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的管理学读物,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学、管理思想与艺术。现代管理者应知古而鉴今,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管理思想。

一、开拓创新

三国故事: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要撤军,退兵时嘱咐部下:“今日我们大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如果营内有一千兵,就造两千灶,明日造三千灶,后日造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后退。”军师杨仪疑惑,便问道:“昔日孙膑擒拿庞涓,每日添兵减灶而取胜,今日丞相退后,为什么添灶而退?”诸葛亮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此人善能用兵,且生性多疑,知道我们撤退肯定追赶,如果看到我们军营每日增灶,他肯定不知道我们退还是没退,因此不敢来追。我们大军慢慢退去,就不会孙兵折将了。”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看到蜀军分兵退去,但营灶却每日增多,于是怀疑诸葛亮表面退兵,暗中设计埋伏,于是不敢追赶,错失良机。

管理启示:创新是管理的灵魂。有创新,整个管理工作才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二、严于律己

三国故事: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持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曹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注:古代,人们不会轻易割发,因为当时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三国演义》学管理word资料5页

《三国演义》学管理word资料5页

《三国演义》学管理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涉及的因素非常多,而这些因素又多属于不可控因素,所以现实生活中要取得好的管理效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然,学好管理也不容易,因为管理的真谛不是从课堂和书本里学来的,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悟”出来的。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我国的古典巨著《三国演义》就是一本非常好的管理学教材,它几乎涉及到了管理的所有内容。

一、竞争

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通过竞争我们可以共同提高,达到双赢。所以应该去重视你的竞争对手,因为它可以第一个发现你的不足;也应该感谢你的对手,因为它使你变得更强大。

三国中的蜀集团和东吴集团就是个典型的竞争关系,而且相互间也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他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达到了双赢。因为要“三足鼎立”所以要合作,面对强大的曹操,蜀国要“联吴抗曹”,所以就有了“草船借箭”、“借东风”和“赤壁之战”等双方合作的经典案例。但他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大致也是如此。

二、领导

领导其实就是影响其他人的能力,之所以可以影响别人,是因为你有权力。通常情况下,这种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权,二是个人权。

制度权是这个领导职位的权力转嫁到领导者身上的,个人权是由于领导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个人魅力等带来的权力。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先使用个人权,再试图使用制度权。

三国中张飞面对曹操的大部队,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勇敢精神和声望,立马横刀,独自站在当阳桥上,硬是吓退了曹军,正是“一声好似惊雷震,吓退曹操百万兵”。为什么张飞一个人便击退了曹操的大部队?因为张飞的勇猛早已家喻户晓,张飞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为什么别人会听你的话,是因为你有特长,大家相信你,而不是因为你是什么官,有什么职务,这就是个人权。张飞凭借自己的个人权,击退了曹军百万,作为领导,应主要使用这种权力。

在三国演义看管理学

在三国演义看管理学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的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孔明的不足之处,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行动才导致失败的。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行的结果就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

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是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所以,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中再三强调了孔明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作副将。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本次任务,就这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

第一篇:《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

读《三国演义》很有味道,要说赢家,魏蜀吴三国都不是赢家,最先完蛋的是蜀国,最后亡国的是吴国,最终三国归晋。从管理学角度看,蜀国、吴国是被兼并,而魏国则是职业经理人夺了股东的权。笔者始终在品味曹操、刘备、孙权的驭人之道。

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曹操用人诈而多疑,借黄祖之手杀祢衡足见其诈,杀杨修则显示了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但最大的毛病是该防的人没有防住,后来还是让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没有防住司马氏。

看上去,刘备最厚道,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张、赵情深意重。罗贯中无疑对刘备多有偏爱。诸葛之智,关羽之义,赵云之忠都写得浓墨重彩。但还是感觉蜀国的风气不正。比如,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几乎把管理权都交给了这个职业经理人。但刘备是不是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呢?刘备举七十五万大军(这已是举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说到底,还是重兄弟而轻国家,关键时候,为了一起创业的兄弟而破坏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火烧连营,烧毁了蜀国的国力,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不得不以十几万军队与几十万的司马懿军队对峙,再也没有庞大的军力了。诸葛亮的管理是不是很科学,也未必,至少事必躬亲的做法就很不科学。比如对关羽、魏延就颇有可疑之处:关羽走麦城,何以不见诸葛亮出一计,发一兵?魏延究竟为什么被杀?诸葛亮喜欢用赵云这样听话的人,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即可,他不喜欢关羽、魏延这样有一定主见、韬略的人。刘备死后,蜀国的权力重心就偏向诸葛亮,当权力失去制衡的时候,后主刘禅就只有依靠宦官来捣鬼,给北伐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

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一、以人为本

《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

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管理学

三国管理学

第一讲刘备的管理之道(一)

前言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启示-------卓越的管理成就卓越的事业

三国演义是段妇孺皆知的历史,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三国,将使我们受益匪浅。三国的角逐精彩纷呈,透过战争的硝烟,我们发现管理思想的光辉,千百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众所周知,在三国年代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诸国经过激烈的竞争、市场的洗牌,兼并之后,最后天下只剩下了实力最大的魏、蜀、吴三大民营企业集团。魏蜀吴的创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有很大的企业资产传下来的:

⏹刘备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白手起家,成就了大业。

⏹曹操的条件稍好一些,但也不足以一开始就能够名震天下。

⏹孙权继位的时候虽然条件好一些,但是他的父兄,他的爸爸和他的哥哥孙策创业的时候条件仍然很艰苦。

在条件很艰苦,竞争又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三家都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研究,他的营销和管理之道也必然是非常高深的。成就最大的魏、蜀、吴三大集团,除了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外,卓越的管理成就了他们卓越的事业。卓越的管理使他们聚集了人才,整合了资源,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迈上事业的巅峰!

一、刘备的目标管理

(一)明确最高目标,绝不动摇

刘备的最高目标是“伸大义于天下”,这个最高目标对自己和团队都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刘备创业历经坎坷,成败起伏,但他始终明白自己的最高目标“伸大义于天下”,即使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1.刘备其人

(1)具有“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显于色”的特点

刘备性格很宽和,这是他管理风格特点的一个体现。“寡言语”是指刘备话不多,但一旦说话有分量,一言九鼎,一言千均,这种性格的特点使他很沉得住气,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刘备因为事业经营或某种状况有惊慌失措的样子。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

在《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精彩纷呈的管理故事令人深思。故事中的各路英雄豪杰为追逐权力和利益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同时也展现了不同管理风格和思维方式。以下是其中几个管理故事的精彩描写:

1. 创新的领导风格: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仁义和智慧兼具的君主。他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上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刘备在管理诸葛亮时,非常重视他的建议和计划,并积极采纳和实施。这种创新的领导风格使得刘备得以凭借有限的力量获取到最大的收益,为后来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关羽、张飞和刘备三兄弟是一个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团队。他们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并在困难时刻紧密团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他们也相互补足对方的不足,共同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管理中同样非常重要,团队的合作和信任可以使得工作更加高效和有成效。

3. 灵活的应变能力: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灵活应变的军事家和管理者。他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手采取不同的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他在管理和政治上的灵活性使得他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并及时做出决策。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同样重要,帮助管理者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揭示了许多管理原则和智慧。这些故事中的英雄和领导者们以其独特的管理风格和决策才能成为经典。从他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创新领导,重视团队合作,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这些管理故事对于现代管理实践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

原文: “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原来阿斗正睡着未
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 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 能报也!”后人有诗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 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诸葛亮
以儒家管理思想为主,同时符合关注 人的管理理论,关注效率与效果的管理理 论。
在诸多有关孔明的故事中,最能体现其管理思想的 即是《隆中对》。
这其中体现出了“战略规划理论”,“环境适应理 论”。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
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 战略构想。孔明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与当时出现的机 遇相适应,以促进刘备集团的快速发展,并达到刘备集 团的最终目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但他的问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工作
关系处理人格化,受到情感因素影响(马 谡)。事无巨细的管理,对自己的管理层 次没有正确的定位,在高层位置上却经常 参与中低层的任务实施,受到他人过度依 赖,反而使自己被敌人拖垮。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张飞与刘备相对的是其对人的不重视,
特点表现在他的对人观点和管理方法符合 麦格雷戈的X理论。对手下兵士采用严格 的控制,威胁,施加压力,集中表现在打 骂士兵,手下将领。也最终导致其受手下 人之害。上下级关系处理不洽,对上级以 及平级相对友好,而对下级过于严厉。

《三国演义》中有没有今人值得借鉴的管理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三国演义》中有没有今人值得借鉴的管理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三国演义》中有没有今人值得借鉴的管理学知识?我们能从

中学到什么呢?

这个问题尼山布衣来回答。

答案是肯定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更在于它隐含着许多智慧。塑造了众多特色鲜明的英雄豪杰,如功过难评的曹操、艰辛守业的孙权、讲究仁义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骁勇的关羽、有勇有谋的张飞、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这些人物都有自己一套为人处世的哲学,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也有很多学习借鉴的地方。以诸葛亮为例,他的隆中对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一个个经典之作,书写了人间传奇。那么,诸葛亮的智慧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呢?尼山布衣认为,从管理学的角度,要想取得事业成功,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必须有一个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隆中对》中,诸葛亮就为刘备制定了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他告诉刘备,要想在群雄割据、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必须认清形势,站稳脚跟,建立根据地,先生存下去,再谋求发展。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在荆州、益州站稳脚跟,建立国家;第二步,内修政理,外交东吴,发展壮大自己;第三步就是北伐,实现统一大业。后来蜀国的走向基本按照这个设想来进行的。这给我们管理企业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也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从开始起步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定位,否则,就不会走太远。

2、必须严以律己,赏罚分明。诸葛亮治国治军向以赏罚严明而著称。诸葛亮的赏罚不是随心所欲、凭个人的好恶行事,而是遵守法度,以功过而论。这对巩固蜀国政权,取得南征北战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很器重马谡,但他违背军令调度,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诸葛亮以法将其斩首示众。同时以自己用人不当,负有领导责任,上疏“自贬三等”。裨将王平事先劝诫马谡,街亭失守后能收容士卒,抗击曹军,安然撤回部队,立了功劳,诸葛亮上表破格提他为讨寇将军。赏与罚是相辅相成的两手,是历代治国治军重要的手段,而用得像诸葛亮这样“刑政虽峻而无怨者”的确不是很多。往往不是宽严失度,就是为赏罚而赏罚,处事不公,就难免人心不平,失去了赏罚的激励作用。诸葛亮的一套赏罚严明的谋略如果引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相信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

三国故事中的管理学

三国故事中的管理学

三国博弈故事中的管理学

从三国故事中学习如何做领导?

领导是做正确的事,做得更好,不断突破,培养决策力与执行力。领导是提出愿景,坦诚沟通,鼓舞士气,承担责任,相互信任,终身学习。领导者永远在追求领导品质,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寻找共识,建立人格典范。

亚里斯多德认为领导力的目标就是营造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在人民之间树立道德典范,也就是“有品德的性格”与“善行的表现”;领导力就是重整人民的道德精神,扮演精神建设的领袖,追求崇高的价值观。领导力就是公民人文主义的体现,基于理性与道德,辨别是非善恶与公正,具有羞耻心与正义感,对别人具同理心,尊重别人的权利;对生命意义怀抱终极关怀,对社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有一种承诺与责任、为子孙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领导就是一种英雄之旅,不断追求人文素养、宗教关怀、历史意识,分享爱心、鼓舞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力就是回顾过去,掌握现在,具有历史纵深,就能往前迈进,具有透视感,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研究历史可以培养领导力。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读历史使人耳聪目明,从愿景中寻找规律与教训。“帝王学”、“君王论”、“将相学”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就是领导力与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神圣的自由与堕落的自由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小说经典,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尽情演出,不但充满戏剧张力,也凝聚了人情世故、政治规律与光明黑暗;书中人物有“神圣的自由”,立志成圣和为国家利益,忠于职守,为理念奉献;也有“堕落的自由”为所欲为,不能忍受规范制度,成为真理与和平的敌人。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才能与管理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才能与管理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才能与管理智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

复杂的政治斗争而闻名于世。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战争与政治,更深刻地揭示了领导才能与管理智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才能体现在各个主要角色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上。刘备

作为一个有着儒家思想背景的领导者,他注重仁义道德,重视人才选拔和团队建设。他善于以德服人,以宽容和谦虚的态度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刘备也展现了他的决策能力,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灵活应对,制定出适合自己和他人的政策,使他的势力得以稳定发展。

曹操则是一个以权谋为主导的领导者。他善于利用计谋和战略,能够在各种复

杂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取得胜利。曹操的领导风格强调实际利益和权力的集中,他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使自己的势力不断壮大。然而,曹操也因其权谋而引来了许多敌人和反对者,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孙权则是一个善于平衡各方利益的领导者。他能够灵活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善于与各方势力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孙权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他善于发现并重用有才能的人,使自己的势力得以不断发展。同时,孙权也注重内部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使自己的势力能够稳定运行。

除了领导才能,三国演义中也展现了管理智慧的重要性。在三国乱世中,各个

势力都需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资源和人力,以应对复杂的局势。例如,刘备在建立自己的势力时,注重发展农业和经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使自己的势力得以稳定发展。曹操则通过集权管理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使自己的势力得以迅速扩张。孙权则通过与各方势力的合作和交流,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三国中的管理学理论

三国中的管理学理论

三国中的管理学理论

经典战例分析:

决策篇: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世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后为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所败,刘备败走白帝,含恨而终,蜀汉由此力量大减。

分析蜀汉失败的原因:

决策上的失误:发动:1、目的性不明,没有考虑伐吴的可行性;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以汉室宗亲自诩的刘备首要目的

应该是讨伐曹魏,兴复汉室,而在此时弃魏伐吴,蜀汉的政治目

的就变得十分模糊。

吴蜀两国长期保持着同盟关系,这种关系在当时曹魏强盛而

吴蜀弱小的情况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情况下,吴蜀交

兵,同盟必定瓦解,这就削弱了两国实力,给了曹魏可乘之机,

完全打乱了先前蜀汉长期奉行的联吴抗曹的战略设想。与诸葛亮

隆中对策亦不相符。

吴蜀两国实力相当,吴国有长江天险,再者新夺荆州,士气

正盛,况吴地智谋之士颇多、武将云集,打下吴国并非易事。

2、受感情因素影响的决策,不具备理性;

小说说刘备伐吴是为了为关公报仇,历史上也有人评价刘备

是为了夺回荆州,二耻并雪,但不管怎样,为关公报仇是为了兄

弟小义而放弃全盘大义,说为夺荆州,也是为了一时之气,无论

如何,历史上的定论均解释:刘备发动战争的动机都是意气用事,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3、独断专行,不听取合理性意见;

刘备伐吴,曾遭到诸葛亮、赵云、秦宓等人的反对,但刘备没有

听取合理意见,独断专行,坚持发动战争。途中,黄权意识到蜀

汉军队顺流而下,水军短时间内不便回撤,曾建议刘备暂缓进兵,

静观其变,但刘备拒绝。吴国也有意结好,但也遭刘备拒绝。

备战:4、没有计划,草率进兵;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

展开全文

仔细观察《三国演义》中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很多个集团之间的斗争。从开始的东汉、黄巾、袁绍、董卓,再到蜀汉、曹魏、孙吴和最后的晋,都是不同的集团。从不同集团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他们领导者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很多的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他们各自的管理学,也能为现代人所借鉴和吸收。

我们先看一下东汉皇帝汉献帝的管理学:刘协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领导者,由于手下的大臣掌握着非常巨大的权利,刘协的实际权力早已经不剩多少,基本上沦为摆设和傀儡皇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尽管刘协也十分努力的去反抗和斗争,但始终没能获得成功。汉献帝的人生是失败的,其根源在于他很小的时候就遇到了董卓,后来又碰到曹操,有“富二代”之名却无法掌权,家族产业实际上一直被掌握在他人手里,他完全没有机会当家做主。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时刻抓紧权利,不能把太多的权力分给下属,只有在掌握大权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分权,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袁绍集团:袁绍集团本来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集团,这是当时无人能及的。但是,因为它的领导者袁绍的骄傲自大,不屑招揽人才,不愿听从谋臣的计策,一意孤行,导致了官渡之战的失败。正如郭嘉所说的:“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这也正如当初一些曾经强大而最终消亡的企业一样,不会用人,不能广纳意见,不能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决策,为今天的成就,市场占有率,资金实力等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且不知一切的失去也可能只在转眼间!

三国演义6大管理艺术

三国演义6大管理艺术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

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常叹言没有好的管理书目可读,其实殊不知中国的古典著作中蕴藏了多少宝藏。拿《三国演义》来说,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却蕴含了太多的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其中最值得企业领导人借鉴的六大领导艺术如下:

一、感情投资,长线收益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道: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其丢在一旁:“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个刘备摔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无独有偶。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不像刘备摔子般为人熟知。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说道: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刘备的这一做法,令赵云马上“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并且让赵云感到在刘备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斗更重要,从而令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包打天下。

曹操的这一做法,令他的众手下“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在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手下做事,谁能不卖命呢?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一定学习刘备曹操式的感情投资,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长线收益。

二、团队纪律,高于一切

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站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从三国演义中感悟管理学原理

从三国演义中感悟管理学原理

从《三国演义》中感悟管理学原理

——以失街亭为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姓名:孙晓凤学号:20108315

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一个学管理学的人眼里,就是管理者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联性。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战争故事,也因此可以被看做是一部传奇的管理学案例。《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不只是政治权术和战争计谋,更有丰富的管理智慧。如果你能从妙趣横生的三国历史故事中读出中国式管理思维,那么恭喜,说明你有做领导的天赋。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孔明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今天那些因成功而趾高气扬的管理人员敲敲警钟,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

行动才导致失败的。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

行的结果这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

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所以,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不再三强调了孔明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作副将。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本次任务,就这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差甚远。

诸葛亮六出祁山管理学分析

诸葛亮六出祁山管理学分析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片段管理学分析

自从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以来,魏蜀吴三国制衡之势已日趋成型。公元228年,诸葛亮奏表北伐,从此开启了长达7年的征战之旅。本文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讨论在这个时间段内诸葛亮、司马懿、刘禅三人的表现,素材均来源于影视剧《三国演义》。

一、管理风格分析

首先,从管理风格上看,诸葛亮是典型的专制型领导作风。在蜀国,大小事务决策均由他一人决定。在朝中,他需主管内务、政治和法度;出征后,他是三军统帅,带着部队作战的时候“事无巨细,事必公卿”。“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凡军中如果有违反军纪,有打20棍以上的他都亲自来处理。这样做固然是有好处的,如此集中的权力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防范了因属下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但我们还应看到专制管理的弊端:1、专制管理影响工作效率,下属将事件写成文书再上报给管理者,管理者精心批阅后再传给下属,期间必然浪费诸多人力物力,还容易因为延期而造成额外损失。2、专制管理导致属下缺乏实战锻炼的机会,比如马谡虽然平时常有进言,但是真正实战的时候只会纸上谈兵;姜维是难得一遇的将才,但诸葛亮也是等到死后才将兵权交给他。3、专制管理导致人才缺乏成长空间和动力,丞相一切搞定,属下缺乏实践机会,学习也很难有用武之处,这不免令人心灰意冷。总的来说,诸葛亮的管理风格是比较适合他个人的,能充分发挥他的个人能力,但这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蜀国的,蜀国当时兵微将寡、后继乏力,也许适度放权培养人才是更好的选择。

同为领军者,司马懿也是专制型领导作风,但相较诸葛亮而言,他显得更加“民主”。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主要体现在他能够放小权、揽大权。作为管理者,他不必事必躬亲,朝中事务由朝中大臣管,属下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属下去做,他只需制定军事战略方针再加巩固自己的权力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三国演义》很有味道,要说赢家,魏蜀吴三国都不是赢家。最先完蛋的是蜀国,最后亡国的是吴国,最终三国归晋。从管理学角度看,蜀国、吴国是被兼并,而魏国则是职业经理人夺了股东的权。笔者始终在品味曹操、刘备、孙权的驭人之道。

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曹操用人诈而多疑,借黄祖之手杀祢衡足见其诈,杀杨修则显示了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但最大的毛病是该防的人没有防住,后来还是让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没有防住司马氏。

看上去,刘备最厚道,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张、赵情深意重。罗贯中无疑对刘备多有偏爱。诸葛之智,关羽之义,赵云之忠都写得浓墨重彩。但还是感觉蜀国的风气不正。比如,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几乎把管理权都交给了这个职业经理人。但刘备是不是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呢?刘备举七十五万大军(这已是举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说到底,还是重兄弟而轻国家。关键时候,为了一起创业的兄弟而破坏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火烧连营,烧毁了蜀国的国力,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不得不以十几万军队与几十万的司马懿军队对峙,再也没有庞大的军力了。诸葛亮的管理是不是很科学?也未必,至少事必躬亲的做法就很不科学。比如对关羽、魏延就颇有可疑之处:关羽走麦城,何以不见诸葛亮出一计,发一兵?魏延究竟为什么被杀?诸葛亮喜欢用赵云这样听话的人,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即可,他不喜欢关羽、魏延这样有一定主见、韬略的人。刘备死后,蜀国的权力重心就偏向诸葛亮,当权力失去制衡的时候,后主刘禅就只有依靠宦官来捣鬼,给北伐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比之下,孙权比较厚道,管理上也比较得法。孙权对身边的职业经理人比较信任,能够宽容他们的过失,很能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比如,张昭曾主张投降曹操,但事后也没有把张昭当成投降派,没有秋后算账;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但孙权也没有说诸葛瑾“里通外国”;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么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看来看去,孙权周围没有什么坏人,没有奸臣。而且,东吴在管理上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体制,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权力过渡程序。比如周瑜临终前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鲁肃又推荐吕蒙继任,吕蒙又推荐少年翘楚陆逊继任,看起来顺理成章。所以,尽管东吴没有诸葛亮这样高水平的谋士,没有蜀国五虎上将这样的勇将。但这套管理机制非常好,让文者竭其智,武将尽其勇,所以有了黄盖拼着老命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到曹营去下书,韩当拼死为孙权保驾,凌统与甘宁从势不两立到成为生死之交这样的故事。一句话,管理机制强,则内耗少,大家伙儿能够齐心协力去干正经事。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合理、稳定而高效。

管理学的核心说到底就是处理两个关系:职业经理人与股东的关系,职业经理人与员工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角色还是职业经理人。一部《三国演义》在管理学上颇有独到之处:

首先,要协调好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股东理所当然要控制职业经理人,又要充分信任职业经理人。一句话,掌权不可揽权,放手不能撒手。不能像魏国曹家,天下一统,而江山易主,被职业经理人夺去。

其次,职业经理人应该摆好自己与股东的位置,不能尾大不掉,不能让权力失衡。一旦引起股东的疑惧,导致权力的争斗,企业也就离完蛋不远了。

另外,职业经理人要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要信任、放权,还要能宽容员工的过错,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说到底,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