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简单课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简单课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理学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1.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
2.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弹力
3. 动能和势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
4. 热学:热量、温度、热容、热传导
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知识
2.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观察现象并验证理论
3. 讨论: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理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计算: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教学资源:
1. 教科书:选择适合学生的物理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准备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滑轮等
3. 计算器:提供计算器供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评估方式:
1. 平时作业:布置简单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3. 期末考试:进行笔试或实验考核,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安排:
1. 第一讲:运动学基本概念
2. 第二讲:牛顿运动定律
3. 第三讲:动能和势能
4. 第四讲:热学基础
通过以上简单的课程设计范本,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规划高中物理简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5篇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接下来是关于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一、培养目标:
让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学会对电子元件的判别、测量、学会对逻辑电路、数字电路的分析、学会洗衣机、电冰仃、电冰柜、彩电、VCD,DVD的维修,掌握维修技巧和理论知识,成为家电维修技能领域的技术骨干。
二、学制及课程设置:
1、学制:
初级技能员:63学时中级技能员:63学时
2、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原理图与流程图维修技巧、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基础理论课:掌握电阻、电容、电感、RLC网络、二极管、三极管等元件的符号、测量、图形、功能。
2、洗衣机的原理与维修
了解洗衣机的原理,机械部分、电控系统、以及维修程序
3、电冰箱、电冰柜的原理与维修
了解电冰箱、电冰柜的原理、制冷系统及电控系统原理,以及维修程序。
4、冰箱、冰柜维修技巧课:
讲解一些特殊的、有代表性的、以及一些国产机、进口机的故障维修技巧。
5、收音机制原理与维修:
讲解收音机的基本原理:输入回路、变频级、中放级、检波级、以及低放级电路的维修。
6、黑白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讲解黑白电视机的原理:高频头、中放级、伴音机、视放级AGC电路、行场扫描电路以及稳压电源电路的维修。
7、彩色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
讲解彩电的原理:高频头、中放级、伴音级、扫描电路、以及色度解码电路的原理维修等。
8、VCD、DVD、录像机的原理与维修:
VCD、DVD的CD电路、解码电路的原理与维修。录像机的机械部分,电控系统的原理与维修。
9、整体维修技巧课:
讲解一些特殊的、有代表性的、以及一些国产机、进口机的故障维修技巧。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
《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
展示图片: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人造地球转弯的火车
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
(轨迹是曲线)
请大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2.观察课本P32图6.1-1和图6.1-2
思考: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
3.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4.是不是象我们大家猜测的这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2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到结论: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切线方向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参加主题班会吧?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建设。敲定一个班会教案,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控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入知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视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
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
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
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
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
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
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6篇)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6篇)
高中物理教案篇一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
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
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五篇
【篇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四、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
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
一、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
文学上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
“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
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
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
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
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该天
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
渡和涉及。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
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
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
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
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
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14篇
高中物理教案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作者分享了14篇高中物理教学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高中物理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继第三节介绍四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
(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以创新为主,实践为重的素质教育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难点:由门电路控制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理解较差,动手能力不好,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必要时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PPT课件,演示实验,讲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新课,初步把握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课前准备好斯密特触发器或非门电路,二极管,三极管,蜂鸣器,滑线变阻器,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共5篇)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共5篇〕
第1篇: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
【篇1: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精选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p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根底,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互相联络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获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络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p
磁场的根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矗但磁之间的互相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局部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络,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络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才能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络。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拟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理解地磁尝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络(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才能。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活动教案(精选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活动教案(精选7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活动教案篇1
一、单位制
1.基本物理量:反映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物理量。如力学中有三个基本物理量质量、时间和长度。因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带有普遍性的运动,首先应考察物质的多少和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物质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抓住质量(物质的多少)、时间和长度(空间改变的量度)这三个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进一步讨论其他力学问题。
2.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长度一一cm、m、km等;
质量一g、kg等;
时间s、min、h等。
3.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如位移用m作单位,时间用s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m/s。若位移用km作单位,时间用h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km/h。
4.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选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位制,如历史上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
二、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1.由于基本物理量的选取和基本单位的规定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单位制(如我国在单位中出现的斤、两、尺、寸等),这就阻碍了国际及社会交往。为了建立一种简单、科学、实用的计量单位制,国际米制公约各成员国(我国1997年加入)于1960年通过采用一种以米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际单位制(国际代号为SI)。现有82个国家与地区采用,国际上许多经济组织和科学技术组织都宣布采用。国际单位制的推行,对世界计量科学的进步、世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我们要掌握好国际单位制。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高中物理教学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和全反射条件,掌握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实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和全反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全反射条件的具体判断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光箱、凹透镜、凸透镜、三棱镜等。
2. 实验材料:透明介质、卡尺等。
3. 教学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实验展示光的折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光的折射规律和全反射条件,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数据。
4. 讨论与总结: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出折射规律和全反射条件。
5. 训练与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光的折射与全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馈: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及结果。
2.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互相交流,提升理解能力。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实验报告。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3. 拓展性阅读相关知识。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折射与全反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高中物理学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学教学教案
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2.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原理。
3. 掌握光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4. 能够解决实际光学问题。
教学重点
1. 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2. 光的反射定律。
3. 光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1. 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
1. 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2. 光的反射定律。
3. 光的成像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起学生对光学的兴趣。
二、讲解
1. 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线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反射定律:介绍光的反射定律,探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原理。
3. 光的成像规律:讲解光在平面镜和凸透镜中的成像规律。
三、示范
教师展示实验装置,演示光的反射定律和成像规律。
四、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并应用光学知识解决。
五、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六、作业
布置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光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物体运动的速度
提出问题——>引出平均速度概念,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和讨论与交流环节使学生体会与初中所学速度的区别,加深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在实验与探究活动中用无限逼近的思想提出瞬时速度的概念——>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教学简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通过对初中学习过的速度概念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在讨论与交流环节让学生初步体会速度的矢量性,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再让学生对一张轨迹图进行实验与探究,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引入瞬时速度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坐标图上讨论物体运动的速度,初步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在由平均速度概念过渡到引入瞬时速度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极限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从平均速度概念引人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难点:瞬时速度概念的引人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
采用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分组活动、分工合作。
五、课堂教学设计及程序:
一:引人新课
提问: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2.初中对速度是如何定义的?1.学生能提出两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找到统一的标准,得出速度的表达式。
2.学生能回忆起公式。二:平均速度
1.得出的定义和公式,强调的概念和定义与初中的V形似而神不似,S是位移而非距离。举例:一学生在跑道上跑一圈的路程、位移、平均速度分别如何?
2.引导学生得出平均速度概念的意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3.指出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4.在讨论与交流环节学生在图上标出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后,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坐标纸计算的两种方法:1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后用比例计算。2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的方法。
5.引导学生思考:平均速度能不能描述物体任何时刻运动的快慢?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瞬时速度的引人做好准备。1.计算同学在跑道上跑一圈的路程、位移、平均速度。体会平均速度与初中的速度的区
别。
2.引导学生推导1m/s=3.6km/h。
3.学生计算奥运会上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
4.在图131坐标纸上标出四个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同桌两同学分工,各算两个的值。
5.学生能很快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虽然得不到答案,但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虽然教师强调了平均速度与初中所学速度不同。但学生对速度的矢量性理解较困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
此环节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费时,采取两人分工,各算两组的办法。
教材中讨论与交流的最后一问:图中的哪一段描述得比较好?这样问不够严谨,除非特别强调是匀速率运动,教学中回避了这个问题。三:瞬时速度
1.引人:以汽车长途运输为例,再次说明平均速度不能反映物体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必须引人一个新的概念———>瞬时速度。
2.进入实验与探究环节,得出四个平均速度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3.结合光盘H01113图用无限逼近的思想讨论公式=S/t 中当t→0时,AB→VA,得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4.矢量性: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5.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就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1.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工,各算一个平均速度,然后汇总2.思考:以上哪个平均速度能比较接近物体在A点时的瞬时速度?能得出更准确的数值吗?
3.在课本上标出图132中A、B、C、D、E各点的瞬时速度方向。为节省时间,仍采取学生分工最后由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汇总结果的方法。瞬时速度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材不仅设置了讨论与交流环节引人,还让学生进行了实验与探究,意欲引导学生体会建立瞬时速度的思想。但感觉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学中还是增加了向学生介绍无限逼近的思想,课后证明这样学生更好接受。四: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矢量,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对应,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
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方向就是物体位移的方向。
2.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分组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处理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全面,但要给他们这种训练的机会,逐渐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为避免学
生思维混乱,暂不提速率概念。在以后的习题课中补充。五:巩固练习1.课本P11第2题
2.设置一例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讲评。
甲、乙、丙三个质点同时从A点出发,按不同的路径运动,同时到达B点,比较三个质点下列物理量的大小:
1路程2位移3平均速度
例2(3)的错误率极高,大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路程大的位移大。此题对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很有帮助。六课后作
业
1.课本P11(1)
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第1s内通过5m,第2s内通过20m,第3s内通过10m,第4s内通过15m,则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第2个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B平均速度方向就是物体位移的方向
C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教材的课后练习量不够,第二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再增加两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理解,学会应用平均速度公式解题。
课后反思及感想
1.新课引人时由于学生对初中的速度概念印象较深刻,可以更简练、更快捷。
2.关于速度的矢量性,虽然课堂上重点强调了,并设计了实例和例题让学生体会和练习,但不能寄希望于学生当堂就完全理解和接受,这需要一个过程。
3.讨论与交流环节关于如何在坐标纸上求各段位移,向学生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后用比例计算。二是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的方法。目的是想通过掌握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能力,但很费时。课后认为对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掌握第一种方法既直接又快捷。
4.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重要环节,向学生渗透无限逼近的思想是关键,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