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2014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倍的认识,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章节。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倍数的概念,学会如何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几倍,以及如何用乘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倍数的概念,掌握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倍,以及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和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物品,如苹果、玩具等,用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倍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3个苹果,然后问学生,如果有6个苹果,那是3个苹果的几倍呢?2. 讲解:我会通过PPT讲解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倍数,如何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倍,如何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3.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如2的3倍是多少,3的4倍是多少,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解答。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在纸上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倍数的概念,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PPT制作一些板书,包括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几倍和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笔和纸画出5个苹果,然后用乘法算出10个苹果是多少。

答案:10个苹果是5个苹果的2倍。

2. 请用除法算出24是3的几倍。

答案:24是3的8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倍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个别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倍数的知识来解决,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教学设计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式,发现并掌握加法运算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规则2. 加法运算的验算方法3. 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加法运算的验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律,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加法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运算解决。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法运算规则。

2. 提高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加法运算。

3. 拓展题:研究加法运算的其他规律,提高计算速度。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加法运算规则的理解程度,计算速度的提高。

2.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3.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的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计算,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2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及验算|人教新课标版(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2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及验算|人教新课标版(2014秋)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1.加法第2课时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及验算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8页例3及第38页“做一做”的相关题目,第39页练习八第5题。

内容简析例3教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问题,同时教学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自主探究加法的验算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算,养成验算的习惯。

3.训练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正确运用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类推学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笔算方法。

训练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解决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时主要是运用迁移类推的教学方法:利用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学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迁移、对比、归纳等方法来学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加法的验算方法。

承前启后链复习:回顾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形如242+819=1061的算式。

学习:学会口算和笔算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学会加法验算方法。

计算形如445+298=743的算式。

延学:学会口算和笔算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计算形如435-86=349的算式。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图像情景导入法:利用丰富的图片展示我国著名湿地的情况,我国湿地面积大,动植物丰富,重点展示湿地中的动物如: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等;植物如:水生美人蕉、香蒲、长瓣金莲花等。

然后锁定其中某一湿地,显示这一湿地野生植物有445种,野生动物有298种。

由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品析:用丰富的图片给予学生视觉上的享受,一方面在生动的情境中了解了我国湿地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另一方面,结合图片显示本课时有效信息,有助于提出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3节 估算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3节 估算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节估算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5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估算。

难点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我知道同学们特别乐于助人,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想让大家帮它们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去帮帮它们好吗?(出示货场情境图:小兔来到货场运货,货车的载重量是400千克,一箱货物重 188千克,另一箱重193千克,这些货物能一次运走吗?)画外音:小兔正在焦急地算着,小狐狸却很快判断出了结果。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狐狸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生答) 师: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我们只要大致估一估就能快速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估算。

(板书:估算)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出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并与生活相联系,引出估算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1.估成整百数a.理解“载重量是400千克”的意思。

b.提出问题:大家帮小兔想一想,怎样才能快速得出这些货物能否次运走?(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生:193大约是200, 188大约是200, 200+ 200=400,所以能运走。

师:正好是400,那是不是一定能运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才得到400,而实际得数比400小,所以肯定能运走。

师:是啊,193看成200,比实际多估了7千克,188看成200,比实际多估了12千克,这样一-共比实际多估了19千克,所以一定能运走。

师:刚才大家估成整百数能够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1.1 几分之一 -人教新课标(2014秋)1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1.1 几分之一 -人教新课标(2014秋)10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几分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教学例题应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并且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大量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从而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手中的纸去创造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掌握分数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但他们在生活中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等概念,这就决定了学生只能模糊地表示某些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认识新事物,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自己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的方法自己去创造几分之一,加深理解,增强情趣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课件)师:请看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观察交流后,回答)4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1.生列式:4÷2=2(个)2.怎么分的?(平均分)(二)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怎么分?1.生列式:2÷2=1(个)2.怎么分的?(平均分)1.思考后同桌交流2.组织汇报(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3节 估算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3节 估算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节估算九年一贯制学校主备人:刘荣花辅备人:刘立夏弭红艳贾秀云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5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估算。

难点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我知道同学们特别乐于助人,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想让大家帮它们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去帮帮它们好吗?(出示货场情境图:小兔来到货场运货,货车的载重量是400千克,一箱货物重 188千克,另一箱重193千克,这些货物能一次运走吗?)画外音:小兔正在焦急地算着,小狐狸却很快判断出了结果。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狐狸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生答) 师: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我们只要大致估一估就能快速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估算。

(板书:估算)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出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并与生活相联系,引出估算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1.估成整百数a.理解“载重量是400千克”的意思。

b.提出问题:大家帮小兔想一想,怎样才能快速得出这些货物能否次运走?(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生:193大约是200, 188大约是200, 200+ 200=400,所以能运走。

师:正好是400,那是不是一定能运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才得到400,而实际得数比400小,所以肯定能运走。

师:是啊,193看成200,比实际多估了7千克,188看成200,比实际多估了12千克,这样一-共比实际多估了19千克,所以一定能运走。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能够用“倍”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倍”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倍”的概念:理解“倍”是描述两个数之间关系的概念,掌握“倍”的表达方式。

2. “倍”的计算: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倍”进行计算。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掌握“倍”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倍”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倍”是描述两个数之间关系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倍”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图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倍”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倍”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倍”是描述两个数之间关系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倍”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倍的认识》2. 内容:“倍”的概念“倍”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倍”的表达方式,巩固对“倍”的理解。

2. 计算题:让学生运用“倍”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 应用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2.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的设计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发现“倍”的存在。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2.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3. 相关练习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一位数乘一位数,引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4.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评价与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2. 板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相关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必做题:课本P36页,练习题152. 选做题:课本P37页,练习题610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效果,以及教学手段的适用性。

5.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新课利用学生熟悉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进行复习,例如,2乘以3等于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计算一个更大的数,比如12乘以3,该怎么办呢?”通过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让学生尝试解决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加法学习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在有关加法的现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难点:在有关加法的现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现在我们大家就来汇报交流一下。

2、生: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电脑出示教材上的动物图片,简单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

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简单说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数。

)3、生:理解图意后,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野生动物的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师:通过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生: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列出算式后,先进行估算。

3、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4、看看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汇报交流,说说你还有哪些问题遇到困难。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先让学生估算,加入估算环节,目的是增强估算意识。

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前学过的,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列出的算式学生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秋)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0页教学目标:1. 学习乘法估算方法,会用估算解决问题。

2. 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教学重难点:体会估算价值,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校要组织250人去苍南影城观看演出。

据了解影城共有三个厅可供我们选择。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就这样你能不能知道是否坐得下?你需要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板书三个厅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感知理解不等式模型(一)自主尝试提问:哪个厅你一看就知道肯定坐不下?为什么?2号厅能否坐得下?请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在下来。

(下去收集学生练习)(二)反馈交流11×9=99(个)99<250答:坐不下针对上述列式,提问: 232<250表示什么?估算(板书)讨论:你是怎么想的?算式和他估算的值可以用≈号连接,为什么叫约等号?读一读。

估大了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一副图。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用估算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态课件演示。

发生了什么?第一排增加了一个座位。

师讲解估大的过程,再请学生结合图讲一讲。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初步感知估大的意思。

出示不等式模型,通过动态模型让学生感受估算过程。

为后面自主尝试建立估小模型铺垫) (三)回顾小结三、拓展延伸,尝试构建不等式模型(一)自主探究2号厅坐不下,3号厅能不能坐下250人呢?请你估一估。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把想法写下来。

(二)反馈交流29×8≈240个(估大)(30)×8=240个240<250答:坐不下笔算29×8=232(个) 232<250 竖式答:坐不下34×9≈270个(估小)(30)×9=270个1.出示长方形,假如这就是3号厅。

《三位数的加法》(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三位数的加法》(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三位数的加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三位数的加法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三位数加法。

二、教学内容:1.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 三位数加法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 三位数加法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位数加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 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三位数加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两位数加法,引入三位数加法的学习。

2. 讲授:讲解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4. 应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三位数加法。

5. 总结:总结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位数加法。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三位数的加法计算。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三位数加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1. 对齐:将两个三位数按照个位、十位、百位对齐,如果位数不足,可以在前面补0。

2. 从个位开始相加:从个位开始,将两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如果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需要进位,将进位后的数加到下一位的计算中。

3. 依次向上进位:如果某一位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需要将进位后的数加到上一位的计算中。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0-100之间的数字,并能正确书写。

–能够理解数学中的“大、小”概念,并能比较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

–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0-100之间的数字认识与书写。

•难点:大、小概念的理解与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数字记忆卡、实物小玩具(例如小球、糖果等)。

2.教材准备: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教材第一单元内容。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询问学生有哪些物品。

2.出示数字卡片,请学生念出其中的数字。

第二步:认识0-100的数字(20分钟)1.展示数字卡片0-100,让学生认识数字。

2.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模仿书写数字,纠正他们的错误。

3.通过小玩具对比数字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第三步:认识“大、小”(20分钟)1.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

2.让学生用数字卡片组合出不同的数字组合,比较大小并说出结果。

3.利用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大、小”的概念。

第四步:巩固练习(20分钟)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分组比赛,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相关的练习题。

2.用数字卡片组合出一些数字,自己比较大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0-100之间的数字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正确书写数字,并且形成了对“大、小”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和游戏,让学生参与互动,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扩展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不退位减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不退位减法是指在减法运算中,被减数的某一位不够减时,需要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而连续退位减法则是指在减法运算中,需要连续从被减数的较高位退位。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掌握这两种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退位减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减法运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不退位减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13个苹果,他吃掉了5个,还剩下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不退位减法进行计算。

2. 讲解不退位减法:以135为例,从个位开始减,3不够减,就需要从十位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即135=8。

268=5724=8945=4. 情景引入:假设小红有25个糖果,她给了小明8个糖果,还剩下几个糖果?让学生尝试用连续退位减法进行计算。

5. 讲解连续退位减法:以258为例,从个位开始减,5不够减,就需要从十位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即258=17。

12538=476258=845567=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不退位减法:被减数减数 = 差退位数借位合起来再减连续退位减法:被减数减数 = 差退位数借位合起来再减七、作业设计1. 不退位减法练习题:327=6518=9423=2. 连续退位减法练习题:14537=568291=93665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不退位减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减法的运算方法。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倍的认识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单元的第3~5课时,即“倍的认识”。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倍的概念,能够用倍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倍数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倍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倍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简单的倍数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倍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倍数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小棒、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小明的爸爸买了2个苹果,小明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倍的概念。

2. 新课讲解:a. 讲解倍的概念,用实例解释倍数的关系,如3个苹果是2个苹果的1.5倍。

b.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小棒表示2个苹果和3个苹果,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c. 讲解倍数的计算方法,如2的3倍是6,3的2倍也是6。

3. 例题讲解:a. 讲解第一个例题:“小明有2个苹果,妈妈给了他3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b. 讲解第二个例题:“小明的妈妈有3个苹果,给了他2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小明有2个苹果,妈妈给了他4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b. 让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2. 板书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a. 倍的概念: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b. 计算方法:用乘法计算,如2的3倍是6,3的2倍也是6。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小明有2个苹果,妈妈给了他3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b. 小明的妈妈有3个苹果,给了他2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c.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PEP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PEP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PEP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数学符号。

2. 学会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序。

4. 学会使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和数的表达。

2. 数的比较和排序。

3. 加法和减法运算。

4. 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

三、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数的表达。

2. 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

四、教学难点1. 数的比较和排序。

2. 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和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数问题,引发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介绍数的概念和数的表达方式。

3. 比较和排序:通过比较大小和排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研究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5. 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6. 小结: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应的温故知新。

七、教学评价1. 运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研究情况。

2. 运用问答法,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3. 运用小组活动和游戏评价法,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八、教学资源1. PEP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学图片和实物。

3. 游戏和趣味活动材料。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数的概念、数的比较和排序、加法和减法运算以及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展开。

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为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册)教学计划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数学,本班学生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9人。

总体来说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还没有过关。

二是理解题意的能力不强。

三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加强,课堂上讨论不起来。

四是课堂学习习惯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很差,表现为作业马虎、课堂活动缺少主动性和对活动的专注。

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

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吨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2014秋) (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吨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2014秋) (3)

吨的认识教学内容:吨的认识。

(教材第31-3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情分析:我们已经认识了克和千克。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问题导入:一、复习旧知1.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 1克与 1千克有多重。

(可以举例说明)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独立填空,指名回答。

2.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自由汇报。

给予鼓励。

3.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二、探究体验(一)、初步认识“吨”1.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数的读法。

2.掌握1~10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比较和排序。

4.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加减运算。

5.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和读法•了解数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1~10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数的比较和排序•学习使用大小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学习对数进行升序和降序排序。

3. 数的加减运算•学习数的加法的定义和性质。

•学习数的减法的定义和性质。

•进行简单的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过程1. 数的概念和读法•让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导他们认识数的概念。

•教师出示1~1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分组读出数字,并进行讨论。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规律,教会学生1~100的数的读法与写法。

2. 数的比较和排序•显示两个数字,让学生使用大小符号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理解升序和降序的概念,并进行排序练习。

•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分组进行大小比较和升序排序的练习。

3. 数的加减运算•引导学生讨论加法的定义和性质,然后进行简单的加法练习。

•引导学生讨论减法的定义和性质,然后进行简单的减法练习。

•给学生出示一些加减法算式,让他们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数的概念的思考。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数的比较和排序练习,激发他们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讨论引导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探索数的加减法的定义和性质。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2.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书面作业,测试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可以使用口头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数字卡片:用于展示1~100的数字。

2.教具:比较符号和排序卡片。

3.课堂练习册:用于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

七、教学延伸1.可以设计更复杂的数的比较和排序练习。

5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 倍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5 倍的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认识数字5”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1. 数字5的写法;2. 数字5的组成;3. 数字5的倍数的认识;4. 找5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5的写法和组成;2. 使学生理解数字5的倍数的意义,并能找出5的倍数;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字5的写法、组成和5的倍数的认识。

难点:找5的倍数的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实际情景,如:小明的文具盒里有5支铅笔,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数字5。

二、数字5的写法与组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5的写法,讲解数字5的笔画顺序和结构。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数字5,体会数字5的写法。

3. 教师提问:数字5可以由哪几个数字组成?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数字5的倍数的认识(10分钟)1. 教师讲解数字5的倍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5的倍数是指能被5整除的数。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找出5的倍数,如:5、10、15、20等。

3. 教师提问:找出5的倍数有什么规律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找5的倍数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找5的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1开始,每次加5,直到找出所需的倍数。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找5的倍数,如:找出25以内的5的倍数。

3. 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找出更大的5的倍数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五、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设计板书,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方便学生复习。

板书内容:认识数字51. 写法:笔画顺序和结构2. 组成:0、1、2、3、45的倍数的认识1. 意义:能被5整除的数2. 规律:个位数一定是0或5找5的倍数的方法1. 从1开始2. 每次加5七、作业设计(5分钟)1. 作业题目:(1)写出数字5的组成;(2)找出25以内的5的倍数;(3)用找5的倍数的方法,找出50以内的5的倍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6课时解决问题(连加和估算)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6课时解决问题(连加和估算)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连加和估算)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连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整数加法的估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连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整数加法的估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进行整数加法的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具模型、练习题。

2. 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连加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 活动一:观察与发现- 学生观察PPT上的图片,找出连加的问题。

-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 活动二:动手操作-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教具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连加问题。

- 学生分享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 活动三: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连加问题的解决方法。

-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践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连加问题的解决方法。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整数加法的估算方法。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连加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学会了整数加法的估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泉小学教学设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使用)学科:数学;任课班级:三年级;任课教师:马德宝; 2016年 9月 1日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

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

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

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

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

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

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

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

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

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

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主要教学措施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数学学科学习计划进度表一、时、分、秒(4课时)秒的认识………………………………………1课时时间的计算……………………………………1课时练习一………………………………………1课时复习………………………………………1课时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测量(8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千米的认识……………………………………2课时吨的认识………………………………………1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复习………………………………………1课时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课时)1、加法…………………………………………2课时2、减法…………………………………………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倍的认识(4课时)倍的认识……………………………1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复习………………………………………1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1、口算乘法……………………………………1课时2、笔算乘法………………………………8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数字编码………………………………………1课时七、长方形和正方形(4课时)四边形……………………………………………1课时周长………………………………………………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复习………………………………………1课时八、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1、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复习………………………………………1课时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十、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时、分、秒》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

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