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侵袭与转移

合集下载

SHMT2通过结合并上调HAX1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SHMT2通过结合并上调HAX1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3.23.0462SHMT2通过结合并上调HAX1促进乳腺癌 细胞的侵袭和迁移陈前智1,沈娜1,张宁1,陈嫣2SHMT2 Promotes Invasion and Migr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Through Binding to and Up-regulating HAX1CHEN Qianzhi 1, SHEN Na 1, ZHANG Ning 1, CHEN Yan 21. Department of Breast and Thyroid Surgery,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2.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HMT2 regulating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Methods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was used to verify the role of SHMT2 in breast cancer tissues. Transwell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invasion and migration abilities of breast cancer cells. Co-immunoprecipitation, knockdown plasmid transfection and Western blot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gula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roteins. Results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SHMT2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P <0.001). The 5-year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the SHMT2 high express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SHMT2 low expression group (both P <0.001). Transwell assay showed that SHMT2 knockdow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vasion ability (t =5.375, P =0.0058) and migration ability (t =6.274, P =0.0033) of MCF7 cells. Western blot showed that SHMT2 could combine to HAX1, and knockdown of SHMT2 reduced the protein level of HAX1. Transwell assay showed that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SHMT2 knockdown on the migration of MCF7 cells could be reversed by overexpression of HAX1 (t =6.274, P =0.0033; t =8.041, P =0.0013), while SHMT2 inhibitor (SHIN1, 10 nmol/L)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migration of MCF7 cells induced by SHMT2 overexpression (t =10.16, P =0.0005; t =8.741, P =0.0009). Conclusion SHMT2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or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was a key factor in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The mechanism was that SHMT2 increased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breast cancer cells by binding to and up-regulating HAX1. It was verified that SHMT2 inhibitor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migration ability of breast cancer cell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SHMT2 inhibitor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nd found potential intervention targets for its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Breast cancer; SHMT2; SHMT2 inhibitor; HAX1; Invasion; Migration Fund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No. 2021CFB108)Competing interests: 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y have no competing interests.摘 要:目的 探讨SHMT2调控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分子机制。

LRP6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增殖、侵袭及转移

LRP6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增殖、侵袭及转移

LRP6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增殖、侵袭及转移LRP6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增殖、侵袭及转移摘要:LRP6作为一种重要的Wnt共受体,参与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正常生物学效应的调节,同时在许多癌症中发挥作用。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

LRP6作为乳腺癌发展的重要分子,其特定的表达模式和功能机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LRP6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乳腺癌发生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干细胞特性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LRP6;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乳腺癌;增殖;侵袭;转移;干细胞引言: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细胞内基本信号传导系统之一,其对于胚胎发育、组织修复以及成人机体中多种细胞过程的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LRP6(Low-density-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6)作为一种重要的Wnt共受体,参与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正常生物学效应的调节。

LRP6在肿瘤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表明,与多种癌症相关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往往伴随着LRP6 的过度表达。

其中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

LRP6作为乳腺癌发展的重要分子,其特定的表达模式和功能机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阐明LRP6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乳腺癌发生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干细胞特性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LRP6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模式在正常的人体组织中,LRP6的表达量通常较低。

然而在多种癌症中,包括乳腺癌在内,LRP6的表达显著上调。

在对40例原发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中发现,有87.5%的乳腺癌病人表现出LRP6过度表达的情况,其中高级别癌症的表达率更高(1)。

乳腺癌干细胞影响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

乳腺癌干细胞影响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
摘 要 乳腺 癌干 细胞 是 乳腺 癌组 织 中极 少数具 有 自 我 更新 能 力和 多向分 化潜 能 ,能够提 高肿 瘤 发 生 几率 的 细胞 亚群 ,在 乳腺 癌 的发 生发展 过程 中发挥 重要作 用。手 术 、放 化 疗 等传统 方 法只 能杀 死非 肿瘤干 细 胞 ,但 而未被 杀死 的 乳腺 癌干 细胞 仍具 有 高度 的增 殖和 分化 能 力 ,导致 肿 瘤 的复 发和转 移 。本 文对 乳腺癌 干 细 胞 影 响 乳腺 癌 侵 袭转 移 的机 制 做 一 综
1 .乳腺 癌 干细 胞概 述
1 . 1乳 腺 癌干 细胞 的发 现 2 0 0 3 年 Al Ha j j 等… 利 用 人 类 乳 腺 癌 细 胞 接 种 免 疫 缺 陷动 物 模 型首 次 在 实体 瘤 中 证 实 了乳 腺 癌 干 细 胞 的存 在 。他 们 筛 选 C D 4 4 ,C D 2 4 作为 乳 腺癌 细胞 的表 面标 志 , 利 用流 式 细 胞仪 从 l 例 原发 病 灶, n 8 例 癌 性 胸 水 中分 离出 不同表 型 的癌 细胞 ,接 种于 免 疫 缺 陷( N OD / S C I D) t ] , 鼠体 内 ,发 现 注射 表 型为C D 4 4 -或 C D 2 4 + 细 胞的 小 鼠体 内很 少 有肿 瘤 形成 ,而 具有 C D 4 4 + C D 2 4 / l o w 标志的1 0 0 个 乳 腺癌 细 胞 就可 以 在 小 鼠体 内 形 成肿 瘤 ,并 且新 形成 的 肿瘤 与原发 肿瘤 组 织 病理 学 特征 相似 。 1 . 2乳 腺癌 干细 胞的 起源 乳 腺 癌 干 细 胞 究 竟 起 源 于 何 种 细 胞 至 今 仍 无定 论 ,人们 普遍 认 为其 起源 于正 常干 细胞 ,因为 正 常干 细 胞存 在 被激 活 的 自我 更 新 机 制 ,获 得 较 少 突 变 即有 可 能 发 生 癌 变 ;而且干细胞生存周期长,容易积累致瘤 性 基 因突 变 。也 有 学者 认 为 乳腺 癌 干 细 胞 是 已经 分化 的细 胞在 致癌 因子 作用 下去 分 化 重新 获 得干 细胞 特性 而形 成 的 。另外一 种 学 说 认 为 ,肿 瘤 干 细胞 可 能是 非 肿瘤 干 细 胞 经 由上 皮 间 质转 换 ( E MT ) 而 来 。Ma n i 等 首 先证明E MT和 乳 腺 癌干 细胞 具 有 相 关 性 , 他 们 发 现 诱 导 乳 腺癌 细 胞 E MT 可 以 使 乳 腺 上 皮细 胞获 得 干细 胞特 性 ,表 现 为E MT 细 胞 中C D 4 4 + C D 2 4 / l o w样 细胞 数及 体外 培 养 乳 腺 微 球 形 成 大 量 增加 ,表 明E MT 可 以 产生C S C 样 细 胞 ,体 内试 验 也 同样 支 持上 述 结论 。 1 . 3乳 腺癌 干细 胞 的表 面标 志

SNHG1miR-361-3pMMP-1轴调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

SNHG1miR-361-3pMMP-1轴调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

SNHG1/miR⁃361⁃3p/MMP⁃1轴调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马文飚,夏蕾,石博,马晓英,乜茹(青海省人民医院乳甲科,青海西宁810007)【摘要】目的探讨lncRNA SNHG1(核仁小分子RNA 宿主基因1)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并探索潜在机制。

方法利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实验检测SNHG1和miR⁃361⁃3p 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NHG1是否可结合miR⁃361⁃3p ,miR⁃361⁃3p 是否能够结合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蛋白免疫印记实验检测SNHG1与miR⁃361⁃3p 以及MMP⁃1表达的关系。

结果抑制SNHG1和增加miR⁃361⁃3p 的表达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P <0.0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SNHG1能够吸附miR⁃361⁃3p (P <0.01),miR⁃361⁃3p 可结合MMP⁃1(P <0.01)。

PCR 结果显示SNHG1低表达使得miR⁃361⁃3p 的表达增加(P <0.01),蛋白免疫印记实验结果显示抑制SNHG1的表达可降低MMP⁃1的表达(P <0.01)。

结论SNHG1/mir⁃361⁃3p/MMP⁃1轴调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关键词】乳腺癌;核仁小分子RNA 宿主基因1;miR⁃361⁃3p ;基质金属蛋白酶1;迁移;侵袭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NHG1/miR⁃361⁃3p/MMP⁃1to regulate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MA Wen⁃biao,XIA Lei,SHI Bo,MA Xiao⁃ying,MIE Ru.Department of Breast Nail,Qingha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Xining,Qinghai,810007,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SHI Bo ,E⁃mail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ncRNA SNHG1on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cells and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MethodsWound healing assays and Transwell assa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effect of SNHG1and miR⁃361⁃3p on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The dual 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whether SNHG1can bind to miR⁃361⁃3p and whether miR⁃361⁃3p can bind to MMP⁃1.Real⁃time PCR and Western blot were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NHG1and miR⁃361⁃3p ,and MMP⁃1.Results After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SNHG1and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miR⁃361⁃3p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ability were decreased (P <0.01).Dual 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assay showed that SNHG1could directly bind with miR⁃361⁃3p (P <0.01),and miR⁃361⁃3p can bind to MMP⁃1.Real⁃time PCR revealed that knockdown SNHG1could promote the expressionof miR⁃361⁃3p (P <0.01).Western blot showed that inhibition of SNHG1reduces MMP⁃1(P <0.01).Conclusion The SN⁃HG1/mir⁃361⁃3p/MMP⁃1axis regulates breast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Key words 】Breast cancer ;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1(SNHG1);miR⁃361⁃3p ;MMP⁃1;Migration ;Invasion通信作者:石博,E⁃mail :*************·论著·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策略提升了乳腺癌的生存率,但其复发率和转移率仍居高不下[1]。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一、导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了解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乳腺癌的各种病理类型以及其特征。

二、乳腺癌的基本概念乳腺癌是由乳腺组织中的恶性细胞形成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乳腺癌的形态学特点和分子表型的差异导致了其病理类型的多样性。

三、常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1.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导管内癌是乳腺导管中的癌前病变,是乳腺癌最早期的病理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癌细胞限于乳腺导管内,未侵犯基底膜。

2.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占乳腺癌的大部分比例。

其特点是癌细胞从乳腺导管扩散到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3.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浸润性小叶癌是乳腺癌的另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占乳腺癌的一定比例。

其特点是癌细胞侵犯乳腺小叶,形成单个或多个病灶。

4.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团块。

5.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乳头状癌是乳腺癌中较为罕见的病理类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形成乳头状结构。

6.移行癌(metaplastic carcinoma)移行癌是一种乳腺癌的少见类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和非上皮细胞特征。

7.乳腺癌伴内分泌异常(breast adenocarcinoma with 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乳腺癌伴内分泌异常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特征。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的研究论文、病理报告和图表等。

详细内容请参考附件部分。

乳腺癌分期标准最新版(一)2024

乳腺癌分期标准最新版(一)2024

乳腺癌分期标准最新版(一)引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期标准的制定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乳腺癌分期标准的最新版(一),以便医护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正文:一、临床分期1. 肿瘤大小:采用肿瘤的最大直径作为分期的重要参数,一般分为T1、T2、T3、T4四个阶段。

2. 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根据转移的数量和位置,分为N0、N1、N2、N3四个阶段。

3. 肿瘤扩散程度:通过评估肿瘤是否侵犯附近组织和器官,确定分期的T阶段。

4. 阴性标志物:某些特定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如HER2、ER和PR等,对乳腺癌的分期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5. 临床分期评估:根据上述参数的综合评估,确定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如I期、II期、III期、IV期等。

二、病理分期1. 肿瘤大小和侵袭范围:通过病理学观察和测量,确定乳腺癌的大小和侵袭范围,从而确定病理分期的T阶段。

2. 淋巴结转移情况:通过淋巴结活检和病理学检查,确定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位置,从而确定病理分期的N阶段。

3. 转移至远处器官: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确定是否有远处器官的转移,从而确定病理分期的M阶段。

4. 病理分期评估:根据上述参数的综合评估,确定乳腺癌的病理分期,如IA期、IB期、IIA期、IIB期等。

三、分期标准变化1. 基于新的研究证据:乳腺癌分期标准的变化是基于对乳腺癌的研究进展和新的临床证据的不断更新和调整。

2. 提高分期准确性:新的分期标准引入了更多的临床和病理参数,以提高分期的准确性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3. 基于个体化治疗:新的分期标准更加重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四、分期标准应用1. 诊断和预后评估:分期标准是乳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乳腺癌的病情和预后。

2. 治疗方案制定:分期标准可以指导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的选择和顺序。

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_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_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 -MB -231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陈林1,2,梁秋果1,2,吉杨丹1,2,王恒1,21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贵州都匀558013;2 黔南州天然产物与组分功效重点实验室摘要:目的 观察黄岑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 -MB -231的侵袭、迁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MDA -MB -231细胞分为一组、二组、三组及对照组,一组、二组、三组分别加入2.5、5、10 μmol /L 的黄岑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培养48 h 时采用划痕修复实验观察四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 侵袭实验观察四组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细胞EMT 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 )及E -钙黏蛋白(E -cadherin )、整合素αv 、β3、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 -FAK )、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整合素p -PI3K )。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黄岑素组细胞迁移率降低、侵袭细胞数少,细胞E -cadherin 相对表达量高,vimentin 、整合素αv 、整合素β3、p -FAK 、p -PI3K 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 均<0.05)。

结论 黄芩素抑制MDA -MB -231细胞的侵袭、迁移及EMT 。

黄岑素可能通过抑制整合素αv 、整合素β3表达,进一步抑制p -FAK 、p -PI3K 蛋白表达,抑制MDA -MB -231的侵袭、迁移及EMT 。

关键词:黄芩素;乳腺癌;细胞侵袭;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波形蛋白;E -钙黏蛋白;整合素αv 、整合素β3;黏着斑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24.06.003中图分类号:R9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 (2024)06-0010-04Regulatory effects of baicalein on invasion , migration , and EMT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DA -MB -231CHEN Lin 1, LIANG Qiuguo , JI Yangdan , WANG Heng1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ine , Qiannan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 Duyun 558013,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baicalein on the invasion , migration , and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DA -MB -231 and to explore its potential mechanism of action. Methods MDA -MB -231 cells in the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1, Group 2, Group 3, and Control group. Baicalein was added to cells in the Group 1, Group 2, and Group 3 at concentrations of 2.5, 5, and 10 μmol /L , respectively , while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treated. After 48 h of incubation , Scratch repair experi‐ment was used to observe cell migration capacity , Transwell invasio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cell invasion ca‐pacity , and Western blotting was utiliz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EMT markers including vimentin and E -cad‐herin , as well as integrin αv , integrin β3, phosphorylated focal adhesion kinase (p -FAK ), and 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 (p -PI3K ) protein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 cell migration rate decreased , the number of invading cells decreased ,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E -cadherin was higher , and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s of vimentin , integrin αv , integrin β3, p -FAK , and p -PI3K protein were lower in the baicalein group , with a dose -de‐pendant manner (all P <0.05). Conclusions Baicalein inhibits the invasion , migration , and EMT of MDA -MB -231cells. Baicalein may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ntegrin αv , integrin β3, and further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p -FAK and p -PI3K proteins , thereby inhibiting the invasion , migration , and EMT of MDA -MB -231 cells.Key words : baicalein; breast carcinoma; cell invasion; cell migration;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vimentin;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基金(qnyz202013,qnyz202206);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教育教学科研基金项目(qnyzjx202205);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qnyz202201)。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本文将详细介绍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乳腺癌。

一、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在镜下的形态特征进行评估的一种系统方法。

常用的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系统有Elston-Ellis分级法和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法。

Elston-Ellis分级法主要根据乳腺癌细胞核大小和异型性(细胞核在形状和大小上与正常细胞相比的异常程度)来划分乳腺癌为三个等级:Ⅰ级(低分级)、Ⅱ级(中分级)和Ⅲ级(高分级)。

其中,Ⅰ级乳腺癌细胞核大小相对较小、异型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好;Ⅲ级乳腺癌细胞核大小较大、异型性明显,预后较差。

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法综合考虑了乳腺癌的核分裂数目、核异型性和管状结构形成情况。

根据得分来进行分级,总分越高,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目的是通过评估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初步了解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生存期。

二、乳腺癌病理分期乳腺癌病理分期是根据乳腺癌的扩散程度和转移情况进行分期的。

目前最常用的乳腺癌病理分期系统是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系统将乳腺癌的病理分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T期(原发肿瘤):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和侵袭情况进行分期。

T0代表没有原发肿瘤,T1代表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T2代表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但小于5厘米,T3代表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T4代表肿瘤侵犯胸壁或侵犯皮肤。

2. N期(淋巴结转移):根据淋巴结的受累情况进行分期。

N0代表没有淋巴结转移,N1代表腋窝淋巴结转移,N2代表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N3代表腋窝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3. M期(远处转移):根据是否存在远处器官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期。

M0代表没有远处转移,M1代表有远处转移。

乳腺癌等级划分标准5类

乳腺癌等级划分标准5类

乳腺癌等级划分标准5类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根据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可以将乳腺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种等级划分有助于医生确定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方案,并且对于了解乳腺癌的预后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乳腺癌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有五类,即I、II、III、IV和V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类乳腺癌的特点和病理学表现。

第一类乳腺癌:I类乳腺癌一般指的是T1N0M0期的早期乳腺癌,也称为原发癌。

它具有以下特点:病灶大小较小,一般直径不超过2厘米;淋巴结无转移;无远处转移。

在病理学上,I类乳腺癌通常表现为肿瘤细胞有限,形态规整,核分裂少,且无侵袭性生长的特点。

这些特征使得I类乳腺癌具有较为良好的预后,并且通常对单一治疗方式(如手术切除)有良好的反应。

第二类乳腺癌:II类乳腺癌一般指的是有一定转移倾向的乳腺癌。

II类乳腺癌可再分为IIa和IIb两个子类。

IIa型乳腺癌具有以下特点:肿瘤直径较大,通常大于2厘米;淋巴结无转移;无远处转移。

在病理学上,IIa型乳腺癌与I类乳腺癌相比,肿瘤细胞数量增多,核分裂活跃,有轻度的侵袭性生长倾向。

IIb型乳腺癌与IIa型相比,除了具有较大的肿瘤直径外,还可能存在轻度的淋巴结转移。

对于II类乳腺癌,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三类乳腺癌:III类乳腺癌一般指的是存在远处转移的乳腺癌。

这种类型的乳腺癌通常已经进展到晚期,并且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侵袭性生长能力。

在病理学上,III类乳腺癌的肿瘤细胞数量众多,核分裂活跃,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

对于III类乳腺癌,常采用综合治疗方式,以控制病情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第四类乳腺癌:IV类乳腺癌一般指的是存在远处转移且转移较为广泛的乳腺癌。

这种类型的乳腺癌已经达到了晚期,通常对治疗反应不佳,并且预后较差。

对于IV类乳腺癌,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目标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乳腺癌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乳腺癌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血管生成——肿瘤转移关键步骤
VEGF家族及其配体和受体
肿 瘤
癌基因活化和/或 抑癌基因失活
肿瘤 生长

缺氧

HIF-1

VEGF


内皮细胞活化增殖 血管通透性


纤维蛋白胶原渗出

血管生成

肿瘤持续生长
2019/12/21
19
血管新生过程与因子调控
Norm al
Tumor
肿瘤微脉管系统效率低下,混乱且容易泄漏
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途径
Sharon F McGee et al. EMBO Rep. 2006;7:1084-1088
乳腺癌的转移途径模型
乳腺癌平行转移模型
二、乳腺癌侵袭与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
乳腺癌侵袭与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
促进侵袭与转移因素
EGFR家族
Her-1/-2/-3/-4
P53基因
VEGF
芽生式血管生成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7, 8, 464-478
血管源性和套叠式血管生成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7, 8, 464-478
VEGF与血管新生
Nature Reviews Drug
MMP
MMP-2/-9
E-钙黏素 KiSS-1 抑制侵袭与转移的因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RTK),位于第7号染 色体,由28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186个氨基酸,其糖蛋白分子量约 170kDa。 EGFR家族有 4个结构相似的受体分子: ErbB1(EGFR)、ErbB2(HER2)、 ErbB3(HER3)、ErbB4(HER4),同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

乳腺癌的病理报告解读常见术语和结果分析

乳腺癌的病理报告解读常见术语和结果分析

乳腺癌的病理报告解读常见术语和结果分析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

在乳腺癌的病理报告中,存在一些常见的术语和结果,本文将对这些术语进行解读,并进行相应的结果分析。

1. 术语解读1.1 浸润性癌(Invasive carcinoma):指乳腺癌细胞突破了乳腺导管或腺泡基底膜,侵犯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

1.2 原位癌(In situ carcinoma):指癌细胞局限在乳腺导管或腺泡内,并未突破基底膜,尚未具备浸润性。

1.3 癌灶(Carcinoma focus):指在乳腺组织中可见的癌细胞聚集。

1.4 肿瘤分级(Tumor grade):根据乳腺癌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裂活动,将肿瘤分为I级(低分化)、II级(中分化)和III级(高分化)。

1.5 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指乳腺癌细胞通过淋巴管侵犯淋巴结,并在淋巴结内形成转移灶。

1.6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乳腺癌细胞表面的受体,对激素敏感,通过激素受体阳性或阴性来评估激素治疗的效果。

1.7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一种与乳腺癌相关的蛋白质,高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相关。

2. 结果分析乳腺癌病理报告中的结果分析包括肿瘤的类型、浸润性情况、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和HER2的状态等。

2.1 肿瘤类型根据乳腺癌细胞起源的不同,可分为导管癌和腺泡癌。

导管癌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腺泡癌起源于乳腺腺泡上皮。

2.2 浸润性情况乳腺癌的浸润性程度是评估其预后和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

浸润性癌分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腺泡癌。

报告中会详细描述癌细胞侵犯的范围和程度。

2.3 肿瘤分级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细胞学异型性,将乳腺癌分为三级:低分化(I级)、中分化(II级)和高分化(III级)。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乳腺癌可分为多种病理类型。

病理类型的不同对于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几种常见病理类型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治疗策略。

一、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80%。

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具有侵袭性并具有转移倾向。

IDC通常呈现为肿块或乳头溢液,常伴有乳房肿胀、乳房变形和乳头瘙痒等症状。

病理特征上,IDC的肿瘤细胞形态呈现不规则,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活跃。

治疗上,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辅以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二、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浸润性小叶癌是乳腺癌的第二常见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0%至15%。

ILC起源于乳腺小叶上皮细胞,通常在乳房内呈现为多灶性或双侧性的病变。

与IDC不同,ILC的病理特征是细胞排列呈现单行或环形,存在浸润性生长性质。

ILC的症状通常不明显,可能出现乳头溢液、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

治疗上,与IDC类似,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三、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至2%。

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以乳头样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

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是肿瘤细胞形态呈现分叶状,并形成纤维血管核心。

它通常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当辅以放化疗。

四、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乳腺癌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2%至3%。

它的特征是肿瘤细胞的分泌物呈现黏液状。

黏液性癌的病理特征是肿瘤细胞形态规则,黏液分泌物多,肿瘤生长较慢。

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触及乳房内质地柔软、灵活的肿块。

治疗上,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五、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个亚型,其特点是乳腺癌细胞不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乳腺癌晚期为什么会扩散转移

乳腺癌晚期为什么会扩散转移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的常见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乳腺癌早期不易发现,且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这就导致很多患者都是到了晚期才确诊。

乳腺癌到了晚期病情发现较快,癌细胞很容易扩散转移,不仅增加患者痛苦,治疗起来也相对困难。

临床上很多患者不知道乳腺癌晚期为什么会扩散转移,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癌细胞繁殖速度快,由于数量急剧地增加,原有的空间容纳不下那么多细胞,肿瘤边缘的细胞就被"挤"进周围的组织。

2、癌细胞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的特殊性,使癌细胞间的粘着力低,连接松散,容易与癌块脱离,为扩散创造了条件。

3、癌细胞分泌特殊物质,溶解及破坏周围组织,为扩散转移开辟了道路。

4、癌细胞含有一种能促使血栓形成的特殊物质,使癌细胞进入血管后得以附着在血管壁或其它部位并继续生长,为血行转移奠定基础。

5、癌细胞分化差的,发生转移早,转移范围广,恶性程度也高;分化好的,恶性程度就较低。

6、同一种癌与病期早晚及病人的身体情况有关。

癌处于早期阶段时,扩散机会少,晚期时已有扩散。

身体状况良好,对于癌抵抗力强的人,发生转移就可能晚些,转移范围也有局限性。

当身体状况变差,抵抗力下降时,病情就会急剧恶化,癌细胞就会蔓延开。

7、癌症病人绝大多数死于癌的广泛转移。

目前进行综合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转移的发生,除了努力早期治疗之外,还应从其它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8、在年青乳腺癌患者中,更易发生腋淋巴结转移,提示其生物学行为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预后较差。

乳腺癌转移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极大,一定要及时治疗。

此时西医局部治疗已经很难控制病情,药性温和的中医治疗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中医治疗癌症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往往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辩证治疗,全面抑制癌细胞,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提出的“三联平衡疗法”治疗乳腺癌转移效果比较明显,三联平衡疗法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病变部位与经络穴位用药相结合,治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攻毒与扶正并重,同时,调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全方位、多通道,立体作战的策略,将原发癌肿和转移癌灶的治疗同时进行,较单一的药品见效快。

乳腺癌的不同类型与分期

乳腺癌的不同类型与分期

乳腺癌的不同类型与分期乳腺癌作为常见女性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乳腺癌可根据不同的病理特征及分诊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期,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不同类型与分期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的类型乳腺癌按照不同的病理学特征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简称IDC):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癌类型,占据乳腺癌的大部分比例。

它起源于乳腺导管的内皮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2. 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简称ILC):ILC占据乳腺癌的第二大类型,大约占总乳腺癌发病率的10%至15%。

与IDC相比,ILC细胞的生长更多地发生在乳腺小叶中。

3. 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其特点是细胞间富有黏液。

黏液性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对化疗和激素疗效果较好。

4. 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这种类型的乳腺癌较为罕见,通常会形成乳头状的肿瘤,表面覆盖有乳头状突起的乳头样瘤体。

5.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是指乳腺癌尚未突破基底膜,限于导管或小叶内生长,不具有浸润性和转移性。

原位癌分为非浸润性导管癌(DCIS)和非浸润性小叶癌(LCIS)。

尽管原位癌本身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发展为浸润性癌。

二、乳腺癌的分期乳腺癌分期是根据癌症的大小、是否侵犯淋巴结、是否转移等因素进行判断的。

乳腺癌的分期有不同的系统,这里以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简称ACS)制定的分期系统为例。

1. 乳腺癌分期系统(1)分期0:也即原位癌,包括DCIS和LCIS。

原位癌尚未突破基底膜,对身体整体没有扩散。

(2)分期I、II、III:这些分期对应的是乳腺癌的不同阶段,具体的分期标准包括癌症的大小、侵犯淋巴结数量以及癌症的扩散情况等。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包括多种亚型,如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等。

了解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1. 乳腺癌细胞的起源乳腺癌起源于乳房组织中的上皮细胞,而正常乳腺组织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

乳腺癌是由某种或某几种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的,这一过程涉及多个细胞生物学机制。

研究发现,乳腺癌的起源和发展可能与特定细胞亚群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有关。

2. 基因突变和乳腺癌乳腺癌的发生与一系列基因突变相关。

例如,BRCA1和BRCA2是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可以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乳腺癌中还常见其他一些基因突变,如TP53、PTEN和PIK3CA等。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等关键过程,从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3. 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周期调控是细胞增殖的一个重要机制,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由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经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等过程严格调控。

然而,在乳腺癌中,这一调控机制往往出现异常,导致细胞过度增殖。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改变,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抑制剂的研发,来阻断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4. 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机制乳腺癌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乳腺癌细胞转移到其他器官的过程包括脱附、侵袭、入血管、传播和侵入新器官等多个步骤。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基因的参与。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机制,旨在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并开发相应的治疗策略,以抑制乳腺癌的转移和复发。

5. 免疫与乳腺癌免疫系统对于抑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乳腺癌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和攻击,从而形成免疫逃逸。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预后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预后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预后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许多女性来说,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以及对其预后的了解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以及与预后的相关因素。

一、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乳腺癌根据病理学特征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乳头状癌、粘液癌、腺泡状癌等。

这些类型有着不同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1. 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乳腺癌患者的大部分比例。

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变异,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浸润性导管癌通常以形状不规则的单个肿块出现,并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

2. 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小叶癌起源于乳腺小叶的上皮细胞,相比于浸润性导管癌,其生长速度较慢。

浸润性小叶癌通常以一个或多个结节的形式出现,可以通过乳腺癌筛查程序进行早期发现。

3. 乳头状癌乳头状癌表现为乳头状或呈乳头状的病变,通常位于乳头区域。

它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有时也可能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

乳头状癌具有纤维母细胞瘤样的生长模式,这是一种少见但容易被误诊的病理类型。

4. 粘液癌粘液癌是乳腺癌中一种罕见的亚型,其特点是瘤内有丰富的黏液分泌物。

粘液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对较温和,预后相对良好。

5. 腺泡状癌腺泡状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亚型,以腺泡状、乳头状或实质形态多样性见长。

腺泡状癌可能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的倾向,预后相对较差。

二、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乳腺癌的预后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后因素:1. 癌肿大小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与预后密切相关,较小的肿瘤通常有更好的预后。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以使肿瘤保持较小的状态,从而提高预后。

2.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癌细胞扩散到淋巴结时,预后较差,因为它们有更大的机会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

3. 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如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状态,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第三节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自80年代后,提出了肿瘤转移机制的全新理论:
基因调控下多元体系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调 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 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对肿瘤转移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它涉及到:
肿瘤细胞遗传密码、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 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肿瘤 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
用特异抗体或反义mRNA处理后,可恢复其 侵袭性。
3、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基因突变——非侵袭性肿瘤变为 高侵袭性肿瘤。
(三)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
1、瘤细胞的运动: 原位运动:瘤组织侵袭时,瘤组织外层的瘤细胞向周围微环境伸出伪足 瘤细胞与靶组织接触和进入周围组织的细胞间隙时
伪足可牢固的粘附于靶组织或细胞
二、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和淋巴管是其 脱离原发瘤到转移的开始阶段。
(一) 瘤细胞在脉管中的锚定粘附
少数在循环中运行并存活下来的瘤 细胞常相互集聚形成微小肿瘤栓子,当 到达特定继发脏器时肿瘤牢固地附着在 脉管内皮层。肿瘤细胞锚定粘附过程受 多种因素调节。在脉管内皮细胞表面有 选择素系列粘附因子。
肿瘤转移的研究历史
第一节 侵袭和转移的概念
癌细胞侵袭: 癌细胞离开其原瘤灶组织 侵犯了邻近组织, 并在该处继续繁殖生长, 这个过程称之为侵袭。
转移:
癌细胞由原发瘤部位脱离,侵犯周围组织, 进而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部分瘤细 胞被淋巴流、血流带到另一远离部位或器官, 在该处与宿主组织相互作用后,继续存活和 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瘤。
1)粘附能力:高转移瘤细胞与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与非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乳腺癌病理分期标准

乳腺癌病理分期标准

乳腺癌病理分期标准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分期是指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T分期。

T分期是指原发肿瘤的大小和侵袭范围,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侵袭程度分为T1、T2、T3和T4四个分期。

其中,T1表示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T2表示肿瘤直径在2-5厘米之间,T3表示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T4表示肿瘤侵犯胸壁或皮肤。

二、N分期。

N分期是指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据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范围分为N0、N1、N2和N3四个分期。

其中,N0表示没有淋巴结转移,N1表示转移至腋下淋巴结,N2表示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N3表示转移至锁骨下淋巴结。

三、M分期。

M分期是指远处转移情况,根据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分为M0和M1两个分期。

其中,M0表示没有远处转移,M1表示存在远处转移。

根据T、N、M三个分期的情况,可以确定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分为I期、II 期、III期和IV期。

I期表示肿瘤较小且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II期表示肿瘤较大或有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III期表示肿瘤侵犯胸壁或皮肤或有远处转移,IV 期表示有远处转移。

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分期是指导乳腺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和靶向治疗则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乳腺癌病理分期标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对病理分期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乳腺癌的分期及预后评估指标

乳腺癌的分期及预后评估指标

乳腺癌的分期及预后评估指标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身上。

早期的乳腺癌是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来提高患者的预后,因此,了解乳腺癌的分期及预后评估指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

一、乳腺癌的分期乳腺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受累情况以及是否转移到其他器官来确定的。

根据国际乳腺癌研究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的分类,乳腺癌分为0期到IV期,具体如下:0期:非侵袭性癌或原位癌。

I期: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未侵犯淋巴结。

II期:分为IIA期和IIB期。

IIA期是指肿瘤直径在2至5厘米之间,未侵犯淋巴结;IIB期是指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未侵犯淋巴结,或者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侵犯至多3个腋窝淋巴结。

III期:分为IIIA期、IIIB期和IIIC期。

IIIA期是指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侵犯至少4个腋窝淋巴结;IIIB期是指肿瘤可黏连于胸壁或皮肤,并可侵犯至多10个腋窝淋巴结;IIIC期是指淋巴结受累数目多于IIIB 期。

IV期:指乳腺癌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肺、肝、骨等。

根据乳腺癌的分期,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指标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指标是用来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疾病进展的指标。

常见的预后评估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类型:乳腺癌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乳头癌等。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预后较差。

2. 肿瘤大小:肿瘤大小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一般来说,肿瘤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

3. 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是乳腺癌的常见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的存在与预后密切相关。

淋巴结转移越多,预后越差。

4.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状态:大部分乳腺癌是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这种状态与较好的预后相关。

RACK1对人乳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RACK1对人乳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RACK1对人乳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潜在信号通路和靶点,其中RACK1作为一个细胞信号传导蛋白,在癌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RACK1在人乳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临床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RACK1在人乳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包括其对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手段,包括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实验等,探究RACK1在人乳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利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进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移实验,探究RACK1对癌细胞的影响以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

(2)应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RACK1与与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因子(如AKT、ERK、NF-κB等)的表达水平,揭示其调控机制。

4. 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探究,可深入研究RACK1在人乳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更好地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持。

同时,该研究可为寻找乳腺癌的新靶点和治疗途径提供参考,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7, 8, 464-478
血管源性和套叠式血管生成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7, 8, 464-478
VEGF与血管新生
Nature Reviews Drug
激酶活化,TK 磷酸化
激活其下游信号通路
Mukesh K. Nyati, et al. Nature Review 2006; 6:876–85.
巨噬细胞通过EGFR Y1086, c-Src, Erk1/2和Akt磷 酸化和小GTP酶活性刺激胃和结肠直肠癌侵袭
Oncogene (2014) 33, 2123–2133
转移性乳腺癌通常不可治愈,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 从确诊转移性疾病起的中位生存期2-3年,仅5%-10%能存活5年
膜外区
跨膜区
TK
膜内区
➢EGFR的配体 表皮生长因子(EGF ) 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 ➢EGFR等蛋白酪氨酸激酶功能缺失或其相 关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活性或细胞定位异 常,均会引起肿瘤、糖尿病、免疫缺陷及心 血管疾病的发生。
EGFR信号通路及放疗与化疗作用
配体与受体结合
受体二聚体化
内在的蛋白
体内自分泌HBEGF表达促进乳腺癌内渗、转移和巨噬细胞 依赖的侵袭 入侵体内
Oncogene (2014) 33, 3784–3793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DEP-1 / PTPRJ促进 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DEP-1 / PTPRJ是一种酪氨 酸磷酸酶受体蛋白,具有抗 增殖和抑瘤功能。 许多确定的基质是生长因子 受体,DEP-1删除和/或突变发 生在人类癌症也包括乳腺癌。 然而,在内皮细胞中,DEP-1 也被确定为Src激活和发挥侵 袭功能的一个启动子,表明它 可能调解乳腺癌侵袭性,就像 其他Src家族激酶一样。
① 肿瘤细胞同质型粘附降低,从原发灶脱 离;
② 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发生 异质型粘附增加;
③ ECM降解,肿瘤细胞与ECM中大分子 作用,分泌蛋白降解酶类降解ECM成 分,形成肿瘤细胞移动的通道,并以此 为诱导血管生成的基础;
④ 肿瘤细胞运动性增强,在粘附降解的过 程中移动、穿透ECM,并穿透血管壁 的基底膜进入循环;
血管生成——肿瘤转移关键步骤
VEGF家族及其配体和受体
肿 瘤
癌基因活化和/或 抑癌基因失活
肿瘤 生长
新缺氧血来自HIF-1管VEGF


内皮细胞活化增殖 血管通透性


纤维蛋白胶原渗出

血管生成

肿瘤持续生长
血管新生过程与因子调控
Normal
Tumor
肿瘤微脉管系统效率低下,混乱且容易泄漏
芽生式血管生成
Oncogene (2015), 1–12
EGRF抑制药物
酪氨酸激酶(TK)抑制剂能竞争性地与ATP结合位点结 合从而阻断配体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小分子 结构使其能轻松地进入细胞内。 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是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 抗体,选择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的细胞外部位。此抗体属IgGl型,含人的框架区,及能与 HER2结合的鼠抗-p185HER2抗体的互补决定区。
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途径
Sharon F McGee et al. EMBO Rep. 2006;7:1084-1088
乳腺癌的转移途径模型
乳腺癌平行转移模型
二、乳腺癌侵袭与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
乳腺癌侵袭与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
促进侵袭与转移因素
EGFR家族
Her-1/-2/-3/-4
P53基因
VEGF
⑤ 在循环中运行,逃避免疫系统识别与破 坏;
⑥ 到达继发部位后,在有新生血管形成的 前提下增殖,形成转移灶。
乳腺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可浸润皮肤、胸大肌、胸筋膜等组织 2、淋巴转移途径:乳头、乳晕、乳房外侧约60%-70%向同 侧腋窝转移。乳腺内侧病灶约有30%左右发生内乳淋巴结转 移。 3、血运途径转移:可经淋巴途径进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 转移部位在肺、骨、肝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6,7, 797-809 Parvesh Chaudhry, and Eric Asselin Endocr Relat Cancer 2009;16:363-380
2
转移性乳腺癌 (MBC)
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尽管大部分会接受辅助治疗,但是 仍有30%-40%会发展为转移性乳腺癌
培训资料--乳腺癌侵袭与转移(9)
前言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全世界每年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50万死于乳腺癌。 北美、北欧高发,4倍于亚、非、拉美,日本上升较快 我国上海发病率最高 乳腺癌多发女性,男性少见 20岁以前少见、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多发40~60岁,
尤其以更年期和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多见。
Discovery 2007, 6, 273
6
缺氧诱导血管生成
Nature Medicine 2005,11, 925 - 927
实验室已有工作
微流控芯片上氧诱导细胞迁移实时监测细胞代谢物
Xuexia Lin, et al. Sci. Rep. 2015, 2015, 5:9643.
抗癌药物紫杉醇及代谢物关系
MMP
MMP-2/-9
E-钙黏素 KiSS-1 抑制侵袭与转移的因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RTK),位于第7号染 色体,由28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186个氨基酸,其糖蛋白分子量约 170kDa。 ➢EGFR家族有 4个结构相似的受体分子: ErbB1(EGFR)、ErbB2(HER2)、 ErbB3(HER3)、ErbB4(HER4),同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
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1、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绝经年龄大于
55岁 2、生育年龄:第一胎足月产龄迟于35岁、40岁未孕 3、哺乳可降低发病率,哺乳时间长短和发病率呈负相关 4、产次:产次和发病率呈负相关 5、家族史:3-8倍于正常人群 6、其他:肥胖与饮食,电离辐射,药物等
一、肿瘤细胞转移的基本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