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3群落的结构》教案(1)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4.3 群落的结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4.3 群落的结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三)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某池塘示意图)。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师请同学来举些群落的例子。

生一块稻田中的水稻、杂草、各种昆虫、青蛙等动物组成一个群落。

师其他同学认为这些动植物种群的总和能否称为一个群落?生不能,因为稻田中除了各种动植物以外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师很好,要注意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生物的总和。

师从群落的概念中,可看出群落是以种群作为基本组成单位的,能组成群落的种群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而且群落这个有机整体比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种群这个整体层次更高、范围更广。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把种群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生研究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还研究了种群的数量变化。

师回答得非常好。

群落是更高层次的整体,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又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4.3群落的结构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4.3群落的结构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通过前几节课学习的基础,高二学生已经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虽然他们对生活中的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思维简单性和经历的差异性,他们对群落的理解比较零散和感性,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有些困难,所以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创设时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并合理设置问题。




1、知识目标:
(1)能识别群落并举例说明,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本节主要包含群落的涵义、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四个方面,其中始终贯穿着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原则,也就是让学习者感受到,群落不只是一定空间内的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各种种间关系所建立的有机整体。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小组学生观看视频及教材内容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并回答: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两个方面,树林中我们发现树木在垂直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主要跟光照强度有关;会从栖息空间与食物条件来影响动物的分布,也会出现分层现象。
1、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
3、情感与价值观
(1)结合校园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校之美,顺德之美。
(2)通过学习群落的各种间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竞争的残酷,努力学习。
教学
重点
群落的结构。
教学
难点
种间关系及数量关系图的判断。
教学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1种群的特征》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1种群的特征》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1种群的特征》教案(1)新人教版类型 教学过程 回顾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引入:要检测某种新型除草剂的锄草效果,在两块农田中做了对照实验。

现对这两块农田中杂草的数量进行统计。

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的获得统计数据?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方法:(1) 样方法 (2) 标志重捕法二、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三、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结构的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1)增长型:幼年个体多(2)稳定型:老成幼年个体比利适中 (3)衰退性:老年个体多教学过程典型例题 例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 .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 .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 .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解析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

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

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

本题正确答案是C 。

【目标检测】1.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的 ( ) A .种群数量可用N 表示 B .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 .N =39×34÷15 2、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主要由下列哪一项预测 A .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 B .种群年龄组成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A.图甲是增长型,从图丙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B.图甲、图乙、图丙都是衰退型C.图乙是典型的稳定型,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D.图甲、图乙、图丙都是稳定型5、(多选)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A.种群处于稳定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种群迁出率超过迁入率6、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

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教学中,可以循着现象→本质→现象,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本节教学可以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延伸开去: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细菌的种群数量就能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教师可直接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66页上表格,并依据表中的数值,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现象和规律可用数学语言(公式和曲线图)表达出来。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预先将教材中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温带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

本节内容共2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三、课堂教学过程(第1课时)附:本节巩固练习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2.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4.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C.群落的空间结构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5.下列简图依次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能量流动方向的是()A.⑴⑵⑶⑷B.⑴⑶⑵⑷C.⑴⑷⑵⑶D.⑶⑴⑵⑷6.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捕食关系7.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群落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2. 教学难点:(1)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2)群落的时间结构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群落的结构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群落的结构。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外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安排课外调查和实践操作环节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讲解群落的概念,阐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生态环境等特点。

3. 介绍群落的空间结构:讲解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4. 讲解群落的时间结构:介绍群落的时间结构概念,阐述群落物种组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观察和记录所调查区域的群落结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分析群落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7.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调查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群落的结构和特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内容1. 群落的边界:介绍群落边界的概念,分析群落边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 群落的物种组成:讲解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概念,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规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边界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群落物种组成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群落边界的识别和分析。

(2)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和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群落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群落边界的特征。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了解群落的边界及其形成机制。

4. 能够分析实际环境中群落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群落的边界及其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 群落边界的形成机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群落的结构特点。

2. 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环境中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讲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群落边界的形成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群落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究实验,观察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收集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报告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知识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基地,实地了解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2. 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开展群落结构相关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生物 4.3群落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3群落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4.3 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伸了前面有关种群的知识,又为后面的《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基础。

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即学生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

二、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

⑵巧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资料分析,联系实际突破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决方法] 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探究材料、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材P71讨论题。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

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

高中生物 4.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4.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教案

4.3 群落的结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通过图片举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水稻与稗子之间的竞争阳光等例子。

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竞争。

多媒体展示牛吃草、狮子捕食斑马、猞猁捕食雪兔等图片及加拿大北方森林中90多年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学生阅读资料2提问: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分析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分析: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

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捕食的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捕食关系图。

个体数时间B A捕食区分食物和捕食者:先增加,先下降的为食物。

提问:如果猞猁消失了,雪兔数量会怎么变化?回答:先增加,后减少。

环境遭到破坏。

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观看图片;寄生和互利共生(教材P73)3.寄生概念: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概念: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讲解种间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寄生和互利共生,并画关系图说明讲竞争的曲线图阅读资料2 回答数量变化分析规律进行思考、讨论及合作学习回答,并记录在书上看书坐标图群落的空间结构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一)垂直结构展示森林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图片,结构的概念,再展示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的图片。

阅读教材P74第2、互利共生寄生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9.巩固练习:课堂巩固(PPT)、教材P77、《点金训练》10.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4.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精编版

高中生物《4.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精编版

人教版必修三 4.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前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的图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在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在这个池塘中生活的各个种群间是否各自独立?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内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3.什么是群落?4.在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师: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小组内进行探究,分析并总结问题答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

4.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2. 群落演替的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结构类型及演替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3. 讨论法: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案例素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实例。

3. 讨论问题:关于群落演替的机制。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特征。

3. 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介绍常见的群落结构类型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并分析其特点。

4. 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7.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入新课,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第二步: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包括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

3. 第三步: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

4. 第四步: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第五步: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第六步: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4.3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4.3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想“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3中4.3内容,包括群落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

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大量渗透德育教育,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1.充分理解群落概念,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能力: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从文字中理解环境保护丛自身做起.三.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过程〖回顾〗1.生命系统几个层次2.举例说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渗透生态环境问题)〖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概念(让学生研究探讨池塘图)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思考: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3.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二、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举例农田和海洋生态系统)德育:不要破坏生物原有环境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3群落的结构》教案(1)新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

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

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板书〗种间的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③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④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二、种群的空间结构
〖学生活动〗阅读P74~P75。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想象空间〗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

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

由此想像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师提示。

〖提示〗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

根据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小结〗见黑体字(板书)。

〖作业〗课内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B。

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

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

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二、拓展题
1.提示:大致步骤:(1)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

最好查阅有关资料搞清楚植物名称与生活习性等;(2)实验前要做必要的观
察记录,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长情况;(3)设立对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