:包括财产使用权、财产处分权等。

这些权利保障了公民对个人财产的合法占有和使用。

5. 人权保障:包括禁止酷刑、非人道待遇和歧视、保障人权法律程序等。

这些权利保障了公民的基本尊严和人权,确保公民在社会和国家法律框架下得到公平对待。

公民权利的保障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需要公民自身的意识和行动。

公民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公民义务的重要性与履行方式1. 尊法守法: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应当尊重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

公民应当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参与公共事务: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的公共事务,包括履行选举权、被选举权和参政权,参与社区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

公民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3.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公民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不干扰社会正常运行,维护社会安宁和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中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一单元劳动合同签定(5课时)
用5课时完成对合同订立、劳动者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法律责任等内容的教学。

学习目标:
1、理解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特别规定以及法律责任
2、学会运用劳动合同法来分析法律案例,保护合法的劳动权益
3、树立劳动合同意识
情景聚焦:案例——没签合同的“工伤”
启示——劳动者一定要及时和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这样万一和老板有了纠纷就不怕说话没根据,处理起来就简单、迅速。

一、知识导航:【劳动合同的订立】
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同劳动者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标志。

1、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
(1)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具有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可不与四类人签合同:已经退休的单位返聘人员;外单位退休、下岗人员;事业单位停薪留职人员;在校实习生等劳动者。

2、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1)订立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
(2)订立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3、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两个程序)
(1)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章或就业规则,寻找并确定劳动者
(2)用人单位提出劳动合同的草案,与劳动者协商订立劳动合同
4、订立劳动合同的种类
按照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劳动合同分为以下三类: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原劳动法规定的长期合同。

二、已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5、订立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6、劳动合同的试用期
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劳动合同的解除】
1.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可以和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约束力
劳动合同一旦生效,即具有法律约束力,非依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特别规定
1、集体合同
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时间、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

2.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单位应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合同
3.非全日制用工
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用人单位制定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2、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制定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财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给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3、用人单位在支付劳动报酬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责令改正,用人单位违反规定约定试用期,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2、赔偿金。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与劳动者约定的试用期,如违反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标准,按照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4、无效劳动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害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劳动合同因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因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侵犯劳动者权利,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而被确认无效的劳动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5、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2、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3、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劳动者的
4、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
6、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单位不能任意定违约金。

7、其他
1、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3、对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起承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5、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给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活学巧用】
【案例解析】
1、一般情况下,劳动者无须支付违约金
2、派遣服务时意外受伤,两家单位负连带责任
3、养老保险等社保及经济补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