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1.1―1.2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发展阶段

1.1―1.2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发展阶段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教案授课年级:高二年级学时:课时课程名称: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了解区域的含义。

课标标准及其解读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4、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和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3、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4、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3、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区域整体性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材料一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地形崎岖,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材料二青田县“稻田养鱼”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流入的小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长期培育,形成天然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材料三图1 浙江省青田县地理位置图2 稻田养鱼景观示意图3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1.(原创)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形成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主要区域要素是( )A.地形、气候B.地貌、水文C.气候、文化D.地形、经济2.(原创)根据图2和图3可知,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反映出( )A.区域自然要素B.区域人文要素C.区域整体性D.区域差异普遍存在读下面两幅景观图,回答下题。

3.(原创)两幅景观图共同体现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是( )A.地貌、劳动力B.气候、文化C.水文、聚落D.生物、农业生产韩国的河回村位于洛东江一处曲流的凸岸,背倚青山,面向河流及开阔的农田。

房屋主人按个人生辰和周边环境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选择房屋的朝向。

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下题。

4.(原创)分析材料,说明与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关的区域要素有( )A.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人文要素:人口、文化B.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人文要素:文化、经济C.自然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人文要素:人口、经济D.自然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人文要素:文化、经济题组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5.(原创)读“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示意图(不含港、澳、台)”,说明按照区域差异,制定不同发展战略的最主要依据是( )A.地理位置差异B.自然条件差异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D.文化习俗差异读图,回答下题。

图1 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路线图图2 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6.(原创)以上两幅图反映出( )A.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B.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虽有不同,但方向一致C.区域间流动的要素对区域发展有影响,但不会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D.区域间流动的要素不存在种类、方向、强度的变化读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题。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生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生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如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中的“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金色中国”和“银色中国”就体现出了区域差异性特征。

3.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特征。

4.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首先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如雄安新区范围的变化。

其次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有些区域边界比较明确,如行政区、国家、大洲等;有的区域边界比较模糊,如我国农牧交错带。

二、区域的类型1.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

类型举例特点大尺度区域全球海洋、全球陆地、大洲、国家、我国经济地带等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

中尺度区域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等小尺度区域辽中南工业区、上海浦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影响因素分类或举例自然区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等;部门自然地理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植被区等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经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综合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文化区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东亚文化区、西亚—北非文化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化区等区域特征描述1.地理位置特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特殊位置)2.自然要素特征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地形类型及分布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地形分布在××方位地势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海岸线平直或漫长曲折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夏(冬)汛;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欠缺)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水系形状,如放射状水系、向心状水系土壤类型、肥力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植被类型、覆盖率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以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为主,植被茂密;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如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短缺,如水资源短缺;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雪)、干旱、寒潮;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水文灾害,如洪涝、凌汛;3.人文要素特征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一、区域的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特点:①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1.2区域发展阶段

1.2区域发展阶段
学校:武安一中学科:地理姓名:张晶晶授课班级:
章节名称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计划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解读
考点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
考点2.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采取的整治措施有哪些?
四知识反馈
设立问题→组织讨论→现场回答→总结疑难
例: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所考察知识点
题目举例
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
思考发达地区与高收入地区的关系
区域发展基本规律
简述当地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1.我将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探究归纳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
2.利用课本许多关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案例资料,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资料中的地理信息,调动学生探究讨论,自主学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发展演化的规律。






一自主学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综合性指标
2.区域发展结构演化
3.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提醒学生本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自主学习时应注意多放些时间)
二重点讲解
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1.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规律
2.工业化阶段的发展规律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
三知识拓展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完整版】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 动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99页 0191页 0326页 0446页 0489页 0661页 0723页 0758页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节 数字地球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1.1―1.2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发展阶段.

1.1―1.2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发展阶段.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教案授课年级:高二年级学时:课时课程名称: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了解区域的含义。

课标标准及其解读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4、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和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3、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4、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3、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依据问题搜集资料,说明不同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推测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某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计合理的发展策略,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下表所示:发展阶段特点人地关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① 初级阶段(1)②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2)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③ 劳动密集型和④ 资源型产业为主体;(3)区域内部发展差异⑤ 不大;(4)区域开放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⑥均衡状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1)城市和工业区迅速扩展,区域⑦ 产业结构和⑧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2)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⑨ 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3)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4)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5)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明显的⑩ 不协调以⑪结构优(1)问题: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集聚效应⑬减弱人地关系紧张程化和⑫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经济整体呈现⑭萎缩、衰败状态→带来严重社会问题;(2)方向:新型工业化,其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度有所缓解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现为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⑯增长动力的转换;(2)强调以⑰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3)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发展◆方法技巧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3.1.2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

3.1.2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

【例2】下列关于区域开发方式的叙 述,正确的是( c ) A、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自然 资源的利用规模小 B、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小 C、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资源和 环境的代价小 D、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区域和 经济的发展速度较慢
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化处于 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 业为主体。
区域空 间结构
区域发 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案例:——活动:P9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 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 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 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 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 铁工业中心。
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 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 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总体发展趋势
• 区域发展过程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 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 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分析: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 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发展状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和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 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 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 差异缩小,区域处于比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 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总体趋势
(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联系 区 域 发展水平 较低地区 发展水 平较高 地区 对外经济联系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精品课件 湘教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精品课件 湘教版必修3

思考 3.区域发展是否都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 .区域发展是否都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 不断成长壮大的? 不断成长壮大的? 【思考·提示】 提示】 思考 提示 该说法错误。区域发展往往都 该说法错误。
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不断成长壮大的。 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不断成长壮大的。 但也有的区域发展是由于旅游、交通、 但也有的区域发展是由于旅游、交通、宗教等其 他具有积聚力量的因素作为基础, 他具有积聚力量的因素作为基础,而不断发展壮 大的。 大的。
思考 4.每个区域的发展是否都要经过衰落阶段? .每个区域的发展是否都要经过衰落阶段? 提示】 【思考·提示】 思考 提示 每个区域的发展只要及时把握
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 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调整和 革新,就会不断地增加区域发展的活力,而并 革新,就会不断地增加区域发展的活力, 不是非走向衰落不可。 不是非走向衰落不可。
二、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项目 内容
经济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______,人均国内生产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 相当低 , 发展 总值也很__ 总值也很 少 水平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________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 占有较大的比重 区域 劳动密集型 加 起步 阶段 ____阶段,以______工业和 阶段, 资源型工业和 工业和__________加 产业 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____ 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 结构 活动
三、工业化阶段 项目 内容 区域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三产业表现出________的趋势 的趋势。 产业 三产业表现出 加速发展 的趋势。劳动力开始 由农业向______和______大规模转移 结构 由农业向 制造业 和服务业 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的____作用大为加强 作用大为加强, 区域内部的 集聚 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 系列规模较大的________和 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 和________。中 工业基地 。 区域 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____区域的平均 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 区域的平均 空间 发展速度,对于区域的________作用大幅度 发展速度,对于区域的 辐射带动 作用大幅度 结构 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 放程度逐步____ 放程度逐步 提高 发展 整个区域处于____________发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 不平衡的加速 发展状态 状态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学生版) 教案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学生版) 教案

第一章认识区域Array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阶段(第1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依据问题搜集资料,说明不同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推测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人地协调观:结合某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计合理的发展策略,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预习案】〈注:1.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阅读12-18页,画出关键词,归纳每段话的主要思想,写在课本上,并绘制本节内容的主要内容(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预习检测,对的打√,错的打×:1.区域比较时,不仅要分析区域间的异同,还要考虑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英国和日本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3.导致英国和日本气候类型差异最根本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答案:1.____;2.____;3.____。

【我的问题】【必~~~填内容!】(明人名言:我们要学会珍惜一样东西——“正常”。

——我晕永恒)【征集中,欢迎投稿】【探究案】【合作探究】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完成课本第12页活动,初步形成区域决策观。

【自主探究】完成课本第15-16页活动,了解一个区域的发展历程。

【合作探究】结合经验,完成课本第18页活动,进一步理解区域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

【当堂检测】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项不符合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变化的是()A.区域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B.同一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C.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一成不变的D.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变化很大2.下列关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农业文明多发祥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B.在后工业化时期,人类不再需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自然条件始终是限制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D.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分布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人类通过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技术等,高效利用水资源,同时意识到水资源不 足会限制区域发展,从而倡导人水协调,减小资源环境压力,这反映出区域要素相 互制约。由此可见,区域有整体性的特点。 不同区域因有差异,促使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间要素发生了流动,流动的要素 种类、方向、强度不同,在流动中不断变化,体现了区域的关联性。如在京津冀 协同发展战略中,各省市强化自身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区域要素的流动,北 京市流向河北省、天津市的要素主要是产业与技术;天津市流向北京市的要素主 要是工业制成品,流向河北省的主要是技术和产业;河北省流向北京市与天津市 的要素主要是资源、劳动力和产品,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关联性。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பைடு நூலகம்.⑤ 区域差异 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区域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2.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区域要素的区域间⑥ 流动 实现的,并且这些要素种类及 其⑦ 方向 、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 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从区域整体性出发,找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与之相关联的区域,同时考虑各区 域和关联区域要素的发展变化,做到因地因时全面分析。我国长江流域的上、 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在各自 的发展中逐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此外,与上、中、下游地区联系密切的区域有 所不同,受边贸优势、国内外交通的影响,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因地制宜地选 择了不同的发展策略。
区域要素 区域要素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 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经济、文化等。例如,天津市范围内包括山 地、平原、森林、绿地、深厚的土壤、海河水系、感受到的冬冷干夏湿热的气 候等自然要素,还包括市民、产业园、工业区、商贸街、天津港、津滨轻轨、滨 海国际机场、京津城际铁路、独乐寺、天后宫、五大道等人文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1课时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学习目标 1.了解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掌握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3.了解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12.为了全面地量度区域发展水平,人们还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指标,比如⑦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⑧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区域总体发展趋势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⑨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⑩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三、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是()①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人均国民收入④三次产业产值比重⑤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⑥人文发展指数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答案 B解析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这里要注意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考查点2人文发展指数2.人文发展指数的指标包括()A.人均国民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D.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答案 B解析人文发展指数,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考查点3区域发展阶段3.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区域内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②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大③中心城市规模大,交通线路密度高④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较小⑤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答案 A解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中心城市少,交通线路分布比较稀疏。

方法技巧练二维坐标图的判读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统计图”,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答案(1)A(2)C(3)B解析本组题目重在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第(1)题,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人均GDP 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相应越高,不存在某阶段的负相关问题。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发达国家二战以来,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很快。

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同的。

如日本,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战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城市化进程很快;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趋缓了。

所以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第(2)题,此题直接读图判断,从图上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方面,日本是增长最快的。

第(3)题,考查关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运用排除法,A、C显然不对。

应该是加快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关键要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

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人均GDP增长很快,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低城市化水平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图中曲线还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方法技巧(1)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内容,分析纵、横坐标之间内容的相互关系。

一般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配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

(2)根据“柱”或“线”的高矮,读准对应的坐标数值,分析其变化趋势。

(3)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并对地理事物峰值、谷值及谷峰变化进行分析,否则就无法总结出地理规律。

(4)当出现左右纵坐标甚至多个纵横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储量为21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3家合资企业。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尼日尔目前处于________的发展阶段()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B.工业化C.高效益的综合D.不平衡的加速2.下面关于尼日尔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尼日尔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说明其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第2题,B、C两项属于工业化阶段;尼日尔虽然铀矿丰富,但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因此,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最大。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数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完成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4.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集聚效益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该地发展初期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煤)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4题,从该地近几年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地发展过程中既注意保护环境,如把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和回收利用,又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多种开发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循环利用。

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

读图,回答5~6题。

5.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条件②市场需求③农业技术④地价高低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解析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促使郊区农业类型发生变化,近郊地价高,宜发展产值高,市场又需求量大的农产品。

6.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河网密度变大③环境污染加剧④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和工厂集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多,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7.读图,①②③④中表示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D解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也就是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三产业比重小。

④的三次产业结构与之最符合。

读“某区域的发展阶段图”,回答8~9题。

8. 该区域由发展阶段1→阶段2→阶段3,关于其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发生变化9.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A.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B.区域核心范围在缩小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D.区域经济发展由再生阶段转为成长阶段答案8.D9.C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第9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不断缩小。

区域经济发展一般依次经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松嫩平原开发建设了大庆油田。

到2007年年底,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9.5亿吨,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城”。

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大庆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

为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到2010年,初步形成了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庆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这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________,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________,人地关系基本________。

(2)大庆市的发展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体发展趋势。

答案(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较弱简单协调(2)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平衡不平衡平衡解析区域空间的演化,一般要经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第2课时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探求本区域新的增长点。

一、工业化阶段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工业化阶段1.关于美国匹兹堡钢铁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铁矿资源丰富,发展钢铁工业的原料充足B.煤炭资源丰富,附近有优质的大煤田C.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D.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消费市场广阔答案 A解析美国匹兹堡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而铁矿资源贫乏,需要从五大湖西部运入铁矿。

2.关于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下降B.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C.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快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D.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答案 A解析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但初期阶段比重不一定最大,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应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