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合集下载

关于规范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的通知

关于规范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的通知

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02]154号关于规范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的通知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近年来,我省中小学“电脑教室”(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校通”工程网络教室及利用卫星接受系统的电子教室等)建设发展较快。

为提高全省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水平,现就规范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通知如下:一、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资金各地应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信息技术设备经费列入预算,并逐步增加。

与此同时,按照省物价局“湘价服〔2002〕142号”文件精神,也可通过收取“电脑教室”学习费的方式建设,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

通过收学习费建设“电脑教室”的学校,应采取“一次建成,逐年还款”的模式运作,其一次性建设资金可采取社会机构(企业)垫资、社会机构(企业)担保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及学校采取的其他融资等方式筹措。

二、建立社会机构(企业)资质认定和市场准入制度。

我省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不论是何种资金来源,对作为建设方的社会机构(企业)一律实行资质认定和市场准入制度。

省教育厅制定《湖南省中小学校“电脑教室”投资建设资格认定标准(试行))(见附件一),对申请参加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的社会机构(企业)的产品质量、资信情况、售后服务、产品价格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予以认定公布,各市州或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选择经省教育厅批准认定的社会机构作为建设方。

选择社会机构(企业)必须采用招标方式进行。

招标工作应委托熟悉教育行业特点、服务质量好的专职招标代理机构承担。

三、建立质量监测制度。

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完成后,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设备质量、安装质量、使用效果、价格等方面,合格后方可签字接受。

每年对社会机构(企业)的建设情况、售后服务情况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正式行文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四、中小学电脑教室建设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1)总体建设上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我厅《关于在我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湘教基字[2001]8号)提出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和实现校校通工程的总体目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制定本地电脑教室建设实施规划,逐年推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现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000年11月14日教基〔2000〕35号)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在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现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附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育部自2000年颁布了名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的通知。

该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至今,我国中小学基本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由于信息技术与我国教育现状的一些矛盾,实施的过程情况却不容乐观,呈现出诸多问题。

笔者基于自己对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理解,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分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现状问题,探讨具体的改革措施,提出了宏观的创新思路。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思路1.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定位。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学必备知识和技能,与学科专业素养有着相同的地位,所以应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技术学科应用等相关课程设定为师范生必修课程,学科教育培养计划和实践具有与专业必修课相同的地位。

2.重新调整教育目标定位。

必修课是属于培养学生共性的一门课程,教育目标所确定的人才标准不是上限,而是下限。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目标定位在:“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生活和学习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

”3.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混沌教育理念的科学融合。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设计,学生的兴趣点、认知能力、知识建构本身就有差别,使设计具有的非线性、开放性、不确定、不可预知等特点。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做好教学设计,先要对教学对象做深入的调查,侧重三方面:(1)信息意识;(2)信息伦理道德;(3)信息知识技能和信息能力。

4.开放灵活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由一维转向立体化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线性或非线性教学设计模型,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获得教与学的最优化,实现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

”混沌理论对传统教学设计有所取舍。

基础知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容易控制学生的学习,可采用线性教学设计模式。

教育部关于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二、“校校通”工程的任务
在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组织实施上网工程。

在中西部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点,配备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机、VCD放映机和计算机等必要设备及基本的教学资源光盘,接收和使用优秀教学课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开发系列的优秀教学课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

这些资源包括:中小学主要学科的课程资源和媒体素材。

上述资源将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宽带网、电视节目、光盘等多种方式提供给中小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信息支持。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川教函[2004]31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川教函[2004]31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川教函[2004]31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川教基[2001]15号)要求,结合我省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厅修订了《四川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教育基本配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标准》是我省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费制”实施中信息技术教育收费的学校应达到的标准,各地应督促各中小学按《标准》进行配备,认真落实四川省高中及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切实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检查,未达到《标准》的学校不得收取信息技术教育费。

附件: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
二00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课时每台机器不超过2人上机。

增加班额须增加相应的信息技术装备。

2、“☆”表示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要求,分阶段实施。

3、“*”表示在有条件的学校实施。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作者:Admin来源:/hexiaoming445录入:Admin更新时间:2009-7-23 9:36:41点击数:2【字体:】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1978年,上海的小学作为校外活动启动了计算机教育。

1982年9月,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复旦附中、华东师大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开创了校内计算机教育的历史,1982年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

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指示的鼓舞下,全国掀起了“微机热”,计算机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当年,全国就有十所中学开设了计算机小选修课,次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少学校开设了次课程,有的学校还将其做为必修课。

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中心”(1992年改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现改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

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WCCE 85)上,大会主题即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在计算机教育中要适当结合到各门教学课程中,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我国教育工作者感受到国际计算机教育的气息并给予了及时的反应。

1986年,在福建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我国中学计发展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方针,通过了《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据此,有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教材。

1987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育纲要》。

“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是当时计算机教育的经典表述。

它体现着一个阶段内,计算机教育的存在意义与存在形态。

这一表述代表了当时已经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各个国家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并成为我国的计算机教学初始阶段的核心思想。

1991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一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第一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1、李克东:信息素养应包含三个要点:
(1)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 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
态度和能力
2、桑新民: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第一层次 (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批判性的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3)有序化的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 能力 第二层次 (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 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层次 (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 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三、第三阶段(2000—):全面发展 阶段——信息技术教育
2000.10.25北京,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
作会议 陈至立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 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里程碑式的会议

1.2 历史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一、计算机文化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一)技术发展背景 DOS磁盘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形成了计算机文化的脊椎骨”
(二)国内外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及认识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始于1958年 (IBM公司)。 1981年尹尔肖夫“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三)教学大纲和课程纲要中对课程目
标和内容的规定
1987教学大纲: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提高逻
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了解工作原理 及系统,会编程,会操作并会使用一种应用软 件。 1994课程纲要:兴趣、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常用软件、处理信息、BASIC/LOGO语言、计 算机道德。

关于开展第届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

关于开展第届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

关于开展第七届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通知各区电教馆(站)、教学研究室,市直属学校: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讲话精神,遵循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根据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以及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第三届创新实践活动、第九届电脑制作活动、教育软件大赛”的有关通知要求,依据《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08年武汉市中小学竞赛活动项目的通知》(武教基[2008]2号文件的精神,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七届武汉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以下简称“武汉NOC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活动简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旨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青少年提供科技文化交流、体现个性创造才能的平台,引领科技与精神文明交融的发展方向。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是一项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展示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成果的全国性评比活动。

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和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在高中阶段荣获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将获得优录保送的资格。

二、参加人员全市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六、八年级、高一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根据武教基[2008]2号文件的精神,学生要求超出竞赛对象控制范围的竞赛项目,须本人申请,家长签字,校长审核,学校用印,报市、区教育部门备案。

)三、活动时间2008年11月-2009年7月初赛时间:2008年12月26日(周五)下午15:00-16:00 复赛时间:另行通知四、活动项目及方法“武汉NOC活动”学生部分分两个阶段进行。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

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目前,在课堂教学上,“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

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

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得失的反思,人们认识到,“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

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迫在眉睫。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同时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鞭策我们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

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传统课堂单调呆板的注入式教学和课堂信息的老化,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为其建构稳定的知识基础创造了条件。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4.02•【字号】汕府办[2001]16号•【施行日期】2001.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汕府办[2001]16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有关单位: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一年四月二日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意见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迎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必须加快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步伐,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市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对加快我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从根本改变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信息技术将大大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科学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事物和新思想,掌握全新的学习和创新手段,这必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我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按照统一规划、政府推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归口管理的实施方针,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加强教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培训,加大信息科技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力度,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整个教育的现代化。

汕头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全国5个经济特区之一,中小学教育有着坚实的基础。

中学高级教师答辩题信息技术学科

中学高级教师答辩题信息技术学科

中学高级教师答辩题-信息技术学科高级答辩题2009-3-28第一组1、我国2003年办颁发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你在教学中试用了哪些建议?效果如何?请举例说明。

答:教学建议有:(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有那些?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中,ABCD的含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学习者(2)教学目标(3)教学策略(4)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编写的方法--ABCD法:明确教学对象(A-audience);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作什么(B-behavior);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condition);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度(D-degree)。

3、计算机硬件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解释ROM,CPU,BIOS,RISC 这几个英语简写的中文含义,并简述它们的作用?答:运算器CPU(中央处理器)控制器主机内存储器(主存储器)硬件系统输入设备外部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辅助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

用于存放接通电源后启动计算机的引导程序、高级语言的加工程序和各种微程序。

ROM还被作成字符产生器、函数表、汉字字型库、游戏卡、音乐卡等。

其作用是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软硬件功能、可靠性、灵活性及经济性。

(摘自《全书》P958-959)特点:①存储单元的内容只能读出而不能写入②断电后所保存的信息不丢失,即为非易失性。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在计算机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过程进行控制。

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和内部总线等组成。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2.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1)技术操作与概念:教师应对技术上的操作及其概念有充分 的理解;
展电化教学;研究电教教材教法;总结电化教学经验,提高
教学质量和效率。”
v 结论:后者是鼓励用、能用则用、不作统一 要求。前者是在观念上、行为上、管理上提出 了明确的规范,不是可用可不用,相反是必须 要用,而且是要用好,用得符合规范和标准, 并要通过专项的培训和考核进行认证。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六)为什么用“教育技术”概念? v 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个行政法规式的解释: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 准
2020/11/7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一、题目解析
(一)背景文件 《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教基[2000]33号) 《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作的通知》 (教基[2000]34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教基[2000]35号)
(二)导引出三大目标: 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实施“校校通”工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规划并设计学习环境与学习经验:教师应依靠技术的支持 来规划和设计有效的学习情境与学习经验;
(3)教学、学习和课程:教师执行的课程计划要包括应用技术 来促进教学最优化的方法和策略;
(4)评估与评价:教师运用技术来促进各种更有效的评估与评 价策略;
(5)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教师要使用技术来增强他们的工作 效率与专业实践;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01.06.15•【字号】青政办[2001]128号•【施行日期】2001.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01〕128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做好中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一年六月十五日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普及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下同)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二次飞跃,对于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我省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缩小我省与发达地区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为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奠定各类人才和知识基础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振兴全省基础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事业,促进全省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促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未来10年我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发展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着眼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发展原则--坚持行政管理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实施。

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标准

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标准
川教函[2004]31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川教基[2001]15号)要求,结合我省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厅修订了《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多媒体教室3间,多媒体投影系统不少于6套
适合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相应系统软件
适合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应用软件及教学光盘
校园网管理中心面积不小于30㎡,品牌服务器不少于3台,完成综合布线,外部信息接口类型为光纤、DDN、ADSL、卫星宽带接收等,接入带宽应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实施绿色上网工程
多媒体投影系统不少于3套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城市一般初中
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不少于50台),机房面积按照1.8㎡/座设置。
多媒体计算机不少于5套
多媒体投影系统不少于2套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农村一般初中
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不少于30台),机房面积按照1.8㎡/座设置。
多媒体计算机不少于4套
多媒体投影系统不少于1套
外部信息接口类型为光纤、DDN、ADSL、卫星宽带接收等,接入带宽应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实施绿色上网工程
☆接入基础教育专网并共享基础教育资源
*接入教育城域网
实施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
*共享卫星教学资源
县(市、区)级示范性初中
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不少于50台),机房面积按照1.8㎡/座设置。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与对策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与对策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与对策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计算机课,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开设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自从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

一个普遍认为的事实就是,如何实行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如何考试等等,就是所苦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为棘手的难题。

因为每个学生的旧有基础、自学进度、认知水平均相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相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掉非常大力气逐个化解。

技能考核问题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往往只能以单个学生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行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

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发生的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升了考试效率,但是托福的只是信息技术的科学知识而不是技能,仍无法化解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就是非常小的。

对于经常碰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捏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控信息技术课并不难。

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建议信息技术课教学必须剥夺他们一定的主动挑选权利,容许学生独立自主自学。

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就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一些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二○○○年十一
月十四日)
佚名
【期刊名称】《实验教学与仪器》
【年(卷),期】2000(17)12
【总页数】2页(P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7;G641
【相关文献】
1.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2.我国中小学5至10年将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3.我国中小学五至十年将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4.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今后到5至10年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5.黑龙江省命名第七批绿色学校(幼儿园)表彰优秀环境教育教师黑龙江省按照
~2009年全省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经各市(地)环保、教育部门推荐,授予哈尔滨市第五十七中学校等50所中学,哈尔滨市雷锋小学校等58所小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共115所中小学校(含幼儿园)“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称号。

同时授予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石永春等115名在2009年度环境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同志“环境教育优秀教师”称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篇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转)教学研究21第9期(总第162期)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

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概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一个导向作用。

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5个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总体趋势为:文化论——技术性学科——信息素养。

1.1文化论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TheSecondLiteracy)的理念。

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

”[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

1981年,教育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课程。

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试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或开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2000-10-23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1、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积极推进,加快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大力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步伐。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5年,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各地要根据上述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步伐,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有机结合。

3、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与协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安排选用信息技术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编写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以省际联合编写。

4、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问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力。

二、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5、“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具体目标是: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与互联网联通;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

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条件较差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6、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

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这些资源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主要学科课程和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的优秀课程资源。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源,要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所有的基础教育资源都要向社会公布,避免重复开发,同时要使实现“校校通”的每一所中小学和中小学师生共享,有条件的可向中小学教师、学生免费。

7、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本校信;包技术教育设备配置标准和实现中小学“校校通”的建设规划,设备的配备要与未来技术的发展相衔接,建设规划要与小城镇的建设相结合,并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作用。

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好中小学校园网。

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地区,把辖区内若干中小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建设三网(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的“城域网”。

三、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鼓励和引导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使相当部分学生能基本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师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咨询、普及等工作。

积极研究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9、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培训;积极开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当前,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研机构要密切配合,抓紧做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配备标准;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四、加强领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

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认真制定当地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十五”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工作由各地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各中小学校要有一名校长负责本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金。

要统筹安排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在每年安排教育经费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需求,并努力做到逐年有所增加;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多种形式筹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经费。

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实施“校校通”工程给予政策支持,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捐赠“校校通”工程,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所需设备。

同时这些地区也要以多种形式筹措资金用于工程的建设;其他地区“校校通”工程的资金自筹解决。

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支持。

中国教育科研网对所有中小学国内上网实行免费。

用多种方式包括低息贷款,购买信息、技术教育设备。

12、为保证如期实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将把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

各地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估检查办法,积极推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3、为推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各地要有计划地建好一批“示范校”和“试验区”,使其在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起到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促进各地如期或提前实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