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
七、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一)辨证合理用药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的精髓。 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通过“证”的形式 表现,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 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 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 部位以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 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辨证的 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
(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 上市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所 标剂量是按照国家研发规定严格制定的,有科学 可信的试验数据支撑,无论医生临床用药或患者 自行购用都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用药。
• 虽然中成药大多数由原生药材中饮片制成,毒性 低,安全系数大,但临床报道由于医生用量过大, 或长期连续用药而引起中成药中毒的病例屡见不 鲜。因此,临床医师必须结合病人的个体特点, 确定最佳用量,防止用量过小,药力不足或用量 过大,克伐正气的现象。
• 如两个含有“十八反”、“十九畏”药对 的中成药同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
•
对于中成药与西药配伍,由于中成药的成分复杂,二
者合用的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一般应
尽量避免配伍使用,若必须合用,建议间隔使用,同时注
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
(三)妊娠禁忌
某些中药具有损害母体及胎元以致引起堕 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使用 的药物。根据药物对母体及胎元损害的程 度不同可分为禁用药与慎用药两类。凡禁 用药妊娠期间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可根 据孕妇体质及病情需要审慎使用。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是在严格遵循医生建议的前提下合理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原则:
1. 遵医嘱使用: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准确了解需治疗的疾病类型、症状和程度,遵照医生指示正确使用中成药。
2. 注意剂量: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和使用频率,不轻易超过或减少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无效。
3. 合理搭配:如果同一时间需要使用多种中成药,请遵循医生的合理搭配建议,避
免不当药物相互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
4. 注意药物禁忌:了解中成药的禁忌症,并确保自身没有禁忌症或过敏反应。
若不
确定,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5. 认真阅读说明书:使用中成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用药禁忌、药物适
应症、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6. 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按时服药,并遵循正确的服药方法,如餐前、餐后等,并
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相互影响。
7.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约定的时间和频率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根据需要调
整中成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8. 遵守用药期限:中成药使用期限一般为2~4周,不宜长期连续使用,除非有医生特殊指示。
9. 注意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过敏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
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10. 不滥用中成药:不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滥用、增减剂量或频繁更换中成药,以免
影响疗效或产生不必要的不良后果。
合理使用中成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注意剂量、搭配和禁忌症,认真阅读说明书,并及时复诊。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普及和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成药的疗效和价值。
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成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和指导中成药的使用,国家制定了中成药基本药物使用指南。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以期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些药物。
一、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是指根据药典规定,以中药饮片、提取物或复方制剂为主要药物形式,经科学加工制备、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国家将中成药基本药物分为两大类:专业基本药物和基本药物。
专业基本药物是指临床各专科按需要选取和确定的一组中成药,用于该专科疾病的诊疗。
基本药物是指适宜多个专科使用的中成药,主要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
二、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原则1. 循证医学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需要根据现有的研究证据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对于药物疗效的评价也应基于循证医学原则进行。
2. 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使用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以及患者的病情、病程等情况。
3. 综合治疗原则:中成药往往是与其他治疗手段结合使用的,在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选择中成药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综合使用各种治疗手段。
4. 安全性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需要考虑到患者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风险。
三、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1. 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在治疗感冒时,常用的中成药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 消化系统疾病: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可以选用小柴胡颗粒、保和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3.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成药也有显著疗效。
中成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 正确服用中成药
中成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正确服用中成药在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量报用:中成药治病,药量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易准确掌握。
由于有的中医在处方时,对中成药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专门注明,故在具体使用时,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
有时,中成药小粒丸剂的说明书上虽写着每次服多少克,但却未标明多少粒药为多少克,这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困惑。
遇此情况时,病人不可怕麻烦,应向执业药师问明换算方法或每次服药粒数(不要问医生,因非其本职,否则可能致误)。
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剧烈的药,用量稍有超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注意服药禁忌:不仅对中成药的服用量须认真对待,而且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马虎不得。
用药前必须详阅该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使用禁忌。
凡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禁忌事项,均应按章执行,予以避忌。
孕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更要谨慎,凡药性猛烈的中成药还须减量慎用。
(3)注意服药时间: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
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空腹时服。
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
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定时服药,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或随时使用;安神药则在睡前服为最适宜。
(4) 注意服药方法: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中成药中常见剂型之一大粒蜜丸剂,常常给服药者带来许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该剂型者往往不知该怎样吞服才好。
要知道,任何一口将其吞下的企图都是应当严格禁止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药丸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乱等严重后果。
正确的服法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出厂不久、质地较软的大粒蜜丸,可用清洗过的于直接将其分裂,并搓制成小丸服下。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 由于不同的患者之间体质各不相同,导致同一类疾病的临床 症状也千差万别,在西医学看来是同一种疾病,而在中医看 来其中证候却不同。
• 例如,同样感受风寒之邪的感冒患者,体质较好的和体质较 差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所以其证候也完全不一样,不能都 用九味羌活颗粒来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
3)对症用药
• 症是指单一的症状,即患者自身感觉到的不适,如发热、 口渴、头痛等。
• 症状是疾病的表现,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有些中成药 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解燃眉之急。
• 如元胡止痛片针对疼痛症状的治疗。准确使用中成药解除 某些突出症状,从而缓解病痛,也是正确选药的内容之一。
一、正确选用
4)辩证和辨病结合
一、正确选用
5)异病同治及引申使用原则
• 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演变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证同 治亦同,即所谓“异病同治”。
• 如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是不同的病,只要具有气短、懒 言、乏力等中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均可使用补气升阳的补中 益气丸治疗。
二、合理应用
对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我们要还注意: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 成药与化学药的配伍、用量用法及用药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 合他们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
一、正确选用
1)对证用药
• 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 • 证是对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
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揭示了疾病发展某一 阶段的病理实质。 • 辨证施治就是在辨明证候的基础上,选择对证中药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认识疾病的证候;根据证候确定治法;再依 据治法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使中成药的主治证候与患者的具 体证候对应起来,就是对证用药。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中成药是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制的药物,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西药不同,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兼顾药物性质,因此其使用原则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一、辨证施治原则中医药理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如症状、舌苔、脉象等来判断其体质和所属证型,然后选择适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二、治标和治本并重中成药不仅仅是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更注重治本。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整体机能失调的结果,因此治疗应当从整体上调理,而不是仅仅对症状进行缓解。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病机制,选择能够调整机体平衡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三、因病制药原则中成药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制药方法,来改变中药的性能特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煎剂、蜜丸、丸剂、水煎剂等。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制药方法。
四、适量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药剂量应遵循适量用药原则,既不宜过量,也不宜过少。
过量用药可能会造成药物毒性增加,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过少用药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五、禁忌症和副作用中成药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和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对其禁忌症进行了解,并避免在禁忌症患者中使用。
另外,也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了与中成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以及中成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的依赖等问题。
综上所述,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包括辨证施治、治标和治本并重、因病制药、适量用药以及禁忌症和副作用等。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具体药物的性质,以及药物的禁忌症和副作用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中成药是指由中药组方经加工炮制制成的制剂,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病情选用:中成药的选择应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进行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中成药对病源和临床症状的作用有所不同,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配。
2.注意适应症与禁忌症:中成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是指该药品在其中一种病情下的使用是可行的,具有明确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禁忌症是指该药品在其中一种病情下的使用是不可行的,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3.严格遵医嘱: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使用。
中成药虽然是中草药,但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功效却是经过精细加工和配制的,过量或不当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4.避免过量使用:中成药的剂量和使用频次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行合理调整。
一般来说,用药剂量应按医嘱使用,不能随意增减。
过量使用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过敏、中毒等不良反应。
5.考虑疗程和患者的体质:使用中成药时,应考虑疗程。
一般而言,治疗急性病患者的疗程较短,而治疗慢性病患者的疗程较长。
此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和耐药性,以便合理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包括根据病情选用、注意适应症与禁忌症、严格遵医嘱、避免过量使用、考虑疗程和患者的体质,以及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通过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发挥其药理作用,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中成药是指由天然药材组成的药物,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和配伍制成的药物剂型。
在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以下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1.用药适量:中成药的剂量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来使用,不可自行增减。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开方来进行用药,避免出现用药过量或过少导致疗效不佳或药物毒副作用等情况。
2.用药安全:中成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用药的安全性,选择正规药品,避免假冒伪劣药品。
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个体化用药: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症状都不同,同样的中成药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疗效。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决定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盲目使用导致药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4.用药注意时间:中成药的使用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医生的开方或说明书来确定用药的时间和频率。
同时一定要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漏服或超量使用。
5.用药连续性:中成药的疗效通常需要连续使用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坚持按时按量服用,避免中途停药或随意更改用药方案,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6.用药后效果监测: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或症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治疗方向,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7.用药时的禁忌症:有些中成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是禁止使用的,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哺乳期妇女、患有特定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群。
在使用中成药时要避开这些禁忌症,选择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包括用药适量、用药安全、个体化用药、用药注意时间、用药连续性、用药后效果监测、用药时的禁忌症等。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情况下,中成药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所以在使用中成药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和遵守这些基本使用原则。
让你了解中成药
让你了解中成药本知识点来源于药学专业大学专业书籍,文中涉及药品知识只做简单分享,切勿自行购买口服使用,具体病情用药请咨询药师或医生。
一、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积累总结、演变发展,形成千余种常用中成药,对保障人民健康、防病治病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中成药的命名中成药的品种繁多,名称各异,命名方法有多种。
中成药的命名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采用组成药物加剂型命名。
如主要组成药物的天麻丸、苏合香丸、香连丸、桂附地黄丸、葛根芩连片,又如包括全部组成药物的良附丸、茵栀黄注射液。
②采用主要功能(中医术语,下同)加剂型命名。
该类型命名中,可直接以功能命名,如补中益气合剂、除痰止嗽丸、补心丹、定志丸等;也可采用比喻、双关、借代、对偶等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示方剂功能,如交泰丸、玉女煎、月华丸、玉屏风散、六神丸、二仙膏等。
③采用药物味数加剂型命名。
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
④采用剂量(入药剂量、方中药物剂量比例、单次剂量)加剂型命名。
如七厘散、六一散等。
⑤以药物颜色加剂型命名。
如桃花汤等。
⑥以服用时间加剂型命名。
如鸡鸣散等。
⑦采用君药或主要药材名称加功能及剂型命名。
如龙胆泻肝丸、当归补血汤等。
⑧采用药味数与主要药材名称,或者药味数与功能或用法加剂型命名。
如五苓散、三生饮等。
⑨采用功能与药物作用的病位(中医术语)加剂型命名。
如温胆汤、利胆片、养阴清肺丸。
⑩采用主要药材和药引结合并加剂型命名。
如川芎茶调散,以茶水调服,故名。
采用成药主治病证加剂型命名。
如寒喘丸、神经衰弱丸。
采用命名中加该药的用法命名。
如小儿敷脐止泻散、含化上清片等。
采用制剂的性状特点命名。
如紫金锭、一捻金、紫雪丹、如意金黄散等。
采用处方来源与主要功能结合命名。
如金匮肾气丸、普济回春丸、济生肾气丸等。
采用成方创始人命名。
如周氏回生丹、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华佗再造丸、万氏牛黄清心丸等。
儿科用药可加该药临床所用的科名,如小儿消食片等。
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文档讲课文档
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也叫证候。
v 中医的辩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 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可用于不同性质疾病的辨证诊断 。
n 各部分收载品种参照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中成药功效分
类进行介绍。
6
第六页,共52页。
临床各科用药按功效分类情况
内科用药
n(一)解表剂
n(二)泻下剂 n(三)清热剂 n(四)温里剂
n(五)化痰、止咳、平喘剂
n(六)开窍剂
n(七)扶正剂
n(八)安神剂
n(九)止血剂
n(十)祛瘀剂 n(十一)理气剂 n(十二)消导剂 n(十三)治风剂 n(十四)祛湿剂
品种介绍
n 【药品名称】
n 【药物组成】 n 【功能主治】 n 【方 解】 n 【临床应用】
n 【药理作用】
n 【不良反应】
n 【禁 忌】 n 【注意事项】 n 【用法用量】 n 【剂型规格】
统一使用国家标准中收载的中成药名称
10
第十页,共52页。
《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具体品种介绍
品种介绍
n 【药品名称】
n 【药物组成】
n 【功能主治】
n 【方 解】 n 【临床应用】 n 【药理作用】
n 【不良反应】 n 【禁 忌】
n 【注意事项】 n 【用法用量】 n 【剂型规格】
处方中药物名称统一使用国家标准中收载的 名称。处方中药物排列顺序严格按照国家标 准表述。
11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总论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
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一、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一)中成药的命名中成药品种繁多,掌握其命名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成药。
通过药物名称可了解该药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主要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特点,方便文献查询及临床用药。
中成药的命名规律介绍如下。
1.以处方来源命名:此种命名方法便于查找中成药处方的来源。
如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等。
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
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
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
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
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
还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总 论—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一)
(一)辨证合理用药 1.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 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做到“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
2.辨病辨证相结合 中成药在主治病证的西医病名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属性,对此类药物可采用 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如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主要病 机是心脉痹阻,常分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寒凝心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等 证候类型,因此临床应用时需在明确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各证 候表现不同对证选药。
大粒一次2粒,一日2~3次;软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3次;片剂:口服。小片一次3片,大片一次 2片,一日2~3次。
牛黄上清丸(胶囊、片)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 2次;片剂: 口服。一次4片,一日 2次。
使用。
• 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丸(片)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用量】丸剂: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水蜜丸,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浓缩丸:口 服。一次8~12丸,一日3次;片剂:口服。一次6~8片,一日1~3次。
香砂养胃丸(颗粒、片)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脘闷不舒、胃痛隐隐、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 四肢倦怠。
怎样正确使用中成药
怎样正确使用中成药是药三分毒,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口头禅。
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重性,即作用和副作用。
由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西药而言较小一些,小到人体基本感觉不到。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成药品种繁多、配方各异、剂型复杂,应用广泛,若使用得当,可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作用;相反,轻则浪费药品和贻误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那么什么是中成药?中成药与中药有什么区别?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呢?希望通过下相关知识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成药是什么意思?中成药是把中草药按一定的经验配方进行加工成为成品,让患者能够直接饮用的药品就叫中成药。
中成药是中药的一种剂型,是通过现代技术人工加工以后,把不同的中药成分按一定的比例配方形成一种剂型,人们能够方便直接服用,平时服用的中成药有蜜丸、水丸、片剂、含片,还有胶囊、冲剂等都属于中成药,中成药目前在医疗上广泛应用,而且具有服用方便、配方经典、疗效肯定等特点,但是中成药也有不足之处,因为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前配方成功以后,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不能对组方含量进行增减,没有汤药、草药组方可以灵活增减含量,这是中成药的弊端。
二、中成药和中药的区别中成药使用的是中药成分做成的药剂、散剂或者颗粒等,优点是服用很方便,缺点是无法针对患者的病情做加减方药组成。
而中药是由树皮、动物器官或者植物的根等,经过加工后配成配方,煎熬口服或转换为汤剂的形式服用。
缺点是需要用水煎服,比较繁琐,优点是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证适当搭配,两者制作工艺不一样。
但是对于严重的疾病汤剂比中成药的效果明显,治疗疗程要短而快,医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病情选择适合的药物。
三、中成药的特点有哪些方便携带和服用:因为做成丸、片剂或口服液,携带和服用都很方便,服用比较省事,另外部分中药比较苦,做成胶囊服用口感更好;尤其是慢性病,需要较长时间服药的病人,服用中成药更加方便,也更有利于患者坚持治疗。
已属于非处方药,可根据病情到药店咨询并购买中成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进行使用,以节省到医院排队看病的时间。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用药禁忌
(二)妊娠禁忌
■ 某些中药具有损害母体及胎元以致引起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 禁忌使用的药物。根据药物对母体及胎元损害的程度不同可分为禁用药与 慎用药两类。
孕妇禁用的品种有 舟车丸( 含大量峻下逐水,行气破滞之品 )、 牛黄 解毒胶囊(片、丸、软胶囊)( 含有毒泻下之品 )、抗癌平丸( 含有 蟾酥 )、艾迪注射液( 含有斑蝥 )、平消胶囊( 含有硝石、马钱子、 干漆等 )、安宫牛黄丸、紫金锭(含有麝香、朱砂、雄黄)、 血府逐 瘀口服液(胶囊)(含有活血行气之品) 等等;
中成药用药禁忌
■ 在中成药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
■ 一般这些事项记录在药品说明书的[不良反应]、 [禁忌]、[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儿童用药]、[老年用药]等项目中,阅读时应引 起注意。
(一)证候禁忌
■ 每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主 治相应的病证,因此临床用药亦有所禁忌,称 证候禁忌。
■ 如服用含人参的中成药不宜吃萝卜;服用含铁离子的中成药, 不宜喝茶吃柿子;脾胃消化功能减退的病人,不宜再吃黏 膩、油煎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 不宜吃与中成药性质相反的食物。
(四)配伍禁忌
■ 中药在复方配伍应用中,有些药物相互配伍能产生毒副作用,如 “十八反”“十九畏”等。就中成药配伍应用而言,无论中成药 之间的配伍应用、中成药与中药药引的配伍应用,还是中成药与 汤剂的配伍应用,都应避免反药同用。
谢谢大家!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慎用的品种有羚羊清肺颗粒(含有大黄)、香砂枳术丸(含有枳实)、 龙胆泻肝丸( 含有活血、淡渗利湿之品 )、温胃舒胶囊(含有辛热燥 烈之品)、防风通圣丸(含泻下渗利之品)、牛黄上清丸(苦寒)、 (含有活血药物)等等。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中成药是指经过炮制、提取、配方等工序制得的具有一定疗效的药物。
其使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疗程、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等方面。
首先,适应症是中成药使用的首要原则。
适应症是指中成药适用于某种疾病或症状的医学证据。
在选择中成药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明确中成药是否适用于该患者。
只有对症使用中成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其次,禁忌症是中成药使用的重要原则。
禁忌症是指中成药在某种情况下具有引发不良反应或延误疾病治疗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患者禁止使用中成药。
在使用中成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第三,剂量是中成药使用的重要原则之一。
剂量是指中成药使用的数量和次数。
合理的剂量能够保证中成药在体内发挥最佳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剂量的确定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病程等来决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第四,疗程是中成药使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疗程是指中成药使用的持续时间。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疗程,并且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疗程。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效果来确定合理的疗程,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第五,用药时间是中成药使用的又一重要原则。
用药时间是指中成药使用的具体时间点。
不同的疾病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点使用中成药才能发挥最佳的疗效。
在使用中成药前,应明确用药时间,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最后,不良反应是中成药使用的限制条件之一。
不良反应是指中成药在使用过程中引发的不良症状或疾病。
不同的中成药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认真了解其不良反应,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综上所述,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疗程、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等方面。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使用中成药,发挥其最佳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1. 王云鹏. 中成药应用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2. 张航. 中成药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中成药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中成药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考核试题1、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的药品。
A、名称B、规格C、性状D、不良反应E、注意事项2、安宫牛黄丸的功能是()。
A、清热解毒,镇惊开窍B、清热开窍,止痉安神C、清热解毒,镇静安神D、芳香开窍,行气止痛E、开窍醒神,凉血止血3、孕妇禁用的中成药是()。
A、银翘解毒丸B、双黄连口服液C、荆防颗粒D、午时茶颗粒E、保济丸4、具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功能的中成药是()。
A、感冒清热颗粒B、参苏丸C、双黄连口服液D、正柴胡饮颗粒E、荆防颗粒5、感冒清热颗粒除疏风散寒外,又能()。
A、解表清热B、解热止痛C、清热解毒D、清宣肺热E、宜肺止咳6、午时茶颗粒方中二药合用,一降一升,能助行气消积之力的药组是()。
A、广藿香、紫苏叶B、山楂、炒麦芽C、陈皮、厚朴D、积实、柴胡E、桔梗、前胡7、解表剂的功能不包括()。
A、祛风胜湿B、止咳平喘C、解暑D、清热E、截疟8、某女,30岁,平素体虚又感风邪,症见自汗恶风,面色皖白,医师处以玉屏风胶囊,是因为其能()。
A、益气,固表,发汗B、益气,固表,止汗C、益气,敛汗,固脱D、益气,固阳,敛汗E、益气,养阴,止汗9、明目地黄丸的主治是()。
A、风热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B、肝郁血虚所致的目珠液痛C、气阴两虚所致的视物昏花D、肝肾阴虚所致的视物模糊E、肝血不足所致的青盲雀目10、咳喊属于外感风热者,宜选用的成药是()。
A、急支糖浆B、小青龙合剂C、养阴清肺膏D、苏子降气丸E、蛇胆川贝散。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 1.牛黄上清丸 • 组成: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
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 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 • 功效: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 适应症: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 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大便燥结。
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适用于流行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等疾患。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二)风热感冒 (1)银翘解毒丸 •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淡豆豉、
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 •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 适应症: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
肿痛等症。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荷油 •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 • 适应症:痰热蕴肺证。症见咳嗽,痰黄质黏,咽
喉不适。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 (四)痰湿咳嗽 • 1.二陈丸 •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适应症: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白黏,胸脘
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 2.牛黄解毒丸 • 组成: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
芩、桔梗、甘草。 • 功效:清热解毒。 • 适应症:肺胃火旺、实热内结;用于头晕目赤,
咽干咳嗽,风火牙痛,大便秘结,牙龈肿痛,口 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药基本用药知识
• 3.龙胆泻肝丸 • 组成:龙胆 柴胡 黄芩 栀子(炒)泽泻 木通 车前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2)双黄连口服液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 适应症: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常用中成药
• 2.小活络丸 • 组成: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制)、没 药(制) • 功效:祛风活络,行血止痛。 • 适应症:由风寒湿留滞经络引起肢体经脉拘挛疼痛;或经 络间有湿痰、瘀血,而见肌肉关节作痛;或痹症日久,手 足肌肉麻木不仁等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
• 3.尪痹颗粒 • 组成:地黄 熟地黄 续断 附子(制) 独活 骨碎补 桂枝 淫羊藿 防风 威灵仙 皂刺 羊骨 白芍 狗脊(制) 知母 伸筋草 红花 •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 适应症:用于久痹体虚,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 屈伸不利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第二章 内科常用中成药
• 二、止咳类 • 咳嗽:由于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导致肺失宣肃,肺 气上逆所引起。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 风寒咳嗽 主证+治疗+成药 • 外感咳嗽 风热咳嗽 主证+治疗+成药 • 燥热咳嗽 主证+治疗+成药 咳嗽 肺火咳嗽 主证+治疗+成药 • 痰湿咳嗽 主证+治疗+成药 • 肺虚咳嗽 • 内伤咳嗽 肺气虚 主证+治疗+成药 • (肺虚咳嗽) 肺阴虚 主证+治疗+成药
内科常用中成药
• 六、祛风湿药 • 祛风湿类成药是以祛风通络,散寒胜湿的药物为主所成。 适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肌肉、关节等痹痛疾患。 • 1.追风透骨片 • 组成:制川乌、香附(制)、川芎、麻黄、制草乌、秦艽、 当归、赤小豆、羌活、赤芍、细辛、制天南星、白芷、甘 草、白术(炒)、没药(制)、乳香(制)、地龙、茯苓、 桂枝、天麻、甘松、防风、朱砂。 •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 适应症:用于风寒湿痹,痹阻经脉,关节肿痛,肢体麻木。
• • • • • • • • 3.温经散寒 (六)清法 1.清热泻火 2.清热解毒 3.清热润燥 4.滋阴清热 5.清热凉血 6.清热开窍
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
• • • • • • • • • (七)补法 1.补气 2.补血 3.滋阴 4.助阳 (八)消法 1.消积导滞 2.消坚化积 3.行气活血
内科常用中成药
• 三、清热降火类 • 清热解火类成药主要以寒凉性质药物为主所组成, 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适用于各种热证、火证。
内科常用中成药
• 1.牛黄上清丸 • 组成: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 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 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 • 功效: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 适应症: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 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大便燥结。
内科常用中成药
(三)时行感冒 清热解毒口服液 • 组成:生石膏、金银花、玄参、生地黄、连翘、 栀子、地丁、黄芩、龙胆草、板蓝根、知母、麦 冬 • 功效:清热解毒 • 适应症:时行感冒。用于症见突然恶寒,高热, 周身酸痛,咳嗽、咽痛等。
内科常用中成药
(四)暑湿感冒 霍香正气丸 组成: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法半 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 生姜 • 功效:解表和中。理气化浊 • 适应症:常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邪,寒热头痛, 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
内科常用中成药
(二)风热感冒 (1)银翘解毒丸 •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淡豆豉、 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 •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 适应症: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 肿痛等症。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内科常用中成药
(2)双黄连口服液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 适应症: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内科常用中成药
• • • • • (四)痰湿咳嗽 1.二陈丸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适应症: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白黏,胸脘 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内科常用中成药
• 2.止咳橘红口服液 • 组成: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款冬花、 甘草、瓜萎皮、紫菀、麦冬、知母、桔梗、地黄、 石膏、苦杏仁(去皮炒)、紫苏子(炒)。 • 功效:清肺、止咳、化痰 • 适应症:痰热阻肺咳嗽痰多。症见咳嗽痰多,易 咳出,胸满气短,咽干喉痒。
内科常用中成药
• 七、醒脑通脉类 • 本类药物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所设,主要用于治疗中风、 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 • (一)中风 • 1.牛黄清心丸
中成药基本用药知识
施小敏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学习目标
• 1.掌握常用中成药的配伍、原则及主(君)药、 辅(臣)药、佐药、使药在方剂配伍中作用。 • 2.了解中成药常用剂型(丸剂、散剂、颗粒剂、 膏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注射剂)及其主 要特点。
第一章 中成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一)中成药的命名 1.按功用而命名体现药物的基本作用 2.按病证而命名体现主治病证 3.按处方组成主要药物而命名标明方剂的主要组 成 • 4.按治疗主要对象而用以表明方剂的药物数目 • 5.按处方药物的味数而命名方剂的药物数目 • • • •
内科常用中成药
• 1.风寒感冒 • (1)感冒清颗粒 • 组成: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苏叶、葛根、 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 •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 适应症: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 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内科常用中成药
(2)正柴胡饮颗粒 • 组成:柴胡、防风、生姜、陈皮、赤芍、甘草 • 功效: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 适应症:用于外感风寒初起:发热恶寒,无汗、 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适用于流行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等疾患。
内科常用中成药
• 2.蜜炼川贝枇杷膏 • 组成:北沙参、薄荷脑、陈皮、川贝母、桔梗、 款冬花、枇杷叶、水半夏、五味子、杏仁水 •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 • 适应症:肺燥之咳嗽,痰多,胸闷,咽喉痛痒, 声音沙哑。
内科常用中成药
• (三)肺火咳嗽 • 1.清肺抑火丸 • 组成:黄芩、栀子、知母、浙贝母、黄柏、苦参、 桔梗、前胡、天花粉、大黄。 • 功效: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 适应症: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 大便干燥。
内科常用中成药
• (一)风寒咳嗽 • 通宣理肺丸 •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 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 •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 适应症:外感风寒之咳嗽。症见
内科常用中成药
• 燥热咳嗽 • 1.养阴清肺丸 • 组成:地黄、玄参、麦冬、白芍、川贝母、牡丹 皮、薄荷、甘草 •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 适应症:燥热伤肺或阴虚肺热之咳嗽。症见:干 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咽喉干痛,口燥鼻干, 甚则痰中带血,咳引胸痛,便秘,尿赤。
五、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
• (一)汗法 • 1.辛温发汗 • 2.辛凉发汗 (二)吐法 催吐、涌吐 (三)下法(泻下、攻下) 1.寒下 2.温下
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
• • • • • • • • 3.峻下 4.润下 (四)和法 1.和解表里 2.调和脾胃 (五)温法 1.温中散寒 2.回阳救逆
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
内科常用中成药
• 3.急支糖浆 • 组成: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 前胡、枳壳、甘草。 •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 适应症:毒热蕴肺之咳喘。症见发热,咽喉肿痛, 咳嗽气喘,痰多易咳。
内科常用中成药
• 4.复方鲜竹沥液 • 组成:鲜竹沥 鱼腥草 生半夏 生姜 枇杷叶 桔梗 薄 荷油 •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 • 适应症:痰热蕴肺证。症见肿 • 肾炎康复片 • 组成:西洋参、人参、地黄、杜仲(炒)、山药、 白花蛇舌草、黑豆、土茯苓、益母草、丹参、泽 泻、白茅根、桔梗。 • 功效: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清除余毒。 • 适应症: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气阴两虚, 脾肾不足,毒热末清证者,表现为神疲乏力,腰 酸腿软,面浮脚肿,头晕耳鸣; 蛋白尿,血尿等。
二、中成药的方剂组成和变化
• (一)组成原则 • 1.主药 针对病因或疾病的本质或主证其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 2.辅药 配合主药加强疗效的药物。 • 3.佐药 主要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制约方剂当 中毒性、烈性药物的副作用,或协同主、辅药发 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 4.使药 即引经药
中成药的方剂组成和变化
内科常用中成药
• • • • 通便灵胶囊 组成:番泻叶、当归、肉苁蓉。 功效: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适应症:热结大肠,症见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 腹胀便秘,老年性习惯性便秘。
内科常用中成药
• 五、祛湿利尿类 • 祛湿利尿类成药主要以祛除湿邪,通利小便的药 物为主所组成。适用于水湿所致的一类疾病。 • (一)热结膀胱 • 三金片 • 组成:金樱根、菝葜、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 •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 • 适应症:用于下焦湿热、热淋,小便短赤,淋沥 涩痛;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 述证候者;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下注 证。
中成药治疗基本方法
• 4.消散水肿 • 5.理气消痰,软坚散结
第二章 内科常用中成药
• 一、解表类 • 解表类成药是以辛散解表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 发散风寒或疏散风热等作用,是用于各类感冒疾 病。 • 1.风寒感冒 主证+治疗+成药 • 2.风热感冒 主证+治疗+成药 • 3.时行感冒 主证+治疗+成药 • 4.暑湿感冒 主证+治疗+成药 • 5.体虚感冒 主证+治疗+成药
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 • • • • 6.按成药颜色而命名以表示药物的颜色 7.按成药剂量而命名以显示药物服用剂量 8.按生产厂家或产地而命名以注明生产或产地 9.按发明人姓氏或假托古人而命名 10.按原载书籍或文献而命名以反映方剂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