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1 、传统方法: 野外调查; 土壤定位观测; 室内研究(包括 土样的分析测定、图表的编制和调查研究报告的编写等) 2 、新技术、新方法: 土样分析测试的自动化; 土壤制图的电 子计算机化; 土壤动态的遥感监测; 土壤分析的数据化等.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摘要:
1.土壤地理学的概念和意义
2.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4.土壤地理学在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5.思考题解答
正文:
一、土壤地理学的概念和意义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土壤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成因、特性和演变过程。

土壤地理学对于了解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指导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土壤,包括自然土壤和人为土壤。

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演变等方面。

三、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土壤地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土壤学、发生土壤学到现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

四、土壤地理学在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土壤地理学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指导土壤改良、种植制度安排等。

同时,土壤地理学对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如土壤污染防治、生态恢复
等。

五、思考题解答
1.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土壤,包括自然土壤和人为土壤。

2.土壤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演变等方面。

3.土壤地理学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土壤地理学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指导土壤改良、种植制度安排等。

4.土壤地理学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应用?。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绪言1.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

由于地壳、水蒸气、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

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

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的形式。

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

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种个状态。

2.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4.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土壤发生的研究;2.土壤分类的研究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 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6.土壤保护的研究。

第一章土壤剖析1.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状况等,这些特征是可以通过观察者的感觉来认识的。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soil genefic horizons),简称土层。

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土壤层次(soil layers)。

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B层的总和,称为土体层(solum)。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polypedon),又称土壤个体(soil individual)或土壤实体(soil body)等。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1.土壤发生学:土壤发生学就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2.土壤分类学:土壤分类学就是选取土壤分类标准对土壤上这个地球表面的连续的历史自然综合体进行划分,通过构建分类单元与分类等级的逻辑关系,形成树枝状的分类系统,以便人们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认识他们,区分各种土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理科,土壤发生学与分类学是土壤地理学的基础。

4.成土因素学说的创始人:B.B.道库恰耶夫5.成土因素学说基本原理:土壤有它自己的起源,是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年龄综合作用的结果。

6.成土因素学说内容:所有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和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展,它们同等重要和不可相互替代的参加了土壤形成过程。

每个因素同等重要,并不是说每个因素一直都同等地影响着成土过程;而是在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每一个因素在土壤中所表现的特点或个别因素的相对作用,又都有本质上的差别。

成土因素有地理分布规律和规律性变化。

7.成土因素的发展1)显域性土纲(地带性土纲):分布于高平地和低山丘陵,受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砖红壤、黑钙土、灰色森林土…)2)隐域性土纲(隐地带性土纲):在特殊地形和母质的影响下,以斑点状分布。

(沼泽土、草甸土、盐土、碱土)3)泛域性土纲(泛地带性土纲):不表现地带性特征,分布于任何地带内都保持自己的特征。

(河流泛滥地的冲击土壤、山地的石质土)8.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1)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气候通过降水和温度影响土壤发生,各气候带水热条件不同,造成了植被类型的差异,导致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分解状况及组成分和品质的不同。

其规律性一般为:降水量和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时,温带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温度保持不变,其它条件类似时,降水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因为降水量减少,草被高度和覆盖度降低,生物量相应减少。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1、土壤与生物 :土壤中常见的重要生物群
小哺乳动物--松鼠、 老鼠、地鼠 昆虫--弹尾虫、蚂蚁 甲虫、蛴螬 食草性 千足虫、木虱 螨类 大型的 蛞蝓、蜗牛 蚯蚓 鼹鼠 昆虫、许多蚂蚁、 甲虫 食肉性 有些螨类 蜈蚣
动物
蜘蛛
线虫 微型的 食肉寄生食草 原生动物 轮虫
木本植物根系 高等植物根系 草本植物根系
5、詹尼 :土壤形成因素既不是土壤形成的原因,也 不是它的动力,而是决定一个土壤的状态及其历史的 因子,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初始状态 S=f(cl,p,o,r,t......)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S=f(cl,p,o,r,t......) S=f(p,cl,o,r,t......) S=f(o,cl,p,r,t......) S=f(r,cl,p,o,t......) S=f(t.cl,p,o,r,.....)
西比尔采夫 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 地带性土壤 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 隐地带性土壤 3)泛域土纲(Azonal soil) 泛地带性土壤
4、威廉斯:生物发生学观点 生物主导 人类活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是高等植物 和微生物活动的结果 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 自然土壤 自然肥力 农业土壤 人为肥力 经济肥力
第一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Soil Forming Factors)
1、法鲁:农业地质发生学派 学) 土壤与母质 (Pedology发生土壤
2、李比希: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库 肥料归还学说
土壤-养分储存
3、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
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难题的 最好的和最客观的老师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1、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积3、土体构型:在土培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7、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其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归还学说”)、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在深入研究土壤矿物形成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的措施。

)、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奥地利土壤学家库比纳,首次将土壤薄片显微观察方法引入土壤学研究,创建了土壤微形态学体系,并用来鉴别分类土壤)。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1883年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他创立的土壤发生学派和土壤地带性学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工人,并已成为现代土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后前苏联学者威廉斯、波雷诺夫、柯夫达等进一步集成和发展了土壤发生学理论,提出了同意的土壤形成过程学说。

至20世纪中期,一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植被与土壤》《气候与土壤》《母岩、地形和土壤的关系》《土壤学原理》,这些成果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精选推荐

土壤地理学——精选推荐

⼟壤地理学⼟壤地理学⼀绪论*1.⼟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具有⽣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上的脆弱薄层。

或⼟壤是固态地球表⾯具有⽣命活动,处于⽣物与环境间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2. ⼟体剖⾯构造:⼜称⼟体构型,是指在⼟壤剖⾯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个发育完整的⼟壤剖⾯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壤发⽣层,即A层-表⼟层;B层-⼼⼟层;C层-母质层。

*3.⼟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定程度上类似于⽣物体的⽣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物质能量交换。

*4.⼟壤肥⼒:⼟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5.⼟壤⾃净能⼒:⼟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征*1.⼟壤组成:⼟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壤⽔分)、⽓相(⼟壤空⽓)和⼟壤⽣物有机体四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的有机整体。

*2.⼟壤矿物:主要来⾃成⼟母质,是⼟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按照发⽣类型可将其分为原⽣矿物、次⽣矿物和可溶性矿物(盐类)三⼤类。

①原⽣矿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壤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和磷酸盐类。

②次⽣矿物: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成的⼟壤矿物,如粘⼟矿物。

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

*3.⼟壤矿物的风化(⼟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与⽣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矿物发⽣机械破碎,⽽没有化学成分及结晶构造变化的作⽤。

化学风化是指矿物在⽔分、氧⽓⼆氧化碳等作⽤下发⽣化学分解⽽产⽣新矿物的作⽤。

⽣物风化是指动植物、微⽣物的⽣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矿物的风化作⽤。

*4.⼟壤质地:⾃然⼟壤的矿物质都是由⼤⼩不同的⼟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壤中所占的相对⽐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壤质地,也称为⼟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如图1-1所示。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 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
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
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 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 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
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土壤(soil)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1、植物的耐盐极限:某种植物能忍耐土壤盐碱的最高限度。

2、单盐毒害:在相同浓度下,只有一种盐分存在比多种盐分同时存在时危害大。

3、地下水位:又叫地下水埋深,指由地表到地下水面的距离。

4、地下水矿化度:指地下水的含盐量。

g/L5、地下水临界深度:在旱季,不至于引起土壤反盐的地下水的最小深度6、次生盐碱化:在盐碱化或轻盐碱的土壤土,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7、ESP(碱化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中的Na+占阳离子代换量的百分数,叫钠化率8、诊断层: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9、诊断特征:指如果用于分类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用于定量说明分类标准的土壤性质。

10、中心概念:一个事物所固有的最典型的属性和概念,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最根本的属性。

11、边界定义:区别于两事物界限的定义。

12、土壤中心概念:在土壤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13、土壤边界定义:为选定一类土壤与另一类土壤在成土条件、过程和属性等方面边界所制定的指标定义。

14、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土壤类型沿经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15、经度地带性:地带性土壤类型沿纬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16、土壤的垂直地带性:随地形海拔升高,水热条件有规律的变化,生物气候类型也相应的改变,这种因山体的高度不同而使土壤类型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17、土体构型: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排列的状况。

也叫土体构造或剖面构造18、单个土体:指土壤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

19、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剖面层次。

20、土壤剖面:指从土表向下至母质层的垂直切面或垂直断面。

21、土壤剖面形态:土壤剖面外在表现的形态特征。

22、资源:对人类可以利用而言的,是指能够满足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要的资产来源,对人类具有生产价值、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名词解释1.土壤地理学: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条件环境(温度和空气)的能力3.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包括,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4. 原生矿物:土壤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它只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

5. 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6. 水解作用过程包括:脱盐基作用,脱盐硅作用,富铝化作用7. 矿物分解的阶段性:碎屑阶段,钙淀积阶段,硅铝分化阶段,富铝化阶段.8. 土壤的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称为土壤次生矿物。

9.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

10.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黑褐色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1.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12.土壤有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称为土壤有效水。

13.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4.土壤有效水的范围:一般把田间持水量视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15.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16.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颗粒风干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比。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18.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所含氢离子引起的酸度。

19.土壤潜在酸度:是指由土壤胶体或吸收的交换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20.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即当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时,其pH值并不随之相应地上升或降低。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绪论土壤地理学:是指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发生演变、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土壤与自然环境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土壤与土地的概念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但是应当注意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它同时与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共同起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水土流失可使肥沃的‘土壤’被侵蚀掉,但‘土地’还在那。

但这个土地已不具备植物生产能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

4、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一、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即降水和温度)2、气候是决定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类型分化的基本因素:(1)影响岩石的风化强度和淋溶强度(2)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群落类型及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3)影响土壤理化性状、肥力状况(4)决定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3、土壤南酸北碱Why ?导致土壤的南酸北碱:在年降水量少而蒸发迅速的地区,通过土壤的下行水量很少,不足以洗掉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盐基,土壤的B.S.大多是饱和的,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

在较湿润的地区,土壤的下行水量大,淋洗掉土壤胶体上的部分代换性盐基,其位置被H+所取代,导致B.S.的降低和土壤酸度的增加。

二、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的作用(1)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积累有机质;(2)促进岩石矿物风化(3)选择性吸收积累养分(4)改造母质,改善土壤性状(5)涵水保土----“生物水库”(6)巨大的生态效益2、微生物的作用(1)分解者(2)提供土壤N素(生物固N)完善土壤养分*超大肥料:固N,溶P,解K (3)净化土壤污染(如消除粪便异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4)提高土壤的抗逆性(5)转化者:转化为有机质为腐殖质3、动物的作用(1)消费者,(2)参与转化有机质,(3)改造土壤结构:通过机械扰动来疏松土壤(蚯蚓、地老虎等)三、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母质对土壤的影响:1)、母质影响土壤机械组成2)、母质影响土壤化学组成3)、母质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种类)4)、母质对土壤发育进程的影响四、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决定土壤分布的位置2)、影响母质类型、土壤物质和养分的重新再分配3)、影响水热状况的重新再分配五、时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作用土壤绝对年龄:应当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他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的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尤其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不同强度侵蚀而导致土壤质量及农林牧业生产力下降,乃至土壤环境全面恶化的现象。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道库恰耶夫的代表性论著有《俄国的黑钙土》、《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近代土壤学在科学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成土因素学说的创始人、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发生学派。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气候、生物、母质、时间),地形因素只对有隐域土有重要意义。

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4.成土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俄国土壤学家威廉斯从土壤肥力发生,发展方面来看,土壤是以生物为主导的。

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美国著名土壤学家H.詹尼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不同的因素占优势。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未经化学风化。

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并未改变。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砂土优点:透气,透水良好、易耕作、适应性强,供肥快。

缺点:孔隙大,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

热容量小,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

土壤学基础知识

土壤学基础知识
土壤水分——主要由地上进入土中,包括离子、分子、胶 体颗粒等,实际上是浓度不同的溶液(土壤溶液)。
各种生物:动: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圈与陆地生态系统: ①土壤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物质迁移转化界面。 ②土壤圈本身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其中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现象,这使得土壤圈本身永远不 可能处于一种静态,而处于一种平衡。 ③当前关注重点: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作为地理环境变化的记录体具有以下特性: ①广泛性和相对稳定性 ②综合性和聚集性 ③滞后性 气相 0.3天~30天;液相 3天~10年;固相10年~10万年;
page11
8、土壤的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 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 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这种作用对新改稻田、新水库、塘坝有利增强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 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平常在施用易 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 ③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 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 养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 壤对磷酸的固定。 ④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 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 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从而,这种作 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固相:土壤固相由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组成,包括一些微生物。

2.土壤溶质势: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分失去部分自由活动能力,这种由溶质所产生的势能称为溶质势,它的值就等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但符号相反,为负值。

因溶质使水势降低。

3.土壤基质势:在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土壤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这一机制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

它的变化范围很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为零。

4.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水、氨气、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过程。

5.腐殖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也称饱和持水量。

是指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最大含水量。

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7.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

8.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9.土壤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紧密联系,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断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

10.土层:土层是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的水平层状构造。

11.诊断层:诊断层是指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2.诊断特性: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taxon)、在性质上游戏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3.土壤矿物:土壤矿物是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14.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15.土壤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6.土壤潜在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地球表层的构造特征、成因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它将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研究不同区域土壤的构造特征、成因、分布格局、空间变化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

土壤地理学的内容一般有:1. 土壤物理地理:研究土壤形状、粒度和结构特征;2. 土壤化学地理:研究土壤养分组成、分布以及影响土壤活动的环境因子;3. 土壤生物地理: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分布和活动;
4. 土壤地质地理:研究土壤的构成、演变、分布和变化;
5. 土壤利用地理:研究土壤的利用和保护;
6. 土壤气候地理:研究土壤的气候特征,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

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

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
1.1通过本次实习让我们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山东省棕壤、褐土、潮土三大土壤类型的性质。

1.2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1.3学习选择土壤剖面点、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性质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如何借助土壤剖面来分析鉴定土壤的性质和类型。

2、实习地点
科学实验基地,淄博市沂源县鲁山森林公园、济南市黄河边
3、实习计划
2013年5月20日至5月23日
4、实习内容
4.1概述
本次实习主要是对山东省的三大土壤棕壤,褐土,潮土以及农业土壤有一个感官的认识,亲自挖掘土壤剖面,通过对剖面进行观察分析,测定土壤Ph值,进行石灰性反应等,深入了解各土壤的性质特点,了解各种土壤上的植被类型,以及土壤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气候特点等。

4.2棕壤
通过对《土壤地理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棕壤分布区具有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一年中夏秋多雨,冬春干旱,水热同步,干湿分明,从而为棕壤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气候条件,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棕壤发生较强的淋溶作用和年化作用,另外棕壤所处的地形多属山地、丘陵,为了对棕壤这些性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前往棕壤性质比较典型的沂源鲁山。

在沂源鲁山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鲁山被河水分成部分,而且这两部分的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差异,在棕壤上生长的植被主要是油松林,柏树和落叶阔叶林,还有杨树,酸枣,羊胡子草等,总体来讲植被类型很多。

棕壤是属于森林土壤的一部分,其湿润程度比褐土稍大一点,形成条件多为山坡,山前,平底,河谷阶梯地段。

我们选择在棕壤性质比较典型的位置挖掘剖面,通过对剖面的观察,我们可以断定该地的棕壤层次可划分为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三层,每层的厚度大约在10cm左右,在剖面的淀积层有铁锰的淀积,并且可以发现铁锰的结膜。

土壤质地主要是黏壤和砂壤一般不会,盐基饱和度较褐土稍差一点,淋溶相对较强。

棕壤成土母质是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岩石风化形成的矿质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测定Ph值为4—5偏酸性,其酸性主要是由于土壤母质造成的,母质中含硅较多,经过风化形成偏硅酸导致土壤呈酸性,符合棕壤的性质。

取少量土壤滴加盐酸无反应,进一步说明该地土壤不含石灰性岩。

对于棕壤的改良利用,主要是多施有机肥,多种树种草,施速效养分等。

4.3褐土
我们观察褐土的地点也是在沂源鲁山,与前面棕壤所在区仅有一河之隔,这也给我们对两种土壤的比较提供了条件。

褐土所在的气候条件和壤土一样也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不同的是褐土的粘化和钙积过程较为明显,与棕壤相比气候相对干润一些,降雨量少。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褐土形成条件主要是山地丘陵去的坡面,山前平原和山间平地。

褐土上生长的植被,自然土壤上主要包括柏树,槐树,杨树,荆条榆树等,和棕壤不同的是褐土上不能生长松树,从植被上来讲这也是最大的区别,农业土壤上一般的农作物都会生长,褐土也算是山东省较大的农业土壤类型之一。

对褐土所在地区进行了整体观察后,我们选择了一个土壤性质很典型的地点挖掘土壤剖面,通过土壤剖面对褐土作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所挖的土壤剖面共四层,分别是枯枝落叶
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土层颜色以褐色为主,在淀积层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钙的淀积,并且一般呈菌丝状。

土壤质地主要是壤土,再向下层土壤稍微偏黏,其土壤的干湿程度是干润,土壤结构为屑粒状甚至可以达到团粒状的的程度,可见该地区的土壤发育程度非常的好。

土壤中根系很多,土壤动物有蚯蚓,蚂蚁等。

经测定土壤的Ph值在6.5—7.0之间,与褐土中性偏碱的性质稍微有点不符。

土壤养分较多,含有腐殖质,含钙较多也有少部分铁。

成土母质是石灰岩和黄土母质,石灰岩更为明显一点,黄土母质主要是次生黄土母质,它是由黄土高原运积而来,取少许土滴加盐酸有明显的盐酸反应,进一步说明石灰性岩含量较多。

4.4潮土
潮土是一种受地下潜水影响和作用形成的具有腐殖质层、氧化还原层级母质层等剖面构型的半水成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上述的山间盆地、河谷平原。

为了对潮土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我们前往潮土性质表现较典型的济南黄河大桥。

当地的植被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杨树,小麦和一些草甸植被,大部分是裸露的地表,地形平坦,主要是冲积平原,坡度在20°左右,坡向面向北,地貌类型为河漫滩,排水通畅,水质是淡水。

侵蚀类型为片蚀,侵蚀强度中度。

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可以看出,潮土层次课分为腐殖质层,淀积层和过渡层,层次过渡平直,幅度比较突然,野外干湿度为干,土壤较松,淀积层稍紧。

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性岩,黄土母质,酸性岩等,含有机质较少,土壤质地以砂壤质和粉砂壤质为主。

土壤Ph值经测定在7.0—7.5之间,取少量土滴加盐酸有明显的石灰性反应,说明成土母质是石灰性岩。

4.5农业土壤
对农业土壤的观察和认识,我们选择的地点是在山农大试验地潮棕壤性质较为典型的东南部挖掘土壤剖面,剖面点所在地貌类型为麓原和冲积平原,该地点的土层包括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1、2、3、4土层的形态为平直状,层次幅度的变化较为突然,土层颜色以棕黄色为主,到心土层2时颜色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由灰白色到红色,心土层3、4颜色分别为红褐色和灰褐色。

通过对剖面的观察了解到其野外干湿度为润,耕作层土壤质地为轻壤,心土层质地较为复杂,分别是砂壤、中壤、黏质砂土和重壤。

在整个土壤中很少能发现砾石,即使有少部分小碎石也是处于半风化阶段,由此可见该地的土壤发育相对较好,通过剖面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土壤结构以碎屑状和粒状为主,结构强度为弱。

土壤松紧度不均一,耕作层较为疏松,犁底层和心土层稍紧在4个底土层中,底土层1强度最高,其他底土层都是稍紧。

从土壤剖面我们还可以直观的看出,该地棕壤的土壤孔隙较多,尤其是耕作层的孔隙更是超过200条/dm2,并且孔隙形态多为囊腔状,只有心土层中有少部分孔隙为管孔状,其孔隙大小都小于5mm,透气性相对较好,所以说该地土壤耕作性状很好,比较适合作为耕作土壤。

该地的主要植被就是草被。

从让剖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土壤中含有少量新生体主要包括铁锰和腐殖质,颜色主要是红褐色和白色,新生体的形态为结核状和磬层。

在耕作层中含有较多的根系,并且根系类型主要是草根,土壤动物只发现其少数的蚯蚓。

通过对土层进行Ph测定,该地的土壤Ph值在5到5.5之间呈酸性,取少量土壤滴加盐酸无石灰反应,说明土壤并非由石灰岩发育而来。

5、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的《土壤地理学》实习,我对山东省的棕壤,褐土和潮土三大土壤类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三种土壤不同的形成条件,发育母质,以及在这三种土壤上生长的植被类型。

其中对于我来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区分棕壤和褐土,记得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没有真正的理解棕壤和褐土的区别,感觉两者有很多的共同特点,但是通过这次的实习后,我真正的掌握了两者的不同。

首先就是成土母质的不同,这也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棕壤的成土母质是花岗岩和片麻岩,褐土的成土母质是石灰性岩和黄土母质。

其次就是Ph的不同,棕壤的Ph是酸性,褐土的Ph为中性偏碱。

另外,在植被上最大的区别就是
褐土上可以生长松树,而棕壤上一般不会有松树,但是可以生长柏树。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潮土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潮土在我国占地面积2500多万公顷,在山东省的面积大约400万公顷,占地面积相对较多,潮土上的自然植被主要是草甸植被,现已被大多数人工植被所代替,潮土发育不完全,腐殖质含量较低普遍缺磷,钾素相对丰富,其成土母质主要是河流洪冲积物及少量的海积物。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认识土壤的一般过程,首先是了解当地的气候类型,植被种类,地形地貌,裸露岩石类型,通过对这些性质的分析大体确定某种土壤类型。

然后挖掘土壤剖面,对土壤剖面性质作全面的分析,测定土壤Ph值,进行石灰性反应最终确定土壤类型。

掌握鉴定土壤的一般过程,为以后从事土壤调查工作,研究土壤性质积了累宝贵的经验。

在实习中虽然学会了很多,收获很多但是不得不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正。

首先,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一开始在对土壤剖面性质进行分析时,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应该分析哪些方面,对一些土壤性质都不了解,即使是看出剖面间的不同,也无法用语言详细的描述出来,所以以后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其次是在挖掘土壤剖面时,很多问题都没有注意到,比如说观察面上面不能站人,观察面的修整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都做得不够好,这也是我今后注重注意改正的地方。

总而言之,本次实习对自己来讲慢慢的全是收获,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是问题的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还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收获了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